0

彝族的民俗民风【汇集20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地方,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彝族的民俗民风,欢迎参考。

浏览

694

作文

1000

新春佳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佳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新春佳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新春佳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好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新春佳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因此,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之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新春佳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的特点都不一样,有豪气乐观的维吾尔族,还有好客注重礼仪的蒙古人,但是要说注重节日和规矩还要数回族了。

回族的四个特点一饮食,二节日,三服饰,四建筑。

回族的饮食非常有特点和汉族不一样,不能吃猪肉驴肉,只要饭菜中有猪肉驴肉都不吃,不管是再新鲜再美味。这就是恪守规矩的回族人。我们汉族人有大锅菜,而回族的人和我们大锅菜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是粉汤。粉汤非常好喝,白菜、酥肉、辣椒一应俱全。

回族的两个重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开斋节,可谓是最有特点的一个节日。开斋节一般都有二十九天到三十天,到了那一天先要去清真寺里跪拜,然后家里面有什么好吃的可以捐献给清真寺。凡是捐献的人名字都会印在一个黑板上面。家里还会在那几天里招待客人,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

古尔邦节基本和开斋节差不多都要去清真寺里跪拜但是不需要募捐而且日期也比开斋节短得多。

回族人的服饰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他们有传统小巧精致的礼拜帽,帽子上的图案各式各样,有菱形花边的,有像窑洞似的拱形。戴上了礼拜帽仿佛来到了印度,别有一番风味。回族还有礼拜时候才穿的长袍,穿上长袍戴上帽子相机了从印度穿梭到古代的人。

回族人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清真寺蓝色的寺顶上还有弯弯的月牙,在晚上月光下照耀的时候就像天上有两个月亮。

这就是回族人的民族文化,这就是注重节日和规矩的回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风民俗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 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 ,小小城市,各种名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 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名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 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 ”,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 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和我们汉族不一样,他们能歌善舞,豁达乐观!即使生活过得窘迫,但感觉都是甜的。 维吾尔族在农村一般是自成村落,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欢吃瓜果。日常的视频有囊(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维吾尔著名的日常食品——囊,是在土坑里烤成的!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和别的民族不同,他们热情好客,崇尚礼节。维吾尔人待人讲究礼貌,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和我们汉族不一样,不需要这些礼节,只需见到自己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问声好就行了。 维吾尔人不但讲究礼貌,而且衣着也是比较讲究的。

他们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通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欢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生性豪放、乐观,喜欢穿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穿了会更有精气神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麦西来甫”(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他们的舞蹈轻巧、有没,以旋转快速和多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兼牧农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这是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是这个民族的特色,也是这个民族的代表,民风民俗,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是维吾尔族的独特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汉族民风民俗作文模板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从除夕至初五为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称。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风俗里讲究在家歇着,不出远门。说实话,大年过到这一天,人人都有点疲惫不堪,大鱼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么都觉得没味。这一天,女主人就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点清爽可口的饭菜,让家里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

这一天,还是我国大部分地方春节“送穷”的日子。汉唐以来,民间就有了送穷习俗。穷为何人?从传说上看,有人说是颛顼、帝喾之子,有人说是帝尧之子,还有传说认为是姜子牙之妻。韩愈的《送穷文》认为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送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打扫房屋,据说“穷鬼”寄身在尘土垃圾之中,将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穷鬼”。

关于“破五”还有很多传说,一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破五”。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于是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吃饺子也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不管何种讲究,“破五”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陕西比较有特点两个地方是陇县和凤翔县。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说是“吃穷饭,除穷根”,也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有些地方还传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而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破五”这天早起,搞大扫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体验传统民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午饭过后,我来到了热热闹闹的海景路,体验春节传统民俗——逛花街。

逛花街的由来可追溯到明朝,那时人们每当临近春节就有到花店去赏花,买花的习惯。经过六百多年历史不断演化,便形成了“逛花街”。

现在,每到春节前三天,各式各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花就会集中放置于街上售卖。人们将这条“花的海洋”称之为花街。临近春节去逛花街,行大运,来期盼明年的好兆头也成为了一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

我远远望向花街,仿佛望见了一幅热闹的“人花图”。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服,兴高采烈地向花农采购着年花。艳丽的玫瑰、紫里透白的蝴蝶兰……朵朵花儿欣然怒放。花农们笑得更是灿烂,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培育的花儿得到了群众的青睐。

我走进了充满年味的花街,迎面飘来了一股芬芳的香气。透过香味,我闻到了年花的魅力,闻到了中国年的味道,闻到了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

金桔树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带给我们的是新一年闪耀的生活,吉祥如意的未来。

百合给人们的感觉,就像它自己那洁白的花瓣一样清新脱俗……

街上男女老少个个都笑逐颜开,人们手上都捧着美丽的年花,准备将美好的寓意和年味带回家。花儿们似乎感受到了新年的欢乐、祥和,也一起跟着人们快乐的笑。在响午阳光普照下,这条花街更加充满活力。

花街虽然是民俗,但也少不了高科技。

一丛特别的郁金香映入了我的眼帘,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它的特别在于比别的郁金香更大,气味更香,他那紫色的花瓣更是引人注目。

这时,花农老板笑眯眯走了过来,我问道:“这些花怎么这么特别啊?”

老板笑着回答:“这是来自荷兰的郁金香,绝对很棒。”

我疑惑不解地问道:“荷兰的花怎么会在这呢?”

“以前,仅仅是卖一些国产的花朵,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了,都可以将国外一些别具韵味的花引进了,只要用手机预定到时间,引进商就会将花完好无损地送来,不如你扫一下二维码吧?”老板引以为豪说道。

“为什么呢?”我又一次向老板抛出了问题。

“这是引进地的二维码,扫描后,就可以提前预定心仪引进地的花种,种植情况等等。”

听完后,我不禁感叹到现在科技这是发达啊,可以将传统的年味成为一个科技式的年的味道,使人们爱上现代化,爱上传统民俗。

下午3点,我满载而归。

今天,我不仅体验了传统的民俗,更是在这悠久的传统民俗形式进步中,看到了国际化、科技化的中国年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我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朝。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欢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彝族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彝族,除了人人知晓的火把节之外,那就要说祭龙节了。

彝族的祭龙节即“花脸节”。丘北的彝族群众把农历的二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或猪日定位祭龙节的起始日。每年都要举行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的盛大节日活动。寨子里的老人向各户分摊分一些酒肉,每户都由一名男子携带,先有毕摩率领全村的群众举行祭山神、祭树神的活动,参加者都在神树前野炊。

男女青年在村头河边,一边互抹花脸,一边对唱情歌。村中还举办摔跤,斗脚架、唱山歌、跳民族舞、挝脚架、爬树等盛大活动。

在节日期间,那个人的脸被抹得越黑,吉祥和幸福就会降临在哪个人的头上,他的庄稼就会长的好,丰收多,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

丘北彝族的祭龙节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国家AAA级风景区的发展,丘北县政府把祭龙节定位丘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举行祭龙节已经成为丘北民族的代表了。

“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还要继续去了解其他的民族和风俗与习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中华民俗文化读后感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涌现在我眼前,中华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计数的风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脑海。仿佛有一股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我,促使着我往下读。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作战,还是实际生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团结永远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华事件来说,如果当年国共两党没有联合起来抗击日本,如果当年全国人民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想日本的阴谋就早已得逞了,哪里还会有新中国,哪里还会有中华民族,哪里还会有现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华传统文化哪里还会得以传承?还有,蚂蚁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过,如果它们没有团结起来的话,又怎能将比自己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当我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我国从古至今这样舍身取义的例子也不以为奇。文天祥,一个家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流芳百世,也只是因为他在生命与道义面前选择了道义,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当年他没有舍身取义而苟且偷生,他是否还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不也随之而改变吗?他也必将遗臭万年了吧!还有2013年为救不慎溺水的游客而壮烈牺牲的郑益龙。他也在道义与生命面前选择了道义,而牺牲了生命,成为受万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当时没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观的话,那名游客的命运又将如何?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品味到历代风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牺牲,不畏艰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经典同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伴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的高中作文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这些民风民俗你都知道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傣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个人。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明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农谚说:清明要晴,谷雨要淋。又到了清明节,每逢此刻,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怀念已故的亲人,表达浓郁的思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去扫墓,拜祭先人,缅怀故人,这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传统,体现了对先辈的尊敬。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就是扫墓的节日。民俗专家则称,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故人的深情缅怀,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也还赋予了清明节更深远的意义。

除奠公灵,缅怀先人是严肃和郑重的活动。许多人早已发出呼声,要过文明的清明节,节俭的清明节,有意义的清明节。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今天,我们已有很多人采取了不同的好的祭奠方式:有的栽一株松柏,献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来寄托自己的怀念之情;有的到墓前给后辈讲述故人的故事,教育他们爱国爱家。

今天的清明节应该主要是提醒人们要懂得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弘扬珍爱生命,呵护大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缔结海内外亲情,促进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如果把清明节理解为单纯的扫墓,割断了政治、文化、经济的内涵,确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严重失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大力宣传清明节的多重意义,让更多的人通过清明节了解民俗,承传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彝族的火把节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传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啊!彝族的火把节真好,我爱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9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民俗初中作文600字:广东民风民俗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别的艺术特色,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地方是——广东

广东人爱喝凉茶是出了名的,他们认为凉茶的营养很高,他们几天不喝一口凉茶就会觉得身体不适,别说大人了,就连小孩也这样,所以可见凉茶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广东人出去出差,但车上没有凉茶,一两天没事,三四天如果还没有一口凉茶,那这个广东人可能就会有下车的冲动。喝过广东特有的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而对广东人来说,喝这种凉茶就是一种享受!

广州还美称“花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以为世人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花,特别是除夕先三天,各街搭起彩桥,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外地人如果有幸看到这一幕,可真是永身难忘啊。

广州已种花为业,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早在五代南汉,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关于素馨花田的故事,南汉王刘帐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那时候有些东西都象征着什么:金桔象征着“大吉大利”,与其类似的的还有很多,他们都象征着好的一面,都象征着美好的希望。

当然,广东还有很多民俗,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地方都有他们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他们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家乡在石泉,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会在不同的季节绘制出不同的景色,水会在不同的季节向你展现出它不同的舞姿,人更是热情好客,不管你们认识与否,只要你需要帮助,他们总是会放下手里的活来帮你。最令人喜欢的不是那的环境,而是那独特的风俗。

我最喜欢家乡的春节,家乡的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大街小巷到到处张灯结彩,小孩子们把作业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大街小巷中快乐的奔跑玩耍,大人们在家准备着年货,街上到处是美食的香味,除夕那天,天刚擦黑,几只烟花就迫不及待的冲向天空,在天空中绽放出朵朵鲜花,除夕之夜还要守岁,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几乎没人睡觉,除此之外除夕还有一项大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每当此时,在外奔波劳碌了一年的亲人们都会回家感受家的温暖,在吃年夜饭时如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盘子,长辈不但不会说你,而且还会愿你岁岁(碎碎)平安。

这就是家乡的春节,这就是家乡独特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走进身边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关注民俗,就是关注生活,也是关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们一家四口回家乡去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顺便去拜访亲朋好友。这是家乡的习俗。

我们去拜访爸爸的好朋友——韩忠扬叔叔家。来到韩叔叔家的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院子的周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这使我感受到了家乡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之深。韩叔叔微笑着和爸爸握了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进入了客厅,虽然客厅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满着温馨的气氛。韩阿姨为我们倒了杯茶,就连忙回厨房赶做“美味佳肴。”

一想到美味佳肴,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怀着好奇的心去厨房“一探究竟”。只见厨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材。韩阿姨似乎在忙着什么,我把头探过去看了看。只见韩阿姨把面团压成小圆片,将小葱、肉沫放在圆片中,把它包起来,用手在周围捏起一些皱动,再用刀均匀的切成小条状,然后把这些小条向外翻,一朵“菊花”绽开了。最后把做好的“菊花”放进蒸锅里蒸一会儿,再用盘子盛出来。凑过头去嗅嗅,一股夹杂着鲜葱味的肉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备之品,家家户户都会做,家乡人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菊花包子”。

这时,另一种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说特别也不特别,说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过这粥看起来很有特色。里面放了海带、小葱、花生、肉沫和白菜。闻一闻,那种清香让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不一会儿的功夫,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大家一起围坐着桌子,吃着美味的食品,聊着有趣的事情。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饭。

因为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较远,又因为马上要开工了,所以爸爸要连夜赶回去。我们一家人一起回遵义。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乡。坐在爸爸的车子里,回想着在家乡的一切。这一次回家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热爱土地的程度之深,热情好客的性格和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河南的民风民俗作文:百家饭和百家衣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原地区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块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小孩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这诸多风俗中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许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小孩。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称“嚼灾”。

这种习惯在民间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不但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且有许多有趣的节日,现在的伏羊节就是其中之一。

伏羊节就是从入伏第一天开始吃羊肉,一直到三伏结束,俗称“伏腊”。

每当节日到来时,家乡的大街小巷也热闹了起来,不但有圣火传递,而且有外国友人的参加。节日中,大大小小的羊肉馆的前面都放满了桌椅,搭起了阳篷,并拉上了条幅。每当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一饱口福。

我走进羊肉馆,看见在一块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伏羊节菜肴的名称。有孜然羊肉、红烧羊蹄、葱爆羊球、凉拌羊肉、烤羊肉串、涮羊肉汤……我不禁感到小小一只羊,居然有那么多吃法,羊身上的宝可真多啊!

如果要问我最爱吃什么,那就要数羊肉汤泡馍。只见在一米多高的大锅里,白色的羊肉汤不停地冒着升腾起来的热气。盛上一碗,往里面放几片绿油油的香菜,滴上几滴辣椒油,再放上一小块羊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汤就做好了。

我喝了三口,汗水就从头上落了下来。在配上香喷喷的刚出炉大饼,真好吃呀!父亲看我大汉淋漓的样子,笑着说:“伏天喝羊肉汤是为了驱寒气,真是‘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莆田民风民俗的作文450字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