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乞巧节的由来作文(经典20篇)

少先队建队日即将来临,那么乞巧节的由来作文?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范文,快来看看吧,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7867

作文

1000

名字的由来作文300字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10岁了,平时别人叫我的名字我就答应,只知道每个人都有名字,从来不知道名字还有由来

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爸爸一直着急地给我起名字,爸爸还专门去找了一位起名大师。起名大师根据我的生辰八字给我起了好几个名字,让我的爸爸、妈妈来选择。妈妈选来选去给我选了“笑歌”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我就用了“笑歌”这个名字。我问妈妈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呢?妈妈说因为这个“笑”字是代表高兴、开心的意思,妈妈想让我的生活每天都高兴快乐,充满欢声笑语。这个“歌”字呢,妈妈想让我唱的歌声很好听,“歌”字代表歌颂、赞美的意思,妈妈希望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伴随着我。

原来我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呀!

一个小小的名字就代表了妈妈大大的愿望,正如一颗小小的心就带给了自己大大的梦想!

所以,你知道我的名字了吗?它不仅是一个代号,而且还承载着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关于全国爱耳日的由来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yjbys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卫生部、中国残联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传力度还不够。因此确定2004年我国的爱耳日活动主题是——“防聋走进社区”。旨在发挥社区人口密集、传播迅速,宣传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体会到日常保健、规律生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或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年不懈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历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实施早期干预

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

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

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

2005年: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

2006年: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 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2007年: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

2009年:正确使用助听器

2010年: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

2011年: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2012年:减少噪音保护听力

2013年: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

2014年: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2015年: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了解耳朵

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耳朵。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少先队建队日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其实红领巾的历史悠久,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当年,伟大的革命祖师列宁领导人民在俄罗斯取得革命胜利,时为1917年。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上“主日课”时都会戴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队旗的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219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国各省名字由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北京名字由来:1369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天津名字由来: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上海名字由来: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

山东名字由来: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山西名字由来: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河南名字由来:以在黄河之南得名。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名字由来:以在黄河之北得名。明设北平省;后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改河北省

湖南名字由来:以在洞庭湖之南得名。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

湖北名字由来:以在洞庭湖之北得名。明属湖广省;后置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

江西名字由来:以在江南的西部得名。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

安徽名字由来: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明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建国后为安徽省

江苏名字由来: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明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

浙江名字由来: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明设浙江省;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

福建名字由来: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

广东名字由来: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

广西名字由来: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名字由来: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

贵州名字由来:以贵山得名。明置贵州土司;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

四川名字由来: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

重庆名字由来: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

黑龙江名字由来:以黑龙江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

吉林名字由来: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

辽宁名字由来: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1929年民国改辽宁省;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年光复后仍改辽宁省

内蒙古名字由来:以漠南蒙古得名。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设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名字由来:以陕原之西得名。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

甘肃名字由来: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

宁夏名字由来:以西夏安宁得名。明属陕西省;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销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名字由来:以青海湖得名。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

新疆名字由来:以其为新辟疆土称新疆。清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清末设新疆省;建国后改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名字由来:以台湾府得名。清设台湾府及台厦道,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

西藏名字由来:以清正式定名得名。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民国为西藏地方;建国后改西藏自治区。

海南名字由来:以海南岛得名。清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1988年升海南省。

香港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一是相传今日香港薄扶林一带,有一条名为“泷水”的山溪,由瀑布注成。传说此溪涧涌出甘甜而带有香味的水,附近航海者常到此溪汲取食水饮用,并将溪涧名为“香江”,更将溪涧出海处改名为“香港”,最后演化为整个岛屿的名称。二是明朝时候东莞生产香料非常出名,因此又称“莞香”。传说香港于明朝时亦盛产莞香,因此时人称石排湾一带为“香港”,而港湾附近的村落则叫作“香港村”。

澳门名字由来:名字最早记载於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此後还有“濠江”、“海镜”、“镜湖”等多个别名。约四、五百年前,澳门蚝产丰富,南北两海湾,水静湾圆,有如明镜。後来澳门又称作澳,即“泊囗,外国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又因为当时澳门地属香山县,也称为“香山澳”。至於澳门现在的名字“澳门”,其由来则有多种传说:

一、“门”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澳门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海峡像门,故称“澳门”;

二、澳门南面对开的乙水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间,成十字门状,所以亦有“十字门”之称,故称“澳门”;

三、澳门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两山相封成门,故称“澳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夏至的由来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一、夏至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二、夏至的习俗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的最长时间。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对应着这种阴阳变化,民间形成许多习俗禁忌,以期求得吉祥平安,趋利避害。

1.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2.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3.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有哪些习俗禁忌?】

1.夏至面条不可缺

中国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讲的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条都要过凉水,俗称“凉水面”,用来消夏避伏。只是与现代不同的事,在古代人们都是用自家新收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制成。而在北京地区,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2.麦粥馄饨齐上阵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无锡人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而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温馨提示:在夏至后的养生中,由于阳盛于外,所以要注意保护阳气。由于开始进入伏天,酷暑时节到来,所以也要注意消夏避暑,同时要注意养心宁神,避免耗气伤阴,度过健康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节气由来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在每年1月20日前后。大寒时,太阳到达黄经30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为什么每年都要贴春联门神吗?春节的传说故事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本文为大家整理了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仅供参考!

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

门神、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春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附:贴春联和门神的作文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芒种节气的由来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4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5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我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

“芒种糜子急种谷”,糜子是一种生长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种80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种,也不超过100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后播种的庄稼。所以华北地区遇到天早无雨,其它作物误了节气时,多用它来弥补,同样能获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况下,芒种种糜子时,种谷也可以成熟,但谷子比糜子生长期长,有可能遭受冻害,因此说“芒种糜子急种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月饼由来,跟传说有关。比如“嫦娥奔月”的传说吧: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们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能成神仙的药,她把药交给嫦娥保管。这事被后羿的徒弟逢蒙知道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他趁后羿出去打猎,溜进嫦娥家里,逼她交出神药。为了药不落到逢蒙手中,嫦娥就把药吞入口中,她立刻飞窗口,升上天空,直到飘在广寒宫。每年八月十五日,后羿都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还做了圆圆的月饼,盼望嫦娥回来,八月十五日这天成了明间的团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惊蛰节气的由来

全文共 1971 字

+ 加入清单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每年的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芽,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尹志超建议,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全文共 3547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节简介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腊八节由来与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煮“五豆”的传说

一些地方在腊八的时候煮“五豆”。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时时,卖文谋生。遇一李姓员外女飘彩选婿。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皇王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欧阳修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腊八粥各地食俗

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山东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四川

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天津

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节泡制腊八蒜

美食原料

大蒜头3000克,醋1500克,白糖860克。

美食做法用一干净盛具,最好用开水煮过消毒,作为泡腊八蒜的容器;

2、选好大蒜,去皮洗净,晾干,先泡入醋内,再加入白糖,拌匀,置于10度-15度的条件下,泡制10天即成。

美食关键

此泡蒜在农村多于腊月初八那天泡制,因这个季节泡帛气温很适宜,故称腊八蒜。醋、糖的配量还可以适当变换,但不可变动过大。

美食特色

成品蒜呈淡绿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十分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情人节的由来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被视为非法,常常遭到罗马政府的镇压。公元三世纪的二七○年,一名叫瓦伦丁的基督徒因公开谴责并号召信徒反抗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压制,到处演讲煽动人们起来反抗,最后被罗马政府关进了一个郊区监狱。在狱中,他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监狱长的女儿16岁,是一个美丽的盲女,平时在监狱里到处走动,喜欢跟新来的犯人说话交流,在跟瓦伦丁的交流中,女孩感受到了这个青年男人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遂深深地喜欢上了他那磁性的声音,瓦伦丁非常博学,给她讲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并且成为这个女孩的启蒙老师。

瓦伦丁询问她眼睛的失明问题,得知她是因为3岁时一次偶然的事故造成,就告诉她,在一个叫布拉丁的村庄,生长着一种奇异草,它的叶汁可以治疗人的眼睛,他反复告诉她,如果用这种草汁涂抹眼睛,一定能使她重见光明!女子本来习惯于黑暗,但为了见到这个叫瓦伦丁的男人,她第一次说服父亲,托人去采摘那种草药,然后去找医生敷疗。女孩要去看病治疗了,临走前告诉瓦伦丁,这辈子我最想见的人就是你,我相信我一定会见到你的——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瓦伦丁也鼓励她,给她信心,双方心照不宣,互相有了爱的感觉。可惜,一周后教会来了指令,瓦伦丁必须被处决,监狱长也无法救他。这个时候女孩的眼睛已经治好了,她终于能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了,可当他兴奋地走进监狱的时候,父亲告诉她,今天下午2点30分,瓦伦丁已经在城外被处决了……女孩子见到光明的信心来源于瓦伦丁,她的治疗也是为了能见到他,可现在她看好了眼睛却依然看不到他,而且永远也无法见到他了,她内心只有瓦伦丁浑厚的声音……

当天晚上,这个内心充满了爱情与绝望的女子,在瓦伦丁的坟墓前,喝下了早已预备好的毒药,自尽了……那一天正好是2月14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和她的情人,也为了让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眷属,就把这一天定为情人节,也称瓦伦丁节。中国由于特殊的文化,习俗上对情人的称谓具有贬义性,到目前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情人就是第三者!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在西方,情人就是指双方有爱情的恋人和夫妻,所以,作为全球的有情之人,我们都要珍惜拥有的,追求情人之间最纯真的感觉!同时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由来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每家每户都贴起了红春联,刮起了红灯笼,放起了烟花爆竹,五颜六色,热闹非凡。

相传中国古代有个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异常凶猛。常年居住在海里,只有除夕才上岸,吞噬牲口和伤害人命。因此每当到了除夕,村子的人们就携家带口逃亡,躲进大山,逃避“年”的伤害。

这年除夕,村子里的人们又拖夹带口地逃跑,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拄着拐杖,银须飘逸,目若郎星。乡亲们有的锁门,有的收拾东西,有的牵牛牵马,到处是恐慌,没有人搭理老人。只有一个老婆婆给了他一点食物并劝他早点离开躲避“年”的伤害。

那位老人笑着说“老婆婆,只要你让我在这里呆一夜,我一定能够赶走“年”兽。”老婆婆多次劝他离开,但老人笑而不语。老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走了。

半夜时候,“年”闯入村子,它发现这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怒视片刻后,随即狂叫着扑过去。突然院子里传来“霹雳啪啦”的声响,“年”浑身战栗,在也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个时候,老婆婆家的门开了,只见院内有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而逃。

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发现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说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拥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院内的有堆未燃尽的竹子还在“啪啪”响。屋内的红烛还发着余光……于是人们都知道了驱逐“年”的办法。

所以这个方法就一直流传了今天,家家户户都在过年的时候贴红对联,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早就走亲访友,道喜问好。

春节由来是这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七夕的作文:七夕节的由来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暑的由来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

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但在农历上的具体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文人绰号的由来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文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都有着自己的另类,你知道他们绰号由来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人绰号的由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朝词人贺铸写的《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著称,因此,贺铸得了一个典雅的绰号:“贺梅子”。词人张炎写的《解连环》一词中,有“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们都称张炎为“张孤雁”。另外,张炎写有《南浦》一词来歌咏春水,其中有“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的句子,写景如画,唱绝古今,人们又称张炎为“张春水”。

诗人鲍当在河南做官时,写有《孤雁》一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许多人大为赞赏,并给鲍当起了一个绰号“鲍孤雁”。谢逸写有三百首《蝴蝶》诗,其中的佳句有“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晓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人们称谢逸为“谢蝴蝶”。北宋的翰林王观写有《清平乐》词:“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当时的太后读了,说这首词是在亵渎皇帝宋神宗,就将王观罢职,于是,人们称王观“王逐客”。

北宋的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却无田园房舍,当时的诗人魏野写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无地起楼台’相公”。乔子旷写诗比较生僻,人称“孤穴诗人”。杜默作诗总是凭空捏造,不讲韵律,于是,后世称凡事由臆造而无所本者为“杜撰”。

明朝的袁凯写诗道:“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人们称他“袁白燕”。

清朝的吴绮写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的句子,传诵一时,人们称他“红豆词人”。吴修龄写有“雁将秋色去,帆带好山移”的橘子,人们称他“吴好山”。扬州的张哲士在《咏胭脂》一诗中写道:“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人们称他为“张胭脂”。管水初写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对联,人称“管杏花”。鲍以文写有“一匝人间夕又朝,晚来依旧满闲寮。疏分霜叶秋容淡,细点征帆别思遥。淡淡欲随城角尽,明明还带酒旗摇。迷藏惯匿西楼影,不似春愁不肯消。”人称“鲍夕阳”。乾隆年间,王苹写有“乱泉声里才通屣,黄叶林间自著书”的诗句,被人们称为“王黄叶”。

文人写诗作文,能有佳句传世,并以此得到有趣的绰号,也称得上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世界人口日由来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倡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重视,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求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此后,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要开展宣传活动。

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的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联合国确定今天为世界“60亿人口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1、诚实节的由来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5月0日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诚实节,又称“不说谎纪念日”。它是为了纪念一个年仅8岁因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男孩而设立的。

这个男孩名叫埃默纽?旦南。埃默纽5岁时,不幸父母双亡,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后被诺顿夫妇收养作义子。埃默纽8岁时,一天晚上他刚睡着,就被楼下一阵敲打声惊醒。他急忙下楼,只见继父和继母正在谋杀一个寄宿在小酒店的小贩。第二天一早,他继父就来到他的房间,教他在警察面前说谎。埃默纽回答说,他不想说谎话。诺顿夫妇就把他的双手吊在梁上,用柳条抽打他,逼他说谎。抽打了两个小时,埃默纽的回答还是“爸爸饶了我吧,我不想说谎……”最后被活活打死。

事发后,诺顿夫妇受到法律的严惩。市政府为埃默纽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座塑像。纪念碑上写着:“怀念为真理而屈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所在的威斯康星州政府定每年的5月0日为诚实节,以永久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由来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冬至的由来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冬至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爱牙日的由来说明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养成口腔保健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爱牙日的主题是:婴幼儿口腔保健(Oral Health Care during Infancy),中心口号是:关爱婴幼儿口腔健康(Care for Infant Oral Health)。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爱护牙齿的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但现实情况是,中老年人牙齿龋病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婴幼儿和青少年中牙齿早龋的人数也在不断增

加,可见有关牙齿保健的科普宣传还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关爱口腔,爱护牙齿,把好疾病入口关,在全国第18个爱牙日来临之际,特摘录一组婴幼儿口腔保健方面的知识。

婴幼儿期是指小儿出生到三岁的阶段,是乳牙继续钙化、陆续萌出、形成乳牙列的阶段、也是恒牙牙胚陆续形成和恒牙处于钙化的时期。此时小儿的饮食由流食、半流食、过度到固体食物,是小儿逐渐摄取多种食物及营养物质以满足身体生长所需要的阶段。进食时的咀嚼运动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咀嚼肌的发育、增强颅面骨骼的结构。此时也是小儿呀呀学语的阶段,需要乳牙来辅助发音。可见乳牙对孩子的早期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婴儿期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后天获得性免疫尚未完全建立,因而小儿容易罹患一些传染性疾病、营养紊乱或其他疾病,使乳牙的正常萌出或正处在钙化期的恒牙受影响,可导致乳牙萌出迟缓、恒牙的牙釉质发育不全等。此外,婴幼儿期的乳牙极易患龋。这和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状况差、乳牙的钙化程度低、牙釉质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以及口腔保健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婴幼儿期还可患牙龈炎、多种黏膜病、先天性牙颌畸形、还可出现多种口腔不良习惯、牙外伤等。因此,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应该受到特别关注。

一、重视对初萌牙的保护

1.乳牙萌出前,定时喂凉白开水以清洁口腔。

2.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直到3岁前,母亲都要帮助孩子刷牙。开始时可以用无菌纱布蘸生理盐水或凉白开水擦洗牙齿,或用指套式牙刷刷牙,以后逐渐选用幼儿保健牙刷帮孩子刷牙,早晚各一次。

3.尽早培养婴幼儿刷牙的兴趣并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孩子每次刷完牙后,家长要进行检查并亲自再帮助重刷一次。

二、科学喂养 预防乳牙早龋

1.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母亲输乳孔的大小适中,哺乳时不会造成婴儿下颌过度前伸或前伸不足。但母乳里有乳糖,如果“随意哺乳”也会增加发生儿童早期龋的危险。因此许多学者提倡“定时哺乳”或根据婴儿生理需要哺乳,称为“按需哺乳”。

2.正确人工喂养

牛奶里最好不放糖,要定时喂养,不要养成婴幼儿含奶瓶睡觉的不良习惯,避免奶瓶龋的发生。

3.婴儿到4个月要开始加辅食,使小儿的饮食从流食逐步过度到以固体为主的饮食成分,也就是从单一的饮食过度到多样化的饮食,以满足身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促进恒牙的正常发育。与此同时,也使小儿发挥咀嚼功能,促进颌面部的发育。

遵循合理的进糖原则

(1)少吃或不吃粘性大、甜度高的饮食

(2)甜食要和正餐一起吃

(3)限制进糖的量和次数

(4)吃完甜食要刷牙,喝完甜饮料要漱口。

(5)睡觉前、刷牙后不要吃甜食或喝甜饮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