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乞巧节的由来作文【热门20篇】

少先队建队日即将来临,那么乞巧节的由来作文?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范文,快来看看吧,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7850

作文

1000

清明节的由来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广州的月饼大战早已硝烟弥漫。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纷纷举办了月饼订货会,各自亮出了最新鲜、最亮丽的牌张。

纵观今年月饼市场,除了花式品种样化、包装更精美外,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打“文化牌”了。月饼,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浓的中国文化特点,如何体现月饼这一中国色彩呢?商家可谓想尽办法:首先是广州酒家的“西关第月饼”将广州西关最传统的民居风情“趟笼门”运用到包装上,让消费者在品尝月饼的同时了解西关文化,提升了月饼的品位;再就是莲香楼115周年个性化纪念邮票的发行,体现了其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增加了月饼的附加值;还有陶陶居则在传统月饼品种宝库中挖掘文化内涵加以发展……无不体现了今年月饼最突出的共同点———“文化”。

让月饼留下文化的烙印

作为广州西关饮食文化缩影之一的莲香楼在开铺115周年来临之际,国家邮政局特批准发行了莲香楼115周年个性化纪念邮票。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家饮食行业百年老字号发行的邮票。

莲香楼举行了邮票首发式,本次发行的个性化邮票设计精美,一套共有4枚。邮票的主票以“同心结”为主图,附票的设计和构思则以莲香楼115年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为主题。

据了解,此次个性化邮票发行1500版,每版4套,共6000套。邮票不单独公开发售,只会装入周年纪念的月饼礼盒,日前首发仪式另外加送一枚贴有邮票并盖上邮戳的首日封,共1150个。

据广州市邮政局市场部负责人介绍,推出莲香楼的个性化邮票,主要是因为莲香楼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国内甚至海外华侨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经历了115年风雨,莲香楼依旧飘香,这十分难得。”广州的百年老店现在已所剩无几,市邮政局正是因为莲香楼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联合推出个性化邮票。

据莲香楼的张雪清书记介绍,邮票与月饼搭配并不多见,中秋是亲人朋友团聚的节日,但许多家庭可能没能团聚,朋友难以见面。月饼蕴涵着亲情友情,而邮票包含着将这份亲情友情邮递到远方的意义;另外,月饼是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浓的中国文化特色。此次用主票为“同心结”,附票为百年莲香楼文化的特色邮票搭配月饼,体现月饼的文化品位和中国色彩。张书记表示,今年莲香楼月饼的所有组合都会与“文化”两字分不开。中国烘焙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周广军也说,莲香楼以这种邮票与月饼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其产品,不仅在广东是首次,据知,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此次莲香楼将个性化邮票放入月饼礼盒受到月饼客商的,月饼礼盒还未推出时已经有各地客户大量订购,其中不乏来自西藏与新疆的客户。而新疆的客户因为宗教信仰需要,还特别要求莲香楼制作了清真月饼来与这次的个性化邮票搭配。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的由来优秀作文700字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端午节了,街上不时传来卖粽子的吆喝声,超市里的咸鸭蛋也比平时多了许多。女儿高兴地玩着刚买来的香包,不时地问着奇怪的问题。打开电脑,竟有网友发来节日贺卡,忽然想到几日来萦绕于心头的端午明日就要到了,生活中仿佛到处弥漫着端午的气息。但我总也找不到小时候过端午的感觉,心里总觉的像少了点什么似的,空空荡荡的。

记得那时,每到端午,父亲都很郑重,往往几天前就在为那天准备。母亲往往会把家里打扫干净,把夏天穿不到的衣服晾晒好收拾起来。到了端午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就会给家中的每一个人分工,母亲负责端午节的重要食品——蒸糖包,我和姐姐负责到地头割艾草、菖蒲,父亲和哥哥则负责煮鸭蛋、鸡蛋、大蒜。一切安排好后,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起床,各人做各人的事了。

母亲起来后,先和好面,然后就开始做糖包,要做满满的一锅。父亲则到把新收的大蒜拿来一些,洗净,等到哥哥也把鸭蛋、鸡蛋洗净了,就一起放到锅里,然后再放上菖蒲就可以煮了。这时,我就站在锅边,听着锅内发出的咕嘟咕嘟的声音,闻着锅内散发出的又香又甜的气味,开心的不得了。等到饭做好后,我就只顾着吃了。一手拿着香甜的糖包,一手拿着鸭蛋,跑到小朋友家玩去了。吃过饭,母亲收拾碗筷,父亲就会把我们割回的艾叶拿一些插到门头上,剩下的放到太阳下晒干收拾起来备用。夏天晚上,蚊虫多时,父亲就会取一些晒干的艾叶点燃,那缕缕香烟会把蚊虫驱得一干二净。我小时体弱,每到冬天都会咳嗽,这时母亲总会取一些干艾叶,用点燃后的灰末和面煎馍给我吃。只吃一两次就能把病治好。

晚饭后,父亲便会给我们讲白娘子的传说,那时我们都会同情白娘子,痛恨法海和许仙,为什么要骗白娘子喝雄黄酒呢?不过到现在我也没见过雄黄酒是什么样的。

如今,我与父母分开生活已有十几年了。每到端午,妻子都会从超市买回一些粽子、鸭蛋,但她不会蒸糖包,我也再没有和姐姐去割过艾叶菖蒲了,老家地头的那片芦苇以及芦苇边的艾草恐怕也早就没有了吧。但在我的记忆里总抹不去那片嫩嫩的芦苇、那一簇簇青青的艾草。

儿时那飘香的端午啊,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万圣节的由来

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两千多年前,欧洲de天主教会把十一月一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当今中欧爱尔兰、苏格兰等地de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十月三十一日。他们以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de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de冬季开始de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de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de唯一希看。而活着de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de一年de生活。传薲e鞘笨厝瞬柯浠褂性?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de习俗。

到了公元一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de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de野蛮做法。时间流逝,万圣节de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欢快起来,喜庆de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人返世de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de形象、初中作文网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de脸。

万圣节传进美国事在1840年间。当时de爱尔兰闹机荒,造成大批爱尔兰人移民美国,他们把庆祝万圣节de习俗也带到了这片土地。万圣节de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OR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de欧洲***教会。那时de十一月二日,被***徒们称为ALLSOULSDAY(万灵之日)。在该日,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de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de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de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de佑护,让死往de亲人早日进进天堂。这种挨家乞讨de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de游戏,不能不算是万圣节历史de趣事。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de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de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JACK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JACK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de亡灵只好靠一根小烛炬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在古老de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烛炬是在一根挖空de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LANTER NS,而古老de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deJACK-O- 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de宠物。南瓜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de宠物。南瓜雕刻及其形象也进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最普遍存在de美国万圣节风情之一。今天美国人de万圣节已今非昔比。生活在美国de多族裔人民,不但都接受了这一具独特风格de节日,而且把它加以发挥,形成美国自己独占de万圣节。

近年,美国人为万圣节付出de花费均匀每年为2.5亿,成为仅次于圣诞节de第二大消费节日。这个节日虽说以前不大好,还要把活人烧死(迷信到了极点).但现在,孩子们又可以恐吓人又可以得到一些糖果,开心de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的由来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许多的节日,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的动物。年一来,树朩凋敝,百草不生。年如何才能过去呢?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手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春节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人们都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都要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待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日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话。

哈哈!听了我的讲解,你肯定知道了春节的习俗,你也一定像我一样开始喜欢春节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

全文共 204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即言:“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你知道“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吗?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相关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死了心。”是句名言,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即言:“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这句话语,有个民间传说。

陈抟带彭祖的心游历黄河

相传有个叫彭祖的人,寿命有八百岁。一生到过不少地方,就是不曾到过黄河,他总想到黄河去游玩。彭祖就去找陈抟,要陈抟带他去游玩一次。

陈抟讲:“我可以带你去,不过要等我睡一会儿再带你去吧!”彭祖就先让陈抟歇息。哪晓得,陈抟是个神仙,他睡一会儿就需要一千年的时间。彭祖的寿命只有八百岁。当陈抟醒来,问起彭祖时,才知道彭祖早就死了。陈抟听了,叹一口气讲:“唉,这个短命儿!”

当时陈抟就走到彭祖的坟边,打开坟洞,拉出棺材。把棺材打开一看,彭祖的骨肉都烂掉了,只剩下一个心未烂。陈抟随手提起彭祖的心,带到黄河去。到了黄河边,陈抟就对彭祖的心讲:“彭祖,这里就是黄河了。”

陈抟的话刚讲完,彭祖的心一下子烂掉,变成水流走了。

就这样,后来才有“未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死了心”这句话。

比翼鸟

另有一说法是与比翼鸟有关的。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附近有个小村庄。有一个小孩子叫柳生,家境困苦,每天帮家里做完事之后,最喜欢的便是在家后面的深树林里,聆听各种鸟的叫声,渐渐地柳生也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叫声,慢慢地他也学着各种鸟儿的叫声,久了之后,模仿出来的声音连鸟儿都分辨不出究竟是真是假。因此,他的声音经常能招来许多的鸟儿和他同乐。

年过一年,日复一日,柳生长大了。这一年柳生十六岁,唯一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由于长年的劳累过度,导致病重无法下床。柳生需要较多的金钱来买药。这时,有一个邻居说了,对面村的一个黄员外要买年轻家丁,只要把自己卖他十年便能得十两银子。那小伙子看着母亲日渐病重,便前往应征。黄员外看他长得还可以,身子骨也算结实,人还算聪明,便把他留了下来,但钱先付一半,另一半只能满十年的期限,才能够拿回去。

柳生拿了钱,请同来的邻居先带回去,自己则留了下来。柳生是负责花园的工作。黄员外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儿,叫黄莺。黄莺很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小鸟,然而她最喜欢听一只金丝雀的叫声。柳生每次在花园里养花植草的都能听到各种鸟叫声,他心生好奇,就偷偷去探个究竟。

柳生正好看到那百鸟群中,有一个可爱的少女,正痴痴的看着那美丽的金丝雀唱歌的模样。那金丝雀的歌声优美,和黄莺的美丽很快的就打动了这少年的心,但是柳生明白自己的身份,不管怎么努力,他和她都是不可能的,柳生便把她当成了梦,藏在自己的心底深处。转眼间,两年又过去了,中间柳生只在他母亲死时能回去一躺,其它的时间都在黄府里,尽心地照顾著这些花草,听着那少女开心的笑声,如此一来,柳生便心满意足了。

可惜那少女始终没有在意柳生尽心照顾的这些花儿,在她的眼中除了金丝雀,不能再看到什么了!但是鸟儿总有它生命的期限,虽然那金丝雀得到那少女的百般照顾,最后还是死了。

两人日久生情,生死相随

心爱的金丝雀死去后,那少女痛不欲生,整天以泪洗面,他父亲又帮她买了一只,但是少女还是一样伤心。柳生看了,真是心痛。他开始努力学习那只金丝雀的叫声,有天,他来到这少女的绣楼下,躲在花丛里,慢慢的学着那只金丝雀的叫声。那少女听到这熟悉的声音,高兴地静静的听着,以为那金丝雀舍不得她,又重生回来了。

最后,当少女发现这叫声居然是从柳生的嘴里面传出来的,大为失望,但也感到好奇,便叫这柳生教他。这柳生自然是答应了,可是这叫声也不是那般容易学,这黄莺学了一阵子之后,便不学了,就叫柳生学鸟叫给她听。柳生将以前会的那千百种的鸟叫声合在一起,唱起了鸟语,不一会便招来了许多鸟儿同乐,那少女见了更是高兴了,日子久了,两人日久生情。过了许久黄员外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便让众家丁把柳生抓了起来,打了个半死,又叫人把柳生抬到附近的黄河扔了。

少女得知,顿时血气攻心,口吐鲜血,晕了过去,一条命就这样没了。一头仅有右翅的美丽小鸟,从黄莺的心口跳了出来。小鸟不会鸣叫,只是朝着黄河的方向飞去。那鸟的飞行速度很快,不一会便追到了黄河边。本来还有一口气,正要被扔下河的柳生,看到了这只小鸟便把双眼合上,接着被众家丁甩了下去。被甩下黄河的柳生,心口上也跳出一只和那美丽小鸟一样,但只有左翅的鸟儿,和那少女变成的只有右翅的鸟儿合在一起,飞向了天际。

鸟儿唱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歌,飞向那属于他们的幸福。这小鸟儿的叫声美丽无比,众人都被它的啼叫声吸引了。后来众人便说,那会唱歌的鸟是柳生的心变的,而那不会唱歌的鸟,是黄莺的心变的,两人真心相爱,死后也化成了鸟儿,人们便把这种鸟儿称做比翼鸟,从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鸟。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动了,便道: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十四年抗战”概念由来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岳思平曾刊文表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人们习惯称作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如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的歌词——“他坚持抗战八年多”,就是如此。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也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据他介绍,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战争时,就是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的。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140面彩旗方阵;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象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称由来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是每年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人们认为会“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英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

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介绍春节由来作文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同时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春节还有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还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春节的由来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征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党卫军包围了现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市附近的利迪策村,枪杀了16岁以上男性公民140多人,全部婴儿和妇女被押往集中营,另外有90名儿童被押往波兰的一个集中营(其中只有17人活到战争结束)。村里所有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或被铲土机夷为平地。就这样,一个好好的村庄被法西斯党卫军毁灭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 战争贩子虐杀、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1949年11月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通过一项决议,正式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全世界儿童的节日,即“六一”国际儿童节

国际民主妇联作出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的决议后,1949年12月23日,我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中决定自1950年起,每年以6月1日国际儿童节作为中国儿童自己的节日,并放假举行庆祝。从此中止了1931年起由中华慈幼协会建议的每年4月4日为我国儿童节的活动。

于是,1950年6月1日便成了我国建国后的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

此后,我国每年的6月1日都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哲理故事:好心情的由来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段时间,心情甚是空乏。因为上的是晚班,每天下班回家,常常已是凌晨,第二天醒来,又是中午时分了。洗脸、刷牙、用过中餐,又得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有时就在问自己,自己为什么工作?为了生活吗?可是,现在自己已没有生活了。

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案牍之累,有时还得为热情的杂志写约稿,即使是一台机器,也被磨损得差不多了。我消解疲劳的方式是按摩,就在家门前,有个盲人,三十来岁,每天凌晨,他的店仍然亮着灯,似乎专门等我来。

每次,盲人总是说:“你的颈椎有问题了,可不能再恶化下去了。”我苦笑。

去过几次,就和盲人熟识了。我精神好的时候,会和他聊一些话题。

慢慢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他的眼睛并不是先天瞎的,而是因为一次事故。他还记得富春江的样子,他说那时候江边全是低矮的平房,小街幽长而狭仄。我说,现在平房全拆了,造起了宽阔的道路,还有公园,很漂亮。

他跟我说他的眼睛还没瞎时的事情,他经常到富春江中去钓鱼,江中的鱼很多,有一种白鱼,很多,肉很细嫩。有一次我钓了好大的一条,拖到岸边时,都无法下手弄上来。等到那鱼儿折腾得精疲力竭,才把它抓上来。回到家一称,足足有2.5公斤,邻居全来了,他们看着这么大的白鱼啧啧称奇。

说到这里,他突然笑了。

我很少听到一个盲人的笑。在我的人生经验里,一个残疾人很少会在健康人面前笑。尤其是当他谈及自己的往事的时候。

盲人为我推拿完,有些气喘吁吁。但他一边整理毛巾,一边哼起小曲。

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开心?”他又笑了,随即突然沉默下来,而后说:“像我们这样的人,生存下来不易。每天,我做第一个生意时,我就想,今天的房租费有着落了;当我做第二个生意时,我就想,自己可以吃上快餐了。快乐是自己的事,就看自己怎么去想了。”

那天,我走出推拿店,外面的大街已空无一人。我睡意蒙眬踩着松散的步伐回家,我在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要快乐起来,对于快乐,没有人能帮得了我,唯有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压岁钱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咱们爬的是闻名中外的山长城——八达岭长城!说她学习好吧,对于班级里的其他考试,她可就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压岁钱由来长得最小的鸟是“小柳叶”,浑身的羽毛是黄绿色的,叫起来的声音非常特别,每叫一声都有回音,真可以夸大点用“响彻云霄”来形容。过了七八天,辣椒长大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碧绿碧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使人看了真馋;这里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非常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保健,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的由来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国庆节的由来精选作文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一: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二: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将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三: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庆节由来精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相关阅读:年的由来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字的由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的名字都千奇百怪,就先说说我名字的由来吧!

从手术室里走出来,爸爸、外婆、外公急忙围过去惴惴不安地问:“孩子怎么样!是男是女?”一连串的问题让医生昏头转向,只见医生平静地对我爸说:“恭喜您!您太太生了个女儿!”刚说完,大家冲进手术室,虚弱的妈妈轻轻抱着我,我仍在哭泣。

之后,爸爸找了个有名的算命大师,说出了我的生辰,算命大师说:“您女儿金、木、水、火、土什么也不缺,日后遇到什么事再来算命吧!”一年之后,我的奶奶,舅舅又分别给我取了两个名字,奶奶说:“我的宝贝孙女太斯文了,学会走路之后,总被别人家的孩子欺负,得取个男孩子的名字,我都找算命大师算过了,就叫邵童煦吧!”舅舅则说:“名字要取得有文化水平,就叫邵郁丸吧!”爸爸也支持舅舅取的名字:“以前农村里取个读起来和某种食物一样才有水平,桂圆用温州话说,不就和郁丸差不多吗?就选这个吧!”可是翻开族谱,却发现我奶奶的奶奶,名字中也有这个“郁”字,所以最终我的名字定下来了,就叫邵童煦。

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害得我很“荣幸”得获得许多讨厌、难听的外号。

大家觉得最顺口的外号,当然就是“童子鸡”,每当别人这样叫我时总会带上一句童子鸡真美味!我总会愤怒地打他一下,然后怒气冲冲地说:“不就是我的名字里有个‘童’字嘛,至于这样叫我吗!”真是令人讨厌!

不只是这样,有时他们还叫我“童子尿”,这时我会火冒万丈都不止,喉咙有些难受,似乎火都要从我嘴里喷出来了,真想痛扁他们一顿,这样还不够解气,应该五马分尸,特别是他们要上厕所的时候,总会说:“童子尿该出来了吧!”气得我满脸通红!

最过分时,他们会叫我小朋友或小妹妹,因为童,可以组词儿童。因此我特别讨厌我名字中的这个令人讨厌、厌恶的“童”字。就是它带给了我这一连串的外号,一点好东西都没有带给我,我真希望能能改个名字,平常又不容易取外号的名字。

名字真是个令人讨厌又奇怪的东西,招来一身令人讨厌的外号,我发现我身上最多的东西就是外号了,最后我想说:“为什么我的名字这么奇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元宵节民俗和由来作文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的正月十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朝开始,姓氏合而为一。姓氏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同一个起源。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同姓的不断出现,为了区别家族的地位、出身,才产生了氏,最早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

上古的尧帝族号为唐,其后代便以唐为姓;齐、鲁、秦、晋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国号;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代有不少人分别用他们的谥号“文”和“武”为姓;东郭、南门、南宫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为姓的;以动植物和数字为姓的有牛、马、羊、龙、熊、柳、杨、花、李、千、百、万等;以官职官位、爵位、爵号为姓的有司徒、帅、尉、王、公、侯等;以封地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职业为氏的有陶、巫、屠、卜等。不少“姓”和“氏”出处相同,因此除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由母系转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两者合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重阳节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由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XX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侧目而视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侧目而视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时期,游说家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施连横的计谋,没有被采纳,只得从秦国离开。当他狼狈地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妻子坐在织布机上对他不予理睬,嫂子不给他做饭吃,连他的父母也不跟他说话。

一年后,他又到赵国去拜见赵王,献合纵之计。所谓合纵,就是联合齐、楚、燕、韩、赵、魏等国,一起对付日渐强大的秦国。赵王认为这个策略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做相国。当苏秦做了大官之后,经过洛阳,他的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赶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他。他的妻子见了他,“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吓得毕恭毕敬地立在一旁。他的嫂子伏在地上,朝他拜了四拜,请求他饶恕自己的过错。这儿的“侧目而视”是说眼光斜对旁边,不敢正视,含有敬畏之意。

《史记·汲黯列传》中记载汉武帝的臣子张汤和汲黯的事,说汲黯曾经咒骂廷尉张汤:如果按照张汤的苛法实行,那将会使天下的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这儿的“侧日而视”,包含有敢怒却不敢言之意。

后来人们就用“侧目而视’来比喻敬畏的神情或愤怒的神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