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乞巧节的由来作文(通用20篇)

少先队建队日即将来临,那么乞巧节的由来作文?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范文,快来看看吧,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7773

作文

1000

汉字的由来作文300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爽”最初的意思是一个人站在窗户边,人的两边是交叉的窗棂,感受明亮之意。如果一个雨天,我在房间里呆时间长了,打开窗子透透气,一股清风吹过,感觉多么爽啊!晚上,站在窗前望着碧蓝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真爽啊!

“风”也很有趣。甲骨文中的画,上上书上解释的是一只凤凰,凤飞众鸟随从而生风。我的感觉画是岸边杨柳依依,,而柳条却是斜的,想必有风吹过。

最有趣的要属鸡了。甲骨文的“鸡”干脆就画了一只大公鸡。直到小篆体经简化后才成为现在的“鸡”字。

但是,有一些汉字的古代意思与现在的意思大不相同,原本表示的意思被其他的字取代了,这个字只表示引申的意思了,这让我们很理解古文。

比如现在的“说”的意思,最早不是由“说”来表示的,而是“曰”,甲骨文中画了个口,加了一短横,表示张嘴说话之意,后来却用本来表示喜悦的“说” 来表示。而原来表示喜悦的也不是现在的“说”,而是用“税”来表示,甲骨文上画了一个人,,和一个口,,还有一个“八”,表示咧开嘴笑。后来这个意思不用 “税”表示,把“税”减去禾字,在加上言字旁,就是现在的“说”来表示,语音变成“Yue”,有表示喜悦的意思;而“说”字,除了表示说和喜悦的意思,,又有读成“Shui”,表示劝说。哎。你说烦不烦?譬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要读“Yue”,“成事不说”的“说”要读“Shuo”,“游说”的“说”要读成“Shui”……要是没有这本字典,我都要把它们读成“Shuo”了。

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联合国日的由来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联合国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后又有波兰补签。

1945年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元宵节的由来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吗?

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元宵节美食——元宵。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以上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也是一个忙碌的日字,在五月里,有一个节日让我非常喜欢,那就是劳动节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斗争,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所有人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旅游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旅游,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旅游、集会。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劳动节.

从此,每到五月一日这一天,就成了人们旅游,休闲和劳动的日子,我爱五一劳动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歇后语的由来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节日还是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你们还不知道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叫楚国,另一个国家叫秦国。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叫屈原。

有一次,秦国要攻打楚国,楚王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件事让屈原知道了,屈原连忙找楚王商量对策。楚王说:“不会败的,放心吧!”后来,楚国战败了。屈原知道国家战败了,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百姓得知屈原自杀了,便去汨罗江打捞屈原的尸体,但是没有打捞到。因为屈原投江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所以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往江里扔粽子,免得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拍马屁”的由来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穿小鞋”一词的由来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作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伸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盂盆兰节的由来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

盂兰是梵语,翻成“救倒悬”。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以倒悬作比喻。(倒悬:头向下吊着。)盆是盛食物的清净容器,一切碗钵都称为盆。盂兰盆,就是用种种干净的碗钵盛种种净洁美食,供养十方僧众,能救累世父母犹如倒悬之苦。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

《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证得神通之后,想要救度父母得离业报,以报亲恩。于是,运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寻,却看到其母堕于饿鬼道之中,皮骨相连,不得饮食。目犍连立刻以钵盛饭,用神通力送食物给母亲吃。不料,其母由于受恶业之果报,饭食未入口皆化为火炭。目犍连尊者为拯救亡母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求开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告诉目犍连,由于母亲业报太深,不是目犍连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须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仗十方众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养僧宝的功德,即能救拔现世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出三途之苦。

目犍连尊者照着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脱饿鬼道之苦。目犍连又问佛陀,如果未来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顺,是否也可以奉行盂兰盆供,救度现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佛陀答说:“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根据《佛祖统纪》的记载,梁武帝首次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由于梁武帝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到唐代时,民间不但重视盂兰盆会,而且场面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立冬的由来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元宵节的由来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的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的时候猜灯谜。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XX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元宵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一般是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光十色的灯笼上让人猜。

我喜欢猜灯谜,喜欢有趣的元宵节。

我爱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读书日的由来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逼上梁山的由来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逼上梁山bīshàngliángshān

【释义】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近义词】迫不得已、铤而走险

【反义词】自觉自愿、自告奋勇

【主人公】林冲

【成语故事】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生肖由来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带领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龟。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200多年后,人类始祖——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从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战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七一建党节的由来初中3年级作文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对于当代人来说毕竟已然是一个历史,曾经的辉煌也已经属于有了些年头的明日黄花,何况其后的某些人言论上的恶意歪曲、肆意诋毁再叠加行动上的以假乱真、冒名顶替之类混淆,更是令大多数今人无论是实际抑或是性质都莫辨真伪和黑白难分了,以至于许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共产党早就截然不同于当时的真实中国共产党,甚而至于有些人意识中的中国共产党更是被凭空虚构的邪恶卑劣政党所替代、置换。故此,为了明正视听,更为了及时让世人重新了解、明白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就促使我明知刻下时机尚未成熟因而极有可能又将事倍功半,也不得不抽出时间吃力不讨好地让曾经的中国共产党重现于我周群的笔下。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始,就不仅以其党名更是以其纲领宗旨和实际行动,毫不隐晦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政党,目标在于解放全世界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实质和存在意义也都是非常显然的:消灭一切人剥削压迫人的体制和制度,推动人类社会往共产主义发展、前进。而此也就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标准更是独一无二的,且是唯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才会设立的标准和条件:区域与时段内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思想好、觉悟高、能力强——亦即:最大公无私、最有能力的人,才可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过,源于中国共产党随后所面临的当务之急是武力推翻半殖民、半官僚资本主义,因此入党标准中的最有能力暂且被提置在了最大公无私之前,形成了考量最利于推翻统治为首选的入党标准,其中包括杀敌的能力和勇敢的程度。这种调整在当时是非常必要和明智的,有利于迅速推翻反动派——即:反人民政府,但同时却也由此埋下了隐患:实际并非具备大公无私品质的人,也会因为凭着一时冲动的表现或仅擅长于打仗而进入中国共产党。虽然这类人在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中居多有所进步了,起码不会主动追求封建官僚式的腐朽糜烂生活方式了,但残存的一些冥顽不灵的却事实证明了确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威胁!

战争年代的结束,使得中国共产党从容纳上了正规。中国解放后肃清了旧社会遗留、潜伏下来的各种封建意识和邪恶势力——包括逃跑前布置下的庞大地下美蒋特务组织,以及乱搞各种各样迷信活动的邪教和五花八门的,亦即进入了真正的太平时期之后,基于建设新中国的需要而把中国共产党入党标准中的最大公无私设为了首要,并且抓紧对之前的原党员不停地作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

[七一建党节的由来初中3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及习俗

全文共 31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由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及习俗,欢迎您的阅读!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民俗专家细解“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教授还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的民间习俗

我国一些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当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吃春饼、吃焖子、吃蝎豆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乞巧节的由来

全文共 1982 字

+ 加入清单

乞巧节妇女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七夕”也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过去子女都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七夕”也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国庆节的历史由来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的由来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

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

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天不仅仅能吃到粽子和绿豆糕,而且还能表达我们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元旦的由来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哈哈,新的一年来了,元旦节有来了,小朋友们又有新衣服穿了。

你们知道元旦节的来历吗?哈哈我来告诉你: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现在知道元旦节的由来了吗?顺便给大家说声元旦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万圣节的由来与发展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如今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眼光。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万圣节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