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神州十二观后感作文(精彩三篇)

浏览

2991

作文

3

篇1:2024年神州十一号返回观后感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搜救任务包括返回舱跟踪测控、搜索寻找、航天员救援、返回舱处置回收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跟踪测控

神舟十一号飞船太空启动制动返回程序后,经过约30分钟进入主着陆场设备跟踪范围。

测控设备主要有雷达和光学设备两类。位于主着陆场区西北方向的白云鄂博雷达站捕获到返回舱信号后,迅速测量出返回舱出黑障区前后的轨道;在主着陆场区的大庙场区的测控设备捕获目标后,向返回舱发送“回收着陆系统加电”遥控指令。

这次任务,新增了性能更加先进的光学设备,与原有的设备构成光学测量链,保证不间断拍摄返回舱在黑障区前后及开伞着陆的实况景象,并实时传输至指挥部。

第二个环节:

返回舱搜索寻找

返回舱的搜索寻找主要依靠空中搜救分队。据着陆场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空中搜救力量,较以往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这次新增了2架无人机。这使得空中搜寻的视场更大、效率更高。

空中分队的5架直升机在返回舱着陆前,就在以着陆点为中心的36 36公里的区域上空四角待命。返回舱出黑障区后,舱上的信标机开机,向直升机发送信号,直升机则开始定向搜索。返回舱抛大底后,直升机按照定向仪指向归零飞行。

2架无人机在核心着陆场区西北侧和东南侧空域待命飞行,利用光学吊舱辅助进行视频搜寻,同时1架运输机在着陆场上空搜索返回舱信标机发出的信号,再将相关数据发回指挥部,辅助提供搜索定向信息。

在确定了返回舱的准备位置后,直升机将立即前往,并同时通报地面分队。

第三个环节:航天员救援

当搜救队伍抵达返回舱着陆点后,首先要进行返回舱外观检查,在确认着陆姿态正常,没有燃料泄露等异常情况后,再由搜救队员打开舱门。

随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舱内,对航天员进行血压测量、心跳测量、外伤检查等常规查体。这个过程大约持续20分钟。在确认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后,将其转运至医监医保直升机。

转运航天员所用的是一个半躺式的座椅。考虑到寒冷天气对航天员的影响,航天员出舱后将为其添置保暖型睡袋和盖毯。同时重力适应过程由以往的在舱内进行改至在直升机上进行,适应过程需大约80分钟。

在重力适应之后,后送直升机从着陆现场起飞,前往机场,再转运至等候在那里的航天员专机将他们送往北京。

第四个环节:

返回舱处置回收

在航天员进行医监医保程序后,搜救队员会进入返回舱内,将有效载荷尽快取出,移交给相关科研单位。这些有效载荷将随航天员专机一道返回北京。

载荷取出完毕后,搜救队员将对返回舱进行拍照摄像、测量实际落点等,随后将其吊装至专用车辆,运送至着陆场站存放,次日通过专列将其转运至北京。至此,飞船返回搜救任务全部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神州十一号返回观后感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11月17日电(曾涛、李潇帆)搭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进入倒计时,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已经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神舟十一号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艘在冬季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主着陆场区指挥部指挥长李权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将给搜救工作增加难度。进入冬季以来,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近日最低气温已低于零摄氏度。

李权介绍,一方面,搜救人员自身要做好御寒措施;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寒冷天气对航天员的影响,这对搜救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返回舱着陆后,舱内温度会降低,搜救队员要在半小时内将航天员救援出来,以往在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这次也将转移到气温稍高的直升机上进行。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将会为他们穿上特制防寒服,添置保暖型睡袋和盖毯。

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的时间将达33天,这是中国航天员迄今在太空中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李权介绍,航天员在太空失重时间长,返回后适应难度会相应加大,这就要求搜救工作时间要短,效率要高,尤其是医监医护,要做到第一时间救援。

主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表示,这次搜救任务,他们将利用无人机进行搜索,这在中国载人航天搜救任务中是首次。在以往空中分队的基础上,新增无人机,从高到低形成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直升机的多层次空中搜救力量,使得搜寻目标覆盖范围更广,搜寻成功概率更高。

在地面测控系统,新增配了性能更优的2套光学设备。李军智说,新的光学设备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从飞船返回开始,测控系统的光学设备即对其进行跟踪拍摄。测控系统布设了多个光学设备,接力跟踪拍摄,确保返回全程都有可靠影像。

李军智还介绍,一些通信设备也进行了升级换代,信息化程度更高,传输带宽更大、速率更快,无线传输更加稳定。“这些新的设备,对我们完成返回舱搜救任务有很大的帮助。”

据了解,主着陆场区搜救队伍14日进行了任务前的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主着陆场区参试人员9月份陆续进场,并结合以往任务经验和这次任务的特点,制定了搜救方案。他们还设想了可能出现的返回舱着陆姿态异常、着陆点偏离、遇恶劣天气等多种异常情况,拟定了43种应急预案。

截至目前,全系统开展了综合演练9次,针对性训练30余次,地面搜救分队模拟训练14次,有效检验了返回舱救援方式的正确性。

据李军智介绍,现在着陆场区全系统参试人员岗位设置合理,装备状态均良好,在各次演练中指挥协调规范有序,情况处置科学顺利,整个系统具备了执行航天员救援和返回舱处置的能力。

在神舟十一号返回前的2天时间内,他们将进一步明确各类流程程序和岗位分工,细化布置各项工作,对搜救人员提出任务要求。李军智说,主着陆场区系统正严阵以待,迎接神舟十一号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18神州十一号返回观后感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绕地飞行33天、506圈后,两名飞得最高的中国人今天回来了。

尽管经历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这10次任务,但返回舱平安着陆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还是感到有些紧张,“我们这里有句话是: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

从昨天早上到今晚,孙军还没睡过觉,但看起来依然很精神——到任务的关键时刻,他就精神亢奋。今天凌晨两点多,他还开会“复习”各种预案,单是飞船的返回阶段就准备了38个预案,“当然希望一个都用不上”。

13时11分,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光学影像显示,一个拖着长长“尾巴”、看上去如同彗星的物体从393千米的高空飞向地面。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轨道高度比前几次高50千米。轨道高度不同,意味着返回航程、控制姿态都要重新调整。孙军告诉记者,返回舱再入角要求非常精确——如果再入角过小,返回舱可能会被大气层弹出去;如果角度过大,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过载会加大,也会导致舱体温度过高。

前几次任务中,返回舱内的温度都在20多摄氏度,对人体来说是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

距离地面几十千米时,从推进舱外的摄像头已经可以看到前方的一片绿色——地球。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飞船发射。首次飞天之旅初步验证了长征火箭和神舟飞船的设计,火箭是试验火箭,飞船是初样产品。而且,神舟一号的测控覆盖率仅为15%,也就是说,仅在15%的飞船运行时间内,地面能与飞船通信。

但从那以后,神舟系列飞船就初露峥嵘。那一年,飞控中心成立才3年。

13时46分,返回舱距离地面10千米。从飞控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医监机、通信机等不同职能的直升机已经在空中盘旋待命。

距离地面六七千米时,返回舱打开了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主伞。模拟画面上,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在朵朵白云中。

镜头扫过枯黄的草原,扫过草原上的风车,扫过低空盘旋的直升机,但目标却还没出现……

终于,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穿着蓝色、橙色等不同工作服的人们奔向返回舱,检查返回舱外观、开舱门、采集舱内气体和微生物、检查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与此同时,一向静默而严肃的飞控中心热闹起来,人们舞龙舞狮,鼓声震天,如同过年一般。飞控中心大厅里,遥控组的刘辛兴奋地跟同事在大红色的祝贺牌前合影。自从9月在外面“吃了顿好的犒劳自己”之后,这个26岁的姑娘最近两个月几乎没出过航天城的大门——任务开始之后她和同事一天两班倒,也没有周末可言。刘辛所在的遥控组里,除了组长之外都是85后,出生于1990年的刘辛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神舟飞船任务。

1995年,大学毕业的孙军来到飞控中心总体室工作,那时的航天城还只是一个开工不久的工地,周围是大片的农田。飞控中心从“没有一行代码,没有一份方案,没有一个硬件”的状态白手起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航天任务。

尽管神舟十一号飞船已经顺利落地,孙军却没有任何庆贺的打算——天宫二号仍在轨飞行,飞控中心的任务还没结束,今天晚上还要对伴随卫星进行一次轨道控制。明年4月,继续迎接天舟一号的造访。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