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回报的议论文优秀作文(优秀三篇)

三思而后行才能不做后悔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议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6283

作文

3

篇1:最好的回报就是投资你自己的议论文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一个苹果庄园,现有两种运营方案:第一,购买苹果,再卖出。第二,承包庄园,自己学习种植,之后卖苹果。你,会作何选择?

生财须有道,人生需经营。股神巴菲特说,最好的投资应该用在自己身上。

秦朝末年,有一人名叫项羽。其叔父教他书法,项羽不学;叔父教其剑术,也是如此。他对叔父说:“学写字只是为了记记名字而已,学剑术也只能抵挡一个人的进攻,都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抵挡千万人的本领。”叔父听了,就教他兵法,但是没学多久他也放弃了。

此后,项羽长大了,有壮牛之身,拥猛虎之力,见秦始皇路过,竟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但是,在离其成就霸业仅一步之遥时,素有雄心壮志的他,却败给了一个城府极深的流氓地痞——刘邦。虽说项羽懂书法,知剑术,晓兵法,却都只得其皮毛,致使空有远大抱负,却因缺少真才实学,屡失战机,终失人气,落得个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引颈自刎的悲惨结局。

英雄落败,无疑令人扼腕叹息,但项羽着实该为自己承担主要责任:有近谋,却少远虑。犹如投资,只看见当红股,却未能挖掘潜力股。任何时代,知识都是人才工厂的第一生产力。项羽极有资质,却未能在最好的年华增长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才干。项羽的一生验证了一句话:人之所以失败,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项羽的“投资”方向早已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应该好好斟酌一下李大钊的这句话:“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前面;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在这个物价年年翻新的时代,我们又该看到怎样的商机?

当今世界,新鲜词句层出不穷,例如“金融危机”“经济结构失调”“原来的钱是钱,现在的钱是纸”等等;还出现了黄金、宝石等贵重矿产大量开采的消息。它们无不反映着一个信息:金钱贬值!但人生永远不会贬值,因此投资便是永远的话题。怎样的投资才是最好的投资?这是每个人都应好好思考的问题。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13岁时就对电脑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考上哈佛大学之后,竟毅然地离开哈佛,去了朋友的软件公司,开始毕生致力于电脑软件行业,展示他非同一般的才能。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跃成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投资看上去在电脑软件,其实是在自身的才华上。才,既为盖茨所投之;成功,当为盖茨所得之。

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之中,物质常常没有固定的价格,总是跌宕起伏。虽然黄金在国际金融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每个投资者都钟情的宝贝,但黄金依然是有价的,它的价格同样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唯一无价的,唯一不会贬值的,是我们自身的才华,是作为一个人的信誉和品质。用投资股票的方式来说,就是不管股市怎么变幻,你的股份永远不会变。所以,对于人生我们应该投“才”,而不是单纯地投“资”。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支潜力股,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要成为长久的赢家就必须明白:投资的永恒主流是自己的才干。达·芬奇的一幅《蒙娜丽莎》,五百年后风采不减,价值远胜当初。古人笔下的一首首好诗、一篇篇名作,经历那么长时间的淘洗,经历那么多读者的挑剔,千百年来仍能被人们传诵。大浪淘沙,唯有“才”不会被浩渺人烟和历史所淹没。

无论物质的价值如何涨跌,只要你拥有一技之长,那将是你财富的恒定来源。将你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用在获得才能上,然后用自己的才能去获得“股份”,这才是最好的投资。正如巴菲特所言:“只要你有才干,你总能把握你应得的股份。”

股市风云也好,人世变幻也罢,最好的投资就是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回报话题议论文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与失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所以不要总因失去而痛苦,说不定丧失的同时,你获得了另外的财富呢!人必须先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舍如同把种子撒播出去,过了半年,你收获的就是满田的稻谷。舍总是在得的前面,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顺序,更是幸福的秘。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有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用小斗回受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其实得与失是互为转化的效果,时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它发挥出意想不的效果。

我记得电视上有位记者采访过一位事业颇有成就的女士,请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的回答是—放弃。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对此作了最具体生动的诠释:为了获得事业成功,她放弃了很多很多:优裕的城市生活。舒适的工作环境。数不清假日。甚至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生命给了我门无尽的悲哀也给了我们永远的答案。于是,突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把握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门虽然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到这时我门才明白了,有一种美丽叫做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以回报为话题的议论文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其实,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会失衡的。至于那些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爱的回报一样,毕竟苍白的言语难以遮掩不平的心灵。

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的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给我爱的回报,这一点还是请你考虑清楚的话呢?我猜想,面对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毕竟付出了爱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质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不过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

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也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使我们彼此都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做,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往往是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的,而且这种负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会亚于心理失衡的。

所以,能给别人的付出以回报的话,最好就给予别人回报;如果不能给予回报,最好就不要接受别人的付出,或许这样的拒绝会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小伤害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害要强得多吧。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该有“报”的表示。“报”了,我心坦然;“报”了,彼心平和。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关。

总之,就常人的心态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能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以回报为话题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