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传承红色精神作文【汇总20篇】

一个先锋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下面是语文谜小编整理的党员学习延安精神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5792

作文

326

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的时候,我记得学过毛主席的《长征》。作为中国人应该要记住这种长征精神

不久前,我看了一部影片《长征》,这部影片至今使我回想起来,仍旧难以忘怀。

1935年,我们的红军战士要翻越一座雪山。要想翻越它,甭提有多难了。我们的红军战士,摔倒了,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前进。长征的路途上,缺少粮食,红军战士们就吃草根、树皮。有些战士为了其他战士能吃到食物,而骗他们说已经吃过了,到后来因体力不支而晕倒。来自南方的战士们都穿着单衣过雪山。手脚被冻的通红,脚趾冻得发麻,最后没有了知觉。又有多少人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了雪山。

我们的红军战士长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过草地也是一段艰苦的路程。有的地方,表面较硬,但下面是淤泥,稍有不慎,就会陷下去。战士们粮食吃完了,就只能挖野菜、吃树根来填饱肚子。有时候连这些东西都找不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感人的事迹数也数不完,我们的红军战士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回首起那漫长的征途,红军战士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战斗,不知多少次死里逃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完成长征。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跟那时候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很多人都挑食,浪费食物,不懂得珍惜。再看看那些战士们,每天吃不饱,只能吃野菜、树根。现在的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奋发向上,发扬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传承长征精神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体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续,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不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所孕育的宝贵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创新路、民主团结”的遵义会议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民族象征,是个民前辈留给他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长征,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篇章。翻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长征途中,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夜过鬼门关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他们决定夜间行军。这天,他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他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跄跄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他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他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精神在今天同样适用。有些人在舒适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上班混日子,“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理想信念淡漠,精神涣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一些青少年自立、自强意识差,自私、自利观念强,缺乏爱心与同情心,遇到一点困难就退避三舍,受到一点挫折就寻死觅活,更有许多领导干部权力观与政绩观错位现象严重。遥想当年红军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敌军围追堵截等的艰难条件下,创造出的翻雪山过草地的壮举,现代人应该感到汗颜。当战火时代的硝烟散去,没有了炮火轰鸣、缺衣少粮的艰苦岁月,有的则是过于安逸的生活。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他们应该反思自己,安逸的生活下还有没有不怕吃苦不拍牺牲的奋斗精神。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从大的方面说作为新一代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建设祖国的大业还未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念建军节作文:传承红色精神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国旗随着浩荡的国歌缓缓上升,它是多少的英雄好汉用鲜血换来的,是代表中国永不败的精神

我还记得毛泽东领袖写过的一首诗,至始让我印象深刻,《七律•长征》,简简单单的四句话,概括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很是让人敬佩。对,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偏没有人民的一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0年,邓萍出任红三军团参谋长,担任红五军军长。1934年10月,红一方军开始长征后,邓萍协助红军军团长彭德怀,指挥部队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转移。

娄山关战斗胜利后,红三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奋力发起攻城战斗。为了尽快取得胜利,攻占老城,邓萍冒着敌人的枪弹,身先士卒,率部队前进,迅速迫近到城北门外,隐蔽在一个小土墩的草丛中,与政委张爱萍一起观察地形和敌人的守城部署。他一边观察,一边与张爱萍交谈,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颗突然飞来的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邓萍是长征牺牲的红军中最高级别指挥员。

有了这些英雄,才有新中国;有了他们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是的,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记得陈毅说过: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只有经过失败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这让我想起一件伟大的事。

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初中生女孩,很是她不幸运,得了癌症,但她依然很乐观的去学习,看似什么病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他的父母很着急。带着她去求医,可是最后的结果深深打击了他们,最终女孩熬不过了,她在生前对医生和父母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他们将代替我活下去。父母极为不愿意,但为了女儿的心愿,心痛的答应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惋惜,但她的做法、她的精神让我很是敬佩。是的,一个小女孩都能这么的伟大,为何我们不能做一小小的贡献呢?曾经的革命战士,如今的女孩捐眼角膜,都在为别人贡献,为社会贡献。我们应该继续着、发扬着、传承着这种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1000字,辛亥革命精神传承

全文共 2147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如一盘散沙,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如今辛亥革命离现在已快10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早已远去,渐渐消失在新生代的脑海里。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正是这一信仰的坚定实践者。我觉得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和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

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贫困苦难的根源,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则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极端贫困和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前提。在民族危亡严重时刻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就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用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毫无疑义是带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国家根本大法。它的公布,为人民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据,大大有利于民主精神的发扬。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

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干部,更要学习和借鉴这种精神。勇敢地与腐败势力做斗争,廉洁自身,以人为本,情为老百姓系,利为老百姓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这样种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财富。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世界有一天会再次向中国寻求文化活力、创新思想,世界将在最古老的国家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让我们把辛亥革命坚强不屈的精神传承到每一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中国之所以成为死的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为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出造纸的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墨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现在“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前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月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里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么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做的只是,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单单只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尽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中国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作文600字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传承工匠精神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工匠远非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工匠具有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成功的企业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

工作成为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需要什么精神支撑才能做到呢?“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这就是工匠们的心声。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德国工匠的严谨与准确;工匠精神在中国,表示了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乃至“非遗传承”。

当今社会,“浮躁气”浓重,追求“快餐式”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我们全方位的去考量“马桶盖”、“电饭煲”案例的时候,不难发现正是我们缺乏工匠精神所致;也同样,由于我们的工匠精神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也不正是:专注产品、重视积淀、享受过程,这正是工匠精神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间最大的差别。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着。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呢?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选对的?还是选贵的?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连哈姆雷特也会纠结的问题。

工作不仅仅使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这句话很对,我们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就是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的要求。

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拥有修行的状态,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这也是我校行者文化的体现吧。

让我们一起开始“真修实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反思反省,实务精进。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工匠,去实现价值,去创造财富,去创造更灿烂的华夏文明。让社会明白,褪去铅华,真正珍贵的,是诚意的用心与对梦想的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阅读红色经典振奋改革精神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记忆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繁多而又璀璨。其中有一颗是那样的耀眼,它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它代表着革命烈士的魂魄,世世代代永不垂落!它永远地亮在我的心中。

第一次读到刘胡兰的故事,我泪流满面。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3岁的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读到这里我落泪了,我的泪是为刘胡兰的死而可惜,是为刘胡兰的伟大事迹而感动,为她热爱祖国的感情而骄傲,为她宁死不屈的精神而自豪!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坚贞的女性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她的精神照耀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每当听到大街小巷的人们传唱红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人——小萝卜头,他身在监狱里,可是却渴望念书,他刻苦读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8个月时与母亲一同被关在了渣滓洞看守所。由于缺乏营养,他头大身小,面黄肌瘦,狱友们都爱怜地称他为“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但是小萝卜头可想学习了,他不想整天在监狱里度日如年,他想念书,他渴望念书。经过小萝卜头的父母和狱友们的多次斗争,特务们才同意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也很懂礼貌,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他常常为狱中的共产党员传递消息和传送东西。1949年9月6日,与父母同时遇害,年仅9岁。

小萝卜头的事迹对我影响很大。记得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学琴,学朗诵,上学后,有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回到家,妈妈又会给我辅导作业。周末,踏青和郊游在等着我们,劳累之后,外公外婆早早做好了可口美味的饭菜……我们现在有多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对于小萝卜头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看了小萝卜头的故事,我真的很感动,一个身处监狱,才几岁的孩子就懂得要刻苦学习,十分的不容易。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比小萝卜头好得多,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读书,来回报他们当时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美好生活的英雄壮举。小萝卜头的故事已深深地埋藏在我心底,他时时刻刻对我敲响警钟,教我要刻苦学习,天天向上!

红色经典,世代相传。重温这些经典的传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的感染着我,这些故事像明灯一样高挂在我的心头,永不垂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学习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作文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张闻天同志曾讲,“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力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她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牺牲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在长征中,我们曾经遇到了无数困难,许多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我们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张闻天选集》第167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个理想就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跟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它激励着红军将士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困难踩在脚下,在绝境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出路,杀出了一条条血路,克服了一个个难关,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下殊死搏斗的战争奇观——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和军阀势力的封锁扼杀,红军将士表现出了“刺破晴天锷未残”的坚定理想信念。长征途中,红军时刻面临着“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扫射,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境地。据统计,“三方四路”红军先后参加战役战斗600余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歼灭和击溃敌7个师19个旅100多个团,俘敌2万余人。长征出发时有10万人,到达时仅剩1万人,而只有4000人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只要跟着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红旗一定能到达”的理想信念。也正因为这种“献身甘为万矢”的精神,红军才能够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压倒,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国民党军队为了彻底消灭南方游击队,以数倍于我方的兵力,进行了多次“清剿”“进剿”“驻剿”“搜剿”。一些红军将士被敌人压迫在一些无人山区,只能以岩洞、草棚御寒,以野菜、树皮充饥,斗争环境非常艰苦,形势十分险恶,但仍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志,英勇地坚持战斗。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将士和游击队员,笑对强敌围攻和作战失利,从不低头、从不退却?是什么让红军将士一批倒下去,另一批冲上来,从未动摇他们的意志?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革命理想的信念,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者是吓不倒、摧不垮的。

长征是一曲人类征服大自然谋生存的英雄凯歌——面对自然环境的艰难险阻和战伤病痛的困扰折磨,红军将士表现出了“风雨侵衣命更硬”的坚定理想信念。长征途中,红军除了要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承受来自自然环境和战伤病痛的磨难。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激流险川,征服了20余座高海拔、终年积雪的大山,数次穿过危机四伏的茫茫草地。正是在崇高理想和必胜信念的指引下,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过草地就有希望”的支撑下,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红军将士脚踩千难万险如平地,以惊人的毅力经受住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炼。

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靠的是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正是这一坚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使红军将士在面对天然险阻时,毫不畏惧地跟着党走,毅然踏上艰难困苦之路,使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红军不变的军魂。这就是红军的敌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原因——即使他们的兵力比红军强大几十上百倍,即使他们拥有多得无法计数的粮食,拥有更先进的武器和打不完的弹药,即使他们一再把红军逼进鸟兽绝迹、人类无法生存的绝境,却依然永远无法战胜红军的原因。对此,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与之相比,汉尼拔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长征是红军同敌人威胁和党内消极畏战的角力较量——面对国民党军的分化瓦解和部分官兵的悲观失望,红军将士表现出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定理想信念。长征途中,红军还面临着国民党军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个别官兵丧失革命信心,滋生逃跑主义。主力红军撤离后,中央苏区形势顿趋险恶,一批经不起严酷斗争环境考验的投机者、软骨头、异己分子,相继变节乞降,背叛革命,其数量之多,超过大革命失败后的那几年。红军留守部队在根据地周边开展游击战的过程中,瞿秋白、方志敏等多位领导人被捕,他们表现出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慷慨赴死的伟大和坚贞。毫无疑问,这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千万个这样杰出的勇士,组成了这支军队和国家的脊梁。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他们是最坚定、最勇敢、最无私无畏的一批人,如星辰照亮了黯淡的夜空。

由于临时中央负责人盲目迷信苏联教条,洋顾问负责军事指挥,致使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初期,又深陷于国民党军布好的口袋阵中,损失惨重。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政治局常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成熟,宣告了彻底结束盲目照搬外国教条的“左”倾错误。事实证明,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信念,需要共产党人自己解决本国问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方式和革命道路。在长征途中,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好对抗中央路线,直至最后分裂党,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38年初张国焘背叛信仰、叛党投敌时,连自己的警卫员都带不走。可见丢掉理想信念的人,是多么的令人唾弃!经过长征考验的红军将士,有着何其坚定的理想信念! 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个有着深远文化的民族。从古至今,它的文化传统一直都被传承着,直到现在。

《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无一不体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吧!

《四大名著》分别是施耐庵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并且它们传承的文化各有各的不同。壮志豪情、行侠仗义、诗意翩翩,梁山好汉各有各的春秋。

虽然这些生动形象的小说被称为了名著,但在九零后和零零后之间却被频频拒绝。他们不喜欢这种无聊的小说,而喜欢那些充满新奇能够展开想象力的言情小说和冒险小说。据调查,有超过百分之五十五的学校的学生都不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甚至连四大名著是哪些都不知道。

作家辛苦的笔墨光阴现在渐渐被无聊乏味和充满报了的书籍。四大名著的名字渐渐地成为了一些不记书名作者的摆设。有些时候还会被扔在一个角落,没有一个人去理会。作家的心血被侮辱,他们在默默的哭泣,提醒着大家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要越来越少,直到没有。让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成为了历史。

是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著作、智慧的结晶,都是为我们学习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作为我们学生来说,要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读书的人,不如爱好读书的人;爱好读书的人,不如把读书作为乐趣的人。在我看来,把读书当乐趣的人,还必须得具有传承文化的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的民魂。只有把它传承下去,中国才可以永远富兴,我们的根才不会断,我们的魂才能永久保存。我们要把它作为使命,完成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麻城精神,世代传承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秦皇分郡,地属鄂楚;

世传佳品,忠勇之至。

人杰地灵,终诠盛名;

物华天赐,孝善民归。

时维四月,序属深春。悉知龟峰峻美,蜿蜒香色,尽展大别风貌,黄天厚赐,良田美池,极显盛世昌明。且看杜鹃争妍,旭日常泽,有杏花古镇,绵香百世,引杜刺史遥指兴望。铸沃野桑田,承恩于苏子访游,以览田园风光。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许以良境,辈出英杰。

追根溯源,原属黄国,强楚伐之,誓死不降,是以不屈精神世代传承

素有李贽弃官修学,宁静致远,博闻著述,笔耕不掇,自立标榜,针砭时弊,无失赤子之心。

无忘“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频在,雄心誓不降“的誓言,亦是蔡济璜忠勇刚毅之品格,乱世茫尘,枪弹无眼,能立于此者,是如豪杰,况忠贞不屈,奈何时运不济,英勇就义,果真惊涛骇浪,更见英雄本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满清政府大势已去,终引武昌起义,梁维亚悭忄强 之语犹在:“唯有应天顺人,方为上策”,如是识大体、识时务,以为俊杰,亦是为国为民,不惜舍命,全为革命。“归到黄泉方可了,漫将小事诉苍穹”是夏建民之心事,一心为民,舍小家为大家,实为忠勇之范。

“十年孝行”,为报亲友扶持,母校栽培,是王在孝的行动,极好的诠释“孝”之内涵,莫不如顺其心,不违其意,孝之至也。

本土良佳,育华夏栋梁,自有彭桓武,致研“两弹一星”,以驱达虏,强国力,佑新华。唯以创新,方可追赶他国,丹心热血,才能培育人才。无忘“养极高尚之人格,造极精纯之学问”这是余诚的追求,弃旧习,倡新政,发扬时代精神。办学执教,痛陈时蔽,其情挚诚,催国人泪下。逢乱世,历经浩劫,却始终不忘以国为先,尽心矣哉,实效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莘莘学子,幸逢盛世。当今世事,无战祸之灾,无饥贪困扰,是享天时地利人和,当珍惜把握,以拿云之势,弘时代精神,创现时佳绩,应静敛求真,务以修学,存是去非,不负韶光。赏山湖竟秀,扬麻城精神。

众辈斐然文彩,效墨客以叙麻城故史,盛意不常,盛会难再,畅述已突,难献珠玑,今兹奉文,云何不喜?

忠勇传城久,创新促国力。

孝善济世长,奋进固根本。

传承麻城精神,共铸美好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阅读红色经典振奋改革精神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你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听着这一首红色歌曲。我不禁胸潮澎湃,今年就是党的九十岁生日,在这里我祝愿我们的祖国,人才倍出,繁荣昌盛。

为了了解党,我校组织了多次红色阅读,其中《红岩》使我感受颇深。

《红岩》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群被捕的中国共产党员在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机智勇敢、不屈不挠、坚强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在重庆的歌乐山下,有俩个人间地狱——白公馆、渣滓洞,那里关押着很多中国共产党人,他们长年不见天日,饱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但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使他们坚信,伟大的新中国终将取代腐败独裁的国民党统治。他们虽然身陷囹囵,但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使他们将战斗坚持到了最后,敌人实在没办法,只能将他们秘密杀害了。

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死犹荣,我们将永远铭记,并将鞭策我们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红岩》最让我感动的是“信念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树立了坚定的正确的信念,必将会创造出辉煌的人生。联想到自己,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缩头缩脑,生活中碰到挫折就想放弃,很不应该!放到《红岩》书中不就成了叛徒甫志高了吗?以后我将正视一切困难,并树立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承奉献精神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精忠报国永不悔,为国捐躯显真情。

岳飞,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为了自己的祖国,百战沙场,奋勇杀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为了祖国山河,为了祖国的兴旺,为了祖国的命脉,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了祖国,他奉献了青春、力量以及生命。这正是源于对祖国的爱以及无限深情,真情在奉献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秋去冬来时,母亲编织的一件毛衣驱走凛冽的寒风;早上起床时,母亲精心准备的美味早饭涌动着温馨的关怀和深深的真情;心烦意乱时,母亲淡淡的话语带走满心的烦恼;夕阳西下时,母亲焦急的等待蕴含无限的爱意;阳台上一件件洗净的衣服散发着母亲关心和辛劳的气息……。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母亲奉献出了她的青春、她的梦想、她的一切一切,目的只是为了我,为了我能好好地成长、生活。真情在奉献中。那每一滴的真情,融会在奉献中,激励我不断成长。

朝朝暮暮寻荆棘,刺破喉咙震山林。

荆棘鸟,一个很普通的鸟。平日里,从不歌唱。一生中都在找寻梦中的荆棘树,穿越无数险阻,越过艰难困苦,只是为了刺喉啼血的一瞬间,唱出绝世乐章。而它的奉献,源于对歌唱、对自然的无限深情。正因为如此,那无与伦比的美妙音符,才会深深的震动山林。从古直今,从未中断。的确,真情在奉献中,奉献流露真情。

生活中的哪个角落又不是这样呢?

白衣天使们奉献自己的身躯去阻挡病魔,难道不含真情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无私奉献,难道不含真情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奉献难道不是源于真情吗?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们,奉献自己的青春保卫国家平安,不正是包含真情吗?

的确,真情在奉献中,奉献源于真情,更流露真情。

愿我们能多去奉献,多做贡献,让真情洒落于世间的每个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70年后,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次长征纪念活动,透过这扇特殊的窗口,感受到了长征宣传的与时俱进,感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历久弥新。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终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珍藏着的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而长征精神,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不禁想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一位首长把仅存的青稞面留给了战士,而那位战士最后又把青稞面还给了首长……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等多么宝贵的长征精神,它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记得我刚学自行车时,爸爸老在车后面扶着。一天,爸爸对我说:“你练了这么久了,该自己骑了吧。”我很不情愿地大声喊:“不要啊!万一我摔下来怎么办?”“好了好了,不放就不放。”爸爸笑着说。我又骑了几圈,风在耳边呼呼地响,感觉特别爽。这时,不知怎的,车头好像跟我作对似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校运会的几项比赛。到最后一项长跑时,我箭一般地向前冲去,一路遥遥领先。可是,才跑到一半,我就精疲力尽了,速度越来越慢,后面的两名同学也追上了我,得意地向我瞟了一眼。我上气不接下气,真想停下来不跑了,可看到同学们那着急的样子,听到大家为我的加油声,我想到了“红军不#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gkstk.com end#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我怕什么呢?我顿时有了信心,带着全班同学的期望奋力向前跑去。“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就要到终点了。于是我加足马力,近了,近了,奇迹般地超过了前两名同学,到了!在接触红线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中,我也常常想起红军,想起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候全身便充满了力量,学习劲头更足了,每年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通过这些事例,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红军那样,必须有不怕困难的精神才能成功。因此,我觉得,长征精神是永久弥新的,长征是永远的丰碑!长征精神永远鼓舞着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五四运动吗?还记得秋收起义吗?还记得万里长征吗?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在革命岁月中不可抹灭的光辉事迹。我们的先辈们为了革命,为了保护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到红色精神,组织五年级师生去烈士陵园为烈士们扫墓。我们捧着自制小白花,有说有笑地来到南阳市烈士陵园。刚一进门,我就被陵园正中间的墓碑吸引住了。只见那高耸入云的墓碑上刻着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去世的先辈:杜风瑞、彭雪枫、张星江……扫墓仪式刚一开始,陵园内的气氛就变得格外凝重,同学们都低下头,缅怀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

扫墓仪式结束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纪念馆。在馆内,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杜风瑞战士的故事:

1943年,杜风瑞刚满10岁,就给地主打长工,15岁,杜风瑞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杜风瑞从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空14师40团1大队当飞行员。1958年9月,杜风瑞所在的飞行中队,奉命奔赴福建前线,参加国土防空作战,此时,他刚刚结婚一个月。

1958年10月10日,在福建前线一次激烈空战中,他奋不顾身单独与四架敌机交战,在不到3分钟的空战中,一架敌机被他击落坠入大海。一架敌机的驾驶员被他击出了座舱。当杜凤瑞同志在连续打落、打跑三架敌机的同时,自己也被敌机偷袭负伤,不得已跳伞后,遭到敌人的射击,为祖国捐躯在空战疆场,年仅25岁。杜凤瑞同志英勇战斗的事迹,在空军中树起了一面战斗的红旗……

返校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同学们都恋恋不舍、不肯离开。最后,在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才不情愿的离开那南阳烈士陵园。

经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百折不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我们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笑迎挑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格去描绘未来,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女排精神代代传承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就高出同龄女孩一头的颜妮,一上学就被学校的体育老师看上了,选进了学校的篮球队。不过颜妮对篮球不太感兴趣,后来老师觉得颜妮更适合从事排球项目。就这样,颜妮开始了自己的排球生涯。功夫不负有心人,颜妮入选了辽宁少年女排,在进入辽宁青年队的时候,一度改打沙滩排球。不过打了两年之后,个子已经长到1米92的颜妮觉得沙排不太适合自己,所以又回到了辽宁女排。颜妮身高臂长,拦网有高度,有移动,用排球届的话说是拦网手比较硬。2009年颜妮首次入选蔡斌执教的国家集训队,但很快被退回辽宁女排。直到2013年郎平接手中国女排,颜妮终于在国家队有了用武之地。

12年前的雅典奥运会,身为记者的我,在沈阳选手张越红的家中,和她的家人一起分享了中国女排神奇逆转夺冠时的喜悦。12年后,我在又一位沈阳姑娘颜妮的家中,见证了中国女排里约登顶的壮举。中国女排的精神一代代传承,激励着每位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漫步书中,拈一朵文学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氲着书的芳香,轻轻拿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雅致的装帧映入眼帘,水墨山水浮现在褐色的封面上,显得庄重而宁静。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历时两年,不断发现,不停思考,奔波跋涉,努力考证,一路走来“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精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起领悟中华文明的瑰丽文化。

乘一只孤舟,在碧波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划行,看到远方有一个孤独的背景,细细看来却是如此沧桑。

那是一个令人们恨之入骨的王朝,它与外国侵略者们签订了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个王朝是一部沉重的血泪史,让后人引以为戒。殊不知,那个王朝背景却是如此沧桑,它也曾经历过天下安定、国运兴旺的“康乾盛世”,它的大部分统治者也是励精图治,力求治国之道。但是,最后它却逐渐腐败,以至遭受外来侵略时,它的统治者无力以对,落荒而逃。

对,这就是清朝,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中华版图的北面冲破长城而来,英武的雄姿震惊中华,但最后,它却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走向灭亡。“一个王朝的背影”是这样的充满沧桑,一些文质彬彬的凄苑灵魂默默为它送行。

告别了别人痛心的清朝,继续前运,不知行了多久,眼前是一片可怖的土地,这片土地记载了流放者的辛酸。

流放,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一旦被流放,便不知何日是归年,生死存亡更是不可预知,一切听天由命。那些被流放的文人们,有的在流放途中历史艰辛,渐渐变得豁达开朗,在生死存亡线上吟诗作赋,广结天下名士,生死莫逆。“同是冰天谪戍人,敝裘短褐益相亲”,这种苦难中的高贵令人为之动容。

流放者们也为偏远地区的文明发展照亮了前程,他们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融化别人心头的冰雪,彼此温暖;用屈辱之身去点亮文明的火种,传承未来。

小船继续前行,天色早已暗淡,墨色的天上挂着一轮淡黄色的明月,月下有一位独酌的人,孑然一身,淡泊静定。

他才华横溢却遭来众人的妒忌,“乌台诗案”的冤屈让他彻底看清了尘世的黑暗。但那个孤寂的地方——黄州,让他在难言的孤寂中,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东坡的“突围”成功了,洗去一身铅华,在静谧中寻找真实的自己。

走过魏晋,看名士风流绝代的潇洒,聆听那些散漫在时空中的遥远绝响;穿越时空,看科举取士的起起落落。在千年庭院中寻访教育的真谛,在海角天涯谛听海南文明的故事。乡关何处?心中最思恋的地方便是故乡;抱愧山西,探访,寻找,理解便是对山西人民的崇敬之情…

《山居笔记》是文化旅程已经结束,但带给我的启迪却永远不会忘却,探寻知识的步伐也永不停止。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载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奔向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开学第一课视频观后感:传承长征精神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在这庄严的历史时刻,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革命火炬,无疑要靠我们擎起,祖国灿烂的明天也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开创。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而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迎接新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七十六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承国学作文:传承国学经典弘扬齐鲁精神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观“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有感

寒假里我观看了主题是“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享受的话,那么“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就是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初赛时的精彩国学节目展演环节,各个参赛队伍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地演绎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使我觉得国学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也感受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看到诵读经典的一个个小选手,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复赛和决赛则紧张激烈多了。复赛的第一个环节是“我爱记诗词”接龙,要求每位选手背诵的诗词中都要含有规定的字,如“花”字。多位选手各显神通,带有“花”字的诗词脱口而出,体现了选手们扎实的古诗词知识功底,整个环节既紧张刺激又扣人心弦。我一边看选手们做答,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加油喝彩,一边在想如果换了是我我能不能接上,结果是既拍红了巴掌又出了一手心的汗。第二个环节是“舞文弄墨”,选手们不仅要根据提示想出符合条件的成语,还要把答案用毛笔写出来,既考了选手的成语知识,又考了选手的毛笔书法。看来,大赛的组织者也是蛮拼的,为他们点个赞!第三个环节是“国学相对论”,要求选手根据给定的情景短剧,从国学的角度进行阐述解读,给出自己的选择,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有一个情景短剧是一对夫妻的孩子在医院住院急等钱用,他们在路上捡到了一笔钱,他们该如何处理这笔钱?选手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答,既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有“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纵观整个大赛,选手们多次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等先贤大儒的经典名句,“三人行必有吾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们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中华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上世代流传。“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不仅传承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经典,更是打出了“好客山东人”的时代新名片,作为山东人我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一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读经典,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祖国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长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竖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七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他们,征服了千难万险,他们,创造了人间神话。

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在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的喜悦之中,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机枪的威胁,匪徒的追赶,我们没有必要走长征、学长征。

是的,现在我们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家长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可曾看过,在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站立不到一节课就支持不住;在教室里,有的同学的家长正弯腰在帮自己的孩子扫地;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缺乏的不正是红军战士那种面对困难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吗?长征途中,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现代社会不需要娇滴滴的小姐,更不需要不能自理、自立的庸才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求实、创新的新长征途中,我们肩上负载着全新的理想,历史的重担。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书写我们新的长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美德——礼仪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仪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马路上扶盲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礼仪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弘扬着中华美德——礼仪。

今天,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见到老师要问好,碰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就仅仅这些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认为是很少很少。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和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不仅应该做到懂礼仪、做礼仪,还应该向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

尊老爱幼,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礼仪之道,可是这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曾看看到这样一段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上,一站到了,上来一位拿着重物的花甲老奶奶,可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老奶奶环顾四周,只见车上的年轻人们都熟视无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看窗外,权当没看见。这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竟然站起身为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只得唉声一叹,车上的人们脸都红了。最后,广告上出现一排字:礼仪,尊老,在哪?

这个广告,令我感慨万千。21世纪,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素质却退步了。那流传下来的礼仪之道渐渐的在社会上消失不见,人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只是冷血嘲笑;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都大打出手;人与人之间再也没了心平气和的沟通,只有互相难听的谩骂。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用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把礼仪带到生活中,带到社会上,把礼仪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

崇尚礼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