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楼梦观后感作文大全汇编九篇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红楼梦观后感作文大全,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5238

作文

9

篇1:红楼梦观后感:木石前盟

全文共 2099 字

+ 加入清单

一卷线装《红楼梦》怎样读都读不够,心境在变,感受亦不同。每有闲暇,便会捧读两页,或为一句诗词而陶醉,或为一段耐人品味的言辞而痴迷,恍若自己便是置身于大观园中的红颜佳人。

其中,最令我心疼的莫过于心思细腻的林黛玉。虽然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背井离乡之苦,无父母亲兄依傍之凄,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自己仅是个无家可归的孤雁,千层暮雪,踽踽独行,故而她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早熟,待人接物总是不敢大意。

她曾说自己是“草木之人”,七分聪慧中更带三分禅味,佛家所说的六道轮回,即如草木的四时荣枯,亦生亦灭。只是那无言的生命,更加令人怜惜。故而,林黛玉与花做了知音,与竹成了良朋。多少泪抛洒于自叹自怜,多少情倾注在红楼一梦,最终,还是未能寻得自己的幸福,泪干人亦去,令人心痛不已。

本以为如此灵透的仙姝只应镌刻于书卷,供有缘人细细体悟,未曾想一次无意闲览,竟发现世间果有这般哀艳芊绵,隽永清逸的女子。“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却因那不平凡的心智而变得绝艳夺目。叶小鸾,得知其名的人无不对她心生爱怜,又深感惋惜。

小鸾六个月大时便因母亲产后体弱,交于膝下无子的舅母抚养,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却不能享受到与兄弟姊妹同等的快乐,更有舅舅与舅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家庭氛围紧张,使得天资过人的她幼时便懂得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早熟而善感。

她不喜舅舅身上的市侩之气和槛外的浮华喧杂,红楼闺阁内,或于清风明月下赋诗填词,或在池塘花荫处引线穿针,与舅母相依为命,日子安静而简约。她的诗词一如她的为人,清幽而恬寂,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几案上,一卷书,一炉香,一盏茶,一禅心,便觉安稳妥帖。梅雨绵绵,她便独坐轩窗,静静听雨,黄昏日暮,她便与烟霞相伴,同清风作别,不惊不扰,与人无尤。

这天,叶小鸾同舅母一起来到汾阳湖畔,环顾四周,但见水落而岸高,流涸而崖出,地势高旷,秀色可餐,令人心情爽朗,不忍离去。蓦地,湖水一隅,一块棱角分明,苍然俊秀的石块吸引了她的注意,恍若有种隔世的熟悉,她思前想后,不知在哪里见过,情不自禁地移步前去。

询问附近的人,亦不知此石是谁人所留,是何来历。她深深地凝望着眼前的石块,眼泪竟不受控制的溢满了眼眶。心里暗叹:想必它昔日定然栖居在那昌盛之地,繁华之所,因年代邈远,才堙没在此,无人问津。抑或开天辟地以来,此石就生于这片水域,而今不过日渐成形,水落而石出。

若是这块石头因昔日繁华之所被湮没而默默在此,着实令人惋惜。可想而知,当年它的主人定会将其移植在花木隐映处,与池台依倚,水榭相傍,更有歌童舞女在那里流连,文人墨客于那里啸咏,林壑交美,烟霞辉映,一派峥嵘的景象。怎奈现今,所有的美好皆已被岁月的风尘,遗失了下落,再也无法触及。就连颓垣费井、荒涂旧址都无迹可考,唯有一块孤零零的石头颓然的卧于湖侧,不知有几百年了,真是可悲。

虽然这里,时有流波冲激而奔排,鱼虾在窟穴穿梭游泳,清风吹芦花瑟瑟,寒宵唳征雁嘹嘹,轻烟白露,蒹葭无际,钓艇渔帆吹横笛而出没,萍钿荇带,杂黛螺萦覆其间,使石块可以存在于天地之间,却也只能同湖水一起被人无止境的忽视冷落,或生或殆,好生荒凉。

叶小鸾轻轻拭去脸上的泪痕,心情无比沉重,恍若自己便是石块旁边的一株草木,与之相依多年,深谙其悲苦。最令她忧郁的莫如发现了此石,却无能将其妥帖安置,给它一处不会埋没其材的栖息之地。

正在嗟叹之际,叶小鸾似想到了什么,眼眸中复现出神采。若是此石一旦被有缘人发现,罗之于庭,垒之为山,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不是又能重见天日了吗?

那时,依然会有璀璨的红英点缀其间,芬芳的素蕊萦绕其侧,翠微缭绕于其巅,飞花飘洒于其岩。若是被人置于楹槛之间,它便可以同高台上的归云相送,若是被人置于轩窗之处,它便可以照遐景而沐清风,亦使往来其间的游者观之而忘返。

终于,她长叹一声,不再暗自洒泪。虽然石块现今被埋没于层波之间,但若是遇到慧眼识珠者,定然会有出头之日,只要水不落,潮不涸。她又深深地看了良久,因舅母在旁不停地催促,方才作罢。也许,她真得与此石有过一段缘分,依稀记得——叫做前生。

离去后,叶小鸾对此石一直念念不忘,常会静坐一隅,翻阅那日写下的一篇《汾湖石记》,恍惚中,自己就在波浪间,与之素心相对,然而,抬眼望去才发觉,深深庭院里,除了斑驳的记忆,便是空芜的月光。

无人知道她素日为何会不厌其烦的临摹《洛神赋》,她是羡慕极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啊,因为那美丽的洛神可以涉水凌波,去到她所不能至的地方。更无人想到,待嫁前五日,亭亭玉立的叶小鸾会翩然逝去,如羽化而登仙。

其母痛失爱子,回忆其临终之前的情景,道“临终略无昏迷之色,星眸炯炯,念佛之声,明朗清彻,须臾而逝”,因此事发生的突兀,其母一直无法接受爱女死去的事实,日夜盼望女儿能够魂兮归来,死而复生,遂等到第七日才将她入殓。

也许,她的芳魂早已化作了汾湖石边的一株花木,与之安然相伴,一同承受四季轮回,红尘迭变。生死因果各有命数,有时,死亡亦是重生。云水溟濛处,我仿佛看到了那处相互依持的灵透石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只一眼,便不能相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著红楼梦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董卿朗读《红楼梦》观后感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开始,《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就定位为综艺节目。在这两档节目里,当然存在以阅读为卖点的形式,但是也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比如唱歌跳舞做游戏,阅读除了略显高雅之外,对于节目内涵并没有什么改变。

红楼梦》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实际上是在媒体资讯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存在的,而在如今媒体资源如此发达的情况,读书中的很大一部分很早之前就被电影、电视乃至后来的微博、微信所取代。再追求“万卷书”,恐怕反而成了不解世情的书呆子。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外化的倾向并不仅限于中国人,如何能够寻找到资讯源头,如何能够快速地搜索有用信息,如何能够利用搜索到的海量信息并加以组织,这远比古人的穷经皓首更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董卿朗读《红楼梦》观后感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董卿

在父母的影响下,董卿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工作后的她更加热爱读书,不仅接二连三去大学深造,而且坚持每天阅读一个小时,雷打不动。

董卿酷爱读书是出了名的,被人发现了多次,有路人坐飞机遇到她说她全程在读书,2014年她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又有留学生说经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董卿在谈到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自己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静静地看会儿就可以睡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楼梦》观后感初中作文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开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这便是我最爱的小说《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于一九九零年。这是曹雪芹在清朝时创作的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广泛、深入而细腻的描绘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对凡人常事所做的细致描写中,塑造成群的典型形象。421个小说人物中,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文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答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儒家着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利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教学道批评得一文不值。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宁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样,都是的她像一株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激。用我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和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这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词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隽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可惜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观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得以倾诉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不可奈何啊!

端庄贤淑的薛宝钗。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教育过得为人方式,也正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

不过这些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的结局。而《红楼梦》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这一悲剧制造者的罪孽。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一问世就轰动了社会。“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为品评书中人物高下。人们互不相让,“几轮老拳”。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红楼梦》也熠熠生辉,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当今世界,研究《红楼梦》已成为一门学问。曹雪芹以一本未完稿的小说成为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齐名的大作家,这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红楼梦》观后感初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楼梦》观后感随笔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床下,应该有一部红色封装的《红楼梦》,这部书是一个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姓名的同事在10年前送给我的,送我之时应该是崭新的,到现在也应该算是“崭新”的吧,同事恐怕也未曾翻过几页,我也就翻过一回两回的,就放置他处,但一直舍不得送人,都说《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自然期待有机会能启读之。当然我送他人之书,绝对是通读过,并且是绝对认可的书,并且送给我认可的人,就我而言,书算是至好的朋友,将书送与别人,意味将朋友介绍给朋友,我心愿是讲一份美好带给别人。

之所以想起这套红色封装的《红楼梦》要缘于蒋勋先生的《说红楼梦》,否则,何时想起就不得而知了,生活中何尝不是呢,有些人、有些事,其实早已封装到记忆里了,直到你碰到类似的环境、人物、境况之时,会让你忽然想起某个人,原来他一直都在,只是尘封太久了,未必旧地重游,未必往事重现,叹一口说,真是岁月如梭啊~

八十回的《红楼梦》在蒋勋先生的讲读下,今夜我已经全部听完,可以放一放,想一想说一说了。

高鹗何许人也?听人说高鹗续写了81-120回,我不知道他出于什么目的续写?是认为曹雪芹没有写完吗?《红楼梦》据说被曹雪芹增删10次,就没有时间写出后40回?我曾在听讲读过程中,去过曹雪芹的西山故居,在哪里流连了一下午,那时正值秋天,满地金黄的枫叶,让人不忍踏之,我想宝玉挚爱的黛玉-也是他的姑表妹,你如何让宝玉亲笔写出她的结局?如何写她的风姐-即他的舅表姐在查抄后的惨状......这些都是他至爱至亲的人,让曹雪芹如何下笔?你高鹗何许人也?来此偷窥人间的隐私,揭人家的伤疤,况且人家已经已经在第五回的时候,已经委婉的说明了各个人的最终结局,你懂了也不要明说,如同某人心情不好,你一眼看出来了,明白就好,偏偏不留口德,点破人间是不是丢了一万块钱。所以所谓的后四十回不读也罢。

说说晴雯吧,我想可能她是个四川辣妹子,人也长得漂亮,也颇有性格,当然在大观园宝钗、黛玉也漂亮,也有性格,尤其黛玉更有性格,但晴雯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漂亮谁不喜欢呢?但漂亮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你得有驾驭漂亮的能力,否则恐怕就被漂亮所伤了。晴雯就因为漂亮就被宝玉的妈妈认定有可能把宝玉带坏,就赶走了晴雯,反倒袭人这个有些呆、不漂亮的丫头没事,唉,如果晴雯不是个丫头,也和宝钗、黛玉相似,恐怕在有性格,恐怕也不是如此结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宝钗因为锦囊的事搬出了大观园,貌似离开了欢笑,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和贾家远离一些,就少一丝干系,后来抄家之时,也就少你一份关联,还有那些唱戏的丫头,都被贾母卖的卖,当尼姑的当尼姑,貌似很惨,但你可知道,那个时候,被抄家的女眷恐怕比这些都要惨......

在说说探春,探春绝对是懂事干练之人,后来据说远嫁东南亚做王妃了,在那个时代算是个悲剧,同元春相似,远离了父母兄弟,但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当她目睹了大观园的衰败以及家族内的勾心斗角,是不是已经失望之极了,或许避而不见也算眼不见心不烦了,另我觉得探春和贾母可能是最早能预见家族命运的人之一,读书的搞政治的,应该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南方的甄家已经被抄家了,躲在贾家,贾母让人善待之,这个官居一品的老太太会幸灾乐祸?不可能,中秋之夜,陪老太太的姑娘有探春,其他亲系都散去了,探春缘何不走?

在说说黛玉,才华横溢......

或许,以后去植物园,恐怕都要去曹雪芹故居“拜望”一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读红楼梦观后感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红楼梦》,我为故事中的种.种悲剧而痛心,因为这些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吴宫花草成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我轻念着这首古诗,在一个阳光灿撰的夏日,默默地将《红楼梦》读完。掩卷沉思,不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物。

珠泪滚滚冲垮了红楼,雕梁画栋化做一堆尘土,往日的富贵奢华也灰飞烟灭。随着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灭亡,大观园中的风花雪月也因此而一去不复返。对大观园巾醉生梦死的那群贵族来说,自己的一生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结束,醒来之后才体会出“浮生若梦’的内在含义。

记得《红楼梦》里第一回曾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以感伤的心情,饱蘸着时代的血泪,为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唱出一首荡气回肠的挽歌,在我看来,《红楼梦》并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山强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井且还用犀利的语言真实、大胆地向世人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与堕落,真实再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世间悲惨景象,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阴险和恶毒暴露在阳光之下。它不单单指出这四大家族必然灭亡的命运,而且也向世人暗示这个家族所属的这种腐朽的社会制度也必然会走向崩溃和死亡。

在《红楼梦》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大观园里的每个人物都扮演粉不同的角色,都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例如贾府上层统治者中,贾母的安富尊荣,贾政的道貌岸然,贾琏的无耻,邢夫人的庸俗不堪,王夫人的“尊贵贤淑"。金陵十二钗中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城府深严,凤姐的阴险恶毒,迎春的懦弱,探春的干练,湘云的豪爽洒脱,妙玉的矫揉造作,尤二姐的柔,尤三姐的烈等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黛玉这个让无数读者落泪的悲剧形象。(读后感)

林黛玉的娇美容姿是迷人的,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丰富细腻、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她在《葬花辞》中所扦发的是自己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受,以落花自况,以血泪为墨,抒写花落人亡的哀愁。“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托着她对人情冷暖不定的愤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难道不是她对迫害自己的残酷现实的控诉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表达了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执著迫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情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从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向读者探刻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矛盾的纯洁心灵,凸现的是一种人格独立的壮美和崇高。黛玉一生不幸,与宝玉的爱情被无情的统治者封杀,最后泪尽而逝,而宝玉也因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上演了又一出爱情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著红楼梦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终究还是覆灭了,只留下宝玉出家和宝钗作寡的悲惨结局供世人哀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兴盛了几十年的大家族的衰亡?

纵观红楼历史,贾史王薛的衰败是必然。封建统治者有意的削弱了四大家族的权力,同时,四大家族内部的腐朽也是导致这种结局的必要因素。

荣国府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等级分明的“社会封建阶层”,“统治者”的独裁转职,追名逐利的争斗陷害,攀比虚荣的腐朽心理……

要说《红楼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恐怕就是那些丫鬟们了。她们是为主子服务的直接下属,要千方百计的讨好主子。有的费尽心思为主子铺路,为的就是“一荣俱荣”;有的则想方设法地迎合“上位者”,以求更大的利益;更有甚者,爬上主子们的床,以求更高的身份……当然,有能耐再加上运气,一跃成为贾府丫鬟组成的金字塔的最顶峰也不是不可能的,金铃儿就是一个典型,可这种人毕竟在少数,剩下的人,无非是一级压一级罢了,得势的去压迫那些失势的,大丫鬟们去压迫小丫鬟们,压迫者趾高气昂,被压迫者有的苦不堪言,不堪**,于是自尽在这肮脏的贾府,成为了一缕亡魂;有的怀恨在心,秉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理,不择手段的向上攀爬,为的就是一朝得势,报仇雪恨,可这又陷入了不断重复的恶心循环之中了……

贾府中的真正“统治者”是谁,细细想来,不是贾赦,贾政,更不是贾敬,而是年长的贾母,在“百善孝为先”的封建社会,这个答案不足为奇,贾母偏向谁,荣国府的恩宠就指向谁,贾母忽视谁,荣国府的矛头就对准谁。贾赦与贾政的差别待遇就是一鲜明的例子,继承了荣国府的贾赦成了贾府名义上的主人,然而他住的不是贾府的正房,反倒是深受贾母喜爱的贾政住在了正房之中,贾赦长子贾琏的周岁宴甚至比不上二房次子贾宝玉的满月宴,这都从侧面说明了贾母的地位和对贾政二房的宠爱。

红楼之中,贾府是个纯消费性的“组织”,上到王公贵族打交道,下到街头小贩买物品,都要花钱,而贾府的钱来自于哪里?贾府本身经营并不太好,收入有限,更多的是上头下来的赏赐,还有祖上积累的财富。王熙凤管理贾府财政时,不仅自己补贴了很多钱,为了补贴贾府的赤字,她甚至去放了**,这恰恰就是导致贾府衰亡的一个重大罪证。

再说说林黛玉吧,人们都戏称林黛玉实为零待遇,事实的确如此,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扬州巡盐御史,虽然清正廉洁,但林家身为大家,毕竟也是有几分财富的,然而,在林黛玉扶棺回贾府之后,林家的财产不知所踪,事实上是被贾府王氏所瓜分,即便如此,贾府人待林黛玉并不好。贾母与林黛玉总是带了点亲疏的,无“亲”可依的黛玉身体不好,贾府的丫鬟们总是对林黛玉“用药昂贵”说三道四,心爱的贾宝玉与薛宝钗也是纠纠缠缠不清,让她不由心中郁结,充满寄人篱下之感。

此外,贾府妻妾之间的争斗,丫鬟之间的陷害,还有贾府凭借权势,坑害他人,或使犯罪者逍遥法外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些大抵就是导致贾府衰亡的原因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著红楼梦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一样花开到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题记是九月,秋意渐浓。

有风从墙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贾府,那四角的天空,终被风慢慢吹成了秋天。

风从竹篱吹过,浸入即将盛开的菊花的经脉中,唤醒了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缓缓张开慵懒的蕊,清凉的香气,不知不觉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只不过,会有人看懂,只不过,时间未到罢了。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又该怎样同那冰冷森严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起。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子,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面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只有回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