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树大招风电影讲的是什么(经典六篇)

《决不饶恕》是加强党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自觉性而创作的一部反腐大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决不饶恕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6025

作文

6

篇1: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6日,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中的》,该片以李林森的儿子李东阳追寻父亲生前足迹为线索,串联起李林森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交往过的人物,以及他生前说的那些朴实却铿锵的言语,将李林森短短42年的人生通过父子间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虽然观影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许多感人的画面仍历历在目,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忘不了,牵着水牛、几次把鞋子脱给逃命的灾民,风雨中背起80岁的老人,与暴雨搏击与死亡抗争的救命书记;忘不了,一手打吊针,一手掏手机询问灾情,靠在床上组织会议,即便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装的还是工作的倔强病人;忘不了,面对妻子心有遗憾,捧着孩子照片,眼泪肆意流淌,用颤抖的手给孩子写下箴言的柔情父亲。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圣诞晚会上,他对青年朋友们幽默而朴实的语言:“抓紧你们的青春多做事,但要做事,首先要做人,做善良的人,做清清白白的人……”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尽了他为组织鞠躬尽瘁的一生,寄托着他对后辈真诚殷切的希望,承载下他与百姓甘苦与共的岁月。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一名人民教师,要以广阔的视野与心胸,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身在校园,心系时代;热爱人民、忠于理想,光明磊落,一身正气。首先要把做学生放在首位,要有一颗爱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要有一颗恒心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工作中勤奋努力,乐于奉献,加强师德修养,扎实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像李林森一样,成为一棵“雨中的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树大招风

全文共 1486 字

+ 加入清单

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树大招风的反义词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招风反义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解释】

树大招风( 注释: 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

【反义词】

无名小卒( 注释: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

【造句】

1. 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2.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丧人。

3. 刘兄,树大招风,如今人欲横流,你还是避一下为好。

4. 我们也是树大招风,难免不引起众人的非议。

5. 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6. 树大招风,位高招妒,攻击你的无稽谰言大可不必挂在心上。

7. 当然,大家都知道,树大招风,我也经历过这样的现象。

8. 今天植树节,送你“树言树语”!【树大招风】告诉我们低调是很必要的;【玉树临风】暗示我们形象很重要;【独树一帜】提醒我们创新是王道;【枯树开花】告诉我们希望是不能随便丢掉的。愿你深明树“理”,人生处处有建树!

9.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树大招风,焉得清净。裟椤双树

10. 做人有时,不能够锋芒毕露,不然的话就会树大招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听闻山恋是史上最纯的爱情剧,仅“最纯”两字对我这个爱电影更爱纯爱情电影的电影迷也具有足够的杀伤力,山楂之恋观后感。因而,十一回来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老谋子的这个纯爱情电影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我想,如果不知道是老谋子在我脑海里晃着,这部电影等不到看到一半就关了,这么说对老谋子似乎不敬了,没办法,我的电影胃口我做主,再说一句得罪老谋子的话,反正得罪了,好再没有去电影院看。

先说整体的感觉吧,老一套的山村景色,不过从高粱换成了油菜花,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勾起了人对农村的清丽景色向往。尤其那一叶轻舟从三哥的身体的遮挡下穿出带来的惊喜还是让人愉悦了一下。对于这个老套的剧情:男主角得绝症死了女主角抹眼泪还是恨得不行。再加上,超慢的节奏让人快要崩溃!只见那静秋送给三哥自编的小金鱼,他趴在静秋耳朵上亲昵了一下,那静秋竟然含羞笑了又笑,笑了又笑,竟笑了五六下,真是高度考验观众耐心的镜头!

再说说对男女主角的想法吧,半部看下来,怎么就感觉是个大龄男青年在勾引无知未成年少女呢?那女演员整个一个高中未毕业的小女孩,瘦弱和未发育完全的身体,稚嫩的脸蛋,说是十八岁,看起来也不过是个初中毕业生,那男演员呢,看起来就是二十七八的年龄,趋于成熟,差别如此之大,让人实在困惑!想必现在的父母若看了这个电影,势必要给老谋子扣上一个宣扬早恋的帽子了!再者,剧情也颇欠交代,虽说恋爱中的人很浪漫,时不时地来个现身吧,但也没那么频繁,观后感《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不得不说那男演员略像鬼魂,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蹦在静秋前,不是送笔,就是送钱,就是买早点,就是捡球,咧着满口雪白的牙齿,怎么看怎么像心机过重的骗婚青年。尤其是给静秋一件泳衣,让人家小女孩换了衣服一起去河边游泳,真是居心叵测啊。那静秋竟然从了,在那个年代,煞是不解啊!

山恋的荒唐多过青涩,老套多过美感,老谋子确实有些老了,编出这样弱智的爱情剧,实在有违大导演的称谓。老谋子,已经红了十几年了,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hello树先生的观后感

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每个在农村生活的朋友在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个人的影子,这个影子或许是村头的某某,更或许是某个阶段的观者本身,虽无全似,却极有共鸣之处。“先生”到处游走,无所事事,于人调笑。像个傻子,因为跟傻子在一起会让人们内心感到无比的优越感,所以人们很喜欢给傻子递烟,请傻子喝酒,调侃他总叫“**总,**长”,人们便笑的更欢。

总是笑着的傻子背后有多少的心酸?他们又怎样变成了傻子?周围人即便知道也不会真正的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何况这样还会成为他们闲暇时的笑料!剧中即便是树先生的亲人也只是感到丢人而已,仅此而已,更别说是那些淌着不同血液的人!

树先生结婚前的晚上,弟弟用暴力无情割断了他的亲情,母亲和弟弟,在拿到拆迁款后,带着钱离开了他。他的爱情,成了一场梦。他的友情,在别人的婚礼上,让他下跪。 他为什么老梦见他爹和他哥,因为死人不会害人的,也不会伤害人,他死去的亲人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树先生的手,想做什么,却一直做不到,总是那么无奈、无力、无着落的摆着。再加上树先生那身大一号的外套,展示的是他的邋里邋遢,更是混乱不堪的时局。于是抽烟成为贯穿全剧树先生唯一的爱好,或许编剧认为抽烟能让树先生感觉到他自己还活着。

村子拆迁了,不是带来新的楼房,而是带走了树先生唯一还残存的亲情和曾短暂拥有的爱情,或许是介于爱或不爱之间的情谊。那份情谊曾让树先生展露他的文采和细腻,但是赤裸裸的现实里再华丽的语言也换不来出人头地的物质。无法抗拒的现实和无法磨灭的回忆,让树先生无奈的选择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是臆想,起码臆想中的笑容比平时来的要自然。

树先生总是极力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还有事呢,最近好多人找我”,故作随意的迎合着别人的玩笑,以便让人们看不穿他内心的绝望,可到了最后他发现已经无法自我维系这份尊严,人生最可悲不过如此。

火灾之后的树先生看清了哥哥的样子,并在哥哥的鼓励下娶了媳妇,而新媳妇就是代指新的文化思想,然而在这病态的社会中,新媳妇失去了“水”的源泉,没有存在多久就离开了……就像是在剧的尾声“红流”中摔了一跤,树先生最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跟随。

剧情的末尾,他沉浸在幻觉中,牵着不存在的小梅的手,孤独地行走在残雪未消的山岗上,一遍又一遍,俯视着充满人间烟火此刻却变得虚幻的小山村。臆想中的树先生牵着已孕的小梅的手,“一个甜美的笑容,一个放下了包袱的笑容”,可惜两个笑容都是假的,“甜美的笑容”是树先生臆想的产物,现实的小梅早因水源的枯竭随之切断了对树先生感情的输送,或许更准确的说是因为接受不了树先生太过曲折的经历和太丰富的内心独白而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放下包袱的笑容”,树先生真的放下包袱了么?没有,虽然最后他还是倔强的与现实决裂,选择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还是父亲和哥哥的死、母亲和弟弟的离去、小梅的离开,当然还有小庄的事故等等这一系列的挫折最终让他选择了认命,更确切的说是接受了认命。造物弄人,树哥疯了之后却成为了村里的预言家,甚至企业的老总都要高看他三分,对当下世风何等的讽刺!

回到现实里,不知道真的是否存在这样比阿Q还阿Q的树先生,但相信50%,60%的树先生屡见不鲜。我们跟树先生有区别吗?生活水平的差别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别,本质没有区别,我们也有各自无法反抗的冰冷现实,我们选择了赖活着,俗世生活总在阉割我们这些凡人的思想,我们为了体面生活而挣扎,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某种人,我们只是没有树先生那种勇气或者没有碰到绝望,而让自己彻底去他妈的发疯而已。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树先生的身上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歌词的含义,或许超出了歌者本身表达的意愿,但以此想来,会让自己更加珍惜如今不完美的生活,更勇敢的面对那些与树先生比起来微乎其微的坎坷。“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这世界笑了,于是你合群的一起笑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于是你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的走。”

仅以个人对影片的一点理解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下,听胖子说起“Hello树先生”,今晚看完了,的确很好,不得不承认树先生的身上有很多自己的相象之处,希望更多的“树先生”能放下包袱,但不希望和剧中的树先生一样被压垮而接受跟随,更不希望和树先生一样彻底的发疯,我们真的疯不起。生活仍然要继续,不如意的时候看下树先生,我们碰到的问题与树先生相比那叫幸福!

[电影hello 树先生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全文共 2641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是群众化的艺术,也是人们感知社会和人生的“窗口”。10月18日,街党工委组织党员观看了电影《中的》。《雨中的树》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点影片,该片主要讲述“全国优秀党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燃尽生命、谱写忠诚的感人故事。影片以李林森的儿子李东阳追寻父亲生前足迹为线索,串联起李林森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交往过的人物,以及他生前说的那些朴实却铿锵的言语,将李林森短短42年的人生通过父子间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雨中的树》里的李林森真实、亲切、可信,一位朴实、平凡而又卓越的新时期基层优秀组织部长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

雨,长久以来都是情愫与感性的代表,缱绻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干净玲珑剔透。人们在雨中抒发感叹,在雨中俯仰情感。雨,也是一个民族集体思绪的载体,香港回归的倾盆大雨,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汶川地震的骤雨不歇,则是天公对华夏儿女苦难的呜咽。而在此处,我想她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那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利益、急难险重任务和物欲横流的当下产生的各种诱惑的“雨”中,李林森同志经受住了考验和洗礼,最终成为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成为了一棵在雨中挺立的“树”。

影片从中国人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庄重并不矫情,比如,买解放鞋和打摩的时的还价、泡方便面、在小饭店就餐、追公共汽车、搭轮船、挤火车等,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些故事,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群众都会遇到的。

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将这么多真实的、平凡的、亲切的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面对生活境况和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李林森能始终保持着心底的崇高和真诚。这在现代社会难能可贵,也注定了李林森的平凡而卓越。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林森那样,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困难面前保持淡定、从容,这个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先进和优秀。如果每一位观赏过《雨中的树》的人,都能够更加慎重地面对自己的寻常,珍惜属于自己的平凡,整个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干部,首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都要为人子、女,也会为人父、母,为人夫、妻,都有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职责,普通人的乐趣,但作为党的干部,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有的时候必须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之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影片中,当洪水来临时,李林森选择的是冲锋在前;当道路塌方时,李林森二话没说就迎灾而上。李林森的思想和精神必定不朽,他诠释的不仅是组织部长的风范,也浓缩和展现了当代中国党员干部的形象。

看完《雨中的树》,我久久无语。那雨、那山、那树、那人、那情、那景、那笑声、那喊声……万千意象,萦绕于心。我承认,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最打动我的,是那情。在碎片化的情节中贯穿着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主人公李林森的情。他对老百姓,有大爱。洪水中,他不顾危险、不顾疲累,冲锋在前,撕心呐喊,冲入危房救人;病魔带来巨痛之时,他仍然争分夺妙地办那些“破事”,挂念着为困难党员盖房,他心中想着的全是老百姓。他对基层干部,有真情。一位乡党委书记,在高寒偏远山区工作了15年,县领导很少有人上去过,李林森亲自上山体验基层干部的辛苦,在市委常委会上据理力争“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李林森与那位乡党委书记打乒乓的球声,反复回响在荧幕上,那是一位组织部长与基层干部心与心的交流、心对心的回应。他像平凡人一样,深爱家人,但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妻儿,他内疚不已;因为工作原则,他拒绝给妹妹安排工作,只能诚挚地道歉。这些美好的、富有人味的情感,却因为生命的短促,而破碎、而断裂、而幻灭,影片由此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抓人心魄,带给观众精神的升华。那些怀抱大地的山峦,那些充满生机的树木,仿佛都是那个人精神的化身,让人回味无穷。

更打动我的,是那真。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没有刻意夸张人物事迹,而是刻意还原一个真实的人。那些真实的场景、真实的言行,就像我们曾经见过或正在身边。“土可以被污染,水可以被污染,人心却要深深埋在泥土里……”“泡上一壶浓茶,好好洗洗你的肠子!”“我人生的航班已经取消。”他没有毫言壮语,朴实的语言更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同老百姓一起挤公交、吃排档,奔波在嘈杂的市井之中,年迈的父母还住在农村破旧的房子中……这些场景,没有艺术的“提炼”,甚至画面有些杂乱,却更真实地反衬出李林森的崇高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之世,一个人,一个纯粹的人,真实地生活在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温暖着那一方百姓,也激励着我们的心。影片不仅展现了客观世界的真,还巧妙展现了精神世界的真。主人公在生命弥留之际,眼中浮现出妻子一段娇媚的舞姿,一颦一笑,那样鲜活、生动、美丽。看到这一段,相信每位观众心中都会涌起一种痛,为一个即将离去的丈夫对妻子无限的爱而痛,为一个即将离去的好人对生活无限的不舍而痛。

这部105分钟的电影,几次让我落泪。为李林森的种种精神而落泪、而动容。

李林森深入基层的“树根精神”让我动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李林森扎根基层、真情融入,他带领群众修桥铺路、重建“新五宝”;他无私资助贫困女孩上学,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帮扶对象;他总是穿梭在抗洪救灾第一线,迷彩服、黄胶鞋、扩音器是他不变的行头。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扎实深入的“树根精神”。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带着责任、热情、真诚做群众工作,扎根基层,真心为民。

李林森坚毅正直的“树干精神”让我动容。李林森以一种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的形象,集中展示了一名组工干部高尚的职业风范。他任人唯贤、唯能,大批优秀基层干部被选拔到合适岗位,干群信服、社会满意。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公道正派、刚正不阿的“树干精神”。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公道正派是立身之本,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将“公”与“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公道正派、知行合一。

李林森无私奉献的“树叶精神”让我动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燃尽生命写忠诚——从乡村教师到组织部长,无论在什么岗位,李林森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面对病魔,顽强斗争到最后一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无限的事业。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不求所取、但求奉献的“树叶精神”。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去回报群众、回报组织、回报社会。

感谢电影《雨中的树》,让我又一次沐浴了那个平凡而崇高的人精神的光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