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作素材中国文化(推荐20篇)

浏览

2299

作文

1000

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3月19日,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成都站,苏炳添在60米预赛中跑出6秒56的好成绩,将另一名广东运动员温永毅在2008年所创的6秒58全国纪录提高了0.02秒;决赛又以6秒59获得男子60米冠军。

4月24日,全国田径大奖赛系列赛肇庆站男子100米比赛中,苏炳添以10秒45夺冠。

7月8日,日本神户第19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10秒21的成绩夺得冠军,并达到奥运B标,10秒21也是亚锦赛100米历史上的第二个好成绩。

8月17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决赛,苏炳添以10秒27获得男子100米季军。

9月8日,在合肥奥体中心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达标赛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10秒16(顺风0.7米/秒)的成绩打破了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并达到了奥运A标。

9月26日,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12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甲组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以10秒34的成绩夺冠,并打破赛会纪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作文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你听过十二生肖的传说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让我来给你们讲讲有关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吧!

我国汉族的十二生肖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动物形象,样子也非常生动可爱。传说十二生肖是由天庭选出来的。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来祝寿,并按前来祝贺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猫叫老鼠帮它报名,老鼠忘记了,结果猫没选上,从此猫和老鼠结下了冤家。大象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老鼠爬到牛背上,猪跟着起哄,于是老鼠排到了第一,猪被罚到最后。其它动物位置的排定也是经过一一较量,才确定现在的位置。后来,龙还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十二生肖的由来,真的好有趣。

十二生肖还跟十二时辰有密切关系,古人把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段代表一种动物。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与十二生肖分不开。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歇后语有:羊进虎口——有进无出等。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我们在学习中也经常碰到,如:守株待兔、猴年马月等。我国在每年的年初都会发行十二生肖纪念邮票。原来十二生肖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

每过十二年,十二个生肖就轮一周。我是2004年出生的,我的属相是猴。我算了一下,要到20xx年才到我的本命年。

十二生肖还真的很有学问,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年轻一代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文化习俗七年级作文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也长大一岁了,也正所谓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表示着我们应该更加懂事,也应该学会为大人们多做点事,多帮大人们排忧解难,按照中国习俗我们每年都要放鞭炮、写贴对联、剪贴春花、吃团圆饭等等,我原来可是最喜欢放鞭炮,但是我今年长大了,要学会做更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开始写对联。

我和妈妈在网上搜到了好多对联,都是对新的一年的祝福,也都是对新的一年的希望,最终我们还是挑了这一对——“万里春光五彩画,一声鸡韵九州春。”我拿起一张红纸慢慢地平整的放在桌子上,又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水,仔细的蕴量着,凭借我少年练毛笔的功底,我紧张了,我认为我写不好,于是在,毛笔本上练了一下,但还是感觉状态不佳,于是我和我妈一个人写一个字,我小心翼翼的写着“万”,生怕有什么差错,过了大概2分钟“万”字终于正确端正的被我写好了,我老妈写的“里”字也不赖,写的又快又好,我开始写“春”了,一会儿我上半部分已经写好了,在我写最后一笔时,钝笔没钝好,又要重写了,我又激动又难过,最后一次终于写好了。

写好了对联,该轮到我贴了,我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的拿着对联和透明胶,一步一步慢慢的贴了上去,我站在门口一看,心里可乐开了花,心想这是我自己写的,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做,也是第一次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我不但喜欢写贴对联,还喜欢剪贴窗花。

我从抽屉中拿出许多彩色的圆纸,再把他们对着再对折,在上面剪出你喜欢的图片,我在第一张红色的纸上剪出一只小公鸡在欢乐的叫着,也顺应着在鸡年应该阖家欢乐、幸福。在第二张纸上我想了很久,最终我剪了一个孩子在放烟花,这个剪得可花了有些时间,我也剪得最认真,剪好之后我对它也最满意。

中国文化习俗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我也是越来越喜欢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文化遗产五年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国的都城、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的象征、良渚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文化。今天我们全家去参观良渚博物馆。

良渚博物馆分为“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发现求真”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篆刻术,整个大厅都是以五彩斑斓的古文字装点着,光一个“味”字就有一千种刻法。“良渚古国”是以一个个石膏人像来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有的在专心地做玉器;有的在辛苦地用人耕地;还有的在精心地做陶瓷。“良渚文明”展示的是良渚出土的文物,有琳琅满目的玉器、有各种各样的陶瓷、还有人类骨骼的化石呢!我最感兴趣的是一台动探投影仪,让我和Q博士一起参与文物的发现、挖掘和出土的整个过程。首先用勘测器来辨别生土和熟土,如果是生土就没有文物,如果是熟土就有文物,再用量尺来确定挖掘的范围,然后用铲子铲掉表土层就可以见到文物,最后用毛刷小心翼翼的把土刷掉后文物就可以出土了。

参观了良渚博物馆后我感觉我们中华五千年前的人类充满了聪明和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中国文化的小学作文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鞭炮、春联、扫巡、元宵等,这些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年文化。

贴春联、放鞭炮放鞭炮、贴春联的由来是因为一种叫“年”的怪物。传说这种怪物特别凶猛,严冬到来时候的,年就来抢夺过冬的食物,有时还伤人。人们在战斗中了解到了年的弱点: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声响。于是人们一到严冬家家户户就在门口挂个桃红色木板,烧起木柴,敲锣打鼓,把年驱赶到别的地方。后来,就演变成铁春联,放鞭炮了。现在,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则是寄予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扫巡,是莆田人的传统。据说我们祖先曾经以船为家,过水上生活。每年岁末人们都要把所住的船打扫洗涤一遍,名曰“扫船”。后来虽移居岸上,筑屋而住,这一习俗却遗传了下来。因为莆田方言“船”与“巡”同音,逐渐变成扫巡,其实就是扫除的意思。一年到头,的确该进行一次大扫除。

这些习俗是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和发扬光大。而现在,年文化遭受到空前的猛烈冲击。现在,人们对闯入生活的外来文化更有兴趣,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缛习俗,现代人的观念与年文化的传统含义格格不入,各种习俗从年的活动中“撤退”。有一种说法,过年只剩下吃合家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了。

[关于中国文化的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就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就是最喜爱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能够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能够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能够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就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就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悲哀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样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就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就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三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故宫令我难以忘怀,因为它实在是太壮观了!

在远处看它,雄伟壮观的古代宫殿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宛若一名雄壮的史诗令人心潮澎湃。好个气派的建筑!

刚进故宫气势憓弦的午门,美轮美奂的景色就映入眼帘:宽阔庄严的广场气势磅礴;洁白的玉石栏杆坚固而精美;精致的青石衬托着那光艳夺目的朱墙黄瓦。这些屋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每间房梁上,雕梁画栋,各式各样的神兽摆着奇特的姿势:有蹲着的凶猛无比的黄虎,有站着的威风凛凛的青狮,有正在跳跃的伶俐可爱的天马,也有卧着的淑女般的凤凰……每一个都独一无二。十多米高的红墙和柱子上,刻着两条回旋盘绕、栩栩如生的龙。我仿佛看见两条龙左一爪,右一咬,还发出凶猛的吼叫声。有一条龙被咬伤了,不服气,反扑过去,把对手的头按在爪下,紧紧咬住了它的脖子,顿时流出了殷红的血……

宫殿外的花园阳光明媚。地上草如茵,天上雾如烟。一棵棵青树像碧绿的翡翠,一朵朵白花像一块块白玉;千朵万多的桃花,舞动着绮丽的朝霞,随着风飘啊飘……

这样的景色,让我回忆起了一句诗: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我认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考写作素材:舌尖上的浪费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诚然,制度和监督是外力的遏制,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不能丢的,“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戒律更要时时谨记,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数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让我们离饥馑年代越来越远,现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而开始着眼于吃得健康与否的问题。但是,粮食安全从来就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头等大事,粮食的特殊性和相对稀缺性,决定了粮食也是与全社会成员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资源。一个人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占有和享有粮食,但没有权利浪费粮食。不仅没有权利浪费,如果浪费还应面临制度措施的惩罚。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家,作为一个自诩勤劳节俭的民族,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历史,我们身体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因子,都让我们本能排斥铺张浪费。三百多年前的《朱子家训》对此有着点睛之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要想刹住“舌尖浪费”之风,必须要有全社会的正能量。首先要有敬畏劳动者之心,敬畏劳动者就是珍惜粮食,若连粮食都不能珍惜的官员,谈何以民为本?若连粮食都不能珍惜的人,谈何国富民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充裕的粮仓之上,没有盈实的仓廪,何以保障中国梦的实现?

诚然,制度和监督是外力的遏制,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不能丢的,“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戒律更要时时谨记,所以,只有社会传递“勤俭节约“的正能量,发扬共产党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每个人在内心拥有“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荣辱观,才能在内外结合下刹住“舌尖上的浪费”这股不正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的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深邃而精深,渊源而流长。《诗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待人处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演化而汇成一种反应民族特质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承的优良的文化。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家们都经过了不断的研究、考察,成为了学生们的顶梁柱。因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战略方针。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在社会文化方面:自古到今,人们对于服饰,服装都有很大的情节。而当中女性对于服装的情感尤为突出。旗袍是女性服装之一,源于满足女性传统服装,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的一种时装。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它端庄优美,曲线迷人,非常适合展现女性柔美的特征。旗袍既有传统的象征,又能体现女性的风情万种,更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中国女性身上的隽永的优雅,契合着传统的女人的含蓄和内敛。

在风俗文化方面: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人们都记得那个为我们奠基端午节的风流人物吗?相传起源于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作为纪念。

在历史潮流中,赋予我们梦想,给予我们知识的还是文化。你知道文化蕴涵的意义何在吗?从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一直保留下去,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华夏子女的关怀和行动。因为中国古代发生过不少的战争,比如:火烧圆明园、抗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破坏了中国文化的资源,使得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衰退。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中华民族的发扬传承,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得到了复苏。

归根到底,中华民族的文化都必须靠华夏子女的努力奋斗去传承,让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女从中受到文化习俗的发展,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一个国家民族必须要有继承人,只有带领人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有一个好的家园,让中国民族滕飞起来吧。

在此,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提倡继承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女应尽的责任。作为重托文化的继承者有义务的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让我们的子孙享受祖先留给他们的文化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文化的作文素材:传统村落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不过30余年间,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城市里高楼林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如果有一天,当传统村落只存在于记忆里,我们还能拿什么寄托乡愁?

近几年,流行语中一句“记得住乡愁”,曾勾起无数人的乡土记忆、亲情回味。“保卫乡村,留住乡愁”,对于疾步行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上的中国,更是一个紧迫且沉重的时代难题。

在网上公示7136个传统村落中,已有2555个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这意味着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但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依旧阻挡不住传统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过度商业化,正在侵蚀传统村落。

另一个更令人沉痛的现实是,有些传统村落审定了,但村落的人越来越少,空巢化的逐渐渗透让只有外壳没有内核的传统村落丧失了生命力。

村民追求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缺乏认知和意识。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法规条文,加之地方保护缺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有时候,都只能忍着疼痛,眼睁睁望着传统村落逐步在城镇化进程中走向衰落。

事实上,保护不是冻结,发展也不止于经济。

在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秉承的文化底蕴太过厚重。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乡村绝非城市经济文化的附庸,即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留住传统村落也是不可遗忘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更要唤醒栖居于其中的村民的乡愁。

别等哪一天,传统村落濒临或是消失,继而只存在于记忆中时,才蓦然回首,原来我们已然失去寄托乡愁的本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传统文化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讲讲中国美食,民族风情等文化传统

第一组开始表演了,非常精彩。他们的节目是唱歌和图片欣赏,那歌声好动听,好美妙!

第二组为大家带来的是图片欣赏和资料介绍。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的剪纸表演,从阮冰怡和崔钦尧手中剪出的蝴蝶,像真的一样活泼可爱。

轮到我们这一组了,我很紧张,恐怕会漏字或说错。我悄悄的鼓励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的讲了一遍,没想到一字不差。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我讲完了,教室里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高兴的真想跳起来。

后面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同学们看的是不亦乐乎!

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国民族的悠久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鬼文化作文

全文共 3893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从人类蒙昧之初,“鬼”就在人们的想象中出现了。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鬼魂观念本是原始鬼神信仰和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观念影响的结果,是虚幻、想象的产物。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

鬼,从田,从人,或从示,字像人戴着奇特的面具,以示非人面似鬼。这是在甲骨文中表现的古人心目中的鬼怪状。《说文解字》云:“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意为人死后就成为鬼,鬼是人的延续和转型。卜辞:“贞:亚多鬼梦亡疾四月。”《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辞海》释为: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

从形象看,古人想象中鬼的样子像人形,只是头颅巨大,面目可怕。和活人相比,鬼阴气很重,因而后来又加上了表“阴气贼害”。徐中舒说:“像人身而巨首之异物,以表示与生人有异之鬼。”又说“郭璞注《尔雅》引《尸子》:‘古者谓死人曰归。’《说文》:‘鬼,人所归为鬼……’殷人神鬼观念已相当发展,鬼从人身明其皆从生人迁化,故许慎所释与殷人观念近似。”在原始人看来,人魂灵不灭,死后灵魂会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变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的力量继续左右人间,鬼是人的延续。

当然原始先民认知和理解鬼时,也是以人为认知参照的:将人的特征投射到鬼身上,通过人认识了鬼。具体而言,造字上,古人认为“鬼字从人”,人和鬼实质上是同构的,只是和人相比,鬼长着可怕的大脑袋,非常丑陋;意义上,“人所归为鬼”,郭沫若解释为:“鬼是人的延长。”鬼只是人死后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古人就是以人的行为来想象鬼的,鬼魂的世界不过是人世的翻板。

鬼有衣食住行,有七情六欲,同世人一样有高低贵贱之别。后世诸多以鬼魂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种以现实人世为参照的鬼魂世界。词汇中“鬼兵”“鬼吏”“鬼佣”等词语就是这种隐喻思维的结果。包括“鬼胎”一词,后来用以指“不可告人的阴谋”,最初也是原始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产物。

“鬼”民俗文化戏傩

就如上文提到的,“傩”是最早有关鬼活动的祭祀活动。由于鬼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傩,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是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虽已日渐式微,淡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例如在我们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这种古老傩戏的演变和沿袭。

鬼食

过去成都有一种“鬼饮食”,是椒盐粽子,放在炭火上烤,烤出了腊肉之油,油浸于粽,火候恰到好处,喷发出微带焦香引人食欲的奇妙佳境的味道。在打二更时(相当于晚上10点钟)开始出现于街头巷尾,夜深了还在卖,有的一只要卖到第二天早上黎明前。这里所说的“鬼”,指的是在夜深出现,指的是时间。

成都有“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食吃“鬼食”所致。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鬼食”就叫豆腐。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出来称,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古典戏曲中的鬼

中国的戏剧对鬼情有独钟,所以鬼魂与中国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试看,中国传统戏曲在生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何时没有鬼影相伴。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与世抗争,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鬼魂诉冤、索命的至死不屈的顽强抗争精神。

中国古代是崇信鬼神的。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灵魂不灭于是产生了鬼的概念。在中国的戏曲中,在情节发展当中出现鬼魂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

《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而亡,可是又不甘心这样黑暗的世道,所以就算为鬼也要还自己一个清白的名誉。这其实是作者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的一种妥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牡丹亭》“生着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清呐喊,如历风如狂涛,冲决了一切人间的樊篱和提防。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就是化为鬼魂也不放弃,终于感天动地,成就了自己的一世姻缘。

其实大部分的戏曲作品中的鬼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是人们心愿的戏曲舞台的曲折反映。因为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人们不得已为之的表现。鬼们有着超人的力量,可以做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改变平常人难以改变的现实,可以惩罚平常人不能惩治的恶势力。一个普通人在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因此,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写进了大量的鬼神,希望借它们的力量改变人们受苦的命运。

年画中的鬼文化

年画考其起源,应是从避邪镇宅的原始宗教信仰而来的。最开始是于年末岁首除旧迎新、驱鬼禳灾以保佑家宅平安的门神画。历代渐有发展,至明清得木版印刷之助,从此风行。年画的内容,初期多以祈福

纳祥、驱鬼辟邪的《天官赐福》、《招财进宝》和门神为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祈福禳灾。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而《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把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贴在大门上,认为这样可以使一切妖魔鬼怪都被挡在门外,家人就可以平安无事。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钟馗与鬼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然而因貌丑在殿试时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震惊朝野。于是德宗下昭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斩妖驱邪”;并用状元官职殡葬。

传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惊醒后得病。病愈后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

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鬼节 在中国,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鬼是古代先人根据某种信息而制造出来的,他们赋予鬼巨大的权威,虔诚的祭祀并匍匐在祭坛之下乞求得到赐福。所以鬼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撤不开、撕还乱的关系。虽然现在人们已经认同了鬼的不存在,但是由其强大的渗透力,不但文学作品、戏剧摆脱不了鬼,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语言已经被鬼“捉”了,虽然本义渐退,但“鬼”将永存!

[中国鬼文化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考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素材汇总

全文共 7177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素材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 首,李白有诗900馀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科举】

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千百年来的寒门就是通过科举跃进龙门的。从"乡试"、"会试"到"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让"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

今天私塾虽然零星地作为新闻存在着,但再也无法听见稚子朗朗的背书声了。在今日的价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实用功能的东西,孩子们兴味寡然。

【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这是古代私塾都有义务传承的传统文化。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学校替代私塾是一个进步。

然而,我们却行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中。

素材积累

1. 国家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其中从“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样板戏里选中9首唱段作为教学曲目(见2008年2月22日《南方都市报》)。

2.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3.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4.对于国粹之一,竟然不断有一些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中国人提出废除中医。

5.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6. 唯有中秋佳节,天南地北共赏一轮明月;唯有春节,大江南北,将一锅饺子煮成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与团团圆圆( 能够用上语言表达中的句子,值得鼓励)

7. 余光中“当女友改名叫玛丽,还怎么吟诵一首《菩萨蛮》。

8. 如今,许多独力传承某种民间工艺的老艺人大部分没有接班人,连自己子孙都不愿学习老一辈的手艺,有的民间工艺出现了人绝艺亡的困境。

9. 过圣诞节比过春节更热闹,过2月14日的情人节已成为惯例,中国的七七节最近才被商家炒作起来,婚纱结婚司空见惯,却几乎见不到花骄、拜堂……时尚的现代人以崇拜西方文化为荣,把中国的传统当成古董,会背若干唐诗的人越来越少。我不禁想问,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古董吗,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维持多久?

10. 包括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及云南丽江古城等中国境内六处世界遗产,因管理不善,面对即将吊销世界遗产之名的危机。其中云南省「三江并流」因政府在上游兴建水坝,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被世界遗产大会责令整改,如明年未有明显改善,将被剔出《世界遗产名录》。

11. 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今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12. 一个中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却不愿意在语文科上花时间,觉得学和不学一个样。

13.目前,许多大学都不开语文课,但大学生却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学习英语。

14.一个使用中国纳税人钱财并在中国召开的科学学术会议,却要求一律用英语交流,甚至,中国听众连翻译服务都无法享有。

15.近几年,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华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国内外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快速增长。

16. 借助中国英语学习热和巨大的市场,2004年,英国英语教学年输出利润分别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出口额总额的4%,英语已经成为了英国赚取外汇的龙头产品之一。有人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掀起学英语的高潮,英语成为升学、就业等必备“敲门砖”时,我们是将之视为国际化的进步,还是母语的失落?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例文:

传统·传承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活力的土地里。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

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高考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素材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文化遗产中考预测说明文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故宫是清明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宫和坤宁宫,统称后三宫。作为皇宫,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总体规划和布局仍可见“五门三朝”、“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体现儒家思想和封建礼制。491年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随着封建帝制的推翻,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血脉的新内涵。

那时候的中国,从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到衰弱,清朝大家都知道是灭亡了,那么大家知道明朝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并不是唐朝,那时候的中国思想文化冠绝全球、军事实力雄踞世界、文化输出国立彰显无与伦比、国威强盛百战百胜、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五年级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当我们到达莫高窟时,那儿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当我到达428窟时我闻到了一股佛的气息,只见墙上的油漆就像才涂过的一样。最外面的是天王,他脚踩恶魔,表达了一股正义的感觉,又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势,好像在时刻保护着佛一样,在佛旁边还有两个小佛,可能是佛的弟子吧。在佛的周围墙壁上有精妙绝伦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莫高窟的壁画上不仅仅有飞天,还有一些故事呢!其中有九色鹿的故事,还有一个小王子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三个王子到上林游玩打猎,小王子看到上下有四只饿坏了的老虎,于是他把衣服脱掉对着老虎做了一个过来的手势,可老虎已经饿到连路的劲儿都没有了,于是小王子自己自杀,老虎们才把小王子吃掉,据说这个小王子是佛的化身。

莫高窟492个洞窟永远都看不完,而他们的精妙绝伦却让游人们赞叹不已,莫高窟的规模之大真是无法形容,他是我国的一枚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到北京的第四天,我们去了颐和园。我们乘车到码头,坐船去颐和园,河的两岸如诗如画,那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景色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看见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每边都是九孔,既对称,又表示是皇家之桥。桥上的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有的狮子把小狮子踩在脚底,有的小狮子在大狮子头上嬉戏,有的大狮子把小狮子放在肚皮下玩耍,还有的把头顶在一起,像一对母子相依相偎,真有趣。

下船后,我们去了长廊,长廊有728米。据说一位皇帝到一个地方去玩,看到了许多美景,这时他要回京了,可他还想看美景,他就把景色画在长廊上,长廊上还画着四大名著的插图,美极了!

然后,我们去了光绪皇帝的家,屋顶上有龙、凤,屋外有一个大缸,是用来装水果的,屋内都是金的、陶瓷的、金丝楠木的,连洗手也用金盆。导游说,光绪皇帝因为不听老妈的话,被软禁在这儿,原来皇帝也不听话呀!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真是名不虚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对中国文化的感悟作文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年幼时期的我,每天晚上,我都会静静地躺在母亲身边,伴着母亲那温暖的体温,细细地倾听着从母亲嘴里讲出的一个又一个富有中国蕴味的古代故事。

这段美好的童年回忆,不但勾起了我对童年的阵阵留恋之情,而且还激起了我对中国文化无限兴趣与爱好。

说起中国文化,据我所知已经有5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汉语的诞生,正是古代人们文化的完美结晶。他们将自己所看到各种景色以及各种事物,用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绘画于石上,而甲骨文也因此而诞生。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如今的汉语已经变得十分简便易写,但它所蕴含的意思却变得千变万化。中国汉语正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每一个家庭,西方文化也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如今,许多人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于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旋律……在某一个角落,被遗忘的中国文化不知不觉地被搁浅了,我们欣然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的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肯德基,我的内心就如荒地一般悲凉。

我们中国人忘记了什么?

中国的文化,这个答案就如热铁一般深深烙在我这颗热爱中国的心上。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不热爱自己国家的深远文化,我们有什么勇气自豪地说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呢?

各位人民,各位中华人民,用我们的双手,去拾起我们曾丢失的重要东西吧!

[我对中国文化的感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写作素材:名人名言篇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名人名言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积累,运用到作文当中可以使文章提升档次。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中考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约里奥·居里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邵谒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欧阳修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枚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孙中山

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周扬

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邓小平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

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利。——邓小平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圣西门

必须让有天才的人独立,而人类应当深刻地掌握一条真理,即人类要使有天才的人成为火炬,而不要让他们放弃真正的使命。——圣西门

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非待有非常的事变发生,激动群众,是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赋有天才的人就会僵化。——狄德罗

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麽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朱光潜

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苏格拉底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德拉克罗瓦

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贝多芬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麽偶然的机遇的话,那麽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话题

全文共 127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无数瑰宝。它们是中国永远不能磨灭的历史,犹如朝阳,映在华夏文明的书页里。可在长河中,又能有多少文化古物能不被淘汰,不被从岁月的史书上抹去呢? 5,000 years in China, accumulating countless treasures.They are a history of never being worn in China, just like the sun, reflected in the page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But in the long river, how many cultural and antiquities can be eliminated without being erased from the history books of the years?

福州市乌龙江畔胪雷村的陈氏祠堂,已有730年历史,不过,这个历经九世的家族祠堂,正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现在已经是一座空荡荡的孤楼。我弄不明白,为什么那传统文化的结晶会面临沦陷。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夺走了我国无数古文物,可那时人们为何又要抢回来?因为那是中国的东西!看,现在没有人来抢,也没有人来破坏,中国的文物还是会消亡!

北京圆明园,已是废墟一片了,那是敌人冷酷的铁骑下被烧杀抢掠的铁证啊!那一年,八国联军进犯,圆明园里的十二生肖铜像被夺走,无数瑰宝被掠夺、销毁。敌人走了,还将圆明园烧毁,那中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建筑啊,就这样被敌人付之一炬!可那不算什么,因为那是八国联军干的,现在国富民强,没有硝烟和战争,被毁的文物,都是中国人自己干的!无知的华人啊,醒一醒吧,不要让祖国陷入危难。

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它同时还是一位母亲。长江、黄河是它的血脉,峡谷是它的归宿,而矗立在她身上的,是她的孩子们。她用心哺育我们,用她坚实的臂膀担起了沉重的危难。而她的孩子们,正在用尽各种手段去折磨这位母亲。他们破坏了森林,污染了水源,现在,又把贪婪的目光转向了母亲的一切。无数文物的丢失,古建筑群被毁,这位母亲历经艰难险阻保留下来的文物,就要被她最疼爱的孩子们毁掉,这怎能不叫她心痛呢?

作为一个学生,我不能眼看着自己国家的文物被毁,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觉悟。可现在,又会有几个人去保护这五千年来的文物呢?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件东西,一只宠物跟自己呆久了,就有了感情,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感情。可是,五千年来,祖国母亲尽力保护下来的心爱之物,就要被销毁,她再也见不到这些陪她经历多少风雨的“孩子们”了,她又如何放得下,如何不心痛呢?

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正在沦陷,无数建筑和古代群雕已成为文化废墟。在城市延续了数百年的活文化也在不断消逝。以这样的速度,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昌盛了。消亡了的永远不会回来,正如鲜花,摘掉一朵就少一朵,保护好她,才有更多好的。历史不断在岁月的书上刻下文明,就是希望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不会丢失,请所有国人和我一起出力,保护这物价的中华民族的精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多样的中国文化作文900字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富有炫彩的神秘国度,她历史悠久,耐人寻味,文化多样,各显神通。

炎黄子孙眼里的中国文化,拥有者至尊的无可动摇的地位,她博大神秘,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当然,这有一丝自恋的情感夹杂在其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在洋人眼里,中国文化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又是怎样的呢?

唐诗宋词元曲,唐朝国力昌盛,黎民安居乐业,思想空前开放,而诗词也得以毫无保留的发展,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洋人眼里的唐诗是神奇的,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新的朝霞,不单如此,洋人更是认为唐诗深奥难懂,记得一次老外参加中国“汉话桥”,翻译“一片冰心在玉壶”时,经翻译成了“把心冰了之后再放入玉壶中”,可想而知,唐诗是多么的神奇,中国文化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千年之后,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带出去的是物产,而引进来的则是异域的风情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相融,传承并发展下去,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初乃一介草民,后竟建立起一个帝国,一个朝代这反映的不恰恰是所谓的“草根文化”吗?只要我们坚持,我们肯拼,那我们必定会创造另一番新天地。宫廷内部,危机四伏,步步惊心,而明朝的建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叔叔朱棣造反,侄子被逼无路可走,最后竟销声匿迹,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不正反映着中国的“争储”文化吗?

百年之后的清朝,满洲人铁骑踏破中原,雍正帝未即位前不也曾与几位阿哥上演过“九子争嫡”的闹剧吗?他即位后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思想开放,与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各民族文化也大放异彩。当然,对于这些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全盘吸收,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我们还要理性地选择好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传承发扬下去,创造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文化。

当前,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方式方法也更为便捷,那么,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以便我们吸收借鉴,更要主动地推动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