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苍蝇的纪录片【经典20篇】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才能迎来美好的春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关于苍蝇的纪录片,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5043

作文

848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打击贪腐,肃清风气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从廉政的角度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历朝历代廉吏实践探索的突破、攻坚克难的壮举、心系社稷关注民生的情怀,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文化对时代的回应、对实践的关切、对民众的贴近。也正因此,它让很多人感到廉政富有温度和情感、更有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之清廉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纪录片《人心向背》观后感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片中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现身说法,还原心路历程,表达深切的忏悔,片中穿插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讲述和分析,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定边县纪委及时组织全体纪检干部正认真收看《永远在路上》,大家边看边交流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从片中能鲜明感受到,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之所以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党的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甚至党的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专题片的播出恰逢其时,这是讲好反腐故事的精品佳作,是歌唱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的好声音!当看到周永康等一批腐败分子的认罪与忏悔之态时,心中顿时想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专题片中的案例鲜活深刻,既有剖析和忏悔,也有深入的点评分析,这既警示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广大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白恩培、周本顺等人突破纪律底线,丧失党员信仰,成为“阶下囚”,警示意义极强。

认真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中清晰地看到腐败并不只是通报里言简意赅的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围的隐患,可见教育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保持极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线是何等重要。作为一名纪委书记,深感肩负着 “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为了避免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重蹈覆辙,忏悔莫及,我将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正确运用“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不断加大督查力度,找准职责定位,压实“两个责任”,让忏悔成为时刻提醒党员领导干部的警钟, 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县域环境,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直在看央视一台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很感动。东北抗联是当代中国革命史最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堪比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同的是,红军长征和游击战争是国共之战,而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是民族之战!从这一点讲,东北抗日联军的伟大意义不在国内战争之下。甚至可以这样说,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最伟大最悲壮的尾声。

东北抗联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等等。一个个都足以青史留名,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不缺乏民族英雄的民族,我们所缺乏的是对民族英雄的尊重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我不想重复东北抗联的历史,我想说得是,东北抗联的历史我们研究挖掘得太迟了!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民族断代史的依据。遗憾得是中国人是一个太容易健忘的民族。如果说对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在辞海里才查得出来,只有在写论文时点缀一下门面,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郁达夫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时候说,有了英雄而不知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有人说,现在是娱乐的时代,是不需要英雄的时代,一时间,赵本山,郭德刚等娱乐明星粉末登场,而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却埋进了历史的尘埃,其实,他们才是我们永远要礼顶膜拜的英雄!

我感谢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是他们让我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找回了曾经丢失的民族之魂。我感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他让我们想起了烽火硝烟的抗日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民族是需要日本这样的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至少我们会迷失了自我,所以,谢谢小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筑梦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解放中国、振兴中华为已任,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和为人民谋幸福立下了丰功伟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美丽的新中国。观看了前面播出的几集,从中看到,我们党为了诞生之初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为人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向着梦想进发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不能忘怀,95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13个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位共产主义信仰者,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石库门建筑里,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不能忘怀,第一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背信弃义,开始大屠杀,再到全民一心放下恩怨共同抗日,终收到抗战的伟大胜利……更不能忘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更加坚定的理想,擎起了民族复兴的大任。《筑梦路上》也再次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只有精诚合作,同心同德,我们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可以说,《筑梦路上》是一次宏大的党史教育,让我们党95年来的经历更加清晰。无数风霜雨雪,多次遇到激流险滩,也曾走到悬崖绝壁,也曾面临重重包围,但从未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改弦更张,放弃理想,而是将民族复兴的大任更加高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它支撑了我们党经受住了一次次艰苦考验。共产党永远是我们的 “主心骨”,有了伟大的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一路之上,留下了确定梦想的高瞻远瞩,追逐梦想的坚定不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超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工作,从拍摄到制作又前后历时两年之久,按照总导演、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的话说,纪录片镜子》的创作过程始终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们真实展现这群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看片子,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思考它,或者做一点点事情,这就是我们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如果说这个片子讲的是家明的故事、张钊的故事,某种程度讲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也是我们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我们都在努力完成足够克制的表达。用内容去表达,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于《镜子》而言,纪录片只是一种形式和一个载体,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成为折射现实问题的那面“镜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补这一领域内的空白部分,

让《镜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究竟什么样的纪录片作品,才能为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呢?《镜子》的制作团队并不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纪录片《镜子》借助90分钟的内容试图传达给每个人的核心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不是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如果对涉及教育问题的各类国产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能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后在纵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这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中尚属空白。也正是因为能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部分,才让作为纪录片出现的《镜子》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同时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镜子》在达到这一维度的基础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视角继续深入,去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寻找和追问人与人究竟应该如何相处的过程中,去展开针对青少年完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度思考。那些沟通和交流、阻碍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个体人格与时代特征间的种种关联,都成为这部作品关注的重心。

“敢第一个吃螃蟹”,

体现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出品的《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所展现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而有的家庭里,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孩子”身上存在的所谓“问题”,往小了说是家庭压力带来的偏激反应,往大了说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就的结果。初等教育学院张志坤副教授指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的青少年在人的自我觉醒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出现类似网瘾,早恋等现象也都属于正常现象。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甚至大众媒体都非常重要。每一个方面缺少了、错位了,一个人的成长就可能出现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子》已经跳出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而存在的范畴,而是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一种近乎直白的拍摄方式,来揭示当代中国客观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虽然片中只涉及到三个普通的家庭,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中国社会不得不去直面的一些客观现状。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需要具备一份敢说真话的勇气。

用卢钊凯的话说就是:“当听到这些、接触这些事实以后,应该做一个比较深刻、值得大家思考的片子。所以从十几年前一直开始关注这个题材,后来不断地在思考这个事。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说电视是一门艺术,应该是镜头表达的艺术,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

而这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作态度以及探索精神,体现出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的拍摄和制作工作时,如何能够第一个做出一家权威媒体应有的反应,在行业内起到表率作用,需要的不仅是仗义执言的勇气,还要具备敏锐的视角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在这一点上,《镜子》无疑为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执着的什么优秀作文:执着的苍蝇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苍蝇是一种非常脏又非常恶心的小昆虫,我们都很厌恶它们,我也不例外,可是,我被这苍蝇的执着给深深地打动了,被这顽强的生命力打动了。

在寒冷的晚上,居然还会有苍蝇。它飞到我的笔杆上,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一动也不动,我仔细的观察着,细心地把着笔杆一动也不动,耐心的等待者,过了几分钟,心想是不是死了,又过了几分钟,我看烦了,把它扔到一边。一会儿,我看到桌子上有一个小黑点在慢慢地移动着,仔细看,原来是那只被我扔到一边的苍蝇,它让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我用杯子接满水,放在桌子上,再把苍蝇放在水中,苍蝇拼命的挣扎着,过了一会,苍蝇不动了,漂在水面上,我把它捞了出来,又放在一边,继续写作业。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看到桌子上有水迹,再往前看,居然又是那只被我扔到一边的苍蝇,正拼命的向台灯方向爬去,我看着它,把台灯往前拿了拿。

这才发现苍蝇是多么的执着,生命力是多么的强大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央视《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战胜疫情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

要增强“生命重于泰山”的政治自觉。“生命重于泰山”,在当前防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服从党组织安排。要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和无畏冲锋在“疫”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增强“疫情就是命令”的思想自觉。“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要闻“疫”而动,要充分认识到严峻疫情就是对党性的考验、对初心的考问,要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要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这场严峻斗争中去,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真抓实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攻坚克难。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在抗“疫”斗争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在矛盾冲突面前不躲避、在危机困难面前不惧怕、在歪风邪气面前不退缩。

要增强“防控就是责任”的行动自觉。“防控就是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起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实干抓好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细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容面对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定力消除群众顾虑、坚定群众信心,在“疫”线当先锋、作表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民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新时代的“人民斗争”一定能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战胜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

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

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了纪录片大明宫》,心情有些不平静。这个纪录片无论画面,配音,音乐,都堪称一流,用心之作。看完之后对大唐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唐朝从盛到衰,二百多年的历史,缔造了无可比拟的辉煌,无论从疆土,经济,到艺术,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鼎盛。后世难以超越。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那个时候,长安成为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大批的外国人先后到中国的长安来学习与传播大唐的文化,后期唐玄宗厌倦了权利,专心的和杨玉环谈起了恋爱,发展艺术,唱歌弹琴跳舞。有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如今戏曲中的梨园就是从玄宗开创的,丑角化妆时鼻子那块白色也是典从唐玄宗,因他喜爱扮演平民,为遮挡脸面,鼻子上挂一快白玉。

唐玄宗后期,颓势已显,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给了唐朝致命一击。杜甫目睹了长安成的陷落,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宣告了大唐空前盛世的结束。

盛世已成过眼云烟,藩镇势力日渐强大,藐视朝廷,公元815年,宰相武元在上朝路上衡被节度使联合刺杀,后者从容撤退。藩镇与宦官成为两大祸患,宦官在朝中权极大,甚至可以杀掉皇帝。“甘露之变”是一场皇帝与宦官势力的较量,结果是宦官得胜。朝中许多重要大臣被杀。随后的唐僖宗即位,这期间发生了黄巢起义,而唐僖宗却在清思殿搞了一个赌局,这就是所谓的“击球赌三川‘。诗人韦庄在《秦妇吟》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候的社会乱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伤害。到了公元883年,大明宫中的多数宫殿已被毁,大量皇家物品被抢劫一空。

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大明宫,在唐末尽毁。存世二百二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和苍蝇的大战作文400字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李睿轩 四年级

我正在睡午觉。嗡嗡嗡嗡……一只苍蝇飞来打扰我了,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我用被子都盖不住苍蝇的声音,好烦啊!

最后我终于忍不住起来了,左一拍,右一拍,我的手拍得通红,可连一只苍蝇都没拍中,我气得满肚子的怒火。怎样干掉这东西呢?想了半天,我想到了爸爸的酒,他每次喝酒,都能喝醉。如果苍蝇醉了,那我岂不是很好打呀!

于是,我把爸爸珍藏的酒拿出来打开,再找来喷雾瓶,把酒倒进去,我自言自语道:“哈哈,苍蝇,看你这下怎么吵我!”我用喷雾瓶朝苍蝇喷去,“呲——呲——呲……”喷来喷去,一会儿功夫半瓶都喷完了,可是苍蝇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而我觉得自己的头有些晕了,像喝醉了似的。这苍蝇太可恨了,把我气得把整瓶的酒都喷完了,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酒味儿,我感觉自己快醉了,可苍蝇还是活蹦乱跳的。最后爸爸从书房里出来,看到我狼狈的样子,哭笑不得,心疼地说:“我的酒呀!这酒我珍藏了好多年都舍不得喝,你用来喷苍蝇,找打!”我怕爸爸真揍我,扔了瓶子,撒腿就跑!

不过,大仇未报,我和苍蝇的大战还会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苍蝇的启示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我经常看见苍蝇搓脚,相信你也见过。苍蝇经常用脚踩在食物上擦呀擦,擦完以后还在食物上刮一刮,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在做饭前准备运动吗?我赶紧去问爸爸,想快点知道答案,可没想到爸爸也答不上来,我只好上网查了一下资料。

原来,苍蝇是没有鼻子的,它的味觉器官不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脚上,它是用脚来品尝食物的味道。苍蝇有个坏习惯,它们总是爱到肮脏的地方,但那里有许多细菌,它搓脚就是为了把脏东西搓掉,好让味觉器官灵敏一些。如果不把这些脏东西搓掉,既阻碍了它的味觉,也不利于飞行。因为苍蝇有这个坏习惯,所以它们经常传染病毒,人们也对它们极其厌恶。它们喜欢到粪便上、污水里,然后又飞到人们的食物上去,这样就会传染病毒了。而且,它还爱一边吃,一边吐,一边拉大便,把肠子里的病毒、虫卵都排在食物上,人们吃了就会拉肚子。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苍蝇搓脚是为了清洁脚底,而不是做“饭前准备运动”呀!它们还传播病毒,真是神憎鬼厌,“逐臭之夫”的“美誉”放在它们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苍蝇“入迷”记作文350字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上午,我正在家里写作业,突然,一只大苍蝇瞪着芝麻般的眸子,落在了我的写字桌上。或许是我笔尖着笔的“沙沙”声把它吸引来的。它望着我的笔,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从笔下写出的字。我便挥手去赶,而它却根本没有察觉到,还是若无其事地继续“欣赏”着一个个端正的铅笔字。难道它也识字?

我好奇极了,用小指碰碰它,它顿了顿,就“嗡”的一声飞走了。我原以为它不会再来,谁知,没过多久,它又“从天而降”,再一次爬上了我的本子。我怕它又来看我写字,就用一张纸遮住字,没想到,它居然乘我不注意,偷偷地落到纸上。

在这样下去,我可怎么写字啊?终于,我想出了了一条妙计:我悄悄地将纸轻轻地折起,打算乘机将它包住。可还是被它发现了,他连忙飞走,落到不远处的桌子上,远远地望着我本子上的字。

直到我拿起铅笔盒准备收拾它时,它才倏地转身飞走。

一只小小的苍蝇,对文字竟如此痴迷,真令人叫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圆明园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伴随着王朝的兴盛而起的盛世园林--圆明园,终将也随着帝国的消亡而毁灭。一个王朝兴盛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可笑的是竟然无人察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便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是一样,不与外界交流,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殊不知,这便是衰退和灭亡的开始。

对于如今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很多组织特别是政府的内部沉迷于安逸的生活,殊不知,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与外界保持互动,才能准确的感知到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解自己、改变自己。

如今的中国,让人感到一种僵化的气息,似乎灵活的因子已经单薄甚至消失不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对当前人们的真实写照,对于想要改变自己的人来说,不断地提升自己并根据外界来改变自己,正是最好的选择。

当前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体制的僵化,限制了文化、思想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而人们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正是渠道的缺乏和监督的缺失,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最突出的便是腐败的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如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技术上最大的浪潮便是数字世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描述的不仅是当前数据急剧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更本质是思想的改变,如今关于大数据在中国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的限制。比如带宽和网络的接入问题(2)意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大数据究竟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而是一笑置之。(3)产学研的连接和合作问题。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高级知识和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历史,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史为鉴,并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实际现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和科学。肩负起领导和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此乃吾辈有志之士之愿和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鉴史问廉》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时,节目中讲到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让我感动不已,唏嘘不断,他们受百姓热情爱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里绵延不绝的“青天情结”。结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里海瑞的故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并不高,却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时候,都能够拒绝贪污,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贫,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曾上书批评世宗生活奢华。海瑞去世后,他的丧事还是朋友凑钱办理的,死讯消息一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样壮观的场景,相信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被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他们的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独特魅力,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贪官用任何手段都无法企及的。他们是百姓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为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顾2014年,一个个贪腐人员落马,一个个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让人民记忆深刻、拍手称快。

反腐,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相信,这种反腐力度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形成高压态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有力地驳斥了“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和“反腐无用”论等混淆视听的荒谬言论。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任何阻挠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都会在现实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的也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

在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人民志愿军18万将士血染疆场,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三千里江山,其中包括开国领袖的长子毛岸英烈士。

是血与火铸就了我们这个的不屈民族。历史不会遗忘。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我很高兴的是,85岁的老父亲也是受奖人员之一。父亲几年前患有老年痴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刚刚把碗放下来,还说母亲没有给饭他吃。但只要提到朝鲜,提到在三八线、开城、上甘岭,父亲混浊的眼睛好像突然明亮了许多。

朝鲜,这个陌生的国度,是他一生最刻苦铭心的记忆。我见过父亲得过的一枚志愿军奖章,记得上面有一个和平鸽的图像。小时我常常拿在手中玩。父亲曾告诫我:不要玩丢了,这是要随他入土的。不想后来真的被我弄丢了。直到现在我一直后悔不已。

我父亲是1956年入朝的。这时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已有3年。因此,他上过战场,扛过枪,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朝鲜半岛上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他与他的战友们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他把他的青春和最宝贵的年代,留在了三八线附近。

当美军的铁蹄踏过三八线时,中国发出严厉警告,“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称,“中国绝不可能默许美军挥师朝鲜边境,因为朝鲜是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日本就是以朝鲜为基地占领满洲,侵略中国北方的。况且美国出兵朝鲜在战略上还意味着中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两线受敌。”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发评论,列出美国的6大教训,其中之一是不与你的对手对话是愚蠢的。文章称,1950年10月,朝鲜战争似乎戏剧性地提前结束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占领了平壤,并逼近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边界。中国决定,它不会容忍美国军队在其边境,并警告美国必须后退,但没有成功。直接谈判可能会产生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也许是一条从平壤到元山的新边界,为中国保留一个缓冲国家。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志愿军的加入,加剧和延长了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自1840年至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是被八国联军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亿两白银被掳走,多少珍宝被豪夺,多少生灵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战保证中国的70年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列强把新中国看在眼里,就连战败的小日本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让日本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朝鲜战争还起到了威慑作用,在中苏交恶最严重的时期,苏军边境陈兵百万中苏境,都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以不公开的两次地下核试验,结束了苏联最后的幻想。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敢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争一较高下。

1840年以后我们屡战屡败,1949年以后我们战无不胜。抗美援朝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是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英雄精神。它说明,貌似凶猛的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的确是一只纸老虎。中国人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际形势下,尤其不能忘记开国领袖的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神圣义务与光荣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个纪念章颁发的时机恰逢其时!这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蠢蠢欲动的一切反华势力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美国非要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一定要做个合格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场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也让老人家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事实,按国防大学金一南将军的说法,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标志着饱受外来强敌欺侮的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在当时的志愿军队伍里,有很多官兵,都是国军起义的。最典型的,就是滇军第71军。这支部队,是成建制走上朝鲜战场的。那么,有多少起义的国军将领,成为志愿军高级将领,在朝鲜战场上又打的怎么样呢?

按国军的军衔来说,少将有一个,中将有两个。少将是张世珍将军。他1949年9月19日在绥远归绥跟随董其武将军起义,时任第7师少将师长。起义后,12月9日出任人民解放军第37军(辖第109师、第110师、第111师)军长。1950年12月12日,以第36军、第37军和骑兵第4师,以及绥远军区机关人员组成华北军区第23兵团,张世珍将军仍任37军军长,1951年9月,第37军开赴朝鲜,担任道路修建和后勤保障工作,基本上没有上前线战斗,12月返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地区。

中将之一,是董其武将军。对于董将军在国军的军衔,有人说是上将,有人说是中将。其实,国军中,上将分职务和军衔两类,董将军确实戴过上将军衔,但那是职务,真正的军衔,据他本人说,是陆军中将。董其武起义前,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将军入朝作战时,职务是前面说的新组建的23兵团司令员,入朝后,任务也是完成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没有上前线打仗。

中将之二,是曾泽生将军。将军起义前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71军军长,起义后,滇军第71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50军,曾泽生继续任军长。1950年10月26日入朝作战,从第一次战役,一直打到第四次战役,在朝鲜战场上共进行大小战斗95次,歼敌14492人。综上所述,三位参加抗美援朝的国军起义将领,打的最好的,是曾泽生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精准施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面对疫情,14亿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奋起抗击疫情!全国上下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在这面对生与死、安与危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民族、为人民的存亡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传统又一次得到了发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千千万万普普通通共产党员不断挺身而出,汇成全民族抗击灾难的滔滔洪流,他们履行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责任。

正如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这使我懂得了入党的真正含义,只有在思想上入党才是真正入党,也只有在思想上入党了,才能在危急时刻实践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在危难时刻,不怕牺牲挺身而出的人。正是因为有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顾自身安危,不怕牺牲,忘我工作,日夜不停地救治病人,才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才换来我们的安全和健康,才会赢得新冠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态势。

2020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召开,让我们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观看大型纪录片《长征》有感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的讲话,不仅高度概括了当下我们学习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长征精神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同时也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寻求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其他的时期中,电视上都播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也包括一些大型纪录片。在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不同频道,不同栏目制作播出了不同形式的报道,各个地方卫视频道以及新媒体和各种影视剧制作机构,也纷纷推出了长征主题的电视作品,形成了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热潮。相比之下,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集中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总结了各地区、各行业发扬光大长征精神新经验、新做法。这部片子使观众全面地认识到,伟大的长征精神正在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完成共筑中国梦的新长征而努力奋斗。

由于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央视《长征》一片,不仅是在挖掘历史细节上有了新发现,展现英雄情怀上有了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解读长征精神上有了新高度,在将英雄史诗与今天的新长征中的火热生活结合起来上有了新突破,成为用长征精神打造影视精品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说:“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创作方向,我们是立足当下解读历史,同时也要让历史照亮当下,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彩照人的是那些经历了千难万险的红军老战士。在片子拍摄过程中,闫东和他的团队,对红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的采访,一共采访了49位老红军,至现在播出时止,已经有三位老红军相继去世。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有同期采访的老红军31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10人,当年红一方面军卫生员刘福已经106岁,当年兴国模范师战士刘光芹已经104岁了。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当抗战老兵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全体观礼代表自发起立鼓掌。今天,当屏幕上再一次出现这些红军老战士们坚毅的面孔时,敬仰与信仰、崇敬与崇高、感动与激动瞬间化为一股暖流,回荡在每一位观众心里。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多年后再回看这个页面,发现看过的人很少,很是遗憾。看过不少国内的纪录片,我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我会选择真实、自然、亲切、乡土气息,那种朴素的人文视点令人动容。拍摄于21年前的记录片,现在看来有些粗糙,但它有种内在力量打动了我。我喜欢穿插在片子当中的陕北民歌,更喜欢片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虽然是关于长城的记录片,但却没有忘记捕捉人们的生活状态,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大量的镜头。而他们在面对镜头时,也一扫拘谨和僵硬,谈吐朴实自然,摄影机虽然跟踪拍摄,但却能让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后有一段相当长的沟通过程。

在华山脚下的韩城司马迁祠,一个修鞋的老汉和主持人交谈的场面,让我忍俊不禁:"这里没有长城嘛,这里主要就是一个司马迁。我们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主持人没听清后面这句,询问的时候,老汉埋怨他说:"怎么没听清啊,还是拍电视的呐,连那么几句话都记不住--"然后乐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融洽、自然的采访场景了。这种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采访风格是我所喜欢的。

临洮教地理的孙老师也让我感动。为了找到秦长城的西端,孙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调查了近20年、把周围地区都跑了个遍,家里桌上摆满了各种地图,地上堆满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秦代器物。过去普遍认为岷县是秦长城西端的起点,但孙老师经过不懈的实地调查,确认临洮三十里铺才是真正的起点。

还有带主持人上土龙岗的农妇和她的女儿、司马迁祠"讲古"的老人、临洮中学一脸灿烂笑容的孩子们、拨开长城梁夯土的老乡、用手讲价的地毯市场的年轻人-- 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个人都那么亲切、实在。主持人也一样,如果不是他质朴、真诚、风趣(有时候还挺可爱)的采访作风,我想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感受会逊色许多。这个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汉子的爽朗、憨厚模样,这部片子播出后很多人喜欢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的锡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现在年近50了,还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这是铁道兵的故事。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铁道兵,不朽的铁道兵精神。铁建人,乘“铁道兵精神”之风,及“国富强,民便利”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