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饮水思源成语典故(通用20篇)

孔子是儒家学士的创始人,同时也有很多的故事,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哦!

浏览

275

作文

150

篇1: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了天下,正住在洛阳。娄敬进城后就去找同为齐人的虞将军,请求觐见皇帝。虞将军就进宫报告皇帝,汉高祖果然召见了他。

刘邦问娄敬要谈什么事,娄敬说道:“陛下要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比谁更兴盛吗?”刘邦说:“是啊。”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周文王成为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八百诸侯都主动到孟津与周会盟,这才灭掉了商纣。周成王即位,在周公的辅佐下,在洛邑营造成周城,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诸侯都来纳贡朝拜。所以说,凡是建都于洛阳的,都要像周朝一样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能依靠险要的天然地形。在周朝鼎盛时期,四方诸侯归附周朝,一起侍奉周天子,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天下再没有人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

“如今陛下从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荣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这样还想与西周兴盛时相比,我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雄兵可备一战。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可以说是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秦国原有的地区,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啊。”

汉高祖就这个问题又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群臣大都是华山以东的人,纷纷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在关内,只传到二世就灭亡了,所以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汉高祖听了犹疑不决。后来,留侯张良向汉高祖明确阐述了入关建都的利处。汉高祖听后,当口就乘车西行进入了关中。

建都关中后,刘邦感慨道:“最早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还授给他郎中的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求解驿站】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活学活用】军人守土有责,为能击退来犯之敌,即使~,也在所不惜。

【妙语点拨】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为了一己私利,将都城位置与王朝的气数胡乱联系起来,而置国家安危兴衰于不顾。相比之下,娄敬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定都关中,乃远见卓识。再者,娄敬直言进谏的精神,也值得称颂。天子赐其皇族姓氏,享有荣耀,当之无愧。

【近义】马革裹尸、粉身碎骨

【反义】贪生怕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成语故事6:孟母三迁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典故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到齐国去的路上碰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他脸色不好,不宜前去。墨翟根本不相信他的这一套,说算命先生是迷信,迷信是战胜不了真理的,拿迷信来否定真理就好比“以卵击石”,对真理毫无损伤。

故事:有一次,荀子同楚将临武君谈论军事,临武君说:“善用兵者如能善于‘攻夺变诈,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荀子不同意临武君的观点,他反对侵夺、欺诈,主张“仁人之兵”。他说:“如果暴君桀的不义之师,以‘攻夺变诈为主要战略,去攻击圣王尧的仁人之兵,结果一定失败,好比以卵击石,用手指去搅滚汤,也好比跳进深水烈火,一进去便被烧焦和淹没了。”《墨子.贵义》篇也说过“以卵击石”这句话。《墨子》的作者墨翟,人称墨子,是战国初期宋国人。有一次,墨子到北方的齐国去。路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对墨子说:“根据我的种算,今天北方忌见黑色,而你的脸色比较黑,今天出行往北,一定很不利!”墨子根本不听。而算命先生却还要坚持他的谬论,劝阻墨子,双方争论起来。最后,墨子以坚定的口气说:“你所说的是谬论,我所说的是真理,你想用谬论来否定真理,那就等于‘以卵击石,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说罢,墨子不再去理会那个算命先生,径直向北方的齐国而去。“以卵击石”这个成语,比喻强弱悬殊,以极弱攻极强,必然遭到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守株待兔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后亦用「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沿用过去的方法,守在树旁,等待撞树而死的兔子,最后终一无所得。比喻拘泥守成。

话说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早出晚归,十分精心地耕种着自己的一块土地,可到头来,也只落得个顿顿粗茶淡饭,刚刚能填饱肚子。一天正午,烈日炎炎,劳作了整整一上午的农夫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这时,一只野兔没头没脑地冲过来,一头撞在了离他不远的一截树桩上,昏死过去。农夫跑过去拎起了兔子,心中不禁一阵窃喜,心想:哈!想不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兔子,看来我真是时来运转了!以后我要是天天能捡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于是守株待兔的故事就开始了。从这以后,他果真再也不去种地了,每天都守在树桩旁,希望有哪只兔子再撞过来。一天、两天过去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而自己田地里的庄稼却因此荒芜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宋国,人们都觉得这个农夫的行为实在荒唐可笑,他也成了大家谈笑的话题。

启示:

这则故事既讽刺了懒汉思想,又批判了经验主义。它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依据,如果抱着侥幸心理,片面凭着经验去办事,只能像那个宋国农夫一样,必将以失败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典故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故事典故不翼而飞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典故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名叫到溉的人,他年少时父母双亡,成为一个孤儿,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有时间便潜心苦学,日子一长便积累了很多学问,成为一个聪敏有才的人。到溉为人豪放,性情直爽,后来为朝廷所用,官位直做到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

到溉有个孙子,名叫荩,自小聪明过人,到溉十分喜欢他,一有时间就陪着他读书、写诗,从而养成了到荩喜爱诗文的好习惯。 到荩成年时,在诗文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到溉,,颇得梁武帝的赞赏。

有一次,到溉与梁武帝聊天时,武帝开玩笑说:“你孙子的文章写得那样好,你的文章都是他为你代写的吧? ”为此,梁武帝还写了一首名为《连珠》 的诗,踢给了到溉。诗的大意是:

用砚台磨出墨汁来写文章,挥起笔来非常自如。这时就像飞 蛾扑火一样,完全忘记了自身吋能会毁灭。不过你已是年迈之人了,何不让你的孙子荩来代替你写文章呢?

不久到荩即被梁武帝任命为丹阳尹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马的成语故事三:汉血马经典故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汉血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

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

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便借机给他讲了这个亡羊补牢的故事。

庄辛又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朝三暮四的故事:

成语】: 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

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造句:

(1)一会儿想学英语,一会儿想学日语,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一门都学不好。

(2)不要朝三暮四,专一的女人男人才敢动心要与之过一辈子。

(3)朝三暮四的李明经常欺骗女孩子。

(4)我知道你不是朝三暮四的人,你一定会按照你的诺言办事的。

(5)她从来不是个朝三暮四、到处乱搞的女人,然而演了那么多年的戏,自然也有过一些插曲。

(6)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7)六一快乐指南:永葆一颗童心,结交两个好友,绝不朝三暮四,心情五彩缤纷,好运六六大顺,健康七窍通畅,幸福八九不离十。儿童节快乐!

(8)她看出他是个朝三暮四的年轻人,会随时追逐他遇见的每个女人。

(9)你一旦有了目标就要做下去,千万不能朝三暮四,否则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10)米尼翁对他妻子的朝三暮四很恼火,看到福什利带给他们夫妻的仅仅是一些引起争论的广告性小文章,于是他便想出一种方法来进行报复,那就是对他表示过分亲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典故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边,看了看,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说:“怎么,齐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这您就不知道了。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精选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解丢失中山小国的苦闷,便指派当时受宠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韦编三绝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典故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举例造句】: 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 ★巴金《谈〈新生〉》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扁鹊赢得妙手回春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路不拾遗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路不拾遗

【拼音】: lù bù shí yí

【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这时候,有人劝慰他说:

“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

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典故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纪则tian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由此而来,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请君入瓮,中国成语,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典故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这就是一鼓作气的意思,一鼓就是“第一轮擂鼓”,第一轮擂鼓的时候士气是最高的,等到第三轮士气就没了。果然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28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下面是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基本信息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造句

1) 言之有物的反义词有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纸上谈兵。

2) 他只会纸上谈兵,讲得头头是道,干起来却不行。

3) 年轻人,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

4) 尽管这种纸上谈兵的言论看似正确,但那些专业选手往往不是引拍引得那么快。

5) 他以为他可以将计就计靠近敌方,然后出其不意地攻下阵地,可事实证明他设想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6) 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7) 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8) 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最后失了街庭。

9) 面对千军万马,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让吃败仗。

10) 言之无物的近义词是不着边际华而不实纸上谈兵。

11) 虽然几家领军企业也曾不止一次坐论行业标准的制定,终是纸上谈兵。

12) 我认为,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能纸上谈兵。

13) 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14) 纸上谈兵,太过理想,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15) 我就喜欢坐在下面看着你在台上纸上谈兵的讲些废话。

16) 五离开土地农业而言乡村,实在是一句滑稽的话;离开乡村而言乡村教育,更完全是纸上谈兵。

17) 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18) 没有一流的软件开发移植和系统配置,开展电子商务只是纸上谈兵。

19) 不致力于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振兴科技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20) 由于光纤网卡及光出口的集线器价格非常昂贵,致使整个系统造价上升,所以光纤到桌面现在在国内还基本上只是纸上谈兵。

21) 所谓的“大胆预估”,只不过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而已。

22) 文章的优劣真是差异显著,从头到尾纸上谈兵谁不会。

23) 台电核能厂施工及营运需用海域?围图,是在纸上谈兵和事实相违背,因为台电不是在做游泳池,海域的潮汐是流动,影响所即将是整个貂湾甚及宜兰南方澳。

24) 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25) 你写的这个计划,纯粹是纸上谈兵,和我们学校的实际相距甚远。

26) 这种自认为满腹经纶,却毫无实务经验的人,只能纸上谈兵罢了。

27) 我们应该去何处度假纯粹是个纸上谈兵的问题,因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28) 有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打官腔,念讲稿,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说套话,这些都是弊病,是无能的表现。

29) 摘要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没有懂一线实用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犹如纸上谈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蝇营狗苟成语典故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

《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

“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冰山难靠的成语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