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8篇 作文(汇集20篇)

浏览

5711

作文

456

篇1:《红楼梦》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整本的《红楼梦》。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红楼女儿悲惨的下场,令我感叹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一变更让我沉思许久!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写。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描写了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生活片段。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导致林黛玉吐血身亡。而贾宝玉也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揭露了一代人人生的悲剧。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彰显出人物的特点。黛玉的聪明清秀、才华横溢、性格孤僻、心思敏捷;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等等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厚的艺术素养,将其刻画出来的。使她们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战火连天;也没有《水浒传》的荡气回肠;更没有《西游记》的奇异荒诞,但却以深刻丰富的人物描写,刻画了美与丑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的矛盾,铸造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现了广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宝玉、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几代人的命运沉浮。

妈妈说《红楼梦》本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年轻人看到的是爱情,医生看到了各种药方,美食家看到了山珍海味,政客看到了家族兴衰,诗人看到的是诗词歌赋……

而我却是糊里糊涂,这书太复杂了,说实话我基本没搞懂。我搞不大清楚,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相互喜欢又为啥要相互折磨呢?薛宝钗她到底是真善人还是假装的呢?那个可怜的香菱是谁让她受到那么多的苦难呢?王熙凤的手段干吗要那样的毒辣?刘姥姥是真的傻还是为了逗他人开心假装的呢?……太多了,我搞不清了,我还是多看几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楼梦读后感800-1000字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开始读《红楼梦》了,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在大观园里交织联络成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最受瞩目的便是宝黛的旷世之恋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

言随心至,淡泊名利,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而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林黛玉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她的出现使贾宝玉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宝黛之恋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黛玉总是患得患失。终落得香消玉殒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不如说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主要承担者,林黛玉以她毕生的血和泪,筑起她心中爱情。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中,这个视自己爱情为生命的纯真少女,却终于还是被残忍无情的封建社会所毁灭了。

也许,当贾宝玉醒来,看见自己仍旧躺在昔日欢笑过的床上,看见那案上隐隐发闪的孤独的红灯,窗外冷清寂寞的皓月,依旧繁华锦绣的花丛,喧嚣拥闹红尘世界,而感受到更多的是自己心底无限的悲伤与遗憾。还有什么能比这这种无奈的心境更加悲凉的呢?

红楼一梦真可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它伴我度过了我的小学和初中,潜移默化间成了我的文学初恋。

《红楼梦》这部作品,我是在小学五年级认识的,当时我们学了它里面的一篇短文后,我就情定《红楼梦》了。起初是因为在-处简介上得知曹雪芹是个大人物,而且把他介绍得很伟大,我才被吸引住的,不过当我慢慢投身《红楼梦》的内容时,我才发现我已恋上阅读,恋上了这部影响我未来的惊世之作。作家曹雪芹呕心沥血,用了十年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由于那时真的很喜欢这部小说,我每天几乎都会疯地阅读,如饥似渴地感受里边的每一处精彩,有时为了知道里边人物的命运走向,工课都给丟一旁,有几次都给老师抓去问话了,之前的好形象都大打折扣,好像已经脱离了之前的学习状态,回想那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有个人主义思想,就犹如书中的王熙凤一样,充满着不被束缚的信念和个性。

尤其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众人相见时的情景,先是一开始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头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绿豆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穿着缕金百蝶穿花红洋缎窄”王熙凤那口齿伶俐的嘴巴真的让我直呼叫好,还有那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本领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触使它能在贾府中鹤立鸡群,在贾府中得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六年级红楼梦读后感范本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在老师的熏陶下,我邂逅了《红楼梦》这本书。它讲述了封建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文中主要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林黛玉不喜仕途之路,常劝宝玉不走仕途之路。而故事的另一主人公宝钗长相美丽,温婉淑德,城府颇深。又喜仕途之路,常劝宝玉走仕途之路。还善长讨贾母等人的喜爱,在贾母和王熙凤的安排下,宝玉聚了宝钗,黛玉知道后,魂归西天。婚后,由于宝玉对黛玉的思念愈发浓烈,不久,就出家当和尚去了,宝钗一人抱恨终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翩翩的落花与你那一身黛绿的装着构成了一副凄美的国画。画中的你是如此孤傲却又弱不禁风,你那妖娆的姿态,展现的是封建社会也不能阻扰的魅力,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成就的姿态。一滴滴眼泪,一片片花瓣,这样的情景又怎会不令人痛心?黛玉啊,要是你能带着宽容出发,宽容人间无法挽回的事,宽容你身边的人,把小气和高傲咽在肚子里,那留下的就是妩媚的笑容,续写的就是令人羡慕的人间喜剧啊!

黛玉是如此,而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那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我正坐在教室看书,不知在什么时候,你来到我的身边,不小心把我的文具盒摔坏了,你跟我道歉,我认为你是故意的,便不接受你的道歉,和你反驳起来,最后我们的友谊破灭了,因为我的小气和狭窄的心胸失去了你这个朋友。事后我想过,若我用宽容的心胸来原谅你,也许我们的友谊还会长长久久。

曾几何时,我们因狭隘的心胸伤了别人纯洁的心;曾几何时,我们因小气失去朋友;曾几何时,我们因宽容而幸福美好……。让我们一起带着宽容出发,路上春色正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楼梦》经典小说读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宝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与众不一样的特点。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的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黛玉葬花祭花魂》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多疑与敏感,多疑表此刻黛玉在敲门时,晴雯没有开门,黛玉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说笑笑,不禁流下了眼泪。敏感表此刻当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黛玉哭个不停。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并且还清清楚楚的、比较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楼梦》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闲暇时间读了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读着《红楼梦》我的心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一样沉浸了下去,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我意犹未尽。

这本《红楼梦》为我们讲解述了一个大家族从荣华富贵到家族败落的“生命”过程,中间也夹杂着悲惨的爱情故事传说,读着让人伤心,又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传说的波折很大:而故事传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几位:有深明大义的贾母,有溺爱孩子的王夫人,有雷厉风行爱耍小聪明的王熙凤(凤姐),有爱哭,软弱,但是纯洁的林黛玉,还有为人正直,而且聪明善良的平儿。

故事传说中的环节是一环扣一环,读的过程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篇:——宝玉凤姐遭到了别人的陷害,故事传说的起因是这样的。原来赵姨娘和贾环,马道婆都比较悔恨凤姐和宝玉。一次贾环进荣府,去探望宝玉,在他接近宝玉时,邪恶的念头在他心头一闪,他心生一计,想用身上的蜡烛泼到宝玉身上,因此,他便装作不小心抬凳子碰到蜡烛,把蜡油全泼到了宝玉身上,很快宝玉的脸上就长了一串儿水泡,我不由得想,这个贾环怎么这么恶毒啊?哎!

还有一次,赵姨娘进府,走的路上碰到了宝玉的娘马道婆,赵姨娘把自己十分恨宝玉和凤姐的事说了出来,马道婆婆听了后马上说,可以杀了他们,之后凤姐也被害的天天拿着刀看鸡杀鸡,看人杀人。最后两人累的都睡了几天没醒,王夫人只好请圣僧来,圣僧拿着宝玉的玉念了一会儿,三十三天后宝玉才能正常活动被移至怡红院,我读到这里,心想,这个马道婆真是太恶毒了,我好同情宝玉和凤姐啊!

后面还有多章节,每章都栩栩如生,生动形象,读完《红楼梦》后,我收获丰富,红楼梦让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二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听过---说过,他最喜欢品读《红楼梦》:红楼梦的最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我不明白---说的意思,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又重新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确实如此我们必须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初日本侵略我们,我们如果不站起来反抗那么也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呼吁大家适当的反抗是必然,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楼梦的读后感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个好动,不喜静的人。也就不怎么爱看书,可也渐渐的发现自己的文学积累真是少之又少,脸红啊。这次借着书香班级的建设之风,我又一次捧起了《红楼梦》这本书,细细地去品读,因为原也看过一些,为此看得更加真切了。

就爱情而言,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但宝玉、黛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雪芹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每每看到那悲惨的结局,或是因为女孩的感性吧,我总有泪眼朦胧的感觉,心中一片凄凉。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三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总是认为中国的古典小说不怎么好看,文字虽然比课文里的文言文要好理解,但还是觉得拗口,而且一部小说总要反映些什么社会现象,总觉得没什么趣味。

对《红楼梦》感兴趣纯粹是偶然。

有一次看电视,无意间把频道翻到百家讲坛,听到里面讲《红楼梦》,说林黛玉这一生只为“还泪”而来,印象中那个满腹才情女子的命运竟如此的可悲。

读了《红楼梦》但还总觉得对“林妹妹”不是很了解:说她小肚鸡肠,但她却又十分明事理;说她自卑,但她同时却又十分的`自傲。

多读几遍后才发现,林黛玉真的是一个“可怜”的人。

她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自卑隐藏在自己的骄傲之后,她习惯性地让人们看到清高、孤傲、不近人情的自己,她习惯性地用自己的小心机,自己的尖酸刻薄去对待他人,即使这样的她得不到大家的喜爱。

不是她不愿与人亲近,是她的自尊心和寄人篱下无可奈何的辛酸与自卑逼迫自己如此。

但我认为林黛玉也有自己的幸福:小的时候父母疼爱她,让她学习普通深闺女子们很少接触的诗词歌赋;到了贾府后,贾府上下也都对她疼爱有加,先不说这疼爱是真是假,大家还是关心她的,她比同时代的女子要幸福的多,她体验了真正的爱情,虽然最后与贾宝玉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她也比薛宝钗要幸福,因为她体验到了两情相悦的爱情。

她的《葬花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每当看到那首词时,总觉得眼前会出现一幅画面,一位素衣女子,用锦帕将掉落在树下的花瓣小心翼翼的包起,再小心的将它们“埋葬”,这仿佛也是她自己的命运。

她是悲哀的,因为她最终还是还完泪化为一缕芳魂消失;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了一段在那个社会别人不敢奢望的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3564 字

+ 加入清单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 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 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类了.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然而青春芳龄的她,却难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净无为.宝玉过生日,她会送上粉红信笺,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宝玉则是经岫烟授意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这一"外"一"内",看似调侃,朦胧中也蕴涵着几许情意.可惜宝玉对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一闪而过他也会当作是一种罪过,惟恐亵渎了圣洁高贵的俏丽女尼.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 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 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但是,她的人品难得,光明磊落 ,刚直不阿,在大观园的环境中,终是没有容身之处,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晴雯这个角色的性格,不说喜欢她的原因是,爱情的吸引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想择偶是不是要找晴雯这样的人呢 呵呵,考虑中……

至于湘云与宝玉的关系,我一头雾水.说来史湘云,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爱.我想是因为湘云兼有黛玉的才气和宝钗的大度吧!"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 .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宝玉和湘云的感情是很微秒的,我 这个凡夫俗子是不可妄自猜测的.

纵观红楼梦,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去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说老实话,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又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 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 那么如此说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爱情 ,是真正的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幸灾乐祸之后,就剩下独自悔过了,呵呵,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所以,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凭生"生活态度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前期,朝廷皇权更替,曹大世家因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富贵到没落,起起伏伏。变故发生期间,曹雪芹生于当下,环境造人的满腹感慨充斥着又一个文学时代的风云涌现。前者云文有梦中离人泪,说书人无奈于当朝的压迫只能把无声的抗争落笔于四大家族的浮沉。

纵观《红楼梦》全篇,无论是它的情节发展还是其背后诠释的愤懑与不甘,《红楼梦》作为曹雪芹抨击封建时代的精神产物,都可以说是影射一个时代的里程碑。《红楼梦》始于一位空空道人将上古时代遗落的一颗补天石置于凡间历劫,先作为通灵宝玉现身于贾府,历经世间百态,后宝玉出家脱离尘俗不得所踪,石头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因此《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大观园中每一位局内人的互相揣测与猜疑是小说中最大的看点,每个人的由因生果造成他们不同性格的产生。黛玉为寄人篱下的生计打算导致其小心翼翼、谨慎拘束;王熙凤依附贾母而生使她对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能力达至炉火纯青。曹雪芹将封建时代翻手为云的上位者与宫廷当中或横行霸道或束手束脚的无数“金丝雀”缩影在大观园中,在展现无限华丽外表的背后,唯余空虚糜烂的骨架支撑着这个时代一掠而过。

《红楼梦》中最引人唏嘘的不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饱含苦痛无奈与诉不尽离愁的《葬花吟》终成了一对眷侣相恋的结点。一夜之间,一指婚姻,注定了一双人的后半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生命仿佛凋零的落花随着那一场指婚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结。多情应笑我,宝玉少年时期生于大观园,周遭围绕诸多姐姐妹妹,情不知何起何落,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他的“神仙妹妹”,却也终将负了她一生,一切有关宝玉的故事雾现潮平,对于他的下落,最终也仅是寥寥无几的长伴青灯古佛的后话了。

《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反映了最真实的封建官僚统治下的皇权社会,不仅写下了前人历经两千多年对于整个阶级社会的难言之隐,还为后人呈现了封建时代末尾富贵家族中的大起大落。而《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布局上也可谓是一篇点晴之作,以热闹的灯庙会开头,情节逐渐步入正轨而后引入出场人物,而小说也随着大观园中各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四大家族的逐渐没落冷清收场。

曹雪芹在落笔《红楼梦》之时,内心其实已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走马观花无数遍,在暗叹生逢不幸的同时,也在慨叹时代的多变。然,如今《红楼梦》作为现代人讴歌经典的一部小说,除去情感起落的回转,其古典内涵与背景文化精神,都是在文学造诣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模板,在许多年后多元文化精髓逐渐渗透到华夏领土之时,也不会令世人忘却千年前时代经典的召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一的红楼梦的读后感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闲读《红楼梦》,赞黛玉之风华绝代;叹黛玉之才华横溢;怜黛玉之命途坎坷。潇湘馆那幽深的竹林里,藏着林黛玉多少哀怨愁思。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若西子胜三分。"

出身书香门第,列侯世家。父亲风流儒雅,母亲温婉贤良,黛玉身为名门娇女,享尽父母呵护宠爱,自幼得到悉心教养,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然而事与愿违,母亲经受不住失子之痛身染重疾而撒手人寰,父亲也为朝廷鞠躬尽瘁。年幼的黛玉痛失双亲,父母留给他的只有病弱的身体和满腹的才华。小小年纪便寄人篱下,本应天真烂漫的小黛玉学会了察言观色,养成了敏感细腻的心思。黛玉的悲剧在她小时候就开始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身处贾府,黛玉看似深受贾母疼爱,可与宝玉比肩,还有众多姊妹陪伴,也应该健康成长才是,而细品《红楼》这些只是表象而已。黛玉初进贾府,两位舅舅都没有见她,两位舅母开始也还只是客气。而当家人二舅母王夫人后来对黛玉的厌恶之情竞溢于言表,公然在骂她不喜欢的丫头晴雯时捎带把黛玉也骂了,"很看不上她那狂样子".看似疼爱她的贾母,在她到贾府时还没为她准备房间;在除夕夜宴上,只因黛玉让贾宝玉替自己饮酒,贾母便借批书含沙射影指责黛玉行为不检点。所谓至亲骨肉就是这样用一些貌似无心的行为凌迟着黛玉敏感脆弱的心。使得她在大观园锦衣玉食却孤苦无依。潇湘妃子之诗风流别致,却有着抹不去的哀伤,一首《葬花吟》正是她自己的悲歌。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贾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娶新妇之时,无人关注,凄冷的潇湘馆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终,结束了她短暂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绽放就被狂风吹断。她与宝玉的爱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虽然宝玉给了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却也带给她无尽的烦恼忧思。还泪之说,并非空谈,最后他更让黛玉痛彻心扉,寒心绝望,生无可恋,抑郁惨死。黛玉的悲剧,在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摧残,对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爱情,世俗礼教剥夺了黛玉年轻的生命!

昔日潇湘才冠群芳,今日潇湘芳魂早逝。品读《红楼》,不得不叹黛玉之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非常聪明,薛宝钗非常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产生怜爱,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敏感的女孩让我无法忘记。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说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关系很好,是因为他能读懂她们的内心,能看到她们的内心。贾宝玉无为却善良真实。

文中曾经的宁荣二府多么繁华,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可是就因为后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足,不思进取,才会衰败。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可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候,不知不觉被里面细致形象的描写吸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知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依然被它所吸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学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名著之中只有《红楼梦》是一部含笑悲剧,讲了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

主人公贾宝玉,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们家上上下下都是女子,当然掌管家的也便是女子。她们家因大小姐元春进宫当上了皇上的宠妃,而兴盛起。他们常常吟诗作对,自开诗社,当然作诗最好的是林黛玉。说起林黛玉,他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她自幼多病,身子很差,但他和贾宝玉是天配的姻缘,但因贾母看不上她,骗宝玉娶宝釵为妻,最后黛玉将最后一滴眼泪还尽,气绝生亡。宝玉也因黛玉生亡,选择出家,宝釵一人独守空房。当然,贾家也在这时败落。

里面我觉得里面最坏的是王夫人和贾母,她们根本不了解儿女子孙的心思,对于现代人来说,我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坐下来仔细想来想,红楼梦到底告诉我了什么……他让我觉得好像知道了什么,又好像不知道什么,所以至今有多少人在研究他、探索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楼梦读后感篇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电视中一阵凄婉的吟唱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的去看看屏幕下古朴的字体显示出的一行行文字。这些吟咏的片段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以及对文学的喜爱把家里的书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落满灰尘的你——《红楼梦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在这个家族衰败的过程中,很明显看出家族里的繁华与凄凉,这样明显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分。《红楼梦》这本书有段时间是被禁的,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被禁呢?后来才慢慢发现,书中很多细节描写都在暗示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包括凤姐偷偷放高利贷,薛蟠打死人后竟跟“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官府审案只称是“暴病身亡”,给点银子就完事了,可见薛家怎么能不败落?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梦》,直到现在!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属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吾于十年级时初遇《红楼梦》便一发不可收拾,后常拿过往自比黛玉。幼时只知其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未曾见过纸版亦不曾购,受遇之时废寝忘食记忆犹新;今日有幸得以二次回顾,竟发现此前吾之认知实乃有误,故作此记。

怪道人言,不同年纪,不同过往,对其认知不同,所言甚是。

高一粗略阅后认为黛玉是宝钗为首等害死的,现纠正:黛玉确实有跟宝钗不和确是由于黛玉自身想法所致,宝钗倒一如既往心平气和(虽说宝玉留有遗腹子,但宝钗还是从嫁与宝玉后苦难接至),但从宝钗肯指明黛玉不该看外传不入流文章并肯指出黛玉不妥之处后两人真正做过一对姐妹,宝钗家未落败之前亦是补药+关心劝解黛玉,黛玉也曾私下与薛姨妈母女相称。

第二是巧姐儿并非嫁与刘姥姥孙子,但巧姐儿确实是刘姥姥救下的,最后是刘姥姥做媒配与屯里一个财主家的秀才儿子。

第三是贾兰是贾珠的儿子是贾政的亲孙子,文末宝玉了结尘缘时有说贾兰会是将来贾府的大依靠。

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元春是看小戏骨时说有怨过家里人送她到见不得人的地方去,迎春嫁出去被孙家虐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紫鹃服侍。史湘云嫁的如意却没能持久。妙玉是在贾府进贼那日被贼人看见容颜后在打坐的时候被准备下海作强盗的贼人掳走但是妙玉不从被打死,后面海盗被抓。

香菱文末做了大赦被赎出来薛藩的正室生了一个男孩难产,甄士隐最后的尘缘是接引他原名英莲的女儿,她是全文中最先出现的妹子也是最后一个。

再说宝玉并未此前认为在得知黛玉已死后即要出家,纠正:宝玉回归原身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返程的家政磕了四个头,宝玉顿悟是和尚最后一次过来要玉但王夫人等不给后出去跟和尚说既然玉不能给那就带我走吧,此前宝玉发病要去是和尚把玉送来得醒又因丫鬟一句话顿倒入了一次太虚幻境并记住了他自己偷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文末宝玉顿悟后专心为科考用心并中第七名举人后正式离家,文末宝玉尽完尘缘后贾政休书回去说他是下凡历劫先已圆满叫家人不必找寻,圣上最后封宝玉为文庙真人。

还有一个:文末空空道人二次经过青埂峰发现字迹依旧且文后历叙收缘结果的话头后二次抄录石头记后想找人让其流传世间,先是找到睡在渡口的贾雨村,后贾雨村告知空空道人:“你须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一个悼红轩中,有个曹雪芹先生,只说贾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从高中第一次看红楼梦,再到刘心武谈红楼梦里说秦可卿如此如此,再到毕业后二次看红楼梦,确实有很多想法,但只一句,不愧是名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始终的认为曹雪芹本身不是想表达那种形而上的所谓出世哲学,或者说他是为了表达一种个人信仰观点,也许我今天所分析的也并不是他当时内心所要表达的,但却会是他骨子里,灵魂里有这么一种潜意识的存在。

就像我认识一个人要和他成为朋友,通过他和我的交流去洞察他这个人的本性,是我交朋友前必须要做的,这其实是一个道理,红楼梦这本书是曹雪芹的语言,我们不能只理解他语言的含义,而不去认识他内心的灵魂,有人说读书就是交朋友,书就是你要结交的朋友,想结交一个朋友,你不能只懂得他的语言,而要透过语言,了解他的本性。这就是白先勇和蒋勋他们解读的特点,他们只是了解了语言,没有深入到曹雪芹的灵魂中去,也许会误解,也许会歪曲你这个“朋友”的意思,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仅供大家评断。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其实是设计了这两个神话,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石头,神瑛侍者的浇灌绛珠仙草和凡心偶炙我觉得是一种代表“情”的灵魂,于是这种灵魂最终给了贾宝玉,但同时给予贾宝玉的还有一块受到历炼而无才补天的石头,带着去温柔乡享福的欲望,这块石头也自然成了宝玉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和宝玉一起降生到凡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真正的贾宝玉,他之后屡次的摔石头,其实本质就是一种情与欲望的偶尔冲突。

来到凡间,通过贾宝玉的逐渐成熟,他受到警幻仙姑的告诫,这都是为了让他觉悟,觉悟这种“情”的不可依赖,当然点醒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人生往往是需要去经历,于是贾宝玉经历了人生,最终在晴雯死的时候,开始逐渐的醒悟,当晴雯尸体被焚烧的那一刻,他写出了“及闻櫘棺被焚,惭违共穴之盟”的《芙蓉女儿诔》,压垮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之后林黛玉的死,彻底的让宝玉“悬崖撒手”。

但曹雪芹在开篇,为什么要设计一出让石头回归的戏?我们都知道,最后石头回归了大荒山,其实这才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重点,曹雪芹最后是把宝玉的那块有欲望的石头,让它回归到了石头的本真,而不是要诠释贾宝玉的出世,因为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一开始寄托的灵魂,石头从无欲到历炼产生了欲望,最后通过温柔乡的经历,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成为一块没有欲望的石头,一个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最终无欲才是自己的灵魂解脱,这就是曹雪芹赋予石头所要表达的人生哲学。

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一种人生智慧,延伸出我们今天能理解的意思,就是你的幸福,源于你自己把你的欲望控制在你的获取能力之下,也就是说你的欲望要小于你的获取能力,你就是幸福的!这也许恰恰是曹雪芹的一种最后灵魂的回归,用石头来告诉我们,欲的缘起缘灭,而不是让我们出家当和尚,所以,贾宝玉只是一个皮囊,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往往我们最先知道的,却是最后容易忽略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