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腊八的来历作文(经典20篇)

浏览

3654

作文

856

篇1:关于春节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它节日来更为丰富,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的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大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商殷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初,夜子之初,门外宝炬争辉,玉珂争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尊严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对于“尊严”的理解就是办事儿不用求人,人们都得求我,我却以为,这是“特权”,绝非“尊严”。

到青海湖旅行,认识一个司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每天笔挺的西装衬衫,永远提前10分钟到门口等,车子座套每天换,车上免费准备垃圾桶、矿泉水和睡觉盖的薄毯。自带相机,默默拍下客人观景时的背影或远景,分别时送给客人。

做家具认识一个木匠。生意很大,手工极慢。虽然我订的两件东西并不贵重,但是量尺寸时他亲自来,为的是要“看看你家的壁纸啥颜色,用这个木料行不行”;送货时他也亲自来,生怕安放得不合适。

10年来用同一个保姆,前几天她第一次跟我请假一周。回家之后我发现她给厨房的垃圾桶认真地套上了7层垃圾袋。

窃以为,这是职业尊严。职业尊严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常常为很多“精英”级的人物工作,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群中,“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人”者常有,可见,职业尊严跟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

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人全心投入于自己手艺时的样子,无关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苟且、不应付,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作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国庆节的来历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就快到了,你对端午节的来历习俗是否了解得很彻底呢?如果还没有,就让我来告诉你。

端午节的来历有三个传说:分别是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我想你应该很了解屈原了吧!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是因为她为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公元23~220年)。有一天,曹娥的父亲不慎溺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无论白天、黑夜,她都沿着江边找寻,嚎啕大哭。过了十七天了,还是不见尸体,于是她投入江中,这天是农历五月五日,五日后人们找到了她父亲的尸体。

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是因为他的爱国精神。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人,他原本是楚国人,但父兄都被楚平王所杀害,于是出走楚国,投奔到了吴国,帮助吴国来攻打楚国。五次战争后,吴国攻占了楚国的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他掘开坟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尸体几百下,以报复他的杀父兄之仇。吴王磕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请求和睦相处,夫差允许了。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最后,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丢进大江。吴国人舍不得贤臣顺江离他们而去,许多人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往江里扔粽子等,为纪念伍子胥。这天是农历五月五日。

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此而来。人们过节的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萺蒲。

其中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范围最广的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它的食用时间很久了,花样繁多。粽子中的馅有的用猪肉;有的用板栗、红枣、赤豆;有的用豆沙、松子仁、胡桃仁、火腿、蛋黄等等,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在纪念他们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爱家的精神,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鬼节的来历和禁忌

全文共 2259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农历的七月份有一个鬼节,也就是中元节即盂兰盆节。只要在华人居住的地方,谁都不敢忽视这个鬼节与超度。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这一天,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界时都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祭祀祖先、赈施孤魂野鬼等活动的时间只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网上祭先人,或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那么鬼节去祭祖需要注意什么呢?基本上大家都会烧纸钱给祖先。烧纸是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纸钱,亦作“ 烧纸钱 ”。有些地方叫化宝,烧纸钱的目的大致分为三种:一者为献给佛祖仙神,二者给祖先亲人,三者给阴灵游魂。

一、烧给神仙佛祖,除庙观外,选取洁净的户外场所就可以,不宜在后巷等阴暗潮湿或靠近厕所的地方。

二、烧给祖先亲人,有两种情况,一种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焚化前秉单汇表可以写上先人的姓名,但不要写后代或自己名字,如果要写一般统称后人;另一种是在先人坟墓前或灵位旁,按照规矩焚烧。给祖先烧纸,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际,在下面也不值钱。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2、最好是去专业法坛恭请《祖先保佑金》等等专用法金或者冥币,请师父按照先人的姓名地址填写好秉单汇表,然后再去焚烧。

3、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等阴魂鬼节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以便助燃,但注意,用完之后的木棍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4、在路口烧的,要天黑透才去烧,天亮没谁敢出来取钱的。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5、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6、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7、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8、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9、给祖先烧纸要遵循烧纸的节日,不能够随意凭自己心血来潮就去焚烧。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三、烧给阴魂野鬼,这是不少人初一十五会做的,实为超度不相识的亡魂,跟阳间的布施一样,是功德之事,当然不能在家中烧,在家烧不是主动请外面的“朋友”来做客?较常见的是在十字路口旁,这是从古时的人在水口旁做法事蜕变而来,路即为水,十字路口就是水口,为聚阴之地,也是很多阴魂喜聚的地方,还有一些艺高胆大的师傅,会专门找“猛鬼地”,在这些地方烧纸超度做法事,而这些地方就没什么定址。无论怎样,注意防火和交通安全,而且一定不能报上自己的住宅、姓名及其宝号,免得惹事生灾。

到坟上祭祖的需要知道:

如果坟上有树,长有带刺的草以及根硬的草,家人会有开刀的可能。解决的方法就是拔掉,(只能在清明节,鬼节,农历的十月初一,其它时间均不可),拔掉以后不再发生上述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这首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奶奶认真包粽子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你看,那时的我是多么调皮,常常给奶奶捣乱,总是缠着奶奶闹:“奶奶,你给我讲讲端午节的故事吧!”奶奶笑眯眯地说:“好!听我说,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纪念屈原的……”

现在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更多……。其中,我对纪念屈原的印象最为深刻。下面我为大家细细道来吧!

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写下绝笔作《杯沙》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这样,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再蚕食他的身体了。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这些习俗延绵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这个故事令我十分感动。屈原是一位十分爱国的诗人,愿意为国牺牲的人!有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使我们的传统佳节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不光在端午节那天纪念他,还要时时刻刻铭记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际聋人日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聋人联合会(THE WORLD FEDERATION OF世界聋人联合会(THE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成立于1951年,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造福于世界聋人,捍卫聋人的权利,帮助聋人康复。该会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每四年举行一次大会。中国盲聋人协会是其正式会员。

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

195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和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庆祝这一节日。每年此日,中国各地都为当地聋人组织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聋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以及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比赛等,这对活跃聋人生活,促进社会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有绘画、剪纸、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但我最喜欢的是元宵节放烟火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统节日的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让它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作文400字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大家知道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吗?嘿嘿,不知道的话,小编告诉大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首先倡议每年举行为期3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该会的倡议和做法,普遍受到了国际红十字界的赞赏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向各国红十字会推荐捷克斯洛伐克的做法。1930年第14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在布鲁塞尔举行,根据大会的一项决议,设立了由捷克、比利时和协会共同指派的三国委员会,负责在3年期内亲赴现场实地考察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红十字休战日的组织工作和实践经验。193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5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听取了三国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红十字休战日的活动。193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6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再次得到肯定。到1946年协会举行第19次理事会会议时,世界红十字日的活动已比较普遍。理事会在决议中指示协会秘书处研究确定一个固定的日子为国际红十字日,各国红十字会在这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1948年协会召开的执行委员会会议正式建议,今后各国红十字会尽量选择5月8日亨利·杜南(国际红十字组织的创建人)的生日作为世界红十字日。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协会第20次理事会会议上,批准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于是,国际红十字会正式确定每年的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是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目前全国有32个分会。

[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味书屋”的来历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197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作文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堆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狩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元旦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也称它为春节。它是在农历1月1日。

在新年前夕,所有人围坐在桌子上,有一个大型家庭聚会。有一些蔬菜,一些鱼,一些肉,一些水果和喝果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一些不错的葡萄酒。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和美味的晚餐。晚饭后,我们总是看电视节目。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晚上在新年前夕。

在春节的第一天,大多数人早起,说新年快乐。早餐,人们经常吃饺子和包子。早餐后,人们常常做出许多美味的食物,和孩子经常打牌,电脑游戏和烟火。第二和第三天,我们拜访亲戚、朋友。

在中国新年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年级作文过年的来历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穿新衣、走亲戚,热热闹闹闹,团团聚聚,我想每个小孩子都会像我一样盼望着过春节,可你们知道春节是怎么由来的吗?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来历吧!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头上长着触角,凶猛异常,他居住在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当“年”一过,就会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劳动节的来历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劳动节,是和劳动人民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和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和全世界无产者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日。

自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它的政治作用,经受了无数的挫折、流血和牺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艰苦的磨练,才终于有了她应有的地位。让我们把历史的一页翻到1886年5月1日那一天——40万做牛做马的美国工人沸腾了,芝加哥的怒火在燃烧。工人们从工厂走向大街,高举标语牌,争取8小时的工作制,举行了总罢工。黑心的资本家又恨又怕,他们动用警察,残酷镇压。一天内就打死了6名工人,这激起了工人们的极大愤慨。芝加哥212人报》散发传单,号召工人群众和无产阶级为死难者报仇。5月4日晚,警察又在干草市场向参加抗议大会的工人开枪,打死打伤工人200多人,逮捕数百人,其中有4名工人领袖被芝加哥法院判处死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对于这场斗争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纪念美国芝加哥工人斗争的这一光荣日子,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决定把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我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是在1920年。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地举行了群众性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解放后,人民政府明确规定每年的5月1日为“劳动节”。

同学们,我们要继承工人阶级光荣的革命传统,学习他们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阔大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和做人的本领,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为人类作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饺子的来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吗?我们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包很多饺子,煮熟后,就会点上鞭炮放鞭。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包那么多的饺子吗?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饺子的来历

据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相传,张仲景在给穷苦的百姓治疗冻烂的耳朵时,发明了一种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的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张仲景从冬至那天免费散药,一直到大年三十才结束了散药。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和耳朵的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时候吃的食物,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病救人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国过年的习俗。

为了纪念张仲景,我也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煮饺子不破皮的方法:民间关于煮饺子有几句俗话:“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敞锅盖煮皮”。这是因为敞开锅煮饺子不停的转动,皮受热均匀,就不易破裂,如果还没熟的时候就盖锅,那锅里的蒸气就不能及时排出,会把饺子皮“蒸”破。但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煮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这样煮出的饺子就不会那么容易破皮了。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不妨回家告诉你们的妈妈,让她也尝试一下用这种煮饺子的方法吧!

当一个个肥胖的“娇耳”饺子盛进盆里端上桌,一家人在大年初一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品尝陷大皮薄的饺子的美味时,新的一年的幸福也许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圣诞节的来历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快乐!知道吗圣诞节还有来历呢!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西方似我国过春节。

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稣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

今天就是圣诞节,祝你做个好梦,晚安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过年贴春联的来历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羊年祝福语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我们称张贴在大门、中门及窗户两侧的红色「春联」为「对联」。有的人会自己动手写对联,有的人则用买的。春联上的对仗句均是吉祥话。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 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贺词大全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诸如: 日月星三光并照 财如晓日腾云起 天地人一体同春 利似春潮带雨来 以前,各家各户常藉对联来反应自己的身分。例如,官宦之家的对联写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学儒之家「诗书继世长」;商贾之家的对联为「忠厚传家久」,家则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在对联的正中央张贴着四字「横批」,横批的下方分别贴了几张「挂钱」。在房间的门或墙壁上大都会贴着菱形的「斗方」。一般而言,「福」字及「春」字是张贴数最多的斗方。有人会故意将「福」及「春」字倒过来贴,因为这样象征着「福到」、「春到」。

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门两侧张贴春联,还在门的左右边分别张贴着绘有门神的画像。除夕当天贴的春联将会一直保持到它们自然脱落或褪色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物,每到腊月二十,变出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杀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有两个孩子在比赛牛鞭子。“年”突然听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他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服,它不知道衣服是什么东西,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腊八粥的来历简介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现在还有争抢老喜殇供品的习俗。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更是盛行。 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释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早已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际聋人日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聋人节 -来历

国际聋人节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2015年是第58个国际聋人节。

国际聋人节 - 意义

国际聋人节聋人节的意义在于对社会进行宣传,引起社会对聋人工作的重视,提高聋人的社会地位。中国会在聋人节举办各种活动,以推动聋人平等参与社会,并唤起社会对聋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国际聋人节 - 在中国

195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和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庆祝这一节日。每年此日,中国各地都为当地聋人组织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聋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以及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比赛等。 这对活跃聋人生活,促进社会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