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看无声的功勋心得体会(汇总20篇)

浏览

3961

作文

1000

公安局观看警示教育片《警钟》观后感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强化民警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10月25日上午,山丹县公安局纪委组织县局在家党委成员及机关全体民警在局机关五楼会议室观看了公安机关《警钟》系列警示教育片。

此次警示教育片以公安民警的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深刻而又真实的揭示了他们是怎么由一个有抱负、有一定作为的领导干部一步步蜕变为腐败分子的人生轨迹和痛彻心扉的忏悔,全面剖析了因贪欲的膨胀、权力的疯狂而导致的严重危害和惨痛教训,具有极其震撼的警示教育意义。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对片中案例的剖析和反思,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和教育,给自己敲了警钟。同时也认识到,任何时候,作为一名党员、党员领导干部都不能放松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在金钱、权力和利益面前,都不能淡漠党的理想信念,忘却党的性质宗旨。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践行从严治警理念,深化纪律作风建设,将反腐倡廉建设自觉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观看钓鱼比赛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阴雨蒙蒙,北风呼啸,上帝像一位优秀的鼓手,用雨做的打鼓棒敲打着大地。路上的行人都缩着脖子匆匆往回赶。我鼓起勇气在这种天气下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钓鱼比赛

我和爸爸驾车来到水库旁,我拉紧衣领,还是情不自禁啰嗦起来。只见选手们拿着渔具,一字排开,个个自信满满,仿佛第一名非他们莫属,我躲到爸的雨伞下,看着选手们为鱼儿准备的美食。爸爸说:“钓鱼耍有耐心,它是一次与鱼儿斗智斗勇的过程。”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叔叔钓鱼,很快,水库东边的选手发现,他们这边鱼不上钩,一排人没有一个人钓到鱼。西边刚好相反,钓得一个比一个多。东边选手士气低落,而西边的选手士气高昂。看来第一名非西边选手莫属了。我站在东边,觉得百般无聊,看着西边选手一条接一条钓上鱼来,心里为东边选手干着急,可无济于事。时间过了一大半,有很多人弃权了,眼看时间快到了,我旁边的叔叔还是不死心,使出最后杀手锏――换鱼竿,从一米四的竿换到了一米七的竿,所有的竿子都试了遍,还是没用,他也索性坐在那里不钓了,满脸的不甘心。“时间到!”穿着雨衣的裁判大声喊道。最后还是西边做一位叔叔得了冠军,他钓了20多条鱼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望着窗外淅淅沥沥鱼,想起一句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是兴趣让他们聚在这冰冷的水库上钓鱼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作文观看开学第一课有感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我向她招了招手?21世纪的太阳,街道却成了乞丐职业者的办公室,可偏偏这样的办公室太多了。”现在有许多的父母都认为让孩子吃好,玩好,就可以了,甚至有的人家里有钱,只要孩子提出,父母就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是溺爱,这样孩子以后就会什么都依赖父母。

里面讲到:一个快乐的舞蹈家,但是它的腿断了,只能用假肢,虽然中间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她最后居然奇迹般的会跳舞了!这不靠别的,靠的是她自己的努力!啊,梦想的动力来源你自己,要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有一个钢琴家,叫朗朗。他三岁时,看了《猫和老鼠》里的某一集,汤姆猫穿着帅气的燕尾服,自豪的坐上凳子,手指自如地弹着钢琴键。虽然,朗朗并不觉得汤姆猫弹得动听,但他觉得他穿燕尾服的样子特别的帅、特别的有气势!于是,当钢琴家这个梦想,就在朗朗的心中,悄悄地萌生了……

长大后,朗朗虽然是第六替补,但他从不偷懒!每天都很用功,都做好准备,因为他要做一个“勤奋的替补”!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朗朗当上了第一替补。上台表演完,全场的观众都站起来,热烈的掌声长达了7~8分钟!

我觉得,只要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你的梦想终究都会实现的!

[作文观看开学第一课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教师观看《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日。近日,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这段尘封的历史又映入了人民的眼帘。

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场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条件下顽强取胜的英雄壮举,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在长津湖,在龙源里,在松骨峰,在大同江,在上甘岭,一百多万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洒在了那片土地上,他们怀着近乎忘我的无畏精神,呼喊着“向我开炮”的口号,以血肉之躯对抗装甲洪流!

抗美援朝胜利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蕴含的可不只是写这些字的功夫。这其中饱含了多少伟大爱国烈士的鲜血和牺牲,又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抗美援朝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是人类的战争从未停歇。在华夏大地上我们还有太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华民族统一的号角仍在不断吹响。今天的我们纪念抗美援朝,缅怀前辈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追忆在那样困难的年代他们为祖国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同时,我们更加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美丽富强中国的宏大愿景,坚定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先辈们的热血不断传承!

新时代,新征程,英雄们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如屹立在民族复兴航程中的灯塔与坐标,正在召唤着中华儿女在逐梦路上不断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若让心海静无声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瀚海无穷,风吹则涌,风静则止,心随大海,正如我们总会觉得,面对这个逐渐浮躁的世界,自身犹如穿梭在偌大的迷雾森林中,找不到前行的路,但是我们却可以摈弃心灵的罅隙,读懂海的深邃,获得心海的寂静无声,何不让海来洗刷浮夸,让心来沉淀喧闹,得一个淡然清欢的人间?

若让心海静无声,鸟语花香常相伴。行路匆匆,你是否用恬淡的心情聆听花开的细语?浮华万千,你是否用静默的姿态拂过鸟儿的歌声?暂时将金钱与名利置于脑后,当满山桃花盛开之时,你可看到春的芳踪;当满天柳絮飘飞之时,你可嗅到夏的脚步;当迷蒙雾气缥缈之时,你可读出秋的朦胧;当晶莹雪花飘飞之时,你可触到冬的诗意。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若让心海静无声,便可体会。我们不要做放纵的撒旦的子民,只在放荡中寻求“超脱”的真谛。我们要如马雅可夫斯基,打开窗户,让丰富的光声色彩喷涌进来,我们要成为这个世界的臣民!若让心海静无声,生活自然都会瑰丽无比。

若让心海静无声,琴棋书画说情操。凯斯塔曾说:“从生命的大树进入文明社会的制罐头厂,变成一个个散发着罐头味的产品。”当人们都背上名利的包袱踽踽前行,却只能是向着同一个方向看齐,当人变得臃肿,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一只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出涛的声音,嗅不出海的气息。即使人们不能赤心长留,但也请给悠长的才情一点空间,愿让海一片宁静,何不拔一拔琴弦,敲一敲棋盘,磨一磨墨砚,抹一抹色彩,亦用更简单的文字获得内心的宁静?何妨沏一杯香茗,捧一本经典,在文学的世界里不醉不休,让忙碌的身心宁静地栖息在一个空灵的世界里?再回首,竟发觉自己已成为一个不急不躁的人,态度平和,对事应对自然。大音无声,大物无形,淡然一笑便两袖清风。

若让心海静无声,坚守寂寞方致远。总有人被短暂的烟火与瞬逝的流萤迷花了眼,因长久的追逐却发现仅是昙花一现而失望不已,殊不知,追逐中,打了个趔趄,竟丢掉初衷!呵!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正是耐得住寂寞,苏轼面对荒凉寂寞的黄州依旧“何妨吟啸且徐行”,翟墨乘上无动力帆船的旅程中仍远望五星红旗不言放弃,林俊德沙漠基地中死前最后的坚守更令人无比动容。又有毛泽东闹市行文,钱钟书书棚朗读。还有那些在人们心中种下阳光的文章,不过,“真文章在孤灯下”,塞林格里的寂寞坚守,著出了飞麦田里的守望者何不令人敬佩?莫言的寂寞坚守,成就第一个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何不令人景仰?韩寒在《他的国》中更是用诙谐的笔墨讽刺了小说家小四的大量印刷污染了水源从而导致世界大乱,夸张又生动的言辞间何不是讽刺当今文学界的浮躁现状?宁静以致远,不错,可别应了《飞鸟集》那无比睿智的一句――“瞬间的喧声,讥笑着永恒的音乐。”

读林清玄的《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如火般的辣酒中,驻入瞬间却是温润的月光。对呀!不妨将浮名虚利换成浅吟低唱,亦不妨剪几缕清风,掬几片月光,让宁静的力量除去心中的尖锋利芒,若让心海静无声,别样生活方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无声的感动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回家路上,有一段绿树葱郁的林间小道,我总喜欢在这里歇息上一小会儿,看着这里的风景,吹着夹杂着泥土清香味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蹬着自行车,慢慢进入这片世外桃源,感受到了远离城市的硝烟之后的放松。停下自行车,站在路边,望着那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还没有成熟,却似乎可以闻到麦子的清香味道,

绿色很多人都认为不好看,但在我的心中,绿色,是活力的象征,是青春的象征。把车子锁到一颗较为娇小的树下,但这棵树和城市中的相比,也许粗壮的不是一倍两倍。走入麦田中,张开双臂,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看着这片绿色,突然发现了一小片未开发的空地。我跑过去,这里的小草非常的绿,长得特别茂盛,十分健壮,挺拔。我躺这里,仿佛把这片都收入我的囊中一样,看着天上蓝蓝的白云,闻着泥土的清香,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

“小姑娘,起来啦,天都快黑了,赶紧回家吧。”我睁开眼,才发现刚刚自己睡着了,打量了一下面前这位面善的老人。他笑起来很多的皱纹都挤到一起,牙有些黄,嘴唇十分的厚,肤色也因为太阳的暴晒而显得十分黑,但唯独那双眼睛,发着微弱的光,十分的有神,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帅哥吧。

“抱歉啊老爷爷,一不小心睡着了,实在对不起。”回过神来的我赶紧起身,脸上有着少许的尴尬,鞠了一躬,拍拍身上的土就要往回走。

“孩子等会儿,等一下。”我停了下来,不知道爷爷要干什么。只见爷爷递给我一个东西,之后就走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的手机。我抬头望着爷爷那微微有些驼的背影,突然间感觉到鼻头一阵酸,眼泪就马上要留下来。“谢谢爷爷。”我对着爷爷的背影鞠了一躬,也不知道爷爷听见我的谢谢没。我擦干眼泪,骑上车子回到家里。

躺在床上,闻着头发上洗发水刺鼻的味道,我开始怀念那片绿地,那片麦田,以及哪位年老的爷爷脸上淳朴的笑容。也许,无声感动,是最令人感动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观看屈原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我们坐着大巴车来到屈原的故乡——秭归。

我们坐着大巴,看着沿途的风景,终于来到了秭归。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跳跳泉,那些鱼儿就好像要跃出水面似的。它的背后就是苍翠的竹林,古朴的竹简,精美的鲤鱼雕像像站着整齐的队伍,张着嘴巴,水柱从鲤鱼的嘴里喷出,和着古典的旋律,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在阳光的衬托下引吭高歌。沿途的古屋旁边都是翠绿色的桔子树,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广场,几条喷泉如离弦之箭向上冲去,喷泉时而像美丽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像漂亮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时而像一把箭直插云霄。在它的正左边,就是屈原祠了,屈原祠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宇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松柏之中。走进去里面的建筑古朴清幽,壮观肃穆,歇山大屋顶,白墙琉璃瓦。

我们参观了各个展馆,其中一个展馆里有一个重达三吨的屈原青铜像。他头戴峨冠,身带长铗,头微低,眉宇紧锁,迈动右脚,抬起左手,两袖生风,飘逸的长袍一展他士大夫的风采。身体前倾,颔首思索,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我想:是不是因为楚国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深思呢?

爬上山,山泉发出“哗—哗—”的声音,正在唱着一首优美的歌,枫叶火红火红的,周围的桔树上是点点金黄,松柏苍翠欲滴,看着周围美丽的景色,我们下了山。

最后,我们满怀着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里的景色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全文共 80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履历是沉甸甸的、也是金灿灿的,他亲历、见证、领导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是惟一见证了中国卫星第一次和上百次发射的航天人。孙家栋自己却对这些“第一”看得很淡:“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航天队伍!我个人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主要靠国家经济的发展,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

没有吃红烧肉

选择了当“天兵”

2010年1月11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走上红地毯,走向领奖台,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孙家栋自己却觉得很“不安”。他说:“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协作的成果,我个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

孙家栋的祖籍是山东牟平,孙家祖先是从清代道光初年从山东迁到辽宁省盖县的。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盖县。新中国成立后,孙家栋的老家被划分到复县(今为瓦房店市)的行政范围内。3岁那年,孙家栋就开始随父亲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之间颠沛流离。

据他家乡的老人回忆,孙家栋小时候学习特别刻苦,上小学的时候就捧着厚厚的古文书阅读至深夜,而且阅读广泛,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会拿来读。儿时的孙家栋喜欢挑老师的毛病,每当上课的时候,孙家栋都瞪着一双圆圆的小眼睛盯着讲台上的老师,一旦老师讲错了,孙家栋都会马上大声指出来,弄得老师特别难堪。

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6年9月,他考入国民政府开办的锦州大学。1947年冬,解放军逼近锦州等地,学校受到影响,孙家栋回到沈阳,然后打算回老家――复县许屯镇老爷庙村。

在去往沈阳时,孙家栋经济窘迫,决定去找一位在沈阳的同学,也是他三哥孙家楠的同学。在同学家,他巧遇在哈尔滨工作、出差过来的三哥孙家楠。孙家楠告诉他,哈尔滨已解放,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很快恢复。于是,孙家栋带着憧憬去了哈尔滨。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工大预科班专修俄文。

孙家栋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想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偏偏当时哈工大增设了汽车专业,孙家栋选择了汽车系。在哈工大读预科的时候,每逢十五满月,他都会在夜半时分仰望苍穹。他说:“我们的老祖宗很了不起,他们发明了阴历,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记录天时的变化。”

如果命运顺从孙家栋的最初理想,那么中国无疑将少了一位出色的航天专家。

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难得的红烧肉就回家。但开饭后,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留下会餐的同学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请即刻报名,参加的必须赶上8点半自哈市开往北京的火车。从天而降的喜讯让那碗红烧肉对大家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孙家栋的第一反应是:报名参军!能入伍已经无尚光荣,何况又是与蓝天白云为伍的“天兵”呢!来不及过多的思考,来不及与家人打招呼,更来不及吃那碗红烧肉,8点30分,孙家栋和他的部分同学坐上了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回老家看看。“到了部队才知道,因为毛主席和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答应帮助中国建立一支自己的空军,非常需要一批懂俄语的人,这样才叫到了我们。”

1951年9月,孙家栋一行30人被国家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我的记忆力很好,一门功课的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拿到试卷便能一气呵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满分5分的学生,照片会被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1个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1张大照片,便可获得1枚50克重的、正面印有斯大林头像的纯金质奖章。

最让孙家栋无比激动的是: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孙家栋作为学习尖端专业的高材生自然被选为代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他一生难忘的是毛主席在这次接见中讲出那一段语重心长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孙家栋回忆说,当时莫斯科大学音乐堂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很多中国留学生激动得泪水涟涟。

“中国航天之父”

点将搞起了卫星

1958年4月,孙家栋就带着同学梦寐以求的斯大林头像奖章从苏联留学归来。归国后不久,孙家栋没有去制造飞机,而是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因为学的是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他被安排到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孙家栋说,那时候,人们对导弹还很陌生,连翻译也不知道对这个外来物译个啥名词,有人译作“飞弹”,有人译作“可控制的弹”,最后还是钱学森拍板,译作“导弹”。

这年“五一”节前,孙家栋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体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起初,“五院”的科研工作是仿制苏联“P-2”导弹。面对苏联提供的一堆图纸,除了钱学森以外,孙家栋他们谁也没见过真导弹。再一看周围的同志,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个学导弹理论的。孙家栋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1960年,正当中国导弹事业从仿制开始刚刚起步时,赫鲁晓夫撤走了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停止供应“P-2”导弹的资料、数据和图纸,妄想把中国的导弹事业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困境,中国的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航天路。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即这年9月10日,中国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时隔不到两个月,这年11月5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准确击中目标。之后,孙家栋又升任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从仿制苏联“P-2”导弹到国产“东风”导弹的研制工作,孙家栋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其中,心想这辈子就情结导弹了。

人生之路有时也像江河一样,冷不防就发生了大拐弯。1967年建军节前的一个下午,正满头大汗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的孙家栋,突然被通知:“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向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推荐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部工作。”就这样,38岁的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当时,苏联、美国、法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日本也在加快准备,孙家栋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很快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根据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把卫星的工程任务概括为简单、明确的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说服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1969年10月基本告成。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这一天,中国人被一种特殊的激情点燃了。《人民日报》出版套红的号外,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热线链接同一条消息,全国人民竞相奔走相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啦!

当晚,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高奏着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正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值班,他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泪水忍不住“刷刷”地滚落下来。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总重量173千克,相当于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钱学森曾对别人说:“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卫星之父”

客串起“生意人”

2009年4月15日,刚刚过完八十大寿的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指挥并见证了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颗航天飞行器,其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4颗,超过三分之一。为此,他有一个美名“中国卫星之父”。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都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几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设有总师。而孙家栋则被人们尊称为“总总师”。知情人说:“航天各系统太复杂了,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搞这种大工程总是会有矛盾,矛盾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孙总都能给出妥当的解决方案。”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携带着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喷射出巨大的烈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离开发射台,发射获得圆满成功。然而,正当这颗卫星经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漂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遥测数据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就危在旦夕了。

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立即再调5度!”正常情况下,这道指令需要精准确认后,按程序审批签字后才能执行。但情况紧急,各种手续都已经来不及,尽管孙家栋的指令已经被录了音,但没有指挥部会商签字,这道命令很难执行。如果孙家栋没有很高的威望,操作人员也是不会执行他的命令的。要知道,孙家栋在这紧急关头果断处置是需要何等的胆识!将需要承担多么巨大的风险!

现场的操作人员为了慎重,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3个字的分量和风险犹如战场上的“生死置之度外”,需要把个人的一切顾虑抛到脑后,孙家栋的选择没有一丝迟疑……

天上的卫星执行了地面的指令后停止了温度上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热失控被制服了,卫星终于化险为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验证了降温决策的正确性,这一绝招也引起了同行们的惊叹。

航天事业充满了高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挫折吓倒过。有一件事情他至今难以忘怀。1974年11月5日,孙家栋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一望无垠茫茫戈壁的发射台上。就在运载这颗卫星的火箭点火之后,意外出现了,大家都懵了。孙家栋带着大伙把眼泪一抹,直奔发射现场,决心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这次惨痛的失败,孙家栋至今记忆犹新:现场一片火海,数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在西北寒冬夕阳余辉下,茫茫大漠中,人们用手抠,拿筛子筛,边掉泪边寻找卫星残骸的碎块,哪怕一点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来。最后查清原因,竟然是一个非常小的产品故障――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了,但是外头胶皮套没断。“火箭发射的时候,一震,它就有时候离开,有时候接上,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他回忆说:“在航天工作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哪怕一个极细微的问题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在现场看,一片火海,半个天都是红的。那阵子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确实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跑到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里嚎啕大哭。随后,我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此后,孙家栋更加精益求精地要求自己、要求身边的人。1年后,新的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预定着陆点……

在关键时刻,平时严谨沉稳的孙家栋一次次挺身而出,不仅在他熟悉的高风险的航天科技领域,就是在当年国人都陌生的承揽卫星发射服务方面,同样义无反顾。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正式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这一消息震动了国际航天界――要知道,美国和欧洲在当时垄断着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发射外星,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这个“造卫星”的专家又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卫星,并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整个谈判期间,作为谈判代表团团长的他,面对种种谬论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句句中的。艰苦谈判之后,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

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在现场经历了多少次发射,那次发射特别激动、最紧张。”孙家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边人的心跳也能感觉到,就是那种心情。有人告诉我,卫星发射成功,美国华侨流着泪激动地说‘中国的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这种跳动着的爱国情怀促使航天人更加把航天精神浸润到每一个航天产品上去。

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21分钟后,精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亚星”的入轨精度是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听到现场的美方专家由衷地说“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时,孙家栋自豪地笑了。

如今回想起当年向美国人“叫板”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他深有感触地说:“谈判实质上是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实力增强了,我们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

与一见钟情的

“嫦娥”聚少离多

2004年2月25日,中国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发出人们关注的消息:“嫦娥工程”领军人物确定。时年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总设计师。

“都到了这个年纪,取得了那么多荣誉,还是‘保持晚节’为好,要是我,我看没有必要承担风险挑重担。”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在孙家栋看来,探测月球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索宇宙奥秘,二是开发空间资源。其中开发资源就看我们将来对月球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如果你不起步,你不去,将来这个领域就不是你的。”

嫦娥舒袖神话浪漫,但卫星探月道路艰辛。不知经过多少个昼夜,攻克了许多个难关,孙家栋和他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号”卫星终于研制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气壮山河的“点火”口令,“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喷射着烈焰腾空而起,冲出地球,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11月5日11时37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

那一刻,现场直播的电视镜头捕捉到了这么一个场景: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这时,“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走过去和孙家栋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个镜头令许多人动容。欧阳自远回忆说:“激动得手都是冰凉的,我们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一样,胜利那一刻的激动无以言表!”

熟悉孙家栋的人都说他的心目中有两个“嫦娥”――一个是绕月飞行的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一个是与他相守一生的爱妻魏素萍。

当年,魏素萍是哈尔滨市立医院的内科医生。孙家栋与魏素萍是通过战友的照片介绍“认识”的。当时,孙家栋对着照片左右端详,越看越心仪,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一枝丘比特之箭就这样由北京飞向了哈尔滨……

25天之后,孙家栋利用“五一”假期踏上了驶往哈尔滨的火车。在哈尔滨秋林百货公司大门口,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在目光相遇的瞬间,不约而同地认出了对方……当年,孙家栋的母亲说起这件事,笑眯眯地乐开了:“这实际是月下老人早就用红线把他俩拴在了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啊!”

第一次见面后的100天,即1959年8月9日,孙家栋和魏素萍在北京南苑举行了简朴、热闹的婚礼。虽然此时魏素萍不知道孙家栋具体做什么工作,但100天的书信往来已经让她深深地爱上了学识渊博的孙家栋,感觉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可信赖、可依靠。不久,魏素萍由哈尔滨调到北京,成为航天系统某医院的心血管科医生。

婚后的日子里,魏素萍终于领会了丈夫工作的忙碌感和神秘感:孙家栋不是加班就是开会,否则就是一去几个月的出差,即使回到家中,也没闲过。两人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一晃几十年。

奉献是孙家栋生活的主旋律,即使在年届八旬之后,孙家栋仍然在超负荷地工作着。他的老母亲去世时,孙家栋也只是深夜赶回来,站站脚又连夜返回。魏素萍自从和孙家栋结婚就没见他空闲过,丈夫对祖国的贡献和辉煌的事业让她自豪。可孙家栋却觉得欠了妻子许多情,家里的事全靠妻子。

从一见钟情到相伴变老,但他们的感情依旧甜蜜、浓烈。当年,孙家栋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回到家里,亲手给妻子戴上这枚奖章。他动情地对妻子说:“这枚功勋奖章也有你的一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闲下来后,打算多花点时间陪陪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历久而弥新的老歌,孙家栋都会联想到当年那首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传来的铝板琴奏出的美妙乐曲。近40年飞逝如电,那音乐至今仍那么清晰悦耳地回荡在他的耳畔。孙家栋业余爱好很多,但后来因忙于工作,每天清晨在老伴的陪同和“督促”下才去打打太极,爱好只保留了欣赏音乐这一项。对于流行音乐,孙家栋自嘲道:“我对流行音乐接受得较慢,开始听不进去,等我感觉有点喜欢了,人家都早已流行过去了。”

孙家栋有个爱好,喜欢看天。其实,他更喜欢看火箭腾空而去,将颗颗卫星送上太空的壮丽。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脑子里只要装上了问题,就会觉得茶无味、饭不香,他会沉默寡言,日思夜想。有好几次,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魏素萍醒来发现床上的老伴不见了,细听房间没有一丝动静,吓得她大喊。孙家栋却很沉稳地说:“你睡你的觉,不要大惊小怪。”原来,孙家栋夜里起来看到窗外挂在空中那明亮的月亮,总会身不由己地到凉台上看上几眼,他仔细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月亮与“嫦娥工程”总体的一些技术方案的联系。

大智慧需要好记性。据说,孙家栋工作一生竟没有一本笔记本。即便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开两天大会,总结时仍然凭记忆就能游刃有余。他的侄儿孙忠胜说:“对于四叔,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乡里的老人们经常夸他是‘神童’。四叔6岁刚上学的时候就能够过目不忘,不管多难记的东西,只要老师讲上一遍,或者在黑板上写上一遍,四叔都能牢牢记住。”而今,他每天翻阅的是有关各国的大量航天资料和航天专业书籍。孙家栋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就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有同行说,现在,已经耄耋之年的孙老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孙家栋对星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许多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工作仍然压在他的肩上。面对巨大的压力,孙家栋是怎么想的?从他对航天精神的解读中,不难找到答案:“总结我国的航天精神,最主要的一条,是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社区工作人员观看《干字碑》话剧有感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7月25日晚7点,六道沟街道党员代表在丹东市文化宫里观看了由辽宁艺术剧院演出的大型话剧干字碑》。话剧《干字碑》是根据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八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他在30余年的工作时间里,带领村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将原本荒山秃岭的大梨树,建设成全国闻名的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绿色乡村”、“中国生态乡村”、“中国科技新村”、“中国最美丽乡村”的故事。话剧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还原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丰美同志的生平事迹。

看后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毛丰美同志的事迹太感人了,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感觉一个活的毛丰美就站在面前。在更深层次上读懂了毛丰美和‘干’字精神。今后,要时刻以毛丰美的实干精神鞭策自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志愿军之歌,浑身的热血就会沸腾!七十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自己没有经历过,可儿时就从也没有参加那场战争却在那场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参军在丹东附近服役的爸爸不止一次的讲过,儿时的课本里小人书里知道了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壮烈牺牲的邱少云等等这些英勇的志愿军烈士的英雄事迹。

金刚川战役,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金刚川》的故事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搭载着的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因为敌方的顽强抗击,一次又一次的炸回。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金刚川》片子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几个人物,一个情节,多角度的反复演绎,让观众通过不同的场景,深入了解我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与美国鬼子的钢铁飞机、炸弹间进行的浴血奋战。

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演绎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吴京没有了《战狼》里的完美身材,油腻大叔的样子也把高射炮手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值得说的就是说张译演的张飞的角色,他的"来啊"的怒吼,目眦尽裂的敌忾表情,把志愿军战士不怕死的顽强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

抗美援朝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资源都远远落后于美国人的志愿军,愣是用不怕死的精神,将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打得坐到了谈判桌上。这不得不说是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场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人有了足够的底气面对强权,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到了尊严威严。

作为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金刚川用还原真实场景的形式,告诉国人,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军人用生命和血肉之躯换来了。现代年轻人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也不能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给与那些胆敢破坏我们幸福生活的"豺狼"狠狠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民"不好惹"!"惹不得"!

墙裂推荐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部片子,最好带着孩子们去看,就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那场惨烈的战争中那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的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观看红色电影《鸡毛信》有感1000字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7月7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2周年。我观看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们为抗日战争做出可歌可泣贡献的影片《鸡毛信》,让我十分感动。

故事的主人公海娃12岁,是抗日根据地龙门村儿童团团长。经常配合八路军游击队做许多事情,如在高山上放哨,见到远处平原碉堡里的鬼子来山上扫荡,立即放倒“消息树”通知全村乡亲们转移。这年秋收时节,鬼子上山抢粮食了,全村人看到“消息树"倒了,立即把收割好的粮食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海娃的爸爸是游击队中队长,一方面做好群众,粮食转移;另一方面,把一封敌人内线传来的重要情报:“敌人碉堡空虚,只剩少数几个人,要趁着有利时机消灭炮楼的鬼子。”并画了一张线路图,这十分重要又非常紧急的“鸡毛信”必须及时送到王村张连长手里。爸爸将这沉甸甸的任务交给了海娃。

海娃把鸡毛信放在怀里,当成放羊娃,赶着一群羊,绕小道向王村进发。谁知在山里遇到了抢粮的鬼子。海娃灵机一动,将鸡毛信系在“头羊"的大尾巴下面,躲过了敌人的搜查。鬼子晚上来抓羊做烤肉,海娃担心“头羊"身上的鸡毛信,对抓“头羊"的鬼子说:“羊太老了,肉不好吃…”而忍痛看着鬼子将自己怀抱的小羊抢走。

晚上,又饥又睏的海娃被鬼子困在墙角里,被横七竖八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所包围。大门也被睡着的哨兵堵住。海娃刚要睡着,想到了爸爸交代的重要任务,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困意,他心惊胆战的巧妙逃出,到羊圈里取下“头羊"尾巴下的鸡毛信,快速逃跑。天刚刚亮,马上翻过山就可以见到张连长了,可发现鸡毛信丢了,海娃焦急地原路返回,寻找,还好,信找到了,但又被鬼子捉回,让他赶着羊群给鬼子们带路,去龙门村抢粮。

途中遇到了八路军游击队的地雷袭击,海娃故意说有一条小路可到达,没有地雷。海娃快速逃跑,翻过窄小的山岭去找张连长,并大喊:“八路军叔叔,鬼子来了!”鬼子知道中了计,开枪打伤了海娃手臂。早已埋伏的八路军把鬼子一举歼灭。海娃见到了张连长把鸡毛信交上,张连长安排部队趁机端掉了敌人的炮楼,活捉了罪大恶极的鬼子一一"猫眼"司令。

这部黑白老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儿童片,看得我热血沸腾。小海娃那时12岁,跟我们差不多大,他能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爱国爱家,对敌人恨之入骨,在凶狠残暴的鬼子面前机智勇敢,沉重,冷静,不怕流血牺牲,遇到困难想办法应付,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为消灭鬼子立下了功劳。不愧是抗日小英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生长在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大好时代,承担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华的中国梦。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祖国靠我们创新,建设。我们要向小英雄海娃学习,学习他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勇挑重担,精忠报国的精神。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八频道的《西安事变》电视剧看完了。剧中尽量真实地重现了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事件,也力图能更加细腻的刻画出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张学良。

张学良和杨虎城出于爱国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决然发动了对蒋介石进行武力扣押实施兵谏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帮助下,迫使蒋介石终于停止了内战,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国序幕。

然而张杨两位将军的命运去因此事件的发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转折,张学良事后被蒋介石软禁达55年之久,而杨虎城则被暗杀。剧情最后是张学良置杨虎城等将领的极力劝阻于不顾,执意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蒋回府后,私宴张学良,宋氏兄妹作陪,饭中,蒋极为大度的许诺张学良很快就可以回去领兵去收复东北,同时故作轻淡的让张学良写份本次事件扣押领袖的请罪书,张学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顾,不假思索,慨然挥笔。待送走张学良后,蒋立即摸起电话,命令军事审判委员会马上开庭审判张学良。就此,张学良开始了被软禁55年的漫长囚徒生活,所有的领兵收复东北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其中剧中饶有兴味的是,当对张学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质问蒋介石为何不守信诺时,蒋说的话很有意思:我不是没劝他不要来南京,可他非要来,我有什么办法?又说:南京政府不是我一个人的政府,连我都因管教不严而想引咎辞职,只不过他们不允许而已。言下之意,张学良是活该自投罗网。这幕场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谋的蒋介石的阴险,但更嘲弄性的讽刺了张学良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

的确,抛开了正义和自己的实力去妄谈忠义,以书生意气和侠客精神想感动蒋介石,无疑于以肉饲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悲剧,其又怪谁?在剧中,就张学良最终的命运而言,真有虎头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叹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来劝说张学良的一句话:政治是无情的。倒是可以警醒人们悲剧之所在。

当然,评论只是对于电视剧中,至于历史原貌究底如何,张将军为什么会最后选取那样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看“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有感450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9月3日是一个值得万众纪念的日子,因为是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上午9点,中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前,隆重的阅兵式整装待发。

首先是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迎接各国来宾并合影留念,完毕后,主席带领嘉宾登上天安门城楼,主持人马上宣布阅兵开始。最先开始的是升国旗。只见礼仪兵迈着整齐的步子走向升旗台,观众们起立很庄重地敬礼,唱国歌,旗手随着国歌把国旗一角抛向空中。国歌唱完,国旗也升到旗杆顶端。接着,习主席发表了讲话,讲话完毕,就坐着检阅车到长安街检阅军队,一路对着军人们大声喊:“同志们辛苦了!”军人们回答:“为人民服务!”……检阅完毕,10点正,习主席便登上天安门城楼看阅兵分列式。

方队过来了,我国军队、外国军队整整齐齐、气势高昂地走过天安门城楼前,坦克、大炮等武器方队纷纷登场,威武雄壮。空中,很多架飞机在天空中组成“70”字样,后面跟着8架直升飞机。经过天安门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各打出一条“彩带”,在天空中画出了一道“人工彩虹”,真美!

军人们一定很累吧!站上那么几个小时,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的。我真佩服你们——中国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观看演出作文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一,是个非常隆重的日子,因为我们学校要举行一场“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誓师大会。可是,天公不作美,前几天还春意融融、艳阳高照,今天老天爷却突然板起了脸,乌云密布、冷风嗖嗖。

在这个初暖乍寒、冷风嗖嗖的日子里,我们全体少先队员却不惧严寒,依然兴致蓬勃,傲然挺立在操场上。在高亢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飘向上空,我们笔直地站在那里,向五星红旗庄严宣誓:我是濮阳小主人,从我做起,为创建文明新濮阳贡献力量!

在隆重的誓师大会结束后,所有的领导和部分家长代表到阶梯教室参加我们的班级主体性学习活动汇报会。我紧张极了,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姜向阳要表演相声《孝敬父母》。虽然不是第一次演出,可是面对这么多的观众,我还是头一次哩!眼看离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紧张得好像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打哆嗦。突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只见英俊漂亮的主持人走向舞台中央,《走进国学经典——弟子规》主体性活动展示正式开始。第二个节目就是我们的相声表演,我的心就像一群眼看天空要下雨而忙碌搬家的蚂蚁似的,焦灼不安。上台的时刻终于到了,随着主持人响亮的报幕声:下面有请赵昌昊、姜向阳表演相声!我只好硬着头皮胆怯地走上舞台。我为了稳定情绪,大胆地用眼光扫向全场,深吸一口气,终于,我的心慢慢镇定了下来。我们的表演顺利地进行着,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知姜向阳怎么搞的,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在表演进入高潮的时候,竟然忘了一个词。这使得我也慌了神,完全忘记了下面还有那么多的观众,情急之下说道:“你忘词啦!”可这一提醒不要紧,姜向阳竟没明白过来,还说我忘词了,就这样一来而去,我俩竟然在舞台上小声争吵了起来。当我们突然意识到这是舞台时,台下的观众早已笑得人仰马翻了……我当时尴尬极了,如果有地缝我真想钻进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无声的父爱,滋润了我的心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题记

父爱如山……曾有多少人赞美柔情的母爱,又有多少人注意过在背后深沉的父爱呢?

毕业考试的脚步沉重地向我走来。如山的作业、资料压得我气喘吁吁,深深不能自拔。唉!就为了几张轻薄的纸,我几乎失去了一切欢乐与希望!

“倒计时!5!4!3!2!1!”转眼间已来到毕业考试前夜。我依然“拼命”,一本本资料,一张张试卷;我勇攀题山,苦渡学海……在所不辞!今夜静,万籁俱寂。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呼小叫,催促我早些休息。我心里想少了点什么似的,不只是失落,还有些淡淡的伤感。眼前是一片茫然,脑海里跳动着大大的问号:难道为了考试,我连最后的宝藏——父母的爱也失去了吗?愈想愈难受,我鼻子一酸,泪珠顺着双颊滚落,烧灼着我的皮肤,落在了桌子上……

窗外的蝉鸣使我突然惊醒,哭着哭着,不知什么时候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胡乱地揩着两道泪痕,匆匆跑出房间,蹑手蹑脚地走向浴室,准备简单洗漱后休息。我失望地注视着父母的房门,深深叹了口气,却无意瞥见门缝中透出一丝微光,心里又惊又喜,掠过一阵温暖。我轻轻推开一点房门,但这不争气的门还是发出了“吱呀”的响声。我硬着头皮将头探进了房间。刹那间,我愣住了:父亲坐在桌前,借着昏黄而微弱的灯光,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书。果然还是惊动了父亲。父亲微笑着抬起头,这微笑带着太多歉意,太多倦意。一股一股暖流从我心底涌起,身体顿时充满了能量,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低沉而温柔的嗓音响起:“早点睡觉吧。”

可是我的身体却怎么也动不起来。这时,我才明白,那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是谁在陪伴着我;那许多个不眠之夜里,是谁在陪我一起熬夜,久久不能睡去;又是谁在支撑着我,在鼓励着我,在背后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帮助我啊!是父亲!父亲!

那一夜,我睡得很安稳,很踏实。心中荡漾着浓浓的温情,充满了无限的能量,觉得心中非常充实,非常幸福……

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不需要富丽堂皇的辞藻,不需要华丽的诗篇。陪伴,便是父爱的最好诠释。陪伴,就像丝丝春雨,洗去了尘埃,滋润了我的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观看军训表演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们育新小学新学期军训会操的日子。对此,我的心情却较为复杂,说兴高采烈吧,却又有几分忐忑不安。高兴的是,在这场气势磅礴的军训会上,我们将一展所学所练;不安的是,四天的拼搏,是否能在军训会上得到完美展现。

当我们班听到下楼的预备口号时,大家迅速、安静、整齐地站好了队伍。同学们个个整装待发,眼睛注视前方,就好像一位位英勇的武警战士——身着“军装”、脚穿浅色运动鞋。下楼时,只听得见脚步的“踏踏”声,这声音既刚劲又整齐,就像是一曲苍劲的旋律。

大家盘腿坐在风雨跑道上,一边在认真地观赏着其它班级的动作,一边还在心里面频频改进自己的动作。刚刚欣赏完五年级,就轮到我们了。大家顿时精神焕发,就像刚从睡梦中振醒的雄狮……

操场上,几百双眼睛盯着我们,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就好比是一个个受过军校正规训练的军人,喊着整齐、响亮的口号,那声音就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军姿站立时,一眼望去,无一不是一棵棵挺拔的白杨;正步绷腿时,无一不是一根根上好的钢针。而稍不留神,一旦做错动作时,大家却懂得“九曲黄河,百折不回”,以便尽量保持步调一致。尽管在这酷热的秋天,操场俨然一个火炉,但是没有一个乱动乱挠,空气中凝聚的只有沉重的气味,操场上没有一丝杂音,更无喧哗,只有那令人震撼的口号声。一旦这些口号声突然停下来,周围便会嘎然无声……

会操完毕,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头发、衣服、裤子上全都是汗水,而脸上却是红扑扑的,不知是热的还是高兴的。

虽然会操出的汗水将我们的衣服“洗劫一空”,但是我们却心感高兴,全然不知疲惫和辛苦,因为我们都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不管是第几名,我们都已经很知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无声的伙伴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一棵小草、一枝红梅、一株牡丹都是我们的伙伴,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大自然。

去看望不屈的小草吧!冬天,大自然撒下清凉的雪花,小草们那清亮的脸上也被蒙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它们努力与风雪对抗,看似与枯叶为伴,实际上却把那一抹绿藏在大地里,等待春天的脚步。春风拂过,它们又重新探出了头,争着报春。“采下一棵草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它的精神会令你惊叹。”在大自然的启示下,我学会了收藏精神。

去问候坚强的仙人掌吧!戈壁滩上,它们正唱着动人的歌谣:仙人掌不哭泣,因为泪水对我们来说,十分珍贵!我要用它来浇灌心灵,还要用它来滋养身体,好让我开出美丽的花朵!你会情不自禁的被这份坚强感动,在不知不觉中,那株仙人掌已开了花。花粉粉的,像微笑着的人脸。“取走一棵它的种子吧,装进我们的行囊,你会感叹生命的。”在大自然的启示下,我学会了收藏生命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不论你如何待它,大自然总会不知疲倦地向你展示它最迷人的画卷、送给你最美的祝福。春天,万物都向着希望和美好奔跑,这是大自然春的活力;“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它撒给大地快乐,这是大自然的祝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它把丰收传到大地,这是大自然秋的馈赠;冬天未必是寒冷的,就在暖阳铺开的那一刻,冬天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这是大自然的温暖。“描下这美丽的画面吧,把大自然的馈赠装进我们心里,你会惊奇它的慷慨”在大自然的启示下,我学会了收藏无私。

大多时候,大自然选择沉默,在沉默中,它陪伴着你,给予你帮助。此时无声胜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基层党员观看大火种有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集团党委分别于7月11日、12日两天,组织党员代表前往嘉定电影院,观看红色电影《大火种》,身为青年党员的我一同参与了观影学习。

电影《大火种》根据1926年发生在山东省广饶县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揭示了地主的丑陋面孔,老百姓在地主阶级的剥削下,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直到有一天《共产主义宣言》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明朗清晰起来。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历史性事件,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历史人物,它只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平凡故事,却全面而深刻地反应了中国共产主义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的伟大历程,讴歌了广饶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我的书房里,保存着一本爷爷生前留下的1949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看着略带发黄有些破旧的封面,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和我讲述的,他跟随共产党,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的点点滴滴。在那样的年代里,像影片中这样类似的历史事件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现在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身为青年党员,我们需要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观看70周年阅兵观后感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杨瑞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祖国妈妈70岁的生日。阅兵仪式上,解放军叔叔们在烈日炎炎下流着汗,我觉得他们特别伟大。我看见威武的坦克在马路上行驶,壮观的直升机在空中放着彩色的烟花,还注意到阅兵车牌号是1949和2019。我问妈妈:“这个1949的车为什么是空的?”妈妈说:“这个车是先烈们坐的。让他们看看现在的中国是多么繁荣富强。”我听了很感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热爱祖国,热爱同学。我们的祖国是最伟大的。我爱您,祖国,祝我们祖国繁荣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守望无声的誓言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你若无言,我亦无声

晴,你知道么,我想念那个夏天。

偶尔在灯影交错的晚上,回望那个永远逝去的夏天,它就像幕上的皮影,拿掉了光,也就只剩下一片漆寂。

定格的画面像一张黑白相片,回忆不起曾经繁花似锦的年华和栖满枝头的蝉是否依旧唱得嘹亮。有时候我会设想曾经的校园和它那条栽满榆树的小路,此刻正三三两两散步着和相片上的我一样的学生,嬉笑着说要在这条小路上永远走下去。那个时候,夕阳透过层层榆叶,投下了斑斓的影子。承载着小路上的笑声的夕阳,也满足地抿上了嘴角。

时常想起那些飘着云朵的午后,历史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有时候慷慨激昂,突然又义愤填膺。教室里开着冷气,窗户的玻璃上凝了层细细地水珠,我用手托住下巴,静静地看着阳光透过玻璃以及那层水珠,折射下梦幻的光,把你的乌发和脸上细细地绒毛染得金黄。有时你会不经意地斜过眼来,那么直接地撞上我措手不及的目光,我只好慌乱地把头扭向窗外,遇上了刺眼的阳光,觉得眼前一片幸福的光晕。

六月的夏天,一如往常击响了它急促的鼓点,烈日下的水泥路上涌起了以层层的热浪,催促着旅人加快了步伐。我心中的不安开始弥漫开来,我知道,这盛夏的热情,是为了预先温暖我们即将失落的心。分别在即,16岁的感情萌发了稚嫩的芽儿,我却只能注视着它,看着它在骄阳的拷贝下萎蔫得不成样子。 台灯下,桌上小小的方块纸上写满了曾经我装在心里的话。看着窗外璀璨的星空,我开心地想,那天,我一定要把它塞进的手里!起风了,远处竹林摇曳着,簇拥着初升的明月,大地一片皎洁。

那天是我们离开学校的日子,接近中午的天上堆积着厚厚一层乌云,闷热的天气让每一个人都看起来心事重重。校门口的花坛边,我手里攥着纸条,静静地等待你的出现。那时候我想了很多,直到你出现在我的视线中。你手里拎着硕大的印着韩系女孩的布包,穿着浅紫色帆布鞋,宽大的校服蓝白相间,衬托出齐肩乌发出彩的光泽,大大的眼睛,紧闭的嘴唇似乎难耐闷热的天气。 我站了好久。看着你一步步走出校园。我突然想起了你笑时弯弯的眼睛,有时连睫毛都会跟着颤动,会有发丝凌乱地斜在脸上,还有眼睛里那泛起的泪光,像星星一样在我心里闪动。

你走远了,我跑着追上去,拐过一道弯时,太阳在前方投下光芒,你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地上。我伸出手,试着让我们的影子牵起我永远也不敢牵的手,哪怕只是影子啊。我没有再往前走,攥在左手的纸条被汗水浸得湿透,我默默地,把它放回了口袋里。你的轮廓渐渐变小,消失在了人群中。我说,晴,我喜欢你,你知道么?

我又回去了学校,散步在那条栽满榆树的小道上,榆树展开臂膀挡住了时隐时现的太阳,在午后喧闹的蝉鸣声中,我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夏天。 后记:晴,不见你已经6个月了,我曾无意对朋友说起过夏天的秘密这个词,他大笑,夏天是直率的,哪有什么秘密。我面朝蓝天,不知道在直率的夏天里,我为什么没有走出那一步。后来也释然了:对啊,也许青春就是要让我们留下一个发生在16岁的夏天里的秘密,以及那一句再也不能够说出口的:喜欢你。可这一切,晴,你知道么。你还记得那个暗恋了你整个初中的傻孩子么?你当然不会知道,这是属于我和夏天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无声的父爱作文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时候开始,一直是妈妈牵着我的小手,伴我慢慢长大;而爸爸在家的时候不多,印象中他总是板着脸,让人不敢亲近。所以,我们的交谈并不多,不知不觉,本该亲密的父女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去年国庆放假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去买一本名著。拿着妈妈给的钱刚要出门,一个声音突然喊住了我:“等一下,你一个人去怎么可以?路上人太多了,我陪你去吧!”爸爸一边放下手中的茶杯,一边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听到这话,我心里不自禁地想:哼,他肯定是想监视我,怕我在路上贪玩!

为了避免和爸爸独处的“尴尬”,我执意单独骑自行车。爸爸的那辆自行车已经很旧了,不时发出“吱吱”的声响。他在前面匀速地骑,我在后面心不在焉地跟着。来到繁华处,路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不禁有些害怕,又有些发怵,左躲右闪,迷离彷徨。忽然,我发现了在人群中一直有一道目光不断地注视着我的身影。

原来是爸爸。他故意将速度放慢,骑一段路就转过头来看我一眼。他那双因辛劳而充满血丝的双眸显得格外明亮,在那双眼睛中,我还看到了一丝担忧和紧张。我突然意识到,爸爸他在担心我!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我不由得加快速度,那段暖流给予我动力。在与爸爸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看了爸爸一眼,他恰巧也望着我,我们相视一笑。在我骑到前面的时候,也时不时回头看看爸爸,看着他吃力骑车的样子,看着他逐渐沧桑的脸,看着他不满血丝的眼睛……

曾经的我,一直以为爸爸根本不爱我。因为我每天都看不到他的身影。每天都只能在妈妈的陪伴下入睡。曾几何时我多么渴望父爱。但到后来我知道了,爸爸是在工作,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在与爸爸目光相撞的那一瞬,我感受到了那双眼睛充满了关爱,明白了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