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熟能生巧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实用20篇)

导语:鲁迅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许多的感触,小编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3927

作文

1000

篇1:兄肥弟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iōng féi dì shòu

【出处】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 《后汉书·赵孝传》

【解释】旧喻兄弟相爱,临难争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之间

【同韵词】恋新忘旧、一蹴而就、明扬仄陋、鉴前毖后、艰苦奋斗、上溢下漏、人五人六、平复如旧、而今而后、揎拳舞袖。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饥民遍野,人饿得吃人。赵孝的弟弟赵礼一次被盗贼捉住,即将被吃,赵孝绑起自己去见盗贼说赵礼饿得太瘦,不如自己肥胖能够让你们多吃一点。盗贼深感惊奇,便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

【成语示列】友于兄弟,分形共气,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南史·梁武陵王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出处:《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撩道济,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也连连获胜,曾进攻到历城一带,只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才不得不退兵。

据记载,檀道济当时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个别士兵,竟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且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军营中来侦察。檀道济料到敌人的这一著,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沙子充作米,还故意用斗来量,—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而把少数的米散露在上面。媿军的密探,把看见和听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而且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3

这个故事,叫做“唱筹量沙”,可见檀道济打仗是很会用计谋的。

可是,后来有人对于檀道济却加以歪曲,说他计谋虽多,最后还是不免敗走。例如南齐的王敬则就说过:“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宋亡以后,萧道成称帝,即齐高帝,就是南齐。王敬则是萧道成的辅国将军,不识宇,为人奸猾,野心很大。齐明帝萧鸾时,王敬则起兵造反。那时明帝病重垂危,明帝的儿子萧宝卷准备逃走。王敬则听到这消息,很是得意,带有VI讽的口气说道:“他父子俩谅来没有什么办法了,‘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当然还是趁早逃走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开卷有益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 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 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 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 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 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 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sī mǎ zhāo zhī xīn

[成语解释]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成语故事

司马懿杀了曹爽,掌握了魏国实权。他死后,他儿子司马师又掌了权。司马师对反对他的大臣大开杀戒,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曹髦。对不服从的地方势力东征西讨。司马师死后,他弟弟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魏帝曹髦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曹髦对三个近臣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再忍受了。今天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从怀里掏出一道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说完他进宫去了。这三个近臣当中,有两个人马上溜出去向司马昭报信。当二十岁的曹髦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的从宫里杀出来,就被司马昭的人马保围。曹髦最后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先驱蝼蚁成语故事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蝼蚁:指蝼蛄和蚂蚁。自己先葬于地下为别人驱赶蚂蚁。形容效忠于人,不惜先死。

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故事

战国的时候,安陵君在楚国身居高位。

有一天,谋士江乙对安陵君说:“你对楚国没有一点功劳,和楚王又没有骨肉之亲,却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为什么能这样呢?”

安陵君说:“这是因为君王过分抬举我罢了。”

江乙说:“用财物相交的人,财物用尽交情就断绝了;用女色相交的人,色衰爱情就改变了。因此受宠幸的美女不等坐席破就被疏远了,受宠幸的臣子不等车破就不受信任了。如今您独揽楚国的权势,却不用什么办法与君王深交,我暗自替您感到担心。”

安陵君焦急地问:“既然这样,那我怎么办呢?”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请求跟君王一起死,以自身为君王殉葬,如此一说,必能在楚国长久受到重用。”

安陵君认为江乙说得很对。

一次,楚宣王到云梦去打猎,突然,有一条发狂的犀牛冲到宣王面前,宣王拉弓射箭,一箭把牛射死,仰天大笑说:“今天的游猎真快乐啊!寡人死去后,跟谁一起能有这样的快乐呢?”

安陵君疾步上前去,流着眼泪说:“我进入宫中就坐在大王的下面,外出就和君王您同乘一辆车。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意以身相殉,当草席为君王阻挡蝼蛄蚂蚁(先驱蝼蚁),哪里有比这种快乐更快乐的事情呢?”

楚宣王非常高兴,于是厚封安陵君。

后来人们听到这件事都说:“江乙可以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以说是会掌握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骊黄牝牡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骊黄牝牡

成语拼音:lí huáng pìn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骊:黑色;牝:雌性的鸟兽;牡:雄性的鸟兽。比喻非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

成语来源:明·文徵明《跋采临帖》:“观者当求之骊黄牝牡之外也。”

成语造句:请不要被事物的骊黄牝牡所迷惑。

骊黄牝牡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穆公让孙阳(伯乐)挑选出很多千里马。伯乐老了,秦穆公问他有没有继承人,他推荐九方皋。九方皋出去找了三个月回来说在沙丘有匹黄色的母马,可派人牵回一匹纯黑的公马是匹好马。伯乐认为九方皋更能相出马的内在素质。

骊字开头的成语

骊黄牝牡

包含有骊字的成语

探骊得珠 骊黄牝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石崮和洼地经典寓言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一座峥嵘的石崮,和一片低下的洼地做了邻地。

石崮居高临下,见多识广,摆着大架子,自以为很了不起,可是谁都不愿和它接近,它感到有点寂寞。

石崮的一左一右,有两条小河,它们一面打着旋儿走着,一面轻歌曼舞,是两条又年轻又活泼的小河。石崮看了,就想:它们要能停在我的脚下和我做伴,那就好了。于是它对左边的小河说:

“小河呀,停下来!我很寂寞,你来和我做朋友吧!”

“不,”左边小河打一个转,扬起一朵小浪花说,“我高攀不上,我不愿和你做朋友!”

石崮又转过脸来和右边的小河说:

“小河呀,停下来!我很寂寞,你来和我做朋友吧!”

“不,”右边的小河也打了一个转,调皮地说,“你多么伟大呀,我怎么高攀得上!”

左右两条小河急急忙忙地离开了石崮,却往洼地里奔走。

洼地不是用话来表示欢迎,而是用它整个的胸怀。两条小河都停留下来,和洼地做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不久洼地就变成了一个湖,鱼虾到这里来安居游泳,青蛙到这里来唱歌跳舞,连天上的白云,也经常飞到这里来照照自己美丽的影子,恋着湖水不愿意离去。这里是多么富饶而又美丽呀!

石崮看了,既不理解,也很生气:“难道我不好吗?为什么它们成群结队地离开我,去和洼地亲热呢?”……可是事实就是这样:洼地一天一天地富饶起来,石崮却永远是那样又骄傲又孤单的老样子。

作者介绍:

申均之(191—1988)原名王锡宣。山东烟台人。著有小说集《青年一代》,中篇小说《冬天的故事》,寓言集《高山和洼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前车之鉴成语励志故事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释】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无边无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无边无沿

【汉语拼音】wú biān wú yán

【近义词】:无边无际、无边无涯、无边无垠

【反义词】:狭窄不堪、羊肠小道

【成语出处】徐光耀《平原烈火》:“他们就在这一个连一个的村庄里头,就在这一块无边无沿的平原上,鱼儿一样地游来游去。”

【成语解释】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沿造句】漫山遍野、无边无沿的油菜花构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无边无沿的成语故事

《平原烈火》是一本由徐光耀编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英雄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徐光耀,1925年生,河北雄县人。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新华分社记者,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等。1953年至1956年曾带军职以作家身份回故乡搞初级农业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亡羊补牢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故事道理: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它说明: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寓言故事的成语:鹤立鸡群

全文共 1799 字

+ 加入清单

寓言故事成语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对于我们做人有着实际的意义。因此学习云故事的成语是有好处的。下面是相关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

鹤立鸡群的典故】

晋朝皇室有个侍卫官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不耻下问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不耻下问的启示:

一个人要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南柯一梦的典故】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的启示:

世事无常,所有的荣华富贵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不需要执着于此。生活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不要一味地追求财富和权利,一切荣誉可能瞬间即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公正廉洁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词目】公正廉洁

【读音】gōng zhèng lián jié

【释义】指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故事】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 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寓言故事200字老鹰喂食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郑人买履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 said he.

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

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He was asked.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than trust myself.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道路以目的故事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ào lù yǐ mù

成语故事】周厉王时期,由于他的残暴统治,民怨沸腾,有人当众指责周厉王,邵公对周厉王说民不堪命。周厉王大怒,派卫巫去监督那些说他坏话的人,发现有就立即杀头。后来百姓慑于暴政的威力,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好用交换眼色来交谈。

【出处】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上》

【解释】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时局等

【相近词】缄口不言、三缄其口

【反义词】畅所欲言、敢说敢做

【成语示列】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们等待着遮眼文学吧。

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耳闻不如目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书写】:耳闻不如目见

【汉语注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闻:听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耳闻不如目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

【耳闻不如目见的故事

战国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名斯)建立了魏国。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今河北磁县南),临行前,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以后要深入调查,讲求实事求是,不要轻信传闻,他推心置腹地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西门豹到邺地后,到当地百姓中明察秋毫,了解情况,严厉打击了一批胡作非为的达官贵人,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

【耳闻不如目见例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臣请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

北齐.魏收《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耳闻不如目见造句】

早就听说小区有个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总是觉得不以为然,今日一见果然是耳闻不如目见。

她长得再漂亮,身材如何婀娜多姿我也只是听人说,耳闻不如目见,我只有亲眼见到才能去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寓言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座漂亮的城堡里,住着一个国王,一只猫,还有两只既可爱又调皮的小老鼠。猫是国王忠诚的仆人。

一天,国王睡午觉睡得正香,两只小老鼠趁此机会跑来捣乱。小老鼠把盘子、杯子弄到地上,猫怕干扰国王,就用箭去接杯子,用脚去接盘子,像耍杂技一样精彩,但最后实在是坚持不住,就跑到城堡的外面把杯子和盘子放了下来。猫又回到城堡里面。

这时,调皮、淘气的小老鼠又把钉子扔得满地都是。要捉住他们,必须跳过钉子。可怜的猫为了抓小老鼠,脚被钉子扎住了,忍着疼痛,又再次跑到了城堡的外面把钉子拔了出来,然后才返回了城堡。但地上还有许多许多的钉子,怎么办呢?猫想了一个办法,脚上绑了一块木板,顺利地跳过了钉子。最后,不知道怎么的,老鼠把国王给吵醒了。国王就把忠诚的仆人猫叫到面前,教训了它。

这些被老鼠看见了,他们就跑到国王的耳朵旁边给国王唱起吹眠曲。不一会儿,国王就香甜地睡着了,结果,猫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寓言故事作文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小白兔是大力士?很多小动物都不相信。小熊是森林里公认的大力士,也很不服气,趾高气扬地说:“哼,小兔如果是大力士,太阳就要从西边出来了!”小兔胸有成竹地说:“不信我们比试比试!”

小兔抱了许多大石头,放在木板上面,自己也坐上木板,一按开关,木板就“呼”地一声向山下冲去。3分钟后,小兔笑容满面地把石头运到山底。

小熊抱起一块大石头,迈开沉重的步伐,气喘吁吁地向山下跑去。30分钟后,小熊才到达山底。它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动不了了。小兔见了哈哈大笑:“科学才是大力士!我做的木板车比你厉害多了!”

从此小兔就是森林里的大力士,再也没人敢来欺负小兔。而小熊也不理小兔了。

有一次小兔和几个朋友出去散步,看见小熊在造房子。小熊一次只能抱一块大石头,小兔连忙推出木板车过去帮忙。小熊和小兔和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白发郎官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白发郎官

成语拼音:bái fà láng guān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年老没有地位。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直到年老也没晋升的人。

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武故事》:“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成语造句:

白发郎官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去巡视郎署,见到两鬓斑白的郎官颜驷,就问他何时为郎官。颜驷说汉文帝时就当郎官了,汉武帝问他为什么老而不遇?他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所以我至今还是一个郎官。”

白字开头的成语

白往黑归    白头如新    白发郎官    白头如新    白衣苍狗    白面书生    白头偕老    白虹贯日    白马素车    白龙微服

包含有白字的成语

白头偕老    白面书生    白衣苍狗    乌头白,    白头如新    白发郎官    白头如新    白往黑归    白衣送酒    黑牛白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