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叶嘉莹讲吟诵【推荐12篇】

浏览

1591

作文

12

篇1:吟诵与我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最头疼的就是学习那些古诗词,因为那时候的我很是不爱背诵。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韦老师让我们背诵古诗两首。其他同学都好像人工智能机器人一样,三下五除二就背会了。而且还有些同学说背的太少了,还要背!“天哪!”谁知道这两首看似简单的诗等我完全会背的时候,就已经猴年马月了。而且因为我对古诗的不熟悉,每每考试出现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我的分都会被扣光光。

直到上五年级,我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遇见了我的新语文老师——刘老师。刘老师会教我们更多的古诗词,可是她的教学方法却很新颖,不似原来老师那样一字一句的念、背诵,而是要我们吟诵。我向来比较喜欢音乐,加上刘老师教我们吟诵出来的诗词全都气势十足,这样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会了古诗。从那一刻起,我不但不会再反感背古诗,反而爱上了古诗词的优美。

每当刘老师教我们吟诵古诗词的时候,我都兴奋极了,认真地一字一字地跟吟。完全不像原来学习古诗时那样的愁眉苦脸,现在总是充满期待,学习的过程总是聚精会神,可见,我的变化还真是大啊!

另外,我觉得这么好的方法除了自己受益外,还应该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我要让我的好朋友、好同学都学会吟诵,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吟诵古诗词的魅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叶嘉莹观后感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互联网语境的时代,“飞花令”这样听起来复古、文雅的词汇刷屏了朋友圈,唐诗宋词的美进入人们视野,重新唤起国人的诗心和对文学的温柔记忆。出版市场迅速对此反应,那些离我们似乎已经久远的传统文化书籍不再被束之高阁,成为读者案头新宠,在新媒体阅读时代成为一道新的景观。

诚如业界人士分析,如今读者所需要的,不止是一条条新书书讯、一份份好书榜单,而是结合人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的知识消费。我们根据近期的各大畅销榜单为您盘点最受读者关注的诗词及传统文化图书,带您从中感受古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最好的诗人都是吟诵好的人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有一位女学者Julia Kristeva,她是一个非常有智慧,而且知识面非常广的学者。她提出了一个词 “Chora”,似乎可以说明中国诗歌之吟诵与创作之重要的关系。Chora 是在婴儿学说话之前的一个抽象的阶段,小孩子还不会说话以前,隐约之间感觉到一种声音的律动,所以她说这个是precedes a child’s acquisition of language,是婴儿说话之前的一种抽象的阶段。她说这个阶段是rhythmic,可以感觉到一种律动;滋养的,nourishing,没有僵死的,有一种成长、滋养的空间,有一种节奏的律动。

而诗歌的吟诵,是在“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些文字都没有出现以前,杜甫经过夔州,当时想要“即从巴峡穿巫峡”回到长安,没想到困在夔州,这个时候内心有一种律动,诗句就伴随着声音出来了。文字是伴随着声音出来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李白和杜甫的诗之所以写得好,就是因为他们吟诵,他们的诗不是坐在那里凑出来的。等到像孟郊贾岛那样要推敲,那就已经是第二等、第三等的诗了。

最好的诗人都是吟诵好的人。孟郊贾岛绝对吟得不好,一推敲就敲了半天,诗应该是完全自然地跑出来的,自然地就是最合适的字。你的内心有一种感情的酝酿,有时候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有一种不成型的感情、思想,就自然伴随着声音跑出来了,好诗往往就是这样作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全文共 268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近期的《朗读者》舞台上一位93岁的诗词老人叶嘉莹举手投足间皆文人的儒雅,被董卿亲切的称一声:“先生”。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备考的同学准备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才华不输杨绛,她是中国最美先生,这个女人值得我们所有人为她刷屏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诗词或许只是小时候的学习课程,真正热爱诗词一生,并且把毕生心血都放进诗词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但在近期的《朗读者》舞台上,我们却看到这样一位诗词老人,93岁的她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被董卿亲切的称一声:“先生”。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她就是中国少有的诗词大家:叶嘉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舞台上的叶嘉莹,虽然已有93岁的高龄,但举手投足间皆文人的儒雅,看着她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她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不幸的一生,少年丧母,晚年丧女,中年丧失感情和婚姻,似乎在整个生命历程里,全部都是生离死别,苦痛心酸。

但所有的不幸,在叶嘉莹先生的脸上,完全看不出半点痕迹,她始终都是风轻云淡,平静的令人难以想象。

她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家教甚严。从小便开始读书作词,伴着诗词长大的她,性情敏感脆弱但却不失韧性。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诗是她15岁那年所写,完全没有花季少女的活泼和喜悦,反而有着说不出的孤独和悲凉。

少年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她说:所有女孩子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她自己也不想出去,只想与书为伴。

这样没有童年的日子,她过得孤独但也不觉得苦,只是生存境况却愈加凄惨,遭遇七七事变,战火纷飞之后,父亲于战乱失踪,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在这样的生存情况下,她学会了坚强,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一家人吞着酸臭的混合面,互相扶持。

只是没过多久,母亲终于抵不过长年的辛苦和劳累,因病逝世,这一年叶嘉莹才17岁,少年丧母的她,悲痛欲绝,几度奔溃。

看着母亲的棺材被钉子钉上,她知道这是和母亲永远的离别,人生在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于是她将自己的绝望和悲痛全部写进八首诗歌《哭母诗》。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瞻衣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 悔不当初伴母行。

字字泣血,她的悲痛无法化解,只得借助于诗歌得到慰藉,丧母之后,她更加热爱诗歌,时时刻刻都在诗歌中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和灵魂。

中年之时,在每个女人享受爱情的年纪,她却说自己没有男朋友,自己的先生是老师介绍的,她没有选择。

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自此颠沛流离,她离开了故乡。

如果只是奔波劳累倒也罢了,但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在女儿刚出世四个月时,丈夫突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

她没有办法,只有带着女儿去投奔丈夫的姐姐,可是亲戚的家里的境况同样惨败不堪,她只能在晚上抱着女儿睡在别人家的长廊上,一条破毛毯就是她和女儿抵御寒冷的全部家当。

寄人篱下,为了女儿,她告诉自己不能垮,这时候,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化为一首首诗词,描写之真,现在读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困顿和悲苦。

一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写自己的漂泊流离。

一句“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写自己遭遇的人祸和无助。

一句“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写自己寄人篱下的隐忍和绝望。

就这样,她一边带着女儿寻找机会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三年之后,丈夫终于平安返还,只是归来之后的团聚,再一次给她带来苦痛。

她本以为和丈夫家庭团聚之后,一家人就能平安过日子,没想到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一改从前模样。

当年那个温文尔雅的丈夫变成残暴的魔鬼,轻则谩骂,重则家暴,打得她浑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尤其令她寒心的是,当她生下第二个女儿之后,丈夫对她更为冷漠,没看一眼便离家出走。

这样的境况让她几度想带着女儿结束生命,她再也受不了这个世界的无情和残酷,只是每当她拿起诗词,古人的诗作和经历总会给她些许安慰,让她有了力量和这个世界对抗。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她原本也想像诗里写的那样,苟活一生,直到在42岁那年,她终于有了出国教书的转机。

由于她从小学诗,胸中文墨颇深,所以很多大学愿意请她去做教师,而她也说自己天生就是个教书的,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便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烦恼。

这样教书的生活,是她最快乐的日子,她有喜爱的诗词,有教师的工作,有喜欢她的学生,她以为从此这便是一生,但没想到,不幸再一次降临到她的身上。

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而亡,52岁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这一生,实在是太多的生离死别了,17岁那年她写了凄绝的《哭母诗》,现在她又绝望的写下《哭女诗》。

她把自己关进小屋里,不说话也不哭泣,泪水早已流尽,悲痛化为无声,她只能把心中对女儿的惋惜和留念写成一行行诗句。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她一直说,自己的一生,真的是经历了百般不幸,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好像都尝了一遍,有时候也感觉老天真是不公平。

但即使是这样,她也熬过去了。她说自己时常想起恩师顾随的一句话: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让你对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

而她的体会,就是要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祖国的诗歌,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

于是,她放弃了国外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依然的回到南开,又连续担任多个大学的教学工作,她让自己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争取利用一切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

她的付出不是没有回报,每次她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看着讲台上这个白发苍苍依然充满激情教课的老奶奶,无数学生感动的泪流满面,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中国的诗词。

她这样不计功名利禄的拼命工作,有人问她:到底诗歌有什么用?她坚定地说: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是啊,她就是靠着诗歌滋养着内心,正是有了诗歌,才让她忘记伤痛,也忘了岁月和不幸。

她说:桑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倒在讲台,让诗歌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对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或许再多的敬佩之词也是苍白无力,她不用说话,手里一本诗词,站在园中,即使90多岁也依旧是中国最美的女先生。

她不仅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让我们懂得: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吟诵的节奏和韵律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但是读诵时一定要有节奏韵律,所以中国的诗有中国诗单音独体的节奏和韵律。最早的四言诗,四言的节奏就是二、二:“将仲子兮”,文法上应该是“将—仲子兮”,但是读的时候还是二、二的节奏。以我们生理的构造来说,两个字一个停顿是最自然的停顿。所以中国诗歌的吟诵,最基本的节奏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可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太单调了,所以后来有了五言二、三的停顿。二、三的停顿可以破开,成为二、二、一:“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 —帆—悬”。五个字是二、三的停顿,七个字是二、二、三的停顿,一定要懂得这点。

如果碰到一个句子的文法和节奏不同,像欧阳修的两句诗:“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黄栗留”,三个字,是黄莺鸟的别称;“鸣”,是啼叫;“桑葚”,是我们吃的桑葚;“美”,是很好吃。“紫樱桃”,是紫色的樱桃;“熟”,熟了;“麦风凉”,麦地里面清风徐来。文法上是“黄栗留…鸣”、“紫樱桃…熟”,可是读的时候不能这么读。“熟”是入声,中国诗的节奏是重要的、平仄也是重要的。而读诵的平仄和节奏,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吟写。

吟诵的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三的节奏,西方的诗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字的长短高低都不一样,没有办法定出像中国诗一样的韵律和节奏。因为有这样一个固定的节奏,所以养成了吟诵的习惯。像刚才举的欧阳修的那两句诗,本来是“黄栗留…鸣”,读的时候是“黄栗…留鸣”,吟诵的时候不按照文法的结构,而是按照声音的节奏。所以中国有吟诵,而更重要的一点,吟诵给你的不是知识,吟诵是一种声音,一种声调。你的诗句不是坐在那里打开电脑,拿一本辞典、找一本诗韵而写出来的,吟诵是要带动一种自然的感发的力量,诗是伴随着你的声音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吟诵之美作文500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光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本领――吟诵

在我们刚接触吟诵的时候,很少有同学会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基本我们全班同学听到老师吟诵就哄堂大笑,有时候老师也忍不住微微地笑了。

即使我们是这样,可老师还是不辞辛苦地教我们。

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我到了四年级下册,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吟诵,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吟诵,于是老师不辞辛苦地开设了吟诵社团。

自从有了吟诵社团后,我才明白了,老师对我们的苦口婆心,她不光要给我们教课,还要给我们教吟诵,就这样,老师因为疲劳过度,受过几次折磨,可仍然给我们代课,教吟诵。

就这样,老师一直不辞辛苦地教我们,我们也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吟诵了。

当我每一次想起过去的学习吟诵经历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说:“这真的很不容易啊!”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也到了五年级,也就是说任务整体加重了,可老师仍不放弃的教我们。

在五年级这几周里,我又学到了一段又一段的《道德经》。吟诵可以将古诗文,吟诵出无穷无尽的特点,这就是吟诵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喜欢吟诵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又不由得在家里吟诵,在家里总能听到我的吟诵声。

吟诵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人喜欢吟诵,我也很喜欢,它不光好听、内容广大还有传统风格。我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是让我接触到吟诵的人。当刘老师给我们发下来第一本吟诵书《吟诵之美》时就吸引了我,使我对吟诵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忆江南》了。老师首先让我们阅读了《忆江南》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背景,让我们在吟的时候表达出作者当时思念家乡的情怀。在这时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老师说:“忆江南起!”我们齐声吟到:“江——南——好,”咦?我们好像跑调了,和老师吟的完全不一样,连老师都因为我们的吟诵大笑了起来。一阵笑声过后,我又开始了吟诵学习。老师教我们在吟诵中有一个常见的规律,那就是平长仄短,在拼音中一声和二声的字称为平声,要吟的较长一些,我们又一次按着这个规律吟诵了一篇,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和上一次的相比,我们进步了不少。

在学习吟诵时,我们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情景,现在我都历历在目。转眼间,我们学习吟诵已经有一年多了,我们不光学会了许多古诗,还学会了许多的诗经。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诗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我们吟诵那优美的诗词,意境相随,使人得到了心灵的熏陶。

我喜欢吟诵,我喜欢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叶嘉莹观后感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吟诵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12月31日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满腔的热情观看了城北小学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晚会。那天晚上我们师生欢聚一堂,我们热烈欢呼,我们激情澎湃,我们斗志昂扬……

晚会在《木兰辞》歌舞中拉开序幕,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五年级老师的书法表演《兰亭序》令人耳目一新。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劲有力的毛笔字,让人不得不对中国书法及古典诗词的精妙赞不绝口。

六年级老师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将晚会推向了高潮。首先是集体诵读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老师们的朗诵高亢激越,充分展示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我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我喜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反映了岳飞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后人的殷切希望;我喜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句话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不论事实如何,志向却不改变。紧接着是师生的歌舞表演《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深沉、浑厚的歌声,更叫人浮想联翩。它把我们拉进了那段群雄逐鹿的动乱时代,也引我们进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岁月。以前每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就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它让人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最后是吟诵雄浑磅礴的《沁园春·雪》。它给我们带来了威武雄壮的气势、沁人心脾的情感、成就伟业的抱负!再次聆听这首词,有种如逢故知的感觉。它激起了我心底的涟漪,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毛泽东主席的预言,今天实现了!看!中国的风貌“红装素裹,分外妖绕”,中国的事业“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儿女正为振兴中国,实现我们国家更强大的梦而拼搏争取。历史已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整场晚会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了一次梦的旅程。广大师生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了经典诗文的美感,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在《祝愿歌》的一句又一句祝福声中,晚会圆满落下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吟诵之美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皆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上个学期,我们虽然学过吟诵,但也只是摸到了一点皮毛,学艺不精,这学期刘老师又领着我们吟诵。

刘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吟诵之美》的书籍,老师每天细心的叫我们吟诵的方式。我听了,觉得挺好玩的,原本平平淡淡的古诗、诗经,经过吟诵,原本有些深奥的句子也大概能理解了,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

刘老师开始给我们亲自示范吟诵,老师吟起来听着好简单,但是一到我嘴里就特别难!感觉吟起来都找不到调!老师却告诉我们,用手划平仄就可以找到旋律。果然,我找到了旋律。一开始我还有一点分不清平仄,现在我觉得只要掌握好平仄,该长的长,该短的短,就可以轻易的吟出来了。

现在,经过刘老师的教导,我从不了解吟诵到了解吟诵,从不喜欢吟诵到喜欢吟诵,从以前的分不清平仄到现在吟的很准,我慢慢的在进步,也渐渐的爱上了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次吟诵作文900字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我正做着作业,妈妈突然向我走了过来,告诉我,花园社区要开党员大会,让每一组选一个孩子在大会上唱红歌、诵红诗。而我被选上了,必须提当这个重任。

这可不简单,虽说有半个月准备时间,还是暑假,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不低,这是一件荣耀之事,可不能马马虎虎的应对,要有充足的准备,哪怕背出来也远远不够,上台一怯场,说不定就会忘光,那就要出洋相了。所以,既要背得滚瓜烂熟,还在带着丰富的情感。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光荣地完成这个任务。

开始选吟诵的红诗就有点麻烦,我把网上找来的三十篇演讲稿,一篇一篇有感情地读过去,经过筛选,选中红诗《七月的天空》。

我每天都辛勤练习,背诵时连一个字都不允许自己错误。说夸张点,已经到了一有人说出这篇红诗的上一句,我就能在脑子里迅速反应出下一段。

背诵后,我也不能休息,还得多加练习,让背诵更加流畅、灵活,更加富有感情。我每天坚持练习,相比之前,不减反升。

有时候,我当然也想过偷偷懒,比如删除一段,不就可以少背一点,轻松些了吗?但还是一种想法让我坚持了下来,那就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终于到了演讲的那一天,我攥着演讲稿,不停地看着,前面那个人差不多要读完了,我要准备上台了。这个时候,我尤其紧张,牙齿紧咬嘴唇、手心里都是汗,心好像跳得非常快,我一直考虑着,要不要拿稿上去,前面的人,除了唱红歌的,都没有脱稿。我要不要拿稿上去,虽然表现会差一点,但却稳多了,我生怕自己忘词或者念错。

随着台上小主持人的宣布,我伴着掌声,紧张地上台。我自己都没想到,面对几十个观众,我却极其自然地发出了响亮而又富有感情的声音:“叔叔、阿姨你们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七月的天空»;。如果没有那一面鲜艳的红旗,怎会有今天,壮丽锦绣的山河……点亮红色的中国!”

吟诵完美地结束,我在下台的时候,听到那些党员叔叔、阿姨对我肯定的掌声,这次比上台时更热烈更响亮。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生活就像这句格言,的确是如此,战胜困难,并不麻烦,只要你下定决心,努力克服,就会发现其实这困难并不是无法企及的高峰,而只是一个弹簧,只要你使劲全力,必能使它弹不起来。战胜了困难,便能看到前方更美的风景,吃到甜美的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中国有吟诵,西方没有?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最根本的差别就是语言上的差别。世界上的文字一般都是拼音文字,只有中国的文字是单音独体,每一个字的创造,都有着种种文化方面的基因,有它的意义、有它的声音,有种种的来源。而且当它的词性不同的时候,同样一个字是通过不同的读音来加以分别的。

比如说“数学”的“数”念“shù”;“数数”的“数”前一个字念“shǔ”;如果当做副词,“屡次”的意思的时候,“数”念“shuò”;而如当作“繁密”的意思的时候,“数”念“cù”。当词性变化,字形是不变的。

可是英文是拼音,所以词性变化,字就变化。“I learn English”, “English learning is not difficult”, “He is a learned professor”,加 ed 或ing 改变词性。

而中国的文字不是如此,音变字不变,所以尽管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还可以听得懂,还可以作出来跟它一样的诗句,这是奇妙的,是世界上从来也没有的。历史上的世界的四大古文明能够延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中国。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易经》,可以看《黄帝内经》,可是其他地方的古文明都怎么样?都消亡了。

其他地方的古文明为什么消亡?我们为什么没有消亡?就因为他们是拼音文字,说话的声音一变,那个字就变了,而我们的语言虽然也许声音不同了,但是写出来的字是不变的。唯其字不变,所以我们才能把几千年的文化都承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