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然之美作文议论文经典七篇

记叙文最终是靠一句句话组成起来的,因此,大家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4年高考北京卷《在线》议论文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5627

作文

7

篇1:远近结合,感受自然议论文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受自然的议论文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生长在城市,面对林立的高楼和灰暗的天空,最渴望的,就是感受一下真正的大自然

今年暑假,我有幸观赏了造物主最神奇的艺术品——九寨沟,仿佛来到了自然、宁静的史前世界,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九寨沟的一切都那么美。天空,是湛蓝色的,洁净的仿佛没有一丝灰尘。

山,层层叠叠,云雾缭绕。近处的山,是绿的海洋,覆盖着神秘的原始森林,青翠的山间浮动着白云,像遮着面纱的藏族少女;远处的山,巍峨雄壮,无论冬夏,山顶都有皑皑白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水,更是九寨沟的精魂,如银链,似彩虹,将朴素的山林沟谷涂抹得灵动而迷人。雪山上流下的雪水汇集成的湖泊,洁净无比。深达一二米的湖泊,就如同一个透明的鱼缸,湖底的水草,湖中的小鱼,倒映在水里的大树,都看得一清二楚。镜海有“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奇景,天上人间,难分辨;卧龙海翠绿的湖水里,果然卧着一条黄的“长龙”,随着湖水的荡漾,摇头摆尾,呼之欲出;五花海和五彩池都以水色五彩斑斓而闻名,美不胜收。

最令人心旷神怡的还是瀑布。牟尼沟瀑布汇集了九寨沟五个瀑布之美,牟尼沟瀑布地势很底,得走下长长的小径,才能一睹它的风采。当我们沿着石头和木板铺成的小路穿行在丛林中时,以听到阵阵轰雷声;待我们走到最下面的观瀑台,一切都看清了:水从近百米高的悬崖上跌下两边是凸起的山岩,其雄壮如190多米高的九寨沟高瀑布。水流砸在突出的岩石上,又形成一层瀑布,这样一层又一层地下落,恍若碎玉飞花,层层叠叠像九寨沟的大瀑的绸缎,夹着一根根金丝银线,溅起一片“珍珠”,铺出一道彩虹。潭里捧水,凑到嘴边尝一口,一阵甘甜。耳听着瀑布的冲击声、飞鸟的鸣叫声,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瀑布溅起的水花使空中雾气茫茫,十分惬意。听不到人说话,流水声充满耳际。用触觉、听觉和嗅觉去感受静静的舒爽,每一个毛孔仿佛都扩张开来。山中树木、泥土的清香,瀑布清风的甘甜都一齐涌来。

我陶醉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自然!噢,别打搅我,让我把这里的一切听个够,闻个够,想个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自然的印记高中议论文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的美洲、20世纪的亚非都经历过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我们这个星球的地域都经历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所以称其古老,但是从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看其所在辖区,数十年乃至200多年的历史只能用年轻形容。这也是纪录片中用烂了的一个修饰定语——古老而年轻——的基本逻辑。

古老时光刷过,还留存的,是我们此刻能够看到的风貌,是自然。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用自然给民族国家带来“印记”总结,人类又何其自大。美丽又堆积满满难以居住的恶意,好不容易在有淡水、气候不太糟糕的地方圈出一块一块居所建立城市,走出这些个圈圈,圈圈外的壮阔自然带来怎样的体验呢?

我认为,安第斯山,与飘渺的“自由”无关。那种感觉只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大抵山区基站的不足会让通讯时好时坏,载体不在城市造物和商业讯息不能出现,同时六个人的马队也能被成为庞大。进山的人处于孤单。孤单的人更专注于自己和周遭。专注的人更加清醒。清醒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的孤单和渺小,会有谦卑感,但应该难以说有太浓厚的自由之情。

自由?自由该是体力与心神的飞扬。攀登高山、跋涉草原、淌水或划船过河,体力和意志的局限是屏幕外见不到,却比美丽更真实的现实。想瘫倒在地——想想一定存在但不一定此刻此地出现的蛇虫。还是布置好休憩装置吧,那么繁琐,然后劳累的拼装后,直直埋入自然的冲动还在吗?最后留下的,是就算休憩也累的倦意罢。

美好,总是不宜深究。三米打底的支架和帆布,拿着刷子作画,到夕阳的时候在三个小凳上看看夕阳休息,很静谧美好。世界的尽头、南冰洋的北岸城市、白色大陆上工作人员子弟学校的有趣经历、大力神运输机和物资、经典清蒸口味帝王蟹。看上去很美。15新传洪超观看纪录片《魅力阿根廷》第一集《自然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议论文最美的大自然500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是无私的,她毫不吝啬地将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美丽的蓝天白云,辽阔的大地,雄奇的山峰,蜿蜒流淌的小溪……

看!湛蓝的天空中,几朵浮云正在边悠闲地漫步,边细细地品味着生活的美好。

今天阳光明媚,天空好似因为大海的倒映,而变得十分美丽。仰望蓝天,偶尔有几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下,好似一只只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更加深了大自然的忧寂,但幸好有她的子女——人类来陪伴在她的左右,但不幸的是有某些个“不孝子”、“不孝女”正在摧残着她的身心,使她慢慢变丑变老……

海波荡漾,更是她美的体现,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偶尔荡起了海波,是平静中的不平静,这种美是无可言喻的,就好像陶渊明《饮酒》中的那一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善变”的大自然的上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桥,这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牛郎、织女,我想这座桥一定是牛郎、织女搭建的,那相会可不必再一年等一回,年年等到七月七了……我还沉醉在其中,白云又变成了一只小狗,那是一只导盲犬,闭上你的眼睛,你看见了吗?它正带领它的主人过马路呢……

人类孕育于大自然,我们乃是自然界的恩赐,所以我们不可以再继续沉迷于那种悠闲、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要行动起来,我们要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自然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让我们的“母亲”、家园不再受到伤害、摧残。只有这样,她的病才能逐渐“康复”,只有这样,她才能继续向我们展示她的美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到那绝美的海天,“善变”的白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不要谋求征服自然议论文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设为“世界环境日”,以此来警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苍天正以越来越难看的脸色注视着地球,于是上帝召集所有生灵,要揪出破坏自然宁静的首恶。几乎所有生物,都异口同声的说,人类是罪魁祸首,要求上帝惩罚并消灭人类。显然,这个寓言是人类中有理智的那一部分人编造出了的。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普遍现象:文明越发达,衰亡就越彻底,正是人类发达的文明毁灭了人类自己。十九世纪,人们在沉睡千年的密林中,发现了兴起于4000年前的玛雅人遗迹。玛雅人的高度文明,一度被怀疑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痕迹。然而玛雅文明,缘何倏忽间神秘消失?今天的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是因为玛雅人对森林的乱砍乱滥,严重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原始天然水循环系统。失去了水源,玛雅人被迫流徙他乡,致使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悄然消失。

再如:十九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然而过度的垦荒,造成土地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的表层黑土,形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流离失所。事后美国专门制定“林业复兴计划”,推行免耕法,建立了国民资源保卫队,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的“罗斯福生态工程”。沿西经100度线种植了一条宽100英里、纵贯美国的防护林带。才算恢复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

中国人勤劳,朴实,有许多西方人所没有的优点。今天的中国人,挖山,填湖,拔树。过度的开发,走的正是当年美国人的老路。而且中国人更有美国人所没有的豪气,中国人要“征服自然”,中国人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为了一点点眼前利益,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建国以来,我们的人口翻了一翻,但我们消耗的资源却增长了几百,乃至几千倍。我们现在一天消耗的钢铁超过了1949年全年产量的4倍,日消耗量比1949年增加了1000多倍;我们现在每天消耗的原油,是1949年年产量的6倍,日消耗量比1949年增加了2000多倍。我们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煤炭、钢铁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我们对此常常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认为我们在高速发展,然而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发展,并谋求达到美国人的人均消耗水平。那么我们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够开采两年,我们所有的森林将在4年内被砍光。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是现在就作出某些牺牲,把发展的速度降下来,还是把沉重的代价留给下一代。环保部长周生贤说:“坐宝马车,喝污染水,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样的发展,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就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能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有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昨天四川武隆又发生山体滑坡,有消息称,这也是过度开采的结果。目前已造成至少59人被埋,26人死亡,事故再一次警示我们,忽视环境保护,必遭大自然的报复。

人们真得必须冷静下来,思考灾难给予的警示,人类文明虽然已经走得很远,但远远还没有强大到征服大自然的程度。人类不应谋求“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而应当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灵,并与之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自然的启示议论文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吟诵着自己的感慨,举杯邀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到了,陶渊明自己的悠然自在。西方人从一粒沙中看到了世界,中国人从长江流水看到时间的流逝。大自然用其固有的魅力,为世界奏出华朽的篇章。我们从自然中得到启发,驱使我们探索术真的脚步。

读大自然,我们学会了探索。一只小鸟从天空飞过,让人们憧憬起来了飞翔。从远古神话中,中国古代的飞天梦想起源于“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蜡制成了翅膀,带儿子伊卡洛斯逃出弥诺斯的“海上笼牢”,重获自由。人们开始了实践的脚步。春秋期间,墨翟带领着三百多个弟子专心研究,三年后制成了一直会飞的木鸟,古书叫做“木鸢”,15世纪达?芬奇设计出被称为“螺旋桨”的飞行机械。终于经过数百年之后,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加加林的月球之旅;中国的神舟飞船。大自然激发着我们的灵感,圆了我们的梦想。

读大自然,驱赶着我们发展的脚步。鲁班因被草割伤发明了锯;蝙蝠的飞行启示发明雷达;观察乌龟又造出了薄壳建筑;看到长颈鹿解决了宇航员的失重现象;通过萤火虫又发明了台灯……人类探索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息,大自然给人们的启示也一步没有终止。

读大自然,我们也学会超凡脱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不满足于官场生活,在官八十多天,宁愿家里过的拮据点,也要退官归隐,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远离官场的黑暗与罪恶。引觞自酌,品味着大自然,咏诵着自己做的诗。“仰天大笑我们有着无数的想象;面对着大自然,我感慨着世界万千。

我们读大自然,那叮咚的泉水,那和熙的阳光,那蓝天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的李白,后来也因。从自然中他读到了自己出在的位置,懂得了自己的人生。

面对着大自然,官场的不满黯然离去。怀着一颗独爱江水的心,尽情的陶冶在青山绿水之中白云,我们从大自然中懂得很多!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起探索的脚步,来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大自然的启示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张开双臂,拥抱自然议论文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