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合集6篇)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也是一个常考考点,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4648

作文

6

篇1:晏子春秋读后感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鲁国的三大家族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联合攻伐鲁昭公,昭公失国,逃亡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这么年轻就输掉了国家,为什么呀?”

昭公回答说:“我年少的时候,对于爱护我的人,我却不去亲近他们,对于诤谏我的人,我却一意孤行,不去采纳他们的忠言,所以内外都没有能够辅佐我的人,而谄媚奉承我的人却很多。就如秋天的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秋天开花,随风飘扬,高飞远去,故曰飞蓬),孤其根,而美其枝叶,秋风一至,连根拔起。”

景公听了这话,就对晏子说:“假如让鲁昭公回到鲁国,他应该还不失为一代贤君吧?”

晏子说:“不是这样的。知道吗?愚笨的人经常后悔,不肖的人总是自认为很贤能,溺水的人不问涉水之路,迷路的人不问路。溺水之后才问为什么落水,迷路之后才问路,就好像是有了危难了才去铸造兵器,渴了才去挖井,再快也赶不上了。”(“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挖井,虽速亦无及已。”

我也经常后悔,属于愚笨之人,常有改的心,却没有改的行动。

现在真的发现,悔是一回事,改是另一回事。

人有一种惯性,说难听点是一种惰性,总是很难走出原来的习惯。

悔容易,改难。从根本上改变,那是一种脱胎换骨,既然是脱胎换骨,其痛也必然难当,非有相当的决心和毅力很难做到,而盖棺之后,一切都无意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改写初中文言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全文共 498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晏子春秋读后感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齐景公游于牛山,觉得无聊,就对晏子说:“说说你的愿望吧!”

晏子说:“我能有什么愿望?”

景公一定要晏子说。

晏子答说:“我希望有君主可以敬畏,有妻子可以娶回家,有儿子可以传承我的一切。”(“臣愿有君而见畏,有妻而见归,有子而可遗。”)

景公说:“很好,你再说一个愿望吧。”

晏子说:“我希望君主圣明,妻子有才识,家里不贫困,隔壁有好邻居。君主圣明,我能乐意按他的意图办事;妻子有才干见识,让我难以妄为;家里不穷,则朋友不会恼与我相识;有好邻居,则我可以天天见到君子。这就是我的愿望。”(“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有君而明,日顺婴之行;有妻而材,则使婴不忘;家不贫,则不愠;有良邻,则日见君子:婴之愿也。”)

景公说:“好啊,晏子的愿望!”

晏子说:“我希望有明君可以辅佐,有贤妻可以顺我,有子女可以让我教育。”

景公说:“好啊,晏子的愿望!”

“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真是极好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晏子春秋读后感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景公在过去的纪国游玩,得到一个金壶,打开后,看到里面有天书一封,写道:“吃鱼不要将其另一面翻过来,不要乘跑不快的马。”

景公说:“我知道这话的意思。吃鱼不要将其翻过来,意思是翻过来腥臭;不要乘跑不快的马,意思是怕它跑不远。”

晏子说:“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过来即告诫君主不要耗尽百姓的财力;不要乘跑不快的马则是告诫君主,不要把无才无德之人放在身边。”

景公说:“纪国有这样的天书,为什么还会灭亡呢?”

晏子说:“纪国一定会亡的。我听说,君子有道,将其悬在门上,而纪国有此治国之道,却将其藏在壶中,它不灭亡谁灭亡?”

成败、存亡、爱恨都有其道理,而知道了这个道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将道理付诸实践。将道理藏之于心或者是一快喉舌,而不是付诸于行,最终都不会改变任何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晏子春秋读后感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景公喜欢箭射鸟(一种鸟的名称),专门管鸟的烛雏一不小心让鸟飞走了,景公大怒,让人杀了他。

晏子说:烛雏有三个罪状,我来为你数数他的罪状。

景公说:好啊!

晏子说:烛雏,你为国王管鸟,但是却让鸟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鸟飞走了,你让国君因为鸟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被杀了,如果各国诸侯知道这件事,都会认为我们国君重鸟而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数完烛雏的罪状,晏子请景公杀了烛雏。

景公说:不能杀,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看了这段,忍不住笑了,只觉得心旷神怡,哈哈。

如果换成一种指责的方式,犯颜直谏,效果会怎样呢?

还有一段故事,不是关于晏子的,是齐国的一个智慧的名优的。

记得也是景公的事,他死了一匹心爱的马,要将养马的人杀死,不许所有人劝谏。

这名名优穿着丧服就来了,景公眉一横,说谏者死。

名优说,我不是来劝谏的。我觉得大王仅仅处死这个养马的人不足以表示你对这匹马的喜爱。

景公说,那怎样才好呢?

名优说,既然是您喜欢的,我觉得应该让大臣和百姓都为它披麻戴孝,为它沐浴斋戒祈祷,为它举行隆重的葬礼,甚至可以让人为它殉葬,不这样怎么能让人知道您对它的重视和对百姓的轻视呢?

景公说,我知道错了。那应该怎样对它呢?

名优说,按照葬牲畜的方式葬就行了。

幽默,很多时候就是很有力的武器,或批判、或揭露、或讽刺,它不同于噱头,不是只为了哗众取宠。

可很多人却错把肉麻当幽默,把无聊当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晏子春秋读后感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齐景公问晏子:“廉正的人能长久,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只要廉正的人的品质像水一样就可以了。水清清柔柔,能洗涤污垢。”

景公又问:“有时候廉正的人又会速亡,这又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那是因为他们的品行像石头。磊磊石块互不相合,看着它坚硬,摸着它还是坚硬,内外都坚硬。人的品行像石头,则会随时随地忤逆人和事,刚者易折,不能长久,所以会速亡啊!”(“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看完这段,脑中闪现了另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异曲同工。

晏子深谙此道。

景公问太卜(主管占卜的官员):“你有什么能耐?”

太卜说:“我能让地动起来。”

后来景公在召见晏子的时候将太卜的话告知了他。

晏子保持沉默不作回答,出来后去找太卜说:“我看见钩星在四心之间,是要地震吧?”

太卜说:“是。”

晏子说:“如果刚才我对景公说了实话,你的命就不保了,但我不能欺骗他,所以我没有回答,这样他一定会困惑。你进去和他说吧,这样君臣才都可得保。我忠于他,但不必伤你。”(“吾言之,恐子死也;默然不对,恐君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

太卜去见景公,说:“并不是我能动地,而是地将自动。”

陈子阳听了这事说:“晏子默而不答,是不想致死太卜,但是去找太卜又恐景公起疑。晏子,真是大仁之人啊,既忠于君主,又惠及同僚和下属。”

晏子父亲去世,他在家服丧,将稻草搓成麻绳拴在腰间,穿着草鞋,喝粥,住草房,枕草席。他的管家说:“这不是士大夫的丧父之礼。”晏子回答说:“只有公卿才是士大夫呢。”(言下之意,自己已经不在之列。)

曾子将此事告知孔子,孔子说:“晏子是能远离祸害的人。他不以自己的是去驳别人的非,以谦虚的言辞来避免责咎,是义者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