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第一书记讲述的内容【经典12篇】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小编整理的老师的作文,供参考!

浏览

6947

作文

12

篇1: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热血铸就英雄魂,浩气长存天地间。这就是在观看了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我的第一感受。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

沈浩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不同,他是一位在省财政厅一干十几年的科级干部,生活安康、工作稳定、与妻子女儿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之后的道路却开始不平凡,离开家人,放弃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感动了村里朴实的农民3次按下红手印留他?答案--因为沈浩是农民的孩子,他对农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对土地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因为他有理想和抱负,不愿在机关里度过余生,希望来到基层为农民们做一些实事;小岗村给沈浩提供了一个舞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给了他一个实施理想抱负的机会和最强有力的支持。”片中表现的沈浩访贫问苦、招商引资、建纪念馆、修自来水、新村规划、经济种植、土地流转、迁坟建厂等事迹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当看到小岗村村民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体摁下红手印的情节时,我相信在场的观众都感动了。影片的最后,年仅45岁的“第一书记”沈浩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小岗村人伤心欲绝,第四次摁下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岗村。

沈浩书记的事迹,让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样一位处级干部会坚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村的事业呢?看到小岗村的现实面貌以及强劲的发展势头,我懂得,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种价值体现!这正是我们作为社区党务工作者应该向沈浩书记学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讲述师生情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全文共 2851 字

+ 加入清单

隆重推出老支书推荐的电影,《死亡诗社》。

一听名字就知道该片文艺气息浓厚,实际上我很早之前听过这个名字,只是没有尝试去看,因为是校园类电影,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发展的矛盾多是反叛学生与机智老师的恩怨情仇,毕竟名片《放牛班的春天》走得也是这种风格。

但是碍于老支书的面子比较大,我还是把这130分钟的电影仔细看了一遍。

你能相信吗?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什么都记不住,脑子里全是主角罗宾·威廉姆斯那诡异的笑容。

罗宾·威廉姆斯是个喜剧派老戏骨,擅长一种和蔼式的幽默感,他是《博物馆惊魂夜》系列中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是《机械管家》里的人造人。虽然有着173cm的身高,由于他伙食还可以,看起来总是很圆润。

他在《死亡诗社》里的角色是一名浪漫的英语教师基廷(keating)。注意到我用浪漫这个词,不仅仅是指他懂得诗情画意,泡的一手好妞,而是外国人说到浪漫这个词的时候,通常带有冒险,激进,独特的意味。

基廷任教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古老而又传统的男子学校,依靠严格的教学方法,每年生产一大堆牛津剑桥哈佛优等生,其管理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滚出去:开除。

所以自然而然的,里面肯定会有一群被压抑到内分泌失调的学生。

基督教的人都知道,如果他深陷痛苦,只要他诚心祷告,上帝就会派人来解救他们,更何况那些学生每天吃饭睡觉都在祷告。

基廷老师就是上帝派来解救这群学生的人。

然而130分钟过去后,我唯一不太确定的是,他是在解救他们,还是在释放他自己。

size the day(把握当下),这是整部电影的思想。基廷老师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教导学生,要突破自己的思想禁锢,释放自己,争取自由。时间易逝,谁都抓不住,归于尘土之时,一切乌有。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争取做到不浪费自己剩余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也就是be youself。

安德森,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小朋友,害怕自己跟不上曾经是威尔顿预科学院优秀毕业生的哥哥,一直都不敢表现自己,流露自己的内心。

基廷老师让他在课堂上闭上眼睛,不顾台下观众,大胆说出自己所想,不断冲击他想躲藏的内心。

同样是老师的我,觉得让某些内向的学生敞开自己心扉,在公开的场合下表现自如,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本人也很内向。

但是在电影里面,富有浪漫主义的基廷老师做到了,虽然我不排除情节的真实性,基于本片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注意是最佳原创剧本,说明这肯定不是套路了,而是作者基本上已经活在另一个世界了。

建议各位年轻教师在校长的陪同下观看此片,这做法值得鼓励,但不提倡。反正我是不敢随便在课堂上刺破一个内向学生的内心,谁能预测学生会爆发出什么东东。

不过,安德森小朋友变开朗了,估计是基廷老师最成功的一次教导。

以下是我觉得比较有争议的例子。

首先是尼尔,一位帅气且富有艺术感的美国帅哥。

尼尔的学习很好,各课稳稳地都是A,同时也热爱课外活动,这简直就是素质教育的逆天模板。但是父亲佩里先生并不满意,他固执地认为尼尔应该减少课外活动,才能专心于学习,顺利考上医科大学,他曾尼尔许诺:“只要你医科大学毕业后,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限制尼尔的课外活动,并不允许尼尔申辩,基本可以断定为摧残人性,尼尔可以说是这群小伙伴中最憋屈的一个。

不可否认,尼尔的父亲做得很过分,以爱做绑架,是最让人无言的。

让我们来看看尼尔的父亲佩里先生。

是不是觉得他一脸奸相?可能大家不认识这个演员,他叫做柯特伍德·史密斯,演过很多电影,都是小角色,并且是坏角色,坏透的那一种,比较出名的是在老版《机械战警1》中的黑帮老大,就是因为他的心狠手辣,往墨菲身上射了无数子弹,墨菲才会变成机器人,顺带失去了老婆和孩子。

我不知道为导演为什么要找他来演尼尔的父亲,这家伙连笑起来都是一副强奸犯的模样,导演的这一做法,实在是在误导观众的价值观,这绝对是套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尼尔父亲的做法,首先不允许尼尔违背他,或者是对他说的话有意见;其次让他放弃课外活动,多专注学习;最后发现尼尔违背自己意愿,出演话剧,决定送他去军校读书。

这做法,不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父亲都在做的事吗?我觉得导演可以将主角基廷和尼尔父亲两个演员对调,这样观众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基廷老师在教唆尼尔违背他父亲的一番好意。

最后尼尔的死,确实是个悲剧,如果尼尔的父亲肯退一步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或者说尼尔自己能退一步,他也不会这么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或者说基廷老师能够预感到尼尔父亲的强硬,也能退一步的话。

有些东西在脑子里告诉我,尼尔在朝自己脑门开枪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如果不能把握当下的话,活着有什么意义?

还是把罪过归咎于美国那该死的法令,没有禁枪。

另外一个就是诺克斯,一个荷尔蒙爆表的男孩。

同样也是帅哥。

他在一次去父亲朋友家里做客,遇见了切特的未婚妻,一位妙龄少女,从此深深地爱上了她。他苦恼于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因为他要是尝试去追切特的未婚妻,他的家人和切特都不会放过他。

这时我们基廷老师的金句良言又开始起作用了,把握当下,不浪费生命,追求自己的希望。因此诺克斯鼓起勇气,勇敢去追求切特的未婚妻,最后居然还成功了,直接KO掉了年轻力壮的切特。

别人的未婚妻,真是浪漫又刺激。

电影的环境背景是美国的一所预科学校,既然是美国,像这种大刀阔斧地抢别人女朋友的事情,充满了美国山姆大叔的冒险精神。

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都有,但是让学生自我启发去抢别人的未婚妻,就有点不适宜了,因为对方并无自发的感情破裂。对于被抢掉未婚妻的切特而言,什么才叫安全感?莫过于我们经常所说的社会上面人人的互相信任,切特信任自己的未婚妻,也信任其他人,结果却不如自己所想。

诺克斯也许觉得自己很勇敢,他和切特未婚妻很浪漫很幸福,但是信任的裂缝,就此潜移默化。

导演的巧妙之处,就是把切特设计成了一个四肢发达的家伙,惯性思维告诉我们,那家伙估计没什么脑子。

这种艺术手法,给很多人产生幻觉,那就是我们意中人的另一半,都是存在缺点的,因为我们比别人优秀,只要我们高兴,就可以拆散别人,我们只不过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去拯救自己的意中人而已。

也许我说的不太对,不过我对这部电影总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电影一直都处于一种不慢不急的节奏,你在跟着电影情节走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电影里面的美景。时间由秋天再到冬天,伴随着尼尔的死,一场大雪的降临,故事的发展跟随着季节。

很多人都提到电影的片尾,非常感人的一幕。学生在教室不顾新老师的苛责,都站到自己桌子上面送别基廷老师,说实话,我也很感动。学生的做法,是对基廷老师的认同,也是对基廷老师的爱戴。

这是基廷老师面对学生送别的表情,谢天谢地,这笑容终于没有那么诡异了。

对了,还有个问题没说,为什么电影名字叫做《死亡诗社》,仅仅是因为学生自己组织了这个诗社吗?我有这样的理解:死亡是这个诗社的终点,每个人都难逃一死,你必须要浪漫地走一遍自己的人生,既然是浪漫,生命就没什么保障了;但既然你都已经做到了你想做的事,而那些都已经成了尘土的人,临走时都带着遗憾,比起他们,难道你不觉得你活得更带感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距离由次级房贷引爆的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八年了。这几年出品的涉及这次危机的电影不少。例如《局内人》、,还有本片《大空头》。

本片和涉及金融危机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各种金融学术语,这些术语晦涩难懂,想看懂它,国内观众需要一个好字幕。同样地,这些快速闪过专业术语也可能让美国观众感到云里雾里。所以,导演很贴心地在出现关键的术语的时候,让例如傻脸娜和其他名人把这些术语化简成普通人能理解的事物。这种突然跳脱主人物剧情,由旁人解释剧情的风格,使本片有伪纪录片视感。本片讲述了三组游离在主流金融圈子外的各色人马,他们或因性格、成长背景、或因资金规模,与其他华尔街金融人士格格不入。

而正是这种与主流的疏离,使得他们在其他人疯狂地拥抱房地产资产泡沫的时候,率先地洞察其中的危机,并敢于顶住上机、投资者、同行的压力,毅然做空正处在一片大好形式的美国房贷市场。电影很好地变现了,这些空头在危机爆发前后,从开始不敢相信到发现危机后的既惊又喜,最后深刻认识到整个危机的始作俑者—政府和大银行、大投行的腐败和贪婪,对整个金融体制彻底失望。本片导演,不耻这些金融蛀虫的贪婪,又深刻同情被卷入危机的百姓。

但必须提出的是,本片对情绪的表达,有点过于宣泄,或者说过于情绪化和用力过猛。我觉得这是本片最大的瑕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以情动人万通汽修打造业内首部青春系列微电影讲述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高尔基

青春非常宝贵,对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如何真正把握它,不辜负美好的岁月是每个人都想要寻找的答案。日前,万通汽修教育就携手腾讯、土豆网、迅雷等多家视频网站共同打造系列电影——“城市奋斗季”。用真实的故事、温情的角度为我们讲述青春有关的日子,从侧面解答着在青春奋斗季节里,我们应做什么。

据了解,万通“城市奋斗季”系列微电影,是国内教育界率先拍摄的微电影,总共6集,通过6个来自万通在校生互相不同却又息息相通的故事,透过亲情、爱情、友情等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现代年轻人在城市中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每个故事围绕与青春有关的话题,主打奋斗题材,细腻地为大家讲述着奋斗的意义。

6月中旬,为迎接父亲节,“城市奋斗季”微电影之《父亲的车轮》率先上线,与亿万网友一起分享着对父爱、对奋斗的理解。短短10分钟微电影视频,将普通父子相处间的爱与冲突展现的淋漓尽致,微电影根据万通汽修学子真实故事改编,正是其精髓和魅力所在。不同于当前虚构电影泛滥成灾,极其雷同的情节让人味同嚼蜡,《父亲的车轮》微电影离家出走、父子间误解、争吵等真实场景的再现也让不少网友直呼故事拍摄用心,代入感强,让人感动。正是“以情动人”让本集微电影一上线就反响热烈,转载、评论数量火爆。

“其他5部微电影我们也将在6月中下旬陆续上线,不仅仅是父爱,还有很多亲情、友情、爱情等青春有关的日子与众多网友一起分享。现在这个社会非常浮躁,很多年轻人对自己未来非常迷茫、彷徨,我们希望通过微电影的传播,不仅让万通学子,也能让更多的网友们思考未来,激励他们努力奋斗。”万通汽修教育负责人告诉记者,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可以用来娱乐,更可以教人育人,以新颖的故事视频形式也跟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

据悉,万通汽修教育24年来坚持打造高水平的汽修职业教育,在2012年投入巨资打造“城市奋斗季”系列微电影奉献正是打破传统素质教育的说教模式,进行的一种创新、一种变革。通过微电影这种新颖的网络模式进行素质教育,对万通、对职业教育乃至国内教育领域而言都是进行了一次大胆勇敢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一下子定格在那里,世界万物戛然而止,只有那铁路桥上过往的汽车还在孤单地鸣叫。谁也不会忘记曾在小岗村留任六年的第一书记,因为他把炙热的青春无私地燃烧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只有心系百姓,甘于基层的人才会这样不遗余力地奉献。

同样身为国家公务人员,我敬佩他依然选择基层的勇气。省厅对我们而言是圣神的殿堂,因为他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对个人成就的一种肯定。可是沈浩却放弃了这个光环,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他选择了更加锻炼人的凤阳小岗,一个曾经“一夜跨过温饱线,一辈子走不进小康路”的村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意味着多大的挑战,可是沈浩知道:人的一生不能不能仅靠虚无的光环闪耀,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真才实干,真正能为百姓办事,办好事。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同样身为人民公仆,我敬佩他面对群众质疑时的淡定。省厅干部下基层,连字都不认识的老农都知道:这是镀金来的,混个两三年肯定又被提拔到哪里去了。就在上任的第一天开全村介绍会的时候,沈浩面对着质疑的目光、嬉笑的提问都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坚定而有力。之所以能如此淡定的应对,是因为他愿意将心放在这里,是因为他之前做了很多的预习功课,是因为他知道今天的第一课将是拉近他与小岗村距离的基石。

同样工作在基层,我折服于他面对不良势力的魄力。面对活跃分子的挑衅,他面不改色、默默忍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气魄。作为一个村的第一书记,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牵系着整个村,所以关键时刻他能克制住自己。面对恶意阻挠,他能急中生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不惧怕,因为他心中有正义。

沈浩走了,他感动的不仅是小岗村,更是中国的每一位!

他用实际行动向小岗村证实了:我并非来镀金的。因为那闪闪的红手印可以证明每一位小岗人的心声。从不惧怕于人们的闲言闲语,从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位村民,为了百姓的事、小岗的事,他可以赴蹈汤火。他的日记记载着从来小岗起的每一天的心得:“为民办事”从不是一句口号!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说他愧对于自己的女儿,自从去了小岗之后,他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辅导女儿的功课;他说他愧对于自己的母亲,自从去了小岗之后,他去看望老母的次数越来越少,也因此妻子怨声载道;以至于她得知小岗村让他再留任三年时说出了:还让不让人活了!再到除夕夜全小岗人留沈浩一起吃年夜饭时,她的心一下子融化了,此刻她们和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时间再也回不到过去,可是沿着沈浩的步伐,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沈浩”出现在基层,活跃在一线!死者已矣,活着长存,让我们端正姿态,已更加饱满的热情融入到基层建设的大队伍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讲述初恋爱情电影《秒速五厘米》观后感

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个人,你留给我的回忆映着月光更深刻。在月光洒满的阳台上,总是忆起那些在我生命中路过的人,我们或多或少地发生的摩擦,产生的感情,在时间的侵蚀下,竟荡然无存。过去,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感情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在时光的河流中,它搁浅在哪里?时间带着鲜明的恶意,从我们身上慢慢流走。再深的爱,再深的恨,在它的冲刷下也将变得云淡风轻了。

这是我从动漫《秒速五厘米》得到的很痛的领悟。该动漫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少年时形影不离的朋友,他们之间互有好感,后来随着家庭变故,两个人陆续转学搬离,见面机会愈来愈少,但年少轻狂的爱恋让他们追随着彼此的心。然而,横亘在两人面前的是那沉重的人生和漫长的时间。在时间的冲刷中,两人逐渐失去联系,最终沦为路人。我不相信分开的两个人,感情还能历久弥坚。一切感情都会在漫长的时间中受到瓦解。女主人公明里曾告诉男主人公贵树:樱花飘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每秒五厘米,这个速度并不是很快,甚至可以说是慢,人步行的速度都比他快。可是这速度保持了13年呢?经过计算是20498.4公里,百度一下,你会发现,这个距离正好是南极和北极的距离,贵树和明里最后一次约会见面到岔道口路人般的相遇,正好是13年。

两颗曾经相融的心,经过了13年的时间,彼此达到了地球上最远的距离。我有一个陌生的老朋友。我们曾并肩漫步,因一些琐屑小事而相视而笑,凝视着同一个梦想。她教我数学,我辅助她语文,整个小学与他一起向前奔跑:偷偷在校园里看的那轮圆月,就像馒头一样,看起来很美味;和公交车赛跑,我们是真的觉得我们可以跑赢;璀璨夜空下,我们合唱的小星星,唱的很开心;天台上看雪,雪花就像四散的花瓣一样……这些美好的琐屑的小事,竟是我难以忘怀的光景。

可是很深厚的感情,也被现实和时间打败。初中不在一个校时还可以短信,电话联系,一到高中,勉强维持联系的只有除夕夜的那一通电话,诉说着自己的变化和对对方的思念。但终究还是无法抵抗时间的消磨。高考完约好见面,见面却无话可说,气氛尴尬。时隔经年,你我相逢,我们只能以沉默与对方问候。时间没有放慢脚步,季节不停地在变化,而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我发现,曾经那刻骨铭心的感情,已完全失却。时光不会停步,更不会逆向而流,无论你多美丽,无论感情多么真挚。有人说,爱情最强大的第三者不是别人而是命运与时间。情感会败给时间,至尊宝在求佛苦旅淡忘紫霞,徐长卿在漫长岁月中忘记紫萱,明里和贵树的感情也因时间而消逝。全片没有起伏的剧情,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但结尾曲唱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这样的世界中发自灵魂的那种无奈与悲伤,可能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感悟。

我们可能会因为感情的不完美结局而伤心甚至怀疑这个世界,但当经过时间的久酿之后,你会发现缘分是这一切的造物者,它们必定成为你心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即使曾经让你心灰与沮丧,但留给你的更多的其实是爱的温存与体悟,仍旧鼓励着你去遇见另一些新的人与新的自己,因为命运会给缘分一个巧妙的注脚,让我们超越时间去与一个最佳的人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讲述妻子出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观后感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电影是根据刘震云先生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电影,取自于下部回延津记。导演是刘先生的女儿,编剧是刘先生本人。在这个世界上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往往比儿子更深刻,更细腻。这部电影表现出来了同样的女儿特有的细腻和理解。电影虽然取材于牛爱国的男性视角,但是表现手法和方式却是温婉的,里面的女性角色塑造的比男性角色更成功。 庞丽娜、牛爱香、赵欣婷、 章楚红甚至连小女孩百慧都性格鲜明。

当然,由于电影的篇幅有限,导演很巧妙的取了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使得故事的时空更紧凑,矛盾和戏剧冲突更强。故事主要取景于刘先生的故乡延津,还有新乡开封等地,充满了中国北方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此片刚开始走的是慢节奏,让人自然融入故事背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节奏逐步加强,故事冲突环环相扣,一直到最后牛爱国、牛爱乡、宋解放、百慧、蒋九共同出现,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故事的讲述陈然有序。

抛开这些不讲,故事的精神依然保持着刘震云先生小说本身的主题——说的着与说不着,牛爱国与庞丽娜因说的着结婚,因说不着分手;牛爱乡与宋解放的结合,因宋解放和百慧说的着而得以维持。纵观整部电影,其实就说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是老百姓过日子说的着很重要,第二个是生活过的是以后而不是以前。牛爱国的瘪屈和选择,庞丽娜的反复与不舍,赵欣婷的刚烈与狡黠,宋解放的幽默与呵护,都充满着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和感性。

当然,也有遗憾,由于电影的时长和限制,导演把故事背景从八九十年代置换到了现代,空间调度上虽然涉及西宁、兰州等地,为了故事的紧凑性并未展开。但这是电影和小说本身艺术形式叙事的不同,从电影来说,对于小说的主题阐述的依然较为清楚,并且戏剧冲突依然耐看。

在好莱坞大片、网制剧充斥着院线、网络媒体的今天,已经很少有编剧和导演能够真正的沉下心来拍这样一部反映中国老百姓最日常的电影,因为这可能意味着票房的减少。越是在这种环境下,这部片子尤为显得珍贵,越值得我们去推荐和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讲述初恋爱情电影《秒速五厘米》观后感

全文共 1778 字

+ 加入清单

樱花抄

樱花盛开的季节,归家的路上是飘落如雪般的樱花瓣。明里对远野说:“据说樱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很多年以后,远野依然记得那个在铁轨对面笑靥如花,撑着一把樱花色伞的明里约定和他一起看来年春天的樱花。

下午开始下的雪,空荡荡的电车在荒原中停驻,让原本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愈加遥远。花了两周写给明里的信,承载着这十三年来所有的情感和少年因羞赧始终未出口的心意,也丢失在了暴烈的风雪中。远野的耳边回荡着电车广播不断的致歉和窗外呼啸的风雪声。时间带着鲜明的恶意,让这对稚嫩的人儿忍受着煎熬。

深夜的车站,等待了一年多的明里,在见到远野的一刻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在这个瞬间,我似乎明白了‘永远’、‘心’和‘灵魂’的意义之所在,强烈的情感让我想将这十三年所经历的全部都与它分享。然后在下一个瞬间却又悲伤的无法抑制。那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珍藏明里的这份温暖,也不知道该将她的灵魂带往何处去。我清楚的明白,我们无法保证将来能永远在一起,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那巨大无比的人生与那漫长的时间,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无力感。”月暝夜,被白雪覆盖的长长街道,留下了两人走过的足迹。深冬沉睡的樱花树见证了两人的初吻。远野无法对着嬗变的人生做出回应,明里的唇带着涉水的潮湿,抚平了所有的不安。春熙渐起,飞鸟久久徘徊在风雪中……

宇航员

每天故意拖沓等待远野,假装在停车场不经意的遇到,然后欢喜不胜的一同回家的澄江。当看到远野在发邮件时,总是心疼无比的澄江。为了喜欢的人,所以用功努力希望可以与他升同一所学校的澄江。这个少女有着迥异与明里的性格,她热爱运动,在浪间挑战自我,性格爽朗。初见远野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少年与别人有着微微的不同,然后近乎固执勇敢的喜欢上了温柔的远野

“那一定是一次超越想象的孤独之旅,在真正的黑暗之中一味的,连一个氢原子都难以遇到只是带着想要接近深渊的这世界奥秘的信念。我们就这样是要去哪里,又能去哪里?”深夜,远野一如既往的将这些细微的感受写于始终不发送出去的邮件里。这是他想对明里表达的吧?他们的感情渺远无期,远野唯一能做的就是被生活推着继续前行,他的内心原本属于情感的那个部分一直缺失。共同见证的那次发射,让澄田瞬间明白远野的眼神始终掠过她追寻着远方的某些东西,这个孤独的少年注视他时那眼神永远遥远而哀伤。

光华瞬间,他仿佛觉得明里一直与他在一起,一起坐在星月交辉的草坪上,一起看火箭冲破云霄。转过身,明里的眼眸依然温柔,风扬起的发丝带着樱花的淡淡清香。

秒速五厘米

据说樱花下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

又是一年春天,曾经的火车轨道上。两个人擦肩而过,转身时列车呼啸而过,一如当年。只是这一次对岸早已没有了等候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们在秒速五厘米时遇到了对方,并交付了这一世最深的情感。也在秒速五厘米间错过了彼此。明里已然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指间的那枚钻戒让一切都有了不同的意义。他们可以彼此思念,只是这错过的十五年漫长光阴,在乘以五厘米后,就是南北极的距离。

“昨天我做了个梦,是个很久以前的梦。那个梦里,我们还只有十三岁,那是一个被白雪覆盖的宽广庭院,远处稀稀落落的闪着几家灯火,堆积的新雪上,有我们两个人走过的足迹。就这样,相信总有一天能再一起去看樱花,我和他,毫不犹豫的,如此相信着……”多年后的一天,已经是新嫁娘的明里翻到旧时的信件,内心泛起阵阵涟漪。只是她不再执着,像酒再也变不成葡萄,他们再也回不去年少。一味的典藏着岁月的酒,也只是醉鬼。错身的刹那,明里选择继续前行。

“在这几年里,我光顾着低头前行。只是想着得到那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而这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想法逐渐地变成一种压迫,让我只能靠不停工作来解脱。等我惊觉之时,逐渐僵硬的心只能感觉到痛苦。然后在一天早上,我发现曾经刻骨铭心的感情已然完全失却。于是在那一天,我辞去了工作。”发超过一千次的邮件,可是距离连一厘米也没接近。游走在城市的街头,不断追寻着明里的身影。希望在某个不经意的时空,我们又重逢在樱花树下,你依然对我说樱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

电影的最后是山崎将义的《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就像歌词唱的那样,往事重来,远野握住了明里,两人没有走散在茫茫人海里,远野内心缺失的那一角就会被补齐,不会这样让人心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讲述妻子出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观后感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庞丽娜与牛爱国因这对夫妻,婚后生活日渐平淡,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但是丈夫终日沉默寡言,致使庞丽娜选择出轨。婚前爱的死去活来,婚后平静的死水一潭,这是我们有着生活经历的人都曾遇到,所以影片很容易把自己带入其中,现实被击碎,婚姻如死水不起波澜,在生活的压抑下,她出轨了,我们不难发现婚后两口子平淡的无话可说,当我们预感到牛爱国要出轨了,不料先出轨竟是庞丽娜,在男人出轨“有情可原”的语境下庞丽娜出轨就成了“过街老鼠”,影片告诉我们,在对出轨问题上的认知、本身就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其次,让观众感同身受是,修鞋匠牛爱国被戴绿帽子后,不论是“忍,还是不忍”的内心纠结,还是从怀疑、搜证到借刀杀人的行动付诸,由内而外地塑造了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人物形象。而纯粹不浮夸的人物,真实不做作的故事,让我们常常会透过影片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一点与我当初在读《一句顶一万句》小说时的感觉差不多。

上周,我参加一对新人人婚礼作为证婚人的我说道:“找到自己中意的一半是一种幸福,能够和中意的一半在漫长而又琐碎的未来生活中,活出精彩,过的默契,则是更大的幸福。祝这对新人敲开幸福之门的时候,把这份幸福长久的保持下去!”其中就带有对婚后平淡生活会出现问题的隐忧。所以看完《一句顶一万句》不免就会想到自己的周边人和周边事。

再有,近期闹得异常热闹的王宝强马蓉婚变,张纪中樊馨蔓婚变这些人都成了片中角色,最真实地演绎着婚前婚后那些糟心事,于是人又想到了今天举行大婚的张靓颖和冯轲,婚前我们已经通过靓颖妈妈一闹腾我们知道了“非你不娶,非你不嫁”,之后又同框,那么今天大婚之后的他们又会怎样?丈母娘和女婿能冰释前嫌?关键是张靓颖和冯轲婚后一旦出现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时,能否平安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讲述师生情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Grace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曾经的梦想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了一个梦想而尝试奋斗过?

很惭愧,我没有梦想。

我曾经拥有目标,每个阶段都有并为之努力和奋斗,譬如说要考上大学,譬如说英语考级...但这些,都是父母强加给我的——要好好学习!

还有就是工作后的KPI考核,但这是老板强加给我的,我必须完成该目标,才可能在公司立足和晋升。

我理解的目标和梦想不一样,目标是为了让梦想成为现实而设定。上大学的目标是父母的梦想加注在我身上,工作后的目标是老板的梦想加注到我身上。可是,我自己的梦想呢?

电影里,托德、尼尔,被老师点燃梦想,他们的生命开始有了色彩,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求梦想,虽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遇到巨大挫折,每个人看到尼尔自杀的时候,都禁不住唏嘘,感慨教育的体制、父母的强势和专制。但是,我心里是为他们高兴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梦想的那束光,体验到了追逐梦想的快感。生命从此有了温度,人生从此留下痕迹。

没有梦想的我,不能归罪于没有遇到一位智者。相反,有生命热情的人,梦想可以自燃;没有生命热情,纵然投身火海,也是被燃烧而无法给其他人带来温暖。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梦想的浪漫,没有梦想的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世界,像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我是幸运的,可以在有生之年思考梦想,可以在有能力追逐梦想的时候思考。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是不自觉的梦想扼杀,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我们面临的不得不是封闭和麻木。但是,当我建立了属于孩子的原生家庭,怎样才能避免扼杀抑或压抑孩子对梦想的那束光?或许我会如同尼尔的父亲一般,倾听不到孩子对梦想的表达;或许,孩子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向我表达他的梦想;或许,我正在忙碌,即使听到孩子的表述,也没有当成一回事。虽然不能保证全力支持孩子的梦想,但是至少,我可以做到耐心的倾听,当反驳的话如鲠在喉的时候,至少,我可以不去反驳。如果我没有点亮孩子梦想的能力,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扑灭那梦想的火苗。

最后,附上电影里的那段诗,愿我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可以舒心。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50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十二月底,迈克尔·刘易斯的又一本小说《大空头》要被搬上荧幕了,这次参演的不仅有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也来助阵。上一次的刘易斯的小说《点球成金》不仅让布拉德皮特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更是让整个剧组在数个个电影大奖上获得61个提名,26个奖项。而再之前的《弱点》更是直接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拿下奥斯卡影后。可以说刘易斯的书不仅是常年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位列前茅,其所改编的电影也都到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追捧。可以期待,皮特能把握这次机会最终在奥斯卡封为影帝。

在电影上映前为各位看过或没看过同名纪实小说的读者献上书评一篇。

本以为,伴随六月股灾的全民心碎,证监会七月所提出一个完美的新词——恶意做空,能为A股市场本轮的暴跌画上圆满的转折点,广大的投资者满腔热情再次被八月的走势重挫。时至十一月,沪指历时两个月缓缓收回政策底,我们回头看今年的行情,才发现这半年的巨幅下跌处处蕴藏的是杀机,然而更重要的,也是生机。

在这个“投资”已经完全被诠释为搭上暴涨的顺风车赚取成倍的利润的时代,将视角转向金融市场上完全不同另一方——空方,我们能发现更多深刻的启示。这是迈克尔·刘易斯写《大空头》的意义,也是我选择读《大空头》的目的。

迈克尔·刘易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4岁便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为其债券交易员。20年前,他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更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在《大空头》中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大空头》的背景设立在在05年至08年这段狂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发酵、爆发、结尾全过程,主角不是一群光鲜的家伙,而是极少数站在废墟上摇曳的草根。他们中间有独眼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巴里,有很小的对冲基金经理查理,有性格古怪的从律师转行证券业的艾斯曼,神神叨叨的德意志银行负责次级债券业务的领导人格雷格·李普曼。

他们都是小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认识事物的真相有偏执狂般的热情,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逆着潮流坚持的勇气。当次贷市场一片繁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而拒绝或者不知道去面对真相,羊群效应驱动着无意识的人们在散场的凌晨钟声敲响之前载歌载舞。几乎所有人选择了沿着似乎一直光明的道路前行,包括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人类的贪欲驱动着一切,却唯独忽视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得到了借款;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承担了几十倍的杠杆;虚拟金融的规模是全球GìDP的十几倍;金融衍生品复杂到没有人能够理解;几乎所有次级贷款池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过高的估值。

书本的前5章都是四个小人物从2005起就在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倒塌而作准备;后5章则是四个小人物在焦急中等待预期结果的到来,他们在被人操纵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冷静,最终获利。《大空头》的封面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鱼钩上放着一卷绿钞,一根细而韧的鱼线牢牢地绑着鱼钩。有人赚钱就有人赔钱,咬下诱饵的是在一片非理性虚幻繁荣表象中参合进来的所有人,书中的代表便是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豪伊·许布勒。由于需要为自己所购定制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缴付“保险费”的压力,许布勒冒险持有160亿美元的三A级(其实由三B级次贷债券产品组成,但是许布勒不知道)担保债务权证产品,也就是成为了与查理一类人交易的卖方,最终酿成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损失高达90亿美元。

市面上讲述这段危机历史的书并不少,其中也并不缺乏热销的产品。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大而不倒》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以卷入危机中的机构管理者们的视角还原金融危机第一现场,完整再现美国政府救市之举。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如实地记录了保尔森在金融动荡中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仅仅包括保尔森的个人回忆,也包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从而真实再现了为拯救陷入危机的机构,美国官方做出的不懈努力。唯独迈克尔·刘易斯以成为受难者间众矢之的在灾难中逆袭的小人物为主角,鲜明折射出市场的荒谬和疯狂。

实际上,我们今天要起追究次贷危机如何发生以及如何预防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会来自哪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这种令人欲罢不休的局面。投资和赌博之间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行为也有着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最好的定义便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赌局永远是在的,避免赌局从来不是启示的内容,如何坚定地站在赢的一方才是全部意义。

刘易斯在《大空头》的序中谈到,在写他的第一本书《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他只是想讲一个不太寻常的故事。他的本意是将华尔街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真实现状揭示于众人。他希望的是那些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真正想成为海洋学家的聪明孩子能够读一读他的书,把来自高盛的工作邀请函扔进垃圾篓,扬帆出海。然而在书出版的六个月后他收到无数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的信件,他们都想知道,刘易斯能否与他们分享有关华尔街的其它秘密。他们将书当成了一本“how to”手册。在离开华尔街20年后,刘易斯在等着华尔街的大结局,一个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终于最后的审判日到来。

书都是所写的是人,但我们更要思索的是关于制度和规则。

第一点值得思考的便是做空制度。如果中国的市场允许做空的话,会如何呢?中国上市公司有问题的太多了,做空能赚很多钱吧。那也不一定,因为行政手段高于市场,股价不单单由企业素质和市场决定。也许我看准了哪个滥公司,明明我是对的,但很有可能在该公司真正烂掉之前,做空的人已经破产了。

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应该允许做空。因为“做多”和“做空”是市场的两个形态,买方是多方,卖方是空方,它表达了市场参与者对于价值的综合判断。有“做多”就有“做空”,唯其平衡,才有市场。当然,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投资者纵有一千个理由,也无法从股价的下跌中获利——他最多可以选择空仓不介入。但这本身就限制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引进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双向表达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对于真实价格的发现是有益的。事实上,做空往往比做多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最大的可能获利就是股价归零,而一旦判断失误,可能的损失则是不封顶的。

联系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恶意做空”,我一直在想如何界定“恶意”。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敏锐的。当它觉察到获利机会时,它的动物性就完全被激发了。这或许就是无形之手的一个内在机制。以逐利为目的,按市场规则游戏,你很难指称它是恶意的。尽管结果可能相当惨烈,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以此看来,“恶意”似乎应该定义成不为逐利而仅以摧毁系统为目标。我们或许会发现,绝大多数做空的都是在这个市场中浸淫的老手,很难想象他们会去刻意摧毁一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

另外的定义选择就是无视市场规则、为逐利而诉诸非法手段,比如内幕交易、散布不实消息等,这些确实是我们市场的痼疾。但这些手法在多空市场都相当盛行,也没有道理只对做空下手而对做多纵容。事实上,打击此类行为应是市场监管的基本功课。

在此次股灾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有刻意的搅局者,也是我们市场生态的纰漏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安排是否需要改进,比方说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不同步;我们的投资者教育和甄别是否到位,比方说哪些投资者可以进行融资配资,我们的救市十八道金牌是否有效得当?等等。

事实上,通过对市场交易信息的监控,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监管当局还是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有序交易的。1998年香港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政化的手段或许短期有效,但长期的副作用却不可低估。由此想到儿时伙伴嬉戏,难免磕磕碰碰,如果每次都搬出兄长为你撑腰,今后小伙伴们恐怕就避你唯恐不及了。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担心规则随时会变,潜在的参与者必会三思。

第二点需要思考的是奖罚机制。出身于普林斯顿艺术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刘易斯一直对华尔街金钱至上文化持批判态度。从所罗门兄弟交易员拿美钞玩儿的说谎者的扑克牌,到对冲基金大佬豪掷2000万美元买虎鲸标本庆祝胜利,驱动华尔街的力量永远是金钱。关于这件事,解释起来也许有心理学基础的。以前看的某一本书中说,心理学家拿一群大学生做实验,从事不同性质的劳动,比如搭建住房模型和校对数字来比较,发现如果从事的工作距离能看见的成果越远,人们的责任感和满足感越低,实验中要求的工资就越高。相比建造一所房子,发放一笔住房贷款是更为抽象的劳动,也更不容易有成就感,于是人们会想要更高的工资来补偿。当然这种要求并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毕竟还存在一个跟资本家谈判的问题。但如果公司的资本家缺位,控制公司的就是高管自己,他们是不是会给自己很多钱呢?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也是国内常见的实际控制人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企工作的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华尔街也有类似的现象。

《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对手:许布勒、赵文,还有很多华尔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都在这场赌局中充当了“傻瓜”,把投资人交给他们管理的资金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人人的个人财富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即便是丢了工作,也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结果,这场次贷风波中真正亏损的是广大投资人,赵文所管理的资金来源反映出,参与次贷的是全世界的投资人,而美国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又去给这些一点不傻的“傻瓜”收拾残局——这里甚至让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被那些华尔街的大银行挟持了,最后,纳税人们不但亏损了,还要去救那些导致他们亏损的“傻瓜”——好像称作“骗子”更合适。收益是自己一家所得的,而风险是全社会的。金融企业出了事情,消耗公帑去营救,然后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带着金降落伞安全着陆。次贷危机过去这么多年,制造风险的人没有一个受到惩罚,作恶者或挣够了钱退出江湖,或换个地方继续作恶。

由此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些“傻瓜”不论作出聪明的决策,还是愚蠢的决策,他们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显然不合逻辑——让他们为自己愚蠢的决策付出代价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奖罚制度下,危机的发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对华尔街高管的收入作出了限制,但是,还有多少制度的漏洞没有被发现呢?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是市场体制。现代金融体系倾向于通过回避问题和制造更大的问题来解决一些痼疾,这个东西不仅与官僚机制和民主体系的低效有关,也与人性有关。

在书的扉页,写着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任何成见,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够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那些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的疑虑,那么,就算他再聪明,他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情”。

那些被自认为是最精明和最谨慎的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及其他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们自我陶醉到了荒谬的地步,为了利益和贪欲,将次贷的泡沫越做越大。加之次贷危机的两大监管漏洞——评级机构和购买CDO的基金经理。评级机构担心自己的“评级生意”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对垃圾债券结构和成分都还搞不清楚,就给了“AAA”评级;基金经理只管收取投资者的交易佣金。如果把垃圾债券拒之门外,收入将大大减少。无风险而有利可图的事,为何不做?

在这个如凯恩斯所认为投资如同选美的市场,似乎如何选择对的已经丝毫不重要,重要是选择大部分人所认为是对的。投资也不考虑需要泡沫,泡沫再大,只要有更傻的接棒人。于是羊群效应下,每个人被迫卷入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金融市场的残忍冷酷,早已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阅读完此书后,依然不禁唏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坚持对认识事物的真相,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秉持逆着潮流坚定的勇气,永远是世人在今后不断学习和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讲述妻子出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观后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刘震云父女俩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将牛爱国和妻子庞丽娜,女儿百惠是故事作为主线,姐姐牛爱香和姐夫宋解放作为副线。牛爱国两口子因为:说的着而结婚,结婚后俩人却又互相不对付,说不着了。两口子说不着倒没什么,反倒都和外人都说的着了。

日子不就这么过么,可与牛爱国说不着得庞丽娜,出轨还与人私奔了。与妻子说不着的牛爱国,反倒和其他人说得着。从发现妻子出轨后想“提刀杀人”到“借刀杀人”再到“放下屠刀”。刘震云父女俩将发生在婚姻内外的普通人的内心挣扎与困顿逐一剖析,并假借找妻子的过程中,让牛爱国顿悟的一段故事。

其实,故事也很简单,就和刘震云很多小说中的车轱辘话一般,绕着绕着就把圈绕圆了,也说大了。从一件事生出八件事,一个芝麻般的小事变成西瓜般的大事。围绕着人与人之间得事情,话与话之间得关系,有了这部《一句顶一万句》。

单说电影拍得怎么样,一般吧。本来是有些深度、内容的题材却拍出了烂俗电视剧的效果,时代模糊不清,服道摄技术一般,本来就是个新生导演,虽然有老爸的小说、剧本双重护着,有原着粉丝捧场,可稚嫩的导演功底在那儿。

反观,《一句顶一万句》银幕内外两对父女,有些事说得着,有些事也说不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