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安徽的春节作文怎么写(汇编六篇) - 开学吧

0

安徽的春节作文怎么写(汇编六篇)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下面是安徽的春节作文怎么写,请参考!下面开学吧为同学们收集了安徽的春节作文怎么写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6810

作文

6

篇1:安徽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过春节

除夕,是春节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那天能吃到我最喜欢的食物“鸡蛋饺”、“糯米丸”、“豆腐丸”。这些是宁波吃不到的今年,我依然在老家安徽过年。

除夕早上,我和奶奶一起上街卖食材和过年的一些小玩意儿,当然也有我最喜欢的“冰糖葫芦”,这在过年时最能吃出年味。中午,终于到了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和妈妈还有奶奶一下午都在厨房里“奋战”,你能听见从厨房里传来的切菜声和剁肉声。我帮妈妈准备材料,奶奶教我做丸子和饺子。

“豆腐丸”是这样做的:奶奶拿来一块专门的布料,把很多豆腐放进布料里,然后扎起来,不让豆腐渣流出来。奶奶把包着豆腐的特大布料放进一个大盆里,然后用手使劲地揉捏。原本完好的方块豆腐瞬间“变身”成了豆腐泥,屋里充满了豆腐的清香。等豆腐被奶奶的“柔拳”捏得粉碎了,就可以搓丸子了。妈妈把我切好的辣椒和生姜放进豆腐泥里,一起搓成丸子。丸子很难搓成,每次我都搓不好。不过我不灰心,还有“鸡蛋饺”等着我制作呢。

做“鸡蛋饺”虽然简单,但非常有乐趣。我先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撒在锅里,等它变成一张薄薄的鸡蛋饼以后,就可以把肉馅抱起来了。等合起来的时候再用鸡蛋把它们黏上,这是防止肉馅露出来。可别以为这就包好了,还要用热水煮一会儿,因为如果肉馅没熟会吃拉肚子的。怎么样,你们没吃过吧?晚上吃年夜饭,到处都能听见鞭炮的声音,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正月初一,新年新气象。我们家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门前放爆竹,邻居们的家门前也陆陆续续地响起了鞭炮声。第二件大事当然是去爷爷家拜年,还要说一句吉祥话。桌子上有糖果、饼干、花生糖......这些是必须的。客人来的时候,桌子上要放上家乡的茶水。

早上要吃饺子。奶奶说:“有一个饺子里有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了,他这一年就会有好运。”我和爸爸都想吃到那个“特别”的饺子。可是后来我和爸爸都吃撑着了,还没吃到。最后是爷爷吃到了那个“特别”的饺子,我们全家人哈哈大笑。

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族......全国各地,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安徽是这样迎春节的,你们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安徽春节习俗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从腊月初八这天起,春节的气氛就十分浓厚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香肠、咸肉、咸鸡……”都会提早买回来,清理后,用盐腌制,再放在通风处风干。每从一旁走过,那肉香扑鼻而来,诱惑你流下口水,不管有多馋,也要忍住。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过小年。太阳刚落山,那爆竹声就接二连三地响起,一家接一家地放。过年喜庆的气氛也愈加浓厚。过年拉开了帷幕。

腊月二十三后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也称“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的善与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凶吉,因此大家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腊月二十三一过,一眨眼便到了最热闹的除夕。除夕这天,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我们肥西这边,一直以来都是中午吃年夜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十一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当然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一条大鱼,但不可以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除夕夜家家都得灯火通明,到晚上十二点后才能关上大门。而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了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而且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支红蜡烛,中间摆上贡品,如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不许灭掉。

除了点蜡烛,在除夕深夜大家都关上了大门时,有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外面裹上金纸,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各家各户的大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们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这正应了“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吉兆,他们将“元宝”恭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话。但是这“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将挨家挨户地讨“吉利钱”。

大年初一的早上,会有很多的孩子成群结伴地去家家拜年,说些吉利话,便会得到很多糖果,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备好一些糖果。在这天不能扫地,连茶水也要倒入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将财气扫或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此有了“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安徽这里的春节习俗是不是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安徽的春节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从腊月初八这天起,过年的气氛就十分浓厚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香肠、咸肉、咸鸡……”都会提早买回来,清理后,用盐腌制,再放在通风处风干。每从一旁走过,那肉香扑鼻而来,诱惑你流下口水,不管有多馋,也要忍住。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过小年。太阳刚落山,那爆竹声就接二连三地响起,一家接一家地放。过年喜庆的气氛也愈加浓厚。过年拉开了帷幕。

腊月二十三后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也称“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的善与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凶吉,因此大家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腊月二十三一过,一眨眼便到了最热闹的除夕。除夕这天,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我们肥西这边,一直以来都是中午吃年夜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十一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当然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一条大鱼,但不可以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除夕夜家家都得灯火通明,到晚上十二点后才能关上大门。而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了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而且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支红蜡烛,中间摆上贡品,如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不许灭掉。

除了点蜡烛,在除夕深夜大家都关上了大门时,有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外面裹上金纸,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各家各户的大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们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这正应了“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吉兆,他们将“元宝”恭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话。但是这“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将挨家挨户地讨“吉利钱”。

大年初一的早上,会有很多的孩子成群结伴地去家家拜年,说些吉利话,便会得到很多糖果,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备好一些糖果。在这天不能扫地,连茶水也要倒入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将财气扫或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此有了“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安徽这里的过年习俗是不是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安徽春节习俗

全文共 1081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则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中国人的春联,一般都喜欢用吉庆的字眼,表达人们希望来年兴旺,生活幸福,消灾免难的愿望。春联最醒目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大门上,这是一家人的脸面,一定要选用吉祥的内容,符合本家实际情况的语言来表达对未来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一般农家人贴对联,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而经商人家,则希望财源茂盛,发财致富。那些农村中的教书人,则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学业上长进,并能才学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当然表现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显赫于人和官运亨通的意愿。院子里,有些人家干脆用个“福”、“寿”、“禄”字贴在一进大门的照壁上,有时还专门把“福”字倒贴,读为福倒,音谐福到,以求吉祥。在猪、羊、鸡、鸭的窝、圈内,则要写上“猪羊满圈”,在牛圈、马圈,则贴“六畜兴旺”的春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换上新春联。红色的春联,本来就烘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再加上表达良好祝愿的内容,深含的寓意,更从深一层次挖掘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安徽的春节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过春节,现在还是一样,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安徽安庆的春节吧!

安庆过春节,年味儿十分浓厚,无论家人的工作多么繁忙,现在在哪,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灯火通宵,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和一幅年画我十分激动,没有一丝睡意,和妹妹玩起鞭炮来,我可喜欢除夕了。吃饭前,我们开始祭祖了。祭祖仪式可讲究了,先上菜,菜要十碟,每碟菜和肉上都要用红纸贴上,而且必须要有鸡有鱼,再点上蜡烛,最后是跪拜,祈求祖先的保佑。

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外婆烧的团圆饭十分美味,首先捧出了一碗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希望大人事业高升,小孩学业有成,这时候,小阿舅出来了,只见他的手中拿着一碗鱼肉,说:“哈哈!年年有鱼(余)来喽!这顿年夜饭我们都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好饭后,全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瓜子、花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随着一阵美妙的音乐后,春节联欢晚会拉开了序幕,节目丰富多彩,有小品、有相声、有歌曲、有合唱、还有魔术呢!节目组还请来了外国人来表演影子舞,一会儿变成长城,一会儿变成小熊猫、一会儿变成故宫……可好看啦!新年到了,节目也放完了,可我和妹妹还是不想睡觉。

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后,一开门就要放鞭炮,祭天地、接门神。家人们互相祝贺,还要吃枣、栗子、茶叶、鸡蛋和长寿面,然后爸爸和妈妈就带着我和表妹向其他亲戚们拜年,每到一家,我和表妹就收到了一个红包和一句祝福的语言。这一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接着,正月十五来了,元宵节到了,大街上一个又一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着,晚上,灯火通明。我拉着表妹来到大街上猜灯谜,猜了一个接一个,突然,我在一个灯笼前停了下来,灯谜是:有嘴不会说,有腿不会走。到底是什么呢?最后,我和表妹绞尽脑汁才想了出来,原来是河呀!回到家已经是10点了,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到了晚上11:30分时,爸爸就把我给叫了起来,手上还拿了一碗汤圆呢!吃完汤圆,立刻又爬到在床上睡起觉来。

正月十九到了,我要上学了,一想起我和表妹在一起玩时的情景,我愈发依依不舍了,渴望着下一次春节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安徽春节习俗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最为盛大的节日,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我们安徽地区的春节习俗大致如下: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