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纳尼亚传奇故事顺序(优秀20篇)

浏览

4662

作文

42

篇1: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在五岁的时候,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的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非常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并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的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认识张海迪吗?张海迪小时候五岁时患上了脊髓管瘤,最后使得她高位截瘫。因为下身瘫痪,由此她总羡慕别的孩子,心灵非常痛苦、脆弱。在父母的鼓励下振作起来。1970年张海迪自修学医,后来又从事文学创作。

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时刻为人民服务的人。 当张海迪心灵受到创伤时,张海迪并没放弃,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让我感受到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生命绝对是美丽的。当一些患上严重的病时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生命是如此美丽,不像张海迪一样那么乐观,只会终日想着,我的生命就要到此结束了……可张海迪决不会这样,她仍然那么乐观,做一个生活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心去面对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坎坷不平的,在遇到生命的折磨时决不退缩,一定要迎难而上。张海迪虽然下半身已瘫痪,但她并没能对生命放弃过,她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夺得了生命的光辉,使她感到生命是多么的美丽,似花儿展开花瓣时美丽;似薄公英漫天飞舞时美丽;以毛毛虫变成蝴蝶时美丽。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鲁迅曾说过:人之所以值得活下去,是因为有一个灿烂的将来,一种伟大而永久的自由。的确张海迪就是这样为自己的前途而付出,不想现在,只顾未来,张海迪不但坚强起来,而且学习刻苦,没想到一个双腿瘫痪而且总是会发病的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像张海迪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生命往往就是那么美丽,生命美丽固然要像张海迪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张海迪以坚强的生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大笔“财富”。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从小必须锤力和培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哲理故事:坚韧造就的传奇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和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部瘫痪。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人,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当他33岁的时候,他竞选温哥华市议员,并成功了。在连续做了12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赢利助残组织的创建人,是多种助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受到众人的欢迎。

以上这三个人怎么样?单说某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那就很富传奇色彩了。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加拿大的萨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半公益半赢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苏利文开始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还教会了另外两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作用很大。苏利文一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几乎所有的华人都把选票投给了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

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气质。他曾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严东生传奇故事一:一辈子只有一个挚爱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在上海的家还是北京的住所,邻居们都能见到一对每天都要携手散步的老夫妻。"璧媃,一起去散步吧。""璧媃,来听这首曲子。"......严东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呼唤爱妻时格外温柔。"我在北京住过老师家。严先生吃得很简单,师母也来的时候,就会照顾得精心许多。她会在冰箱上贴好一张张菜谱卡,就像我们以前常用的文摘卡,上面记录着今天吃什么,需要哪些材料。"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严东生多年秘书、同时也是他亲自带教的研究生"关门弟子"杨建华,对先生的很多事情都难以忘怀,"2014年师母病重入院,那3个多月里,他每天都陪到很晚很晚,被护士催着才回家,两人之间似有说不完的话。那时候,先生身体还很好,不需要搀扶,执意要亲自照顾老伴。送毛巾、递茶水之类的事,都不肯让子女和学生帮忙。师母没能出院,她走后,先生便常常发呆。"

孙璧媃是严东生在燕京大学化学系的同班同学。1918年2月10日,严东生出生于上海传统书香门第,姐弟妹6人,他排行老二。父亲毕业于北洋大学,在京汉铁路任工程师,因染伤寒于1925年病故。幸有各家亲戚相帮设立基金,6个孩子的教育都没被耽误。严东生毕业于崇德中学,梁思成、邓稼先、杨振宁、林同炎、孙道临等都在该校读过书,到高年级时,他已能阅读《双城记》等英文名著原作,并直接用英文撰写长篇读书心得。1935年,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并在二年级时选择了化学系。两年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清华园沦陷,学校南迁。为了留在北平陪伴多病的母亲,严东生转入燕京大学,正是在那里结识了一生的伴侣。

硕士毕业后,受时局影响,严东生从燕京大学辗转至中国大学执教,后又任开滦矿务总局总工程师。1943年,严东生与孙璧媃喜结连理,孙璧媃随丈夫来到唐山教书。终于盼来抗战胜利,燕京大学复校,化学系主任美籍教授窦维廉有几个赴美留学的奖学金名额,严东生和孙璧媃双双通过考试获得了奖学金。此时,两人已育有一女,孙璧媃腹中孕育着又一个小生命,权衡再三,她放弃留学,留下来照顾一双儿女和婆婆。

后来,严东生赴北京从事中国科学院管理工作,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应用化学系首任系主任的孙璧媃,也想调去北京工作,被严东生拦下了:"你有自己的事业,不能总为我牺牲。"

2009年,严东生在央视《大家》栏目中曾说:"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遗憾,总的来讲比较顺。比如说,我交过一次女朋友,结过一次婚,现在已经66年了,健康状况她也相当好,不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焦点人物:彭家声的传奇故事

全文共 299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流落异乡的华人遗民 “果敢王”彭家声传奇经历,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彭家声,汉族,1931年出生于果敢红石头河,祖籍四川,清末落籍果敢。父亲彭积昌共生七子,彭家声是长子,次子夭折,三子彭家富,四子彭家贵,五子彭家荣,六子彭家华,七子彭家振。如今兄弟六人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职,彭家声现任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彭家富跟随彭家声常年征战,颇通用兵之道,有“战神”之称,现任民族民主同盟军(果敢武装)总司令,彭家贵是执法处处长,彭家荣是老街市市长,彭家华是同盟军某连连长,彭家振是同盟军副参谋长。

彭家声身逢乱世,半生戎马,几度沉浮很具传奇色彩,有人说他是毒枭,也有人说他是豪杰,但其人究竟怎样?

彭家声和罗兴汉是同学,他也参加了1949年土司杨振材开办的进修班,当年他18岁。给他们授课的是张文华、赵国柱等国民党残军军官,他们有的还毕业于黄埔军校,虽然在内战中兵败共产党,但对基本的军事素质训练和战略战术讲解还是很在行,很正规,管理也很严格。

虽然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并不一定很系统、精深,但至少开启了他们的眼光和胸襟,激发了他们的霸气。因此这个培训班对这22名学生影响还是很大的,以致于果敢后来几十年的风云变幻都是由他们所主导。彭家声个性强、性情刚烈,胆子又大,在同学中颇有侠义之风,经常与人打架很令教官头痛。但他毕竟从中受益匪浅,为成就他以后的霸业打下了基础。本次培训原预定一年,由于时间紧迫就于当年10月底提前结束。结业后彭家声被分配到土司自卫队任分队长。

1959年政府逼使土司交权,但土司杨振材只答应交权给果敢人民而不交给政府,于是果敢成立议事会,由杨金秀幕后操纵。1962年仰光政变成立军人政府,决定武力解决果敢问题。1963年该政府突然同时逮捕了分别在仰光、腊戍、勐东的杨金秀、杨振材、罗兴汉等人,果敢闻讯后反应强烈,公推杨振声为总指挥,短短几天就征召1000多人入伍,分守各关隘要道,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不久果敢部队调整后分成6个大队,彭家声被提拔为光明大队副大队长。

1964年罗兴汉投靠缅甸政府,大力分化、瓦解土司部队,致使果敢武装在1965年纷纷投降。杨振声感到大势已去带残部南下泰国,土司政权自此结束。部队解散后,彭家声回到家中。

缅军入驻果敢后社会混乱,匪盗横行,加之又实行大民族主义,歧视果敢民族,所以人们对缅军非常反感。1965年7月,彭家声举起反政府大旗,成立“果敢人民革命军”带领30多个人上山开始打游击。这30多个人包括了现任掸邦特区副主席的杨忠卫。由于缅军入果时收缴了果敢境内的枪支,缺枪少弹,加上罗兴汉又经常在政府军的配合下对之进行围剿,当时彭家声他们的条件的确非常艰苦。

果敢本地的势力几乎都是为了争夺贩卖鸦片的利益而存在,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本民族的武装也是极不信任的。但彭家声在此时起兵反抗缅甸政府,无论如何是符合民族大义的,因此他们大多还是给彭以支持,这才使得彭家声他们能够多次绝处逢生,队伍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南下泰国的杨振声与早一年贩烟到此的杨振业生分结怨,后者率部北上,与彭家声部队会合,由杨振业任部队长,彭家声任副职。不久杨振声又派李正武、李文华带兵百余返回与之联合抗击政府军。

乍一看来,反政府武装实力仿佛更强大了,其实不然,双李回果后与彭家声渐渐孤立了杨振业,而且矛盾俞演俞烈,最后终于发生了内讧。杨振业的堂弟杨振宗开枪打死了李正武,彭家声势力较弱不能与之抗衡,避于萨尔温江西岸。

1966年年底杨振声的部队在泰国整训一年后回到果敢,带领这支部队的是其弟杨振勋,他此次回来主要是与彭家声合作,彭家声等亲自前往迎接,被其任命为旅长,彭进入该部队却受到其他人的冷遇和排挤。

1967年3月彭家声乘杨振业运烟南下泰国时为李正武报仇,击毙了杨振宗。杨振业闻讯后兼程回果,决意与彭家声决以死战。为了能够确保取胜,他投靠了政府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政府军、罗兴汉、杨振业等多股势力联合对付彭家声的局面。

1967年5月杨振业在政府军的配合下对之发动了突然袭击。战败后,彭家声带领100多人退向杏唐,而杨振业为了报杀弟之仇紧追不舍,很快就将之包围。彭家声万不得已,奋力突围后退入中国边境。

恰在此时缅甸由于实行反华的错误路线,致使仰光发生反华大暴动,缅甸人对华人烧杀抢掠,任意欺凌。当时,很多华人、华侨被杀害,华人团体、学校被查封。中国政府多次抗议、警告,此事才逐渐平息。

为了和平,缅甸共产党此时空前团结,他们邀请彭家声加入,决心重新进入缅甸与政府反抗到底。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华人华侨的支持。彭家声加入缅甸共产党的队伍后,接受了他们的政治、军事教育,同时他又学习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部队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8年元月,彭家声的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和重新准备后,以“缅甸人民解放军”的名义进入果敢,势如破竹,连克红岩、慕太、邦永等地。并在以后的战斗中多次击溃政府军和罗兴汉、杨振业部队。

1969年3月罗兴汉和政府军放弃果敢,退至滚弄。至此,彭家声占领了除滚弄和南湖以外的果敢所有地区。以后他又频频向政府军发动攻势。4月果敢立县,彭家声以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身份兼任县长,将政府机构迁至靠近中国南伞口岸的杨隆寨。

共产主义激发了彭家声灵魂深处的善良,在占领果敢初期,他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税收,上访的百姓他都亲自接见,对部下和平民百姓都比较爱护。所以这段时间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甚至一些被罗兴汉强迫搬迁至滚弄等地的烟农也悄悄搬回果敢。

1973年彭家声被调往景栋,当年与政府军交火上百次,他的三弟彭家富在此期间曾踏响地雷,身负重伤。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缅共内部风浪起伏,分化严重,大民族主义使得缅共最终落个不了了之。彭家声也随之沉浮,从1977年开始,一直隐居贺岛。后来杨忠卫、罗大才、蒋忠明、白所成及杨茂良兄弟逐渐控制了果敢的局势,彭家声复出来主持局面。

彭家声于1989年成立民族民主同盟军,与缅甸政府达成停战协定(缅甸境内其他17支武装纷纷效仿),成立高度自治的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任特区政府主席,并于次年同意在果敢进行改种禁毒。此后掌握兵权的杨茂良起而反对彭家声,彭避于勐拉(缅甸第四特区)。

两年后杨茂良的弟弟杨茂贤在中国贩毒被逮捕后执以枪决,杨茂良在国际禁毒联盟的压力下,被迫退出果敢政治舞台,当彭家声再次回到果敢主持政局时,杨茂良已将政府军引入果敢,缅甸政府得以长期在此驻军。

果敢从进入和平年代至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彭家声的一生,评价历来争议多多。市场上有很多关于“金三角”的书,有提到彭氏之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是毒枭,是继坤沙、罗兴汉之后新崛起的一代毒王,但他却是果敢提出禁毒主张的第一人,而且果敢的确在2002年底根除了罂粟种植;有人说他性情多变、独断专行。但特区政府至今安宁稳定运作如常………因此对彭家声不能一言以蔽之。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彭家声一直坚持维护果敢的民族利益,抗击政府军达数十年之久,为果敢民族争利益,这是符合民族大义的,他也因此得到了果敢人的尊敬。另外,他领导的民族民主同盟军是缅甸联邦第一支与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达成停战协议的民族武装,并带动其他十七支民族武装走上和平道路,也是有利于果敢民族,符合历史潮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海迪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她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5岁不幸患了严重疾病,从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她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人,站不起来了。

小海迪瘫痪了,人们都认为她这一生只能依靠别人来生活了。可是,小海迪想:我要自立,长大了要为人民做点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实现这个愿望,没有知识、没有本领怎么行呢?可是,她又没办法去学校读书,于是,她小小年纪,就立下志向,决心以病床当课桌,自学成才。她开始用识字卡片学习认字,不久,又学会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从此,她以顽强的毅力走上了自学求知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父亲讲过张海迪姐姐的故事,今天阅读完《张海迪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含义。

张海迪五岁时患脊骨骨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里自学完中学课程。十五岁,便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地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的英语小说,还当过无线修理工。《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讲述的就是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从非凡和毅力学习和工作,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看到这位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我不由得想起街头乞讨为生的健壮的青年,想起整日麻将虚度光阴的人们。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却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勤劳勇敢的志向。平时,有些人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作为没有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张海迪相比,这些借口是多么微不足道呀!

遇到困难不退缩,这就是张海迪。做困难面前的强者,这是张海迪给我的启示。这本书真是影响我一生的书,我将以海迪精神为目标,勇敢向前,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

全文共 5004 字

+ 加入清单

俄亥俄州,阿克伦城的一位未成年母亲生了詹姆斯。小时候的詹姆斯总喜欢去建筑工地玩,这家玩完玩那家,但总能在“逐客令”下达前巧妙脱身。他当时更喜欢橄榄球,而随着他越来越高,从此开始书写他的篮球传奇生涯。

詹姆斯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也让他在初中的时候就登上了著名体育杂志“Sports Illustr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ted(体育画报)”封面。在詹姆斯刚刚度过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耐克公司就给他下了张订单----给他的银行账户里塞了9千万美元。接下来的7年:在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的出人头地,一个接一个的肥约,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结交娱乐明星和社会名流,关于自己的喋喋不休的争论。25岁的詹姆斯,受到了人们太多的关注,这也导致前几天才开了自己的Twitter账号。之后就是之前发生的:J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mes来到了阳光海滩,和DW3,CB1组成了三巨头。米基阿里森为布莱恩杯投资了3.3亿元。 “其实这让我在精神层面上很透支”詹姆斯说到了自己所经历的情绪大幅度起伏“的确加盟热火很激动人心,但这也很然我伤脑筋。很多次我感到很害怕。但我已经接受了这种挑战,准备好向前进发,现在我感觉很到位。”

詹姆斯的降临不仅让摇摇欲坠的热火摇身一变成为总冠军的争夺者,而且让迈阿密变成美国的体育名城。Chic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goBusiness网站估算了一下,如果詹姆斯带领自己的新东家夺得多个冠军的话,他在新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应将多达270亿刀。270亿?确实有点让人笑而不语的数字由下列若干项组成:季票发行收入,高价电视转播权,周边商品销售以及旅游。换句话说,詹姆斯不仅仅是两届MVP的最年轻获得者,最年轻的15000分先生,更是一个会扣篮的经济刺激者。 南卡大学体育商业学院的执行董事,大卫卡特相信:以前在迈阿密大的体育盛会的确会吸引很多人,但是常规的比赛常常被忽略,詹姆斯到来后,迈阿密会成为疯狂的体育大都会。卡特说:“迈阿密是运动员和旅客首选的归宿佳地。作为一座运动之城,这里的影响力以前从来不如其他城市。詹姆斯现在手里有个机会可以提升自己的国际知名度,因为在未来几年内,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肯定会主打迈阿密这张牌。”卡特还说:詹姆斯从克利夫兰到南佛罗里达的迁徙与美国冰球联盟的一桩交易很像,W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yne Gretzky,当下最耀眼的冰球明星从埃德蒙顿到了洛杉矶,这无疑给了这项运动一针强心剂,特别是在美国南部。 热火奇迹般的得到了詹姆斯,但我们要把很多浮华的事搁一边,比如媒体成天的吹嘘,下了大钱的对詹姆斯的炒作以及萦绕身边的种种口水,去发掘詹姆斯个性的一面。

如今,詹姆斯交易所引起的震惊慢慢开始归尘,热火也开始了自己的求索之路。 Spo将开始自己在热火的第三个执教赛季,他表示他将会同麦克布朗进行交流,这位前詹姆斯教练在本赛季末被骑士解聘,他的离职被认为是骑士挽留詹姆斯的伎俩。Spo和布朗是一对年头很久的朋友了,Spo念的是波特兰大学,布朗念的是圣迭戈大学,他们都司职控卫,从那时起他们就认识了,当时他们的队伍是在西海岸赛区(译者注:West Co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st Conference,NC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分区之一)的死敌。而他们走向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的教练之路也很相似,都是从视频剪辑师和高级球探做起的。作为詹姆斯教练所带来的压力和期望值最终让布朗在6月份下课。在过去的两个赛季骑士有着最好的常规赛战绩,但都无缘总决赛。Spo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以及一些人希望莱利再次出山执掌教鞭。Spo说“这些东西我们都做好准备了,我们不会去逃避而是去迎接人们对我们的期望。” 今夏自由市场上给詹姆斯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和篮球毫无关系的东西,而是艰辛的育子经历教会他最最珍惜的东西:家庭。 “能和韦德,波什这两位优秀球员一起打球不是会晤中最吸引我的地方”詹姆斯在谈及7月2日与阿里森,Spo,帕特莱利为期将近4个小时的会晤时说道:“整个会议最让我心动的地方是一切关于家庭的事,这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当我感受到家的感觉时,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完美了。”

为了更好的了解詹姆斯这方面的事情,就要看到:作为两个小男孩的父亲和S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v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nn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h的男友,这些事情对于詹姆斯来说比篮球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詹姆斯很不适应自己的明星身份。

前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球员兼教练P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ul Sil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s认为詹姆斯是一个在同龄人中表现的很成熟的年轻巨星,詹姆斯以前喜欢和教练去争论一些如奥斯卡罗伯逊,比尔拉塞尔这类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名宿。但是詹姆斯有另外一面。在他无限的才华,健硕的肌肉,醒目的纹身以及外在的坚强下面,是他过分的敏感和内向。作为詹姆斯的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第一任教练,Sil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s回忆起当时自己保护詹姆斯免于讥讽之言的事迹。一些对手,甚至是队友曾讽刺过詹姆斯,叫他为“假科比”和“我要作乔丹”。如今身无一环的詹姆斯要想和科比(5枚戒指)乔丹(6枚)媲美还有不少路要走。甚至连前热火后卫里奇戴维斯也责备过詹姆斯。Sil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s现在已在夏洛特养老,他回忆道:“当他受到别人刺激时,他会一个人走开,独自坐在角落里,不想参加任何训练,他会彻底歇火。然后我会去跟他谈,告诉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并且如果你想继续在这个联盟生存下去就要忽略这些事物,对待这些事物的唯一途径就是在球场上打爆这些家伙。之后没多久,他果然做到了。” 后来,Sil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s把这些对詹姆斯居心叵测的老兵都交易走了,没过多少时间,詹姆斯学会了自力更生。“詹姆斯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很强烈”Sil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s说“他这个年龄对联盟历史的了解令人难以置信,但毕竟他是个爱打球的孩子。”

尽管过去有些痛苦的经历,詹姆斯不会轻易的让这些同年的快乐生活逝去。

小时候有几次,詹姆斯的母亲格罗瑞亚就沿途把小詹姆斯丢在朋友家,或者是他篮球少年队的队友家,然后消失几个月。最后,她还是会回来,然后重复着这些事。当詹姆斯谈论到自己的童年时,说到那时候自己不会去那些陌生的街角巷道。在2009年,詹姆斯为推销自己的传记《不只是比赛》作客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时说,我从来不去问母亲为什么不能做这些事,我总是很听母亲的话。

在自由市场上,詹姆斯会更听母亲的选择。他也在几周前就倾向于签约热火,而在做出决定的那天早晨,他和他妈妈谈了一次话,之后,所有的疑虑以及加入其它球队的想法顿然烟消云散。 大卫.李.摩根在他的《勒布朗詹姆斯:巨星的升起》一书里写入了他在更早以前的生活。他描写了阿克伦城的生活。各式各样的建筑工地,青年联盟教练和一些心地善良的家庭,这些都在詹姆斯施展他才华之前培育了他。

“尽管他经历了很多事,但是一旦他开始正视曾经的他自己,那他所经历的就会使他人生的标记。”摩根告诉迈阿密先驱报说,“但是他带走了他在这11年里所收获到的一切,在上周的倒数第十一个小时,抛弃了克利夫兰甚至是俄亥俄州东北部的所有人。”

摩根同时也承认了其他一些让詹姆斯做出职业生涯转折决定的因素。这或许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詹姆斯以自己的方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自己的决定。

当詹姆斯到了要入大学的时候,他住在他朋友Dru Joyce家里。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得跟着Joyce去阿克伦城的圣文森特.圣玛丽大学。但当詹姆斯从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三次当选《今日美国》期刊的全美最佳阵容,他弥足珍贵的篮球才华使他决定直接参加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选秀,不去念大学!

作为03届的状元,詹姆斯别无选择。克利夫兰有着头号签,当仁不让得拐走了俄亥俄州史上最好的球员。

七年里,6年全明星,5个赛季场均都超过了27.3分,两次进军东部总决赛以及一次错失在克利夫兰赢得东部冠军的机会。詹姆斯的合同在七年后到期了。他成为了自由球员。他第一次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真的客观去想一下,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去说:嘿,这是我的决定,这是我想做的事。他选择了迈阿密,所有人必须接受这个结局”摩根说。 在克利夫兰,骑士老板吉尔伯特因在一份致球迷信件中的不妥言辞而受到联盟10万元罚款。一些球迷走到街头把詹姆斯的23号球衣付之一炬。现在,10多天之后,整个城市开始恢复了,一切还得继续。但骑士后卫丹尼格林坚持认为,一些詹姆斯的球迷还会留守在这里。格林说:无论场内场外他都能帮我们打点一切,他不仅仅是个伟大的球员。我们现在依然在克利夫兰,但是没有了他之后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形,到底会怎么样?其他球队不会做我们现在做的事。我们依旧会谈论詹姆斯,但现在完全不同了。

詹姆斯上周回到了自己在阿克伦郊区的老家,在当地高校做一些身体训练,归置归置东西,准备他生涯的下一篇章。 尽管要离开俄亥俄东北部,但詹姆斯不愿和当地做个了断。甚至斯特恩在上周还指责詹姆斯在国家电视台公开自己的背井离乡的行为。“我觉得他既是一个了不起的球员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斯特恩说,“他的表现很出色,他的忠诚一直为人称道。但是这类行为让人感觉很厌恶。”

这对于詹姆斯而言,从克利夫兰到迈阿密,很明显地意味着从一个一次次辜负球迷希望的孤单英雄蜕变成三巨头之一,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这不是个草率的决定。但他还有待考察。“的确是个艰难的决定”詹姆斯说,“但我绝对相信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每天我起床的时候,看见我的家庭,我的两个小儿子在跑来跑去,多么可爱的家庭生活啊,所以这不可能是一个双输的后果。”

众所周知,勒布朗-詹姆斯是当今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乃至是全美最受欢迎的球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年龄与能力另人惊诧。年轻与成熟的能力相结合造就了一个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联盟中的一流球星。所以詹姆斯成为了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中最“得宠”的球员。上至斯特恩,下至詹姆斯的球迷,都想把其捧成是一个乔丹式的标志性人物。 在今年的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季候赛第一轮对阵奇才的比赛中,以为有了詹姆斯,球场上出现了八对五的场面。

NB篮球小皇帝詹姆斯的传奇故事力捧詹姆斯,这就促使詹姆斯得到了像科比一样的“优待”。相信你已经理解了八对五的含义。(其实八打五是一百度上的球迷的意见,我感受颇深,借鉴一下)。 由阿里纳斯领军的奇才完全有实力击败骑士,但是几次明显的走步造成了天平的倾斜。 也许有人会说,把活塞拖入生死战,已经证明了詹姆斯的实力。确实,我承认其有非常突出的实力。这篇文章也只不过是个人见解,并没有针对任何人得意思。

詹姆斯身体素质劲爆,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篮球智商极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样不居人后。詹姆斯出道时就曾有记者问道,你怎么看待迈克尔-乔丹的接班人。詹姆斯只是冷傲的说到,“不做下一个谁,做第一个我”。从此联盟中就多了一个小皇帝,他出众的身体素质,往往使得他能够完成一打几的艰巨任务。不可否认的是詹姆斯王者一般的帝王气质,同时他也很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当詹姆斯在底线拿球的时候,所有的防守球员都必须打足精神,否则稍不留神詹姆斯就冲到篮下完成暴扣。如果詹姆斯继续把中投练好,拥有这么强的身体素质,你想像不到他会变得多么恐怖。另外詹姆斯人缘也不错,是完美领袖的一颗好苗子。必杀技:当詹姆斯底线拿到球后,他的坦克式推进霸气十足,而当小皇帝靠近篮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你无法阻止他的战斧式暴力扣篮,那种威慑力会让你想起当年的沙克,不过奥尼尔现在已经进入垂暮之年。小皇帝的战斧式扣篮杀伤力真的很强很暴力,遥想去年的东部决赛,詹姆斯正是凭借他的战斧式扣篮冲破了活塞四大金刚的铜墙铁壁。小皇帝的很多方面与武侠人物张无忌相似,后者同样天生神力,后来练就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可谓天下无敌。另外不错的人缘,也帮助张无忌坐上了明教教主之位。詹姆斯依然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中远投,但是詹姆斯的确拥有巨大的潜力,不要忘记了他只有23岁。一旦詹姆斯提高了中远投的能力,那么他就可能会笑傲江湖,不错的人缘关系,也将有利于小皇帝的正式登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邵雍传说:富于传奇色彩的哲人故事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我市有7个项目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8项省级“非遗”。这些古老的传说、技艺魅力何在?其入选“非遗”对于当今的我们有什么意义?今起,本报特选部分新入选项目进行报道,为您展现河洛文化的多姿多彩。

从一个“筷”字,能预测出三个人不同的遭遇,分毫不差;生前所做的10首《梅花诗》,预测了身后从1077年至1977年900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而且异常准确……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之中,北宋思想家、易学家邵雍似乎成了一位能预知旦夕祸福的“算命仙儿”。

今年,伊川的邵雍传说入选我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带有神话色彩故事何以入选省级“非遗”?记者进行了探访。

民间文学的成功范例

邵雍是一代易学大家,其传说自然与占卜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者翻看邵雍传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其中所附的14则故事均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读来趣味十足。

例如,在《三根筷子》中,文雅老汉、贪婪的商人、莽夫三人分别在正午、午后、傍晚请邵雍测字算命。三人所拿的纸卷上均写了一个“筷”字,邵雍仔细观察了三人的装束和言语行动,并查阅了卦谱、推测了天干地支,预言老汉一天之内定有大吉、商人会遭受水淋之灾、莽夫会有关笼之祸。最终邵雍的预言一一应验。

伊川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于红卫表示,邵雍传说千百年来经过民间传播和文人加工的循环互动,千锤百炼,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传说中邵夫子的儒者气象十分浓厚,说文解字,出口成诗,而这些诗句琅琅上口,易懂易记,雅俗共赏。

至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于红卫笑言:“邵雍是个治学严谨的哲学家,他研究和探讨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界的演变规律,怎么会跟江湖算卦沾上边?”

“比如传说中邵雍所作的《梅花易数》《梅花诗》,在其任何著作中找不到,应该是后人附会的。”于红卫说,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传说故事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特殊价值。邵雍传说中塑造的邵雍形象被神化而没有被巫化,兼具学者风范、仁者心胸、道家气派,同时故事的语言朴素生动,富有豫西山区地方特色,是民间文学的成功范例。

邵雍哲学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和弘扬

2011年10月,纪念邵雍1000周年诞辰暨邵雍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等易学界名人悉数到场,有关邵雍的传说在会议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伊川邵雍易学研究学院院长常铵家告诉记者,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认为,邵雍传说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那是对邵雍思想的世俗化表达,精彩的故事更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和了解邵雍。

常铵家认为,邵雍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继承和发展了先天八卦之学,首度公开了先天图的秘密,以先天六十四卦有规律的排列,为后世二进制、数码科技的发展开了先河;二是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用八卦学说开列了宇宙历史年表,并对中国宋代以前四千年历史大事,逐年记述,无一疏漏,尤其是对公元前841年前的夏商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十分清晰,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与之相对应的,在邵雍传说中“邵康节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和《梅花诗》等故事,折射出“安贫乐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研究邵雍哲学思想有一定借鉴价值。

邵雍是河洛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传说入选省级“非遗”,对于洛阳文化、旅游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邵雍长期生活、学习和著书立说的地方。通过深入研究邵雍思想,传承弘扬好河洛文化,必定会不断提升洛阳的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常铵家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他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今天,我读了张海迪故事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可是在她五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五年中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只好高位截瘫。

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跳皮筋,背着书包上学,小海迪幼小的心灵很痛苦。她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

爸爸给小海迪买来书籍、本子和笔。告诉她许多名人虽然残疾但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父母的爱心和鼓舞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后来,张海迪又读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并为群众无偿治疗。

读了这篇故事,我已热泪盈眶,我感到很惭愧。张海迪虽然得了重病,胸以下部位完全失去知觉,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并没有向病魔屈服,而是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而且掌握了英、日、德等多门外语,她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她不怕病魔,勇敢面对,与病魔斗争。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永远以微笑去面对任何困难。

医生曾断言,张海迪活不过27岁。但如今张海迪已经54岁了。她又重新踏上了为全国残疾人服务的新的征途。

成功不是“中”,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定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海迪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她是生活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林毅夫名人传奇故事

全文共 4802 字

+ 加入清单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已届满。林毅夫成为62年以来,首位来自欧美国家之外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事实上,他是地道的台湾本省人,当年曾是台湾军中宠儿,蒋经国专门接见他。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理解,是什么使他抛妻离子,放弃前程,冒着生命危险,“泅渡”回大陆。随后他的人生经历也传奇般的被改变,事业如是,姻缘亦如是。

1946年以来,首次有中国人走上这个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奠基者的名字命名的国际顶尖讲坛。林毅夫没有意识到,数日后,在10月离任的前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来电询问,是否愿意成为他的继任者?世行为挑选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成立了一个小组,布吉尼翁是其中的成员,他并不是以个人身份发出邀请。

“我感到惊喜。”林毅夫说,“世行是最重要的国际发展机构,它的首席经济学家是经济学家在国际上最高的公共职务,一般是大师级的学者担任。我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完全没有想过!”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任命:62年以来,他是首位来自欧美国家之外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而在30多年前,中国对世行的定义还是“美帝国主义操纵的经济侵略的工具”。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34年之前,他还是台湾最有前途的军官林正谊,驻防在金门最前线。

回来是一种理性选择

1952年,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44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

由于他先后从军校和政治大学毕业,林正谊成了军中宠儿。蒋经国专门接见他,并嘱人关照。随后,他被派往金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

1979年5月16日傍晚,上尉林正谊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对岸的厦门,更名为“林毅夫”。多年后台湾媒体披露,当时与他一同失踪的物品包括“两个篮球、一面连旗、一件救生衣、一个指南针”。他的家人事先毫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但有意思的是,23年后,台湾军方才发布了对其“投敌”的通缉令。

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理解:这个地道的台湾本省人,不需要蹈海以解乡愁之苦。而1979年的大陆,经历了十年动荡,经济凋敝,将走向何处,一切都未确定,亦非乐土。是什么使他抛妻离子,放弃前程,冒着生命危险前往?

一位北大学生回忆,林毅夫有一次谈及当年时曾说,“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对岸。再待在台湾,内心不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今天林毅夫以这样的句子,解释当年的抉择,“得失之间并没有那么难。”

但也有另一种盛传的说法

在第一线连,林毅夫经常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屏障,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

当时,上尉林正谊曾听人说,金东题旅部某连有一名搜索排长,曾成功泅水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泅水的当晚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

林身材高大健壮,平素爱打篮球,且技术超群。按照当时盛传的说法,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水“叛逃”对岸;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

林毅夫光着膀子,整晚都身着短裤,以打篮球消磨时间。随后,他悄悄地抱着两只篮球下了海,依靠篮球的浮力,加上强健的体魄,沉浮之间,他顺利到达祖国大陆。

他成为1978年后首位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或许是巧合,他回来后的两个月里,两项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变革先后出现——1979年6月15日,万里在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肯定了当地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尝试;7月15日,争论不休中,邓小平决定“不争论”,宣布设立深圳等四个特区。

林毅夫此后的经历,依然不平常。为了解中国社会生活,他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只是,当时的国内,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引进,还要在几年之后,此时的林毅夫,还不知他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世行则在第二年来到中国。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行的席位,世行开始派遣官员到中国,为中国政府培训干部。人们回忆,长期与世隔绝之后,最初的中外交流颇为生涩: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被译成“零碎材料的成本”;而收支平衡点(break even point)则是“破碎了摸平的一点”。

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又通晓英文的林毅夫赢得了意外的礼物:他为到访北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担任翻译,对他印象深刻的舒尔茨主动邀请他到美国留学。

1982-1986年,在盛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自由主义和严谨的数理分析着称的芝加哥大学里,林毅夫“几乎四年没出校门”,从这个西方经济学的麦加开始了经济学家生涯。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评价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987年,放弃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职和世行等多家国际机构的工作机会,林毅夫带着三十多箱英文资料回到中国,成为1978年后首位归国的经济学博士。许多人为他惋惜——中国没有研究伙伴,没有讨论和交流,甚至资料都难以搜集,如何做研究?“我都知道。可研究是什么?就是要对不能解释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中国有的是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最重要的。”林毅夫说,关于回来的决定,他“一点挣扎都没有”。

同样从海外回来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锋说,他赞同林毅夫的一个说法,“我们不要完全讲牺牲精神。回来是一种选择,是认为从长期而言对自己有利的选择。经济学的理性要用在经济学家自己身上。”

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至今记得林当年的忠告,“做研究如同给木板钻孔,从薄处入手更容易有收获。”对中国经济学家而言,勿庸置疑,回到中国是理性选择——这里是“经济现象的金矿”,而198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少有人了解中国。

二十年来,几乎没有休息日,林毅夫不知疲倦地掘金。现实也慷慨回馈:改革开放以来,他最早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可观。回到本土,以规范的经济学方法研究本土问题,并为国际承认。“他是我们的先行者。”肖耿说。

破镜重圆在他乡

林毅夫失踪时,已是一个三岁儿子的父亲,妻子陈云英腹中又身怀六甲。

陈云英与林毅夫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联谊会上,当时陈云英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他们一见如故,后来两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接触和沟通。尽管双方家庭的差距很大,但陈云英从林毅夫的言谈中,觉得林毅夫是个关怀民众、胸襟宽广的人,内心为之深深吸引,以至于陈云英总有一种“他就是我”的感觉。

1975年,陈云英毕业后,林毅夫送给她的毕业礼物是一套中国锦绣河山画册。陈云英很快即与林毅夫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的邀请,让林毅夫于1982年,赴美留学。踏上美利坚国土地后,林毅夫立即通知在台湾的妻子来美国相见。

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陈云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本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准备赴美读硕士。当陈云英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丈夫时,两人抱头痛哭。

夫妻两人在一起仅仅几天,却又要分别了。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陈云英则到华盛顿大学读教育,两地相距甚远,很难经常见面。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仍然留在台湾,要半年后才能接来美国。相聚的喜悦很快就被思念儿女的愁苦所压倒。陈云英上课之余,常常望着儿女的照片发呆,也常常泪水涟涟,她把所有的思念都融到了家信当中。孩子太小,认字很少,她就剪贴了一些漂亮的卡通画,经过加工,写些简单的汉字和拼音,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妈妈从美国的来信。

半年后,一家4口终于在美国团聚了。陈云英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深知相夫教子为本职之一。于是她一边读书,一边抚育孩子。经常是陈云英一边两手按着打字机键盘做作业,一边把头转向孩子大叫:“别吵了,妈妈要读书。”陈云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一年半时间得到了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的。她再读博士时,没办法时时照顾孩子了,只好把他们反锁在家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奈中陈云英只好嘱咐孩子:“妈妈不在家时,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有人来电话,你们千万不要说妈妈不在家,就说妈妈在睡觉。”直到现在,她在美国的朋友还说:“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怎么老在睡觉。”就连陈云英的导师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怎么老睡觉?

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多次都是刚给孩子做完饭,几乎连抬头看一眼蓝天和阳光的工夫都没有,就接着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炒菜味。她最终坚持下来了,拿到了两个博士学位。

1987年,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一年后,林毅夫突然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同年的6月18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8天,也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有“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之称的陈云英,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议政夫妻”。

如今,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已长大成人。大儿子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女承父业,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2007年,在被推选为台湾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陈云英就跟丈夫开起了玩笑:你的经济学专业是研究怎么让人富起来,我的专业是让富起来的人怎么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

“把白手套留在了芝加哥”

虽然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全球华人经济学家中一直排名在前一二名,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一直很靠前,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成为典型的学院派学者。

1987到1993年,他先后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从那时开始,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制定政策成为他的工作内容。他逐渐成为同龄的学者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几位之一。近年,“新农村建设”的建议者、“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咨询专家等角色更使他为中国公众所熟知。

“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最早回国参与中国现实经济政策研究,并没有担心研究现实政策问题会‘弄脏’名校毕业的‘白手套’。他把‘白手套’留在了芝加哥。”卢锋形容说。

走近政府、成为政府智囊,于林毅夫并不是困难的选择。这与他29年前的选择逻辑一致。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历史,曾想成为历史学家,喜欢中国文化,也实践着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定位。

他不介意人们认为他过于靠近政府,“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别人的评价不重要,把自己摆低一些,推动社会进步更重要。”当被问及独立的学者和智囊的角色,哪一个他更在意时,“独立的学者”,林毅夫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只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者思考问题,才能对政府的决策有所贡献,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智囊。“固然很幸运,有些建议后来被政府采纳成为政策”,但是,他说“不曾有在政府作出了决策后改变自己的看法去附和政府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了第五单元这一组关于生命的课文,我就想生命到底是什么?

有一年冬天,早晨还是阳光明媚,可是到了下午就寒风习习,雨连绵不断。妈妈早晨把一盆花放外面晒,中午回了二姨妈家,没法儿把花搬回去,我和妈妈在想这花一定必死无疑。但是一回去这盆花傲然挺立着。我想它能在没有阳光,只有风雨只有寒冷的情况下生长,它的生命力该多么顽强,这盆花的品质我们人类更应该具有。

有一次我在小区里玩,看见一只小蚂蚁在地上爬动,我用一根手指摁着它的后面,它的前四条腿一直在快速的爬动,想挣脱掉这个“魔掌”,我“嘿嘿”的坏笑着,但是看它这样我忍不住的放了它。连小小的蚂蚁都有这种意识,我觉得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应该好好想想。

海迪5岁时患病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为了学习张海迪每天坚持看“镜子书”。张海迪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会了针灸、英语······她被评为“五大杰出残疾人”,2001年被授予“环球二十位最具有影响世纪的女人。”张海迪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她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比我们正常人的成就还高。

以前我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只想浪费就浪费,想好好使用就好好使用,从没管过。但是学习了第五单元看了他们,我下定决心好好是用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现代名人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2889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海迪姐姐的故事》,这本书对我的印象很深刻。

海迪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她一直都生活得很快乐。不幸的是,在她五岁那年,患上了“骨髓血管瘤”,患上这种病,就等于一生都站不起来了,因为这是严重的高位截瘫。这对海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这场病并没有让海迪放弃她的理想。她每天在家里学习,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她还自信针灸医术为百姓免费治疗。又自学英、日、德等外语,还自学修理无线电。1982 年海迪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开始,她翻译并创作出版了多部作品。她曾到日本、韩国、德国游学访问,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最后她当上了残联主席。

“身残志不残”这句话说得好,海迪就是这样。命运对她如此残酷,病痛和残疾始终伴随着她,但海迪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在顽强拼搏。她努力学习知识,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不求回报。面对困难,她百折不挠,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身边的人。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伟大的理想。“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就是张海迪的信念!大家想一想,张海迪残疾,还能做出那么多贡献,我们都很健康,难道就不能创造出一番好事业吗?所以,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吧!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叶剑英传奇的故事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救国救民投身革命

叶剑英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一户小商人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厚道、勤恳的劳动者。叶剑英七岁入私塾,以后又进了三堡学堂。梅县有些留学归国的学生,办刊物、搞教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国暗的封建势力。这些,对少年时代的叶剑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叶剑英学习用功,成绩优等,同时,接受进步思想。

1912年,叶剑英入梅县务本中学读书,他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投身到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之中。叶剑英少有大志,他发奋读书,健身自强,准备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叶剑英在校期间,因品学兼优且有很高的群众威信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

叶剑英中学毕业后,随父下南洋谋生,他们来到马来西来恬保求职谋生,屡遭富人鄙视,这种境遇更增强了叶剑英发奋图强的意识。1919年,云南督军唐继尧为充实自己的部队,派人到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叶剑英不愿再受资本家的白眼,毅然回国进入讲武堂就学。

在讲武堂受训期间,叶剑英不仅对新知识充满兴趣,而且注意练武,他认为军人没有知识不行,没有功夫也不行。当时讲武堂有个日本教官,精于劈刀技术,他自认为全校无敌,气焰嚣张。叶剑英对此愤愤不平,他也练就了一手精湛娴熟的劈刀技术,邀日本人比武,经过激烈的较量,终于击败了日本教官。

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毕业之后,一心想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仰慕孙中山,追随孙中山。1921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叶剑英成了孙中山的随员,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进攻总统府,叶剑英率部掩护孙中山夫妇逃离险境。在孙中山遇险期间,叶剑英一直率兵护卫。

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再度兴起。为了抓军队,他在广州筹办起黄埔军校,叶剑英受命负责招生及选拔教员等项工作。在讨伐陈炯明的斗争中,叶剑英但任粤军第二师参谋长。他率领的部队是战斗最坚决的队伍之一。

在北伐战争开始时,叶剑英任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的参谋长。后来受蒋介石委任,担任新编第二师师长。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队伍中,叶剑英的仕途是顺利的。仅用六年的时间,他就由一个刚出讲武堂的学生升任为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王菲与窦唯的那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451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王菲窦唯的开始,还得从窦唯的前女友姜昕说起。

姜昕还是一名女大学生的时候,极其偶然地踏进了摇滚圈子,并且认识了窦唯。据姜昕说,第一次见面,窦唯便对她展开攻势,但那时她只钟情于高大英俊的男孩,窦唯离这个目标有些远,她因此没怎么放在心上。也是在那一晚,窦唯给了她一个预警,叫她离他的那些朋友远一点,因为这些人会“吃”了她。她没有听取窦唯的忠告,不仅和那些人走得很近,甚至因此退学。一年以后,她和窦唯第二次相遇,他将她带到了朋友租下的房子里,两人从此开始恋爱,并在不久后搬到了窦家过起同居生活。

他们分手多年以后,姜昕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讲述了她和窦唯的这段恋情,其中自然少不了王菲。后来,姜昕在接受媒本采访时称,小说中的D便是窦唯,而王菲则以“她”代称。

其实他们早就认识,只是那时候,大家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有情感,互不相干罢了。关于她,我只知道她早已离开北京,偶尔会飞回来看她的男友,在一些P王菲与窦唯的那段传奇爱情故事rty上也见过她几面,仅此而已。

H乐队去了一次她在的地方演出,回来后听说她和她的男友分手了。但这当然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然后,有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邮差送来一张包裹提取单,发件人处写的竟是她。这让我觉得多少有点儿意外,因为在这之前她和D好像从来都没有过什么联系。那一段儿我和D一直很好,所以我也就没太多想。只是有点儿奇怪,她会有什么东西要寄给他呢?等D回来后,我把单子交给他,他去邮局取回了东西,是一箱CD唱片和一顶很漂亮的线帽,除此之外,还有一封信。D把信拆开来看了,然后很大方的顺手塞给了我:“没吃醋吧?”他笑着探过头来观察了一下我的表情,发现我多少有点儿不太自然(是想表现得若无其事来着,可那么一大箱原装CD,又从那么远的地方寄来,大概要花不少钱吧。普通朋友会那么大方?我怎么能完全做到视若无睹呢?)“别小心眼儿,噢?”D把那顶线帽给我戴上:“这个给你还不行吗?去照照,好看死了。”他吻了一下我的脸颊,又做了个他拿手的鬼脸儿,就兴致勃勃的跑去拆那些CD了……

我看了那封信,虽然他让我无话可说,可好奇心还是让我不能不看:那是两张淡蓝色的信笺(要是我,大概也会选择这样的颜色吧),字迹干净整洁,无非是写了一些最近心情不好的话……只是在最后,她说:你以后可不可以别再叫我小X?

这段情,一开始就注定会充满风雨。然而,身陷情网的王菲,哪里知道这些?

按照姜昕的说法,她和窦唯同居几年这件事,在圈内并不是什么秘密,王菲应该是清楚的。因此,后来有一段时间,传媒指斥王菲是第三者。

站在姜昕的角度,王菲是后来者,传媒指责她是第三者,似乎也不为错。但在姜昕和窦唯同居到王菲出现这三年间,姜昕和窦唯也是几度分合,王菲是否在这期间走进窦唯的生活,亦是难说的一件事。

姜昕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中谈到她和王菲之间的一次正面冲突。

那是春天的一个晚上,窦唯离开黑豹之后自建的乐队经过一个冬天的秘密训练,终于准备登台亮相了。出发之前,姜昕亲自为乐队的每一个成员化妆。分别时,窦唯反复叮嘱:“你一定要去看这场演出,顺便帮我盯着点,听听大家的反映,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当天晚上,姜昕也有演出,不可能在开演前赶到。窦唯说,他会和主办单位交涉,尽量把他们的出场时间往后推。

当天晚上,姜昕参加完自己的演出赶过去时,那个演出才进行一半,但窦唯他们的演出已经结束,乐队的其他人都在,窦唯却不知去向。乐队的队友告诉姜昕,窦唯出去“飞”点儿(吸大麻),一会儿就回来。姜昕不相信,在那里一边看演出一边苦等,直到最后一个乐队表演,仍然没有见到窦唯,再找他的那些队友,也早已不知去向。姜昕的朋友出面打听,得知王菲当天下午飞回了北京,并且来到了演出现场,窦唯是和王菲一起走的。

然后,姜昕忽然想起,王菲每次回来,总是住在某一间酒店,她因此打电话去酒店查问,果然找到了王菲的房间号码。她拦了一辆出租直奔酒店,然后不顾保安的查问,直奔王菲的房间。在那个房间的卫生间里,姜昕见到了窦唯,他刚洗过澡,头发是湿的。此事惊动了酒店保安部,三个人被以某种理由带到了保安部办公室。王菲是“外宾”,很快便被允许返回房间。窦唯和姜昕则被留到第二天早晨。出门后,两人先还默默走了一段,后来,窦唯越走越快,拉开了同她的距离之后,开始向前跑,然后就从她的眼前消失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那段时间,王菲只要有机会,就往北京跑。后来,人们才知道,她是回北京打这场战争,并且早已经摆出一副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架式。王菲后来也用一首歌《将爱》中唱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我们的爱情像一场战争,我们没有流血,却都已经牺牲,掩埋殉难的心跳,葬送一世的英明”。

这首歌绝了,几乎成了所有王菲式爱情的写照。

1992年,王菲红了,红了之后的王菲,自然是媒体关注的对象。许多记者一涌而上,争相采访她,并且无一例外地问起她对爱情的看法以及未来男朋友的标准。

记者问她,希望将来得到什么样的爱情。她坦然回答说,这个很难说清楚,主要看是否有感觉,没准在电梯里遇到个水管工就爱上了。记者又问她,可以描述一下你未来男友的外貌吗?她带点神秘而幸福的语气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条件。不过,一定要懂国语。还有,我喜欢眼细细,单眼皮的人,就是那种非常普通的北方人。”其实,王菲的这句话,已经泄露了天机。窦唯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不帅,却非常有个性,才华横溢而又独断独行。

到了1993年,王菲第一次亲口承认了她和窦唯的亲密关系。她说:“我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确很要好。”又说,香港媒体将她在黑豹的恋人认定是常宽,那是个“美丽的误会”,她说,“那个人从来就不是常宽,他……他可以说是被拖下水的。”从来就不是常宽这种说法颇有意味,暗示在黑豹,曾先后有过至少两个人,所以才有此一说。日后,人们对这段恋情了解更多一些,兼且窦唯曾有过“阴谋”的说词,外间因此认为,王菲这次承认恋情,也是“阴谋”的一部分。笔者更愿意相信,这只是王菲打这场战争的一个步骤,一次战略,一种有效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媒体资源的宣传攻势。如果一定要和“谋”拉上关系,这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据姜昕所称,她最终决定退出这场战争,缘于1994年9月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此前的那次酒店事件,窦唯虽然没有向她作任何解释,可冷战一段时间,加上王菲回到了香港,他们又和好如初了。到了这个9月,两人分别有了走穴的机会,姜昕去福建石狮而窦唯去深圳。那时,手机对于普通消费阶层绝对是奢侈品,他们只能约定,在酒店住下来后,彼此打电话给窦唯的妹妹。可姜昕一天无数个电话打回去,窦颖答复说,哥哥一直没有来电话。姜昕意识到,深圳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窦唯的神秘消失,肯定和王菲有关。

他终于返回了北京,没料到第二天,她也来了,来到了他在北京某个四合院的那个简陋的家。此时,姜昕才意识到,她原来是和他一同返回北京的,他们一直在一起。

姜昕写道: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那突如其来的情形似乎加重了空气里的湿度……那是很奇怪的一天:三个人居然坐在一张桌上吃饭,然后,在一个屋檐下相安无事的处到深夜。当然,我们之间很少对话,可是我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可能平静……他曾像是对两个女孩儿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说过那样混乱的一些话。那番话很长,具体措辞我已记不太清,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这是我一直想说的话,我知道也许我这么想太自私了,可是今天,我还是想把我心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管你们会怎么想。我知道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可是,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有矛盾。你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我都可以给你们,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让自己痛苦。这些话我一直不敢说,一直放在心里,因为我也在自问:这样想是正常的吗?是正确的吗?我也不是没有推翻过自己,并且强迫自己做出选择。可是那之后我又总会良心不安……我真的觉得,如果是因为爱的缘故,那么做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那番话后他分别去拉我和她的手,当时我背靠墙坐在床上,她坐在沙发上,而他就坐在那之间的椅子上。我们都没有拒绝,很奇怪,像是被定住了。他又继续说了些什么,我和她始终都没有插话。后来,他也就不再说了。三个人就那样陷在沉默里。我和她只有过一次对话,那是他去厕所的时候,那天我们都喝了太多的水,尽管很少说话,大概是因为闷吧。而我,他和她,也一直都无比周到的在给对方的杯子里加水。她问我:“你觉得他爱你吗?”我说:“如果不爱,为什么在一起?”她说:“可是他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

后来,夜渐渐深了,她说她累了,要去酒店了。他说他得去送她。我没有阻拦,因为我也累了。那天晚上他还是没回来,可我还是等了。第二天,他打电话回来,说:“对不起……”我说:“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爱她吗?”他在电话那边沉默了半饷,然后说:“爱!”我说:“那你还是做一个选择吧。你的理想太高了。”他说:“她也是这么说的。”他又沉默了半饷,然后说:“那……我想,她吧。对不起……”我挂断了电话。

姜昕不情不愿却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这场战争,王菲终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只要有机会,王菲就飞回北京,走进北京那个小胡同,走进那个小四合院,在那间姜昕住了四年的房子,和窦唯过起了秘密同居的生活。此时,王菲不再是那个正冉冉升起的天王巨星,而是和平凡的老公相濡以沫的快乐小女人。如果日子一直这样走下去,这便是一个最经典的现代童话了。

这就是王菲,为了爱情,她可以不顾一切,可以舍弃一切。

1995年初夏的一天清晨,香港记者摸到了小胡同深处的那个四合院,悄悄地等候一旁准备拍照。此时,其中的一扇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穿着普通睡衣的年轻女人,头发蓬松,睡眼朦胧。初看上去,这女人和北京的任意一个胡同小巷里的其他女人没什么不同,仔细观察,才发现,她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王菲。王菲的手里,竟然端着一只装夜尿的痰盂,她趿着拖鞋,向那间又脏又臭的公共厕所走去。记者迅速按下了手中的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很快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上,整个香港社会,为之大哗。许多人不解,王菲这是为了什么?一个身家数千万的天王巨星,竟然愿过这样的生活?

我们没法知道王菲本人看到这幅照片时的表情,更无法洞悉她的思想。可是,我们能够从她唱的《我愿意》中感受她的心情。

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怀里,失去世界也不可惜/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什么都愿意,我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为你。

有人说,窦唯用音乐征服了王菲的心,这话有相当的可信度。这一年王菲推出的新碟《执迷不悔》,被认为是王窦音乐合作的开始,也是王窦爱情的写照:这一次我执着面对,任性地沉醉/我并不在乎,这是错还是对/就算是深陷,我不顾一切/就算是执迷,我也执迷不悔/别说我应该放弃,应该睁开眼/我用我的心,去看去感觉/你并不是我,又怎么了解/就算是执迷,就让我执迷不悔/我不是你们想的如此完美/我承认有时也会辩不清真伪/并非我不愿意走出迷堆/只是这一次,这次是自己而不是谁/要我用谁的心去体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就算痛苦,就算是泪/也是属于我的伤悲/我还能用谁的心去体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就算是疲倦,就算是累/也只能执迷而不悔。

1994年,王菲终于下定决心抛弃别人强加给她的王靖雯这个名字,恢复自己的王菲真名,改名之后的王菲举办了首次个人演唱会,以连演18场创下乐坛新人演唱会的最高纪录。

而到了1995年,被王菲倒掉的夜香,气味尚在空气中回旋,窦唯再一次和姜昕走到了一起。传媒一致认为,1995年,窦唯和姜昕在唐朝乐队吉他手张炬的葬礼上再次碰面,旧情复燃。

按照姜昕的说法,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断。姜昕跑到长春唱歌,是为了躲开一段日子。但自己的衣服等日用品,还在窦唯那里。王菲在那间四合院里倒马桶的时候,只要打开衣柜,不留神还能看到姜昕的衣服。冬天到来的时候,姜昕不得不派人回北京取衣服,那人找到了窦唯。窦唯替她收拾好衣服的同时,还写了一封信。这是窦唯的专用信封,正面两人的名字中间,有窦唯写上的两行英文。上面一行写着:Let’s

be Love!后面是一壶清茶,还冒着热气。下边印着To Be In Love With E王菲与窦唯的那段传奇的爱情故事ch

Other。信封的背面是放大的石膏头像,右下角印着四行小字:多而乱的皱纹是岁月层层叠叠的刻度/大小深浅的斑点是过去的记忆/这就是平衡平淡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丰富的艺术生命。

信写得很温情缠绵,如同他们从来不曾闹过矛盾一般。题头是“亲爱的昕”,落款是Miss,Kiss—Love。

从长春回到北京后,姜昕过起了租居日子,一直不曾主动和窦唯联系。窦唯事多,自然也没有和她联络。直到1994年的严冬,姜昕跑场子的时候,极其偶然地和他相遇,两人坐在包厢里,不咸不淡地说了几句话。然后在演出结束的时候,窦唯主动邀请她去宵夜,姜昕便如被催眠一般跟着他走了。于是,他们恢复了联系,他给她留下一个话头,说是要去看她的新居。春节过后,窦唯准备将约定变成现实,于是给她打电话。他们约定在街心花园见了面,然后一起去喝咖啡,再然后顺便吃了晚饭。接下来便是参观她的新居,非常自然的,直到第二天早晨,他才离开。

王菲不得不将这场爱情保卫战继续打下去。这一年,她疲于奔命,穿梭于京港两地。甚至推掉了所有能推的工作,只有确实推不掉的,才勉强应付一下便飞回北京。王菲的经纪人解释说,因为她身体有恙,不得不回北京休养。记者们看到的,是王菲一步不离地跟在窦唯身边。窦唯忙他的工作,王菲则像个初恋的少女,捧着一本小说坐在角落里幸福而又满足地读个不亦乐乎。

这个圈子永远都没有铁板订钉的了,有人向传媒报料,称窦唯和王菲发生情变,记者们立即围住了姜昕。姜昕高调出场,对记者说:“我真的不能接受,王菲回北京,他就找王菲。王菲到香港去了,他就来找我。这样的关系已经维持了一段日子。”

这段话让所有的菲迷们迷惑了,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个现代版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竟然演变成这样。

对于姜昕的说词,窦唯不肯回应,只是继续拉着王菲的手,在公开场所露面。记者问他,你爱的人是谁?他说,他爱的只有王菲。记者又问他,你花不花心?他坦率地承认,过去是的,现在不会了。王菲则以一句话应对“情变之说”:一切都没有改变。

真的没有改变?有人说,爱情令人盲目。此时的王菲,显然是盲了。她没有看到海誓山盟背后那永远都无法读明白的男人心事。

王菲不止一次公开承认,她是个糊涂的女人。世上事往往如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都能一眼看明白的事,当事人就是犯迷糊。糊涂女人如果一直糊涂,难说不是一种幸福,最怕的是有朝一日,不得不从梦游状态中醒来。

糊涂的日子过了一年多,一个孩子不期而至。当王菲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某种变化时,正是她和英国骚灵组合推出自己的另类歌碟《浮躁》筹备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这个专辑,受窦唯的影响太大,里面到处都是窦唯的影子。她希望将此当成送给窦唯的最好礼物,当成他们爱情的永恒见证。那段时间,她常常往返于英国、香港和北京之间,并趁此间隙,和医院约定了做人流手术的时间。可是,一个意外变故,她不得不通知医院,约定的手术不能如期进行。没想到,她第二次再去医院时,医生却告诉她,胎儿已届三个月,已经成形,如果做手术,怕她身体支持不了,会有生命危险。

窦唯于是对王菲说:“我们结婚吧!”

这典型的“奉子成婚”。从后来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窦唯在说出求婚的话时,充满了无奈。结婚这样的大事,自然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和祝福。王菲的工作人员忙了好几天,一切都替窦唯安排好了,让他风风光光地宴请未来的岳母大人。可是,就在一干人坐在包房等待夏桂影到来之时,窦唯突然语出惊人。他说:“其实,我不是个好男人,你要想清楚嫁不嫁我。”

这是明显在打退堂鼓。陈家瑛一听这话,立即就火了,忍不住拍案而起,质问窦唯:“事到如今才说好男人不好男人,你想怎么样?你到底是娶她还是不娶她?”陈家瑛将王菲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可这个女儿太要强太固执,她会执迷于窦唯,陈家瑛一点办法都没有。心里憋了好长时间的气,此时一古脑地发泄出来。为王菲不值的不仅仅是陈家瑛,还有那英等一干王菲的好友,还有王菲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一时间,所有的不满全都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他们对窦唯群起而攻之。

最初,王菲还想维护窦唯的面子,一直在劝自己这边的人算了。可火山一旦爆发,想立即收是收不住的。那些王菲挚友越说气越大,将窦唯的不是,条缕清晰地摆出来。此时,王菲也大吃一惊,这些自己觉得很浪漫的事,在别人看来,竟然是如此不堪?她再也忍不住,开始落泪。

也许,她这时不应该落泪,而应该唱歌:

我以为,永远可以这样相对/好几回,这样地想起舍不得睡/如果你能给我一个真诚的绝对/无所谓,我什么都无所谓/前面的路,也许真的并不太清楚/放心地走了以后/也许会觉得辛苦/也许会想停也停不住/天越黑,心越黑,我看见你的脸/听着你说不出口的誓言/那一刻,我发现,我有天/经过你的身边/找不到你的视线/把我的心,交给你来安慰/能不能,从此就不再收回/别以为,执着的心就不会被碰碎/别以为,我真的无所谓。

1996年7月,王菲窦唯奉子成婚。表面上看来,王菲成了爱情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可她怎么都没有想到,胜利的背后暗潮汹涌、云谲波诡。毕竟,她打退了一个公开的敌人,却不知道还有一个隐藏的敌人就在自己身边。

作为新婚最好的礼物,王菲在前一个月推出了国语大碟《浮躁》,作品包括《无常》、《浮躁》、《想象》、《*》、《不安》、《哪儿》、《堕落》、《扫兴》、《末日》、《野山坡》,关于这个碟,可以说毁誉参半,许多评论家,对于王菲在碟中所表现的完全不注重个人感觉而忽视歌迷的倾向,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尤其是其中有些歌,甚至没有歌词,只是在玩味一种声音,让听者莫名其妙。这样一部作品,自然不太可能受到追捧,市场反应平平。王菲本人也表示,在这个碟中,她不追求市场,完全只是追求一种自我,以个性演绎她对音乐的领悟和诠释。后来在提到自己的作品时,她一再强调,这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并且只有这个碟,才是她真正想做的音乐。

这个碟在华语歌坛虽然没有引起强烈效应,但在海外却声名日隆。正因为这个碟,她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成为继巩俐之后第二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艺人。

对于王菲来说,她在这一年最成功的作品,是孕育了一个小生命。

窦唯后来公开向媒体表示,他怀疑自己和王菲的婚姻,根本就是一个阴谋。窦唯本人并没有就阴谋这个词所包含的一切进行解释,可以说是点到而止。正因为如此,这个词引起了至今未能完全确定的猜测。有人说,窦唯是另类的,他和他们那些摇滚迷们迷恋的是长发、大街、破了的牛仔裤以及废墟一般的居住条件,痴迷的是掺了大麻的香烟和能够让人全身血液沸腾的音乐节奏,有关音乐的灵性,是在极其低层的环境中被激发的。可是,王菲给他带来的除了婚姻之外,还有豪华别墅、高级轿车以及其他所有一切高级享受。这些东西就像强腐蚀剂,消磨了他的意志,弱化了他的灵性,差点在音乐上毁了他。这种说法显然有些牵强,因此有人说,窦唯所说的阴谋,指的是窦靖童的不期而至。他在暗示,王菲为了赢得这场有关爱情的战争,达到与他结婚的目的,策划了这个孩子的到来。自然,也有人对此表示不能认同,作为父亲,将自己婚姻的失败归咎于女儿,令人难以置信。

有关阴谋说暂且不论,新生命,如期而来了。

一切都如王菲为女儿的写的歌《童》中所唱:

你来的那天雪花纷飞,我于是掉眼泪

你带着一身明媚,离开我温暖的堡垒

你是我的依赖,你是天的安排

你来填补空白,你说来就来

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我怕你不知道我是谁,你让我慢慢体会

你带着一身光辉,照亮我心底的漆黑

给我全世界的玫瑰,还是结冰的眼泪

我其实无路可退,谁让你就是我的宝贝

我不能太宠爱,我怎能不宠爱,我的爱。

孩子到来的这一天,是1997年1月2日。下午三点,王菲被极其秘密地送进了北京协和医院,这也正是27年前她本人出生的那家医院。陪同王菲来到医院的,正是她的丈夫窦唯。此时的王菲大腹便便,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病友,一时间甚至没有认出她,只是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后来,有人认识窦唯,才相信,那个和他一起来的女人是王菲。

次日凌晨,王菲剖腹产生下一名女婴,体重六磅四盎司,身长47厘米,取名窦靖童。窦,自然就是父亲窦唯。靖则是王菲,众所周知,她初入歌坛时,曾一度叫王靖雯,两年前才改回王菲,而此时王菲的名字远没有王靖雯响亮。童,即孩子。三个字凑在一起,则是父亲母亲孕育而生的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他们为女儿取这个名字是不是希望这个女儿,成为婚姻的调合剂,成为维系婚姻的纽带?

事实上,这个孩子后来并没有成为维系窦王婚姻的纽带,反而成为窦唯指责王菲“阴谋”的佐证。至于王菲方面,孩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成了她生命的避风港,成了她扬帆远征的动力。

和窦唯离婚的时候,王菲可以不要一切,却不能不要孩子,正是这种母女血肉相连的因果在支持着王菲。

真正做了母亲之后,才能体会到做母亲的难处。尤其是像王菲这样一个成功的名女人,如果还想做一个成功的名母亲,那就实在太难了。她如果长时间陪着女儿,带着女儿玩,接送女儿往返学校。媒体不会说她母女情深,而会说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抛弃了她的歌迷。有一段时间,她忙于工作,也是为了女儿未来不像自己一样拙于表达,尽可能给她创造和人接触的机会,她将童童送到契奶奶陈家瑛家里或者是契妈邱黎宽家里。媒体又有话说了,王菲只顾着自己的事业和名声,只顾着自己赚大钱,根本不顾女儿是否快乐。甚至有媒体说,窦靖童好可怜,小小年纪,经历了父母离婚的打击不说,还得经历孤独落寞的童年。王菲本人童年时便尝尽孤独,她应该知道孤独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则难上加难。

实际上,只有王菲本人以及王菲身边的人才知道,为了这个女儿,王菲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她从小在父母的高度期望中长大,她知道压力的可怕。所以,她不愿意让女儿受同样的煎熬。在女儿刚出生,她为女儿写歌时,便道出了这种心声:“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自从有了女儿之后,王菲的改变是极其明显的,以前,她对媒体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是横眉冷对。无论传媒对她说三还是道四,她都可以泰然处之,置之不理。可是,有了童童后,传媒对孩子任何不利的报道,她都会为女儿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她尽一切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王菲在香港九肚山宝松苑有一套豪宅,那是四五年前,香港房地产最热的时候买的。环境虽然不错,但孩子上学却不是太方便,尤其是离名校很远。为了入住名校校网区,王菲斥资4000万,买下港岛龟背湾的一处豪宅。市道不太景气,买新房价格仍高,旧楼却难以起价。可为了女儿,王菲在所不惜。

王菲信佛信缘,她认定,孩子的降生,有些是来向父母讨债的,有些是来向父母报恩的。她认为自己的女儿窦靖童,就是来向自己报恩的。她说:“她是来报恩的,因为她真的带给我太多开心。印象中,除了坐月子期间比较辛苦,我不记得带她的日子有过什么苦。她很讲道理,虽然也有顽皮的时候,她自尊心也挺强的,但只要你讲一下,她服了,就听你的。她算得上好乖,好乖。”

有一次,童童看《狮子王》入了迷,到了学校,还学着狮子在地上爬,老师批评她,她甚至和老师理论,结果老师不得不“请家长”。见过老师回来,王菲虽然一肚子火,可想到自己不能简单粗暴,便强捺下火气,温言细语地将女儿叫到面前,对她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老师不准做的,你就不要做。小丫头人小鬼大,总可以找出一堆理由出来。王菲耐着性子说,我再讲一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批评你,是对的,是为你好。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以后改不改正。如果不肯改,老师经常批评你,经常请妈妈去,你在同学中没面子,妈妈在契奶契妈以及阿叔阿婶们面前也没面子。同学们会说你不听老师的话,不是好孩子。如果她们因为你不乖而不和你玩,你怎么办?第二天放学回来,童童非常认真地对她说,妈咪,我今天表现很好,老师表扬我了。

王菲和童童,有时并不完全像母女,而像姐妹。特别有趣的是,王菲还常常吃女儿的醋。作为公众人物,王菲常常身不由己,宣传活动呀,拍戏呀,巡回演唱呀,每年有很多日子无法呆在家里,更不能陪女儿。可无论多忙,她每天都会给女儿至少打一个电话,和女儿聊聊天。小丫头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贪玩,玩得正欢的时候,就对妈妈敷衍,想快点结束通话。王菲就开始吃那些小朋友或者玩具的醋了,在电话中说,童童,你不喜欢妈咪了?你不想妈咪了?你不愿意听到妈咪的声音了?

实际上,王菲心目中的童童,简直就是安琪儿,是世上最乖最懂事的孩子,是妈妈的好女儿,好朋友。王菲也承认,她最担心的一件事,便是单亲家庭可能对女儿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这毕竟是没办法的事,她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减少这种影响,让女儿的童年,不在父母离异的阴影中度过。

窦王婚姻结束那一年,王菲推出了她的新专辑《只爱陌生人》,听着她的新歌,菲迷们的心在流泪。无论是记者还是菲迷,都曾无数次提到同一个问题。这个专辑,许多歌都似乎是唱她和窦唯的那段情。这是王菲的另一种表达吗?面对这样的问题,王菲回答说,歌是林夕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得去问他。即使如此,人们仍然相信,因为林夕和王菲是极其要好的朋友,他清楚王菲和窦唯的爱情故事,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将这段情当成了蓝本。

在《过眼云烟》之中,王菲唱道:“突然间,我找到一句可以形容自己的遭遇/能够不去伤害彼此,却又足够做为解释/那是在想尽各种方式,明知没有办法的事/还真的如此,我们已不用依赖曾经需要对方的日子/过眼云烟,好像每一朵云都是你的抱歉/别说再见,已经没有权利义务再去见面/过眼云烟,眼泪已不再是伤心的屋檐/别说再见,都是眷恋才让爱情危险。”

而在另一首《冷战》中,王菲唱道:“从不想不忍心看穿你,听说你和我最好朋友在一起/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也不愿分离。”

大多数菲迷认为,这就是窦王婚姻的一种写照。

王菲和高原,并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因为窦唯的关系,她们相识了。王菲也一直想将她当成最好的朋友之一。可她绝对没有想到,高原最终成了这场三个人的战争中的一匹超级黑马。后来,高原曾经表白,她和窦唯的关系,开始于窦唯和王菲结婚之前,因此,严格说来,她不是第三者。而王菲的《冷战》实际上也承认了她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准备容忍高原的存在。她甚至公开说:“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如果有婚外情发生,我首先要知道对方在什么情况下犯错。如果是玩玩而已,无意放弃家庭,只是一时行差踏错,我会酌情宽办。如果他是喜欢上第二个人,不会再回头,我会放弃争取,不会勉强。”

事实证明,王菲一直都期望窦唯看在他们的婚姻、家庭以及孩子份上,只是一时贪玩,所以,她在等待,在强忍。这个时间太长了,长得王菲觉得天都已经黑了下来。然而,所有的忍耐,换来的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王菲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她。平常觉得她是一个很有决断力的人,可在这件事情上,她怎么显得如此优柔寡断?

1999年3月初,王菲在日本东京举行演唱会。事有凑巧,恰在同时,窦唯在东京有一个演出活动。于是,窦唯前往王菲演唱会现场便是顺理成章的了。而窦唯的出现,一如既往地引起了传媒的关注。演唱会结束的庆功宴上,王菲和窦唯分席而坐,期间没有任何交谈,王菲显得不是太活泼,气氛一度沉闷。此事立即引起许多记者的侧目,一向神经紧绷的记者,纷纷猜测这是否有某种特别含义。有记者抛出试探性气球,请求王菲和窦唯合照,但遭到王菲的拒绝。记者因此更加认定,他们之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事后,窦唯离开。王菲顿时像变了一个人,场上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她不仅和工作人员以及记者们有说有笑,还开玩笑地当众强吻她的经理人之一邱黎u。而窦唯离开王菲之后,也有自己的活动,整晚都和一个无人认识的女人形影不离,同进同出,态度亲昵。到了睡觉时间,记者们更是发现,这一对夫妻不仅没有同房而眠,甚至不住在同一间酒店。

于是,第二天便有报纸打出大字标题《王菲窦唯婚姻亮红灯》。

这则新闻爆出的第二天,陈家瑛出面澄清。她说:“那个人是王菲朋友的朋友。至于入住不同酒店,是因为歌手希望环境好一点,住得舒服点。如果真的婚变,王菲不会在庆功宴上那么快乐!”同一天,王菲在金钟太古广场看朋友SHO的时装表演,SHO的长像和日本明星竹野内丰非常相似,被误认为王菲有了新欢。时装表演结束,王菲等人前往一家餐厅吃日本料理,记者们蜂涌而至。有记者直接问王菲,身边的这位是不是你的新男友?有报纸说你和窦唯的婚姻出了状况,是不是真的?

听到这些问题,王菲勃然变色,当即站起来,将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回答记者说,“关你什么事?”顿时弄得一帮记者下不了台。记者们正面采访不成功,便开始秘密跟踪,一直跟着王菲和她的朋友到了她家,并且拍下大量照片。第二天,报刊再一次抛出重磅炸弹,王菲和新男友在她的香闺秘密会面。

经过媒体的一再查证,终于查清日本演唱会期间跟在窦唯身边那位神秘女子的身份,原来是日本新进女艺人早田优子。早田优子说,她和窦唯仅仅只见过四次面,算是音乐同仁,并没有任何感情方面的事情。她很奇怪,记者们怎么会误会她和窦唯之间有绯闻。而在同一天,见婚变事件越闹越大,陈家瑛和邱黎宽两位经纪人,不得不再一次出面澄清。她们说,SHO和王菲根本不是什么新男友,他们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相识,并且一直保持友谊。SHO和王菲之间,根本不可能成为男女朋友,因为SHO和王菲的女化妆师Zing正在拍拖,他们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至此,人们才明白,王菲之所以出席这个时装表演会,原来是为他人作嫁,

一场婚变风波,在王菲身边人绞尽脑汁的斡旋之下,似乎平息了。

可谁也没料到,形势急转直下。同一天,就在王菲的大后方爆出了猛料。这天晚上,窦唯带着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性走进餐厅吃饭,被记者们跟踪。其间,记者走近他们的餐桌,主动和窦唯打招呼,窦唯态度友好地回应。记者的鼻子都是狗鼻,嗅觉灵敏,何况正处于王菲和窦唯婚姻亮起红灯的传说盛起这种关键时刻,窦唯身边出现一个陌生女性的面孔,没有记者会不感兴趣。有记者旁敲侧击地问,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朋友?

令记者们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窦唯十分坦率地对记者说:“她叫高原,是我的爱人。”

不可能有别的回答比这个回答更能令记者目瞪口呆了。在香港如果回答说是我的爱人,记者们或许需要猜测半天以便确定爱人这两人字的份量,但在北京,“爱人”这两个字,只有唯一的解释,即是妻子。窦唯甚至不屑于用较为缓和一点的词,诸如女朋友之类,而是直接地用了“爱人”这个词,本身就已经暗示,他和王菲的婚姻关系虽仍然存在,但他已经不承认王菲是他的“爱人”。这便直接从当事人的口中证明了一件事,即他们的婚姻亮起红灯之说,并不仅仅是传言和揣测,甚至可能已经濒临绝境。

从此,高原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媒体。许多记者开始打探高原的消息,并且一直都在努力对她进行单独采访。

3月20日晚上7点,高原终于答应面见记者,并且亲口承认,她和窦唯拍拖已经很久了。有记者问,外间有传言说他们在一起已经两年,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可以说一针见血。王菲和窦唯于1996年7月结婚,到现在,才两年半时间。如果外间传言被证实,则表示,窦唯和王菲结婚不久,便和高原有了关系。而高原的回答则更加直接,她说,他们在一起远远不止两年。

当天晚上的记者会上,高原态度非常友善,从头笑到尾,只是有记者问到她算不算是第三者时,她才稍稍有些变色,不太客气地答:“关于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你应该去问他(指窦唯)。”

第二天晚上,高原继续接受香港传媒的独家采访。这次采访,被香港传媒称为高原“爱的宣言”,因为王菲婚变的事情曝光后,有传媒说,这件事其实早已经在圈内传开,王菲和窦唯之间就离婚事宜,有过多次交涉,但一直未能达到共识。这次,高原公开说出了她和窦唯交往的时间是五年,而不是外间传说的两年。她说:“五年来,我一直和窦唯在一起,根本没有分开过。我起初也不能接受(指王菲和窦唯结婚),但最终我还是接受了。因为爱一个人,应尽情去爱,不要理会其他的东西。”谈到窦唯希望分到王菲的身家一事,高原的反应比较大。她说“我不稀罕金钱。你看我穿着怎样?你看我是不是贪钱的人?我不计较是不是有钱,也完全不知道窦唯可不可以分王菲的身家。”

有一次,那英要回北京,勾起了王菲对北京那个家的无限思念。她临时决定随那英一起返回。买机票、登机,一切都那么匆忙,根本来不及通知窦唯。到了北京之后,又想,干脆不通知他了,给他一个意外惊喜吧。没料到,那英陪着王菲跨进家门时,恰好遇到了来不及打扫战场更来不及避开的高原。王菲一下子呆住了,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只是哗哗地流泪。那英忍不住了,冲着高原大骂。高原毫不示弱,对那英说,“你搞清楚事实再来骂我。”那英说:“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人家结婚了,你瞎了眼吗?”

王菲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圈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她竟然相信了窦唯的一时糊涂说。可王菲前脚离开,窦唯后脚便带着高原外出旅游。

如果没有媒体所谓的“红灯事件”,哪怕有了这一报道,而窦唯不隆重推出高原,说她是他的爱人,王菲很可能还会忍一段时间。既然已经闹到了无法挽回的余地,王菲就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尽可能将影响缩到最小。3月24日,王菲前往律师楼,就离婚相关的问题,向律师咨询。

按照香港法律,夫妻双方的任意一方,可以单方面提出离婚,由律师代表提出方签置一纸分居文件,便视为离婚程序的正式生效。分居满一年后,可以向法院申请正式离婚,亦可以解除分居,恢复婚姻。3月25日下午,王菲前往香港湾仔新鸿基中心的张惠庆律师楼,单方面签署分居协议,离婚程序正式开始。

离婚后的舆论对窦唯相当不利。由于王窦联姻,王菲有相当一部分歌迷同时也迷上了窦唯,而窦唯相当一部分歌迷,也迷上了王菲。离婚事件发生后,大部分乐迷开始指责窦唯的不是,面对失去大批歌迷的危险以及舆论的一致喊打声,窦唯不能再沉默了。

窦唯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为着事业,忽略了家庭。我总觉得……根本是一个阴谋。”

此言一出,外界大哗。这个词被窦唯第一次引用时,记者们还以为他是一时口快,词不达意。可接下来,这个词被他一再重复,人们才意识到,在窦唯的心里,这确实是一次“阴谋”。但是,他所指的阴谋到底是什么?是谁设下了这个“阴谋”,因为记者一再追问,窦唯才解释说:“那肯定不是我。我也是被这个阴谋弄成这样。而高原也是给牵涉入内。大家可以想一下,没有任何的婚姻生活,没有任何的交流沟通。食不在一起,住不在一起,睡不在一起。大家想会怎样?”

看起来,窦唯所说的“阴谋”,像是指这次离婚事件是一个整体策划。可后来的那番解释,又似不在此。那么,阴谋到底在何处?

窦唯进一步解释说:“每次打电话找她,她不是在打牌,就是在唱卡拉OK,或者根本找不到她,我不知道她在做什么。我们早就开始分居,断断续续的。”

记者抓住了分居这个词,说你们结婚也才两年半时间。你说的早就分居,指的是什么?会不会真的如外面传说的,结婚之前,你们的矛盾就已经很深?对此,窦唯并没有作特别说明,反倒是有记者问他,既然如此,当初,你们为什么还结婚?他坦率地说:“是为了小孩。在结婚当日下午,我曾跟她和她的经理人说要取消婚姻。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会怎样,但是最后也结了。”

窦唯说,为了这桩婚姻,他曾经做出过努力,想舒缓彼此间的矛盾,也曾和她谈过,但她的态度很冷淡。记者问他,那么,你爱王菲吗?他说:“我不知道爱的定义是什么。假如说我爱你,我给你房子、汽车,然后人走了,彼此没有什么交流沟通,这算是爱吗?”相反,关于他和高原,窦唯非常肯定地说爱,说高原是他的爱人。他说,他和高原在一起这件事,是他主动告诉王菲的,也曾主动跟王菲谈过离婚的问题,但遭到拒绝。他的话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意思,他和高原,并没有背着王菲走到一起。

离婚生效,王菲争取到了女儿的抚养权。至此,这场战争,才真正算是落下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海迪生于1955年,小名玲玲,山东济南人。5岁因患脊髓管瘤,高位截瘫,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83年张海迪走上创作文学的道路,后成为山东创作协会一级作家并且是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5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管瘤而不能上学,但她非常想学习,恨不得跳出病魔的“控制范围”。一天玲玲终于挎不住心中的渴望,她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玲玲不能上学,家里又请不起教师,妈妈爸爸下班后便亲自教她。

有一次,她感到非常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家庭作业),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正重地对她说:“今天的事今天做完。”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到学习贵在坚持和自觉,绝不能拖拉。

学习知识的决心让这位钢铁战士傲视一切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但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能翻译许多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它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

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个像张海迪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做一个生活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哈佛大学经典有哲理的故事哈佛大学励志姐传奇故事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这位美国版励志姐名叫“道恩·落金斯(Dawn Loggins)”,居无定所,家境贫寒放在美国的语境下,便是生活在贫民区,父母都是瘾君子。在洛金斯的童年记忆中,烟雾弥漫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就算她将房间整理好,用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到一片狼藉。她记不得父母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毒,只记得因为家里没有自来水,她和年幼的兄弟要走到公厕提水;她记不得有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只记得同样因为没水,几个月不能洗澡的尴尬;她记不得父母除了吸毒还做过什么,只记得在昏暗的光线下啃完一本本课本……

还有别人对她的帮助,老师同学帮助过她解决用水问题和看书问题,虽然只是送给她一些蜡烛和学校更衣室洗澡等小事,不过对于洛金斯来说,这一切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往往给人以富裕的印象,很多人以为美国就算有穷人,也不会穷到哪里去。事实却刚好相反,美国不但有穷人,甚至其穷到让人想象不到的地步。不管在家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似乎都没错。只不过,洛金斯的早当家不止停留于赚钱的阶段,她握到了改变命运的另一根绳子--读书和知识。在高三那年,被父母遗弃后,她勇敢地走上了这条路。幸运的是她遇上了好人,有人愿意收留她。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洛金斯很聪明,成绩拔尖。从这一点上看,洛金斯并不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不过也得配合她的顽强的意志力才铸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洛金斯的故事几乎具备了励志教材的所有元素--主角悲惨的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一路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这样的励志故事发生在美国,从侧面打破了美国人都很富有的迷信和死板印象。

美国是不是世界人民的天堂?对此我一向持怀疑态度,别看他们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但贩毒、抢劫、谋杀等安全问题依然充斥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尤其在贫民区,因为贫穷导致的问题似乎更多。贫民区和富人区几乎是贫富差距的缩影,切实的反映了贫富差距是世界问题。

可是美国无疑是励志的,但从她的历史,短短几百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已足够励志。再看美国人,我说的不是好莱坞大片里Super hero般的人物,而是每一个平凡的美国人,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就拿洛金斯来说,她自述自己从小见识了丑陋的一面,吸毒的人群,被遗忘的人群以及各种困顿。她对自己说,我绝对不能成为和父母一样穷困潦倒的人。从她暗下决心到实现梦想,用了很多的时间。当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摆在桌前时,不知道洛金斯心中作何感想。但和中国一样,在美国本地,洛金斯的故事同样激励了许多人。人们为她打动也为她祝福,在哈佛全额奖学金下,洛金斯终于不比担忧学费从哪里来。她脸上挂着的自信,会帮助她度过愉快的大学生活。

实际上,洛金斯并不是第一位励志姐,很多年前一部《风雨哈佛路》便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畅销书,后来甚至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中的女主角莉斯经历的故事几乎和洛金斯如出一撤,同样的贫民区背景,同样的父母吸毒,同样的被父母遗弃,同样的聪明好学,同样的从艰苦中考取了哈佛大学。那本书和如今的洛金斯一样,成为励志的经典。

天堂是人们死后才去的地方,虽然没有人证明它的存在,却依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向往;而哈佛这座学习的天堂,虽然难以攀登,但总归是存在的。但愿洛金斯的故事可以激励你,只要你肯付出,就能抵达心中的天堂--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哈佛耶鲁;不管是国内名校梦,还是美国留学路。记住没有到不了的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热爱生活的人。他们不屈不挠,争取进步。今天,我读了张海迪故事

张海迪小时候是个活泼快乐的孩子。但在她五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了脊椎血管瘤。病情复发,五年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不得不截瘫。

看着朋友们开心地跳橡皮筋,背着书包去上学,小海迪幼小的心灵很痛苦。她伤心地哭了:“妈妈,我要走了!我要上学!”

爸爸给小海蒂买了书、笔记本和钢笔。告诉她,很多名人尽管身有残疾,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受到父母的爱和鼓励,她决心振作起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后来张海迪看了十几部医学专著,请教了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了针灸等医术,给群众免费治疗。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我感到羞愧。虽然张海迪病重,胸下完全昏迷,但面对残酷的命运,她并没有屈服于疾病,而是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种外语。她是多么勇敢和坚强啊!她不怕病,勇敢面对,奋力抗争。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总是微笑着面对任何困难。

医生曾断言张海迪活不到27岁。但是现在张海迪54岁了。她已经踏上了为中国残疾人服务的新征程。

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还是“年轻”的,“海蒂精神”还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海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生活中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