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先忧后乐的历史故事500字【经典20篇】

寓言故事通常通过小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寓言故事有些带有讽刺生活的意味,值得深思和探究。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

浏览

4221

作文

252

篇1:216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大火种》观后感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上周刚刚结束的华表奖上,电影《大火种》作为庆祝建党95周年献礼影片被重点推介。陈瑾与电影《大火种》的剧组同胞们一起走上了华表奖的舞台介绍该影片,它紧凑的故事情节和红色正能量的基调定能吸引和感动无数影迷。

《大火种》根据铁流、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改编。讲述了1926年山东广饶地区的中共党员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用生命保护中国首版《共产党宣言》,并使其如火种般传播开来的感人故事。实力派演员陈瑾在片中饰演的姜玉兰,是一个不识字、裹小脚的山东妇女,因其夫是党员,使其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书,并被丈夫的热血所感染,在经历一系列的屠杀与抗争之后,她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这番心路历程真实、感人、非常的富有层次。

集金鸡、华表等各大电影节影后殊荣于一身的陈瑾是一位有存在感的演员,她参演的影视作品,不管什么角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电视剧《渗透》中的女特工于秀凝、《生死血符》中的泼辣村妇胡大脚、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悲剧角色蒋氏等等。最难得的是,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没有自己的影子,就像变色龙一样,与角色无缝隙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名人妲己的故事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妲己的种种记载及传说,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时,才对妲己和商纣王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给他的谥号,意思是“残义损善”。[1] 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帝辛”。

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帝辛三十余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六百年,国力雄厚。物阜民丰,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而且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年过六十。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当时帝辛已经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浑身充满几近爆炸性的火热气韵,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当时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酬神祭祀,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2017常见的成语故事3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名人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故事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白居易写的诗,生动流畅,连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谁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学写诗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他还是一天天不停的读了写写了读......白居易给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诗歌,成为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成语故事精选势如破竹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王暴虐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我的祖国,我更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闻名中外的山西省太原市,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吸引着中外的许多游客,她像一位温情脉脉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们。

太原是一座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有许多着名的大学如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还有许多中学如五中、十中、一外、二外。许多重点的小学:如五一路小学、校尉营小学,它们为山西的经济、文化腾飞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那一个个出色的人物不正在默默地为山西崛起做着贡献吗?

山西的历史悠久,太原的晋祠有许多寺庙比如说圣母殿,圣母殿里有一尊泥像叫水母娘娘,还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每当人们看到它时就会想到那美丽善良的水母娘娘。

山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这块土地上,曾出现过许多英雄,如革命烈士范序亭为山西的革命、太原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数不清的革命领导人,亲自带领山西人民打鬼子、求解放,如徐向前、薄一波,再往前推古代有着名诗人白居易、荀况等,他们为如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山西有许多特产如太原的老陈醋、太谷的饼,稷山的枣,都闻名全国。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特产多,她养育了我们山西代代儿女,所以我爱我可爱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屈原发米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二、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成语故事2:卧薪尝胆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故事:李清照为何又称“李三瘦”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李清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清代文人陈廷焯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一词后,寄给了两地分居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便3天3夜闭门写作,得15阕,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赏鉴。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4:三令五申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覆水之舟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没有任何矛可以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故事:鸣鼓而攻之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出处】(1)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2)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3)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敬宗本纪》:"(王)播自掌盐铁,以正入钱进奉,以希宠固位,托称羡余,物议与鸣鼓而攻之。"又作鸣鼓而攻。

(4)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先生须索鸣鼓而攻,免使得罪圣门名教。"

(5)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十九回:"如今见我这等回来,他们竟自闭门不纳,还道我不是安分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

【典故】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用法】作谓语;指公开声讨

【近义词】鸣鼓而攻

【示例】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历史故事:鸣鼓而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问题一: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问题二: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问题三: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名人孟尝君和秦国的故事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征稿启事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为宣传肇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举办“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有奖征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稿件,欢迎踊跃参与。

一、征稿要求

题目自拟,内容包含流传在民间的和新创作的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要求主题鲜明,传播正能量,故事性、可读性强,字数在1500字以内。

二、奖项设置

征稿活动结束后,评审小组将对所有文章进行认真评选,好中选优,对获奖作品颁发奖金和证书。一等奖3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3000元)、三等奖20名(奖金1000元)。

三、投稿须知

1、来稿请标明“讲好肇庆历史文化旅游故事”有奖征稿字样,须邮寄纸质稿件到:广东省肇庆市沙墩路10号西江日报社副刊部,邮编:526020。作品后面请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等个人准确信息,以便于联系。稿件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同时发电子版至邮箱:FKW26046@163.com。

2、征稿作品须为原创作品,凡涉及版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优秀征文除在《西江日报》或西江网发表外,还将结集出版。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2:负荆请罪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行将就木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因为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把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她接二连三地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后来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带着许多忠心的臣子一起流亡外国。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那里住下来。狄国人攻打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她俩送给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tiáo)和叔刘两个孩子。就这样,他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

这期间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大臣里克所杀。在外逃亡的夷吾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一上任,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于是他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

无奈,重耳又要继续逃亡了。

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流着眼泪答道:“我今年已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了,已经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后来,他终于又回到晋国,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将要;木,指棺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