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斯琴高娃片段观后感【精选2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朗读者斯琴高娃片段观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浏览

3558

作文

185

篇1: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作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读者,将书籍的底蕴与魅力放在了一个聚光点上,让那些书籍中难以言会的一切都像蜡烛般在骤时间明亮起来。本期朗读者来请来了一位我十分喜爱的明星嘉宾。TFBOYS-王源。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高一学生,年纪轻轻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灯光和无数粉丝的追捧。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节目中的他却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绝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与名声越大,他所承受光鲜的同时,也决然少不了质疑和否定。一个16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却承受着同龄人绝不能及的关注,也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语,无异于是一座山的压力。然而他,16岁的王源,并没有泄气或停滞不前。面对那些糟心的种种,他选择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读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他去联合国发言时,他看见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竖立着“China”,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种真实,灿烂,洒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在这个和我同龄的人气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读里,在他温柔灵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颗红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种能让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魅力,在朗读里,温柔而又透彻的剖析每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明星,或者说是偶像。在某些灵魂清澈的池里,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并不因为自己备受瞩目,而忘记了生活,在他们身上,依然能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陪伴是一生的守候;陪伴是孤独寂寞最终的结局也是不可缺少的情怀。它可以让友情更加凝聚,可以让亲情更加深厚,也可以让师生情更加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讲的是:杨乃斌因发烧而导致双耳失聪,但他的妈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和他一起上同一所正常人的学校,每天陪读,整整陪了16年,直到考入大学。

这是母爱的陪伴。虽然杨乃斌是一个病人,但我们没有资格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他,因为他只是一个病人,看到这里也同时欢迎您访问中考作文,而不是一个罪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歧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有他的妈妈来做他的耳朵,会一直陪伴他。陪伴是一个人即将绝望时看到的一线生机;陪伴是你孤独是一起陪伴你走向曙光的一支(一艘)小船;陪伴如一只小鸟引你离开太阳落山的地方;陪伴是一束阳光,它会让昏暗的心房变得更加明亮。

这让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妈妈。妈妈在很热的补课班陪我学习但从没喊过“热”在冬天也没喊过一声“冷”,每天陪我复习功课,陪我到晚上十几点钟,但仍坚持陪我学习,这让我很感动。因此我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这是陪伴的力量,陪伴是爱的诉说是情的蜜语。每当我看见妈妈给我抄笔记的身影,与我寒窗苦读的皱纹时专注的眼神,当我临睡的时候,妈妈还在帮我研究不会的习题,准备明天给我讲的更细,直到深夜,妈妈才熄了灯……

陪伴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激情,可以让你心中的青春燃烧起来,无论是父母之间的陪伴,还是老师之间的陪伴,爱都永远包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因为有爱的陪伴,才会让世间充满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观后感第六期2024年

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中,倪萍捧着一束鲜花缓缓走向舞台,主持人董卿看了一眼就泪崩了,一边擦泪一边迎上前去。录制结束,倪萍接受媒体的采访。在倪萍58年的人生中,荣誉有过,坎坷有过。她说如果有来世,不要爱情,不要孩子,不要父母,她就想一个人过……

1 “被取代”时曾经很“悲壮”

倪萍一共主持了两百多期《综艺大观》,后来台里决定公开选主持人,同事都特别怕伤害到倪萍,“下午两点公开招聘”,声音轻得像跟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当时有8个主持人面试,最后周涛上,第一次见周涛,倪萍用“悲壮”形容自己的心情。

《综艺大观》录制新主持人的时候,倪萍坐在在观众席,镜头切到自己,按照导演要求,她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晚上回家后,她一夜没睡,“当有人取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失去了一块阵地。”

倪萍嘴上说得再慷慨,心里还是有点赌气的。2002年,杨亚洲找她演《美丽的大脚》,她觉得年纪大了,选择的机会少了,40多岁的时候尝试一下新的角色。那一年,倪萍调到了电视剧制作中心。

春晚也是如此,倪萍前后一共主持过13届春晚,她说:“(春晚)是一个特别光荣的岗位,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岗位,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岗位,是一个运气的岗位。你做过了不会辛苦,你离开也是自然而然。我成熟得比较早,衰老得比较早,提前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倪萍回忆:“《综艺大观》是最得意的时候,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综艺大观》一直播,我就像疯了一样。现在回头看看,我都很怀念那个时代。”

2014年,倪萍回到央视主持《等着我》,那个时候,她已经胖得厉害,“这个节目每一次录我都很累,心累。我同情这些苦难者,我努力在帮他们,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心里很着急。倾听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所以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

2 不主持了还有别的事可以做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骂声,有人说她老,说她丑,说她三观不正。她也想变美,但是,她只要往美容院床上一躺,脑子里全是事儿,如坐针毡。热瑜伽减肥也半途而废,“我没有时间,我要回去画画。”倪萍有钱,两辆顶配奥迪,多处房产,她对自己“抠门”,但她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捐款100万元,为西部缺水的农村捐款100万元。

有人问:您在主持道路上还会坚持多久?她说:“我不知道。反正目前做《等着我》,我还坚守着。有一天不做了,我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我写书、画画、拍电影,都是我想做的事。总而言之,生命中还有许多能再上一个台阶的事。”

倪萍喜欢做饭,家里煤气炉上总炖着东西。她在一张紫檀大画案上作画——画画这个爱好,是她跟好朋友、歌唱家苏小明学的。2011年,倪萍拿起画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朋友说她是华丽转身,她母亲说她是“滑稽转身”。

倪萍说:“主持节目也好,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写书也好,对我来说不存在转换问题。拿起笔来我就能画、能写,拿起话筒来我就能主持。这些都是骨子里的。”

3 儿子如今是生活的重中之重

倪萍40岁才生下了儿子森。森11个月时,倪萍发觉他老是摔跤,眼睛不能注视,不能随着光线游走,抓不到眼前的物品。到医院去,结果很不乐观——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最佳时间是新生儿出生8到17周之间。

森的眼疾发现得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倪萍那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惧,“作为母亲我并不是特别坚强,我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常常脆弱和无助。”多少个后半夜,她灯也不开,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姥姥劝她:“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为了带孩子去美国治病,只要酬劳比来回机票高的活她都接。直到森10岁,医生才说等以后结了婚再来复查。倪萍听到这话,满眼泪水,看着儿子说:“60岁再结婚吧,妈妈不想再来复查了。”

在《朗读者》里,倪萍讲述了这段苦难,泪眼婆娑。那10年为了孩子,她债台高筑,迅速衰老,拍杨亚洲的《雪花那个飘》,零下十几度,脚放在冰河里泡太久受了大寒落下的病根,她现在腰不能久坐,腿不能久站。但她说感谢有这份苦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如今,森快考大学了,倪萍有空就会去陪儿子。母子俩有时候也会聊聊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如今儿子是倪萍的全部,她对名誉、金钱已不再有任何欲望。未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写长篇,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还有一个,是希望儿子身体健康,等以后让我可以帮他带带孙子……”

在一次电视访问中,倪萍曾说:“我下辈子不想要父母,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爱情,我就自己一个人过。像苏小明一样,舒舒服服泡上一次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倒一杯红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陆川观后感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2004年,导演陆川代表作《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轰动,同年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虽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丽,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现实而残忍。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

当陆川在《朗读者》回忆当时拍摄的情景时,对于本期的主题“眼泪”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个片子冷峻一些,看整个电影的时候觉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究竟为什么对于眼泪的故事,陆川会如此的不同?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本周末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比赛的激烈程度能与抢救室里的生死一线相提并论,也没有哪一种竞赛的紧张程度能与抢救室里的争分夺秒相提并论,因为在这里与我们较量的是死亡,谁先触碰到疾病的真相,谁就能赢的生命的希望。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正是我们急诊科抢救室里的故事。

只有在急诊抢救室里,你才会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转瞬即逝、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每一个抢救患者对于急诊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抢救对于急诊科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呼啸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杂着担架车轮的滚动声还有家属焦急的催促声,像这样的场景每天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一眼望不到头的挂号队伍,永远无法停下来的护士,数小时都没有休息的医生。有的人来了,笑着从这里走出去,而有的人来了,生命便止于此。伤痛、无奈、悲愤、委屈、无助、绝望。这注定,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让人安静的地方。

汗水一滴一滴的流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负责胸外按压的这几名护士早已衣衫湿透,有的人的眼镜更是顺着汗珠从鼻梁滑到了鼻尖。但是,她却都不敢用手去扶一下,生怕这扶眼镜的一瞬间就会左右患者的生,患者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鸡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春天。《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发挥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还会出现更多现象级文化节目,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

虽说,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独霸荧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要知道,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已成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通病。夸张代替真实,搞笑当作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消费,综艺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提起电视综艺,这些年一个“霸屏”的现象就是各种明星真人秀。起初,这类节目也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复制、模仿的节目越来越“滥”,就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

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之间并没有鸿沟,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无聊而去,明星的矫揉造作、绯闻隐私成为卖点,甚至被煞有介事地过度解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裹挟着观众们眼球,让观众们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粗糙、焦虑。综艺节目亟须重新接洽文化的源头活水,回归内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动,在此语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可谓正逢其时。

应该说,《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娱乐至死”,他们追求久违的纯净、美好、真诚、朴素,也充分说明,电视综艺节目亟须回归文化内涵之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电视荧屏一片喧嚣的背景下,《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回归”,赢得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充分说明人文内涵是综艺节目的灵魂,只有诉诸文化与情感,电视综艺节目才能焕发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比较流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4月22日,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第八期朗读者李宁观后感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第“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李宁今日朗读的文章是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他准备将它献给陪同自己一同成长的人。李宁的声音显得坚毅、果断,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成之后,当董卿问李宁这篇文章那句话能够带给他最深的共鸣时,李宁回答:做一个战士!李宁随后也谈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那一天观后感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那一天,是你我心中的记忆: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亦或是他乡遇故知;也许是19世纪的某日,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坐在塞纳河畔的左岸咖啡馆里构思着他们的传世之作;也许是牛顿在家乡的果园里结缘了万有引力。我们在《朗读者》十一期中穿越时间的壁障,一起回到郭琨、安文彬、金士杰、刘慈欣、姚建中、江疏影的“那一天”。

在33年前的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要在南极创建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也就是在那一天,郭琨的名字曾被很多人记住。迄今为止我国在南极建设的四座科考站中,有两座科考站曾经都是由他亲自率队远赴南极指挥建设。他现场说起了那时候队友作的一首诗,从数字一到十,每一个以数字开头的形容词都代表了那时他们的感触。然后来到了长城站建成的那一天,他们敲锣庆祝,却把锣敲出了一个洞,这是怎样的兴奋与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今天晚上,《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但不管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拳王邹市明的家庭幸福指数。《朗读者》只是他们一家的秀恩爱大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邹市明、冉莹颖一家朗读意外频频 却被赞"有爱"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里,倪萍讲述了这段苦难,泪眼婆娑。那10年为了孩子,她债台高筑,迅速衰老,拍杨亚洲的《雪花那个飘》,零下十几度,脚放在冰河里泡太久受了大寒落下的病根,她现在腰不能久坐,腿不能久站。但她说感谢有这份苦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如今,森快考大学了,倪萍有空就会去陪儿子。母子俩有时候也会聊聊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如今儿子是倪萍的全部,她对名誉、金钱已不再有任何欲望。未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写长篇,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还有一个,是希望儿子身体健康,等以后让我可以帮他带带孙子……”

在一次电视访问中,倪萍曾说:“我下辈子不想要父母,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爱情,我就自己一个人过。像苏小明一样,舒舒服服泡上一次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倒一杯红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导演陆川来说,《可可西里》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十几年来,这部当年的惊世之作始终影响着陆川的人生和创作。近日,在央视《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陆川再度提起那段可可西里的往事,并朗读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又一次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在之后的采访中,除了《可可西里》,陆川还聊了不少有关《朗读者》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问题。他透露原本董卿找他来是做幕后工作,之前为了逃避朗读还耍了不少赖。而谈及近年来作品风格的转变,陆川则直言自己一直没把电影当做一个职业,因此总想尝试不同的事。

其实在一开始,陆川是作为节目导演候选人被董卿挑中的,不过因为还有两部新电影在筹备,转行做综艺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但在《朗读者》筹备的前期,陆川也参与了一部分策划工作。尽管相识多年,但这次的合作还是让陆川对董卿有了全新的看法,“我觉得董卿特别能团结人,她找了很多优秀的‘大脑’一块开会,我也参与了两次,感触很深。如果没有董卿,这节目可能做不到这么好,她本人的气质和对朗读的尊重就是这个项目的DNA。”

而作为一个常年躲在监视器后的导演,陆川并不擅长待在镜头前面,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见光死”的人。这次在《朗读者》中,虽然陆川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在镜头前尝试朗读,引发了不错的反响,但据陆川透露,他自己平时从来不朗读,为了逃避这次的朗读处女秀,他还曾对董卿耍过很多赖。

在董卿的坚持下,陆川最终还是登上了舞台。如今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陆川自己也深受感动:“不是为我自己感动,是为董卿感动。我是看着她怎么一步步把这个事儿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这种坚持很不容易。”

每一个创作者都拥有超乎常人的情感,而创作就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的过程。在节目中,董卿爆料陆川是个容易流泪的人,这与大众平时对陆川的印象大相径庭。

从《枪火》到《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陆川的许多作品都透着股冷峻的男人味,人物也总是沉默压抑着。在与董卿的对谈中陆川自曝为了让影片更冷峻,还剪掉了一大段煽情段落,“因为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听起来特别酷。

然而在采访中,陆川却承认了自己泪点低的事实,他说:“我确实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看各种电影我都会哭。”因为怕被人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陆川特别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去年,因为一部名叫《生门》的纪录片,陆川在飞机上感动到不能自己,结果被空姐多看了几眼,让他颇为尴尬。不过好在这种感性的一面也只在看电影时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清明时分,雨落人间伴离殇。本期的《朗读者》也以借“告别”为主题词,和大家一起体味世间百态的告别。

这一期董卿请来的嘉宾有姚晨、曹文轩、程何、李立群、维和部队英雄、张国强以及王蒙先生。告别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总是带着一些忧伤,告别的人有很多,不仅仅是血缘之别。

微博女王姚晨,要诉说的告别是曾经在自己家待了三个月的保姆。在初为人母的时候,她请来一个强势又会批评自己保姆,虽有不甘,却在在离开之时不舍落泪。这是生的告别,是萍水之中的相逢之别。

以一本《草房子》而名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借《草房子》的选节来怀念自己的父亲,他的朗读不仅仅是读,让人觉得更像是聆听,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青年翻译家程何要告别的是和她一样热爱音乐剧的罗颖珊,因为自己未能在和她诀别前完成《堂吉诃德》而留有遗憾,而今天的朗读,献给她,告诉她自己已经做到了,相信她也看到了。

著名演员李立群最难忘的告别是与母亲最后的诀别,未能见上一面,却能说出“不遗憾”,我们可以理解他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而更加思念母亲的心情。

中国维和部队的英雄们要告别的是自己的战友申亮亮,因为一场突然的袭击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定格在呢个黑暗的夜晚,和他们一起朗读的还有我们演员张国强,这是与英雄的告别,饱含泪水与崇高的敬意。

当代文学作家王蒙先生的朗读要献给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超乐观主义让他笑对离别,我们看不出他的一点儿伤感,他说因为他读的,他们都懂。

就像董卿说的,告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告别。也像曹文轩说的,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惟愿我们珍重彼此,不枉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日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央视频道正在播出朗读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访濮存昕,看了一段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一期节目会有四到五位嘉宾,满满的温暖。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李宁今日朗读的文章是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他准备将它献给陪同自己一同成长的人。李宁的声音显得坚毅、果断,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成之后,当董卿问李宁这篇文章那句话能够带给他最深的共鸣时,李宁回答:做一个战士!李宁随后也谈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把自己写的这首诗朗诵给我的自行车,这辆我亲手组装的自行车已经陪伴了我整整2年,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日清晨6时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大二男生徐国清就赶到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门前,成为央视"朗读亭"现身武汉后的第一位朗诵者。

"朗读亭"因央视文化栏目《朗读者》应运而生,目前它已走过了北京、广州、上海、杭州、西安等几大城市,今日是首次来到武汉。记者在武汉大学看到,这座高约3米的"朗读亭"外观古朴别致,内部有两个go 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进入后,只需要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出自己准备的内容即可。为了保障朗读者们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亭子外面的央视工作人员会遥控"雾化"设备,将亭子玻璃调整成毛玻璃状态。

很多《朗读者》的粉丝们昨日都是清晨七八点就赶到武汉大学,在亭子前面排起长龙。他们中有学生、教师,也有公务员、企业白领,尤以女性居多。等候的过程很枯燥,爱好者们却乐于享受,他们要么捧着一本书轻声吟读,要么互相交流,临时提高一下技巧和节奏。

央视《朗读者》外拍组有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朗诵,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武汉人对于朗诵的热情也是令我们意外的,今天共有140余人登记要朗诵,这个数字在我们之前走过的几座城市里面也是位居前列的,一般来说,首日登记朗诵的人数都在120人左右。"

记者注意到,这些武汉的朗读者们在进入"朗读亭"前,还纷纷在登记表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希望成为一生的朗读者","朗读,让心灵更加美","让人间充满真情和温暖",这些寄语满满都是正能量。

据介绍,这座充满爱和温暖的"朗读亭"今天还将继续在武汉大学等候朗读者们的到来,此后它还将在武汉"漂流"6天。从明日开始,"朗读亭"将先后到达汤湖图书馆、东湖屈原纪念馆行吟阁、西北湖广场,在这3个地点各对外开放2天。

每个朗读者都有自己的故事

献给朋友、父母、老师、家乡、董卿......今日,走进"朗读亭"的人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心愿。

来自江夏区大花岭小学三(7)班的李恩妮是昨日最小的朗读者,年仅8岁。昨天是上学时间,小恩妮却坚持要请假赶到武大朗诵。小恩妮的妈妈告诉记者:"她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小女孩,每期《朗读者》必看,所以我想这个小小的愿望还是应该满足她。"

这一次,李恩妮的朗诵内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散文《美丽的愿望》:"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要有一些美丽的愿望......"她说,我想把这首诗献给妈妈,希望妈妈永远幸福。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今日春光明媚,陶晓辉女士把女儿送到武汉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后,一时兴起到珞珈山走走,正好遇到了刚刚开放的"朗读亭",她便报名朗读了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

"女儿在学校也算“诗词小达人”,她能够背诵五六百首古诗词。"陶女士透露,"我要把自己朗读的整个过程用手机录制下来,带回家放给女儿听,最近我们之间产生了些小矛盾,希望她能理解妈妈的爱。"

走进"朗读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则是武大哲学学院大三学生凌佳薪期待已久的心愿,"我12岁时公开朗读的第一篇稿子是《荷叶.母亲》,十年过去了,我想体会一些不同的感觉,没想到,朗读到最后,我的情绪被彻底调动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家国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敬和学习!

——兹心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全国,更开始走向世界。

1.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2017

2.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