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家风征文合集20篇

导语:为了让家长更好地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校园、关注教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校合作共促成长征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7634

作文

701

篇1: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状况日新月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正跟随并推进世界发展的步伐;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努力融进现代化的同时,耳边是否还聆听着两千年前,来自孔孟圣人的教导,脑里是否还装着仁、义、礼、智、信,骨子里是否还凝聚着龙的传人与生俱来的知与行的能力。这是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我国,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开始,便萌发出文学智慧的嫩芽。我们一遍一遍的背着《三字经》《弟子规》,沐着圣人的光芒长大。我们一点点尝试读懂那字字珠玑的文言文,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体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形相思;亲睹陈皇后“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的忧郁缠绵,文昭皇后“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美丽绝伦。

诵读小名士》里有一个环节叫“诗词对对碰“,出一到两个关键字,选手背出含有关键字的诗词, 词穷便为输。在总决赛里,六个选手一直持续了二十几轮。在短短时间里,选手需要在自己背过的诗词筛选符合条件的,并避免重复,然后镇定自若的背下来。如果有错别字,则需要在五秒内回答一个新的答案。这不仅体现了选手庞大的诗词储备量,而且还展现了他们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先辈们的思想,经几千年凝炼汇聚,化作我们无可替代的财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通过刻画率真的子路,贤德的颜回等孔家弟子,教导我们“爱人即为仁”;《大学》引导我们从儿时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慎独,才能达到《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至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重现尧舜禹时期的天下大同?诚信、无私、豁达、温良,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是否真正继承,并表现于实际生活之中。

在无人监考的考场里,是否有人为了一己安宁,将考卷答案偷偷借给邻座同学;垃圾桶边的废纸,在身边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你能不能自觉将它投入垃圾箱。这些细微的小事,也许并不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你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不在于衣着是否华丽,家庭是否富裕,而是在于举止的优雅,谈吐的得当,思想的高洁,行为的道德。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观点直接反对了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一说。王守仁认为,“天理,即人欲”。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和《中庸》里的“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或许不必将“知行合一”理解得太过复杂。知道什么是对的,就按照对的去做。不过如此罢了。知道考试注重诚信,作弊的行为损人不利己,那就不要去做;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不要顾及周围是否有人见证,当做习惯毫不犹豫地捡起废纸。“人之初,性本善”,这些我们幼年时就熟知的小事,在潜移默化中,竟然被悄悄地忽视了。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什么原因。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们幼儿园时便能熟练的背诵《三字经》,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还能完整背下来。诚然,文学也在发展,文言文早在明清时期就收到了一小波排斥,直到二十世纪末,文言文已经退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但白话文通行的现象,并不代表白话文利于文明发展,而是作为一条捷径使人更快地接触文学。虽然迄今为止,用白话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有不凡之篇,但这些成就的基石终究还是众多人不愿下功夫去研究的古文。这就是经典。经典是历经千百年大浪淘沙永不流逝的黄金,风吹雨打而不朽的璀璨明珠。

历代才人倍出,根据各自的特色又分为众多流派。黄庭坚创始的江西诗派,讲“锻炼而归于自然”;以李清照为正宗的婉约词派,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作品气度超拔,不受羁束。是什么让一开始简简单单的甲骨文生长为有着庞大枝叶的文学之树?是人类不断地学习进步,探索创新。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代词曲、明清小说,到现在的散文、现代诗,中间有着漫长的过程。无数文人在学习前人基础的同时,学以致用,向更高处延伸。这才是发展之道。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开放自由的时代,文学之路将不断延长,但请大家不要忘记数千年前圣贤的教导。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风家训征文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有记者满大街地随时采访——你们的家风是什么。于是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而且都很正派很正统很“拿得出手”。

私下里,我就问我们家的老先生,“你说咱家的家风是什呢?”。老先生想了半天,仅仅说出一条极其普通的“老实做人,实在干事”。是的,我们家的确没有明文的规定“家风”条例,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很严格地要求自己,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不招灾不惹祸,认认真真地把党交给的唯一一件事做好,平平静静地吟唱着自己锅碗瓢盆交响曲。我可以骄傲的大声说,我们一生中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更没有埃过批评。回过头来想想,虽然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大红大紫,但是默默无闻也是一种人生格局吧,不是很好嘛!

可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可没含糊。用孩子自己的话说,他们能有今日,都是爸妈严格要求的结果。我们对孩子们常说的就是“别人不能做的事,你一定能做;别人吃不了的苦,你一定要吃”。所以我的孩子的性格都很坚强,越是挑战越是兴奋。这不是家风,充其量也就算是“家教”吧。

看到有人把“吃饭不要吧嗒嘴,坐下不要二郎腿”也放在家训里,觉得很有点意思。要是这样说来,我们家也有很多用“三字经”来要求的做法呢,只不过那都是“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的东西。比如尊老爱幼。我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了好吃的东西首先给长辈,然后他们才可以分享。至于家训,我们更没有明文规定。我觉得“潜移默化”渗透得更深,“随时随地”更容易接受。

说到这里突然想以几十年前的一个小事。有一次我坐火车出门,在餐车上遇到了我的一个学生。闲聊几句有关孩子教育的话题。我这个老师一张嘴就是跟人家说“要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好好读书”之类。那个学生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她说:老师,你看我不是很好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在餐车上工作,不比别人挣得少啊!当时我就无语了。是啊,说什么呢?一人有一人的想法,一家有一家的活法。我活该被噎。回来后自己解嘲,“龙生龙,凤生凤”吧!都去做官,谁当老百姓?都挤进城去做城市人,谁来种地?所以有五光十色的人,就有五光十色的景;有五光十色的景,世界才更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的家规家训家风征文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央视连续播出了《家规》专题报道,引发了国人的思考。本人认为,央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倡导文明新风尚,树立健康向上的新风气,及时有效,恰到好处,较好地发挥了引领、引导、导向作用。

家庭作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树立文明新风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修身齐家,树立良好的家风、社风、民风尤其重要。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但凡家规较严的家庭,其家庭都和睦,家人都彬彬有礼、有涵养,都文明向上向好,都事业有成,在立身处事,持家治业都十分成功。我家的家规不是我杜撰的,是上一辈的示范、身体力行传下来的,共六句话,42个字___“四十二字训”,即“懂得珍惜与尊重,学会理解与宽容,知道感恩与自立,明辨是非与善恶,明白事理与做人,明确目标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2]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从书籍中看了许多古代美德少年的感人事迹,真的很令我万分感动,那是因为他们的传统美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温席侍亲》这个故事像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不停地看了好几遍。故事中的主人公黄香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冬天地冻天寒的,他却先钻到父母还没睡的床上,把父母的被褥给弄暖了,才回到自己床上睡觉。看到这里,我既感动有惭愧。感动的是:黄香这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是多么懂得体贴和关心自己父母啊!惭愧的是:自己一到冬天,就要和爸爸妈妈抢鸭绒被盖,这是多么不好,不孝顺啊!

还有到了 夏天,天气又闷又热。别的孩子都在院子里乘凉,而黄香却手执蒲扇在父母的蚊帐里不停地扇着,冒着酷暑在屋里替父母赶蚊子。看着看着,我又一次感到无地自容,因为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的表现:每年夏天,我总是把爸爸妈妈赶到地铺上睡,自己则睡在铺着竹凉席,对着电风扇的大床上。这是多么不应该呀!

就这样,我看完之后,自己想了想,把这个故事翻来覆去读了好多变遍。我从黄香替父母温席这件事情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少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现代少年更要继承和发扬祖先流传下来的美好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色魅力征文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招远这片土地,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盛产黄金,抗日战争时期,丰富的矿产资源引来了大量日本人,在招远进行疯狂的进行黄金掠夺,同时这里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族英雄,也有了“地下出黄金,地上出将军”美誉,招远共43位将军,上将就达到了4位之多,招远特殊的山水养育了特殊的儿女,孕育出了天地金魂,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位传奇人物“花爪子”——冯官令。

“花爪子”,在招远市可是位响当当的人物,鬼子伪军一个个是谈“花”色变,可是越怕谈越爱谈,越谈越玄乎,谈来谈去他们把冯官令描绘成飞檐走壁、来无踪去无影的剑侠英豪。此后,二鬼子们夜间只要闹矛盾,就互相恶狠狠地咒骂对方:“你小子不用咋狂,叫你明天出门碰上‘花爪子’!”。鬼子视冯官令为“眼中钉”、“肉中刺”,曾连续多次围捕他,说谁抓住“花爪子”就“赏钱两千,官升两级”,但谁都没这个能耐抓住“花爪子”,冯官令光是在家中就被鬼子堵了5回,直接用枪点着就有3回,但他都英勇机智地逃脱了。

冯官令在金矿当矿工时,在井下打眼放炮炸伤了手,伤好后一双手变得花花点点,就得了“花爪子”的绰号。当时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这个绰号会让鬼子汉奸闻风丧胆。

1939年日寇侵占了招远的玲珑金矿以后,一天,冯官令亲眼看到,鬼子无故将大蒋家村农民蒋万腾推到电网上活活电死,还在一旁哈哈大笑,这让他体会到了当亡国奴的痛苦。1940年,34岁的冯官令愤然离矿,参加了抗日工作。

1941年腊月的一天,在玲珑金矿附近的潘家集上,一个扛枪的伪军勒索百姓,打了一个卖粉丝的摊主老汉。当时的冯官令肩搭一个钱褡子、一身地道的农民打扮,正在邻近小铺佯装喝酒。看清了这个伪军的暴行,趁附近无其他伪军,冯官令走上前,拾起一个秤砣,出其不意地将这个伪军击昏,夺下他的长枪,迅速朝天开了一枪。趁慌乱之际,他迅速潜入胡同溜走,当时南招二区区中队加上冯官令夺来的那支枪总共只有三支枪,可以说冯官令算是力了大功。

“花爪子”潘家集徒手夺枪的故事经人们演绎,被传得神乎其神。驻招城和玲珑金矿的鬼子们开始知道:“八路军里有一个‘花爪子’,大大地厉害!”。

1942年4月10日,八路军五旅十三团派小股部队与县大队部分队员组成小分队,袭击位于玲珑金矿中心的日军卫兵所,冯官令担任向导,带领小分队穿涧越峰钻电网,迂回到玲珑矿区的南山坡。

冯官令让大家潜入一片松林等候信号,自己带一名侦察兵战士敏捷地进入矿区内一幢低矮的工棚,借了矿工的衣裳和矿帽,装作矿工手提矿灯,肩扛铁锨,走出工棚。

冯官令和侦察员大大方方向门岗走去,佯装矿工去上工。鬼子窜过来,用刺刀指了指矿工上班的路,示意往他们那里走。冯官令用拿矿灯的手指了指鬼子身后那条路,说要到那边干活。鬼子不解,刚一回头张望,冯官令就双手紧握铁锨朝着鬼子头上砍去。鬼子倒在地上,侦察员马上举起用红绸布包着的手电筒朝玲珑山南坡闪了三下。

在山南坡埋伏的战士们看到信号飞速包围卫兵所,将一颗颗外面套着装有石灰粉、辣椒面布袋子的手榴弹从卫兵所的门窗纷纷投进,里面的鬼子睁不开眼,摸不着枪,东一头、西一头地瞎撞,大半死伤。冯官令将手伸进卫兵所的窗里,麻利地摸到一支手枪。仅一两分钟,奇袭结束,队伍迅速撤离,当附近小蒋家据点的伪军赶来反击时,队伍早已不见了身影。

这次奇袭活动,冯官令和战士们编了一段快板:“毒瓦斯,手榴弹,石灰粉,辣椒面,鬼子尝得够新鲜;喘不过气,睁不开眼,摸不着枪,拉不开栓,乖乖进了阎王殿……”而冯官令更是被老百姓传的神乎其神,人民眼中的大英雄。

冯官令打了一个有一个漂亮的仗,屡立战功,1943年夏天,他和另一名战士化装成农民,用一把砍柴刀歼灭了大蒋家东山炮楼半个班的伪军,缴获步枪4支、电话1部;同年,他们一夜之间在敌人眼皮底下,从玲珑金矿运出优质风钻钢1500公斤,把日军惊呆了。1944年4月,他们智取了伪军寨子据点,一举俘虏伪军20余人。同年夏,又在琵琶岭罗山庙设伏,歼灭护路伪军,缴获步枪10余支。1944年4月7日夜间,他和几个战友持枪闯进伪水口乡公所,“请”出了伪乡长兼寨子据点伪军小队长,命令他帮助八路军解放了寨子据点,一举歼敌20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拔除了玲珑金矿日寇在运送黄金必经路上设下的这颗钉子……

冯官令有勇又有智,他非常讲究对敌策略,在招远清除了一个又一个恶贯满盈的叛徒。1980年,他年迈因病去世,但在招远提起 “花爪子”,很多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他是曾杀敌几十名、被誉为“独胆英雄”的抗日勇士。“花爪子”的故事老人们会讲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听,孩子们在听一段故事,更是在聆听一段历史,聆听一段保卫家国的英勇事迹,而我有幸听到了这段故事,现讲给大家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红色文化主题征文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今天?科技发达,文明和谐,我们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是谁,给我们一个和平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团结友爱,和谐共处,我们拥有着和平的生活。是他们!是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们!

我来到雨花台,一路走来,整个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墙外面及地坪贴铺花岗石,朴素庄严。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像和文物史料。我们走过的不再是台阶,不再是平平常常的一段道路,我们是在穿越时空,走在了历史的年轮上!在这里,历史与建筑是血与肉的结合,是灵魂与身躯的融合。没有灵魂的身躯只是一具形骸,没有身躯的灵魂亦只是一阵随风飘荡的轻烟!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

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 1万平方米。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方型,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8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 5.5米,题为“宁死不屈”。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

北殉难处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块赭色花岗石砌成,高10.3米,长14.2米,由 9位烈士形象组成,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陵园由雨花台主峰等五个山岗组成,总的占地面积约54.2公顷。陵园正门立有一对石柱,朴素庄严,高约11.7米,象征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陵园内部有宽阔的广场和花坛。在雨花台的主峰建立了6.8米高的纪念碑,上刻有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在烈士殉难处建有“革命烈士殉难处”牌坊以及其他的纪念物。

烈士的墓群位于西岗的西殉难处,东殉难处建有烈士纪念亭,北殉难处建有赭色花岗岩烈士就义群雕,雕像高10.3米、长14.2米,由党的工作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等九位烈士形象组成,雕像充分的表现了烈士们临刑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在主峰东麓,建立了革命烈士史迹陈列馆,陈列着先烈们的遗像、遗书、遗物等革命文物,供后人参观缅怀。

数百位先烈们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人民作出伟大的贡献,他们用热血的青春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巍巍雨花,烈士们在这里永垂不朽!

伟大的红色文化熏陶着我们,我明白了取得和平的不易,我为你们这些伟大的烈士们而骄傲!我为今日美好的祖国而骄傲!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学生,但我会好好学习,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为祖国争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开展“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启事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即日起开展“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一、征文要求

围绕家风、家教主题撰写真情故事,体现诗书传家、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廉以修身、廉以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体裁为散文、随笔,字数2000字左右。

二、征文时间

本次征文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10日。活动征集的作品将择优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刊发。欢迎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三、投稿方式

投稿请发电子邮箱。

投稿邮箱:ccdizhengwen@163.com

咨询电话:010-59598182

四、有关事项

1、投稿作品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字样,并请提供作者的姓名、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2、投稿作品要求为原创且未刊发,不得抄袭;

3、作品一经采用,将给予适当稿酬。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7年2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知礼仪承家风征文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德清许多家长都遇到有关家训的提问。这是该县教育局利用寒假在6万学子中开展“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道必做的作业题。

“寒假是个好机会,一家人凑在一起,不仅能帮助家长搭建与孩子沟通的平台,还能谈谈往事,让孩子了解家里的过去,传承家训,一举数得。”乾元镇中心小学校长杨丽虹说。

“真、善、美是爷爷在我小时候就教我的。”读小学的土家族姑娘杨宇飞第一次做这样的寒假作业。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懂事的杨宇飞对家训有自己的理解:“在我们那儿,过年要给长辈敬酒,虽然我不会喝酒,但礼数不能少,这也是尊重长辈的一种表现。我家的家训就是尊重长辈、礼貌待人、以诚待人。”

放假第一天,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俞梦飞就缠着75岁的外公问:“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外公娓娓道来,13岁的俞梦飞不仅听到了很多家族以前的美好故事,还知道太公传下的家训是:不赌博、不抽烟、不酗酒,要刻苦、勤读书。“通过这次寻家训作业,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俞梦飞说。

学生回家寻家训,也让家长们倍受触动。一些家长反映,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受教育机会。德清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在学生中开展寻家训活动,可以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弘扬好家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念建军节作文:传承红色精神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的十月一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在那天从首都北京发出的一声呐喊,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乃至整个世界,哪一刻世界为之震撼,华夏儿女为之欢呼。

这标志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和压迫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回想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和外来压迫的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振兴中华而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史。

革命先辈们用尽生命的最后的一点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正如《开国大典》所描绘的那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的血肉之躯铺成了我们今天的共和国,这是我们要时刻铭记的历史!为了报答先烈们的英勇牺牲,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可是我们就能以此为借口忘记那些曾经活跃在太行山麓上的身影吗?

在参加了学校展开的“重温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影评活动后,我想到了很多,看着影片中一位位先烈倒在血泊之中,又再一次爬起来,那种为了革命理想,为了建立新中国的信念使我非常感动。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肩负着和革命先烈们同样的使命与信念,那就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应该从小立大志,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将来报效祖国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每位交华学子要倍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非常好的学习条件,努力攀登学业高峰,继承和弘扬先辈留下的民族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好家风好少年作征文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很温馨,有勤劳的爸爸和善良的妈妈,他们常常教导我做人要有爱心,要帮助人,做个善良的人。

这是从我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甚至更早的时候传下来的,因为我爷爷等许多人爱帮助人,所以,我们的家风就这样形成啦,而且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我上学坐公交车,坐到第六医院的时候,有许多老人上车,随后,有许多人都站着,我穿过了三位老人,把哪位腿脚不利索的老爷爷让到了我的座位上。这位老爷爷和我说了好多话,我并不感到厌烦,而是觉得很开心,人都有老的时候啊,我们要有爱心啊!

还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有一位老爷爷突然摔倒在地,我忙跑过去扶,因为要上学啦,所以心里又着急又害怕,又因为当时急于上学去,刚刚把老爷爷扶起来,也没看身边,转身跑向学校。结果,又不小心碰倒了一个路人,当时也还是非常着急,只是小声嘀咕啦一声“对不起”便跑走了。

没想到,妈妈就在后面远远地看着我,她回头给别人说话,没看见我扶老人,只看见我撞倒了路人,妈妈很失望,回到到家不停的批评我,我很冤枉,我给妈妈诉说自己的苦衷,妈妈听了恍然大悟,接着妈妈告诉我:“你的做法又让无辜的路人受到了伤害,这不是我们家人的作风,要引以为戒啊。”

我默默的惩罚自己,半个月不许玩电脑。

自从这件事过去之后,我越来越明白,爱心要真心对待,帮助人要全心全意,一定不能漫不经心的去帮助别人。

这就我们家的家风,和国法一样,一点儿也不可触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你喜欢我们家的家风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

——题记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的纪念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庄严而高昂的国歌声,让我们回忆起那一段红色的历史,那是一段可怕的回忆,悲惨的回忆啊!无数祖国同胞为了现在美好的生活而战死沙场,无数无辜的人民死在敌人的枪击下,无数英雄好汉与敌人拼死争斗换来了如今美好的家园,请与我一起走进身边的红色历史。

今年8月上旬我来到了江阴的鹅鼻嘴公园,一只硕大的船只停留在一个三叉路口,看似它仅仅是一艘普普通通的农家渔船,它身后却藏有红色的记忆——渡江战役第一船。那是一个历经血腥风雨的年代,这艘船在敌人的炮台下,来回运送战士了六次,减少了不少的伤亡。

深入公园,可以见到黄山炮台的遗址,它是,光绪年间,为防外舰入侵,特在此增筑炮台,使它成为中外闻名的江阴要塞。前进的征途上,血色记忆中的不畏艰难;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再向前。

8月底我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数字,大家并没有在意,但当你走上长城,你知道,你错了!远远望去,长城绿树环绕,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矗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当你踏上长城,就相当于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陡峭而崎岖的台阶,近一百三十度都陡坡,当我登上第一座烽火台时却已是气喘吁吁,举目远望——长城气魄宏伟,雄伟壮观,分外妖娆,一种民族感油然而生:长城的修建工程有多浩大;长城上的战争有多残酷;长城上曾经躺下了多少祖国英雄好汉!

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悲壮的红色场面,想起了陆游的悲壮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金戈铁马,往事如云。

黄昏时刻来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坦克、步枪、飞机、炮弹、卫星……每一样武器都是当时革命人士智慧的结晶,每一样武器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抬头望向天空,火红的落日就像当年人们斗志昂扬的心。那是勇敢、顽强、坚定,排除一切障碍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回到潍坊,我来到了潍坊的烈士陵园,方形烈士碑亭高10米,飞檐翘角,熠熠生辉。一点儿也不逊于天安门广场前的革命英雄纪念碑,高26米的纪念碑矗立广场中央,碑体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贴金大字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手体。烈士陵园的各处建筑都深深的反应出战士们的伟大,与人民的团结!

红色文化是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的生动体现。寻访红色文化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更

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精神传承有我2024征文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青年的聚会,我想先从青春谈起。

什么是青春?有人说,青春是携子之手,浪漫温馨地漫步于花前月下、桃红柳绿之中;有人说,青春是做个爆炸头,穿身露脐装,追赶时尚和潮流;也有人说,青春是沉醉在网吧、歌厅、牌桌、酒楼。但是,难道青春就只剩下这些了吗?不!青春可以是潜心学习钻研,十年磨一剑;青春可以是立足实际,一心谋发展;青春更可以是奔向信念和理想而发出的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最奇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诠释,和实现,青春,更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青春是一支最质朴的歌,连绵的调子里却有着最高亢的音符。那音符里有着这样两个字——爱国。爱国是一种魂,是擎天巨树上的落叶飘向大地母亲怀抱时的那一片深情,是永远飘扬在我们头顶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而永远跟党走则是我们一个永不褪色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八十五年来,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今天,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历史责任,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就要做到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使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就要倡导社会新风。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弘扬社会公德,促进和谐社会。“八荣八耻”在心,事事尽力而为。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就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用实际的奉献,回报养育自己的这块热土。

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我们的人生才能折射出真正的华彩。

青春是短暂的,它仿佛是一朵素洁的昙花,来不及铺张、来不及遐思,甚至来不及弥补缺憾,就那么匆匆地谢了。但青春越是短暂,我们就越应该让青春之花开得灿烂!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光荣,21世纪正期待着我们创造新的辉煌。青年昭示着未来,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实现。

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你、我、他一样能开创出一片精彩的天空!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释放青春的能量,点燃创业的梦想;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展现青年的智慧、青年的风采和青年的力量;让我们团结一致、与时俱进,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年幼时,父亲常教导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心身事莫为。”那时我还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要义。此次,我有幸参加了“红色追寻”采访活动,在车流如织的蔡锷北路边一个小小弄堂里,找到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里曾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先生的办公地。在旧址陈列馆里,一副字迹隽永的对联使我倍感亲切:“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心身事莫为。”

随行采访的文史专家介绍,徐特立先生1938年9月赴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途经湘潭,在一家油盐店住宿了一晚。当时店里几位青年店员围坐在徐老面前,要他讲革命道理。徐老从国家大事谈到社会生活,深受鼓舞的青年要求徐老题词留念。次年12月,徐老便履诺为他们题写了这副对联。

此联,语重心长。上联中的“家国”,应该是指齐家治国。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尔后才有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身心事莫为”,告诫我们,对身心健康没有益处的事情不要做。

今天重温徐老的金玉良言,感慨万千。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应该常读一些利于家国的好书,这对个人修身,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服务于国家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最新华人好家风征文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厅里,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所感悟。爷爷说要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初三以后这样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初三的我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温暖的被窝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们更怕冬天的来临,寒风像个怨妇一样在我们的耳旁嘶吼着、咆哮着,它告诉我们你只能前进,尽管这样的学习很艰苦,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为明天铺上一条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闭上眼睛,脑海里像电影一样倒带重放,记得前一段时间我的英语成绩下降的很快,老师问我原因,我也答不上来,自己独自去好好思考。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爷爷问了我情况,我便如实的回答了。爷爷听完慈祥的笑了。爷爷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没有认真,对吧?”我看着爷爷点了点头。“怎么回事,你能告诉爷爷么?”我低着头说:“其实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课很晚。”

爷爷听完后,便指向大厅上那几个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许久,爷爷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幅毛笔字挂在这里么?”我摇了摇头。爷爷说:“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听爷爷讲里面的含义。 爷爷说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老爷爷就告诉过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过蜂林,一味的退缩你就永远达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积累经验,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呢。听爷爷讲到他们过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顿时茅塞顿开,我开始拿起英语书,认真地拼写单词,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回味爷爷说的每一句话。学习的动力也就回来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次模拟考之后,英语成绩也提升到以前的样子了。

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风传承树美德作文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的人。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从我们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孩子。

一天,妈妈接我放学回家后不一会,我就听见妈妈在呻吟,咦?妈妈怎么了?我感觉不妙,跑到卧室,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地蹲在地上,此刻,我眼睛充满泪花,妈妈看着我说:“没事,先做作业吧。”“妈妈怎么会没事呀?”我连忙把妈妈扶上了床。我说:“妈妈先躺下,吃些药吧。”妈妈说“待会吃。”我学着平时妈妈的样子,用手摸摸妈妈的额头,啊!好烫呀。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该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我以前发烧的情景,于是我打了盆温水,把毛巾浸泡在水里,拧干后放在妈妈的头上给妈妈降温。并把体温表放在妈妈的腋下,忙完一切,我坐在床边问妈妈病情,妈妈笑着说:“好多了,去学习吧。”但是,此刻我心里涌起一股力量和责任,必须坚守在妈妈的身边。

在等待漫长的十分钟后,我一看体温表,天啊,四十一度。我赶紧给妈妈找来退烧药,认真读起说明,上面写着“饭后服用”于是我决定先给妈妈做饭。妈妈曾在我发烧时,给我做了粥,并告诉我,发烧时吃些清淡的比较好。于是我就决定给妈妈做粥了,粥快做熟时,我的肚子就开始抗议了,但我忍住饥饿把粥端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先喝点粥吧。”妈妈激动的点点头,我看了鼻子一酸,心里十分难过,这是由于我平时不懂得关心孝敬,而这次让妈妈十分感动。吃过粥后妈妈服了药睡下了,我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不停地换着毛巾,渐渐妈妈的烧退了,我才去写作业。

第二天一早起来,就跑到妈妈床边问她好了没有,她说全好了,还和爸爸不停地夸我:“孩子长大了会照顾妈妈了,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我听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孝”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奉献的伟大,同时我也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让“孝”串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家家风征文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家风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教导我们。家风有许多,比如勤俭,比如做事有条理等等。现在让我来讲一讲我家的家风。

我们家的爷爷,很勤俭,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了,这时候爷爷连忙捡起来拿去喂小鸡,并对对我说:“洋洋不要把饭粒掉地上,每一粒米都是我和你爸爸的辛勤劳动的成果,要珍惜啊!”我说:“记住了,下次我再也不掉了。”爷爷说:“这就对了嘛。”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把饭粒掉在地上了,因为我懂得这里有爷爷和爸爸烈日炎炎下的汗水。

爷爷要求我们不但不要浪费粮食,还要求家人节约用水。有一天我洗完手水龙头没关好,这是被爸爸看见了,他微笑着对我说:“洋洋水龙头要关好,水是重要的资源,现在好多地方都没水呢,要节约用水,养成好习惯。”我急忙把水龙头关好,以后也不断地告诉大家要节约用水。

我的妈妈做事很有条理,什么都收拾的井井有条的。不论你想找什么都能很快的找到。我有一回来把衣服往床上一扔就走了。我回来的时候妈妈微笑的对我说:“洋洋衣服等物品都要摆整齐,这样才能及时的拿你想要的东西啊。”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你看,我的书包里,卧室里摆放的都很整齐呢。

我亲爱的家人就是这样处处严格要求我,让我不断长大,让我日益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寻找红色足迹征文

全文共 2020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幻想她一定拥有一双羽翼,护佑着中华十三亿的儿女;她一定拥有光环,照亮前面的路;她一定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蔼可亲。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寻找红色足迹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记忆像一张网,承载的东西太多,总有一些是会被遗漏掉,也有一些,因为足够重要,总也不能忘怀,甚至在时光的洪流中,仍然念念不忘,熠熠生辉。譬如,那一抹若隐若现的红色。

党——对我来说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在她的光辉下我觉得满足、幸福、充满希望。我多么想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开始踏上了寻找党的足迹的旅途。

我曾幻想她一定拥有一双羽翼,护佑着中华十三亿的儿女;她一定拥有光环,照亮前面的路;她一定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蔼可亲。

曾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段不为人知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艰苦青涩的时光。年轻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出那段苦日子,甚至有时候还认为是天方夜谭。玉米、红薯是早中晚饭的主打歌,饮料则是玉米粥,多种做法的大白菜,可是却没有什么油,连盐都放得很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吃得反胃也还是这些。但是却没有想到,我们的餐桌上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佳肴,我们的衣柜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衣装,我们的书包里多了许多那是没有的书本,我们的脑海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知识,我们的记忆中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快乐……

大概这就是她的羽翼吧,护佑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从小就有着幸福的生活,虽然我家不算富裕,可是我却可以拥有一个屋顶遮阴避雨,拥有墙壁挡风;我也拥有一台属于我的电风扇,在炎热难耐的夏天送来凉爽的风;我家还有暖气,能在严冬送来丝丝暖意……我们所吃的、用的、穿的甚至是交通工具都体现着我们生活的优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不就是党的力量么?党就是这样,造福于人民。所以,我们更不能遗忘党的历史,我们应时刻关注着党,追寻党的足迹。

为响应“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的主题,我们在暑假期间走访了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汇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宏伟的蓝图。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和新中国的摇篮。

一踏进西柏坡纪念馆的大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生动展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务必”的伟大实践,令我们异常振奋。而讲解员动情的解说,更让我们一次次接受着心灵的洗涤,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印象。

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时,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水库淹没。1971年在离水库不远的同一座山上兴建了新的西柏坡村,大体保持原貌。1977年在旧址西南又新建了西柏坡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包括陈列展

览馆、石刻园等部分。1978年5月26日,为纪念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30周年,与中共中央旧址同时开放。目前的基本陈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特别奖”的殊荣。目前,西柏坡纪念馆馆藏文物5000多件,国家等级以上文物200多件。1992年以来,相继修建了西柏坡石刻园、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领袖风范雕塑园、五大书记铜铸像、西柏坡纪念碑、周恩来评语碑、西柏坡文物保护碑、西柏坡青少年绿色文明园等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工程。建馆以来,西柏坡纪念馆接待社会各界观众2800多万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原来位于西柏坡村东头,有房屋40多处。1955年,因修建岗南水库,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及西柏坡村一起搬迁。1970年冬在距原址北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开始对旧址进行复原建设。现已陆续复原了17处,房屋196间、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占地16440平方米。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粥时、董必武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和苏共代表米高扬的旧址,中央机要室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及防空洞等。在复原过程中,遵循了高度一致、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原貌,屋内陈设按原状进行了布置,展品主要是当年领袖们的办公和生活用品。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同学们都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这里是无数先辈换来的,如此来之不易,新一代青年,应该保持先进性,树立坚定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传承好家风话题作文600字初一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所奉行的道德模范,崇高的风骨气节,家庭中特有的文化氛围所构成的一种风气,有着家族特色,称之为家风。 Family style, also known as the door style, is a moral model pursued by a family or family, a lofty wind and bone festival, and a kind of atmosphere in the familys unique cultural atmosphere., With family characteristics, called family style.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家风培养的,因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石,社会的小细胞,每个人都会从家庭走向社会,家庭如何将会从根本上导致社会发展。家风正则世风正,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以俭为乐的品德,一直被后世传颂。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到崇尚简朴的重要,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训俭示康》一文。表明自已简素为美的追求,他要求儿子,不但自己要节俭,还要教导子孙后代,让他们坚持并牢记先辈建立的简朴家风。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简朴,表面上看起来不是经国大事,实际上是兴家繁国的大事。正是这些看似简单道德品质汇聚,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爱国诗人陆游则特别注重对儿孙的爱国教育,谆谆告诫儿孙要忧国忧民,忠君报国。他在《示儿》中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一片忠心尽在其中,陆游写过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他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把他的爱国思想深深印在了儿孙心中。

是啊,古人如此崇尚俭朴,注重德行,家族就越来越兴旺,子孙就越来越有出息。而作为后辈的我们,也要倡导节俭,以俭为荣,以奢为耻,杜绝浪费,节约每一粒米、每一分钱、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从身边小事做起。

而爱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义务,要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关注体育赛事,国内外新闻,心中始终有我是中国人的信念,为民族富强不懈努力。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子孙。而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要遵守并牢记优良的家风,共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传承中华文化征文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

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

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

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

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

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