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荐20篇)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就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味生活初中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8058

作文

1000

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转糖画是终归民间艺术之一,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转糖”,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儿童公园玩。我看来看去,看到了一个老爷爷身边有一个大转盘,转盘上画了很多动物,有燕子的、蝴蝶的、小兔的、凤凰的、大龙的、小蛇的、孔雀的……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妹妹吧自己的妈妈拉到了大转盘前,小妹妹说:“妈妈我想吃。”她的妈妈说:“好的,给你买一个。”小妹妹走到转盘前一转,转到了一条蛇,老爷爷拿起勺子,勺子上有着热乎乎的糖稀,在大瓷盘上飞快地画了一条小蛇就做好了,再用铲子压一压,拿一根竹签再一压就好了。用铲子再把糖画的底下一戳一个完整的糖画就做好了。我看见了也把妈妈拉过去买了一个。我一转转到了一只凤凰,老爷爷又舀了一勺糖稀飞快地给我做了起来,做完了我拿去属于我自己的糖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个民间艺术转糖画真有趣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华之根祖文化作文1200字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怀念本是同根的祖先,何等的高尚。

灯火阑珊,漫步街头,几许伤感几许哀,念起自己其实是有依靠的,又是何等的温暖。

千年古树,万里长根。洪洞古槐,移民图腾。立汾水之滨,荫庇四海;连三晋之脉,根蔓五洲。干非高耸,却牵亿万儿女心;冠非翠峨,而引无数思乡鸟。文化之树,一树之体,载满笃笃乡情;精神之树,几仞之干,引来莘莘游子。

600多年来,不论官方的史称,还是民间的宗谱,都详实地记载了大槐树移民这一伟大历史壮举。巍巍大槐树几度枯荣,移民子孙生生不息。今天,古槐迁民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世界上每lO个华人中,就有一名古槐后裔。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而今,不管身居何处的古槐后裔,都能在大槐树下找到自己的宗族之根,理清自己与先祖的衍生脉络。传唱数百年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正是根祖文化凝聚力的真实写照、正是海内外古槐后裔思念家乡的历史见证、正是数以亿计的移民子孙追根溯源的行动指南。大槐树根祖文化所体现、所代表的,是一种血脉亲情、民族感情、爱国之情,是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一个载体。

洪洞大槐树对我来说有着太多值得去记忆的东西,一个气势恢宏的根雕大门总给人一种美的向往,这个大门我曾无数次的路过,每一次,目光滞留片刻,归家的感觉便会萦绕在周围,不觉的会向里瞅几眼,但仅能望及的是“根”字影壁,那映入眼帘的鲜红色“根”字,那是革命般的红色,有热情奔放的中华民族的影子,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同心情结,

走进里面有颗大槐树,伤痕累累的树干记载了它的历史,刻下了时光的轮回。我们说槐是根,槐是祖,槐是神,思祖念槐;槐是家,槐是亲,槐是情,梦乡寄槐。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内份情的的演绎。它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的。也难怪这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迁民姓氏牌位了,密密麻麻的牌位一共869个,也就是869个姓氏,陪同爸爸,我们一起寻找着我们毛氏的牌位,内种感觉真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也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祖先,说来还是蛮有意义的。找到祖先后便要祭拜,一步步的形式是一种文化特色,但又是那么的真实,祖先的神圣让我们景仰,祖先的圣火我们不断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已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中华文化有着太多的精华,大槐树外,我们有曲径通幽,亭台轩榭的苏州园林,有绵延万里,气势磅礴的明长城,有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有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紫禁城……作为华夏儿女之一,我们真的很自豪。中华的烽火文化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骄傲。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祖国用文化将十余亿的心熔铸在一起,文化让祖国屹立于强国之林。因为文化,使我们感觉祖国日显壮丽;因为文化,使我们与祖国紧紧相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大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大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大家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大年初一放鞭炮,贴福字、贴对联。这是为什么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青面獠牙的怪兽“年”,“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初夕,”年“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子里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的攻击。下一年的除夕来了,村民还是跟往常一样,突然一个人说:”我能把‘年’赶跑。“人们想:”这个人一定力大无比。“一看,原来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一个虎背熊腰的青年男子说:“你能打跑‘年’?连我都打不赢它。“一位老婆婆说:”你还是跟我们走吧。“可是老爷爷坚持留下来。

老爷爷拿红纸做春联,那稻草做鞭炮,拿蜡烛做灯笼,“年”看到这些东西下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是人们怕“年”还会再回来吃人,便在除夕放鞭炮,贴春联。

我们要向老爷爷学习,他告诉我们不能光用蛮力,如果打不过,就要智取。我喜欢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统文化初二作文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下午的两节课,卞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陶瓷的许多知识,让我们全班的同学大开眼界。

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比如说:为什么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跟中国的China一样?陶瓷的制作、陶瓷是怎么在古代运输的……卞老师给我们上的这两堂课真是太好了!

运输过程中,为了避免陶瓷相撞,古人用的办法很奇特:在陶瓷的木箱内撒上一些黄豆或绿豆,因为这两种植物长得快,把陶瓷放在里面,等到它们发芽后就把陶瓷与陶瓷之间的缝隙填满,这样就算有大风浪陶瓷都不容易碎,所以说古人就是聪明;陶瓷的制作方法也很不简单:先是淘泥,再来选泥……十几道工序听听就让人觉得眼花缭乱,特别是烧置,火候太大,陶瓷就会干裂;火候太小,陶瓷没烧好,就变为废品一件了。古人就能把火候温度控制得这么好,七百度左右是陶,1200度以上才会成瓷,还要经过许多纷繁复杂的制作工艺!想想就让人头晕目眩,而在公元前2000年到80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烧制陶瓷的方法,我们能不感到自豪吗!

今天的活动课,我感慨万分:原来在古代的时候,陶瓷就已经这么盛行了,我国烧制陶瓷的技术比欧洲早了近千年,这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吗?卞老师还说,在陶瓷界有一种说法,到现在还广为流传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块”,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陶瓷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难怪陶瓷和中国的英文单词是相同的,那时陶瓷就是中国的代表。如果说鼓是亚洲的魂,那么瓷器就是我国——中华民族的魂了,所以陶瓷绝对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之一,因为它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与勤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描写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生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一代代传承着千千万万的中华文化,它蕴藏着无穷魅力,使我们为之向往,使我们心生感触。然而,在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后,我对中国文化的感触更加深了。 On this land we live i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o inherit millions of Chinese culture, it contains infinite charm, so that we yearn for it, make our hearts heartTouching.However, after reading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ing a Spiritual Home", my feelings of Chinese culture have been deeper.

中华文化不仅只有文学,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合而成。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又从四大发明到数学医学这些都把中华文化装点的灿烂生辉。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辉煌的成果,它更包含了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血。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无不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精神一代代的传承,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还有着不可多得的精神。它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精神,才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伟大,是中国更加富强!

中华文化富含着许多传统美德。它会从人格修养、尊师爱亲、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四方面告诉你传统美德的重要和感动人心。

在中华文化中,民俗特色绝对少不了。就拿我们熟悉的春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泼水节、古尔邦节、那达慕这些比较重要的节日,都跟中华文化拖不了关系哦!

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占据至高的领地,在国外也广泛流传。通过丝绸之路去往的各个地方,都有着浓郁的“文化味”。

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在于5000年以来许许多多丰厚的成果,付出巨大心血的文人墨客、不可多得的精神、感动人心的传统美德、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广泛流传的传统精神共筑而成的。他想永不可击的长城一样,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起来,继续把伟大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传统文化消失作文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根源于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然而时代的进步正在一步步的向这些传统文化所侵蚀。新一代的人更愿意接受新潮的东西而不愿意接受传统的东西,认为是土掉渣。

在这种新潮的东西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从端午节,到中医,再到龙的传人,下一个又会是什么?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乞丐,在一路伸手乞讨的同时,又把自己的饭碗、筷子等一些生活用品到处乱扔,等到需要用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该去哪里找回来呢?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逐渐发展的同时,居然忘了自己是谁?而且还把自己潜在的财富,拱手乱扔。韩国佬拣走了端午节和中医,小日本拣走了龙,他们像得到宝物一样珍藏了这些被中国所丢弃的财富,要知道这样的财富不是一日就能生成的啊!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呀!

下一个被抛弃的将会是什么呢?作为中华大国的国民,我们该做些什么吧?我们怎么可以眼睁睁的看着传统文化的消失?一个没了传统、没了信仰的民族将是多么可怕!

而我们面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这般嫌弃,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却似宝贝一样。就是这么大的差别待遇,人们却丝毫没有真正注意到我们的文化传统逐渐的消逝。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流传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了保护它,就算是保护我们先祖留下来的遗产吧,我们要继承这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培养我们的美育能力,自己民族创新能力,在继承辉煌的传统的同时,也要发扬这个时代适合的东西,为了不让这文化消逝,我们要为它做点什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是中华民族,所以我们应该为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发出最灿烂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传统文化的学生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糖画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他造行生动,色彩鲜艳,深受孩子们喜爱。制作糖画其实并不难。用一块大理石板上面薄薄的油,再准备一些熬制好的糖和一把勺子就可以了。

今天,妈妈带我到步行街玩,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正在做糖画,好奇地走过去。只看见老爷爷在用勺子画画一样,一笔呵成。不一会儿一只漂亮的蝴蝶出现了。我对老爷爷说;“您是照着书上画的吗?”老爷爷笑着说:“做糖画的人都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如果做的不像,那就卖不出去啦。”我说:“我买一条龙。”“龙不是你想要就要的。”说着老爷爷指了指桌上的转盘。“你转到什么我就给你做什么。”我点了点头,推动了指针。指针飞快地转动起来,过了一会儿,眼看指针就要转到龙了,慢慢的却在鱼的位置停了下来。我有点沮丧,老爷爷见我这样就说;“鱼就鱼嘛,都是又好看又好吃的。”老爷爷说着手脚麻利的做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鱼做好了,我舔了一小口,嗯,真甜!

看上去是一勺糖,却能在人们手里变成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你看我们的民间艺术多么神奇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个小馋猫,喜欢吃过节日的好东东,像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的饺子和汤圆,还有年糕……真是数也数不过来,数着我的口水就要流下来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不光有超多的好吃的,还可以高高兴兴地放鞭炮。

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就出来伤害人命。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就贴红对联、放爆竹、家家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每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戚拜年问好。这种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我们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家中也不同往日,门上要贴上“福”字,吃饭要放鞭炮,晚上还要放烟花。现在又添了新风俗,吃罢年夜饭还要一家人一起看春节文艺联欢晚会。每到春节,家里吃饭的人也比平常多了,叔叔阿姨、姑姑伯伯和我们聚在一起,吃着鸡鸭鱼肉、聊着天南海北,透着轻松与舒畅。

春节真好!我真想天天过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传统文化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叮铃铃,叮铃铃……”同学们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来到了操场上我也信步走出教室,扶在走廊的栏杆上,俯身向楼下的操场望去。

这个操场不大,但人却不少。有的打羽毛球,有的在玩单杠,有的在跳绳……大家都玩得很起劲。可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一年级的女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

十来个人围成一个圆圈,拍着手,唱着歌:“丢手绢,丢手绢,轻轻第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们虽然嘴里唱着歌,眼睛却偷偷地轻瞄,生怕手绢丢在自我身后,自我又没有及时发现。

一个扎蝴蝶结的小女孩撇着手,拿着一条花手绢,正绕着园圈在悄悄地走着,走啊,走啊,小女孩找到了目标,把手绢放在一个小个子的女孩身后,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貌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猛跑起来。

小个子女孩很机灵,立刻就察觉身后的手绢。她扭转身,抓起地上的手绢,一跃而起,向小蝴蝶结的小女孩追去。“快!快!抓住她!”“加油!加油!别让她抓住!”围坐着的小女孩们为那两个你追我赶的小女孩助威,到底还是没有抓住蝴蝶结的小女孩,被罚唱了一首歌。

在继续进行,快乐的笑声、优美的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湮没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历史的尘封,时间的车轴早已行进了许久,悠久的岁月,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中华已存在千年,回想在千年的岁月长河里,炎黄子孙以他们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大河,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流经千年的岁月,中华文化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以奋斗铸就辉煌。然而,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受到巨大的冲击,在网络文化泛滥的波及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却被推进了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命途堪忧!

清明扫墓,这是怀着对祖先的崇敬,中秋赏月;这是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当圣诞的钟声敲响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沉浸在这西方的欢乐中,他们忘记了古老的中国似乎也有这样的新春祝福;当情人节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他们似乎忘了在七夕的夜空下,牛郎和织女那千年的等待,他们忘的是悠久的中华文化。

琴棋书画,这些中华文化辉煌的见证,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了解这文化的瑰宝呢?虽然如今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艺术热”,学习美术和音乐的人很多,但是学美术的并非是中国画,却是西方的素描;学音乐学的并非是中国的古典乐,而是西方的流行音乐,难道他们忘了中国画的神韵之美了吗?难道他们不懂得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吗?

汉字,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其相伴而生的便是书法,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书写能力便慢慢地退步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写出古人那样刚劲、潇洒的书法呢?恐怕当需要手写时,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蹩脚的符号,中国汉字的那种形体之美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又有多少人在意过呢?现今写错字,提笔忘字更是常有发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我们自己的文字都无法书写自如,这又能怪谁呢?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央视曾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它所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这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然而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似乎渐渐地忘了真正的美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忘的不仅仅是美食文化,更是包含美食文化的传统中华文化。

当西方掀起一场“汉语热”时,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兴起时,当中国国学走向世界时,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却对国学漠然视之,只觉得国学难懂、难学,便放弃学习的信念,留下的只有于丹等国学大师在那里孤独地呼唤,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做的吗?从不曾想到,许多人已经将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了,他们难道真的忘了屈子在汩罗江边深情呼唤,忘了子美在浣花溪畔忧国忧民,忘了东坡在赤壁之下豪情壮志,忘了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吗?

中华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被我们推向历史的长河中,朋友们,都快点清醒吧!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文化净土,莫要让中华文化湮没于历史之中,因为中华文化正是辉煌的时刻,它所需要的是我们对其传承与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一开始,外婆家便忙开了。每年春节总少不有些好吃的东西,如饺子、清炖老母鸡、红烧鱼……餐桌上也总是排得满满的。放鞭炮、吃年夜饭、散红包、守岁,样样我都喜欢。

外婆知道我是个小馋猫,总给我贮备些美味零食,种类也不少。其中单说那山芋糖丝便是家乡的一种独特的年货。

外婆家的山芋糖丝在乡里是出了名的。每到过年时,外婆总是要个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送些,好让孩子们解解馋。外婆也不厌其烦地向乡里的人传授山芋糖丝的制作方法。

糖丝虽说好吃,但做起来却有些繁杂。山芋糖丝,顾名思义,山芋是主要原料。其次是麦芽。山芋要是红心的,且要已晒出浆的最好;麦芽要新出的嫩芽。把山芋去泥洗净后放到锅里煮熟,待到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方才开锅。这时再把洗好的麦芽倒入锅里,与熬熟透的的山芋拌在一起,用锅铲使劲地搅,直到出汁才行。然后滤渣,熬汁。

熬汁是最后一道工序,时间有点长。大人们忙来忙去,烧刷洗都要做,有些疲惫。这时的我迫不及待,寸步不离地守在锅前。晚上也干脆睡在那儿,闻着糖的香味,梦里也想着。到了第二天中午,便开锅了。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站在锅边,嘴里发出&ldqu;呀&rdqu;的一声,一阵令人窒息的香气把你团团围住。望着那翻滚着的金黄浆液,不禁咧着嘴笑了。我高高举着的小碗只分得一小勺,用筷子一卷,在午后的温暖的阳光下,晶莹剔透,……。

我很舍不得一下吃完,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吃,有时是流着口水舔一舔。看到最后一缕糖丝湮没在阳光下,回味无穷。

而现在,随着最后一根烟囱的倒下,外婆家搬到城市了。此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山芋糖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优秀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十月,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到大足石刻的社会实践活动。 Golden Autumn October, our school organized a social practice activity to go to Dazu stone carvings.

大清早,同学们乘着大巴,一路上洒下我们的欢歌笑语。很快,我们便来到了大足的宝顶山,这里云雾缭绕,风景优美。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穿上统一的汉服,迫不及待地来到刻有“天下大足”的大门旁。只见宽阔的广场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具有古典气息的石书桌,上面放着笔、墨、纸和《弟子规》,广场正前方还挂着两幅孔子的画像。我们庄重而严肃地站在石桌前,仔细地听着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同学们虔诚地在孔子像前行三鞠躬礼,还恭敬地写了一个“人”字,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人”的笔画含义,一撇代表学问,一捺代表品德,大家还一齐朗诵了《弟子规》。最后老师在我们的眉心点上一颗朱砂,这个仪式代表老师已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门。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拜孔子,让我们知道了从小学要会礼仪,学会感恩,还教育了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随后,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地下层。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沏茶,品茶,喝茶,让我们知道了茶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午饭后,我们来到大足石刻。这里石窟有75处,造像多达5万多尊,这些石刻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它是世界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部伟大的石窟“连环画”。其中“千手观音”石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千手观音”高7。7米,刻于88平方米的峭壁上。她全身镀满了金箔,金光闪闪,被誉为“天下奇观”,千手观音共有1007只手,手里拿着120件法器,每只手中心均有一个法眼,像在视察人间疾苦,这些佛手无一雷同,千姿百态地分布在佛身四周,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丽。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石刻全部由山体直接开凿而成。可以想象,在那个缺乏现代科技的时代,古人不知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的非凡技艺。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写生活动和参观了石刻博物馆。

通过这次大足石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弘扬并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猜灯谜当然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项传统文化。元宵节那天下午,图书馆举行了一次猜灯谜的活动。

我和哥哥还有妈妈来到图书馆。到了图书馆,我们直奔大厅,呵!大厅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看见上方天花板挂的都是谜语条幅,我问妈妈猜灯谜的由来。妈妈说:“猜灯谜啊,在秦汉时只是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迷盛行。在宋代出现灯谜,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

妈妈的话还未说完,我和哥哥已被条幅上有趣的字谜吸引了,“三人同日见,百花齐争艳”,“春。”哥哥立刻猜出了谜语面。我也不甘示弱,“一月一日非今天”,我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是‘明’了。”

我和哥哥正兴高采烈猜谜的时候,“叮铃铃!叮铃铃!猜灯谜的你赶快来……”广播里传出喊声。

妈妈向我们两个跑来,招手让我们过去。到大厅时,活动已经开始了。因为我的哥哥个子一米八,他来读题目,我和妈妈来猜。

“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和妈妈想了想,我大喊:“是告,告字!因为上面有个牛字,牛下面的一竖被一个口字吃掉了,所以是告!”妈妈听了我说的“告”字,就去和主持人说了一下,那个主持人说:“您猜对了,给您领奖卡,凭领奖卡可在前台领取奖品。”我和哥哥欢呼着,拉着妈妈便去了前台,换来了一头毛绒“小牛”,应该是“牛气冲天”的寓意。

当我还想猜一条谜语时,但每个人只能猜一条,我只能看别人猜了。“三水压倒山”,一个小朋友大喊:“是当!是当!”小朋友在一片掌声中换取了一只“小猫”。猜灯谜活动在继续进行中,不时传来一阵欢声笑语。

今天真是有趣,猜灯谜不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还让我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喜欢猜灯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华文化中的“孝”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这部《弟子规》是我们从小便开始学习的启蒙读本,也是古人对“孝”的一种诠释。何谓“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重长辈,关心长辈,爱护长辈,这就是孝的道理。

香九龄在9岁时母亲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夜,里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天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夏天他替父亲扇扇子。这就是我们所

熟悉的“香九龄,能温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

古人非常重视孝道,许多帝王曾以“孝”来治理天下。致使天下政治清明,孝风盛行。“孝”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朝代怎样更替,“孝”一直从未改变。它对现代影响深远。它使得人们懂得孝顺父母,无怨无悔的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

去年看孝心少年时,有一个女孩让我影响深刻。她叫路玉婷,就读于树德中学,自幼和妈妈外婆在一起生活。为了生计妈妈一直在外给客户送机票,不幸的是,2013年冬天,妈妈被诊断为尿毒症,每周透析三次,送机票的工作没法完成,但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于是路玉婷扛起了妈妈的担子,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风雨飘摇的家。在颁奖前,路玉婷的妈妈去世了。路玉婷咬着嘴唇说:“妈妈在世一天我愿为她奔跑,她离开了,我会和外婆一起努力生活。”看到这里我的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既为这个年仅13岁的女孩而难过,也为她让我看到了孝而感动。

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正在以大大小小的行动诠释着他们自己的“孝”的理解。有的是为父母递一杯茶,有的是对自己风雨飘摇的家不离不弃……可以说,孝道深入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内心深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这句话则将“孝”推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孟子讲,不仅要孝顺自己家的老人还要孝顺别人家的长辈。由“小孝”推到“大孝”。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中所提到的“孝”更是被人们所推崇。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作为一个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的人,我们应当将“孝”永久的流传下去,不让“孝”无家可归;不要让民族无“根”;不要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血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以传统文化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驰名中外的茶乡,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凡中外好茶之人历来关注产茶圣地,仅凭这点,我们的汤湖那可真是“前途似锦”呀!这里的自然条件为栽种茶叶提供了一个绝妙佳镜,这里的茶农们个个更是老手。

春天是采茶、产茶、出茶的好季节。这儿的人们,春季的喜庆无法把他们沉迷,因为魅力茶文化牵引、唤醒他们内心绿色的希望,这时的茶叶不仅鲜嫩,而且芽壮叶厚,整日焕发着朝气,雨露后的茶,沾有雨水,玲珑剔透,样子更是可爱。大册里的姑娘对采茶可谓是钟爱有加,轻盈的双手喜摘茶叶,因为茶的确讨她们的欢心,当地的姑娘唱出茶山歌,更体现淳淳的茶情民味,茶在这时最受人们欢迎,因为它能给茶农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称茶是汤湖的“摇钱树”。

茶不仅仅是本质清秀,而且它的制作过程可谓是一种绝伦的艺术。茶农们精湛的技艺,的确值得称道。茶园里刚采下的茶,沾有过量的水分,要用垫子摊开,待水分干后,才可真正上锅炒制,制茶时火候要适中,火热程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茶的质量,茶农制茶一般有三道工序:炒茶---揉茶烘干,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艺术。我只是井底之蛙,难以面面俱到。工序完成后,茶叶外形紧结秀丽,条索卷曲匀齐,叶嫩片匀,香气十分高雅,饮而可觉其口感醇厚,清爽甘冽回味悠长。

文学也包掩不了茶的魅力。曾经就有文化墨客,领悟出了人生如茶的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感悟,茶可以与人生相比拟。我们每人的精神、追求、心境不同,其感悟的哲理意味亦不同。用心去感悟,茶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民以食为天”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那么,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逐渐淡忘了一些中国的饮食文化。

随着科技不断发达,经济变得繁荣,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房屋,而一些饮食文化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洋快餐。这让我们不了解饮食文化,甚至是不知道哪些属于传统的饮食文化。

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一种广州人都吃过的东西——艇仔粥,也许大家都会问艇仔粥到处都有得吃,哪里算消逝?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正宗的广州艇仔粥是在码头或小河边开或停着一艘小艇上卖的,而现在的艇仔粥都变成普通的粥,没有了老西关的特色,失去了文化气息,所以这种饮食文化就这样消逝。

这种大家都熟知的饮食文化没有被真正传承下来,就更别说一些大家不知道的饮食文化了。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冰室是什么呢?”,我猜很多人都不知道,冰室是一种专门吃各种雪糕或冰棍及其制成的甜品的一个店铺。以前,在广州有很多,现在就剩下两三家了,但在一些广场也会见到“冰室”的身影,不过他们其实是茶餐厅的代名词,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冰室了。

由此可见,一种种饮食文化正在消逝,而我们却还没有意识到,更没有采取行动去挽救它们。但世界上许多国家并不像我们一样,比如说日本,他们虽然已经有很多快餐,但他们大部分人依然保留他们的饮食文化——吃寿司和便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日本人懂得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而我们却任饮食文化在逐渐消逝,甚至破坏它。

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中国人灵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并传承它们,不要把我们祖先的智慧的结晶丢掉。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行动起来:我们要努力将饮食文化传承给下去,让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要让这些美好的饮食文化继续消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新年传统文化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小年夜了,妈妈对爸爸说:“咱们去街上买两条龙吧。”爸爸听了,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吃完晚饭,我和爸爸上街买了两条龙,分别是龙子和龙女。它们都很漂亮。龙子头上戴着一顶金色的帽子,帽子边上镶着许多珍珠。龙女头上戴着粉红色的蝴蝶结,边上也有数不清的珍珠。

回到家,我们开始贴春联了。这春联非常特别。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是我自己写的。我们贴好双面胶,把春联贴到门上。爸爸刚贴好一张,我就得意地对他说:“爸爸,你把下联贴到上联的地方去了。”爸爸这才发现自己贴错了,连忙重新贴好。贴好春联,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龙放在哪里呢?我们绞尽脑汁,一会儿放在上面,可是龙把字挡住了;放在中间?可门不能开了;放在下面?哈哈,这样感觉怪怪的,龙可是应该飞在上面的呀!看来看去,比来比去,最后,我们只能把它们放在下面了。妈妈笑着对爸爸说:“你贴之前应该看一下,现在,龙只能在地面上飞喽。”我和爸爸也忍不住笑起来。

贴春联真是太有趣了!我看着自己写的大红春联,心里特别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描写传统文化的

全文共 1610 字

+ 加入清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携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大地,养育着龙的传人源源不断,川流不息。

仰望苍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炎黄子孙奉行的处世准则;回眸文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中华民族自古崇德尚义的传统;追溯历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中华儿女追求梦想,百折不回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息息相通,它们在时代的摩擦与进步中不分彼此,文化是民族孕育之下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熏陶之下的的民族,其二者都流淌着中国华夏鲜活的血液,它们的结合为国家,为人民,为全世界跃动出了新的希望。

这是一个平凡的民族,这又是一个不凡的民族。

纵观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儒学逐渐跃居正统。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甚至是今天闻名全国的孔子学院。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经历了碰壁与变革。流失了多少珍贵的的文物,毁坏了多少难以复原的古建筑,被迫割去了多少土地,牺牲了多少无辜百姓……即使是如此坎坷的中国道路,中华儿女也未曾遗失了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但曾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的发展起到的是阻碍作用,理应完全舍弃,顺应时代的潮流。其实不然,没有传统,又何谈创新呢?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又何来的民族底蕴呢?没有之前的探索与拼搏,又何来今天的适应国情而又独具特色呢?一部中国历史,足以令观看者眼花缭乱,令世界各国感叹东方醒狮的后发力量。面对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提问:“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思索片刻,明确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当我们沉沦在民族的危难之中时,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一雪前耻,步步崛起的呢?是中国精神!

但何为中国精神呢?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的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中国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方式,深远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语曰:“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古儒家的“礼”、“仁”和三纲五常约束着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万事都应以礼为先,以仁德为准则。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今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由此,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以超人的意志力安全停车,保证了全车人的安全;乡愁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台湾老兵信守承诺,将战友的骨灰罐带回大陆,一一安置;林俊德——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在工作,有限的生命被放大,绽放出一朵倔强的马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一切中国精神都源于一个词—爱国!这真正是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精神动力。

冰心曾写下诗一般的警句:“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中国,这个沉沦与抗争并存的民族凭借着中国精神在百年的风雨中挣扎和拼搏,却依旧屹立不倒。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中国大地,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百年激荡,百年拼搏,百年奋起,中国精神将传承着经典文化,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国家与个人,描绘出一幅新世纪的宏伟蓝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让中华文化永驻心间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在灵魂深处辟一块净土,以自豪与热爱作铺垫,让博大的中华文化走进心灵,驻进心灵。

——题记

在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中,新年穿着喜庆的红衫姗姗而来,还未离开,正月的花灯便在街头热闹起来。清明时节的小雨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初春的嫩芽上,也落在了人们怀念故人的心间。端午龙舟竞发,整齐的口号声是前进的号角,华夏儿女无论走到哪,都不会迷失方向。中秋的月亮,那如水般倾泻的月光是发愁的载体,飘飘悠悠将思绪带回了故宫的窗前……

节日是中华文化留给国人一条细而坚韧的绳,它牵回了游子,拴住了幸福,将这个民族亲密地连在一起。

是谁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追逐着“在水一方”的伊人,心中充满惆怅?是谁有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与豪迈?是如何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彷徨?是怎样一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热血……

诗词是华夏先人留给国人的永不败落的百花园,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精彩纷呈,那些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字句散发着千年未散的墨香。让中华文化走进心灵,用灵魂神游于这花香四溢的地方,如同心灵的洗礼,向那些潇洒挥毫者一样豁达地生活。

年画是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线条清晰,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富有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年画的题材也丰富多彩,可谓“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闻”。

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民俗百态的变迁。

捧一杯清茶,像前人一样在初春的午后观一出“贵妃醉酒”,像古代的君子一样谦和待人。

……

让中华文化走进心灵,这是我们的根,深深根植于心里,永远不能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