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说明文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热门20篇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写作理论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6700

作文

146

篇1:说明文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1.下定义:简洁明了的概括说明对象的内涵本质,使说明文章更严密科学严谨.

2.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3.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4.列数字:列举数字进行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打比方:用修辞方法中的明喻、暗喻来生动形象说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6.作比较: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做比,以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引用: 引用别人的话或资料原文,加强被说明事物的理论依据的真实性.

8.分类别:把一个大的范围分为一个个小的范围,把复杂的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的事物来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9.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列图表:画出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说明文方法的答题格式

全文共 1669 字

+ 加入清单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说明的方法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1、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作比较:这里拿?和?作比较,突出(具体)说明了?? 列数字: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

例:1 “湖内有大小港岔200余条,半岛50多个,回水长10公里。”(列数字)

2 “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作比较)

3 “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举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说明文叙述方法1分门别类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分门别类,就是根据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运用这种技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显示被说明对象的轮廓,给人以概括性的了解;二是可以区分出各个类别的差异,帮助人们掌握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二是头绪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让人接受和了解。可见,分门别类说明事物或知识,可以使复杂的内容清晰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是一种运用频率较高的好方法

分门别类法在具体运用中,就篇幅而言,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运用。即在全文中,以分类说明技法为主,其他方法服务于它。例如《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说明文,就采用了这种分门别类的方法。文章共13个自然节,除开头3节和结尾1节外,其余9个自然节就是由分门别类构成的。文章将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文章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为分类标准,先说自养,后说异养。提纲挈领,清晰明了,文章之所以用分类的方法说明,是因为这种知识和观察涉及范围广,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多,而一经用了这种方法,就使之概括严密,条理分明,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掌握。

二是罗列相垒。即在文章的若干段落中,将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列出,句式整齐,语势明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谈笑》一文,就运用了这种说明技法,请看其中的两段文字:论其声音,哈哈,嘻嘻,嘿嘿,吓吓,噗哧,哑然还有咯咯之类,大约用来形容少女的银铃般的笑声。笑嘻嘻,笑迷迷,笑盈盈,笑吟吟,又是各有一副神情意态。这两段文字,从声音和神情意态两个方面,分类进行说明,每一类中,又分为若干小类,前者7类,后者4类,罗列汇集,点到为止,简明而又干脆,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类别就应不同,若将标准不同的内容放在一起,就会交叉重合。二是分类有主次,不能平分秋色,有了主次,重点详略也就突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说明的写作方法:如何写出优秀的说明文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在对核舟予以具体解说之后,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点。

二是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三是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四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课本中,介绍各种不同对象的说明文不少,这些说明文有共同之处,也因说明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之处。如果认真阅读,细加揣摩,这对我们学写介绍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会大有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等,以下是“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种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说明文的阅读知识及答题方法

全文共 3987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小编与读者分享它的答题方法,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说明文的赏析方法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甲事物和乙事物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划线句子考核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1.要指出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不要遗漏)?

2.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带来怎样的效果?

例如: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

2.主要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

3.效果

(1)引资料:突出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说服力;

(2)分类别:将死海中的矿物质分成若干种类一一说明,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3)列数字:准确具体。

整体答案就是:这句话运用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这一突出特点,说明过程引用材料、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同时把复杂的内容说明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生常用写作方法大全

全文共 2578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不外乎文题、开头、正文、结尾,应当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作文取题目,正文要求,开头与结尾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为你的作文取个好题目文章题目的设计好与不好,效果大不一样。为文章取一个好的题目,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怎样为文章取一个恰当的、新颖的题目呢?

1、具体。如我们的课文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的题目十分具体,一目了然,让人一看题目便知道课文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生动、贴切。所谓贴切的题目,就是题目和文章的内容呼应。例如我们的课文《草船借箭》和《飞夺沪定桥》这两篇课文,题目就十分贴切。课文题目与课文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那一部分内容互相照应,把它们鲜明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了。题目要注意贴切,用词也要注意生动,以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

3、简洁。一般作文题目的字数不能太多,要简洁,要用最少的文字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表现出来。例如,课文《猫》,只有一个字,但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全部概括了,十分简洁,又十分醒目,例有一位同学的作文取了一个《我的轮船起航了》作文题,写了自己经过不断尝试终于将模型轮船游出了小河,取这个题目就比较简洁,同时告诉读者作文的结果。

有时同学们的作文内容比较丰富,难以用一个题目概括地表达全文内容时,除了一个主要的题目外,还加上一个副题目,使你的作文题目不仅表现和反映文章的内容,而且使文章的中心也更为鲜明。例如,有同学们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写一篇读后感时,给这篇文章列了这样一个题目:《天堂与地狱——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有感》。这个题目,把文章所记叙的主要内容简洁、具体地表达了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你所记叙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新颖。文章的内容要有新意,题目也要新颖。例如有同学看了我国的“婵娥”卫星成功发射后,写下了一篇自己的体会作文,取的题目是《婵娥奔月》。好的题目,还应该使人感到有趣。题目有趣了,就能吸引读者,使人看了这个题目后会产生急于想读一读文章的强烈兴趣。

(二)、作文开头常用方法

所谓文章凤头豹尾,一篇文章想要吸引读者阅读,好的开头是关键,好的开头能给人产生一种魅力和让人想继续往下阅读的欲望。常见的方法有:

1、开门见山、落笔就直接点题。如《养花》的开头:“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2、介绍环境。如《丰碑》一文的开头:“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风飞……”开头介绍云中山的环境,目的是为红军“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埋下伏笔,以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3、描写景物。用描写景物开头,必须使所描写的景物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较密切的关系。如课文《少年闰土》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介绍少年闰土夜间在海边的沙地瓜田看西瓜,这与后面写闰土向“我”介绍在月亮光下用胡杈刺猹也有关。

4、外貌描写。如《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5、设问开头吸引读者。如作文《转变》的开头:“一个闻名全校的乱班,真的变成了文明班?是的……”

6、用排比开头增强情感。如有学生在《四季之美》中写到:春天是绿色的,是生命的象征;夏天是红色的,是热情的象征;秋天是金色的,是丰收的象征;冬天是白色的,是严寒的象征……

7、介绍情况,交代背景。如《火烧赤壁》一文的开头:“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个开头,使读者看了以后,对两军隔江对峙的形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即将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8、名言名句、古诗词开头。如《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这皎洁静谧的月儿,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乡愁……

(三)、正文要求

正文要中心明确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其次,要语句通顺、顺畅,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增强作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最后,尽量多角度多方位描写事物,使作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作文结尾常用方法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就像房子的最后封顶,文章到最后就差一个有力豹尾。常见的方法有:

1、总结全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议论、抒情结尾,更胜一筹。如《珍珠鸟》:“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3、省略号结束,耐人寻味,无限遐想。如《流浪者》:“他背起了行囊,又一次踏上了旅程……”

4、交代事件结果。如课文《火烧赤壁》的结尾:“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擦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这就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从而结束全文。又如:《晏子使楚》的结尾:“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首尾呼应。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如小学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三峡之秋》开头是:“三峡已经是秋天了。……”结尾是“这一天,正是中秋。”

6、引用名句、佳句。如《阅读身边的人》: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

7、景物烘托,情景合一。如《雨中品读》:“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用白桦树烘托扬科的悲惨命运。

方法是人们在实践当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出了以上的方法外还有很多。对小学生来说,在写作时可以灵活选用,但不能生搬硬套。

最后,要想学会写好一篇好的文章,就要多看、多思、多练。多看,就是要学会观察并且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思,就是要会思考、懂得思考善于思考,思考一切真、善、美甚至是恶;多练,就是要多写,写日记是最好的方式,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说明文答题方法及练习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答题方法

说明文是小学及初中常考的一种阅读文体,在考试中也最容易得分。说明文的分值在9~11分,一般情况下得到9~10分是很正常的。如何让孩子在学习说明文的开始就能够很好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其实很简单。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说明文各种必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

这类题目从四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必考题型,学校会交给学生六种说明方法,但是考试常考的只有四种,分别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这种题型在答题时需要找准所用方法,之后答出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即可。这类题若是以选择的形式出,最高是2分;若是以填空的形式出题,一般是1分。

2.信息提取题。

这类题型在考试中的形式很多,分值也最高,是学习说明文阅读时尤其要注意的题型。

(1)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比如“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关于科学锻炼,短文是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介绍的”,都属于这类题。这类题型也很简单,说明对象直接在原文中就能够找到。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些在文中有十分明显的词语,有些需要自己提炼概括,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这种概括能力不仅在说明文中需要用到,在记叙文阅读中用到的更多。这类题一般会以表格、填空的形式出现,基本上是一空1分。

(2)询问原因、结果。

比如“人们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声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就是典型的寻找原因的题目,这种题目一般情况下是2分,学生只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答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本上填空题有几分就会有几个得分点,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

(3)结合实际的问答题。

这类题目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的出题方式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经常是让学生根据原文找到所给题目中“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一般1分。做这种题需要学生细心,认真阅读原文内容。但是一定要避免多想,一旦多想肯定选错。所以同学们要相信文章中所给的文字给自己的第一感觉,才能够得到分数。

主观题一般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给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如“外面刮着5级大风,爸爸要求小军坚持出去锻炼,妈妈却不赞成。你同意谁的意见?结合短文内容说明理由”,分数一般是2分。做这种题目,学生要能够根据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注意语言的逻辑。

(4)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的考查。

说明文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现象到本质、原因到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文中一定不会考空间、时间和逻辑顺序。如果题目中出现这些顺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排除哦!

说明文中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和递进式。这两种题型的考察一般以填空和选择的形式出现,分值在1分。

出题形式如:文中第①自然段的表达顺序是( )

A.先总述再分述 B.按时间顺序叙述

C.先分述再总述 D.按不同方面叙述

以上是说明文阅读的必考题型。将这些题型掌握住了就相当于抓住了说明文的命脉。说明文的题目一般不会很难,只要同学们在读文章的时候细心、认真,多多练习,得高分一定不是梦想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题型四、提出说明文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题型特点: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题型解法:(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浅谈借助形象思维教好说明文的方法

全文共 2956 字

+ 加入清单

就语文教学而言,初中学生对那些形象性较强的叙事类文体感兴趣,而对说明类文体(说明文)缺乏兴趣。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阅读和写说明文,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分析说明类文体的特点,我认为,说明文并不只是抽象的解说事物,像其他叙事类文体一样,有抽象,也有情感。就是说也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教学。

如何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来教好说明文呢?

一、抓住关键词语,启发想象,从解说事物的准确性词语中使学生领会被解说的事物及其特色。

本来,形象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神与物游”,而被解说事物的特征大都被体现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上。如果我们让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能很好地把握这些关键词语,那么抽象的解说同样可以“活”起来,学生就有可能“神与物游”。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两句话。教学时,我先要学生图示这一物象,并要求依课文申述理由(在这个图示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意误导,在词语的解说中,可以进行斟换或删除的比较)。结果,大家都明确一边画两个小拱是由“各”字决定的;小拱不能画在大拱的两端或其他位置,是由“肩”字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讲解说明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用词的准确性。“各”字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数量,“两肩”不仅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位置,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把这座桥梁的石拱形状,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若换一个字,就很难收到如此的效果。这样,学生对赵州桥不但造型美观,而且结构坚固(小拱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此课中还有许多词语,如“大约”、“几乎”、“左右”、“有些”、“全部”“在当时”、“最”等等,我把这些词都拿出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它们换上另一个词,句子意思会不会有变化?是不是不够准确了?从而使学生懂得说话写文章用词造句都要经过认真的推敲,周密的思考,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学生在体会说明文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周密性中,思维也会渐渐变得周密起来。

二、利用文学因素,用再造想象的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体会说明方法的生动性。

所谓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于某种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这一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即在脑子里“放电影”。在教学中,借助于再造想象,使学生头脑中重现出教材中所说明、描绘的事物,培养、丰富和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刻地领会教材内容,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转化为技能。

初中课本说明文中不乏形象描述的部分。教学中,只要注意引导“观文”、“览物”,带入那些以描写作为说明手段所创造的情境,体验一定的情感,就会由于美的感受而引起兴趣。梁衡的《晋祠》是一篇“发现美,表现美”的优秀说明文。作者把准确说明与生动描写相结合,充分表现了古晋明珠——晋祠的自然美与社会美“浑然一体”的突出特征。讲说时,我注意抓住那些以动写静的动词,引导赏析,带入情景,让每个学生头脑中放映出晋祠。文中写山,用了一个“拥”字,表现其巍巍的气势之美。山拥抱着祠,“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的祠,多么壮伟;祠,偎依着山,高大、幽深,景色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魅力无穷的山,何等怡适。文中写树,用了“荫护”一词,表现其苍劲的风骨之美。树,以自己“挑着”的青枝,“如盖”的绿叶,“荫护”着古老的祠,好大的力量;祠,正由于隐身于“托天”、“拔地”的古木荫中,才显得格外的幽静而典雅,这又是多么的美好。文中写水,用了一个“飘”字,表现其柔静之美。晋祠的水多、清、静、柔。作者把水与祠和其他景物连在一起写。水在祠中“穿”、“绕”,祠在水上“飘”着,水面有波,是微微的波;水“带”在流,是静静地流……水中有景,是数以万计的亭台楼阁的倒映之景。可以想象,在那景色如画,“飘带”如“织”的水边游览,移情于物,该是一种何等美妙的享受啊!由于生动的动态描写,本是静止的历史文物“三绝”,也处处给人以动势感,动则生势,势则感人。千百年来,山因祠而名,祠以山而存;苍劲的树,柔静的水,都成了古祠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美丽的自然风景,璀璨的古代文物就是如此动人的“浑然融为一体”!教学此文,由于我引导学生“观文”如同“览物”,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练习写说明文时,也初步学会运用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借助课文本身的文学因素,将学生引入描述意境,不仅能促进对被说明事物的理解,而且能学到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三、分析具体形象,揭示本质,把握说明文的主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从具体形象入手,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教学说明文,自然应该本着这个原则,通过各个局部形象的具体的分析,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教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时,我先具体分析它的位置(在天安门右前方)、外观(面积宽、体积大、轮廓巍峨、色调淡雅)、内景(装饰富丽堂皇,立面层次繁多),先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抽象概括,得出“雄伟”的印象。分析课文中“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架”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借助形象思维来理解,北京是祖国的首都,长安街是北京的一条主要街道,它的路面会有多宽?可能比我们娄底新城的街道路面要宽些吧。而大礼堂顶部的钢屋架却比长安街路面还要宽。这时候,学生的头脑中马上就会放出“电影”,形成鲜明的画面,即使没有到过长安街的学生也可以间接地想出大礼堂的宽度,并由此抽象出大会堂“雄伟”的本质特征。课文用“七十六米”、“六十米”、“三十三米”、“八万六千立方米”分别说明了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和体积。我引导学生把万人大礼堂和教室比一比(公布了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数据),通过比较想象,学生就会深深感知到,课文运用这些具体数字,不正表明了大会堂的雄伟吗?这样从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人民大会堂结构整体所形成的雄伟的风格特点,而这也正是这篇说明文的主脉,对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性也是不无裨益的。

四、依据逻辑结论,展开幻想,深化说明的主题。

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揭示了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之后,说明文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说明文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和读写说明文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石拱桥》一课,作者对芦沟桥的桥面装饰作了生动的描绘,“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态,惟妙惟肖”。对石狮子的这种神态逼真、活灵活现的刻画,显示了桥的高度艺术价值,增添了说明的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带解说性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语段,无须多做分析,只要张口诵读,闭目神思,细细品味,便可以想象到作者观桥时的那种喜悦之情,体会到作者作此文时那种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颂之情。同时,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热爱景仰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增强民族自豪感,立志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说明文有哪些写作方法

全文共 8845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明文写作方法,欢迎来参考!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特点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并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在阅读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和科学类说明文的过程中,能理解说明顺序,分析基本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信息,准确把握说明对象,掌握说明内容,获取科技和人文知识,从而培养科学兴趣和人文精神。

说明文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议论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中国石拱桥》)。

特点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后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前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引用说明、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画图表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的顺序

总体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廊柱——屋顶——泥塑;《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P根据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三)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b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f: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二、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到次、原因到结果、现象到本质、特征到用途、一般到个别(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总到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能还是不能)。(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牢记】总之,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_说明文作文1900字

全文共 1824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培训,感受到微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促进自己成长的新模式,通过最近制作微课程,我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知识点,精要的讲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五分钟的学习享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

从微课制作方法上,目前我采用的方式是通过摄像机自己录制,课件加声音或背景音乐转化为视频格式。对教师使用各种软件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自己熟练掌握各种音视频软件的使用方法。

从教师层面,通过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做微课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从课堂操作方面,是将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的应用弥补了农村学生家长素质低,不能很好辅导自己孩子的空缺,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运用网络很好的巩固学习,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针对性点拨和指导,从而保证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从学生层面,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学习之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

我目前也只是处于微课制作的初步阶段,技术还很不成熟,各种软件使用还不够熟练,还不能够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构建学科微课资源库应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投入的方面。

篇二: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在暑假期间培训时,学校邀请上海师范大学鲍贤清对微课制作进行了培训。培训之后,我对微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对制作微课的方法技能也有了相应的了解。

回顾我原来制作的一些微课,觉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在理念上,没有真正理解微课是基于学为主的。二是微课缺乏完整的设计,不够精巧,没有把它作为一节课去设计。三是技术和方法不足,录制的微课视频不稳定,用手机录制来回翻转,画面晃动,对观看者造成影响。

本学期开始,我就带着培训给我的热情和我的不足上路了,心想能够在学期内做出一节成熟的微课。

在我的美术课堂中,学生课堂展示往往七零八碎,怎么能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条,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想到微课;怎样能在学习中给学生送去思想和感官的慰藉,我想到了微课;怎样把文本的东西转化为有趣的画面,突出美术课的视觉艺术特征,我想到了微课……

在上高中美术选修《设计》第二课《小图形大品牌——标志设计》时,同学们知道了标志的一般分类、优秀标志的特点、标志设计的程序,以及绘制标志的表现方法等。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标志设计案例,我开始制作微课。

在制作前我咨询了王海洲一些技术,他让我先以PPT制作,然后再用录屏软件转换为视频。但当我在做PPT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一些图片如何切割,图片的清晰度处理等。

为将PPT做好,我先拟出制作脚本,依据脚本,我将PPT做出来。在做PPT过程中,我发现PowerPoint软件有很强大的功能,我们平时所用也不过毛皮。

做出PPT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开始使用“屏录专家”软件,在王海洲与范铁成的手中操作那么容易,可到了我的手上却很费劲,反复做也不得要令,我又下载了“操作方法”的视频,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反复做、反复删。会录画面了,又不会录声音。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学会了。那兴奋是难以言表的,当时我一拍桌子,并自言自语,“真好,不错”。一个完整的微课终于在我手上做出来了。我与人说,这个微课是我的“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做微课,我有这样的心得与体会:

一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学科知识素养,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要有技术知识,会运用技术知识服务于教与学。

二是技术的运用,关键在软件的运用、操作和自己的创新。

三是微课设计要有好的完整的设计脚本。

四是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学,要选好题、突出重难点;设计内容实在,结构合理,有创意。

五是微课的运用,我认为不仅是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解析讲解,是否还可以拓展到导入、过渡与引导、美术作品鉴赏与评价、思路与方法、思维导图等。对于时间上,可以课前、课中、课后。关键是实事求是,要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效与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简述写说明文的方法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

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

总结: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硬盘安装方法说明文

全文共 3502 字

+ 加入清单

计算机DIYER的朋友们一定都经常拆自己的电脑吧,那些初学电脑的朋友们看到这些高手“修理”这些电脑是不是心生羡慕呢,这里像大家介绍一些电脑中几种硬盘安装方法,希望在大家DIR中有所帮助!

第一:IDE硬盘的安装

硬盘的硬件安装工作跟电脑中其它配件的安装方法一样,用户只须有一点硬件安装经验,一般都可以顺利安装硬盘。单硬盘安装是很简单的,笔者总结出如下四步曲。

1、准备工作。安装硬盘,工具是必需的,所以螺丝刀一定要准备一把。另外,最好事先将身上的静电放掉,只需用手接触一下金属体即可(例如水管、机箱等)。

2、跳线设置。硬盘在出厂时,一般都将其默认设置为主盘,跳线连接在“Master”的位置,如果你的计算机上已经有了一个作为主盘的硬盘,现在要连接一个作为从盘。那么,就需要将跳线连接到“Slave”的位置。上面介绍的这种主从设置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时也会有特殊情况。如果用户有两块硬盘,那最好参照硬盘面板或参考手册上的图例说明进行跳线。

3、硬盘固定。连好线后,就可以用螺丝将硬盘固定在机箱上,注意有接线端口的那一个侧面向里,另一头朝向机箱面板。一般硬盘面板朝上,而有电路板的那个面朝下。

硬盘连接面板背面:(下图)

4、正确连线。硬盘连线包括电源线与数据线两条,两者谁先谁后无所谓。对于电源的连接,注意上图中电源接口上的小缺口,在电源接头上也有类似的缺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电源插头插反了。至于数据线,现在有两种,早期的数据线都是40针40芯的电缆,而自ATA/66就改用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如上图所示。连接时,一般将电缆红线的一端插入硬盘数据线插槽上标有“1”的一端,另一端插入主板IDE口上也标记有“1”的那端。数据线插反不要紧,如果开机硬盘不转的话(听不到硬盘自举的响声),多半插反了,将其旋转180度后插入即可。

硬盘40针80芯接口电缆:(下图)

第二:多个IDE硬盘安装与设置

主板上一个IDE 接口可以接两块硬盘(即主从盘),而主板有两个IDE口即IDE1和IDE2,所以理论上,一台个人电脑可以连接四块硬盘。如果你使用适配卡,那就可以连接更多硬盘。对于多硬盘的安装,归根到底就是双硬盘安装,因为IDE1与IDE2上的硬盘安装是完全一样的。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双硬盘的安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一般来说,双硬盘安装有如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在开始安装双硬盘前,用户需要先考虑几个问题。首先是机箱内空间是否充足,因为机箱托架上能安装的配件非常有限,如果你又安装了双光驱或者一光驱一刻录机,那想再安排第二块硬盘的空间就有些困难。其次是电源功率是否够用,如果电脑运行时,电源功率不足,经常会导致硬盘磁头连续复位,这样对硬盘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长期电源功率不足,对电脑其它配件的正常运行也非常不利。

2、主从设置。主从设置虽然很简单,但可以说是双硬盘安装中最关键的。一般来说,性能好的硬盘优先选择作为主盘,而将性能较差的硬盘挂作从盘。例如两块硬盘,一块是7200RPM,另一块是5400RPM,那么最好方案就是将7200RPM的硬盘设置为主,5400RPM的硬盘设置为从。现在市场上的硬盘正面或反正一般都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及由电缆选择(Cable Select)的跳线方法,按照图示就能正确进行硬盘跳线,假如你的硬盘上没有主从设置图例,那可以查相关资料得到跳线方法。

硬盘从盘设置:(下图)

硬盘主盘设置:(下图)

3、硬盘固定。接下来,也是最后一步,用十字螺丝刀打开机箱,在空闲插槽中挂上已经设置好主、从盘跳线的硬盘,并将硬盘用螺丝钉固定牢固。

双硬盘的固定:(下图)

4、硬盘连线。双硬盘安装中的硬盘连接方法与单硬盘完全一样,即正确连接电源线、数据线即可。如果硬盘是支持ATA/66以上的接口类型,那就需要40针80芯的专用接口电缆。

双硬盘的接线:(下图)

经过上面介绍的四个步骤,双硬盘即可正确安装。在双硬盘的连接时,这里再提一些注意事项。第一、最好将两块硬盘分别接在主板上的两个IDE口上,而不要同时串在一个IDE口上,此时就不需要进行主从盘设置,不过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双硬盘盘符交错问题,具体解决方案在稍后的章节中将作详细介绍。第二、如果用户还有如光驱、刻录机等设备,那最好连将两块硬盘连接在同一根硬盘线上,这样的做法是不让光驱的慢速影响到快速的硬盘。

第三:SCSI硬盘的安装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来说,SCSI可以称得上历史悠久。从技术角度来说,SCSI和IDE非常相近,只是系统对两种技术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已。不过,SCSI具有一些IDE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其更加适合于那些对快速访问大批量数据有较高要求的服务器系统

过去,速度是SCSI技术的一大卖点,但是随着IDE接口类型的发展,SCSI的速度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但是,SCSI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而且相对于同等数量的IDE设备来说,系统资源的占用量更小。需要注意的是,除非系统主板自带SCSI控制器,否则我们需要专门购买和安装一块SCSI控制卡才能使用SCSI硬盘。关于SCSI硬盘的安装,有一些比较特别之处。

1、SCSI无主从之分

SCSI硬盘的跳线与IDE截然不同,它没有主从盘之分,而只有ID号。硬盘ID号的设置使用的是二进制数字。缺省状态下SCSI控制器的ID号为7。虽然我们可以更改该设置,但是建议保留默认值。对于各种SCSI硬盘ID号的设置并没有任何严格的规定。虽然没有任何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合理的分配ID号。绝大多数SCSI硬盘在出厂前ID号都被预先设置为6,这里建议将系统启动盘的ID号定为6,然后随着硬盘的增加,依次递减设为5,4,3等等。

2、设置SCSI硬盘ID

SCSI硬盘使用3个跳线设置ID,其中的每一个针脚各自对应一个二进制数,依次为1、10和100,即1、2和4。

我们已经提到过绝大多数SCSI硬盘的ID都被预先设为6,也就是使用第2和第3个针脚进行跳线。这是因为第3个针脚的对应值为4而第二个针脚的对应值为2,所以跳线值为6。如果我们需要把一块硬盘的ID号设为5,可以将1、3针脚跳线,从而得到1 4=5。不过关于针脚的设置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商的规定,因此我们一定要首先查看一下硬盘上的说明。

除了上面这两点要特别注意之外,它的硬件安装与IDE硬盘基本相似,这里笔者不再熬述。不过SCSI硬盘的接口类型比较多,而其数据线的种类也比较多,有68针的、也有80针的。用户在安装时要看清自己硬盘支持何种接口,使用什么样的接口电缆,如果接口与电缆不相吻合,可以使用转换口将它们串起来。

第四:安装USB硬盘

USB设备素来以热插拔、安装方便著称,但是这不是说不需要安装驱动。对于USB硬盘的安装,硬件安装方法就不必多说了,购买硬盘时肯定会附带一根USB电缆,使用该电缆连接USB硬盘与电脑主机即可。而对于USB硬盘驱动的安装,跟安装其它普通设备的驱动也完全一样,只需你有一定的操作经验,一般都能顺利完成安装工作。下面再简单提一下驱动的安装过程。

将USB硬盘连接到电脑主机后,系统即会提示发现新硬件,然后按照系统提示,一步一步往下,必要时放入驱动程序盘,并且指定驱动程序所在目录,最后,系统即可正常识别出USB设备。

安装完成后,在“我的电脑”内,就会显示出移动硬盘的盘符,接着用户就可以跟操作本地硬盘一样使用USB移动硬盘。

安装完成:(下图)

活动硬盘的连接

现代社会,数据交换已成了十分常见的事情。以前我们通常使用普通软盘,但它因传输速度太慢而且极容易损坏,所以对我们交换数据带来诸多麻烦。使用新式的Zip、微型硬盘等固然是一种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可是却要求对方也有一致的驱动器,这样才能在对方的机器上将数据读出,而且这类产品的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相对来说,外置式活动硬盘使用起来则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是否组装,活动硬盘可以分为正规型活动硬盘和组装式活动硬盘,这类似于品牌机和兼容机的区别。前者有正规品牌,有单独可以方便取出的活动硬盘,这有如软驱中软盘般使用灵活。而后者则是通过购买活动硬盘盒和IDE硬盘组合,特点是价格便宜,并且能根据用户需求自由选择产品容量。

活动硬盘的安装也十分简单,一般来说,活动硬盘外盒上有两个接口,输出到电脑的并行口和转接到打印机的输出口。把硬盘盒螺丝拧开,打开盖,将IDE硬盘放入盒中,然后把硬盘盒内的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到硬盘上,接着固定硬盘,合上盒子,这样就组装完了。使用时,把硬盘盒的并行口连接到电脑的并行口上,然后将打印机连接到硬盘盒的打印机的输出口上。最后,电源线的连接肯定不能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何判定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1、想要快速准确的判定说明方法,只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存在的形式即可。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引资料)。判定说明方法较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容易的多,在这里就不多赘述。

2、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式。

列数字:本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举例子:本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下定义:本句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含义。

打比方:本句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分类别:本句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作比较:本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画图表:本句使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引用(引资料):本句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服力。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还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全文共 3014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官: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说明事物

全文共 6341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给人准确的科学知识或正确思想。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说明和抽象事物说明两大类,词典、教材、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广告、解说词及科学小品等都属于说明文。

按写作方法,英语说明文主要分为下面六种类型

1.例证法 2.定义法 3.分类法 4.因果关系法 5.比较对照法 6.过程分析法

1.例证法

Our life today depends very much on energy. For example, machines have made our life easier than it used to be. The machines use energy, and energy is needed for heating, lighting, communications, carrying goods-everything. Factories use a great deal of energy to make the things that we use and buy and sell.

这段主要是讲能源问题。第一句为主题句,概括地说出"我们目前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能源"。接着用举例的方法从三方面说明能源的作用。

2.定义法

An ideal teacher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e should know his subject, but he can make mistakes if he is willing to learn. His personality is as important as his scholarship. An ideal teacher must be enthusiastic. He should be a bit of an actor and he shouldnt be afraid to show his feelings and express his likes and dislikes. An ideal teacher is one who grows, learns, and improves himself along with his students.

本段的展开是通过对"一个模范教师"下定义的方法,关键词"ideal teacher"在文中多次重复,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3.分类法

As far as political views are concerned, people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are the conservative people. Conservatives are opposed to sudden or great changes. Second are the liberal people. These people are in favour of progress and reform. But their opinions often seem too idealistic. Third are the moderate people. The moderates keep everything within reasonable limits. They are more practical in this hard world. In my opinion, most people seem to belong to this group.

本段把人按政治观点分为三类:保守派(conservative people)、自由派(liberal people)和温和派(moderate people),并对他们各自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4.因果关系法

Of the four seasons, I like spring best. I prefer spring because it is a season of much joy and gaiety. New life bursts out everywhere. Plants wear a green coat again and colourful flowers blossom in gardens and mountains. The old come outdoors for fresh air and the young plan for outdoor activities. Life becomes so energetic and happy.

第一句为本段主题句,末句是总结句。在主题句后, 作者用了四个句子阐述自己喜欢春天的理由。

5.比较对照法

I like having a twin sister. When shes happy, Im happy. When she feels unhappy, I feel the same. Often, I know what shes going to say. Sometimes, I know what shes thinking. I like what she likes. I hate what she hates. We like the same music, the same food and the same books.

这段采用AB交错的比较方式,阐述孪生姐妹的相同特征。这种写法较流畅自然,给读者的印象也更鲜明突出。

6.过程分析法

There are several steps to plant a tree. First, dig a hole large enough for the tree, but the hole should not be too deep. Second, put the tree in the hole so that it is straight. Third, put the earth back into the hole again. Push it down hard with your foot several times. Finally, water the tree well, as often as possible.

这段分析了植树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全段层次分明,连接词语(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的使用加强了语句的连贯性。

Exercises

例1 请根据Wang Hua 在学骑自行车时的几个步骤,写一篇短文,说明他是任何学会骑自行车的.

参考词汇: handle-bars 自行车把手 pedal 踏板 saddle 车座

Wang Hua is learning to ride a bicycle. Let’s watch him and see how he can get on his bicycle. He put his hands on the handle-bars. He puts his left foot on the left pedal, then he pushes himself hard forward with his right leg. Now he can move on together with the bicycle and his whole body is now on the bicycle. Then, he raises his right leg over the saddle and lower himself on the saddle. Now, he is on the bicycle and stepping the pedals hard with both legs. And the bicycle is going forward.

例2

请写一篇短文介绍如何乘坐伦敦地铁.

内容提示如下:

1. 在售票处(booth)购买辅币(token)需30便士.

2. 在入口处将辅币投入狭孔(slot),你就可以走下地铁.

3. 在站台等车时,要站在白线以外.注意你要去的方向.不要站错站台.

4. 上下车应迅速,因为车门关闭很快.地铁内规定不准吸烟.

注意:短文的意思要连贯. 字数:100个左右.

If you want to travel by underground in London, you should first find the nearest underground entrance and buy a token for 30 pence in the booth. After you drop the token into the slot at the entrance, you can walk down the stairs. Stand back of the white line while waiting for the train on the platform. Make sure that you ar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latform for your train. When the train arrives, get on or get off quickly because the doors of the train close quickly. 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e underground.

例3

家用电脑体积下,价格低,造型优美,简单易用,使用方便,灵活;可用于计算,记事,打电话,打印信件;儿童可用它来学英语,做游戏. 你通过家用电脑能学会怎样使用微机;为将来寻找工作提供便利;电脑工作比人快数百倍;我们已经得到电脑的巨大帮助. 请根据以上内容写一篇介绍家用电脑的说明文. 字数120左右.

A Family Computer

A family computer is small. Its price is not high, and it has a good look. It can be used easily. You can calculate, make notes, call others and type letters, etc. Also, children can learn English or play games with it. Besides, you can use a family computer as a training computer. You can learn how to use an office computer, which can give you convenience to find a good job in a company. Computers can work hundreds of times faster than humans. We have been greatly helped by

computers.

例 4

请以The Importance of Trees 为题写一篇短文,说明保护森林的必要性.

1. 说明树木的主要用途:提供木材;吸水,防止水灾,旱灾;净化空气,美化生活.

2. 滥伐树木的危害;无计划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造成水灾.

3. 每年都应植树造林,使其为人类更好服务等等.

字数:100左右.

As we all know, trees are very useful. They are of great benefit to man as follows. First, trees provide us with wood and other products. Second, their roots can allow the rain to sink in and keep the soil, so they help to prevent droughts and floods. Trees can help clean air and beautify life.

Unfortunately, nowaday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lots of people fail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rees. They have cut trees down in large numbers without a plan, which makes the soil washed away. They don’t know where there are no trees, the rain washes away the surface of the soil and this causes floods.

We ought to plant trees each year and carefully look after new trees in order not to make the forest slowly disappear.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the forest serve man forever.

例 5

根据下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推荐两本学中文的词典.

Dear Steve,

I’m pleased to learn that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are learning Chinese. I’d like to recommend the following two dictionaries. The English- 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is really a good one for beginners. It has 18,000 English words and 20,000 Chinese words. Besides plenty of examples, it has many notes telling you how to use a word. Xinhua Dictionary is the most popular Chinese dictionary, and it has a vocabulary of 10,000 words. It may also be useful to some advanced learners of Chinese. Of the two, ECCED is the more expensive, costing 52 yuan, and XD costs 11 yuan.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ant me to buy these dictionaries.

Yours, Li Yu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