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说说(汇编20篇)

博物馆里有很多的资料、照片、手稿,都是介绍鲁迅写的文章和参加过的活动,小编整理了苏州博物馆观后感说说,欢迎阅读。

浏览

761

作文

135

篇1:游览苏州博物馆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是个古老的城市,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苏州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我们直接登上二楼,首先看见了一个碗,蓝色花纹,碗边上是小花,下面则是大朵大朵的花,那花纹栩栩如生,据说这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仔细瞧了瞧,一点损伤也没有,保存的真好啊。往里走,是一艘白玉雕成的船,真是价值连城,那做工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玉有些瑕疵,撑船的桨本来也有花纹,两个合二为一,真是厉害!走几步,这里挂着一张很大的苏绣,大家应该知道苏绣是出了名气的,有单面绣和双面绣,迎面而来的是一匹黑马,仰天长嘶,旁边是灰马威风凛凛,看着看着仿佛听到了马蹄声……

象牙十分珍贵,博物馆里面还真藏着用象牙雕成的龙,那龙洁白如玉,是多么的美观啊,像活的一样。有一种东西叫鸟笼,古代的人也喜欢炫富,鸟笼里面外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抬头望望,提鸟笼的东西是金丝,在古代那细金丝是稀有的呀,可以想象是多么的珍贵!

苏州博物馆里面的珍品可真多啊,游玩博物馆如同看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增长了我的见识,希望大家也去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这次我们参观的展览是"古代中国".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这次参观是我期待已久的。在参观前我从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古代中国"这个展览是以王朝为线索的,从远古时代到近代文明,完整记录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很多,"古代中国"这个展览整整分为八个部分,我看到了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和古朴的图腾,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陶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和战国七雄,秦汉时期的强盛和文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后,中华文明迎来了隋唐的鼎盛繁华,无不让我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其后的宋元明清,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慢慢落伍了,这个展览好像是一幅历史长卷,记载着华夏文明从诞生发展到繁荣衰落,对比博物馆楼上的"复兴之路"的展览,正体现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和科技,到我们这一代人,正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我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会重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篇二: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馆的最后一步时,不禁连想感慨:这是一个蕴含着多么璀璨文明的瑰宝呀!我很庆幸今天能与相识已久的同学们一起观光,一起分享,一起收获。好奇的来,惊喜的走。满载着无限的乐趣与满足。从一层逛到五层,映入眼帘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实着一颗空虚的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刻,向我展开了。

岁月流转,几十,几百,甚至是几千年的东西,今天依旧那么清晰。看似简单的,其实这些全都是让人洒尽汗水的。远处金碧辉煌,活灵活现的佛像,往近处细细斟酌,才知道这一道道的刻画有多么不容易。

看着那些古代玉器,看着那一道道形态不一的花纹,不同的形状,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条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风韵的京城旧事,开拓眼界的书房珍玩,辉煌的古都北京历史……一幅幅赞不绝口的画面在眼前出现,这是一个令人多么难以忘却的时刻呀,在博物馆里,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挂在墙上的,无不反应出了以前北京人的聪慧。

在这个非凡的境界里呆了三小时,感受,品味,斟酌了许多非凡的东西 .心里不禁生出了一丝羡慕,欣赏。为何上一代的人如此伟大?为何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璀璨?真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被称赞的是我们。品味着这一本收获,触动着笔尖,记录着这一段记忆。在千里之外,好像又听到了赞叹。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看了简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但是,还有些是没有开放的,所以我们没有全部都参观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因为我和表哥都算是这一个馆参观得最仔细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参观过的一个。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也成为文物鉴定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听说我们中国的青铜器数量繁多,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眀、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青铜器有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参观着,我发现这些青铜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而这些文字正是金文。

过了2、3个小时,我和表哥就把博物馆参观完了。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什么地方出土的,还有的是借展的等等,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坐船游览苏州河观后感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河》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在有无数运煤船来往的苏州河段,与百淀桥对岸的东方明珠相比,这里两岸人来人往,脏乱错杂,用电影叙述人“我”的方法讲是“没有比它更脏的地方”。可这里却又讥讽般的从一个女孩牡丹身上,生出了无比清洁的爱情。

故事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是学生牡丹,另一个则是风尘女子,表演酒吧夜场的美人鱼的美美。一张一样的面孔,同样张扬不羁的性格,同样对情感挑剔挚诚,生于烦杂的生活,却又有着不竭的生机。只是从话语中,当男主角马达纠缠美美之时可看出她们的不同,美美说“行了,下次少喝点”和“像你这样的,我们见多”泼辣且老道,宛如“我”看着她,插着手过马路时的风尘仆仆,凛冽地带走街上的烟尘。

带有烟尘的性感和小女孩的倔强不同,写上的是不同的记号,周迅一人分饰两角且拉开角色之间较大差距,我觉得还是很令人赞许。有着同一张面孔的两个人,要拉开差距,看的不光是青春的灵气,更是深入用心地投入其中。

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是片中的看点,中学生一般的牡丹由于父亲沉迷于酒与女人的生活,天天被迫着送到她姑姑家去,而送她的,正是帮酒吧送货的马达。

从电影镜头中,牡丹的辫子被昏沉的风吹起,她对马达说:“骑摩托车要有骑摩托车的样子”,马达问她“骑摩托应是什么样子”,她头一甩说“施瓦辛格!”重复了两遍,马达加速,风把牡丹的红色棉衣向后吹,他说:“我试试”。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骑摩托,这样追寻速度与热烈的爱情,也为后文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博物馆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省博物馆展出了以“国家宝藏”命名的国宝精华。带着几乎可以说是“企盼”和“虔诚”的心情,我们走进了设立在一楼两个展厅的“国家宝藏”展厅(见图1)。

这个展览所陈列的文物,从被称作“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堪称中华文化极至的甲骨文、“青铜时代”最为显赫的四羊方尊,还有金缕玉衣、编钟、编磬、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个展览被称作“国家宝藏”,确然名副其实!

我几乎是忘我地投入了对这些文物的速写记录当中,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一件无论是在考古发现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堪称“人类文化奇迹”的史前艺术作品。作品的纹饰是用黑色描绘的,作为用来盛殓儿童尸身的容器,上面的人面应当是殓葬的主人;丰富的鱼饰纹,应当是祈福和富足的象征。

从作品的器物上看,这种通过就地取材、低温烧制的粗陶制品,时至今日还可以在我省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陵水、琼中、三亚的黎村仍有制陶传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产生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制陶艺术,相比较于海南的民间传承艺人,居然也是以女性为主。

《四羊方尊》(是公元前1600年到前1046年之间的大型青铜盛酒礼器,总重接近70斤。

我国素有“水之精为玉、士之精为羊”的说法,羊是德政和善良的象征;民间常把“三羊开泰”比作为福祉和政通人和。这件用四个羊头组合而成的重要礼器,不但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堪和《司马戊大方鼎》相比肩的伟大作品,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四羊方尊》无疑更胜一筹。这个展览的青铜器较多,其中对书法爱好者特别有意义的几件国宝文物,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虢季子白盘》高:39.5cm、口长:137.2cm、重达4百多斤,是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的巨构。“盘”是盥器,有8行111个字,记录了虢季子的战功。

《让瞂其来》是一件全甲刻有“卜辞”文字的龟甲作品,这对有爱好古文字的读者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河南出土的《“作册般”铜鼋》,“鼋”就是大龟。就记载在龟背的“金文”来看,这是件古代勇士连发四箭射杀巨鼋的纪念性作品;难得的是在我国国宝档案中,这也是仅见的一件以鼋为造型的青铜艺术品,堪称奇迹。

一路匆匆走过、画过……眼见还有大量的国宝艺术品还来不及记录,深感遗憾……

我多么希望这样的国宝展览也会如我在国外的巴黎、罗马,国内的北京、上海看到的类似展览那样——一票难求、庄严静穆!

这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国宝展览、是真正的‘国家宝藏’展览。如果一件金缕玉衣还不足以说明展览的价值,这些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建川博物馆观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有苏武牧羊铸就的一心向国,有岳飞练就的岳家军,有谭嗣同在菜市口从容慷慨唤醒国人觉醒 …… 代代华夏儿女以生命铸就了我们的民族魂。

在那个战火遍地的年代,那个死亡的阴霾不散的年代,那个华夏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一代代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繁华的都市,滚滚长江带走了南京30 万不安的灵魂,徒留江河呜咽。血染九州,遍地的殷红谱写了历史的颂歌。

在抗日救亡中,大多数的人牺牲后没能留下一个名字,他们心甘情愿的做了历史的尘埃,但是就是有他们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繁荣安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家卫国。那个年代没有地域差别,有的只是一颗爱国心、一份救国意。

历史转个弯,我仿佛又回到了2008 年。08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中国让世界见识到何谓众志成城,何谓大爱无疆。那些感动了13 亿的人,那些动容了世界的故事在眼前一次次的回放,那幅稚嫩的蜡笔画你看到它后面曾经的笑容了吗?大灾面前,平民、总理、主席还有千千万万个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在这场灾难中我们还看到生命的不屈,生命的奇迹不断上演。

汶川,别哭请允许我跪在你的身旁用生命之吻对你做最有效的人工呼吸总理,别哭请允许我递上一盒润喉片润润你沙哑的喉咙雪灾、洪灾、旱灾、水灾多少灾难,我们都从死亡地带闯出多少年来,我们都用龙的精神在大地残酷的夹缝中求生存四川别哭都江堰别哭北川别哭茂县别哭中国别哭哪里有死亡哪里就有迎风而长的生命!

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诗歌,曾经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在灾难中的意志。我们相信:多难兴邦。每次灾难都市以进步作为补偿,而我也愿意相信,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的民族魂将更加坚强。

民族魂,不衰!民族魂,将引领我们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上海博物馆。一下车,博物馆门前八尊气势恢宏的汉白玉雕像立刻映入我的眼帘。博物馆由方体基座和巨型圆顶组成,分为四层,各层有各层的特色,第一层是青铜器馆,第二层是陶瓷馆,第三层是书画馆,第四层是货币馆。

我们随着井然有序的参观队伍进入博物馆大厅,先来到青铜器馆。里面的青铜器琳琅满目,大克鼎、牺尊、黄觥等青铜器历史悠久。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几千年的古人就能创造出这么造型奇伟,花纹精致的青铜器,真是太令人惊叹了!

参观完青铜器馆,我们来到了陶瓷馆。我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瓷器。一个叫汝窑盘,它是北宋时期的茶壶,质地非常坚硬,到现在一点磨损的痕迹也没有,完好如初。我想这一定是古代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心血吧。相反地,大汶口文化黑陶镂空高柄杯轻薄易碎,杯壁仅一毫米厚,因此被称作“蛋壳陶”。

看了这么多的文物,我最喜欢的还是青花瓷器。雪白的瓷器上画着青色的龙,这些龙栩栩如生,有的张牙舞爪,好像在找谁比试;有的两条龙缠在一起,似乎在打架;有的奋力往天空飞去,仿佛要去摘太阳……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龙,我不禁暗暗佩服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

一天一晃而过,转眼就要离开博物馆了。我回头凝望身后的博物馆,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古代文物绝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一个个时代的象征。青铜器、瓷器、雕塑、书画沉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河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晒死了,走进博物馆第一件时就是找空调,太热了啊。然后我们就看见了一个大棺材,那是增侯乙的陪葬品,总共有24个陪葬棺材,大大小小都有,然后就看见了很都不同样式的鼎。

我最喜欢就是编钟,他于1978年,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出土了2430年前的编钟,立即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他保存的十分完整。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出土的。能够那么的完整。编钟是省博的镇馆之宝,还有一个镇馆之宝就在楚文化馆中。

走进楚文化馆中,看到的第一个就是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看到越王勾践剑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不过气势还在,还有吴王夫差矛,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长29。5厘米,宽5。5厘米,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

里面还有一个关于水利工程好可爱,好精细,很好玩啊,安丰塘是今天的称呼,古代的芍陂比今天的安丰塘要大出许多。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水利工程,是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

还看到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

这几个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最喜欢的。总而言之,这次的河北省博物馆一日游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很充实,也不虚此行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首都博物馆,一路上我都兴奋不已。

终于看到高大雄伟的首都博物馆了,它共有6层,位于复兴路上,从天安门一直往西就能到。进馆的时候,安检真严格。我准备用来剪开香肠的剪刀也被“没收”了。

我们先来到三层,参观老北京民俗展厅。那里有老北京泥人,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馆内还有古代佛像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技术精品展。

我最喜欢的就是“秋郊大猎图卷”它画的是秋天人们在山林了打猎的情景。绘画工艺精致,一丝不苟,人物,山,水,尤其是树枝,几乎没有重叠。山脉也画的特别细致,逼真的就像在你面前一样,真是百看不厌。我太佩服作者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镇馆之宝——水月观音。观音的身后有一轮圆月,因此得名。水月观音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的。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观音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都装饰有连珠璎珞,全身装饰十分繁缛。筒体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不愧为镇馆之宝。

这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十日,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上海博物馆。那天天空下着雨,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到达了博物馆大门前,我看到博物馆的外形,就像一个古代大鼎,我想里面一定很好看。

博物馆共有4层建筑,里面拥有很多精品馆藏,汇集了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文物,尤其以古代青铜器、书法、绘画更具特色,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堪称镇馆之宝。

馆内一楼为古代青铜馆,二楼为古代陶瓷馆,三楼为古代书法绘画玺印馆,四楼为古代玉器、钱币、明清家具馆。整幢楼气势磅礴,上圆下方的形状寓意为“天圆地方”,我们从四楼到一楼依次参观。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代钱币馆,我从中了解到钱币的起源,从最开始海贝到刀币、铜钱、银锭等金属钱币,它们形式多样、造型奇特,有的像武器形状的刀币、外圆内方的开元通宝、各种制作钱币的陶范,还有让我震惊的钱树……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见了许多外国友人,他们很认真地欣赏着每件藏品,我想这些宝贝不仅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们代表着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续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津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我参加了新华社的摄影小记者培训班。5月16日,齐老师又组织外拍活动了,这次,我们去了天津自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可真大呀!齐老师说它像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可是,我看着像一个大白面包。

我们一进入博物馆就被两只巨大的恐龙化石吸引住了。它们可太大了,太高了,比双层公交车还要大还要高,都快到屋顶了;长着很长很长的脖子和长长的尾巴,头却很小,简直跟脖子不成比例。它们叫马门溪龙。在它们旁边的那只霸王龙的样子凶猛极了,巨大的头颅,张着血盆大口,露着尖利的牙齿,后腿粗壮有力而前肢很弱小。

抬头一望,屋顶上还悬挂着翼龙的化石。齐老师说,摄影师要用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视角拍摄景物,这次我们学习仰拍。可是,仰拍很难,相机总在抖动,很难对准焦距,脖子很累。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才完成拍摄。

在二楼我又看到了甲龙、兰伯龙、李氏蜀龙,长着三只犄角的三角龙和小巧可爱的鹦鹉嘴龙等各式各样的恐龙化石。还有很多海洋动植物的化石和标本。二楼的光线暗,我们要用慢的快门速度、大的光圈和高的感光度,才能完成拍摄。在拍摄一个鸮鸟贝化石时,由于快门速度很低,为防止相机抖动,我不得不把两只胳膊肘支在台子上拍摄。我还拍摄了猛犸象、大白鲨和很多古生物化石的照片。

记得《小哥白尼》和好几本书上说过,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包括我们人类。可是,很多生物都灭绝了。有的科学家推测说,地球温度突然下降,恐龙身上没有毛又没有冬眠的习惯,就冻死了;还有人说,地球上的哺乳类动物变多,它们吃恐龙蛋,使恐龙灭绝了;还说,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火山喷发,恐龙来不及逃跑,就灭绝了。现在小鸟也快灭绝了,因为很多人砍伐森林,小鸟没有家了;可爱的小海豹也要灭绝了,因为,很多人把它们杀死,用它们的皮毛给女孩子做大衣。它们都是可爱的生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森林。

一上午的拍摄活动结束了,我真的很累了,必须用一根烤肠来补充能量。摄影真的很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2162 字

+ 加入清单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xx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走进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受益匪浅,且懂得了很多知识 。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 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石家庄博物馆观后感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但是由于我们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住的地方距离首都博物馆较远,时间有限,我不能全面参观,但这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都博物馆有两个展馆,方形展馆和圆形展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参观了方形展馆的一部分。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即便,我有足够的时间,我也不可能参观所有的地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值得参观思考的地方数不胜数。

我参观的地方主要有北京文物精品展厅和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 其中北京精品文物展又分为很多类。“温温玉色 照瓷瓯”——龙泉窑青瓷艺术展,展示了龙泉窑这个古老窑系的整体发展脉络,展示了各个时期龙泉窑青瓷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点。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及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底蕴。还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家具艺术精品展、古代文房四宝艺术精品展等等。而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分为十个部分:文明曙光、燕蓟神韵、千年蓟城、幽燕风云、都城序幕、帝王之都、国际都会、日下积盛、落日余晖、民国风云。该展览以北京文化为视角,表现了北京从原始部落,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物中,据我估计有些物品运用现今的技术也不一定能制造出来。而有些东西,则体现出了古代人独具匠心。如,其中一样东西——七星铁剑,虽然现在是一把锈迹斑斑的破铁剑。但当初用X光照射剑身时会在其中看到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是多么的神奇啊!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参观古代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妈妈们带着我们几个到了普陀博物馆参观。那是一个十分偏僻有窄小的地方,而且外面的造型非常老式,让人感觉有点茫然。可是当你跨进大门就会让你大吃一惊,好像来到了渔民的皇宫一样。这是一幢二层中国古式的仿造建筑,栏杆上精雕细刻,房子前的空旷地都是用石板铺成。在里面让我们回味了前的沈家门渔村风貌,渔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里面收藏了渔民老前辈们用过的最古老的各种船,有大捕船,双拖船等……好像只要我们一眨眼,就能回到过去,看到渔民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捕鱼工具,如箩筐,鱼叉等…在透明的玻璃柜中,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人物、景色。在一旁的墙壁,还有一首有意义的打鱼词:“吃吃雨淘饭,困困湿舱板,裤脚缚草绳,风沙当背心。冬打天暴夏张网,秋柯大捕无没空,柯得鱼虾满舱板,剩下只有一竹篮。篙子一甩,上岸讨饭”。把过去的人捕鱼的辛苦和沈家门渔港做得有声有色。

来到第二层,走进了大厅就是四德堂,迎面的八仙桌上放着猪头和鸡鸭鱼肉等供品,妈妈告诉这是我们舟山人的习俗,每逢过年时都要祭祀菩萨。在旁边还有龙椅,龙櫈,和古老的电话机,真是庄严气派。往里走去,里面还有古代人用的煤油灯,古代人穿的衣服、生活用品、取暖的暖炉等。在墙壁上还有清代名人留下名句。

参观完了这些珍贵的物品,我的脑海里印出古时候的老百姓怎样生活,渔民们怎样捕生。虽然历史在前进,但我们一定要永远记住古人的辛勤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石家庄博物馆观后感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2338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幸来到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将会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将成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文化阵地和课堂。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设有十余个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

走进国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博物馆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陈列” 既充溢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又闪烁着现代文明的夺目光辉,呈现出浑厚、大气、简洁、流畅的独特风格,其最早的藏品和展品是170 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牙齿,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文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从远古时期至20世纪初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这次博物馆的参观之旅中,我最着重观看的是“复兴中国”的一部分。

当我踏进 “复兴之路”展厅的长廊时,仿佛踏入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倍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长河和中华民族追求解放与发展的艰难路程之中。两个小时,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而言似乎显得有些短暂,但对每一个参观展览的炎黄子孙的心灵触动,必将久久难以平静。这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屈辱史和革命史,更是先辈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通过参观,增加了同学们的知识,更感受到了正是先辈们每一步都流辛勤的汗水,眼泛苦涩的泪花,甚至流淌着浓艳的热血,才开创出了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今,将这段历史划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840年战争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用图形、照片和数据揭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现实。活生生的一部中国近代史,第一、二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历史重要战争和运动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特别是战争或运动中留下的真枪真炮让游客感到非常新奇,看到那些历史的证据也更能真切的体会那段历史,非常的挺震撼的!

第二段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到1935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取得各种成就。

第三段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其中展出了我国建国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和婚姻法,还有当年的结婚证,非常珍贵。

第五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其中邓小平同志的1992年南巡谈话,以及杨利伟当年穿过的宇航服特别引起游客的关注。这段历史是最贴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最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所以我逗留的时间也相对久一些。

在建筑风格和展示上,我同样得到一些感触:原建筑与新建筑的结合、展览上历史文物与多媒体科技的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人们的脑海中经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新老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协调,而且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照片、油画、文物等静态的展品,还增加了多媒体半景画文物组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铁路多媒体互动场景,空间模拟了一辆火车,有车头工作舱,有座椅,墙上的电视是动态的草原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开往西藏的列车之上。既强化了视觉效果,丰富了陈列内容,又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项目。国博精心设计使修改后的陈列更加大气庄重,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

通过《复兴之路》,我感受到1840年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

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历史昭示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充分意识到了在这个和平年代,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想为祖国做贡献早已不是拿起枪杆抵御敌人了,只有认清形势,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期努力储备知识,并积极投身于现代化的建设中去,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才有可能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走进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10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一直是一个厚重的话题,不是指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人们心情的厚重。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纤绳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手中传递,然后,勒进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动着历史之船,向前,向前……

和风拂面的春日,我校志愿工作服务站和思政部共同组织了建川博物馆的主题参观活动,让我们这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得以有机会重温历史。

驱车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建川博物馆。站在建川博物馆的正门口,虽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气势恢宏,却也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令人忘记了嬉笑追打,以郑重之心、肃穆之情倾听历史的声音。

建川博物馆多是展现近代历史,尤其是以二战前后的历史为主。

远离了金戈铁马的战场,黯淡了刀光剑影的锋芒,远逝了马嘶鼓鸣的砍杀,吹散了狼烟滚滚的尘埃。那曾经惊天动地的抗争,已化为无声的图像,化为冰冷的文字,定格于展览窗口中,融化于残剑折戟中,静静的呈现于我们的眼前,重现着历史的恢宏和残忍。一遭走过,就仿佛经历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体验了那如火如荼的抗争。

我想,不论哪一个民族,定然都有过那么一段血和泪融成的不堪回首的过往。在危难面前,那些奋起抗争、众志成城的民族一举击溃了来犯的敌人,逐渐崛起、强大,载入了历史的华章。而那些畏惧不前、临难自保的民族,怕早已销声匿迹,被历史所遗忘。

在中流砥柱馆,在川军抗战馆,在飞虎奇兵馆……一张张图片定格了那时的艰苦环境,一段段文字诉说了那时的不屈抗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从来都不缺乏英雄,正是有了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有了这些柔韧坚强的女子,那刻板而又艰涩的历史才变得如此鲜活,如此生机勃勃。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群雕广场,()200多位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群体形象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间,纵贯九州,气宇轩昂,仿佛建立了历史的他们,仍然守护在他们曾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们也进入了历史的画卷中。依然记得那一日的天旋地转,记得那惊天动地的哭喊,眨眼间,天翻地覆,生命的家园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高楼大厦夷为平地,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之中残喘。那里有母亲,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有鹤发童颜的老夫妻,也有刚刚步入结婚殿堂的新人……在汶川地震馆的展区中,生命从未向那时那样脆弱,也从未向那时那样顽强。生的意志支持者灾民奋力自救,也为搜救人员赢来了时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断的上演着,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多难兴邦,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再一次展现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着,灾难压不垮我们,更打不倒我们!

澎湃的热血在静心池边得以沉淀。历史不仅是要向我们展示它曾经的艰难困苦,更是要我们在这幸福的时代铭记先辈们曾经的苦难,勿忘过往,开拓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京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6月30日上午,机关服务中心组织党员活动参观北京博物馆,看到一对对的小学生在馆前合影留念。多么熟悉的一幕,不禁唤起儿时的回忆,中心的全体参展人员也展开党旗在首博馆前合影。此刻我感觉到时刻变得之快,几十年前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情形,历历在目,有生第一次参观博物馆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也是七一前夕,只记得站在红旗下,举起手臂攥着小拳头,幼嫩的喊出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参观,回来老师让我们写观后感,只记得其中一句话,看了一堆石头、瓦片、破盒、破罐,特没劲,大刀但是真家伙。

几十年后的七一又参观博物馆,也许还是此刻学生时代,每次参加什么活动,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写观后感的习惯,此时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让我又想写点什么。

本人酷爱参观展览馆和博物馆,不论出差旅游每到一地,只要有时刻条件许可,都把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首选,他是你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回顾多年来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与感受,让我感受到祖国历史的脉搏与改革开放的脚步。

记得小学时代,第一次参观天安门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那时对那些古人类创造的石器工具、陶罐、瓦片、不知其好处所在,只对刀枪感兴趣,也激发了我动手的潜质,参观后就动手用木头,削刻了一支形驳壳枪,在以后的观展中看了中国的印章,他让我萌发了学习篆刻的兴趣。而今在进入博物馆,又是一种不一样的心态与感受了。

当你步入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把你带入了那远古的洪荒时代,我站在那古朴、泛着钢绣的青铜器前我欣赏已不是它的器形与上方雕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够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它似一种气场,凝缩了中华几千年前的信息向你释着。

当我仰视着那些精美的字画,我已不再解谈其中的资料,站在远处看,你似感觉到画中的人物飞翩翩得向你走来,那字里行间,急似飞流瀑布,缓似行芸,感觉妙不可言。

当我俯视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玉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人琢玉的场面,过去人们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你就明白了什么事巧夺天工了。

在浏览神采各异的瓷器时,想得更多是不可思议,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让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你不得不感造物主的神奇。

北京风俗展又让我联想去探讨,为什么祖先会把皇城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走马匆匆时进午,走出博物馆还在回味,似知道了很多又似一片模糊。

晚临睡前有习惯的拿起枕边的一本《禅悟》翻悉看到中国古代有一个禅宗和尚青源惟信禅师得到以后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加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之后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到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段充满禅机的话,看到此语顿觉感悟,这天的感受不就是悉山不是山,秀水不是水的意境吗?

其实我们的人生,还有艺术不都是要经历这三种境界吗?人生三境界,说的是人生不一样年龄段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天参观的过程,好像把这一过程浓缩在了一天,让我有了独特的感受,起床即刻将这感悟记在这张博物馆的创刊号上,以为记:

于西城三里河悟堂南窗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