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时珍弃文从医的故事【经典3篇】

童话故事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美好的天堂。开学吧小编整理了童话故事,快来看看吧。

浏览

544

作文

3

篇1:名人小故事李时珍的故事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时珍晒书_名人故事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晒“书”。李时珍生长在医学世家,自幼酷爱读书,才智过人,年方十四便考中秀才。下面是他与书的故事

李时珍的家,有一庸医,此人不学无术,可是却假充斯文,开口《伤寒论》,闭口《药性赋》,这位庸医家财万贯,更有藏书之癖,他平时不惜重金,购买天下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

李时珍祖上世代为医,家境仅温饱而已。再加上常常为贫穷患者义诊施舍,因之无钱买书,李时珍为了精湛医道,博览众书,多次向这位庸医借书读,可是均被他无情拒绝,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李时珍晒“书”》。

有一年夏季,梅雨季节刚过,庸医便命家人将书房内的藏书搬到院子里晾晒。各种古典医籍摊晒了满满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这时正巧李时珍去一病家治病路过这里,见满院子都是晒的书,便一时兴起,走进院子里,只见他解开衣襟,躺在晒书的架子旁,袒胸露腹,也晒起“书”来。庸医一见,莫明其妙,惊问道:“李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呀?”

李时珍笑道:“我也在晒书啊!”庸医更加不解地问道:“先生的书在哪里呀?”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说:“我的书装在这里面。”庸医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挖苦他,惭愧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李时珍晒书_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从医故事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在94岁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吴孟超院士在这样的高龄,依然每周亲自主刀多台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坐堂周二上午的专家门诊,主持着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的日常事务,并亲自带教着多名研究生。

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逾九旬的老科学家依然充溢如此的生机?

“朴素的报国心,伴随一生的选择。为人民服务,则是一生的信仰!”回想走过的人生路,从医73年、有着60年军龄和党龄的吴孟超说到:“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吴孟超老人执着地前行着。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