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顺口溜(精彩5篇)

在进行祝寿是需要准备好贺词,那么都有哪些合适的祝寿贺词呢?下面是关于腊月二十三糖瓜粘顺口溜的内容,欢迎阅读!

浏览

3122

作文

5

篇1: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传说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快到了,你们今天过小年了吗?吃饺子了吗?放假了吗?回家了吗?开心吗?期待吗?又要老一岁啦!糖瓜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糖瓜是汉族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传说一】

“二十三糖瓜粘”传说是怎么来的?据汉族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又到腊月二十三,千家万户糖瓜粘。送走灶王始忙乱,里里外外扫房间。磨好豆腐炖好肉,馒头未蒸面已酸。三鲜饺子枣年糕,除夕晚上全家欢。

【传说而】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这是流传在各省许多地方的一首民谣。说的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实情,因此每家每户都要摆上供品来祭灶君上天,故称“祭灶节”。而在祭灶君时,许多地方都用麦芽制作的糖瓜为供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故事 传说灶王爷叫张单,家里很富有。虽然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二十三糖瓜粘顺口溜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旧时,北京及华北许多地方,都流行一套春节顺口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年肉,

二十七快杀鸡,二十八炸排叉,

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走一走。

(拜年祝贺新春吉祥,小孩可得押岁钱)

这是一种做得比较讲究的糖瓜。外层是麦芽糖,中间有饴糖心,

用来祭灶的。方法是把糖瓜打破,取出中间的饴糖抹在灶王嘴上。

为什么要给灶王爷嘴上抹糖瓜呢?因为他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坐探,

抹了糖他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就会多说好活。上天言好亊,下界保平安!

二十三糖瓜粘,是北方各省。长江以南则多半是二十四祭灶。

据说二十三灶神从北方出发,一路吃请,

要二十四才到江南,这是有据可查的。

现在糖瓜少了,人们不怕灶神打小报告,也敢对玉皇说三道四了。

再说灶糖也上不了挡次,爱吃的人越来越少了。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全文共 259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

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二十三糖瓜粘的介绍】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陈楼糖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制作糖瓜先从制作黄米饴开始,然后精加工而成。陈楼饴糖是用黄米(黍子米,也叫大黄米;粘谷米,也叫小黄米。)和大麦芽,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作而成。这种饴糖又经“巧人绘春”加工成许多花色品种,形似瓜样的叫糖瓜(大的有五六斤重),而且在表面粘有一层薄薄的芝麻,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过去每年古历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买上几个糖瓜来辞灶(灶王爷),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觜,叫他“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而今,陈楼糖瓜已成为人们营养、保健、馈赠亲友的美食佳品。

【二十三糖瓜粘的来历】

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是农历马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的日子。

小时候这一天家里会买一些关东糖,也就是麦芽糖给我们吃。一直不知道麦芽糖为什么叫作关东糖,大概是东北地区传过来了吧。幼年岁月,关东糖作为祭灶的主要物品,只在小年前后售卖,能痛快的吃上几条关东糖是孩子们对过年的种种期盼中的一种。咬一口微黄酥脆的关东糖,伴着甜甜的、香香的、黏黏的感觉,年就越来越近了。

这一天还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得日子,为了让灶王爷说点好的,因此要祭灶王爷,让他吃点好的,上天的时候为人间说点好话,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别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太苦。给灶王爷吃点好的还是不能让人放心,关东糖得作用就是利用自己的甜蜜把灶王爷的嘴黏上,不让灶王爷在天上说不好的事情。民谚中“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说的就是这件事。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和天还真是有关系,只是这个消息不是灶王爷能够带上去的。指望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只是一种善良但却非常功利的愿望。人间生活的好坏,大致是和人间的人、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天的作用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现在逐步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天的作业虽然明显,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大了。但是这样的“天”说的气候的变化,而不是天道。一个社会要是想和谐发展的话,顺应天道是前提。可是这个天道在这里的解释却是和人们心里的期望有着相当的差距。

好吃的东西在人间是“味”,上了天变成了“道”,老百姓这里的吃食,经过祭拜上了天,往往就有了规律的意义。要让天上的神仙闻到好的味道,所以在祭拜的时候就会用一些好东西,这样才会有好的味道。不过这些味道还是人间的味道,是人们喜欢的味道,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味道延伸到上天,神仙也会喜欢的。中国老百姓对神仙的看法是世俗化的,中国的祭拜,很难说是一种信仰,更像是一个游戏,一种带有强烈世俗色彩的功利行为。总是想在某一个时候,用一些好的东西忽悠、糊弄、贿赂天上的神仙,为的是让他们保佑自己在人间的生活。一年拜一次,一次保一年。这和宗教不同,宗教的信仰是求的心理的平和、平静,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该来的就是该受的,苦难可以用信仰来解脱。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寄托而不是现实中的庇护。对比一下基督教的礼拜和我们的祭灶,其中的差别是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的。

祭灶是传统,很多年了。在我看来,这种民俗流转到现在,不过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了。要过年了嘛,慢慢造势,为春节酝酿气氛。在没有什么外部力量可以信任、可以寄托的现在,玩一种游戏消遣一下,顺带可以寄托一些希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游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歌谣民俗

全文共 20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你知道这个歌谣吗?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今天正好是北方的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送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糖瓜儿:

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附注:

二十三,祭灶官

在人们心中,祭灶可是件大事儿。

老人们会“请”(买)一幅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恭恭敬敬地贴在厨房,在厨房内的方桌上方摆放灶饼、干果等。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奏事儿的日子,灶饼等是给灶王爷路上准备的干粮。此外,有的家庭会准备一只杀过的公鸡,因为在传说中,灶王爷是骑公鸡上天的。

说到这儿,有一样“神器”不得不提,那就是芝麻糖。

讲究的人家,一定会买来芝麻糖祭灶。由于芝麻糖又甜又黏,可以用它来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以期来年家里过得更好。

与大人们不同,孩子们可能并不懂这些,表面上装模作样祭灶,而心里早就惦记着桌上那些香喷喷的吃食了。

“香甜酥脆,粘牙好玩儿!”那些年,孩童时的你对“小年”的好感,是不是也只是那横扫味蕾的一抹甜蜜?

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洛阳自古就有祭扫的传统。

啥叫祭扫?祭扫也叫扫房子、扫尘,实际上就是打扫家庭卫生。

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实施彻底的大扫除,把院子里、各屋的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史书里有关扫尘的记载说,最早是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后来,因为“尘”与“陈”同音,年末除去家中陈旧的东西,也寓意除去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啥?麻烦?!嫌打扫卫生麻烦的朋友,不妨看看这里:其实,现在的“扫房子”比过去容易多了。过去的窗户多是木头做的,容易沾染灰尘,尤其是精雕细琢的窗棂,很能藏灰,打扫起来可费劲儿了;此外,还要买来白纸糊在窗户上,才能抵御寒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怎么做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明天是农历马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的日子。

小时候这一天家里会买一些关东糖,也就是麦芽糖给我们吃。一直不知道麦芽糖为什么叫作关东糖,大概是东北地区传过来了吧。幼年岁月,关东糖作为祭灶的主要物品,只在小年前后售卖,能痛快的吃上几条关东糖是孩子们对过年的种种期盼中的一种。咬一口微黄酥脆的关东糖,伴着甜甜的、香香的、黏黏的感觉,年就越来越近了。

这一天还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得日子,为了让灶王爷说点好的,因此要祭灶王爷,让他吃点好的,上天的时候为人间说点好话,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别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太苦。给灶王爷吃点好的还是不能让人放心,关东糖得作用就是利用自己的甜蜜把灶王爷的嘴黏上,不让灶王爷在天上说不好的事情。民谚中“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说的就是这件事。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和天还真是有关系,只是这个消息不是灶王爷能够带上去的。指望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只是一种善良但却非常功利的愿望。人间生活的好坏,大致是和人间的人、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天的作用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现在逐步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天的作业虽然明显,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大了。但是这样的“天”说的气候的变化,而不是天道。一个社会要是想和谐发展的话,顺应天道是前提。可是这个天道在这里的解释却是和人们心里的期望有着相当的差距。

好吃的东西在人间是“味”,上了天变成了“道”,老百姓这里的吃食,经过祭拜上了天,往往就有了规律的意义。要让天上的神仙闻到好的味道,所以在祭拜的时候就会用一些好东西,这样才会有好的味道。不过这些味道还是人间的味道,是人们喜欢的味道,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味道延伸到上天,神仙也会喜欢的。中国老百姓对神仙的看法是世俗化的,中国的祭拜,很难说是一种信仰,更像是一个游戏,一种带有强烈世俗色彩的功利行为。总是想在某一个时候,用一些好的东西忽悠、糊弄、贿赂天上的神仙,为的是让他们保佑自己在人间的生活。一年拜一次,一次保一年。这和宗教不同,宗教的信仰是求的心理的平和、平静,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该来的就是该受的,苦难可以用信仰来解脱。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寄托而不是现实中的庇护。对比一下基督教的礼拜和我们的祭灶,其中的差别是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的。

祭灶是传统,很多年了。在我看来,这种民俗流转到现在,不过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了。要过年了嘛,慢慢造势,为春节酝酿气氛。在没有什么外部力量可以信任、可以寄托的现在,玩一种游戏消遣一下,顺带可以寄托一些希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游戏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