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800字(热门20篇)

浏览

5071

作文

1000

篇1: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志在四方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重耳,送给他20辆四匹马拉的车,并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重耳在齐国一住7年,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齐桓公死了,齐孝公做了齐国的国君。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不料,正巧齐姜的一个小丫鬟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小丫鬟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杀了,然后对重耳说:“公子,知道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那个听到你部下秘密商议的丫鬟,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

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了,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把重耳灌醉后,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形容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生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蜗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历史典故:志在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倚门倚闾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既有神话传说,也有表现民族英雄薛仁贵、岳飞精神的“征东图”、“忠贤图”,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历史典故:倚门倚闾,欢迎阅读!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

【释义】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历史典故】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成长心语】

没有水的世界,生命荡然无存;没有母爱的世界,生命岌岌可危。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都是不堪一击的。对母爱的鉴赏和领略,是我们一生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当你在外面玩疯了、忘记时间时,母亲一直站在门口等你回去;当你闹别扭不吃饭,母亲热了又热,只怕饿坏了你;当你过生日邀请同学来家里的时候,母亲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饮食,只为了让你与同学玩得开心……你平安、快乐,便是她最大的幸福。不要再嫌弃母亲唠叨,因为她的衰老是你成长的前提,感恩母亲,就从这一刻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鸡鸣盗笔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东床袒腹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坦腹东床是古代中国民间故事之一,旧作女婿的美称。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世说新语·雅量》。

【释义】本指在东床上躺着的才能出众、使人称心的女婿。现用为女婿的美称。

【历史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是当朝丞相王导的侄儿,年轻时就仪表堂堂,很有风度。当时,朝内有个太傅名叫郗鉴,他有个女儿,聪明美丽,想找个好女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导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傅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到东厢房相见。

管家见王家子弟都正襟危坐,样子非常严肃、庄重。可他往床上一看,还有一个子弟躺在床上,撩起了衣服,袒露着肚腹,手中还拿着一个饼,正在一口一口地吃着,好像没事人一样。这个管家看了不太高兴。

回去后,管家把看到的情况如实禀报给郗太傅。最后他说道:“王家的子弟,个个都不错。他们听说太傅前去挑选女婿,都很郑重、拘谨,就只有一个人,袒露着肚腹,躺在床上吃饼,好像没有事似的。”太傅听了高兴地说:“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成长心语】

郗鉴看人是非常准确的,他知道只有心中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如此淡定从容。王羲之之所以能够以一种随意的姿态,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被选中,这与他旷达的个性有关,也是因为他内在的自信。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要想让自己美些,就先让自己自信起来。有了自信,你就有了别人无法替代、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典故:东床袒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和尚骗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一天,某地忽然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随身之物除了一件僧衣、一个瓢、一串念珠之外,什么也没有,他向众人表明,说自己已经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不用吃任何东西就能生活。

大家不太相信,因为谁都知道人不吃饭就得饿死,于是,和尚便主动要求到一个商人的船上打坐,他在那里打坐了十天,大家果然没见他要东西吃,这才有点将信将疑。

那个和尚看大家还是不太相信,就又坐到了一条小船上,小船上只有他一个人,他让人们把小船推到水中间,他仍然坐在船上打坐。这样又过了十天,人们果然没有看到他要东西吃。

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他是个活佛了,就向他跪拜,还争先恐后地要供养他,那个和尚便说:“我不用吃饭,所以不需要供养,但我住的寺庙大殿年久失修,快要倒塌了,想请各位前往布施一下,如果你们能布施,我日后自会保你们功德无量。”

众人一听,连忙痛快地答应了。到了约定那天,众人相约着一起来到那个寺院,果然看到寺院很破旧,大殿的确快要倒塌了。但问过寺里的几个和尚,他们说并没有大家要找的那个和尚。

就在大家迷惑之际,他们忽然看到了寺中的伽蓝菩萨塑像,发现这个塑像竟然和那个和尚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此前见到的那个和尚,是伽蓝菩萨显灵,于是便纷纷拿出钱来捐给这个寺院。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寺院捐钱,寺院因此得到了一大笔巨款。

但半年以后,人们发现寺院里的所有僧人全部消失了,后来得知,这个寺院原来根本就是一座空寺,里面的僧人是假扮的,这伙骗子特意选出了一个人,并按照他的容貌塑造了伽蓝菩萨像,然后让他出去表演“不吃饭”,他之所以能二十多天“不吃饭”,是因为他脖子上挂的那串念珠,是用牛肉干做成的,他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吃“念珠”来充饥,因此迷惑了众人。 这伙骗子敬业得很,因为他们知道当骗子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彼此相关联的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一步步引入陷阱,并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岳飞拜师周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回,岳飞家住的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侗的老爷爷,他的武艺非常高强,但他从来都不欺负好人。岳飞就和一些小朋友跟着周侗爷爷练武术了。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他从来不像一些小朋友那样偷懒,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经常得到周侗爷爷的夸奖。周侗爷爷的绝招是射箭,岳飞很想让周侗爷爷早点教给他。可是周侗爷爷老是不教岳飞,却让他苦练基本功:蹲马步,头上顶一个小碗,一站就是半天;或是老让他一个劲踢腿、弯腰。为此,小岳飞很不高兴,小嘴成天噘得老高老高,都可以挂一个小水壶了。岳飞回到家里,将这事告诉妈妈,妈妈这样跟他说:“练武术就像盖房子,地基必须打牢,然后一块砖一块砖地砌上去,如果地基打得不扎实,墙砌得不牢,这个房子不久就要垮下来,所以老师让你练基本功,也是为了让你将来能够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埃”后来,周侗爷爷知道了这件事,有一天他特意将自己珍藏了多年的长弓取出来交给岳飞说:“如果你能拉开这张弓,我就教你射箭。”小岳飞满不在乎地看了看弓,又看了看周侗爷爷说:“行啊,我要拉开了,你可不许耍赖皮。”于是小岳飞使出吃奶的劲去拉那张弓,可怎么拉也拉不动,周侗爷爷站在一旁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从那以后,小岳飞练功就更加刻苦了,也不怕练习枯燥的基本功了。

几年以后,小岳飞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经过几年的训练,岳飞不仅能很轻松地拉弓,而且射出去的箭也是百发百中。他站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对准一片柳树叶,能将柳树叶射中。有一天,他正在练习射箭,突然发现前面的小树林里有一只小白兔正在悠闲地吃着青草,岳飞搭好弓箭对着小兔瞄准,这时小兔也正好抬起头用那双红红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岳飞,岳飞使出全身的力气,正要将箭射出,这时就听有人高喊“不要放箭,不要放箭”。他抬头一看,原来是周侗爷爷。周侗爷爷严厉地批评了岳飞,他让岳飞明白了:学武术不是用来伤害人或小动物的,学武术是用来保家卫国的。后来岳飞和小白兔成了一对很亲密的朋友,每次岳飞在树林里练箭的时候,总有一只小白兔在一旁悠闲地吃草,不时地抬起头,用它那双红红的大眼睛望着岳飞咧嘴笑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指囷相赠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厚。他从小就习文练武,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很快,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有识志士。

当时,年少有为的周瑜,在袁术手下担任居巢长。他听说鲁肃也是一个少见的人才,便很想结识他。

不久,周瑜便决定去拜访鲁肃。他带着几百名士兵故意从鲁肃家门前经过,顺路去拜访鲁肃。寒暄过后,他对鲁肃说:“小弟军中乏粮,不知鲁兄能否资助一些军粮?”

鲁肃看到周瑜仪表堂堂,早有几分敬意,有心与他结交,听他说要借军粮,心想正好做个见面礼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他带着周瑜到自己家后院米仓前说:“这里有两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随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听了,非常感动。对鲁肃的慷慨大度和高洁品格十分赞赏。此后,二人往来密切,结成莫逆之交。

后来,袁术也听到了鲁肃的名声,为加强实力,便任命鲁肃为东城的长官。不多时,鲁肃发现袁术诸多不足,认为他成不了大业,便带部下投奔了周瑜,接着二人一起投奔了东吴,归顺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开始掌管军政大权。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今后,内务请教张昭,用兵请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从外地赶回吴郡,辅佐孙权,还对孙权说:“张昭有见识,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负你兄的托付。我愿意推荐一个人,一起来帮助你。”

孙权一听,很高兴:“你说的是谁?”周瑜说:“我认识一个人,名叫鲁肃。他是临淮东城人,很有军事才能,学识渊博,有抱负。”孙权听了,点头称赞并表示同意,就让周瑜把鲁肃请来,为自己身边增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助手。从此,周瑜与鲁肃一起成了孙权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孙吴的政权过程中,他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来,人们依据上述历史故事概括出“指困相助”这个典故,亦称“鲁肃指囷”。用它来称赞慷慨热情地帮助朋友的精神。

帮助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帮我们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鲁肃帮助周瑜解决了军粮问题,周瑜则帮助鲁肃成就了事业。

[历史典故:指囷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背水一战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背水一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 背水一战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历史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髦的雄心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还在世的时候,曾梦见三马同槽吃草。曹操怀疑这马是指马腾父子。但是,马腾已经死了。曹操找来自己的谋士贾诩,让他解梦。

贾诩很不负责的说:“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之后,曹操就不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然而,让曹操没想到的是,他死之后,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的魏国的大权,这距离曹丕称帝也不过三十来年。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已经七十岁了,所以他也就掌权了两年,就去世了。若是司马懿在地下能遇到曹操,可能会为他揭开三马同槽的谜底。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曹操无法再为曹魏做出什么了。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当了大将军,二儿子司马昭当了骠骑大将军。司马师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把已经长大的曹芳给废除了,同时立了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

当时,曹髦才13岁,司马师想的很好,曹髦年幼,只能任由他摆布,一定没能力反抗自己的。但是,司马师看走眼了,这也不怪他,谁让他一直有眼疾呢?曹髦虽然年龄小,但很有野心,他并不甘心当司马家的傀儡。

四年后,司马师因眼疾去世了,司马昭接替了大哥的大将军之位。司马师千叮咛,万嘱咐,要让司马昭管好手里的帅印。司马昭掌握了大权之后,自封高督公,允许佩戴兵器,穿着革履上大殿,就差称帝了。百官们也都是见风使舵的主,于是纷纷奏请司马昭代魏称帝。不过,司马昭给拒绝了,因为他铁了心要学曹操。

曹髦见此心中非常不安,他不想跟曹芳一样,被废除遭受侮辱,于是,决定拼死一搏。曹髦召集百官商量对策,准备先发制人,罢黜了司马昭。

中间有两个大臣却跟司马昭一心的,他质问曹髦:司马公为曹魏立下大功,陛下,你为何造反?曹髦心中难受极了,到底谁是皇帝,到底谁要造反?于是,曹髦怒气腾腾的回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说完,就带人杀向了司马昭的府邸。不过,才走到半路,曹髦等人就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给拦了下来。之后,曹髦就去见曹家的历代祖先去了。

曹髦的雄心壮志没有实现,但是他临死前喊出的那句话,却成了流传千年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立木为信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历史典故:立木为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背着弟弟走长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邓秀英和邓玉乾是姐弟俩,那一年,姐姐13岁,弟弟6岁。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他要参加长征了,妈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带着两个孩子也长征!就这样,他们紧跟着部队的家属队开始了遥遥无期的长征。

妈妈背上铺盖卷,邓秀英和弟弟在后面跑,可是即便这样,前面的队伍走得很快,他们根本跟不上队伍,更找不见爸爸在哪里。妈妈背上是沉重的铺盖,怎么办?邓秀英决定背上弟弟邓玉乾,可是,邓秀英才13岁,身高还不到1.3米,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弟弟邓玉乾虽然才6岁,身高刚齐姐姐的腰,但体重已经不轻了。

妈妈就用一根麻绳把邓玉乾结结实实地捆在邓秀英身上。弟弟很重,邓秀英只好猫着腰向前走去,一开始还不觉得累,可是,走一会儿,就觉得喘不上气来,到了休息的时候,赶紧让妈妈把弟弟解下来,这时候,邓秀英才能歇口气。

草鞋很不结实,总是走一天就穿烂了,休息的时候,邓秀英发现自己的脚趾头、脚后跟都给磨破了,结成了痂。最难以忍受的是饥饿。邓秀英懂事了,知道哭也没用,可是弟弟很小,在枪声中都没有哭过,却总是饿得哇哇大哭,每次有吃的,她们母女俩总是让弟弟先吃。然而,吃的实在太少了。又一次,妈妈饿晕了,倒在了地上,邓秀英以为妈妈死了,姐弟俩趴在她身上大声哭喊,后来,有个红军叔叔看见他们了,就拿出自己仅有的一把豌豆面,邓秀英就把豌豆面喂到妈妈嘴里,过了好久,妈妈终于醒了……

邓秀英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妈妈,背着走不快的弟弟,沿着大部队走过的路上留下的宣传告示连夜追赶部队,不料被土匪拦住了去路。土匪把他们带到在一片密林里,把这母子三人当做奴隶卖掉了,而且卖给了三个不同的人。从此,这母子三人身在异处,不知道亲人下落,更不知生死。

过了7年,邓玉乾从主人家逃了出来,他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走,一家一家地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母亲,也找到了姐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二五耦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二五耦讲得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整理了这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拼音】èr wǔ ǒu

【典故】二五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释义】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仗气使酒、由来已久、永存不朽、捉衿见肘、摧枯振朽、旷日引久、轻言肆口、关门打狗、无所措手、嘤鸣求友、......

【年代】古代

【历史典故】

晋献公时期,晋国内部矛盾很尖锐,斗争很激烈。晋献公的妾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替自己的儿子夺取君位。当时人称之为"二五耦"。

《左传》记载:春秋时,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晋献公晚年,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憵五,使他们说服献公传位给幼子奚齐,并迫害献公的大公子夷吾和重耳。后来夷吾逃到了梁国,重耳逃到了秦国。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立15岁的奚齐为国君,让荀息当国相为他鼎力相助。十月,晋国大夫里克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悬梁自尽。里克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谢绝,所以里克只好请夷吾登上宝座,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登位后,诛杀了骊姬以及梁五、东关憵五二人。从此,对于机关算尽,还是丢了性命的梁五、东关憵五二人,晋国人嘲弄地把他们称为"二五耦",意指他们二人虽同心协力地像耕地一样为骊姬卖力,终于不得人心,身败名裂。"耦"是指古时双人共同执耜耕地。

[历史典故:二五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肝胆相照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肝胆相照,谓肝与胆关系密切,互相照应。比喻互相坦诚交往共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肝胆相照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和(宋代)赵令畸《侯鲭录》。

【释义】肝胆:借指真心诚意。比喻待人忠诚真挚,不耍心机,不玩权术。

肝胆相照的【历史典故】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蒯通的人,他足智多谋,很善于分析形势,为人出谋划策。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楚汉相争之际,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处于相持阶段,一时之间难分胜负。刘邦的部下中,韩信势力非常强大,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想说服韩信建立第三种势力,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

于是,他化装成看相的去见韩信,他对韩信说:“小人不才,对于占卜之事略知一二。给人看相,我一看他的骨相,就知道他的贵贱;二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喜忧;三看他的性格是否果断,就知道他能否成就大业。用这三方面来推断一个人的前途几乎可以说万无一失。”

韩信听了,说:“好啊!那你给我看看,怎么样?”

蒯通说:“看您的面部,做官再高也不过封侯,而且很危险。看您的背部,富贵自不用说。”

蒯通看韩信已经动了心,便接着说:“如今楚汉相争,百姓死伤无数。两方相持不下,他们的胜败,便决定于您。您帮助项羽,项羽就胜;您帮助刘邦,刘邦就胜。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拿出自己的肝胆,为您出主意,只是怕您不肯采用。我建议您,依靠自己的势力建立第三种力量,和他们三足鼎立。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您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您去帮助项羽,刘邦一定饶不了您;您去帮助刘邦,刘邦怕您夺他的天下,也很危险。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上天给你的福分你不要,反而要犯错误;机会到来你不动手,反而会有灾祸降临。’请您认真地想想。”

蒯通已经将整个形势分析得很透彻了,但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一方面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刘邦会对他下毒手。他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后来,他被刘邦猜疑,还被吕后杀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日久见人心的由来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孔夫子到六十岁之后,不再环游列国。就在曲阜家乡办了一座学馆,靠授徒为生。老先生喜欢吃鲜肉馄饨,天全国午都叫子路到馄饨店买馄饨当点心。

这全国午,子路又去馄饨店买了一碗馄饨,双手端着朝学馆走来。哪晓得刚走到学馆门口的老柳树下啊,一片树叶子被风吹下来,恰巧落在棍饨碗里头。子路一看,怎么办呢

到店里换一碗吧,先生等着要吃;用手去拿掉叶子吧,又没洗手,对老先生不尊敬。突然,他灵机一动,低下头来,用嘴去衔叶子。

合法这时候,孔夫子等馄饨吃等得心焦了,抬头朝窗外看,正悦目到子路用嘴伸到馄饨碗里,他心里一动,也不吱声,等馄饨来了,端碗就吃,一面吃,一面心里就当心数了,果真只有十九只。“凭我的名望,店家从来不敢少我半只,老是一碗二十只。目前为啥独独少了一只?子路啊子路,你是我的自得弟子,竟会做出这等事来!”想来想去,着实惆怅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孔夫子独自上街散散心,勿知勿觉来到馄饨店门口。只见东家人满面堆笑迎了出来,招呼老先生进去坐坐。孔夫子情面难却,只好到店里去坐坐。端过主人泡的茶慢慢喝着。正喝着,又见东家人用碗盛着一只方才出锅的馄饨,必恭必敬放到老汉子眼前。

老汉子一愣,“哎,老板,这算啥?”东家人讲:“嗬,三四天前头,由于小店客人多,就拿馄饨同面一锅下的,手忙脚乱,捞到后来,才发现还剩一只馄饨在锅里头,目前特意给先生补上。”老汉子说:“一把只馄饨算得什么。”东家人道:“子路先生已付足一碗馄饨铜钱,我却少给他一只,这非礼之财,我是千万不能取的。再说,假如老先生是有心之人,发现少一只馄饨,勿是要猜疑子路偷吃了吗?子路先生勿是要被冤枉煞吗?”

听到这头,孔夫子自言自语道:“子路啊子路,老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不该!这真是日久见人心啊!”东家人听了,把“日久见人心”几个字牢紧记在心里头,还常在主顾眼前提起。从此今后,“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直传播到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陈赓,在黄埔时代他就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的人物,人们只知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的英雄,却不知道他还有“三怕”。第一怕是廖仲恺先生,第二怕是彭德怀老总,第三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那就是,怕小孩子。

那是个霜雪纷飞的深秋,太阳早偏西了。陈赓感到十分疲惫,掉了队,同他那也十分疲惫的瘦马,慢慢地朝前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掉队小红军的身旁。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

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心里总是静不下来。他脑子里,出现一连串孩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们,都从他的脑海里涌出来。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他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子,向原路奔跑起来。

当陈赓寻找到这个小鬼时,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时,左手触到一件硬物。他顺着摸出来一看,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有几个牙齿印。

陈赓全明白了。然而这时,小鬼已经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手紧搂着小鬼的尸体,一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这个大笨蛋,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这就是陈赓同志为什么怕同小孩子开玩笑,怕听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余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执掌政权,垂帘听政。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却不关心民间疾苦。

在她七十大寿之际,竟不惜工本,命全国各地高级裁缝进京为她精制一件万寿锦衣。

很快,几百个有名的裁缝会师京都。根据祖传规矩,一齐奏请慈禧:要量体后再裁料制衣。不料慈禧听后大发雌威,拍桌吼道:“反了!反了!小小百姓,竟敢要量我龙体,这……这……这还了得!统统与我绑出去斩首示众!”话一出口,立时就把这批高级裁缝全部斩尽杀绝,又征调一批裁缝进宫制衣。

后来的裁缝匠再也不敢提量体之事,大家瞎猜瞎想瞎剪瞎裁。制出来的锦衣一件也不合慈禧的心意。这样,人杀了一批又一批,可谁也没法把万寿衣缝制出来。

转眼,寿期临近,慈禧斥责手下宫娥太监:“如再不赶快找到裁缝,制出我如意的锦衣来,定将你们一同问斩!”这消息传到镇海,大小裁缝匠吓得目瞪口呆,有的竟偷偷改了行。

有位姓余的裁缝听后十分气愤,一定要为同行解除这杀身之祸,就毛遂自荐,只身冒死进京制衣。宫娥太监们大喜过望,以为来了救星,照例捧出大匹大匹的锦缎绸料给他动手赶制。

谁知一连三日,余裁缝只是吃饭睡觉,不裁不剪。急得宫娥太监们连连催促:“裁缝师傅啊,你再不动手,耽误了太后寿期,可要杀头的呀!”

余裁缝听后呵呵大笑说:“我死不足惜,只恐太后锦衣制不出来,连你们也逃脱不了这杀身之祸啊!”

“是呀!这可如何是好呀?”宫娥太监们吓得脸色青白,连连叩头向他讨取计策。

余裁缝不慌不忙在他们的耳边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遍,官娥太监实在无可奈何,只得点头应允。

第二天,慈禧在万寿宫垂帘听政,在众多的随从中,余裁缝早已乔装改扮成一个太监,站在珠帘外远远地观察着她的身影。

一片参见声中,宫娥太监们有意扶着太后起立并徐徐转体三次,余裁缝看清慈禧身影微呈弧形,恍然大悟:“喔,原来如此!”当天就迅速开剪,制出一件后襟长,前襟短的锦衣来。慈禧拿来一试,非常合体。赏了余裁缝许多银两。

原来,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一见洋人就点头哈腰,时间长了,变成一个驼背老太婆。怪不得其他裁缝做出来的衣服不合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洗耳恭听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尧帝,因封于唐而被后世称为“唐尧”。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领导下,各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到了尧老年的时候,由部落联盟推举他的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了舜。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又经过了长期考察后,才放心地将首领的位子给了舜。

尧舜时代,有一位贤人,叫许由。尧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听说许由是个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他。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并传话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正巧牵着一头小牛来让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事情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名声大了,惹出麻烦来,完全是你自找的,还洗什么耳朵!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洗耳”与后来“洗耳”的含义完全不同。许由是因为不愿意听,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后世所说的“洗耳”则是准备领教的意思。

形容态度诚恳地聆听别人讲话,也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倾听,是有效沟通过程中最强有力的招数,一个成功的倾听者首先是一个虚心向别人请教的人,他非常尊重别人的经验和积累,总是把对方摆在自己之上,无论对方是什么人,他总是认为对方必定有某些可以借鉴的东西,在某些方面高自己一筹。倾听,或许会让你失去很多表现的机会,或许会给你喧哗乱耳虚实混杂的烦恼,但善于倾听者,一定能从别人的声音里分清鲜花和荆棘、珍珠和废渣,收获各种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与信息,然后听到机遇与成功的脚步声,最终获得成功。

[历史典故洗耳恭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

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

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说罢,便大步向前走去,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们看着远去的神医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魏王,劝阻伐赵。

魏王见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季梁没有从正面回答魏王,他严肃地说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怪人,他做的怪事我从未听说过,特来禀报大王,请求大王指教。”

魏王听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梁快点说。季梁很严肃地说:“我在外出办事的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急急地往北走。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到楚国去。可楚国在南边啊。我见他走的方向不对,便对他说:‘到楚国应往南走,你怎么往北去呢?’他却回答说:‘那不要紧,我的马是上等的马。有这样的好马,还担心到不了楚国吗?’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诉他:‘即使你的马是上等的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却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那是枉费力气呀!’那人听了我的话,仍不觉悟,反而还对我说:‘我的马好,路费也多。如此的好条件,还发愁到不了楚国吗?’我见他如此糊涂,感到惊讶,也很气愤,就对他大声喊道:‘你的费用多也不管用,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那人又指着给他驾车的人,有点故意炫耀地又对我说:‘您看看,我的这个驾车人也是一等的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发愁到不了楚国。’说完这话,他高声命令那驭手扬鞭催马,仍然朝北边方向奔驰而去。”

魏王听罢这个故事,不禁笑道:“这个赶路人也太糊涂了!世上哪有这么愚蠢的人,他该朝南走才是楚国的方向啊!”季梁听了这话,知道魏王还没有明白他讲这件事的目的。于是他严肃而又恳切地说:“大王说得对。那个赶路人方向错了,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驾车人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大王您认为是这样吧?现在,您想成为霸主,取信于天下,可您想依赖国家大,兵强马壮,去攻占别国来扩充领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为,您越是这样做,离您想成就大业的实际愿望就越远!这就像那个赶路人啊。我说得若不对,请大王恕罪。”魏王听了,连连点头,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