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坐船游览苏州河观后感【热门20篇】

浏览

3871

作文

20

篇1:游览苏州博物馆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去过金碧辉煌的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的陕西博物馆、好玩有趣的自然博物馆等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常常被那里的展品所吸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最难忘的要数游览苏州博物馆了。

苏州博物馆面积不是很大,坐落在美丽的苏州古城内。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竹林环绕、鸟语花香。这里展示的有精美的越王勾践剑,有非常稀有的秘色瓷碗,还有浑身装饰了金银珠宝的佛骨舍利塔。我在里面看呀、听呀,就像一只小鱼,来到知识的海洋尽情畅游。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只象牙船了。

我一进入三号展厅,房间里可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围在一起,这是在看什么呢?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巨大的象牙船。这只象牙船有1.60米长,是用整只非洲象牙雕刻而成,乳白色的象牙船上刻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解说员告诉我说:“这只象牙船雕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海上指挥作战的事。”只见郑成功身穿战袍,一手持令旗一手抓着腰间的长剑,神情坚定,威武的坐在船中央,两只眼睛遥望远方,他似乎在说:“将士们,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将敌人赶走,收复台湾!”他的身边围满了士兵们,他们有的一手举着大刀一手拿着盾牌,护卫着战船;有的双手紧紧攥着长枪,两眼圆瞪,似乎正要向敌人扎去;还有的身子探出,把手里的弓箭拉开,眼睛微眯正在瞄准目标。那丰富的表情和姿态让我似乎看到了战火硝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感受到那场激烈的战斗。在将士们的下方,还有十来个水手,他们低着头、使着力,在船头拿小旗的人指挥下,正奋力向前划船。

听解说员阿姨介绍,象牙船原本是有一对,存放在北京圆明园的,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给侵略者抢走了。一直到2006年,中国的一名老先生到法国时才看到了这只象牙船。他想办法不惜重金把这只象牙船买了下来并无偿捐给苏州博物馆,才使我们能欣赏到这件精美且有意义的雕刻。可惜,另一只象牙船还流失在外,不知在什么地方,而台湾也还没有回来,真希望他们都能早日回来。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对那位老先生非常敬佩,更加喜欢这件展品了。我觉得,参观苏州博物馆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加让我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有我们的美好生活。我喜欢苏州博物馆,期望能游览更多的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湖观后感西湖游览有感

全文共 2003 字

+ 加入清单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秋日的杭州,让我目睹了这座城市的秋风送爽、似水柔情,妩媚而温情。其中西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上周再次游览了西湖的风采,至今仍是萦绕于怀,令人难忘。

有人说杭州的美丽,犹如一个妩媚的女人。的确,这是一个秀丽的城市,人们喜欢杭州,很大的原因就是喜欢西湖。它像一首诗,又似一幅画,不论是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去的过客,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然名不虚传,杭州是个让人朝思暮想的城市,西湖是一个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行走在西子湖畔,西湖还是那么美,远处群山含黛,近处湖光粼粼,这里称之为人间天堂丝毫也不为过。泠泠的西湖水就像一双女孩子的眼睛,清澈的明眸里闪着灵动和宁静,几分妩媚,几份羞涩。岸上杨柳依依,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张开伞状的树冠,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湖面上。难怪西湖是这样的美,千百年来始终向人们诠释着她迷人的魅力。

西湖的美是诗情画意的美,白堤与苏堤是被世人代代传诵的不朽的诗篇。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两位封建制度下的旧时官员,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惊人相似的神来之笔。纵然他们满腹经论,才高八斗,但是俩人同是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但是,钱塘的百姓没有忘记他们,美丽的杭州西湖没有忘记他们,白堤与苏堤就是树在世代老百姓心中的无字丰碑,记录了两位封建官吏造福百姓的无量功德。

踏上堤岸,心里有无限的温润,我似乎如江南人一般变得多愁善感了。虽然,白居易和苏东坡当年任职杭州时,兴修水利,疏浚西湖,将湖底清理的淤泥堆成了这浪漫如诗的白、苏二堤。但作为诗人的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朝代,却有着相同的视角,都有着诗人的博大情怀。

特别是宋朝时期苏东坡在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也留下的不少的传说和佳话。并为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传世之句。

走在西湖岸边,顿觉心旷神怡,远处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时值秋风飒飒的十月,江南的烟雨依然滴滴答答地迎接着我,那润物细无声的烟雨,像是轻柔的细纱,若有若无的飞扬着,如梦一般地弥漫着。它让远山朦胧得更加悠远,让西湖柔媚得有点失真,那些打着雨

伞丁香一样的江南女子,犹如行走在水墨画里,行走在吴侬软语的越调里。这种不一般的感觉,让我的心情也浸泡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中。

西湖美就美在山水,美在人文,一个景点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千古绝唱的传说、一个令人感慨的掌故。西湖聚山水之秀色,荟人文之精华。鲁迅先生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蛇传》的神话故事、近代史上六君子与六和塔的佳话,使我知道了杭州西湖,萌生出剪不断的西湖情结。能在烟雨中畅游西湖,是我多年追寻的梦,是西湖美景对我的诱惑,如今能在西湖的山水间访古觅迹,使我一睹西湖芳艳的夙愿得以实现。

西湖是数千年中国文化典故沉积最多的地方,都说江南的山水多情,就连走在西子湖畔的不经意间,都会感受到一份绝世的爱情赞歌。此时此刻,忘了身在何地,仿佛时间已经被凝固,一堤、一桥,都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绕着湖,撑着伞,慢慢的行走,时光似乎已经在这里驻足。此时,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梁祝”的小提琴曲,才将我的思绪从遐想里拉回到现实中。

就西湖而言,我喜欢她的秀丽淡雅,更喜欢西子湖畔的青山绿水,这是因为每一座山就有一份牵挂,每一捧水都是一种相思。迷人的西湖啊,总是被蒙蒙细雨笼罩着,湿润了脸颊,却执著了心怀??

其实,我懂得江南烟雨的绝妙,更懂得韵致的江南和江南的韵致,在江南的烟雨中,我没有醉卧客船,我只是在烟雨中张望,盼望在铺着青石板的小巷里,能遇见一位打着雨伞的丁香姑娘。但是,至今我还没有寻觅到,我只能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着烟雨里幽长的小巷。

不管什么季节,不管什么天气,西湖的诗情画意随处都是,哪怕你再留神也会绊着你,那千年的江南风情早已把西湖过滤成如窖酒般的纯香,哪怕你不是诗人,随口也会咏出一些诗词来。这就是西湖,一块挂在江南胸前的美玉,看惯了多少春花秋月,又被多少人的故事滋养的如此温润。

西湖本无语,是每一人把它装点后又斑驳脱落,历史的余温已不再烫手,西湖的夜晚想必也无梦。这里被无数美文佳句装填过,满得连写意的空间都不再有,西湖的烟雨,朦胧得有些诗情画意,让人感觉到她文化的深邃与历史的久远。我喜欢余秋雨对西湖的概括:“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此景此情,让我再一次迷醉在了西湖的怀抱里。

我知道:西湖是不会知道我来看过她的,我也不敢留下我的痕迹,怕惊扰了她沉睡了千年的美梦,只有悄悄地来,再悄悄地走。只是,我还是忍不住带走了她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她的味道,她的气息,还有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览苏州博物馆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是个古老的城市,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苏州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我们直接登上二楼,首先看见了一个碗,蓝色花纹,碗边上是小花,下面则是大朵大朵的花,那花纹栩栩如生,据说这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仔细瞧了瞧,一点损伤也没有,保存的真好啊。往里走,是一艘白玉雕成的船,真是价值连城,那做工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玉有些瑕疵,撑船的桨本来也有花纹,两个合二为一,真是厉害!走几步,这里挂着一张很大的苏绣,大家应该知道苏绣是出了名气的,有单面绣和双面绣,迎面而来的是一匹黑马,仰天长嘶,旁边是灰马威风凛凛,看着看着仿佛听到了马蹄声……

象牙十分珍贵,博物馆里面还真藏着用象牙雕成的龙,那龙洁白如玉,是多么的美观啊,像活的一样。有一种东西叫鸟笼,古代的人也喜欢炫富,鸟笼里面外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抬头望望,提鸟笼的东西是金丝,在古代那细金丝是稀有的呀,可以想象是多么的珍贵!

苏州博物馆里面的珍品可真多啊,游玩博物馆如同看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增长了我的见识,希望大家也去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游览苏州博物馆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博物馆,就是苏州博物馆。今天,我们就去了哪里。

苏州博物馆看上去像古建筑的样子,但是窗户又透出现代建筑的风格。在其中一个展厅,两条金龙映入我的眼帘:它们昂首挺胸,仰望天空,全身金光灿灿,满身鳞甲,给人一种既威严又悠闲地感觉,仿佛正在慢慢地巡视,但却把这当成了散步。

看完了金龙,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个佛塔模型。在它的上面有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宝石点缀,有绿松石、蓝松石,还有白舍利。再向上看,有四大天王和四大天女站在塔上。四大天王手持兵器,仿佛要大显神通;而四大天女则在跳着舞,衣袖仿佛还在随风飘动。往顶层一看,哇!只见一颗巨大无比的白色珍珠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出绚丽夺目的色彩,仿佛一个小光球放在塔顶上。

我在展馆内还看到了雕刻精美的莲花盆、栩栩如生的陶制牛、猪、鸡等等。在展馆后花园的池塘里,开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荷花下,锦鲤欢快地游来游去。池塘中间有个大大的亭子,鸟儿和人们都在亭子里休息。

苏州博物馆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博物馆,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到这里来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1月31日,我和爷爷去参观苏州博物馆

走下公交车,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外墙。博物馆外边是一条并不宽阔的“小马路”,路上铺着方形的小石块,两边的树全用齐腰高的石头围了起来,远看像一只只盆景,路灯全是宫灯,整条马路显得干净整洁。

走进博物馆大门,看到博物馆的建筑和我们的住房不一样,粉墙黛瓦,屋面和墙体用深灰色石材做成,与白墙相配,漂亮极了!参观博物馆要安检,我带了一个易拉罐饮料,谁知是不能带进去的,所以我一下子把它喝完了,差点撑破了肚子。进去以后,我们先去参观杨明义的“百桥图”。他画的桥全是水墨画。我们看到了苏州的许许多多的桥梁,有大桥、小桥,平桥、拱桥,木桥、石桥。我还看到了我们甪直老家旁边的东美桥和太平桥,画得像极了。苏州是水之乡、桥之都。“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是人们印象苏州时用得最多的词,杨明义无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始终都在家乡的桥头上进行创作,所以才有“百桥图”。我们还参观了明清文人书斋雅物展、古代瓷器馆、古代服饰馆等,最后又参观了“忠王府”。

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有一点累,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坐船游览苏州河观后感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的纸醉金迷属于一群人的生活,上海脏兮兮的苏州河属于另一群人,这里面有马达、有玫瑰,还有影片中的“我”,那个“我”,拿着喷桶到处喷着广告,让我知道,城市中那么多的牛皮癣就是这样来的。

贾宏声饰演的马达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条脏兮兮的苏州河上帮人送货,有一天送货的对象是个少女,叫牡丹,周迅饰演。接送之间,让两个人日久生情,是日久生情还是都那么寂寞,爱情可以这样产生,但是欲望几多,马达为了钱绑架了牡丹,勒索钱更重要,牡丹跳下苏州河,自杀,死前的一句话是“我会变成美人鱼回来找你”。

马达后悔了,开始寻找,直到多年后碰到一个长得和牡丹一样的女孩儿叫美美,她在酒吧里面扮演美人鱼。是不是一个人,导演并不想交代清楚,怎么理解都好。后悔了能怎么样,爱情会继续吗,故事里面的“我”看着马达坐在自己的面前,和他的酒,抽他的烟,还振振有词的想搞他的女人,是不是很荒诞,本来生活中的贱民活得就悲哀,窒息的生活里面发生什么都有可能,怪诞的很平常。

你看影片中的镜头,脏兮兮的环境、高楼大厦混凝土,沉郁的色彩,逼仄的生存空间,压缩着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牡丹的死亡是被伤害的决绝,爱要用生命去扞卫,把后悔留个你做个纪念,为这华丽的欺骗和不配爱和爱情的城市与社会。

某些时候你要承认,人和人有一样的地方,美美和牡丹不是长相一样,而是对爱情的理解感受相似,时代扼杀和夭折的是一样的美好,理想的爱情不属于这样怪诞的现实世界,对那些改变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生活的人,除了死还能怎么选择,扞卫了自己,脱离了现实,痛苦没办法永恒,爱的理想和完美定格成了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览峨眉山观后感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来到了峨眉山,真是峨眉天下秀啊!一到山脚下,我就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们先来到报国寺附近买了一份地图,决定今天先到清音阁住下来,第二天再上山赶路。我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清音阁。到了的时候,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真想赶快找个地方住下来。

清音阁附近真美啊!小溪清澈见底,周围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好一幅秀丽宜人的画卷啊!于是,我们选了一个景色最美的地方住了下来。我们把东西放在这里准备出来走走。谁知峨眉山的夜晚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所以我们只好打道回府了。刚一进旅馆,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听到窗外有巨大的响声,出来一看哪,原来是那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瀑布。我再往小溪里一看,那水色也变浑浊了,不再能看见水底下的石子了。

我们的旅途又开始了,走进峡谷,啊!两座山峰拔地而起,似乎马上就要挤到一起了,中间的空隙只有一根线那么宽,怪不得人们称它为"一线天"。

在途中,天空中下起了细细密密的小雨,打在身上冰冰凉凉的。我们到了自然生态猴区,这里的猴子都那么可爱,那么活灵活现,跳过来跳过去,好象一点也不感觉疲惫。

刹那间,我感觉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坐船游览苏州河观后感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河》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在有无数运煤船来往的苏州河段,与百淀桥对岸的东方明珠相比,这里两岸人来人往,脏乱错杂,用电影叙述人“我”的方法讲是“没有比它更脏的地方”。可这里却又讥讽般的从一个女孩牡丹身上,生出了无比清洁的爱情。

故事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是学生牡丹,另一个则是风尘女子,表演酒吧夜场的美人鱼的美美。一张一样的面孔,同样张扬不羁的性格,同样对情感挑剔挚诚,生于烦杂的生活,却又有着不竭的生机。只是从话语中,当男主角马达纠缠美美之时可看出她们的不同,美美说“行了,下次少喝点”和“像你这样的,我们见多”泼辣且老道,宛如“我”看着她,插着手过马路时的风尘仆仆,凛冽地带走街上的烟尘。

带有烟尘的性感和小女孩的倔强不同,写上的是不同的记号,周迅一人分饰两角且拉开角色之间较大差距,我觉得还是很令人赞许。有着同一张面孔的两个人,要拉开差距,看的不光是青春的灵气,更是深入用心地投入其中。

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是片中的看点,中学生一般的牡丹由于父亲沉迷于酒与女人的生活,天天被迫着送到她姑姑家去,而送她的,正是帮酒吧送货的马达。

从电影镜头中,牡丹的辫子被昏沉的风吹起,她对马达说:“骑摩托车要有骑摩托车的样子”,马达问她“骑摩托应是什么样子”,她头一甩说“施瓦辛格!”重复了两遍,马达加速,风把牡丹的红色棉衣向后吹,他说:“我试试”。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骑摩托,这样追寻速度与热烈的爱情,也为后文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坐船游览苏州河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美美真的走了,讓“我”去找她。“我”喝完馬達給的伏特加,在蘇州河上,想到:“如果美美沒有走,也許我們現在會像以前一樣在一起喝酒,一起在蘇州河上飄蕩,一直飄向大海,也許太陽會出來,河水會變得很清澈,我沒有撒謊,你會看見。”美美走了,是因為她被馬達和牡丹所感動,她也要追尋這樣不顧一切的愛情,這樣淒豔的舊時代的故事。她自己也說,這只存在於愛情故事裏,她清醒地知道“我”的甜言蜜語只是謊言。但這就是她對愛情的選擇,清醒之中仍有對不渝之戀的迷信。美美對愛情的追尋讓“我”和她的愛情不能再繼續了,“我”不會去找美美,在“我”看來,一切不會永遠,儘管“我”知道美美仍然是可以挽回到身邊的,但“我”寧願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在一個路口,“我”和美美分叉了,這個路口是經過了馬達的故事後才出現的,美美和“我”對待愛情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她選擇了決絕的、淒豔的、不顧一切的愛情,而“我”等待下一次愛情,即是說,認可了愛情的可複製性,非永恆性。

儘管牡丹和美美外表一模一樣,他們仍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對馬達來說,牡丹只有一個,一旦弄丟了,他只能滿世界地找。馬達和牡丹代表了已逝去的愛情觀,只有一個,只此一次,生死如一。而受這個亦真亦假的故事影響太深的美美也選擇迎向了這樣的信念,冒險讓男友“我”去找她,但是“我”並不是馬達,“這樣的故事,我都能編”,“我”根本不相信這種故事,知道一切都非永遠,一段感情逝去,可以閉上眼等待下一次,世上沒有不可被替代的事物。“我”亦不過是在這無奈的清醒中,不願再去以偽裝出來的對愛情的信仰去維繫這樣一份非永恆的愛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游览苏州博物馆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博物馆、忠王府、贝聿铭。乍看之下,这三个词语根本毫无关联,可是我们苏州的新博物馆恰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新馆也包括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带着对苏州博物馆的好奇,我们与今年3月来到了新馆。

刚走到西北街段,就望见远处有一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几何形建筑——苏州博物馆!这就是贝聿铭老先生所钟爱的“小女儿”吗?我们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

到了!到了!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刚进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园林式花园,池塘、小桥、假山、亭台交相辉映,恰到好处的组合在一起,让人不得不佩服贝聿铭老先生的鬼斧神工。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首先看到的是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为北宋遗物,距今一千年左右。真珠舍利宝幢外形精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是北宋人民智慧的结晶。她静静地端坐在玻璃罩内,仿佛诉说着吴地的千年辉煌。

同样身为国宝级文物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则给人以神秘感地多。这种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x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潤感。所谓秘色,各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青瓷统称,有的说是翡色之意……。究竟是何意也不是你我所能讲得清楚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苏州博物馆,美丽,安详,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来到了苏州。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无论是景色还是人文,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在苏州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

苏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有精彩的书画长卷,有精致的随葬玉器,有精美的青铜礼器……但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在著名的“虎丘塔”墙壁夹层中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了。这只碗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且是极为罕见的“密色釉”。整只碗釉色十分鲜亮,画工极为精湛,虽然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华丽,但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玲珑与清秀。此外碗的比例也十分协调,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这只碗可真不愧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呀!另外,一尊宋代哥窑的“达摩像”也十分精致。达摩像所批的“袈裟”是瓷制的,而中间的人体却是用珍贵的木材所雕成的。外面这层“瓷衣”虽布满着开片,但这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开片却恰好突出了这件“袈裟”,而用木材雕刻的人体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十分逼真。木与瓷在这尊像上搭配得恰到好处,令人百看不厌,真是一件精品之作!

游览完了博物馆,我深深陶醉在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与心灵手巧之中。我深深折服于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2162 字

+ 加入清单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xx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坐船游览科技馆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4月27日春假那天,我们小队约好去玩,参加人员有我,徐骋怡,毕琳目和欧国煜。爸爸妈妈为了锻炼我们的能力,叫我们自己通知,结果大家都把时间疏忽了,有的八点就到了,有点八点半到,有的九点才到,下次我们一定要写通知书。

我们坐水上巴士的时候坐在船头,也玩得很开心。到了科技馆,是毕琳目爸爸带我们进去的。里面有好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毕琳目爸爸每人给我们4元钱,我们投进去,一人得到一个纪念币。

中午我们又一起吃饭,吃完再坐水上巴士回家。这一天玩得可真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览烈士陵园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从未游览烈士陵园,总觉得那只是一些为战争而牺牲的人的灵魂的寄存处,有什么好看,何须看?这次在北京烈士陵园的游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踏进烈士陵园,一股浩然之气便扑面袭来,古柏苍松参天耸立、荫天蔽日,使本来寒冷的空气更添几分寒意。可当我们瞻仰着烈士纪念碑的时候,当我们浏览着一行行先烈们的名字的时候,当我们观看着先烈们奋勇抗战的图片和他们那些简陋的遗物的时候,我们没有感到丝毫的寒冷,相反,更多的则是内心的激动和灵魂的震撼。他们大都还很年轻,就这样为了北京这座古城的解放而从容就义,他们的功绩比他们的岁月还多。如果灵魂有大小,我想他们的灵魂一定是灵魂中的巨人。人站在纪念碑前总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不是因为纪念碑的高大,而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块纪念碑,而且是一个个巨大的灵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啊!他们是该不朽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山河的壮丽,以自己的鲜血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或许他们当时无法选择,也正是他们的无法选择更说明了他们灵魂的高尚。“青春换的山河壮,碧血染将天地红”,或许这便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吧!

在这里我们不敢大声喧哗,唯恐惊扰了先烈们被残酷的战争早已折磨的疲惫不堪的灵魂。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帝王先贤长眠于北京这座古城之下,他们的灵魂在北京的安息也算是他们的荣幸,北京的历史也会因此更加熠熠生辉。当我们回去时再次来到纪念碑前,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和这些伟大的灵魂道别,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说一声:你们安息吧,你们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北京的自由,我们也一定会用我们的毕生将北京古城建设的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览苏州博物馆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我去了苏州博物馆参观,它是由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贝律铭设计的。博物馆外观是由灰白两色组成的,从远处看,就像一幅水墨画。

博物馆内收藏了3万多件文物,有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还有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由一个碗和下面的托盘组成的。为什么说它是“秘色”?我看了介绍,原来是吴越国钱氏控制了窑厂,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老板姓不能用,所以叫秘色。它装饰的像一朵荷花,大大小小的花瓣连成一片。上的釉很精致,黄中带白,白中带青,处理的非常精精细,很光滑。

我又到了下一个馆,最引人注目的是“真珠舍利宝幢”,这是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珍藏文物之一,是北宋遗物,距今已经有1千多年了。它是用楠木做成的,高122.6厘米,每一个地方都做得很精美。制作者用了很多珍贵材料,还用了10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巧夺天工,精美绝世,光装饰的珍珠就有3万多颗,体现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物是体现了古城苏州的品味与风格,是文明记忆的汇聚凝结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坐船游览苏州河观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高二的某一节自习课上,同桌把它写在作业本背面,告诉我有一部叫作《苏州河》的电影,大致讲了讲情节。隔了这么久,如果不是那晚看到一篇影评,我真的都快要把《苏州河》给忘了——我曾经承诺过一定会找机会看的。

不得不承认里面的周迅真的很动人,不论是穿红白运动服扎着小辫的牡丹还是扮成美人鱼眼影夸张的美美。从一个只爱酒和女人的父亲那里,能得到多少温暖呢?少得可怜吧。这样的女孩子沦陷在爱情里几乎是必然的,迫不及待想抓住点什么东西,轻轻松松把终身托付给对方将一辈子交出去。所以和不苟言笑、略显木讷的马达一起骑摩托车兜风的时候想必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快乐。正因为这样,在马达给的背叛面前,牡丹除了跳下苏州河无路可走,要接受这突然崩塌掉的一切对她而言真是太难太残忍了。我很心疼牡丹,可更心疼美美,特别是低头喃喃自语:“我一直以为他骗我,一直以为没有牡丹这个人,原来他从来都没有骗过我......”

那个时候的美美。水里的她真像是牡丹说过要变成的美人鱼,可马达从来没有说过谎,从来没有骗过她,也就是——从来没有爱过她。或者换句话说,爱的从来都不是她。美美应该懂得,不是她在腿上也贴上一朵牡丹花就可以真正成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马达心中一直要找的那个人,爱情怎么可能那般轻而易举。在电影最后她离开并留下话:“如果爱我,来找我”,可是"我”不会的,“我”没有马达对牡丹的那份救赎与痴心,当“我”在河上喝着酒时就已经开始一边想念着美美,一边期待下一份爱情了。

以为牡丹和美美很不一样,只是被相同的皮囊联系在一起,可有时候又觉得她们很像,同样的热烈而决绝,爱情里的女人都是一副德行,改不掉的。苏州河从每个人心头淌过,有人隔岸观火,有人随意漂泊,有人一头扎进去溺在水里,有人溯流而上苦苦寻觅......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游览南京中山陵后的观后感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初的南京,天气十分闷热,但走在通往中山陵的林荫路上,却感觉十分凉爽,路两旁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枝叶繁茂,树冠交错,微风吹来,沙沙作响的梧桐叶似乎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今天,我和妈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的南坡上,它背倚翠峰,坐落在绿树青山的环抱之中。进入陵门,来到半月形的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三门石牌坊——博爱坊。牌坊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字显示了孙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穿过博爱坊,拾级而上,不远处就是碑亭。碑的正面刻着24个遒劲有力的馏金大字“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碑的背面却没有任何文字,据我推测,这无字碑的寓意应该是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无法用文字来评述吧。

下了碑亭,站在中山陵祭堂脚下,抬眼望去,只看见一级级石阶往上延伸,我顺着台阶向上走,发现走不多远就有一个平台,问过导游得知这里共有八个平台,290个台阶,从下往上看只看到台阶却不见平台,我一级一级向上攀登,到了祭堂回头往下望,发现只看见平台却看不见台阶,我想这就是中山陵设计的巧妙之处吧!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步入祭堂,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石雕坐像,孙先生目光炯炯有神,神情庄重。绕过坐像,来到墓室,正中安放着孙先生的汉白玉卧像,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令人肃然起敬,墓室顶是半球形的,上面绘着党徽。

走出祭堂,我的眼前一直浮现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形象,他说过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萦绕在我耳旁,啊,孙中山先生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二下午,我们中年级老师同学们一起兴高采烈去苏州博物馆参观了一番。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大家迈着轻快的脚步,参观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富有历史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苏州地方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它的藏馆文物是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明清工艺品等。成为一座具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他是国宝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宝藏之一,莲花碗构思精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瓷莲花碗的艺术造型与艺术价值是无以伦比的,我看着晶莹剔透的它,久久不愿离去。参观完之后我们一起吃了糖粥,呀!一眨眼的功夫,老师就对我们说,要回去了。我真是依依不舍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游览南京中山陵后的观后感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连续几天暴雨后的周日清晨,空气清新怡人,人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我们全家一起到南京东郊的中山陵风景区享受夏日的清凉。行走在两边苍翠掩映的大道上,中山陵风景区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花草树木葱翠碧绿,生机盎然。深深的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怡人。

只要来到这里,哪怕是心情跌落到谷底的人们都会瞬间从谷底飞回到山顶上。进了中山陵风景区,我们比赛着爬上392级石阶到达了孙中山爷爷的塑像前,欣赏紫金山的雄伟壮观和秀丽风景!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音乐台,这里又是另一番别致的景象。

环形的音乐台广场上,成千上万的“和平使者”白鸽纷飞在绿色的草坪上,它们像可爱的天使,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小宝石”,一身雪白的“大衣”,两只火红的爪子,这群鸽子呀,不怕人,只要有好吃的,人到哪,它们就跟到哪,有时还飞到人身上来找吃的,太可爱了。中山陵真是个美丽、壮观的旅游圣地,它是南京的“绿肺”。正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城市的名片,我们的绿色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游览南京中山陵后的观后感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江苏南京远近闻名的中山陵游玩。

一路上风光秀美,车水马龙。过了一个十字路口,就渐渐地上了大山。路边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进入钟山,路旁的古树变成了参天的梧桐树,这就是著名的梧桐大道,清新凉爽,犹如天堂般,真是神奇!我们跟上一位导游,边听讲解边看。“往前走几十米右转,再走几百米,就到了藏经楼,也就是孙中山纪念馆,那里……”“我想去那里玩呢。”我急切地说。“好呀!”大家都想去看看。

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藏经楼。路上那数不清的花草,道不尽的树木,重重叠叠的枝桠,还有从空中漏下的斑斑点点的日影,再加上阴凉的空气,使人感觉进入了童话中的仙境。走,了不知多久,一座威严的老人石像矗立在眼前,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后面就是孙中山纪念馆。

游了纪念馆,时间转眼过了两个钟头,该去中山陵了。路上一直在说话的导游又打开了话匣子:“中山陵是guo民党于一九二六年开始动工修建的,到一九二九年主体完工,又经过了数十次的改造,才达到了现在的规模,中山陵已经被国家立为五A级的风景区。”“看到了吗,前面这座门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博爱“二字,写的苍劲有力,十分漂亮。过了石门,就要上那392级的台阶了,大家做好准备吧。”

台阶上,我们累的气喘吁吁,终于上了台阶,可惜今天这里关门护养。但透过护栏仍可以看到那壮观的建筑和雄伟的雕像,让人联想起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虽然闭馆,但我们仍然舍不得离开,就在四处玩了一会儿。时间一眨眼过了四个钟头,快五点了。我们看时间不早,就恋恋不舍地回宾馆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