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 开学吧

0

黄克功案件纪录片观后感(汇集20篇)

《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up》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BruceBalden、JacquelineBassett、SymonBasterfield等出演的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克功案件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

浏览

6621

作文

656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271 字

+ 加入清单

筑梦中国》以五千年中华民族在著书立说、齐家治国、孝道伦理、礼仪天下和忧国忧民的诸多优良品质传承,融合新时代普通百姓的奉献,为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故事。下面是关于这部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筑梦中国》这部恢弘的纪录片,讲述了鸦片战争开启的近代屈辱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路艰辛波折,终究伟业奠基、复兴在即。这是筑梦中国的壮丽史诗、大美篇章,更是历史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生动诠释。细细思量,这部纪录片给我们传递出以下三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在深化对党忠诚中推动民族复兴的经国大业。鸦片战争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清王朝天朝帝国的安宁与幻梦,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图强救国的漫漫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三民主义”,种种尝试、失败告终。八国联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戊戌六君子惨死断头台上、独裁军阀窃取革命成果,火光、血影,民不聊生、乌云遮日。直到1921年7月,伴随着浙江嘉湖一条船上传来的热烈讨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卓有远见的掌舵人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正式启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五代领导人的接续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立相对完备工业体系、及时纠正“文革”错误强力拨乱反正、大胆开启改革开放征程全力发展经济、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深化改革。同时,自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四个全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民族复兴的路径探索逐渐明晰,中国崛起的势头锐不可挡。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更加多元、加快转型的时期,我们更要认清到这一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在妥善应对新常态的挑战中凝聚合力加快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奉献全部力量。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强化“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推动各项工作竞进提质。邓小平曾说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90年代的初期,这句话厘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破除了社会主义姓“资”还是姓“社”的僵局,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并在新一代领导集体身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习总书记讲过,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经济社会民生正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强化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速度适中、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群众收入增长跑赢CPI涨幅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志之士通过变法和革命对救国救民之路进行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求索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革命才换来了一丝曙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的90多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又阐述了伟大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它凝聚和寄托着几代人的宿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中国梦,就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筑梦中国》启发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19世界末期,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迎来了工业大发展的转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是容不得民族实业发展壮大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使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工业革命被迫“夭折”。可以说,内忧外患之时没有丝毫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个百年”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是,某些国家嫉妒中国的迅速发展,害怕崛起的中国会撼动其霸权地位、触碰其既得利益,就极力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来进行诬陷,还强加干涉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在地区事务上煽风点火,有意掀起“波澜”,其目的就是想打乱中国发展步伐,阻碍中国现代化实现进程。局势越是复杂,就越是要静下心来搞好改革和发展,就越是要壮大自己实力,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在采取政治手段解决台海、南海,东海等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防范和警惕某些国家的阴谋,要静下心来搞好发展,保障政治稳定。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纪录片帮助我们温故而知新,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党力量的坚实可靠,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艰辛曲折。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只要坚定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的去开展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梦也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仿佛一夜之间,新闻网络媒体的头条统统被前央视记者柴静复出新作《穹顶之下》所占领,尽管柴静说,视频爆出的一夜之后,传来了各方褒贬不一的评论,我想当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完全不在乎听到的任何反驳言论,于我,只有冲击和震撼,既因为它的题材,更因为它的内容。

内容说来,《穹顶之下》是柴静配合PPT进行的104分的剧场演讲,以大量数据、现场采访及国外经验的对照,通过“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的探讨和解答,让我们既在她的叙述和画面中感觉到惊心,又让我们在十面霾伏中,看到隐约的曙光。

雾霾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雾霾在中国已经成为27个城市,6亿多人口已经面临到的问题,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雾霾的范围还在不断的扩散。在这场跟人类的战争当中,我们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父母。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的道路,煤炭、石油在这场中国式的工业史革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而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仿佛走上了英国雾都的老路。正如柴静说:“城市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给了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繁荣,他们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不可思议的文明和财富,但是假如用投资拉动工业和拉动城市发展的模式不改变的话,结果会是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将在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我们就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到时候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尴尬的不止环保部门,受害的不止是我们,还包括我们还没有出生的生命和希望。

如此严肃的现状下,我们不能再犹豫和等待。治理在更多悲剧没有发生之前。治理好污染,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作为身处穹顶之下的每个人,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在这场人类与污染之间的战争中,做得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哪怕你明明知道说它对于改善大气污染的作用都是非常微乎其微的,但雾霾就会少一分。如柴静所说: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其实,不只是雾霾,面对种种肮脏的社会现象,倘若能够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都抱着“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的想法,我们的社会,也必定要干净许多,美好许多,温暖许多。最后愿我们都行动起来,对抗雾霾这个可怕的敌人,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命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筑梦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解放中国、振兴中华为已任,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和为人民谋幸福立下了丰功伟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美丽的新中国。观看了前面播出的几集,从中看到,我们党为了诞生之初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为人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向着梦想进发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不能忘怀,95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13个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位共产主义信仰者,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石库门建筑里,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不能忘怀,第一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背信弃义,开始大屠杀,再到全民一心放下恩怨共同抗日,终收到抗战的伟大胜利……更不能忘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更加坚定的理想,擎起了民族复兴的大任。《筑梦路上》也再次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只有精诚合作,同心同德,我们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可以说,《筑梦路上》是一次宏大的党史教育,让我们党95年来的经历更加清晰。无数风霜雨雪,多次遇到激流险滩,也曾走到悬崖绝壁,也曾面临重重包围,但从未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改弦更张,放弃理想,而是将民族复兴的大任更加高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它支撑了我们党经受住了一次次艰苦考验。共产党永远是我们的 “主心骨”,有了伟大的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一路之上,留下了确定梦想的高瞻远瞩,追逐梦想的坚定不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津教育纪录片《道》观后感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推进我局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2016年11月17日体育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在体校会议室集体观看了警示教育片《》。

《道》系列警示教育片讲述了,一个无视政治纪律和规矩,公然反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武红军案件警示录、国有企业严重违纪违法领导人员忏悔实录。

观看之后大家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震撼,对我党廉洁从政、反腐拒变的纪律要求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知和认识。以后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自我要求。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的干部我们应当时刻扎紧廉洁从政的篱笆,要深刻认识到贪图不义之财的危害性,把防腐拒变工作做扎实、做细致。凡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一定要坚决不碰触。凡是人民需要和党号召的都要积极投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廉洁从政、奉公守法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央视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整个系列共有6集,每集约25分钟,分别是迷城幻影,丹凤朝阳,日月当空,盛世荣光,繁华如梦,凤凰涅槃。绚丽的特效和诗化的解说词充斥了整个影片,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浑厚跌宕的曲子更平添一分遐想与浪漫。它给予每一个看它的人一种深情,一种只要看见"唐"这个词便从嘴角扬起微笑的冲动,在某个花香吹暗尘的午后,能够回想起它幽微柔软,细腻缱绻的低语就心生向往。我想导演一定和我一样也有着一个盛唐梦,被淹没在士子游女,锦衣珠翠,油壁香车,檀香墨块这些词语的堆砌与交叠里,不愿醒来。

很喜欢导演所述说的唐玄宗的故事,温婉而缠绵,像是不知出自那一家梨花深院里渺茫而哀愁的歌声。世人皆苛责玄宗宁为美人误天下,而后又为天下弃美人。而然我宁愿相信,他只是一个不知世事的顽童,表面上沉然自若挥洒中州,实则耽于幻想天马行空。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务实派,那么唐玄宗李隆基则是一个不知不扣的幻想家,他能够接纳仗剑执酒狂放不羁的李白,能够允诺李白以一介布衣之身出入皇庭内苑,便说明他和李白其实骨子里是同道中人,他或许也是从内心歆羡这个白衣茹素的谪仙人的吧。如若没有这浩荡无涯的江山羁绊,他或许明日便携三尺青锋,醉一江春水,凤歌笑仲尼,散发弄扁舟而去了。

可是命运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他便只能醉卧于温柔乡美人膝。上元佳节,大明宫鎏金朱雀灯璀璨而辉煌的光影里,香气杳杳飘散,透过芙蓉蕙帐,在那个穿着霓裳羽衣的身影周围氤氲出一片迷离的幻影。飘举的长发,婉转的腰肢,漫卷的琼丝裙裾,叮当的环佩朱玉,若断若续好似要乘风归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时的他和她,亦尚且不觉华宴终有散,世事总无常吧。

于是我便不愿再往下看,不愿看见动天柝地的渔阳鼙鼓只一夕间就打碎了他们的海誓鸳盟,不愿看见这座锦绣的宫殿被纷乱的马蹄肆意践踏与蹂躏。骊山语罢清箫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命如飘蓬,江山倾覆,生离死别,天下易主,飞光不过须臾。于是再到上元佳节,就只剩他一人灯下独酌,一瞬间,不堪许多怅恨,难掩怆然。第二年春草再绿,世间已没有杨玉环。三十三言梦一场,落花时候,再没了那人笑眉如天上初弦。从初见到身死就像是一个梦,逝者不可留,往者不可追,郁郁填埋于心头的到底是彻骨的相思,还是入髓的悔恨,又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呢。

他让工匠为死去的她画像,然而他又哪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道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何来第二月?

千江水有千江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到一条令人心潮澎湃的消息——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看了这条消息,脑海中忽然涌现出来的,竟是一句词: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枚来得太迟的纪念章,先后入朝参战的290多万志愿军战士以及无数曾入朝为志愿军服务的各行各业人员,能够亲手领到这枚纪念章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也是一枚分量太重的纪念章,它并不仅颁给仍然健在的入朝参战人员,也是颁给所有志愿军指战员、所有曾经入朝的工作人员、所有永远留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的。

颁发纪念章,意味着中国再次确认:这场战争是伟大的战争、光荣的战争、胜利的战争,是永远值得骄傲、值得纪念的战争。

以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气概,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美国遭受了其立国以来第一次对外作战的惨重失败,麦克阿瑟也黯然结束了其军事生涯。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取得了无可争辩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地缘政治后果,是苏联交还了旅顺军港和中东铁路,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雅尔塔体系束缚的国家。

如此伟大的战争,如此辉煌的胜利,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的纪念,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有人一厢情愿地想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所以太在意美国的脸色了。

隆重的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意味着小心翼翼地看着美国脸色过日子时代结束了,我们终于要拨乱反正,光明正大地纪念立国之战了!

让我们为这枚厚重的纪念章欢呼!

让我们为所有牺牲在朝鲜的烈士洒下热泪!

让我们感谢所有荣获这枚纪念章的英雄们!

让我们抬起头、挺起胸,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周年之际,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在央视热播,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关注。专题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歌功颂德,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客观讲述了执纪监督的故事,片中无论被采访人是举报者还是违纪者、还是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均坦诚面对镜头,没有誓言旦旦,却认识深刻,没有宣传标语,却发人警醒。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会赢得满堂彩,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是人民群众对于党风建设最朴素的期待,是八项规定出台后,人民对执纪必严的关注,希望有人来抓,有人来管,希望长期保持下去的热切期盼。今天,我们最大的社情民意,是执政党要清正廉洁,国家要向前发展,百姓要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四风现象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阻隔党和群众联系的高墙,作风之弊,侵蚀执政之基,正风肃纪,刻不容缓。

前几年,我们党员干部相互吃请的风气比较盛,吃吃喝喝之间,形成了小圈子,拉近了关系,却助长了不正之气,脱离了群众。为什么以前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八项规定就管住了,实践证明,靠文件管嘴没有用,关键要抓住党风这个根本,刹风肃纪,要动真格,绝不放过每一件小事,很多党员干部,以前没有见过因为一餐饭,一顿酒,几张卡,几日游而丢乌纱帽的,而现在却成了“常态”,吃吃喝喝消失的同时,我们党又迎来了民心。当然根治吃喝问题,虽初见成效,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长期抓下去,摒弃部分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严防死灰复燃。

细节决定成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抓细节,抓节点,用禁令看住元旦春节,看住小小月饼、卡片、鞭炮、年节礼,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我们党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在我国,有八千六百万共产党员,如果我们的执政党出现作风问题,绝不会是小事。毛泽东曾说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而网友对本片的关注度如此高,也是要看看我们党今后要怎样走,作风要怎样抓,是一阵风,是一个运动,还是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今后的路怎样走,“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将不断自我净化,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起创建美好“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这是铁道兵的故事。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铁道兵,不朽的铁道兵精神。铁建人,乘“铁道兵精神”之风,及“国富强,民便利”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精选学习心得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近两个月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全国各地,有报导分析病毒有可能来自于蝙蝠,并由穿山甲传播,但来自于野生动物是比较肯定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只小小的蝙蝠何以引发一场疫情?如今,湖北、武汉乃至全国都在全力防控疫情,许多人正在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场疫情的背后全是蝙蝠的罪过吗?

据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吃野味。野味,顾名思义,是用野生动物做成的食物,人们吃野味,都是在追求一种新鲜好玩的刺激感。事实上,没有任何研究成果可以证明野味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反,野生动物身上会携带多种病菌,有些是连高温都灭不了的,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一些人的无知导致无节制的猎捕,许多应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润玉了万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与必要的物质资源。我觉得人类应感恩自然,不可凌驾于自然之上。近年来,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改善,但有时自然需要我们的不是呼吁,也不是宣传,而是行动。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节约、循环、绿色、低碳、文明,这些耳熟能详,但是我们都做到了吗?吃野味、丢垃圾、排污水、乱伐树木等并没有全部杜绝,这些破坏生态系统,浪费资源的行为,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也许就是一个教训。

我们要亲近大自然。现在全世界全人类都提倡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我国更是如此,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保护大自然,改善环境是一项大工程,它无时无刻不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和大自然交朋友,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我们的家园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过很多红色系列的影视作品。怀着一份又一份悲壮的心情领略了伟人的风采,体会到了抗争的艰辛,也充分认识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以及巩固国家政权的巨大难度。有时候也会感慨,为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个年代而感到惋惜。

在众多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中,周恩来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最和蔼的中共领导人物之一。虽没能亲眼感受其人格魅力,但在影视作品中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中也能略微地感受到一些。但是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我的感觉却发生了根本的扭转:无论多么优秀的天才演员也无法完整地再现一代伟人的风采,真实具有不可超越的魅力,这也是文献纪录片的独特优势。

伟人的丰采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品质,而是从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它往往表现在微小的细节上。周恩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华,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外交家。

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倡导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把中国爱好和平的友好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上。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面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他用他超群的智慧、平和的心态轻松的化解了。他高举反帝旗帜,倡导“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了很大的贡献。周总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及人民的好感,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后来,面对苏联的外交困境及美国的经济封锁,他竭力的寻求出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开始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这增强了我国外交的谈判地位,为外交成功提供强有力的国力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美重新打开了交往的大门。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主动上前和周恩来握手。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至此,中国外交已全面展开。

周恩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基辛格说他“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我从来都钦佩他温文尔雅的风度,超群的智力以及对他人的体贴关怀,在我所遇到过的各国领导人中,我把他排在前五位。”这部影片展示了周恩来作为一代伟人的丰采、品质和才华,成为一部真实的、由周恩来用实践主演的历史伟人传记片,一部活的历史。

有时候,我会拿周恩来和毛泽东作比较。他们两个都是开国英雄,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生的篇章上,我更喜欢周恩来,也更加羡慕他丰富的一生。也许这是他作为一个外交家所获得的,而毛主席却没有的那份品味大千世界的经历。

我知道,在周恩来的精神世界中,他那复杂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就像一杯苦酒,愈弥久愈散发无尽的清香。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周总理对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一点都不为过。他的精神已穿越了历史的烟云,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久弥新,人们对他的怀念也历经了时代的风雨,更臻深厚。

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06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开播的这部大型纪录片共6集5小时30分钟,用镜头和事实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历时一年拍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采访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一组古粟特人的信札。

这些信札是探险家斯坦因1907年在距离中国敦煌90公里外的一处荒漠发现的,当时的丝质邮包上还用粟特语写着“寄往撒马尔罕”,信札中提到许多用于商品交易的商品名称,包括丝线、亚麻、胡椒、麝香,甚至还有产于亚热带的樟脑,还提到诸如洛阳、长安、武威、酒泉和敦煌等地名。

历史学家认为,信件写于公元313年或314年,那时从洛阳、长安到和田、喀什,再到撒马尔罕、巴格达,以及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这些城市早已发育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全片采访了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当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目标。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要抱着‘以史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的未来,比如未来的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共同之处。”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构想,它将亚洲、中亚、欧亚以及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联系得更加紧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部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形象一起出现,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共分6集,每集55分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然而,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该团队给出的应对办法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该片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比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她叫曼娜扎,是一位小学生,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加之上学的地方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她都跑步回家,为的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即将得到改变,因为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在她所在地区的河道上合作建立了一个电站。

李亚玮说,类似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令人感动。事实上,在丝路故事中,中国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说到2014年的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不少业内人士或许会对当年的年度大奖作品《信号》印象深刻。

这幅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约翰·斯坦梅耶尔拍摄的作品,画面看上去很唯美———在吉布提宁静的海滩上,影影绰绰的人们伫立成了雕塑般的剪影,他们手举亮着屏幕的手机指向苍穹,一个个仰头举目、神情专注地盯着发着蓝光的手机屏幕,动作虔诚而神圣。月光的清辉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荡漾着,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昏暗的海滩上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手机屏幕,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给人以遐想。这样唯美的照片,反映的却是一个这样的现实:人们举起手机,为的是试图接收邻国索马里的廉价通信信号,与家人联络。李亚玮说,这样的情况在吉布提乃至整个非洲都很普遍,最终,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的一批基础通讯、网络设施改变了这一“窘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建党95周年献礼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梦的动宾短语,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做梦、追梦、圆梦、托梦、解梦,以及前几年因为一部好莱坞电影而为人所熟知的“盗梦”。“筑梦”这个表述我这是第一次听说,它让我联想到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悲壮,因此也就平添了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感。

能不厚重吗?因为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几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鉴于西方某些党派的历史均已超过两三百年,刚满95岁的中国共产党,充其量不过才走到人生的中年。尽管在血气未定的少年时代犯过不少错误,但在领导全国人民筑梦的路上,她的成绩也确实是有目共睹。如今,历史已然步入了“新常态”的车道,如果我们坚信梦是筑出来的并且下定了一直筑下去的决心,那么以下几点就不得不倍加注意:

首先,要坚持画好的蓝图。规划是个严肃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项目的成败。你也许可以对“详规”略作调整,但却不能突破“控规”,更绝不可以违反“总规”。半路变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面目全非,甚者还会就此停滞不前,把理想中的摩天大厦生生糟蹋成了烂尾楼。而这样惨痛的代价,我们已经在别人身上看得多了,并且注定和他们一样承担不起。

其次,要严控构件的质量。相传古代筑造城墙时,每一块砖上都刻有制造者的名字,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唯他是问。“中国梦”虽然不像《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的那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但仍需要国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打造成质量过硬的砖瓦。甭管别人怎么样,先看看自己做得如何。处于关键部位的共产党员们,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由于抵挡不住内心的蠢动和外界的腐蚀,“承重墙”变成了“粪土之墙”,那“中国梦”又怎么可能筑得成呢?既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些腐烂的砖头瓦块就非抠掉不可,而且还要想办法彻底消除腐烂的病根。

最后,要弥缝彼此的差异。把“中国梦”的构件比喻成砖瓦也许太过理想化了,因为所有个体不可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那样千人一面,总归有些显著的差异,形状也未必规则。手艺高超的工匠,会允许那些石料保留自己的棱角,并帮助其找到合适的位置。通过巧妙的堆砌和对空隙的弥缝,它们将被黏合为一个整体,稳固坚挺且壮丽巍峨。

筑梦路上》,除了前两个字的耐人寻味之外,后两个字其实也颇有讲究——它点明“中国梦”的筑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进行时的状态,此时回顾作为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沉浮,不仅激励我们要继续添砖加瓦,同时也提醒大家千万别忘了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纪录片《人心向背》观后感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片中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现身说法,还原心路历程,表达深切的忏悔,片中穿插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讲述和分析,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定边县纪委及时组织全体纪检干部正认真收看《永远在路上》,大家边看边交流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从片中能鲜明感受到,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之所以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党的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甚至党的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专题片的播出恰逢其时,这是讲好反腐故事的精品佳作,是歌唱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的好声音!当看到周永康等一批腐败分子的认罪与忏悔之态时,心中顿时想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专题片中的案例鲜活深刻,既有剖析和忏悔,也有深入的点评分析,这既警示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广大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白恩培、周本顺等人突破纪律底线,丧失党员信仰,成为“阶下囚”,警示意义极强。

认真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中清晰地看到腐败并不只是通报里言简意赅的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围的隐患,可见教育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保持极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线是何等重要。作为一名纪委书记,深感肩负着 “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为了避免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重蹈覆辙,忏悔莫及,我将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正确运用“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不断加大督查力度,找准职责定位,压实“两个责任”,让忏悔成为时刻提醒党员领导干部的警钟, 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县域环境,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七集观后感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七集——《天网追逃》将于今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

本集讲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追逃追赃列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遏制腐败蔓延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天网行动和发布百名嫌犯红色通缉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反腐败的决心,对外逃人员形成了强烈的震慑。

通过剖析王国强、李华波案件,介绍程慕阳在加拿大的生活变化和乔建军、赵世兰在美国被提起公诉等案例,反映了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片中通过讲述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对“裸官”的监督管理,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向境外转移赃款等举措,在国内建立起防逃机制,把人看紧,把门关死,向腐败分子释放出断其后路的强烈信号,警示外逃者迷途知返、投案自首,震慑企图外逃的人断了念头、放弃侥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创新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此次由李成才导演的《创新之路》一共拍了1000多小时的视频,但是最后只剪出450分钟。

李导可谓电视片导演中最近工匠精神的人,他的几部纪录片《华尔街》,《大国崛起》都堪称经典。

我看了,拍的特别好,我在国外我都看,太棒啦,受益匪浅,题材不错,所有家长,教育界同仁,放下三尺讲台,一起聆听创新之路关于教育的声音,我国教育体制需改革,改高考中考,课堂

专利制度,不是专制制度。不能说无用,但用这个来作为大国崛起的原因过于玄幻了。资本主义是一系列条件的耦合,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的条件不能说。说专利制度是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和洋务派说西洋人强盛主要靠船坚炮利一样不靠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生孩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刻,也可能会把一对母子送到鬼门关前。对于前者,我们身边看到的太多,而对于后者,我们知之甚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导演陈为军在纪实电影《生门》中,把镜头对准了中南医院的产房,用700多天的时间,真实记录下4位孕妇艰难诞下新生命的过程,让我们直面生产背后的故事。

电影《生门》选择的四个家庭都是早产儿,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会格外揪心。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高风险妊娠、手术室里命悬一线的抢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个家庭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看得人心惊肉跳。这里有身无分文,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有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求生的胎儿;有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有冒着生命危险怀上第三胎,非要生一个儿子不可的农村妈妈;还有“拆弹部队”首领——妇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澜。

最让观众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对来自大别山区的双胞胎父母,因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万元的手术费用让山里的汉子抹起了眼泪。就连医生都曾劝他斟酌,毕竟即使手术成功,一个早产儿的救护费用也要在十万以上,更何况是双胞胎。但父亲始终坚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终他借遍全村,几百、几千地凑齐了手术费,甚至还借下2万元高利贷。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手足情深、邻里互助,质朴的山里人再穷也为救人伸出援手;我们也看到了医者仁心,大夫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导演也借村民之口对农村医保制度、贷款制度提出了质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余地?

电影里更具争议的是一位想要让妻子引产的年轻丈夫。因为孩子被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父亲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担心人财两空,坚决要求医生引产,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后迟迟不愿意交钱抢救。但产科、儿科的医生们却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坚持认为要给孩子一次机会,毕竟这是一个生命,还有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观众可能会质疑这个父亲,如此狠心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倘若换位思考,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承受之重。关于生命的抉择,如此痛苦,却又无法回避,这样的故事编剧编不出来,却被镜头真切地记录下来。

电影的最后,画外音问小男孩,“你是从哪里来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很多子女可能并不知道,妈妈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经历了怎样的痛不欲生和惊心动魄。难怪有位男观众说,看完电影,他第一时间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问一问自己出生那天发生在产房里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56 字

+ 加入清单

过去的一周,一直到2月22日晚,断断续续地,我和孩子爹一起看完了纪录片人生七年 UP SERIES》。

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12年也就是56岁。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相比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些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对决定他们的人生成功与否,也决定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个在影片中特别明显。来自下层社会的三个女孩,其中的两个,19岁就结婚了,她们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经营家庭、离婚、再婚、更早的有身体疾病等,另一个,因为希望先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其后再考虑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虽然她也经历了后来的离婚、再婚,但是一切还是相对完满,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为她更加清楚,过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给自己带来羁绊,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选择。

4、人生中的重要决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爱的小孩,可是当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退学并重新考,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最失败的决定。他后来没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决定,他从此多年流浪在外。虽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质的议员,但是他一生的贫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谨慎的决定有关。试想,如果他读完了那个普通的大学,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虽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码是安宁的,会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可惜他却流离失所,度过了暗无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稳定,是人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他们的家庭好像更加稳定、美满,离婚的相对较少,他们的事业发展也相对更加顺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们的婚姻是在他们年龄更大的时候进行的,所以相对理性,也更加稳固。他们与伴侣一起更和谐,事业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国的发达。

他们的下层人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国内很多中产的生活;他们的中产,也就是我们的上层了。物质的富足,环境的优美,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是我们国内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记得每次回国,初到的第一天,你会感觉到处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楼,感觉就像是贫民窟,当然一两天就都能适应了。有时候,朋友们对生活的那种满意,让我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说实话,人家的社会还是太发达了。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

7、片子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长轨迹,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与死亡。

因为片子是连续的,你突然能看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经不太似。你觉得,任何人都会衰老,上层、中产、下层,谁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暂,你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得面对慢慢的身体老化,体型的变化,容颜的巨大变化,对生活的承受力,等等。这会儿,才会真正感觉,人的衰老就在眼前,还有死亡。惧怕的感觉,悲哀的感觉。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这部纪录片,从头到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雄纠纠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

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 重要的回忆。

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

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

“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知名作家李峰,参考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历史的图书,精心创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决战朝鲜》,全书共分为上

下两册,七个章节,共六百多个页次。全书以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凝练的语言,加上翔实的史料与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击美军的战争历史。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

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

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

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 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千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觊觎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美帝介入出兵朝鲜,新中国在伟人的指导下,1950年10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开始。因为刚刚建国一年,百废待兴,当时的新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一流强国们,能有勇气出兵一战,可谓魄力十足!但是,现状是非常的凄惨,我军装备非常差,没有自己的空军,坦克等先进武器,甚至重武器都比较少,基本都轻武器,并且很多时候子弹都得节省用,物资极度匮乏,连保暖的衣服、充饥的食物都满足不了,导致很多士兵活活冻死......但就是这样的军队战胜了美帝联合军,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完全靠的是志愿军的不牺牲精神,万众一心其利断金!战争是惨烈的,它的残酷法则是将一切手段合法化,在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轰炸下,坚持了下来,以血肉之躯钢铁意志来弥补差距,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像黄继光用身体堵枪口,这不是单个事迹,而是很多!拉锯战时,基本上是敌人白天通过装备优势占领的阵地,志愿军晚上又夺回来。有个印象最深,在寒冷的冬天,路面上是积雪,脚踩在雪上会发出咔嚓声,志愿军为了减少声音防止被敌人提前察觉,竟然赤脚前进!抗美援朝三年中,战况激烈的战斗很多,如砥平里之战、上甘岭战役等每一场战役都是绞肉机,志愿军被轰炸的血肉横飞,损失惨重。

之后,苏联援助了空军及喀秋莎火炮等装备,加上领导人的英明指挥及志愿军的英勇拼搏,终于于53年7月27日,迫使联合军达成停火协议,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重新回忆起,志愿军真是神一样的存在,想到他们在那条件、那环境、那状况下,却依然不畏惧、不动摇,已经超乎了认知!此刻,沉痛的心情夹杂着莫名的心酸,若问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向逝去的英雄,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2000字

全文共 319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伟大民族,必有卓越梦想;一个宏伟国度,需要钢铁脊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一个伟大民族,必有卓越梦想;一个宏伟国度,需要钢铁脊梁。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以缜密的思维,精准的叙事,宏大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纵揽中国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倾力刻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倾情展示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投入与激情,倾心绘制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筑梦大道的自信与憧憬。对一个人,95年很长;对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正值青春年华。正是这个生机勃勃的政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无畏坚挺的脊梁,背负中华民族的希望,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满腔赤诚、一身肝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梦、筑梦、圆梦。

一、革命年代每场较量,都事关生死存亡,崇高信仰的力量,引领先辈血沃中华、追寻梦想。

思想伟力让精神站立。为了灵魂深处最纯粹、最纯洁的信仰之火,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汇聚在党的火红旗帜下,为了颠扑不破理想,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就要流血牺牲,他们面对寒光闪耀的刀锋,面对撼天动地的炮火,“引颈成一快,不惜少年头”,剑履俱奋、为国效命。信真理、求真知、做真人,革命先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硬过钢铁、胜过刀枪,化为无敌的力量。瞿秋白从容面对敌人枪口,大声嘲笑刽子手内心的虚弱;李大钊三上绞刑架,面不改色意志如钢;周文雍、陈铁军,在刑场上举行婚礼,把敌人的枪声当作结婚礼炮。张学良曾经总结,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是因为红军有信仰,为了信仰,不惜命、不畏死。我们党只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因为具有坚如磐石的信仰,有一个永远不倒的信念,有一批批永远不怕倒的人。因为信仰永恒,所以胜利时能越战越勇,遇挫时不离不弃。革命前辈对信仰的坚守,不是挂在嘴上,而是深入到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上。和平时期,能不能坚守信仰,面临更加复杂的考验,有时面临生死抉择,有时面对利益诱惑,一旦信仰缺失,必然精神萎靡、走上邪路。捍卫信仰就是守护生命,信仰之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根本性斗争。正如习主席指出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把信仰深植内心,把忠诚举过头顶,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党的形象和威望,维护党的尊严和威信,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红色基因永久传承。

二、历史关口每次抉择,都决定事业兴衰,敢于担当的勇气,彰显领袖非凡智慧、英明决断。

伟大的政党孕育伟大的领袖,伟大的领袖领导伟大的政党。从建党伟业到建国大业,再到复兴宏业,95载岁月春秋,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是历史的拐点,胜与败只在一瞬;每一个紧要关头,都是命运的抉择,进与退全在一念。历史从来跌宕,革命难免低潮,在党的事业迷茫徘徊、踌躇不前时,总有领袖勇立潮头、振臂高呼,用一人之肩,担起万民之盼;为万民之心,献出一生之力,在黑暗中引导光明,在失败中引向新生,在转折中引领方向,他们的功绩灿若星辰、彪炳史册。江山代有伟人出,革命自有后来人。从三湾改编、井冈星火、万里长征,到浴血抗战、解放全中国,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开天辟地让中国 “站起来”。十年浩劫,元气大伤,国家民族命运、革命建设事业何去何从,考验全党,更考验领袖智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夏大地演绎着一幕幕春天的故事,是小平同志深谋远虑、拨乱反正,还民族以希望,改天换地让中国“富起来”。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铁腕治党,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习主席心怀魄力、胸有乾坤,给国家以梦想,经天纬地让中国“强起来”。回顾我党带领人民筑梦中华的伟大征程,正是有一代代心忧家国、兼济天下的领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太平,才使我们从苦难深重的昨天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创造了历史;人民选择了他们,他们造福于人民。伟人也是凡人,只因成就了不凡;领袖不是天生,只因扛起了千钧。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我们追随的方向,每名共产党人都应像领袖那样,在风雨中磨练、在困难中摔打、在挫折中成长,成为勇于担当的铁骨脊梁。

三、人民群众每个期盼,都考验执政根基,无私为民的本色,昭示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一支军队的胜败荣辱,最终取决于为谁而战。老百姓的心,共产党的根。我党自登上历史舞台那天起,就把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唯一宗旨和最高追求。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搞开放,奔小康”,从“人民万岁”到“人民必胜”,从打江山到坐江山,党始终与人民水乳相融、肝胆相照、生死相依。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盛赞的,共产党是“兴国之光”;也如华侨领袖陈嘉庚所判断的,“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历史反复印证一条铁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淮海战役如海的民工、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西柏坡百姓“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牺牲精神,彰显民心指向,更蕴藏无敌力量。从根本上讲,共产党夺取政权,国民党丧失政权,是“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共产党因执政为民,最终被人民选择;国民党因背弃人民,最终被人民抛弃。历史不容忘记,历史昭示未来。习主席强调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以坚定决心,惩治腐败、革故鼎新,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个根本目的,就是防止昨天的优势沦为劣势、昨天的立足点变成失足地。作为军队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为了谁”,以感恩组织、感恩战友、感恩父老乡亲的心态,保持本色、恪守本真、不忘本心,想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困,解群众之所盼,确保军民一家亲、将士一条心,让生命线永葆生命力。

四、复兴路上每回挑战,都左右前途命运,家国天下的情怀,呼唤军人以身许国、不畏强敌。

毛主席讲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实现民族独立、大国崛起,是国人追逐的美梦,却是敌人心头的噩梦。思想的交锋、制度的碰撞、力量的对决,势必会残酷激烈、你死我活。没有谈出来的天下,只有打出来的江山。越是筑梦路上、崛起之刻,越离不开军队保驾护航。光辉战史足以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堪当重任、值得托付的民之重宝、国之利器。面对日军入侵、美军压境、越军挑衅,我们敢于刺刀见红、血战到底,把敌人打到谈判桌前,赶出了国门;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垄断,我们以“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的志气,咬紧牙关冲刺,勒紧腰带钻研,最终造出两弹一星。一次次血与火的较量证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只要我们比他硬气,练实底气,就能打败他的霸气。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队作为国家的铜墙铁壁,越是和平时期,越需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随时准备痛击来犯之敌。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公民,人人渴望和平,但作为军人,我们绝不畏惧战争。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亡;视死如归,往往能凯旋而归。改革强军战鼓催征,改出精气神、改出战斗力,必须眼中有强敌、胸中有战场,唤醒血性、培育虎气,以“打败一切敌人、而不被一切敌人打败”的志气、“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勇气,敢于亮剑、敢打必胜,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状态,时刻绷紧打仗这根弦、扛起打赢这座山、等待出征这道令,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培养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主战尖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

全文共 2235 字

+ 加入清单

开篇先上了道冰岛做前餐:可怜的冰岛“已经在历史发展的终极/稳定阶段”,却在2000年起开始放松管制、宽松经济政策,“引发的灾难,首先是环境,然后是经济体系” —— 银行大胆举债、一手主导的过度膨胀使经济体系变得极其脆弱,金融监管机构无所作为,甚至有1/3的人投靠去了门前停满SUV的富得流油的银行。But this is a universal problem, right?

于是时代感强烈的炫目片头把故事拉回了纽约,回顾危机爆发一刻全球的反应时CCTV2还漏了一脸,中国和法国一样成为片子里美国以外的主要取材对象。片子的主体分了4章来讲述:

1. How We Got Here

讲华尔街投资银行从早期的partner模式来到Deregulation的时代 —— 去管制,放虎出笼 —— 这中间的种种人和事:揭Alan Greenspan曾拿钱帮商业欺诈犯给regulator写“专家意见”的老底儿揭的毫不含糊 —— 这就是定了个基调,后面精彩的还多着呢,Robert Robin,Larry Summers也都带着背景逐一亮相。

讲90年代末几大投行巨头格局已定,“先进”的金融衍生物如何焕发生机 —— 中国银监会的一位主管(查了一下,叫沈联涛)还在这儿发言讲起美国高学历的博士们开始纷纷投身金融的掌故。

讲在这期间要求、呼吁管制的人如何被踢出了局,于是Deregulation的狂欢继续进行。互联网泡沫,哪怕是安然事件,这帮银行如何总是罚钱了事而不是被调查和管制(还包括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俩只),顺带带出一些这些银行参与的洗钱啊投资伊朗核武器啊之类的破事儿。

最终五大投行,两大商业银行,三大抵押保险,三大评级机构,开始组成新的房贷产业链,次贷开始生产。。。

2. 泡沫(2001-2007)

房价在飙升,银行业的去管制化还接着深入,事情如何走向不可思议的疯狂。。。投行的高管们纸醉金迷着,色情、毒品都成为商业开销。。。而所有人都还伪装一切很好,尽管很多正面的采访者表示:他们知道这有多风险,但是真正的掌权者中没人愿意听真话,愿意行动。疯狂发展到了投行甚至开始在AIG买保险来赌这些房贷什么时候崩溃。。。

事后听证会上辩解当时行为的一个个嘴脸那叫一个精彩!!!

3. 危机

描述危机的发生总是非常有戏剧张力的,甚至是刺激的段落。各种各样的忠告如何一次次的被忽略后,终于有那么一天,out of cash。。。几天之中各种逃跑的姿态。。。法国金融部长被问到你是什么时候得到雷曼要倒闭的消息:“事后”。。。几天前还信誓旦旦的Henry Paulson难看的脸色无言的表情(这段有张非常经典的照片拍他和Timothy Geithner跟Ben Bernancky站在一起,三人表情各异,都很有看头),对AIG的紧急保护。。。然后就是并不那么有趣的危机扩散,失去房子,失业,波及到中国、世界。。。

4. 责任追溯 Accountability

这是最尖锐的一章,金融产业链条上每种机构的每个宣称无辜的面孔和他们的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收入数字亲密的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学术界的先生们更subtle一些,他们没有听证会上的支支吾吾,却有论文来衬托他们的咨询费用单(居然把他们的税单都找了出来,这个太牛了。。。),这些人在采访里的表现也是无比精彩。。。

片子里还更进一步把讨论视角投向金融体系外的整个社会,美国已经面临着一面工业凋零(转去海外)一面大学学费上涨严重的不均衡现状,而对富人减着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Top 1%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82年的10%到2006年的23%)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和穷人被一步步推向贷款。。。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使奥巴马在自己的总统竞选中谴责过以上的现状,但在他上台后,在现在的政府里,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一个人、一个公司被起诉或捕。。。甚至就是那些曾经的insider,大部分还是继续在位,继续学术,继续他们的“insider” job,投行高管们继续他们的高额收入。。。

预告片里那段把银行跟银行抢匪相比的“We are sorry, we didnt mean it, we wouldnt do it again, trust me”实在太经典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中国银监会主管的评论也非常经典:金融工程师比工程师挣得多百倍,工程师们造桥梁,金融工程师们造梦,当梦变成噩梦时,别人来付款。

片子以这样一段话结尾:“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他们,但是他们在做的事情太复杂我们弄不明白,他们保证这不会再发生了,他们会花数百万元拯救局势。。。这不会很容易,但是有些事情,worth fighting for。”

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距离我的期望有距离,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我的期望本就不现实 ——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以一种以严谨的数据分析为主、丰富的理论和评价为辅对次贷危机做抽丝剥茧的理性分析的片子,也就是一篇经济学论文的标准。其实这个期望既不现实也无意义,还需要什么具体的数学推导来更进一步证实这场危机的发生根源和过程吗?我想知道雷曼公司到底卖了多少次贷,这里面赚到的每一块钱都进了什么人的腰包,哪个投资人损失了多少钱,多少人的房屋被收回时他们到底已经付了多少利息和机会成本。。。但不表示人人都有兴趣知道,而一部纪录片,应该尽其最大所能以“有效”的内容吸引他们的目标观众来传播他们想要说的、想要警示、想要谴责的话 —— 从这一点来讲,本片非常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