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6最新《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三篇 作文(汇集八篇)

浏览

3167

作文

8

篇1:《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我观看了影片《邓小平登黄山》,重温36年前盛厦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的生活点滴,感受邓小平的赤子情怀和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深受教育,是当下"三严三实"教育的范本。尤其对以下四点印象深刻:

率先垂范。邓小平登黄山,轻车简从,对外不宣传,不封山,不断游,不坐滑杆,与群众同走一条路,同看一处景。

平易近人。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

关心群众。邓小平及其家人下榻在玉屏楼宾馆,实地调查了解宾馆外面很多群众野外住"鸳鸯棚"和群众无粮时,邓小平及其家人合住房间,腾出房间,并将携带的面条让给野外群众,解决群众食宿问题。邓小平一路上遇到身后有年轻人或挑担的老乡,就连忙让路。

毅力顽强。过鳌鱼峰时,邓小平坚持要自己一个人走。走过鳌鱼峰时,在场的游人和随行的人员都被这位75岁老人的顽强毅力深深地折服了。接着,邓小平又一鼓作气地攀登上海拔1840米的光明顶。

我将以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体现的精神为指引,抓住当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契机和专员办业务转型发展良机,严以律己,团结奋发,持之以恒,为推进安徽专员办转型发展和幸福和谐竭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中央影视项目《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7月11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再现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小康道路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邓小平登黄山》在安徽黄山举行了隆重的首映礼。此次“黄山不会忘记”颁奖礼暨电影《邓小平登黄山》黄山市首映礼由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和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办,黄山市文化委和黄山市文联协办。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家驷、中共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和中共黄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孔晓宏等领导出席了电影首映礼,中国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在首映礼现场特别为电影《邓小平登黄山》诗朗诵了《老人与黄山》,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中上海复旦大学生原型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78级学生王晓望及电影《邓小平登黄山》的主创人员也在首映礼现场跟大家分享了诸多感受。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全过程,将镜头聚焦在邓小平在黄山四天五夜的短暂瞬间,以75岁高龄坚持徒步登山;与游客们同登黄山,倾听民声;与女大学生亲切合影;亲自为山上游客解决住宿问题等细节,谈旅游,发表重要的黄山谈话,全方位的展现这位“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并将当时时代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知识分子待遇、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贯穿于电影之中,带领观众平视伟人,重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影片《邓小平登黄山》得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的共同指导,并得到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广电局、旅游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台、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市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拍摄期间的大力支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在合肥大剧院观看了电影《邓小平登黄山》。电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的夙愿。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牢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沿着邓小平的足迹走下去。正如电影片尾曲唱的“沿着蜿蜒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沐春风和未来一起攀登,看我日出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中央影视项目《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1979年7月11日,险峻秀丽的黄山莲花峰,邓小平同志微笑着与特意赶来的复旦大学3名学生合影留念,当随行人员问以什么为背景拍摄时,小平同志环顾一下四周的景致说:“就以百步云梯为背景吧。”这合乎情境,看似无意,实则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思。

文革十年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这是影片的背景,更是时代背景。影片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在国事纷繁、筹思萦怀之余,拨开重重迷雾,迈着坚韧的步伐登上黄山,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知识分子待遇、香港回归等话题不断以台词的形式出口入耳,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跃然于影屏。

爬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的百步云梯,险峻陡峭,常有云雾缭绕,下临深渊,但景色美不胜收。这正宛如中国的改革之路,风景无限却也充满危险,风云变幻却也不改初衷。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踌躇召开,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历经35年的扬帆奋进,我们改革的航船劈波斩浪,行至中流。相比改革之初,今天的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情况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压力,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焦虑,利益格局固化的羁绊,以及人民对公平公正的更高期待,让深化改革的脚步面临新的“躲不开也绕不过”的重重羁绊。此时的改革之路,犹如行程过半的百步云梯,抬头看石阶层层,步履维艰,回头望下临无地,岌岌可危。

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道路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我们不但要庆幸来之不易的安康富足,更应体会到的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高尚情怀。历史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6年前,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习总书记再次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应该坚信,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矢志不渝的沿着邓小平同志走过的百步云梯,脚踏实地的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之巅。

邓小平登黄山,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扰民,,食宿厉行节约,与民同乐,开短会讲短话……。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细致和坦率、真诚和坚定,与现今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精神与宗旨不谋而合。这也足以证明: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着。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当小平同志身着白衬衣、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不畏艰难攀上黄山的百步云梯,当我们的祖国带着百年的屈辱,携着亿万人民厚重的期盼,坚定的走上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共产党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又该用什么去承载这份光荣与梦想呢?

透过雄奇壮丽、苍翠欲滴的黄山盛景,小平同志身后的百步云梯,形如一副蜿蜒曲折的国之脊梁,确是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世纪阶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总会想起自己家的老人,我的爷爷和我的外公!我的外公在我读大学时就去世了,在他不到30岁时就因繁重的体力活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外公与病魔缠斗的四十余年里,他乐观积极,对我更是疼爱尤佳,家境再贫寒,外公也常常给我买小零食,身体再乏累,外公也从不会让外婆独自下地耕种。可在我即将走出校门,能用我自己的能力回敬外公时,他却悄然离去!我的爷爷今年80岁,5年前因为长期的心功能不全导致了脑溢血,落下偏瘫的后遗症。但是,就在我看这部电影的前一天,他还对我讲:“我多么希望我还能打理一下我的那些花。”我默默的牵着他,陪他走着,组织不了一句话给他慰藉。哪怕如今一瘸一拐,爷爷仍然保持每天三公里以上的步行锻炼,他从来不抱怨身体健康状况差,哪怕偶尔叹息,也是说他不能做到以前轻松做到的事了。是啊,对于一个年轻时能挑着两百斤各种盆栽,从山里徒步二十多公里到县城卖花的男人,如今这般,岂不叹息?

我的外公和爷爷虽没有邓小平同志那样的丰功伟绩和三起三落的人生波折,但是他们同样有一个乐观开朗向上的心,一样的坚韧不拔,屹立不倒!这是他们那个年代赋予他们的优良品质!就像该电影中,邓小平同志不要安排轿夫,十人一桌用餐只允许四菜一汤,他没有因为自己贵为首长就脱离群众,没有在群众还在解决温饱时自己享乐。在75岁高龄时登黄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多么健壮,而是要给群众做一个表率,证明我大中华儿女的气魄,不亲自接近迎客松,目睹石缝里也能出茁壮生命,怎知生命的不易和如今的幸福。迎客松的茁壮好比我中华儿女,再大的艰难险阻,也妨碍不了我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拥有极高的素质和对国家发展蓝图的清晰思路。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虽然话里说的是黄山,其实,也是指出了我们全国的发展潜力,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江奔腾,五月巍峨,还有历史文化古城,道家佛家圣地等等名胜古迹,2010年我国的旅游业生产总值和接纳游客总数,也印证了邓小平同志1979年的准确判断。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要向邓小平学习,我要向外公和爷爷学习,我要成为对得起民族、对得起国家的青年,我要把这坚不可摧的精神传递给我的儿子、孙子......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电影《邓小平登黄山》。电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在慈光阁告诉陪同人员,不能因为他在而封山,让游客正常游黄山;在人字瀑传授长征经验,让大家把裤脚卷过膝盖,说这样轻松些;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名山,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的夙愿。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牢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沿着邓小平的足迹走下去。正如电影片尾曲唱的“沿着蜿蜒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沐春风和未来一起攀登,看我日出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在省人民大会堂观看《邓小平登黄山》,庄严的环境让心顿时静下来。跟随一代伟人攀登国土上的瑰宝,一览黄山的秀丽、险峻、云雾中的空蒙姿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是1977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黄山脚下的一位奶奶还在为孙女买录音机的90多元发愁,那是一年工分的钱啊。上山做小买卖的老百姓,被称为“落后分子”。听到这一称呼,在场的观众报以嗤笑,在我们现在看来,做小买卖那是挣钱的能手,搞活经济,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

在小平同志到达黄山前,当地的县委就开始布置封山、不让老百姓上山做买卖,还警告、围堵。虽然小平同志一再要求不要搞特殊化,不封山、不扰民,但是考虑安全,登山之初地方官员还是没有做到。途中偶遇买茶叶蛋的那位奶奶和孙女,小平同志很自然的买了吃,交谈中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这可把赶来围堵这对祖孙的村干部吓坏了,连说不是,称“落后分子”,祖孙俩也急忙忙的收拾摊子走了。小平同志脸上神情有些无奈。

在山上住宿时,看到黄山的旅游人数多而设施设备却跟不上,游客住宿成问题。小平同志发动家人和陪同人员腾出几间房供给带孩子的旅客们;将酒店特地为自己准备的面条让烧给游客们吃。那个年代,电视机还不普遍,普通百姓也不认识小平同志,但被个别认出来以后,大家都很高兴见到这位伟人,那么平易近人,整个山头都萦绕着“小平同志好”的声音,这就是伟人的影响力。可是小平同志说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现而今党内开展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在这部影片里都看到了。小平同志虽已年过古稀,却坚持自己一步一步登山,他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让当地人员开放游客进山,与民同乐,不搞特权,还发动家人谦让;在登山时也不忘了解民情、民生,思考为民谋利,发展经济……

我们需要这样的领导,朴实无华,生活中当一个普通的人,工作中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不骄不躁,律己守本,胆大也心细。而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最基础的就是做个朴实的人,踏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行动来实践党员的义务,进而以行动影响周围的人,营造一个朴实而进取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1313 字

+ 加入清单

好长时间没进电影院了,由于政治任务去看了场《邓小平登黄山》,感觉真的不错!

现在的电影院是小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场所,像我这样年纪的人经常去看电影的确不多,否则也会招人议论。没想到如今的电影院比以前的先进多了,设施好,效果佳,也很温馨,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邓小平登黄山》拍摄得也很好,虽然是政治题材,取材于历史事实,但艺术性很强。卢奇扮演得维妙维肖,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魏积安演万里也很逼真,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在再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极力宣传了黄山的自然风光,松涛,云海,日照,瀑布,都很唯美,不禁让人想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

该影片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细节有:

1979年,邓小平75岁高龄,步行登黄山,不要人扶,不坐竹椅,坚持背面上,正面下,“决不半途而废!”体现了革命党人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斗志,令人钦佩!但影片也很真实,绝不有意拔高人物形象,比如小平同志在宾馆跌倒这一细节就很真实,毕竟是75岁的老人。

1979年,文化大革命虽已结束,但国内政治形势还比较严峻,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复杂多变,“两个凡是”思想还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意识,所以很多人做事都比较小心谨慎,政治斗争这根弦还绷得比较紧。在安徽,由于凤阳小岗村村民的生死契约,正挑逗着亿万农民的神经,谁是谁非,谁心中都没有底,尽管当时的省委书记万里以“胆大”闻名,他也定夺不了这个局势。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平同志来安徽调研,表面上是登黄山游览,实际上是为中国未来的前途指明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此中国有了奋斗的方向,特别是农民有了盼头,干劲更足了!当时就有这样的口号:“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小平一行登黄山时,恰遇一群复旦大学学生也在黄山游玩,其中的一位女同学特别动情,她非要当面向小平同志表示谢意,感谢他做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使她才有机会从一名工人华丽转身为天之娇子,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这个情节特别感人,因为我也感同身受:记得恢复高考制度时,我在读小学五年级,多读了半年书,因为要通过考试上中学了。由于我出身不好,哥哥才上了初中,校长曾说过我兄弟俩只能有一人上中学,这就意味着我小学毕业就要终止学习。尽管当时我并不知道不读书意味着什么,但我清楚地记得我父亲曾把小学校长请到家吃了饭,请求他能继续推荐我上初中,校长说得很直接,你家成分不好,有一个上初中就是对你家照顾了,再有第二个绝对不可能!那时,我不知道我亲爱的父亲心里是什么滋味,但我现在想起来总觉得父亲是多么伟大,多么超前,为了孩子上学,那时他就知道请客求人!尽管我父亲早已去了天堂,但这一事件就象一根针,深深扎在我的心里,时常隐隐作痛!我与这名复旦大学的学生一样,要不是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可能上大学,我的命运也不知将是什么?

人到了一定年龄总是爱怀旧,总爱想着过去的一些事,特别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事。说句真心话,我得感谢小平同志,是他让我一家的命运发生了变化,让我们抬起头来做人,因为我们的爷爷辈成分不好,让毛老头整得也够可怜了,我们是无辜的,总不能再殃及到我们!

看了场电影,感慨良多,看来以后还要多进出影剧院,接受教育与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