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议论文文化创新【热门20篇】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下面是开学吧为大家整理的一句话经典论据,欢迎参考。

浏览

4465

作文

108

传承与创新议论文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二年级中华文化议论文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最重要的一条支流。中华文化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向世人展开它宽广的胸襟,汲取其它文化的营养,使自己适应时代,让学习中华文化成为一种时尚。

时尚一次常使用在服装、穿着、行为上,却不曾有人想过,文化也能成为一种时尚。当一种文化成为时尚,那么人人都会像时尚靠拢,这种文化也会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那作为时尚的文化,要具有怎样的特性呢?

首先,文化要好。何谓“好”,好就是对人们有益,能促进社会前进。中华文化就具有这一特性,中国向来以文明之邦著称,中华文化中更是有许多做人处事之道,“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告诫人们从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教人爱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生哲理。试问拥有这么多“好处”的中华文化怎么不能称为时尚的文化呢?

其次,文化范围要广,要有吸引力,中华文化涉及了中华民族许多传承已久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了衣食住行还有教育等等,这涉及的范围够广了吧,要说吸引力,谁能抵住中华美食的吸引呢?相比国外的菜品,口味单一,中国的八大菜系可谓是营养丰富且味道多元化了,而中国的小吃更是让外国友人难以忘怀。这样的中华文化,成为时尚也并非强人所难之举吧?

最后,时尚的文化要有大容量,能容得下小众文化,能汲取其它文化的营养。说到这,中国有56个民族,56种文化,中华文化是这56个文化的总称,谁能说中华文化没有大肚量?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华文化是否容得下他国文化,我想这肯定是没问题的,陈教授能将艺术与甲骨文结合,使之成为时尚,那么其他国人也可以将中华文化与世界有机结合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时尚。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源泉,一个强大的文化才能养育出强大的人民,才能共建强大的国家。中华文化成为时尚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实力的体现。中华文化必将引领新的时尚文化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六年级中国文化议论文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哇,真美味啊!”吃着我们亲手包的汤圆,让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真妙呀,令我的思绪飘回那快乐的时光。

今天下午,我们五年级集体来到食堂,猜猜我们要干什么?对,我们要来包汤圆!我们带着米粉、芝麻、豆沙等食材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

拆开装米粉的袋子,取出一小部分米粉,倒在大盆里,掺了些水。用手在盆里将水与米粉和在一起,不断地揉着。我们一小组的所有人都将手伸进来帮忙,可是人太多,不怎么好和。于是,一些人正准备抽出手,谁知米粉好像不愿让他们离开一样,紧紧地黏在他们的手上,甩也甩不掉。无奈,我们只好派一个人将所有黏在别人手上的米粉团弄下来。我们将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未。不一会儿,手上的米粉团都没了。不过,王未就没那么幸运了,为了完成“使命”,他可弄得全身都是米粉呢!引得我们哄堂大笑。

拆开芝麻和豆沙的袋子,一股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张中杰受不住食物的诱惑,趁我们不注意,竟偷吃起来。我转过身,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偷吃着芝麻。我走过去用手轻轻拍了了一下他的肩头,只见他机械性地转过头,我好笑的看着他,拿起手中的豆沙,他两眼发光的看着我,一把抢过,尝了尝味道,做出一副享受的神态。我们看着他哑然失笑。

经过刚才的小闹剧,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先将米粉团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将它们捏成帽子状,再将馅儿放入,包好。最后放在手心里揉成一个小圆球。我们娴熟地包好汤圆。将它们交给老师,下锅去煮。终于煮好了,我们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明白:做任何事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断创新,打造独特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中央文化部门的一纸“限唱令”,给成堆的歌唱选秀节目泼上了一盆冷水。冷静之后,一些电视台纷纷推出具有新鲜气息的节目,吸引人们的眼球。为此,就出现了一个结论:娱乐并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乐趣,要提高收视率,就必须用好文化的发展平台。所以,发展好文化,就要不断创新打造独特文化。

与时俱进,守住国际中的文化地位。最近,韩剧在我国流传甚广,绝大部分国民每晚都在追韩剧。在微博上,不少帖子都是人们对韩星的追捧。对此,人们不得不感到疑惑:韩剧为何能在我国如此受欢迎呢?为何中国大陆的戏剧就犹如被“踢出局”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连党的一位高级领导人也坦言自己也看过最近一部比较火的韩剧,也感觉剧情的确挺吸引。而且,他也提到,中国在文化上也要借鉴韩国的先进做法,跟上潮流,打造富有特色的主流文化。其实,许多人也觉得中国文化过于保守,才会渐渐不受喜爱。因此,中国要发展好自己的主流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脚步,守住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

文化需符合社会潮流,才能受到欢迎。最近,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与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不是很火热吗?在春节的黄金时段,电视上总少不了它们的热播,就连是重播,观众们也照样追捧。追根到底,它们就是符合了社会潮流,贴近群众生活,才会如此受到热捧。特别是《最强大脑》节目,就是发掘出了有超强脑部功能的人才,并以此为亮点,才会让观众受到震撼,才能如此受欢迎。

实现文化的大繁荣,更需擦亮自己的品牌。其实,中国在这方面也还是占有优势的。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完全为实现我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就例如央视一些搜寻国宝的历史节目,就是用镜头带着观众到许多地区去寻宝,或者了解历代王朝的一些离奇事情,让人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这一类节目,也是受到很多人的热捧的,特别是老一辈。这些节目,甚至还流传到海外,吸引了老外的眼球。国外的一些史学家也纷纷来到中国,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类节目,正是借助了自己的优势,向国际展现了自己的亮丽名片,擦亮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其实,中国的文化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就能稳中求进。文化是一个大舞台,中国在这个大舞台上就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守住自己的位置。要做到这样,就必须进行创新,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潮流,同时还要不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创新当中。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用好了文化的发展平台,才能真正打造独特的文化,实现质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文化优秀议论文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西文化精神论略议论文

全文共 5591 字

+ 加入清单

上述争论姑且悬置不论,超越具体文化模式,我们来看 中国 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一些著名学者(如钱穆、孙隆基、林语堂、梁漱溟、季羡林等)的看法,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所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  ——  人与外部世界( 自然 、 社会 )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合为一体的,相互对应、呼应、照应,相互联系和协调。    从先秦以来,中华文化普遍讲“和合”,所谓“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实讲“和合”之道。这种精神贯彻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有各种说法,比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合则两美,离则两伤”,还有与此相关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等等。林语堂甚至说,“中国”即中庸之国的意思,所以“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死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诗歌)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年级中国文化议论文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优美熟悉的旋律,瞬间让我们一遍遍想起亲爱的祖国——中国!

自遥远的曾候乙编钟到司马相如的“绿绮”古琴;自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自《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到各种华美大气的“釉彩大瓶”,自京杭大运河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国,用悠久、跌宕的历史谱写了一曲跨越五千年的、磅礴不朽之歌!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正因为有了诗歌的滋养,中国人的生活才会如此有滋有味,丰饶多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代诗仙李白,他的豪情万丈,乐观向上让我折服。他借酒浇愁愁更愁,他举杯望月月更明,对酒当歌,月下独舞,抒发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他对酒是真挚的爱,对山河是热切地恋。他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直爽率真、放荡不羁……也正因如此,才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身处乱世,仿佛一片浮萍四处飘零的杜甫,仍然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每时每刻关注国事和天下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52岁的杜甫为国而乐,与国同庆,让人敬佩!“安史之乱”虽然让杜甫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可他很少自怨自艾,诅天咒地。他更关注的达官显贵的“朱门酒肉臭”和芸芸众生的“路有冻死骨”。他著就的“三吏”、“三别”,是迄今为止,仍然为人们传诵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她清风拂柳般的柔情婉约,令人牵肠挂肚的惆怅凄苦,小桥流水般的和风细雨使人过目不忘。还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精忠报国,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乐观等,让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诗意,人人都有诗情。

中国诗美词美,画更美。

《洛神赋图》、《步辇图》显中华之文采,《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示人物之形象;《五牛图》、《百骏图》现动物之姿态;《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展中华之风貌;《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露秀丽之美景。还有齐白石游动的虾,徐悲鸿奔腾的马,黄胄淳朴的驴……一个个,一幅幅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中国充满画意。

一诗一画,诗情画意;一山一水,山清水秀。这就是中国,一个处处山清水秀的国家,一个时时诗情画意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文化优秀议论文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其中落后腐朽的文化因不符合发展的需要而被抛弃,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则被人们传承下来。

记得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强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在汉代,儒家思想虽然被后世加以改造,但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仍被传承了下来,儒家“五常”也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周总理为了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政治道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五德”精神,其本质上就相当于是在儒家“五常”的基础上发扬,并融入时代要求与时代特色,也就被人们欣然认可和接受。

而当今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十八个字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起点也依然是儒家“五常”。

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中华人民的心中,并体现出深远持久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每一个中华人民所熟知,被每一个中华人民所认可,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行为处事的方式和思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孝。每一个作为子女的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亲人以及抚育过自己的长辈尊敬,让中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的老年人不被冷落、不被抛弃。以及团结互助这一传统美德,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中华名族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才使得这个有五十六个名族组成的国家安定的、统一的朝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迈进。足以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名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名族迈步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自觉地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出一己之力,并争取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创新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二年级中华文化议论文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自幼,我就住在爷爷家。每每在蛙唱虫鸣的夏夜,听着小溪“哗哗”的歌声,拉着爷爷粗大温暖的手,坐在大交椅上,数着天上闪烁的星星,手上是那本《杭州的故事》,耳边是爷爷说不完的英雄好汉。直到月明星稀,夜深露凉时,才靠在爷爷肩上沉沉睡去。在梦中,我成了手持三尺青锋的小青,率领虾兵蟹将们,驱赶万顷波涛,漫上金山寺,去追杀那个不近人情的法海;在梦中,我又成了身披金甲的钱王,身后是百万雄兵,眼前是震耳欲聋的江潮,手持硬弓,搭上利箭,面对一次又一次袭来的潮神,毫不退缩;在梦中,我成了一手提酒壶,另一手执破蕉扇的济公,唱着“鞋儿破,帽儿破”的小调;在梦中,我成了头戴方巾,手持竹杖,足踏芒鞋的苏东坡,督率杭州的百姓,共同修筑西湖苏堤。

这样的生活已过去了很久,那本《杭州的故事》已不知所踪,直到某天再次读到这熟悉的书名,设法寻觅,但还是找不到这本书。直到有一次,我和爷爷翻箱倒柜,在一个隐密的地方找到了久违的它,它安静地躺在一角,我惊喜地翻开那旧得泛黄的书页,开始重温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夜深了,我仍在看书,那些故事太精彩了,直到我深吸一口气将书本合上,揉着那疲倦的眼睛,抬头望了一眼小闹钟,吓了一跳:“呀!凌晨一点了!”

渐渐地,我长大了,再不能从爷爷那儿满足求知欲了。手中那本《杭州的故事》成了我心灵的珍藏。孤独的我走遍书市,去寻找我新的慰藉。这里有“齐国、治家、平天下”的《论语》;这里有堪称千古绝唱的《史记》;这里有让人浮想连翩的《聊斋》。唐僧师徒的坚韧,梁山好汉的无畏,传授我做人要有理想;孔明的大智大勇,教我诚信最重要;《红楼梦》的滴血洒泪,让我懂得封建帝王的残暴。

如今,我长大了才懂得,是中华文化哺育了万千英豪,一脉相承写出了一笔笔辉煌。他们的名字叫勇敢、坚强、聪明、勤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高考作文写作之创新式议论文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议论文体现的是思维睿智美。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之创新式议论文,欢迎阅读。

创新式议论文的特点:活化以上几种结构方式和写作方法,创造出形式新,内容新的议论文,方法主要有:

⑴采用第二人称,与一个或一组历史人物(现实人物,文学人物)对话的形式,来论说自己的观点;

⑵比喻派生式:标题以一个大的比喻托起全文,全文由这个大比喻派生出三个比喻性分论点。06届高三以”铸造人格”为话题的《装满人格的背囊》,

⑶对一个或一组历史人物(现实人物,文学人物),生活中的某一个或某些现象,发表视角新异,观点独到的看法。

《铸造人格之剑》

(话题:铸造人格)

(9号文,比喻派生式议论文)

当我们欣赏一名男子时,往往是由于他;当我们赞美一位女性时,也往往是由于她有气质.而这气质这风度这精神这魅力则是人格的体现。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那我们又应养怎样的气,铸造怎样的人格呢?且让我们从人格的熔炉中抽出这三柄响绝古今的宝剑吧!

第一把,剑名,旷达。铸造者,苏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的确,人如其词。在大“江东去浪淘尽中”我们领略到他的豪放洒脱;从赤壁赋中关于水与月的那段精辟的妙论,我们感受到他的达观向上。

一封朝奏,夕贬黄州。仕途的失意,并没有磨掉他的才与气,反而铸造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词赋,铸造了他旷达的人格。

第二柄,剑曰,超脱。铸造者,庄子。

我只是浊水中一尾陋鱼而已。庄子自嘲着。其实,你不知比水中的鱼鳖虾好多少了。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这仿佛是你的代名词。

不,这些都不足以形容你。放着高官厚禄不要,过着衣食无所的生活,是因为你有你的信念与执着.

于是,你的人格之剑,铸成了。

第三柄,剑曰,是一把巨阙,上面刻着,高尚。铸造者,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

是谁,离开繁华的长安,而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谁,威武不屈,死不变节,“一片丹心照汗青”?

又是谁,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在担忧“安得广厦千万间”……

王昭君,文天祥,杜子美……青史上一个个沉重的名字下,有着一颗高尚的心灵。

烟随风逝,名随史留。他们的人格铸造了高尚,高尚成就了他们。

旷达,或许我们难以继承;超脱,或许我们难以办到;高尚,或许我们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却可以以它们为模子,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人格之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创新的议论文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新,同样,创新来源于生活。没有创新,答案就会笼统单调;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

今天我就在电视上看见了一篇报道。英国的一个城市的某个车站,每天的进出人次在25万左右。环保局的人们就突发奇想,想利用车站的人体发热来给车站旁边的办公楼取暖。这个想法得到了证实,环保局的人们就利用人体供暖来使水沸腾,然后使沸腾的水贯穿整个办公楼,这样整个办公楼就非常暖和了。

这篇报道就是一个创新的例子,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在三亚亲眼所见的。

三亚的海棠湾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三亚市新开发出来的地方。瞧吧!海棠湾的公路上的路灯,每一个电灯杆上都有一个太阳能板和风车,利用三亚的太阳光和海风来发电。爸爸告诉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话,地下就不用铺电线了,能节省许多的能源。而且,在电灯杆里有一个蓄电池,能储存电量。如果蓄电池满了还可以换电池,可方便了。虽然现在还只有海棠湾利用太用能和风能发电,但是以后三亚都会利用阳光和海风来发电了。

看吧,创新总是喜欢藏在生活中,让你去寻找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四年级中国文化议论文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现在的中国人在过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习俗,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都离不开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历史。然而现在的我们对中国文化又了解多少呢?

别的暂且不说,就说我国的唐诗宋诗,你对它了解又有多深呢?无论是唐诗的艺术魅力,还是宋词的小令,中调,长调,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画面,让我们回味无穷。

你看,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迹,一个情深意永。而北宋词人李清照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愁”字。其中,她《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间接的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无限“愁丝”。给我们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调。

其次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这四件东西,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们一直到现在都是功不可没的。你看我们现在用的作业本都是通过造纸术等一系列程序完成的。而火药在现今社会军事方面的功劳更是数不胜数;是它让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是它让其他国家对我们所背负的“东亚病夫”有了新的看法。然而指南针在航空、轮船、交通方面的功绩也是闪耀夺目的,接着过来的“路位移”让我们这些对路途的不熟,也渐渐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使我们到陌生的地区可以找到方向,这些发明,不正是传承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吗?

然而文房四宝也不占下风,你看哪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使人身临奇景,遨游世界,那飞扬的神笔挥洒出豪迈情怀,使人有一种想去了解“它”的想法。同时,也绘画出一张悠闲自若的画面,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从而让人们更加的想去“研究它”。

我想对于文化,既要传统文化,也要有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虽然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却是四大发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要学会观察文化现象,学会文化透视,发扬中华文化,传承其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文化优秀议论文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从只存在在古迹中的夏朝,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文明已经跨国了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一员,与其他三国不同,中华文明从未磨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她一直是镶嵌子啊神州大地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她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哺育中华民族成长与传承。

横亘在北方大地的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这段几个朝代都加修建的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守护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无数人登上长城极目远眺,无限激情直抒胸臆,写下数不清的壮丽诗篇歌颂它为中华文化天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城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艺术上。京剧,便是最好的佐证。曲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而京剧又是曲艺中的登峰造极。每一天每一天,都有千万人对此赞叹不已。他们欣赏着戏曲文化的精髓:那千变万化的脸谱,那意韵深长的唱腔,那摄人心魄的语句,那举手投足的动作,那婉转曲折的剧情,那令人折服的表演……京剧,不愧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与茁壮生命力。

中华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不管是五千年前的古代,还是五千年后的现代,她都始终如一,恒久流传。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美丽乡村。乡村是中国重要的一部分,美丽乡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当乡村变得赏心悦目,从乌烟瘴气、简陋破落变得田园诗意,崭新华丽,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自然会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不管是生态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巨大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未来还将继续被弘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将来,我会创造更多元的中华文化,取长补短,包容开放,让中华文化更加优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将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文化发展议论文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中华文化,固守诚信品德

前些天爸爸让我看了篇报道,大大的配图照片是一个苍老且再也普通不过的老农,正站在破旧的房屋面前,举着粗糙但坚实的手,似乎坚定地要告诉我们什么,再看配图标题,粗粗的黑体写道:“温州‘诚信老爹’身上流着道德血液”,小标题是:“八旬老人还儿债,诚信做人动乡邻”,整篇报道是讲一个“温州八旬老渔民为在台风中死去的三个儿子还债五年至今”的故事。诚信老爹,一个本来就生活拮据的老人,在承受了失子的巨大悲伤过后,平静地对债主说出“人死债不烂”这样的话,用“子债父还”之举诚信守诺,用“诚信”之心感动了全村的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肃然起敬。

德,不因显爵而高尚;品,不因贫穷而低劣。诚信老爹,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中华文化的文明史,诚信、谦让、勤俭、仁义、从善如流等太多的中华美德故事了。

诚信,从《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信守承诺;《孟母不欺子》中的孟母坚持说到做到,到商鞅的“立木为信”,曾子的“杀猪偿信”等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

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但无论光阴的轮回,世事的变迁,都决不会被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中国人会遗忘、丢弃。

而当今社会,随着那种摒弃诚信牟取暴利的风气的不断蔓延,食物都是“有毒”的,连自己亲手生产的馒头自己绝对不吃,这不仅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种道德传承的沦丧的悲哀!企业家们,为了一切的利益,可以坑害人民,可以见利忘义,身体中再不流淌道德的血液!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脸上不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人的气息愈来愈沉重,年轻人的朝气荡然无存,生产问题食品的人们难道没有一丝从心底里的愧疚吗?扪心自问,当所有的食物大家都不敢轻易食用,当所有的诚信都被利益所吞噬,当所有的人全都以鄙夷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人,冰冷的世界,那些赚得的金钱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吗?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早在二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那他将什么事都做不成。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遇相跟,而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烟云,终会随风而逝。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传承中华美德,固守诚信品德,就如同一个国家有了灵魂,大树有根,江河找到了源;不然,只能堕落,只能枯萎,只能干涸……

真的,看似平凡困苦的“诚信老爹”,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点点闪亮,这与当下一些有悖于中华文化的行为,值得我们思忖与反思。诚信的传承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重归无尘的心灵,用“诚”和“信”,让人与人之间少一分冷冷的怀疑,多一份暖暖的笑容!只有有了诚信我们才能发现:青草绿树,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激昂澎湃的长江滋润着这片辽阔、文明的厚土,它培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养育了56个民族,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气吞山河,如泣如诉的诗词与典故,无不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读过的经典名著数不胜数,那些为保家卫国、敢于探索、敢于牺牲的仁人志士,无时无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使我们的内心久久不得已平复。我国是个知识渊博的国家,有众多的名著值得我们去阅读,就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经典名著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读起来耐人寻味。阅读经典名著,就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同游,它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而走进这些名著,使我认识了很多的名人,就像王昌龄,王维,宋代的范仲淹,三国的诸葛亮……他们的诗更是独具一格。从中我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做事要持之以恒,有上进心,做人更要慈善仁爱,尊敬长辈,谦虚礼让,不追逐名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在我阅读的名篇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文章,篇名叫做《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它的字眼深深的吸引着我,而起初,我却对它感到一片茫然,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冷落了它,反倒有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它的冲动,于是,我下定决心,决定去体会它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在后来的仔细品读中,才有所感触,有所感觉,它使我意识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它足以让一个国家走向富强,走向成功的道路。与此同时,作者那一句句独到的见解至今都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这是引用了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栋梁,就应该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继承中华民族和弘扬优秀传统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在学习阶段的我们,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与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良传统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好的去维护与发扬。阅读经典犹如与古人同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想法,去聆听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就比如读先秦诸子,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那“仁爱”,的人性光芒,激发我们“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还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阅读经典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以激发我们保卫国家的斗志。

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经典名著,民族的灵魂,使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题高自己的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多为国家做奉献,请记住,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有了祖国,就会有灿烂辉煌的未来,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定会迈向成功,我们携手同游于知识的海洋,阅览古今中外的经典知识,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把书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向我们的祖祖辈辈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国家的好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评书京剧跨界混搭文化创新吸引观众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登台甫一开言,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20XX年5月9日、10日,为纪念毛主席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的“听书看戏品国粹之赤壁之战”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

有戏迷看过演出后即兴作词:“大戏开锣,腕淘尽,尽是梨园名家。人道是,创新混搭京剧。檀板丝弦,西皮二黄,评书配国粹。三国赤壁,一时多少豪杰!遥想京剧当年,火得不得了,生旦净丑,梅程尚荀,乐声中,戏迷狂呼过瘾。新剧期待,多情应笑我,早早购票。人生如梦,且去听书看戏品三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承文化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着实让过诗词出了“风头”,也不可避免地将传统文化的弘扬问题再次拉回了人们视线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诗词背诵活动,在我眼中,却有几分妄图“一劳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认,诗词背诵本身,与《中国诗词大会》的初衷一样,无可非议。在传统文化不被重视的今天,这样的活动或行为,无论是组织有序还是自发自愿,都是一阵强心剂,使日渐“衰弱”的传统文化重获人们的欢迎和期待。然而,当大众开始纷纷效仿,不由分说地将背诵诗词加入学校必修教程时,这早已无关文化,却更像一场闹剧——由一时兴起引发的,缺乏长远规划的“电光石火”。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是个庞大工程——怎样弘扬、怎样才算“弘扬”,每个问题都需要人们的深思熟虑,也远远不是背诗所能一劳永逸的。换句话说,选择背古诗词的方式弘扬文化无可厚非,可怕就在于人们只抓住这一根“稻草”不放,认为这就是有所作为,也统统不管诗歌的择选、文化的引导或是鉴赏能力的传授。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推进作用,从长远来看,反而会误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成为一场“记忆力”的比拼。

弘扬传统文化,究其根本,恰在于引导人们体味传统之美,漫步历史的河滩,寻觅文化的珍宝。借用尼采的话说,参差多态乃美之本源。若仅仅是重复与记忆,那么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词与句,若没有必要的引导,那么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张若虚笔下饱含哲思与体悟的当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动容的千里婵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载“鬓已星星”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烟水茫茫”的凄然心境。

所以,传承文化能一劳永逸吗?答案是否定的。节目的热播或舆论的焦点只是一时,传统文化的弘扬却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诵诗词而重新被重视的文化弘扬问题,若只局限于“背诗”本身,那么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辕北辙。因此,传统文化的弘扬,依旧少不了社会、国家的集体作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土地的滋养,就没有了参天大树,没有底层坚固的地基,就没有那高楼大厦,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利用其寒假时间去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班,他们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说人不能忘本,我们现在所学文化,其根源都来自于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的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们应该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并发展下去,作为学生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风采,学习历史,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伟大成就,古人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发展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有其独特性区域性,21世纪的现在,倡导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促进国与国之间进步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阔,更长远,既要借鉴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争做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中华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更加要不断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也是其中的变化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之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现在传统文化的气息还随处可见,春节贴春联,守岁等悉数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其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的革新,让新年更加的热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是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请同学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文化优秀议论文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某意大利知名奢侈品牌创始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对中国筷子、中华文化的不当言论。这一举动,引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我们想告诉他们:中国筷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该品牌拍摄了,一个华裔女模特用中国筷子吃披萨的视频。视频中夹杂着中式发音,傲慢的语气,以及各种奇怪的姿势。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丑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基于无知而建立起来的偏见是多么的愚蠢。

筷子,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产物。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秦汉时期称为“箸”与“住”同音,人们怕行船搁浅,变改“箸”为“快儿”,希望船行的快,一帆风顺,以图个吉利。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为挟住再提起之意,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实用功能。再后来,由于筷子制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头上加上“竹”字头。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筷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征,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关系的朴素理解。筷子成双出现,与太极阴阳理念相符,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组成。一双双筷子凝结了多少先祖的智慧,也是对后人的教育。是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筷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映射。在小时候,长辈用筷子喂我们吃饭,那是启迪;小时候,长辈教我们使用筷子时说“我们是中国人,必须会用筷子”时,那是传承;在外拼搏回家,一桌家常饭,挟起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身在异国,每逢节日对先祖的祭拜,那是对国家,家人的思念;“多个人多双筷子”。一双双筷子挟起的是温暖人心的人间烟火。是逢年过节,吃团圆饭的中国心。一双筷子,蕴含了“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团结……”。承载的是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华。

一双筷子承载了多少中华文化。筷子代表的,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外国人总是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臆想他们认为的事,极其的自傲无知。不妨挟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面对西方,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是中国人”,有着“自信力”,而不是“他信力”。应有我们华夏炎黄子孙该有的魄力,时刻怀揣一颗中国心!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华千年文明。有滋有味,有中国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文化优秀议论文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难忘那些品读诗词的日子:一个人,站在小区弧形的拱桥上,赏着这一方宁静,借着月光,凝望着平静如镜的潭面,不禁想起诗人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遂即跌入了诗词的幻想。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纽带,贯穿古今。

做客李白,迷迷糊糊间悟到了他那“一人饮酒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对饮酒的狂爱。我知道:那是一种无伴也欢欢喜喜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一种不醉不归的热情豪迈;那还是一种属于放荡不羁的游子的仗剑天涯;那更是一种一瓢葫芦、一把长剑的一曲长歌一剑天涯,在酩酊大醉里仍书写着千古绝唱,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那醉酒的青莲剑仙仿佛又是那样接近,我仿佛又被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万丈豪情所撼动。

问道杜子美,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细细揣摩,终于品出了那家破人亡的凄凉,生于这个安史之乱、战火纷飞的时代,子美,这个苦命的“诗圣”,作的诗可谓论不尽的哀愁、道不尽的忧伤。八月,秋风怒啸,卷起了他屋上层层茅草,悲惨的是,仍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酸楚。就是如此可怜的子美,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酣畅淋漓,不愧为唐的著名诗人。纵观杜子美,他的一生,不正好映证了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吗?

却看苏轼,他绝不仅仅是开创了北宋文坛的豪放派,更是胸怀大志,当他40多岁之时,仍能写出“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是何等的狂,词人仍欲像汉代羽林军一般“锦帽貂裘”,一展英姿,一展宏图。苏轼的豪放、视野广阔,气象恢弘豪放,不拘格律又恣意汪洋,处处都透露着他的一种英豪之气。

中国,这个名副其实的诗歌王国,孕育了千百年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取之精华,去其槽粕。诗词这条中国文化的血脉源远流长,诗词如纽带,把中国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古往今来,诗词总能承前启后,开创又一方天地。诗词作为一条纽带,真是必不可少又不可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明古国。具有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创造,内涵丰富,从未丧失过它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传统文化呢?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但它又与历史文化有所区别:它对人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还存在于现实中。

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不单是因为它对于历史发展保留了其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因为它对于现实也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如“以和为贵”、“实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思想仍沿袭至今,它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至今“平等”、“和谐”仍印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旗袍,更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已将它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从古至今,它代表着中国女性的古典韵味,标志着独具特色的东方时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那具有永恒意义的美,让世界为之倾倒。

但传统文化就全部是积极的、先进的吗?任何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其对当今社会也有消极的影响。好比古代西汉时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直到现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因此,我们更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文明,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而如今,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外来文化的进入,难免让国人随波逐流,忘记了怎么去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去与外来优秀文化借鉴、交流,博采众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用心解读传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当今社会中抵御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的同时,不忘中华文明之“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做新时代的建设者,让传统文化一脉相传,欣欣向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