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后感日记作文大全(汇总20篇)

浏览

7288

作文

131

篇1: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4月份连续两个档期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得透但是气来。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我国不管是49年前的国民政府还是49年后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了的,但拉贝则只是在国民政府还有所见闻,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很长一段时光里拉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万南京市民一样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再以阶级和阶级队伍来划分人的好坏忠奸的时代,拉贝出现了,拉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热爱过的国土上。

《拉贝日记》是我国和德国合拍的一部摘选自拉贝所写的关于南京的那段日记的影片,我对这部影片怎样说呢?如果想直观的了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该看这部影片,而该去看陆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个德国人,一个德国商务驻华代表为什么要出面成立难民区而救助20多万南京的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就来看这部《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重在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大段的情节表现都在描画拉贝的思想转换之路上,但和同类题材的《辛德勒名单》相比,拉贝的转变是表现得很无力,似乎拉贝天生注定就是一个中国南京普通民众的拯救者,只是再等一个时机的出现而已,就如《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天生就是孙行者但没有一个能点拨他的人出现那他始终就是一个山大王一样。我没有读过拉贝的日记,透过电影的表现,我是这样认为他的转变之路的:一个在1910年就来到中国的德国人,一向勤恳和踏实的为自我服务的公司服务,在20多年后原先的自我设计已经初具雏形的时候,公司需要调离他,对于他一手做出来的一片天地实在不忍放手,同时察觉继任是一个门外汉的时候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占据了他的心里。在此时,南京面临血海的时候,他不愿自我的一片心血毁于战火,不愿自我培养起来的团队就这样瓦解,于是坚持留下来观看后续状况。在当时西方人的眼里,战争还是君子之战,而不是无差别之战,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屠杀强奸等战争的副产品是没有心理承受潜力的。当这些暴行出现后,这些西方人于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建立了一个类似诺亚方舟的地方安置那些与战争无关的人员,随着安全区的建立,随着自我对战争暴行的认识深刻化,拉贝逐渐开始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保护他所保护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拉贝思想转化的过程。这和辛德勒的思想转化是一致的。

我国的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的形式上虽已改变了高大全的形象,但在人的内心思想上的刻画还是很苍白的,和辛德勒的表现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辛德勒是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奸商,一个看见美女就迈不开步的花花公子,一个看见系统清除过程后感触到心痛的人,一个最后以全部家产拿出来买人的义士。在拉贝身上我们看到什么?

不管怎样说,一个人不管人生的轨迹是怎样样的,只要还有人的良知,并且把这种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他就不就应被遗忘,不就应被刻意的淡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星空日记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星空日记》,这是一部感人的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男生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摘星星。你一定会觉得很不切实际,但天文系的教授却说:“梦,才是最真实的现实。”

小时候,这位男生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摘星星,结果被老师骂了一顿,还被同学们嘲笑。下课同学们让他站在高处当星星让同学们来摘,他们无情地嘲笑他,父亲更是不理解她,这使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可他却并没有放弃梦想,每天会在天文系教室旁听课,会做一些笔记。正当他要放弃梦想的时候,教授对他说:“每个人都是被别人嘲笑才来到这里的。”

毕业后,他去找工作,可却被人嘲笑说:“醒醒吧!”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我是多么佩服他的这种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事情,是多么惭愧。小时候,我看见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学会骑自行车了,我就想去学。我骑自行车时总是摔跤,疼得我哇哇大哭。我骑一下摔一下,被一个路过的小朋友看见了说,“哈哈!这人真笨,我都会骑。”我失望地离开了,至今我还没学会骑自行车。想想我只是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放弃了,那别人经历这么多的挫折我算什么呢?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它告诉我们人应该为梦想而奋斗,不怕别人嘲笑,一直坚持。这就是一种精神,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做事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狂人日记的观后感六百字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狂人日记》是一篇象征性和寓意很强的小说,当时,鲁迅对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颇感痛切。

对现实的失望是鲁迅感到了唤醒人民觉醒的困难,他经常在绍兴会馆里以抄古碑来打发无聊的时光。鲁迅对中国人民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着急,这就是他的这篇小说体现出深厚的忧愤,而人民精神的愚昧又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密切相关。

这篇小说也采用了自述式的手法,通过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人内心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正是由于“狂人”对外界的极度敏感,才使得他能够感受到普通人在麻木的精神状态下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在这些看似可笑的言语中,隐含着小说深刻的寓意。比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古久先生即是指封建礼教对中国的长期统治,这句话也暗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对人们反抗的压制。再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表现了封建礼教强大凶恶的形式下其内在虚弱的本质。

总之鲁迅的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需要读者用心细细地品读其中的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一战之前,没有人会相信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可以潜伏十多万人。没有人会相信,中国人敢去主动围歼美军。没有人会相信,这只简陋的中国

军队能击溃全副武装的美陆战一师。这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在朝鲜处于生存存亡、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恶劣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甘愿化为冰雕,也丝毫不曾退缩。最终,他们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威和国威,也是这场胜利让我们国家从此变成了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影片开头,战士们在火车上打闹,不经意间,火车车厢打开,出现了万里长城,这里有他们想要守护的祖国大好山河和子孙后代,所以他们能不顾生死,也要去打这场保卫战。他们说:“这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他们用一代人的鲜血,换来了后代人的和平,这是他们的流血牺牲,赢得了这场不屈之战,才使得西方列强不敢再轻视我们,为我们赢得了发展的尊严和底气。

雷爹牺牲时说:“不要把我留在这里,带我回家。”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国家更不会忘记你们。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名烈士陆续被祖国接回家。

英雄不死,浩气千秋。烈士永在,山河铭记。如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身为华夏儿女,当无愧炎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先辈们替我们负重前行。现如今,山河已无恙,光影致英雄!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愿吾辈之青春,护卫这锦绣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狙击手》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志愿军用他们的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中国

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自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

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我看了电影长津湖》,它让我知道了当时的解放军战士打仗的时候有多么的惨烈。里面讲的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伍千里,在当连长的时候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在战争发生之前,他弟弟也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参了军,首长知道后把他弟弟安排到了他们连。

当伍万里在车站第一次看到死人的时候非常的紧张和恐惧,并且他们在去向前线运送电台的半路上遇到了兄弟部队正在遭受美军的攻击,他们便前去辅助他们的兄弟部队。他们的神枪手平河拿着枪打对方的基地,并且伍千里也在此发现了他弟弟伍万里的优点,那就是他弟弟投手榴弹投的非常的准,一下子就炸掉了对方的一辆坦克。同时神枪手平河拿着一把机关枪跟对方的机枪手在那里打来打去,后来由于平河的枪法非常准,一下子打死了那个敌人。炮兵雷排长衬着这个机会拿着大炮发射了一发炮弹,轰隆隆那座塔倒了,并且上面的通信器也被损坏掉了。这下美军的电联系统就被破坏掉了。

看到雷排长移动标识弹的那一幕,雷排长被标识弹的那种热量烫伤了许多地方,他的双手已经没法摸方向盘了,可是为了移动标识弹,他仍然在开着车。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弹的碎片崩到了他的上嘴唇上,瞬间他的上嘴唇就被灼伤了,紧接着又一枚炸弹飞来,他的车被炸飞,它被压到了车子底下,看到他最后牺牲时的样子,我的心痛极了!

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获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这却是依靠着许多战士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和美好,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做热爱祖国的好少年,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京大屠杀之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1996年12月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在日本右翼频频否认、歪曲历史的今天,《拉贝日记》已经成为了反击日本右翼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南京后,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

德国商人和纳粹党徒

面对日军的野兽行径,一位特殊的德国人的良知受到巨大震动,他决心绝不助纣为虐,反而以自己特殊的身份,保护了25万无辜的中国人。他就是叫约翰·拉贝。

之所以说拉贝是特殊人物,因为他当时在南京有十分奇特的地位,首先,他是一位德国商人,是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在中国的代表;其次,拉贝又是希特勒的纳粹党徒,他是纳粹在中国支部的头子;第三,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军国主义的日本和法西斯的德国就签订了军事条约成了盟友。所以拉贝在日军血洗南京城时,是日本盟国的代表,有着特定的特权。

拉贝虽然是一个纳粹党徒,但在几个星期的腥风血雨期间,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而在此期间,安全区之外的30万人则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

在拉贝自家的花园中亦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

自家花园中庇护了600难民

在南京沦陷后,拉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本军队在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后来成为了张纯如女士为写作《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而收集资料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收获。

1996年,《拉贝日记》在张纯如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当年12月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在日本右翼频频否认、歪曲历史的今天,《拉贝日记》已经成为了反击日本右翼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南京人眼中的“活菩萨”

由于他所佩戴的纳粹肩章,拉贝在一些人眼中并不是什么英雄。然而他在维护安全区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无私的精神,已经让他成为南京人眼中的“活菩萨”。

他的故事很快将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在拉贝以前的雇主西门子公司的资助下,南京大学也正在将他的故居修复成为纪念馆,将在下月开放。

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汤道銮(Tang Daoluan)认为,拉贝并不关心政治,他加入纳粹只是为了能够维持他在南京开办的一所德国学校。

汤道銮表示,拉贝的博爱让她很感动。她说:“他只是一位商人,并不是传教士,也不是人道主义工作者。他在这里的行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保护另外一个国家的民众,这并不是他的义务。他是个好人,他知道人的尊严。”

由于拉贝的贡献,在他于1938年初被迫离开南京的时候,金陵女子大学的3000人跪在路旁为他送行。

曾要求希特勒向日本施压

1882年出生于汉堡的拉贝早年曾经在非洲待过几年,他的父亲是位船长。他于1908年来到中国,后受雇于西门子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南京等地经商,在中国时间前后长达30年。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

1937年8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后,拉贝在自己的院子里建了一个防空洞,上面覆盖着一面巨大的纳粹旗帜。

1938年4月,拉贝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播放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他还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相反,拉贝写给希特勒的信成了他自己的罪证。纳粹秘密警察盖世太保为此逮捕拉贝审讯了3天。

虽然最终拉贝获许继续保留有关日军暴行的证据,但是相关的纪录片却被毁掉了。拉贝还被警告要对日军的罪行保持沉默,不能就这个问题发表演讲也不能写什么东西。

二战后曾被逮捕

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公司随后把拉贝派到了阿富汗。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由于曾是纳粹成员,因此先后遭到前苏联和英国逮捕。

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6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但是从此陷入了生活拮据之中。

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中国政府的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渡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前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

1950年1月5日,拉贝在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底《拉贝日记》的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

1997年拉贝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保存。

他是一位德国商人,又是希特勒的纳粹党在中国支部的头子;但在1937年面对日军的野兽行径时,他的良知受到巨大震动,他决心绝不助纣为虐,反而以自己特殊的身份,保护了25万无辜的中国人。回到德国后,他又亲自给希特勒写信,控诉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他就是“南京的辛德勒”——约翰·拉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一种选择,叫做向死而生。灵魂从肉体的死亡中重生。走过美丽的彩虹桥,走向祖灵的狩猎场。

这部电影刚开始是一群看似“野蛮”的人在追一头野猪,他们的穿着看起来非常原始,他们的额头,还有下巴,上面有刺青,这刺青是成年的标志,而成年是勇敢者的专属,勇敢者成年的考验是“出草”——砍下一颗人头,双手沾满鲜血——血祭祖灵!成为一个“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突出了主人公——莫那鲁道。从他第一次出草就表现出的不达目的不罢休,面对追杀时的镇定自若的逃生。都使得他的“王者”形象更加突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眼神果敢坚毅,其中一个片段,因为儿子婚礼上的不愉快,他给那个日本警察去道歉,日本警察豢养的狗在狂吠,他一个眼神儿的狗就不叫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这给台湾人民包括主人公所属的高山族同胞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为此,我们一定要勿忘国耻,牢记使命。

莫那鲁道,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靠买火柴一点一点积累了一筐火药,他为这次起义默默地准备着!不声不响,不卑不亢的准备着。这一片段反映出他反抗意识从未泯灭,反抗意志从未消沉,而且非常沉着。这难道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集体画像吗!

但是事实上,看完整部电影时我更佩服的是那些女人、孩子。为了给握枪的男人们省下口粮、为了让他们断了后顾之忧、也为了在战争中不遭遇羞辱而选择集体自缢……悬在树干上瘦弱的躯干啊,你们承载了英雄末路的壮烈,成全了赛德克巴莱!

一个民族,12个部落中有六个部落几近全灭!这就是日本人口中的“野蛮”人!!!谁是野蛮人,近代史有一本厚厚的账簿记录着!

影片的最后,编剧借日本军人的口告诉世人 :“这300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这群令人敬畏的战士……”

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是不可小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教师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奥斯卡外语片大战,泰国送上了一部由Nithiwat Tharathorn导演执导的电影《教师日记》。故事讲述了先后在泰国乡下一所偏僻的水上学校支教的Ann和Song因为一本支教日记而相识相知,最终走向相恋。虽有养眼的男女、烂漫的小童和优美的山乡景色,但平心而论,故事情节简单无奇,对于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偏远山区教育等问题也是点到为止。一部放在好莱坞生产线上就是浪漫爱情轻喜标签下的电影,至多不过是票房讨喜,怎一经泰式烹饪,就变成了酸甜可口的佳肴,还可拿来冲奥,却是值得我们探究。

玩结构,不单调

在《教师日记》里,男女主角Song和Ann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真正相见相识。当他们终于并置在一个画面中,Song还被Ann那句“萨瓦迪卡,宋!”甜得晕头转向时,影片戛然而止。鉴于前有韩国的《触不到的恋人》,《教师日记》里的“终于让我遇见你”只是个算不上创举的噱头,但是如何实现这个噱头,导演却下了一番功夫。

影片选择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交叉讲述了Ann和Song先后在这里支教的经历。影片甫开始,就交代了两个没有“为人师表”样子的教师先后被“流放”到相同小学的前情,他们所面临的相似处境,足以让未曾谋面的他们产生冥冥之中的联系。当Song捡到Ann留下的日记本后,影片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刻意地将他们的支教生活展现为二重唱——Ann日记中的生活会再次在Song的生活中搬演,Ann和男友在争执中分手,Song也在周末返城时发现女友有了新欢,二重唱渐渐滋长出了同命相怜的味道。Song在日记里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经验,他学习着Ann的方法,当学生们写下正确答案后,Song奖励了他们和Ann小星星纹身一样的图章。

如果自始至终只是复调也未免单调,《教师日记》叙事手法的多样化也是值得称道的一点。双线结构中导演特别注意了故事的推进和爱情的发酵,一场暴风雨过后,Song从重新描摹Ann淋湿的日记到开始续写日记,伴随着Song经历风波后赢得信任和自信的转折,这个设计就相当棒;而当情景交换,Song离校深造,Ann重回小学教书,则没有重复此前的平行剪辑,而是通过独白来描述她这一学期的生活——如果说此前Song是亦步亦趋地向Ann学习,那么此时Ann则像是对已经熟悉的老友娓娓道来,体现出两人“感情”的升温。总之处处可见复沓之中并非简单的复沓。

讲精巧,小清新

双线叙事除了会在上面提到的呼应上下功夫,还讲究转场。流畅的蒙太奇衔接起两人相似的生活场景,一些展现乡村生活景象的精彩镜头,都让这道泰式小菜更加可口。

有赖于蒙太奇的衔接,Ann的存在好像落在Song的时空中。一年前她在第一堂课上比划着动作告诉孩子们自己的名字,一年后孩子们同样用肢体语言向Song做了自我介绍;在展现他们带学生玩耍的段落,镜头横移、环摇、上升、下降,借墙壁、地板的遮挡切换Song和Ann所在的不同时间,却始终围绕着水上学校这个小小的生活中心,像一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

除了靠技术上黏合起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导演也安排了结尾之前的三次“相见”,慰藉观众在画面中同时看到两人的期待:一次是Song在梦中遇见了Ann,因为没有见过她,镜头里只有她手臂上那个凭此相认的星星刺青,另一次是在校长那里见到过Song照片的Ann,想象起和Song一起站在讲台上的场景,在两次的梦境/想象之间,还夹着一场Song去寻找Ann时相见不相识的戏,实际上也是对称而不重复。所以最后的水到渠成,可真应了墨镜王那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可圈可点的漂亮元素对于小清新也必不可少。俊男靓女和天真幼童的人物组合,串连起全片爱情线的手绘日记本和小星星纹身,都带有相当的偶像剧色彩;独有的湖光山色,更在Song坐船飞驰过湖面去接学生、拖拽着水上学校模仿火车的前进等几场戏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至于水管子里流出的蜥蜴和湖上的浮尸,没点意外的重口味,好像是缺了酸虾的刺激,怎能算独特的泰式口感呢。

不过,支线剧情的狗血,以及坚持自我、坚守责任等并不新鲜也不深入的理念阐释,导致了影片格局不大,让我觉得真正触动人心的泰国,还得是2010年送评最佳外语片的阿彼察邦导演,能让人一窥热带的神秘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女仆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女主人公一开始对男主人的各种非分要求都没有反抗的接受 但她平时高傲气质不同而且细心装扮着自己的外貌 再加上后面突出表现的正义感模糊了她的丑陋一面的内心 她并不是一个看起来那么出淤泥不染的高贵女性 她为了挤进上流社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可言 就好像她对待蒙特尔的态度 不拒绝也不接受 反抗的都透露着暧昧

其他人的“丑陋”表现的就要明显很多 暴力份子、性欲狂、傲慢、无端的仇视、贪婪等等这些 这些无非都是人性本身的东西 但也许是为了要表达片子的主题所以表现出来时是一种明显的丑化方式

男主人老头子去世之后塞丽丝丁觉得自己想要嫁入大家族的希望已经破灭了 懦弱的性欲狂蒙特尔在妻子面前毫无疑问是弱势一方 他没有魄力也没有勇气给塞丽丝丁一个真正的女主人身份 小女孩的死亡真正把这个故事的序幕拉开 之前的剪辑似乎告诉观众约瑟夫就是杀害小女孩的凶手 塞丽丝丁的直觉没有犯错 她要给小女孩一个交代 这个情节算是最使主题朦胧化的设计 毕竟当一个女主人公决定为了一个小女孩伸张正义的时候 很少会有人再去质疑她的内心或者干脆就忽略了她曾经的种种不光彩的行为

塞丽丝丁在后面的故事中应该是爱上了约瑟夫 至少我愿意这样认为 因为这样的话故事的力度就会更强 退伍上尉向塞丽丝丁求婚 曾经的死路突然就有了一个新的出口而且直接到达曾经幻想着的生活 而后约瑟夫也向塞丽丝丁求婚 可约瑟夫能够给予的生活相比于退伍上尉简直难以忍受 再加上塞丽丝丁之前就认定的约瑟夫是杀人凶手的直觉 她开始更加的自己说服自己 放弃了一开始出卖色相的取证 直接用“诬陷”的方式给自己一个爱和物质之间选择的解脱 还要在约瑟夫被捕之后自己告诉自己他是一个混蛋

约瑟夫对塞丽丝丁说过 你总会意识到你和我是一样的 主题那一瞬间就已经明朗了 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都有欲望 都有丑陋的人性 不管他们平时表现出什么 之前说布努埃尔的剪辑应该是指出凶手就是约瑟夫 但他并没有真正明确表态过真凶是谁 真凶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电影中本很久没有所谓正面人物 谁都看得到塞丽丝丁在嫁入一个大家族之后表现出来的颐指气使就跟开场时的女主人没什么两样

片子里面很多人都用爱国和参加过战争当做自己的道德盾牌 结尾时大街上游行时那些爱国者大声喊着绞死赫利特 那些以爱国为名的杀戮难道就是正义了

结局约瑟夫“沉冤得雪”找到了新的女伴完成了自己一直的计划 高声呼喊着生活万岁 游行的队伍消失在街道尽头 生活万岁的呼喊也一同消失

电闪雷鸣湮灭了那些呼喊 布努埃尔从来都会给主人公们一个幸福的结局 即使他从来不带怜悯 恨不得每一个人都在那所谓的幸福生活里被活活炸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观看短片《进击的智人》,主要是讲解:石器时代的人类起源并加以生动的演讲,让观看耳目一新,了解人类发展史。主要讲解有以下几点:

北京猿人跟我们现在人有什么关系?之前老师都说那是当今人类的祖先。可梁硕告诉我们,观点错了。北京猿人跟当今人没关系,因为,猿人是简单直立人,而我们是智人,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种。什么叫不同人种?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简而言之,我们与北京猿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驴和马的关系,就算驴和马能繁殖出骡子来,但骡子绝不能生出小骡子来,大概是这个意思。不过北京猿人确实属于人这个大类,他们会直立行走,会使用明火,这是人跟动物的重要差别。

《进击的智人》用图片、语言讲解智人,从走出非洲开始,智人在踏上食物链顶端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不光灭绝了很多猛兽,还灭绝了同属人类的其他人种,走出非洲的智人开始向地球各大洲进击,他们所到之处,其他物种或者人种都会遭到疯狂血洗。比如四万五千年前,智人登陆澳大利亚,当时这块土地上有很多奇怪的物种,它们身形高大,比智人强壮十倍,却完全不是智人的对手,智人厉害到什么程度?澳洲原本有二十五种大型袋类动物,智人把他们斩尽杀绝到只剩袋鼠一种,连几米长的蜥蜴都无法生存下去。

很多人以为物种灭绝是工业化开始的,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事实上很多物种在旧石器时代就被咱智人祖先们灭绝了。可以这么说,智人是世界上最凶狠恐怖的动物,对别的物种绝不留情,对人也不留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会对同类进行种族灭绝,他们是人类和黑猩猩!

还好,人类经历了三百二十万年漫长的石器时代后,终于走进文明时代,发明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礼教等等,这让我们的世界渐渐不那么恐怖。很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血腥残忍的上古石器时代。

梁硕说:我们要做的,是用文明社会的东西去压制我们内心真正阴暗恐怖的那一面,这当然也是我们智人最后的尊严所在。但愿人类在未来能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科学,法制,礼教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拉贝日记》2113这部中德合拍的5261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4102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1653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I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狙击手》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了很多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英雄。罗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

罗盛教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少年顶出水面。

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那位少年抢救上岸。他却因力气耗尽,无力浮出水面,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证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帝企鹅日记》这部电影,电影里的帝企鹅一共有三次征程:

第一次征程是所有帝企鹅都参加的,为了繁衍后代,他们离开安逸的北部,去到遥远的南部大平原来下蛋。这是一个艰辛而又有趣的征程,一路上潜伏着很多危险,但是他们表现出了无限的坚强和团结。

第二次征程,并不是所有的帝企鹅都有的,而是在产蛋后,雄企鹅要原地一动不动的等待和保护小企鹅的出生,而雌企鹅要去找到大海的入口,去捕捉食物,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这期间,雄企鹅要把蛋弄到脚下,保持温度,而自己却要不吃不喝等上四个月。等到小企鹅破壳而出时,企鹅妈妈就回来了。但小企鹅出生后不久,就要面对暴风雪的洗礼。这会夺去无数的小生命。洗礼过后,失去孩子的企鹅妈妈非常伤心,他们会像疯了一样去夺别人的孩子!这也代表了妈妈对孩子疯狂的爱啊! 看到这里,怎么能让人不震惊?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因此泪流满面的!

帝企鹅的第三次征程,是回到自己的故乡。帝企鹅的一生就这样过着。

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因为这里面充满了帝企鹅对自己孩子的爱。母爱的伟大,父爱的神圣,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是那么真切那么完美,在这部电影里的帝企鹅不正和人类一样吗?也许世间所有生物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有对孩子深深的爱,让人感动,让人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雷锋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永恒的奉献精神,留下的雷锋之名,如雷贯耳。自从五十年前毛主席亲自挥毫: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之后,这个名字就永远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他的故事广为传颂,几代小学生在此影响下走向街头,寻找步履蹒跚的老奶奶。也正是因为自小对这些太过熟悉,反而一直没有读过一些真正关于他的书文

直至如今,我才偶然找到了这本雷锋日记,再度翻阅这熟稔的故事。

然而掩卷时分心情却意外难以平静。

并非完全仅仅是为其崇高到难以复加的奉献所折服,更多的是另一种思考。

雷锋同志他确实伟大。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却心怀对所有人民的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他一心要报答党和人民,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直到生命尽头;完全听从党和领袖的指挥,多少个无月的夜儿看见了他苦读毛主席的著作,多少支用竭的笔懂得他对马列主义的憧憬。还有那件件广为流传的事迹……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使他成为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儿子。

他,如此超凡脱俗隐约可见几分禅宗普度众生的大仁博爱。

但我想说的却不是他本人的高贵,使他的高贵所留下的。

在读完雷锋日记,怔怔无地体味感动。那一刻,我曾那般狂热,想成为一个似雷锋一般的人。但下一刻袭来,我又再次陷入沉静:我愿意在年初一到敬老院掏厕所而放下与阔别已久家人的聚首团圆吗;我愿意在十月一日到火车站为往来络绎的行人志愿提箱而无视那一日独坐家中品香茗阅金经的闲暇吗;我愿意在火车站做乘务员替他人送水,愿意将自己仅有的,引以为傲的新衣赠与旁人吗?

我不愿,这是真话。相信现世上不有几人真心愿意。顿时,那种片刻前还在燃烧的向往与热情火焰黯淡。说句公道话,大多数人少时痴迷雷锋的情怀均止于此。

归根结底,是雷锋这根道德标杆竖得太高。

《吕氏春秋·察微》有载云:"鲁之法,鲁人为妻妾与诸侯,又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子贡义举如雷锋一样高尚。可孔子却说:"赐失之矣"为什么?只因此举无形中将道德标杆推高了。反而决断来日后落难鲁人被救的可能。在义举的成本提高,人们便只剩下两种选择:沉默或虚伪。

对于一个社会,有一个两个道德模范自然是好的,但高道德成为道德标杆衡量所有人,绝非社稷之福。当打破道德标杆成为社会新风尚并借舆论东风吹遍时,此终会不可思议的浊化社会风气。

目前的华夏便是处在了极高的道德标杆的阴影笼罩下。不妨翻看中美两国小学生行为规范手册,美国版的尽是:按时交作业,不与同学打架之类"低标准"规范,简直是小瞧孩子们智商?反是中国版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崇高而神圣的任务"被赋予"每一个小学生。每念及此,无不惊心骇目:()基础教育中已有如此重标杆轻实践的影子,更何况其余?

雷锋这样的精神,只能是用来置于青天山上供万人瞻仰的无上境界。切记不能用来做标准大肆"鞭策"日常的生活品行,成为道德的标杆。否则背负着它前行,天长地久的艰辛终促人练成虚伪二字,成为每年三月五日市长局长例行走秀罢了。然而很不幸,我所不愿却是现实。

永恒的奉献精神留下的只能是感动。不是每件事都能从中"联系自我,学到认识",否则只是学生笔下成套的新八股,干部们口中虚伪干瘪的誓词。

告别虚伪浮夸,不方放低心中的道德标杆。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主流认识,但至少自己能解下它,深深地喘几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看书画展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妈妈带我去文化馆看画展。

进了文化馆,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画和字:有很大一副的“大”字,有美丽的仙女,有勤劳的鸟妈妈给鸟宝宝喂食……最显眼的还是那幅牡丹花了,它是整个文化馆里最大的画了,整整占据了一面墙,比大人还高,上面有形色各异的牡丹花,有怒放的,有含苞待放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还有粉色,真是一片美丽的花海!

突然,我看见很多人围在了一起,我也赶紧跑了过去。原来是位老书法家正要写字,他先拿起一支大大的毛笔,蘸饱了墨,然后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个“舞”字,再换了一支小毛笔落了款,然后拿印章一按,哈!完成了!那个“舞”字就像一位舞者在跳舞一般,四周响起了热烈的赞叹声。

看完画展,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文化馆。我以后也要好好练字,希望将来也能成为一位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雷锋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完了《雷锋日记》,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记载了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雷锋,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做好事从不留名。他的战友经常发现自己换下的脏衣服,准备拿去洗时却已经全部洗好了;家里有困难急需用钱时,自己还没来得急寄过去,家里已经捎信说钱已收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一切都是雷锋做的。大家恍然大悟跑去向雷锋致谢时,他却淡淡地说:“战友们,我们都是兄弟,这些事何足挂齿,都是我应该做的。”是啊!雷锋就是这样一个人和鲁迅先生一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读了《雷锋日记》我知道了他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与他的成长是分不开的。雷锋的童年十分悲惨:父亲被日本人杀害了;哥哥在资本家的工厂里打工,在工作时把手折断啦,工厂不但不赔偿,还将他哥哥赶出了工厂,由于家里不能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活活的病死;弟弟又被饥饿折磨而死;母亲接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自杀了;这本来的五口之家,只剩下雷锋孤苦伶仃一个人。坚强的雷锋没有被困难打倒,勇敢地活了下来。在党的关怀下,雷锋穿暖了衣服,吃上了饱饭,走进了学堂,拿起了书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还送他走进了学堂。他读书十分用功,就像一颗钉子一样不断的钻研,不断地挤刻苦的学习知识。他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下地干活,喂猪种菜时口袋里都放着一本书,只要有空就打开书本认真的读起来,所以雷锋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长大后的雷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爱党,爱人民,爱祖国。他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时时处处都为他人着想。他虽然只活了22岁,他的死也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死,真是比泰山还要重。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为人民做的无数的好事,人们至今还在流传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读完这本书,我告诉自己: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但是也要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继承雷锋叔叔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优良传统,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展现人性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1948年,拉贝的遭遇传到了南京。当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贝需要帮助的时候,反响极大,让人联想起弗兰克·尤普拉的经典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一生》的结尾。几天之内,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1亿元中国币,大约相当于当时的2000美元--这在1948年可不是个小数字。当年3月,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裹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

上边说到的“拉贝的遭遇”,指拉贝1938年2月回到德国后开始经历的种种不幸,首先是因为在德国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而遭到纳粹政府的软禁,后来盟军来了,拉贝却没有得到“解放”,因为纳粹的身份,又再被盟军积极地“照顾”。盟军在二战后没少放走过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包括日本的731部队),却同时又对拉贝等无辜的好人百般刁难、甚至推上审判席。对于这点,西方人已经拍过诸如《黑皮书》、《纽伦堡》等电影反思过了,在此不作赘述。

在那时孤独无助的境遇下,真正关心拉贝的,只有当年被他救助过的南京人民。

而本片的群众演员中有位82岁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李世珍,正是当年被拉贝救下的南京百姓之一。这位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所以中国人并没有忘恩,真正忘恩的,只有陆川大导演。

陆川看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很顺眼,不但自作多情地代替日军反思,还公开说日军是“有尊严,有信仰的”,就是对帮助中国的拉贝很不爽,在发表各种否定拉贝的言论时,他还不忘了说上以下这段话:

“如果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救助当时的中国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义也比较接近,但拉贝是个德国人,是个第三方。”

明白了吗?只有日本人才能成为辛德勒。各位把陆大导演这段话看清楚了,以后他要是被抢了,谁都不要去救他,等着强盗团伙中某个人良心发现去救他吧,免得事后陆大导演非但不领你的情,还要泼冷水把你说成是“第三者”。

不过,在下窍以为,辛德勒的精神,就像同名电影中所宣传的,是“救一人命,即救整个世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塔”,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根本在于“救”,而不在救人者的身份。中国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日本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第三方救中国人,也是“辛德勒”……

陆大导演在描绘杀人者时,吹嘘什么要超越国界以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双方,怎么在描绘救人者时,却要如此这般计较其身份呢?呵呵~

然而陆大导演还有更经典的一句语录,我在这里贴上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说你(记者)用哪只眼睛看历史的?日本人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陆大导演岂止是“忘恩”,简直还是“负义”!好了,总之就是日本人有尊严,日本人有信仰,日本人有人性,日本人有家人亲人,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人杀人时内心也受到了折磨,日本人才能成为救人者,就是唯独拉贝无耻无能加无德,20万人能够活下来得感谢日本人的大慈大悲,而不是拉贝四处奔波交涉,这样说可以了吧?很佩服陆大导演,一本《拉贝日记》看下来,几百个惨案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倒是对拉贝过年吃的那只“火鸡”耿耿于怀。陆大导演,你这么热爱你的第二祖国泥轰,何不干脆改名叫“陆川逼一郎”呢?不过我们也真是得恭喜一下拉贝,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拉贝终于练成了“俯卧撑、躲猫猫和做梦梦三大武林绝学的超级克星:杀腻功!”

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为何目的去做”,在于“做了没有”,就像以前课本里说到的那样,你会不会游泳,在于你有没有付诸于实际去练习游泳,而不在于你站在河边想出了什么“理论”。不管辛德勒、拉贝最初出于什么目的去救助别人,也不管他们被神化了多少,他们就是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了别人,而不是整天把“善良”挂在嘴边上,仅凭这点就值得被肯定。想要出名而往灾区捐款的明星,远远要比只会在口头上“义正词严”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伪君子,更值得我们去称赞。四川地震的灾民,可不会因你整天待在电视机前,发表一下“同情”,再“感慨一番”,而从你那里得到任何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