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绍兴三乌文化作文经典六篇

浏览

5938

作文

6

篇1:绍兴的春节文化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绍兴水乡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颇有一些地方特色。虽然现如今年味儿淡了,但在真正的老绍兴人身上,依旧保持着这过年的老习俗。

一进农历腊月,老人们就忙得不可开交,各家各户都忙着晾晒年货。鸡、鸭、鱼、肉挂满走廊,像是一个小型菜市场。晾晒如此多的年货,并不是给自己的,而是给自己的左邻右舍,讨个好彩头。大人和小孩们也各管各的去挑新衣与年货了。早在腊月,家就充满了年味儿。

一进腊八,祭菩萨的日子从这儿就开始了,而腊八只能算是一场开幕式。但老人们却十分地重视。因为,在新年之际,神仙菩萨愿不愿意来保佑这家人,就要看他们在腊八那天吃什么,五谷杂粮必须样样齐全。因此,这腊八粥可大有讲究:江浙一带的粥分咸甜两种,甜粥加入茨菰、荠菜、松子仁和红枣等;如果煮的是咸粥,只需要在里面加入青草和油即可。其实,我们喝的不是粥,而是一锅大杂烩。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菩萨最重要的一天:祭灶王爷。在民间的传说中。灶王爷不仅仅只掌管灶火。还考察人间太平,并将人们的过失告诉天帝,因此在那一天,有一些人家会拿出极富粘性的糖来供奉灶王爷,粘住他的牙齿,使他无法向天帝述说人们的过失。这只是少数人的做法。还有一些人就显得有些隆重了。蜡烛点上;黄酒满上;鱼肉端上。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可说白了,就是在向灶王爷说好话。祭灶王爷,这也只是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罢了。虽然这些习俗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美满的宿愿不会变。

除夕那日是最热闹的,贴年画和他、对联,年味儿十足。年夜饭的菜必须成双成对,预示着十全十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却没有人动筷子。因为这吃年夜饭也有规矩与习俗:必须长辈们先动筷子,而且小孩子们不可以站起来夹菜,并且第一筷必须先是给别人夹的。这年夜菜也大有来头:八宝茶为来年八宝进门;长生果和年糕预示着老人寿比南山,才子年年高中。其最重要的还是鱼了,红烧鲫鱼、清蒸鳜鱼。不过一般要剩一些,因为年年有余(鱼)。此外,老人还故意让孩子打碎一些玩意儿。这规矩小孩子都懂,每当打碎碗时,他们总会嬉皮笑脸的说:“岁岁(碎碎)平安嘛!。”在城里,没有除夕守岁和放鞭炮,年味儿是少了,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遍聊天,一边看晚会。其乐融融,倒也是多了一份安宁与踏实。

正月初一,早餐吃的必须是汤圆。来年团团圆圆,而在这一天一家人是不会出去的,主要是用来休息,初二至初五,才会去别人家串门,用绍兴俗话来讲就是“做人客”。直至初六,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只有少数人还在做客。那一天,大人上班,小孩子在家中无所事事。仿佛一切生活都回到了正轨上。

虽然现如今年味儿少了,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习俗却会代代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绍兴三乌文化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绍兴,这儿有许多绍兴文化。其中“三乌”文化是绍兴人的传统。是哪“三乌”呢?其一是乌毡帽,它是用羊毛做的,形状像一个黑色倒过来的锅。在很早前有一个传说,说乌毡帽是老虎发明的,所以在绍兴,老虎被称做“老虎祖师爷”,那顶乌毡用动物毛做的。鲁迅在《故乡》中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天冷时,我的爷爷就常戴乌毡帽,不但挡风,还很暖和,我也戴过一次,觉得十分舒服。

其二是乌干菜,它是绍兴的小菜,乌干菜可以做干菜焖肉、干菜汤……,这是用芥菜腌制而成的,也就是霉干菜。到春天爷爷奶奶就是常常做乌干菜。我在夏天常喝清凉的干菜汤,这汤不但解渴消暑,还开胃呢!鲁迅先生也爱吃干菜,他在30年代在上海用“干菜焖肉”请亲友吃饭。听说周恩来总理也对这道菜一往情深,常在设宴时来上一盘。有人会问:“绍兴有这样的小菜一定有什么大灾难来过吧?”,说得对,绍兴在很久前是有一个大灾难,话说在春秋战国末期,越王被吴王抓去,赵国人做了一些可以常年吃的小菜,那就是霉干菜,越王回来后打败了吴王,这菜就传给了下一代人,就这样传到了现在。

其三是乌蓬船。乌蓬船的出现是因为绍兴是水乡。乌篷船就多了。八百年前的陆游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写了乌篷船的外形和作用,我曾坐过一次乌篷船,下雨还可以到船里看雨景呢!有人把乌篷船称“脚划船”。因为船的两个桨像两只大脚一样。乌蓬船是水上交通的工具。

啊!绍兴的“三乌文化”多有特色呀。

[绍兴三乌文化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绍兴三乌文化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古越大地——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宁波为邻,西接省会杭州。它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数“三乌”文化最具特色。

“乌干菜,白米饭,吃得神仙想下凡。”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说明了绍兴人对乌干菜的钟爱。乌干菜具有开胃、增加食欲之功,夏天喝乌干菜汤,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所以,绍兴民间几乎家家腌制,常年食用。乌干菜制作简便,物美价廉,容易保存。乌干菜以颜色乌润而得名,也有人称之为霉干菜。它那独特的风味,使人吃后终生难忘。鲁迅先生当年在北京、上海时,就经常托家乡的亲友给他寄送乌干菜,尤其是笋煮干菜。收到后,鲁迅先生总会在日记中郑重地记上一笔。这在《鲁迅日记集》中就可以查到。

乌毡帽是绍兴的传统特产之一,它用羊毛毡制成,颜色乌黑,与乌干菜、乌篷船并称为“绍兴三乌”。乌毡帽帽顶呈圆形,旁有卷边,其状如倒覆畚斗,造型独特。如今,虽然戴乌毡帽的绍兴人越来越少了,但它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许多到过绍兴的人,即便是不买一顶乌毡帽回去,也要戴上乌毡帽留个影,以此作为访问鲁迅故乡的纪念。

乌篷船是绍兴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的船篷用竹蔑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乌篷船俗称“小划船”或“脚划船”。划船者坐在船尾,背靠一块小木板,双手持手桨,两脚驭踏桨,手脚并用,手下脚出,一张一收,在有节奏的划动中,小船飞速前行。当它高速划行时,速度可达每小时两公里左右,有人戏称其为“水上的士”。

乌篷船船身长丈许,最多只能容纳四人。人坐在船舱里,篷顶离头顶不到三五寸,双手可以伸出船舷去嬉水。坐船时,乘客必须有较好的平衡感觉,否则很可能倾斜侧翻。不过安全问题你尽可放心,因为那些划船师傅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有十分高超的驾船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会时时提醒乘客,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凫水的高手。

乌篷船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轻盈地向前窜行,两岸的村庄、农舍、稻田、绿柳、茭白、渔舍、丝瓜棚,以及晾着的衣裳、行走的村姑等快速地向后退去,宁静淡远,悠然轻快。游客们坐在乌篷船内,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受。这也可以说是游览绍兴最高雅的一种享受。船外的景色,依然有陆游当年“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的意境。

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有“三乌”而更加风韵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绍兴的春节文化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绍兴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历史久远,有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风俗,虽然时移世易,但依然代代相传地保留着这些风俗。

一跨入农历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第一批是腌制品,鸡、鸭、鱼、肉琳琅满目地挂满廊前、屋下、阳台。鱼干的种类有许多,如螺蛳青、扁鱼、白条鱼……晒得差不多时,老人们便拎着一个塑料袋,去城市广场的农副产品交流会抢购物美价廉的食品。到了腊月下旬,廿三晚上都要拜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可以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们的错误。

过了腊月十二的夜晚,老人们说话都分外小心起来,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过年穿的新衣服也开始物色与张罗。之后,大人们就会去到超市,去买汤圆等食品,会将在腊月上旬搡好、浸好的年糕拿出来,为年夜饭做准备。

到了除夕,一出门,到处都是酒肉的味道,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丰富的美味佳肴,主要都有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八宝菜,象征着富贵、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一养菜不能缺,那就是鲞冻肉,关于这道菜,还有个传说呢!相传有一农户,家里有一个尖酸刻薄的婆婆和一个秀外慧中的媳妇,除夕吃晚饭时,婆婆故意将鲞头烧入鲞冻肉中专让媳妇食用。小叔看了,批评其母,说她不该如此对待嫂嫂,媳妇听后笑着说:“叔叔错怪了婆婆一番好意,这是为我讨个吉利,今年有鲞头,明年更有享头了。”这句话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婆婆深受感动,从此一家和睦,日子越过越好,因此流传至今。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称大年初一,这一天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通常以“汤圆”、“如意糕”作早餐。正月初二,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恭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长辈还会将事先包好的红包给小辈。

“正月十五月儿圆!”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一天,家家都要吃汤圆,南方称汤圆‘北方则称元宵,这一天晚上会有猜灯谜的活动,家人都会带着孩子去猜灯谜,看灯会。这一天也是寒假的尾声。

这就是古城绍兴的春节,传统的民风民俗将这个小城市渲染的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绍兴的春节文化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到了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忙着为过年作准备,做年糕、包棕子、晒鱼干、酱鸡、酱鸭、杀猪、宰羊……还要买新衣新裤新鞋子和购置馈赠给亲朋好友的礼物,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江堰市要拜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可以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们的错误。

到了除夕夜的这餐饭叫做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这一餐饭菜非常丰盛,有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应有尽有,每一种菜都必须有剩余,留到明年再吃,取意“年年有余”。饭后全家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说说一年来的成果,谈谈来年大好前景。这一天终夜不眠地守岁,等待春节来临后燃放鞭炮,电话相互拜年祝福。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中第一个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放鞭炮,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然后才可开口说话。所以妈妈都会在我的床边放一些吃的,我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吃点东西。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在春节期间,我们还得守好多“规矩”:如不准扫地、倒垃圾,唯恐扫除了一年的财气与运气;还不能动刀,怕遭到皮肉之苦;不可打破碗,怕破了财……

一眨眼,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了,了学生们去上学了,大人们也去工作了,天气转暖了,绍兴的农村又变得安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绍兴的酒文化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听说过绍兴吗?你听说过绍兴黄酒了吗?如果你没听说过,那就让我来和你说说吧。

绍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酒乡,桥乡之称。绍兴的黄酒可以说是天下古酒的前3,它色、香、味俱全,材料是用糯米和水,这个水可讲究了,一定要用鉴湖的水,不然可做不出最好的黄酒。

在200多年时,与越王勾践曾经把酒倒到河里,让战士们喝。因此打赢战争。

绍兴有许多吃酒文化,比如:进屋酒、满月酒、喜酒、寿酒……记得那一次,一个舅舅办婚礼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跑跑闹闹,那个朋友一不小心把新娘的婚纱给绊倒了,害得他摔了一跤,新娘也摔了一跤,但是摔在了哪位舅舅的怀里,我想:多亏了我那朋友的一跤,我才能看到那深情的一抱。

绍兴人的生活中也离不开酒。莲花落中就有戏词这样唱:老酒哺育绍兴人民钟情绍兴酒,啊囡落地做杠女儿酒,小孩满月剃头酒,讨老婆喝喜酒,过生日吃寿酒。节头节脑节气酒,纪念祖宗忌日酒,清明要喝上坟酒,造屋上梁酒,搬进新屋进屋酒……酒和绍兴有着不解之缘。

绍兴,这个古色古香的城市,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呢,就等着你自己来找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