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目送的作文【合集20篇】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开学吧小编整理了目送读后感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3236

作文

140

篇1:读《目送》有感600字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是我在一个夜晚读完的,小雨淅淅沥沥,我看不见被雨水洗刷的夜色有如何净,只听见他一下一下,敲打我的窗檐。

好似雨打在我的心上,读完《目送》,整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与思考,龙应台的文笔细腻而深沉,一时我无法辨清是沉醉在她笔下的世界里,还是和她的悲怆感到共鸣。整本书的基调并不着重于悲,更多的是引起人们深层思考的文章,或是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小记,只是亲情方面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不论母亲还是父亲,只要提到,被深深触动的感觉便会从翻书的指尖蔓延至心底,不论悲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其中一篇使我深受感动的,就是《关山难越》。这篇统共安插了两段父亲的回忆,一是奶奶给父亲自缝的鞋底,以泪离别,自此分别数十载;二是奶奶留给父亲的干饭却意外被他洒,她抱头痛哭。

是情节里的泪水引起我的泪下吗?

文章中,父亲对奶奶思之深,奶奶对父亲念之切,母子间却不得不分离,因为当时是乱世,他要参军为祖国奉献,可她,一生到老的养育的心头肉,成了她为国家的奉献。哪个母亲会干脆决绝地答应呢?会舍得与自己的珍宝一别数载?文中父亲的泪,定不是悔恨当年自己辞乡参军,而是没有再多陪伴母亲一点。关山难越的无奈,隔着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更感受到了隔着重重山岭的爱与思念,于是,我悲。

历来有不少游子有如作者父亲的乡愁,而我们这个年龄段,该好好孝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倾注我们对他们的爱,并让他们有所感受,不让遗憾与后悔发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心。对我们来说,难越的关山是成长路上的重重阻碍,一旦失意就如“失路”,唯有拼尽全力,凭顽强斗志,朝着远方那光奔去,做登上山顶的胜者。

若否,谁悲失路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目送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冬日的清晨,一抹阳光透过树的缝隙,轻轻柔柔地洒向大地。爸爸一手拉着行李箱,一手搂着我的肩膀,向前走去。银白色的大巴车早已停靠在路边,迎接着我们。

2017年2月4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参加冬令营,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外地独立生活一周。爸爸用他那双大手用力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儿子,去吧,玩得开心点!你一定可以的!”

登上汽车,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内心的那种即将拥有自由的惬意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紧张和忐忑。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抬起头往外看,忽然看到了爸爸。虽然戴着眼镜,但镜片后那深邃的眼睛正深情地凝望着我,眼里满是笑意。

车窗很快起雾了,雾气慢慢地氤氲开去。我轻轻地擦拭着窗户,透过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我们的眼神又一次相遇了。爸爸站在路的尽头,用力地挥着手。之前,我听过或读过许多的目送,但却不知道目送的真正含义。而此时此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七天的冬令营生活短暂而有趣。破冰游戏时,我自告奋勇地当上了队长;整理内务时,我努力地把被子叠得如豆腐块一般;“小鬼当家”时,我和小伙伴团结合作,竟然赚到了423元……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爸爸那双眼睛。模模糊糊中似乎有一缕阳光,与我扑了个满怀,好暖好暖。

转眼间,踏上了回家之路。我倚在窗边,在人群中寻找,回眸间,忽然看到一双焦急等待的眼睛。对,没错!是爸爸!爸爸用他温暖的目光望着我,仿佛是汪洋中的一片岛屿,给了我幸福的依靠。我感谢着目送,享受着目送,凝望着目送。我立刻冲下车,爸爸也一把抱住了我。

夕阳刚好,情意正浓!爸爸的眼神中闪烁着喜悦。在这份享受之中,我懂得了目送的全部含义:目送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是饱含力量的!

天边的晚霞映着灿烂的光芒,橘色和红色交织在一起。爸爸一手拉着行李箱,一手搂着我的肩膀,朝着布满霞光的前方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目送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秋风萧萧,残霞飘飘。夕阳的余晖,送去了最后一声汽车的笛鸣。

曾经的她,早在五年前就已化成了心中的泡影。一切,变得模糊,就连记忆也变得残缺不全。

还记得,小小的她总是笑着在我身边蹦来蹦去,银铃般的笑声仿佛净化了世间污浊的心灵。绕着红绳的羊角辫,像翻飞盘旋的红蝴蝶,在她头顶盘旋。

眼睛,亮亮的,反射出万物干净的倒影。淡淡的眉锋,却透露着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气质。浅浅的酒窝,像是湖面惊起的小波纹,轻轻荡漾开去。总之,虽不是特别出众,却极其养眼。

人小,一脸稚气,却将那孩童的可爱模样挥发的淋漓尽致。这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生,见谁都笑,极其讨喜。初次见面,这孩子就“咯咯咯”朝我笑个不停,一点也不怕生。她母亲笑骂道:“这个疯丫头!”却无不显出浓浓的宠溺。

她是独生女,却一点也不娇贵,倒像个男孩子,整天跟着一帮孩子瞎跑。不是今天这里磕破了,就是明天那里撞青了。真不知是不是把男孩生成女孩了。

有一次,她跟一群男孩子出去疯玩,却被那帮孩子捉弄,弄伤了脚。从医院回来后,整条腿都缠上了厚厚的绷带,可她倒也不甚在意。本以为她会就此退出男孩子们的游戏,没想到痊愈后又跑去找那帮男孩子们玩去了。

可她搬来仅两个年头,竟又要走。只记得那几天,一直下着小雨,打在身上酥酥的,痒痒的。听家里人说,她今天要走,我本不信,直看见那搬家用的大车来罢,才信。

她坐在车里,她母亲抱着。见着我,笑起来,无忧无虑。她不知道,以后要永远离开这里,便只是笑。我倒希望她能忘了这里的一切,便可以继续笑下去。

目送着,大车开往雨后夕阳的方向,消逝,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目送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中,总有人默默站在你身后,用那一双温和的眼,牵引出深情的目光。

那一年,我6岁。暑假里,我一直待在外婆家,和邻居家大我几岁的姐姐玩。我们朝夕相处,每天天一亮,我就光着脚奔到她们家,缠着她玩,她从不厌烦,始终用温柔的目光看着我。

这天,我们正玩得开心,外婆走了进来。她放下手中拎着的袋子,一边笑着给我穿鞋,囡囡,爸爸妈妈来接你了。啊!仿佛遭遇了晴天霹雳,我俩相视无言。看着我,姐姐满眼不舍。紧紧拉着姐姐的手,我只喊:“不要,我不走,我要陪着姐姐。”姐姐的脸上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拉着我的手,蹲下说:“没事的,回家多好呀。明年!你再来!我们一起玩。别让爸爸妈妈等急了,去吧。”这话语听起来平静又有力,却无法抚平我因不情愿而紧皱的眉头。我哭着闹着不肯走,爸妈好不容易才把我抱到车上。

车缓缓开动,我仍死死地盯着姐姐的身影。清风拂过,吹起她丝丝长发,姐姐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远远投来她一如既往柔和的视线。车渐行渐远,蔚蓝的天空下,那个身影慢慢不见,却一直藏在我的心中。

那个盛夏,我10岁。妈妈带着我和朋友去浙大夏令营。妈妈把她仔细收拾检查后的包递给我,反复念叨着:”你可要时时和那个大学生姐姐在一块儿,别走散了。待会儿妈妈就回去了,要用的东西都在包里,你一个人要当心……”她的眼睛像一潭深水,水下藏着我尚读不懂的关切和不安,神情里写满了担忧与焦虑。我只顾兴奋地环顾四周,眼前有趣的大学夏令营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接过行李,向前走去,到了宿舍门口转头,才发现有束深情而温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是妈妈。我向妈妈用力地挥了挥手,心中思绪万千。从小到大,我从未离开过妈妈,这次是妈妈试着放手的一次,也是我学着独立自主,试飞的一次。突然间,有一丝不舍,有一丝自豪。妈妈,你的眼神里是欣喜还是担忧,但一定有深深的祝福。

那一年,我12岁。舅舅有事外出,将表妹托给了妈妈和我。我带着小小的表妹去舞蹈考级。她的小脸肉嘟嘟的,大眼睛扑闪扑闪,换上了蓬蓬的舞蹈裙,更显得小巧可爱了。到了考试的地方,我被保安拦下了。于是,只好蹲下身对表妹说:”姐姐不能陪你进去了,你待会儿到门口找表姐,知道吗?”表妹眨着圆溜溜的眼睛,咬了咬嘴唇,像是有些害怕。不一会儿,她又下定决心似的点点头,说:”知道了!”随即跑了进去。我的心微微颤动,她多像小时候的我呀。那一瞬,我甚至有点希望她回头一瞥。姐,我很快回来的,等我哦。小小的人儿,竟真的回头和我打招呼。

我的眼里充满了不舍与担忧,目送着她的背影。这一刻,回忆蓦然像潮水般涌起:想起小时候,姐姐的目送;想起去夏令营,妈妈的目送……目送着一个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一种缘分。

生命轮回,其间一次一次的目送,那眼眸中总是盛满牵挂与不舍,在送与被送的目光中,我渐渐地成长,学会告别,学会珍惜,学会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目送兮,不落别处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从未有过这样一句话,叫我泪流满面,“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初读,泛起一波辛酸与无奈,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寒风瑟瑟的夜晚您送了一步又一步,妈妈柔声呵斥您。小搀猫似的我像个会走路的复读机,“下次我还要吃你做的饺子。”您笑的和不拢嘴,不厌其烦的答应着。望着我们的背影,我无法体会您当时的心情,但那期盼的眼神,不受控制向前迈的脚步,一遍又一遍的招手再见,佝偻的身躯……这一切永远镌刻在我心低最柔软的地方。

前天早晨,姐姐的孩子去上学。姐姐满眼的担忧,探着身子注视,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于街角,她还时不时朝窗外凝望,自言自语:“路上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释然了很多,这是人生的轮回,子女继承着上一辈殷切的目送延续着对下一辈无止境的目送。

我不喜欢风花雪月的莺歌燕语,很甜蜜,很感伤,却缺少一种厚重感,文字的厚重,历史的厚重,情意的厚重。读龙应台的作品,需要一颗“竹不留声,雁不留影”的“闲心,静心,忧心。”

我相信,这不是文章,是灵魂的申诉,心灵彷徨后的呐喊。每逢假期,报纸旅游特刊总有一条路线,“金门三日游”“好金门三千九百九十九元,战地风光余韵犹存”。我一直心存敬畏,因为“这里的人,好多在上学的路上失去了一条手臂,一条腿。这里的人,好多过了海去买瓶酱油就隔了五十年才能回来,回来时,辫子姑娘已是白发干枯的老妇;找到老家,看见老家的顶都垮了,墙半倒,虽然柚子还开着香花。捡起一张残破的黑白照,她老泪纵横,什么都不认的了。”第一次接触这段文字,自诩理性的我颤抖了,我不敢正视,不管是文字还是历史,因为这不是新闻,不是回忆,是赤裸裸的苦难和接受真相后的万念俱灰。“这个小小的美丽的岛在四十四天内承受了四十七万枚炸弹从天而降的轰炸。在四十年的战地封锁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数目的地雷。这里的孩子没人敢到沙滩上嬉耍追逐,这里的大人从没见过家乡的地图,从不敢问山头的那一边有多远,从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是反抗者还是侵略者,他们或为天下苍生或为一己私利,血染了这个灰色岛屿,胜利者载誉而归,开始新生活,失败者铩羽而归,也开始新生活。留下面对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

《目送》的绵绵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融,《目送》的绵绵生命,是正义背后的罪恶和时代的残酷与疼痛。林清玄引用过伟大禅师庞蕴的名言“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纯洁的雪花飘落融化,却悄悄滋润了我们的心田。真好!

茶,一杯已尽,不愿再续。

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宛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目送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说老实话,没怎么看懂。所以,光写读后感的开头就用了良久。

刚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龙应台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她总是说了这个说那个?为什么书一开头说的“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和后文一点关系都没有?《目送》——这个独一无二的书名又是什么意思?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探索这个奇特的书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岁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没错,那么第一章是写对妈妈,对儿子,对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东西,特定的事情,会在特定的时间,让特定的人来完成,而那些人,有时,是一群,有时,仅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独一无二的人,事,才会有独一无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不知不觉,想起了小时候,上小学时,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读初中的那段时光,路途中www.99zuowen.com的风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儿也有了细微的变化,甚至,辞去了旧面容,迎来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岁月,心中五味杂尘……

有些路,有些岁月的路,永远不变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说,有些杂。从香港到老挝,从词语到诗歌,从保姆到朋友,无所不谈,应有尽有。

像是面对面的,龙应台就坐在我身边,一杯咖啡,一盘糕点,就坐在那儿,看世界,我们聊怎么煮粥,我们聊那些医学常识,聊聊旅行时的见闻,再聊聊二战时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觉,第二章,就这么读完了。

沙中的印,风中的音,光中的影,几人能够一一捕捉?

有许多人忙,但是,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昙花、菊花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设想一下,如果小沈阳的“眼睛一闭不睁”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你是否会觉得,很有道理?

每一个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时像茶花,香气扑鼻,含苞待放,渐渐,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昙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别人看到最美丽之处,短暂,无闻;好似浓烈,好似平淡,时间从咖啡的热气中流逝,从斑驳的树叶间像阳光般流逝,不知不觉,皱纹像小鱼游到了脸上。不知不觉,变成了灵魂,变成了人们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们,那些手中捧着菊花的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但嘴上说的总比做着容易,最终,还是会晚晚睡不着,顿顿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苦苦追寻,心中的宁静,才会让自己,像茶花一样芳香,昙花一样清亮,菊花一样蓬勃。

目送自己的儿子去远方发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远方生活;同时,又让自己的母亲无奈地目送自己去远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运,让父亲,在天边,永远目送,自己的儿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话不说,却满含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看这本书的时候,泪忍不住从眼睛里流下来。龙应台的文字不仅优美,还富有情操,如晨光中的那一抹微云,夕阳下的露珠;是火红的朝霞,黑暗中的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命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她写了自己的孩子从一直围着她团团转,到与她疏远,直到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她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子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听了杜鹃那仿佛哭得一嘴湿淋淋的鲜血似的啼声,让这个心思细腻的女人从心里体会出了那份孤寂、凄凉。她写出了人生百态,也写出了世态苦痛。

从《雨儿》和《胭脂》中我读出了她对母亲的爱,从《寒色》和《回家》中读出了她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渴望与追求;从《忧郁》中我读出了她对这孤寂的体会与对杜鹃的怜惜。

印象最深,也是哭得最深的是她回答家是什么的那一段,她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却被这种小学作文题目给难住了,突然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家,是儿女在的地方,是父母亲都在的地方,是一个温暖而又安心的世界。那,才是家。这是她的回答,可是这种世界对于我们家这种单亲家庭来说,我可能是感受不到了。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目送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上幼儿园时,每个星期五妈妈都会来温州看我。在他们要回乐清的时候,我总是站在楼梯口,默默地看着他们下楼,然后又跑到窗户边看他们。他们抬起头,发现了我,于是又跟我挥手道别,慢慢地开车走了……那一刻,我哭了,奶奶也劝不住我。

长大一些后,妈妈要去外地培训了,临走前叮嘱我,“学习要认真,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我拼命地点头。妈妈说完了,就拖着拉杆箱,背着一个大包走了,她走得很慢很慢,中途还停了三下,我盯着妈妈,她的背影在我的眼中变得很小很小……

妈妈才走一天,我就开始想她了,这时我才发现我对妈妈是如此的依赖。

姐姐要去杭州上学,我,妈妈和姨妈一起送姐姐到动车站。姐姐默默地背上书包,塞给我一包牛奶糖,姨妈下车帮姐姐拿出行李箱,姐姐拖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往动车站走,任我们在她身后挥手,喊叫。我落泪了,姐姐是我的玩伴,她长大了,奔自己的前程去了,以后没人陪我玩了,可能一年也只能见上几面了……也许我长大以后,也会像姐姐那样去外地读书,或许爸爸妈妈也会像这样望着我。

我慢慢地感觉到,我和我的亲人会在彼此的背影中渐行渐远,现在我目送着他们离去,我长大后,他们也会目送着我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以理解,自己才是正确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话,而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但是,当我读过龙应台的《目送》后,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的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目送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爸妈工作忙,我是由赋闲在家的爷爷照顾的。

每天,爷爷抱着我,站在阳台上,隔着那抹桂花树的苍翠,望着爸爸妈妈的车,驶出、驶远,直至消失在小路的尽头,我都不哭。爷爷会是我的好玩伴。

该上幼儿园了。爷爷领我去幼儿园。“好好吃饭,要吃饱!”“中午要睡午觉哦!”总是絮絮叨叨,总是一边交待,一边转身离开。他不断回头,我也仍在原地盯着爷爷,我的视线与爷爷的目光隔空交汇,我清晰地看见他眸中的担忧。多希望他的身影不会离开我的视野,但走廊是有尽头的,爷爷在拐角处消失了。我心慌,想哭,却从未流泪,因为我知道,爷爷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接我回家,在那一群小伙伴羡慕的目光中。

上了小学,每天早晨,背上书包,穿上鞋,打开门,却也不忘向爷爷“嘱咐”:爷爷再见,下午早点来接我!爷爷也一定笑呵呵地答:“一定……”当我转身,爷爷仍然伫立在门口,我似乎感受到了爷爷的目光,回头,爷爷果然在那,眼中透出慈祥与怜爱,向我招手:“快去吧。”心中一暖,转身,下楼。

初中住校了,每周五才回家。周五的放学铃声总是特别悦耳,我的脚步总是特别轻松,尽管肩上的书包因两天的休息会特别沉重,心情依旧大好。家,幸福的港湾!家,有爷爷!“累坏了吧。赶紧吃点水果。休息下。”一进家门,爷爷就把准备好的水果端出来迎接我,接着幸福地到厨房忙碌,看着爷爷渐白的鬓角和咧着笑时的皱纹,心中泛起丝丝心疼。

忙碌的双休总是一闪而过,又该回校了。爷爷轻拍我的手,唠叨着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及时增减衣物……不知为何,他变得比从前话更多了。而满是褶子的手依旧湿润,泛着令人安心的暖意。出门,爷爷才把包递给我,说:“去吧,这五天小叮(家中的小狗)又要天天到房间找你啦!”但谁不知道,思念我的不仅是小叮呢?我和爷爷道声“再见”,看见爷爷不再年轻的眸中盛满了不舍与孤独……我内心的坚强崩塌了,爷爷的目光触动了我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

让人心酸,让人心疼。

生命中,总会有一个人,怀揣焦灼的心,目送你默默走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当时看这个篇章里女儿刚好上二年级,第一天开学她也是这样头也不回就跑进了学校。

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的父亲却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离去,成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写《雨儿》一文时,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却因为种种事务,更是丈着她对我的爱,让她独处在家,心中的愧疚无时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点时间来到母亲的家中,听着她家家长里短的唠叨,不管对错都点头应和着。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这些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这段话大概是她最深沉的“课堂启示”。

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最平凡的母女兄弟,却透出最深沉的人生思考,最深邃的沧桑。

读《目送》,让人不得不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二者各有不同,《背影》是即将远行的儿子作为男人,用内敛含蓄的笔触描写父亲的背影,才恍然发觉,父亲老了;《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亲送至工作单位的女儿,又是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在交叉的角色转换中体会到对时间的目送,在日益长大的儿子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和的笔触描写了从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出国的一次次送别,字里行间无不体现这作为母亲的欣慰、幸福、失落,让读者感同身受。《背影》是两代人的故事,《目送》是三代人的感动,所以,颇有些父母与子女易地而处,换位思考的味道。古人云:养儿方知父母恩。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我想,这本书中一篇名为《同学会》的散文我定会终身难忘。因为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情节。女儿陪年迈的爸爸去参加同学会,刚下楼,这位父亲就牵住了女儿的手,女儿说:“我四十岁了,你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

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后来,女儿又很严肃地告诉他:“我已经五十岁了,你真的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这个女儿,就是龙应台她自己。故事到这里

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瘦很长的年轻人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她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了。”这时的她,龙应台,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个年轻人,是他呵护了十几年的儿子呀。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是怎样的空旷和荒凉呢?是怎样的失落和懊悔呢?作为母亲的她,大概对当时牵她手的父亲的心情感同身受吧。

物物交换产生了便利的货币,情绪交换造就了真诚的朋友,利益交换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交换每天都发生在不经意的瞬间,那么,社会身份的交换会发生什么呢?父母习惯性地关心呵护,儿女不经意的冷漠排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换中才会让人有所察觉呢?有所感动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会身份的同时交换不可能发生,它像所有的交换一样,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时间差足够小,也许可以弥补许多不经意的遗憾。如龙应台,在父亲反射性的牵她的手时,她再也不说那一句伤人又伤己的话了,她

“像绵羊一样”让父亲牵着手,一步一步走过去。但如果时间差过大,也许就是一生的遗憾。多少人,在初尝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报答父母时已经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目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表弟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拉着他的手去校园。一路上,他不停地问着我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那时,我六年级,他上一年级。

来到校门口,我放心地把他交给带领新生的老师,望着他跟老师一同前往教学楼,我并没有立刻返回自己的教室,而是站在校门口望着他。

表弟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三步一回头,我突然意识到他已不再是那个永远小我五岁,整天跟在我后面的跟屁虫了;他已不再是那个曾经一摔倒就哭着叫着的小屁孩了。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顿时生出一种惆怅又欣慰的感觉来,他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长大了。

偶尔,我会在操场上见到表弟,他和自己的伙伴们开心地奔跑着,有时他看见我,会伸手和我打个招呼,却再也不像以前他见到我时黏着我喊“哥哥”了。他也有了自己的世界,他也有了自己的主见了。我们的关系也许会越来越疏远,而他那快乐的样子似乎在告诉我:不必追,不必挽回。我不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如今,他已经能独自一人去上学了,我那繁忙的学业也使我很少能抽空陪他了,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总会莫名的伤感。

在我毕业考的上午,学校放我们毕业班半天假,我再次送他去学校,这一次,我并没有拉着他的手,他成为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了。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慢慢地意识到,我马上要离开这个学校了,当我上了初中后,也许以后目送他的机会就更少了。而我们之间的兄弟之情,也许就是在未来,我不断地目送他成长,目送着他前进,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目送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目送》读后感900字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是孩子上学九年来最短的一个假期,也是学习任务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亲戚回来,孩子告诉我说:”爸爸,你还有一个作业别忘了,写一篇读后感,要认真地写。”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该静下心来了……

是呀,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书了,早已习惯各种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阅读。静下心来读《目送》,才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从书中仿佛走来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将到来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反复地读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话,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想象得出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目送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闷热的夏季树上蝉鸣,树叶上淡淡的灰色是清晨露珠留下的痕迹。午间阳光热辣得很,榕树下的一老一幼却玩得欢喜。

妹妹靠在奶奶的膝上,嘟嚷着要去公园玩滑梯,她们走时招呼了我,但无奈小石桌上还有几分作业未完成。奶奶拉着妹妹的手,身上的花衫随着走路被风吹起一角,最显眼得却还是满头银丝,我不由心里一震,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呢?

记得小时候奶奶扶我学儿童自行车时的场景,她在我身后推着,脚步健快,一头乌青发中只有依稀的白色。时光飞逝,不经意间我长大了,她却变老了,时光的线在交错,她身边的小尾巴从我变成了妹妹。

我慢慢看她牵着小小的妹妹,慈祥的背影被阳光罩下了一层小小的阴影,她们在一个糖葫芦摊前停下了步子,奶奶回头看了我一眼,明亮的棕瞳和我的视线无声无息地碰撞在了一起,虽然听不到她的说话声,但凭着多年的直觉,我知道她在问我要不要来一串。

我笑着摇摇头,怕她看不清又连忙挥挥手,奶奶最后挑了一串糖葫芦递到小妹妹的手里,不忘再次朝我回头一瞥,她和蔼的面孔跟记忆里交织在一起,让我顿生出无限感慨:模样虽然改变了,但长辈的慈爱却不会因此消减。

一老一小渐行渐远,慢慢地,慢慢地走出我的视线。

糖葫芦小贩估计是受不了炎热的天气,摇着铃铛一晃一晃到不知哪条小巷子里了,整条大街空荡荡的,唯有两道细长的人影越发衬得我心空落落的。视线似乎穿越了时光的肺业,我看到小时候,奶奶去菜场买菜,自己正在窗口凝望,她一边走,一边回头朝我笑,那笑里包含着满满的叮咛:在家里好好玩,奶奶等会儿就回来——似曾相识的情景。

目光随着奶奶和妹妹的背影一寸一寸向前挪,终于在拐角处消失了她们的踪迹,那是我无法逾越的障碍。

收回思绪,我恍然明白:今生今世,每一次目送都是对记忆的回放,每一次目送都是对记忆的回放,每一次眺望都是将对方更好地在心中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500字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目送读书笔记800字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目送》有感5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实可以表达……然后上路渐渐成为目送另一个人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4387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

《目送》是我在新浪读书网上阅读之后决定购买的第二本书。今天,我把它完整的读完了,我知道等新书一到,我会像如获至宝一样,捧在手心,再细细的读上一遍,然后封存在记忆里。

《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读到其中的一篇是在《名作欣赏》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经典,作者也就以此作为更宽泛的理解,命名了整本书。“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亲情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是纯粹的母女、父女、母子和父子之间的亲情,与丈夫妻子无关。我还没有孩子,从书中没有读出多少做母亲的共鸣,但作为女儿,我从中读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总是有一种力量在叩击我的灵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十年前,我外出求学,走出了那个家。那时心里充满欢喜,是急于逃离父母的视线,最好连个背影都不留下。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目送了父亲。当公交车把他从我眼前带走,看着他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的时候,我才开始失落:这是哪里?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吗?这不是家乡了,不是随便骑个车子闭着眼睛也不会转向的家乡了。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个人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我从校门口走回宿舍都要一路看好路标和楼排。但是我并不知道父亲的失落,养在身边十九年的女儿,今天和自己分别了,而且注定越走越远,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不知道。十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过年没回家。父亲第一次打电话说:“我想你了!”当我泣不成声的时候,父亲第一次用温和的口吻安慰道:“暑假我去看你吧!我有十七天的公休假,带你去看海吧!”这使我二十九年来第一次感受到父爱,这种我日夜盼望的充满温情的父爱。所以之后我继续哭,哭伤了心肺,只是因为感动,而不再是感伤。我一直埋怨父亲的严肃甚至冷酷,不然我不会如此叛逆而越走越远。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父亲的失落: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虽不娇惯但也是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是我让他们不断地目送我的背影,让他们孤独,让他们的心随着我的远去像被掏空了一般。

2001年的那个夏天,父亲目送了他的两位至亲。奶奶在我高考前十二天去世,我于9月11号(拉登们撞五角大楼的那天)踏进了大学校门。

十年后的今天,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我和奶奶之间奔波的身影,看到了父亲当年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的样子。

……

父亲觉得一生都无法偿还奶奶的恩情,觉得如果用对待子女的一半对待父母心里也会安静许多。可是父亲在我们眼里的确是个孝子,我儿时记忆里永不磨灭的是他每个周末都骑自行车从城里回到乡下,经常带着我,去看他母亲还有被母亲留下的另一个女儿。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父亲也到了该当爷爷的年纪,但他始终觉得愧疚,觉得奶奶从没跟他享过一天福。我曾经想了一个特别好的道理安慰他。我说:“这大概就是轮回吧。你欠父母的都给了孩子,孩子们有一天也成了父母,他们仍然还不上这份情债,只好又给了孩子。爱就是这样一辈一辈的传递,其实也是公平的。你觉得亏欠爷爷奶奶,我不也一样亏欠你和母亲?”父亲没有说什么。

……

《目送》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年迈父母的孤寂,他们每天盼望子女回家,打电话抱怨孩子不会来看他们,甚至糊涂到孩子刚走就问:“你怎么也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呵呵。

远处传来了父母的责问:“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

我很抱歉的说:“暑假我就回家。”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二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目送》中扉页上的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难道真的要经历作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那一幕,我们才能顿悟吗?我们无法医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们也无法阻止生命进程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孩子们固然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

联系到老师教育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是有道理。孩子终会长大,他们终是要独立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三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题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向来以文风尖锐、犀利著称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一本《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享誉文坛,时至今日已过不惑之年的她逐渐开始由关注社会公众领域转为关注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龙应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又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

前面所述《目送》中扉页上的那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目送》一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写的七十三篇散文,全书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但这三章体例不大清晰,多为作者一些游记及人生感悟,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经历的所闻所见,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评论与感叹;唯后者谈亲情则着实感人,平实中饱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达到这种境界既需要时间历练,更需要反观人生的静思。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我们都太忙了,忙着学业,忙着谈恋爱,忙着结婚生子,忙着事业。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难道真的要经历作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那一幕,我们才能顿悟吗?我们无法医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们也无法阻止生命进程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孩子们固然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