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记录片家园观后感(精彩20篇)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记录片家园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浏览

1623

作文

33

篇1:收看《筑梦中国》历史文献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既深深反映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夙愿,也深深体现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今天观看《筑梦中国》。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当代梦想的宏伟巨作。在片中,我们看到以习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领导者人集体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整部片子中,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梦的阐述和一些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还采访大量的,不同阶层的人物,大家从自己的视角和观念表达着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期待。这部片子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少年儿童懂得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要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梦想和追求与国家的昌盛息息相关,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又是国家的梦,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将这个伟大梦想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园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园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可以"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能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不过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可以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形成了现在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不过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曾经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能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家园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寻找小糖人》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Sugar man ,wont you hurry……"寻找小糖人记录片一开头的自由曲风的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作为2012年最佳奥斯卡记录片,寻找小糖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由音乐人的传奇故事,更是展现了一段带有微甘的70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在七十年代的美国底特律艰难地生活,富有才华的自由音乐人Rodrigue在发行他的第一张专辑《冷事实》,在美国毫无反响,在另一张专辑也同样石沉大海。于是失望的他回到现实,重新做回建筑工人的劳力工作。但即使是这样,Rodrigue在落魄中也保持着优雅品质,包括一种自由的灵魂,独立的人格与哲人思想,宛如一个先知。

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年老的Rodrigue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艰难地前行,虽然步履蹒跚,但充满着坚定。即使成名后,所有和Rodrigue相关的人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有些人富裕了起来。而Rodrigue本人却过着低调与以前一样的生活,还是按时去干些体力活才能过活,他一生保持着自由的灵魂与优秀的品质,相信梦想,荣辱不惊,淡泊名利,这算是一种伟大的人生态度。

即使Rodrigue一家人生活在底特律最底层,即使他们常常搬家不算家只能说是有住的地方而已。Rodrigue教育子女的生活,他带孩子们上只有图书馆、美术展、博物馆等,任何能让他们感觉光明进步的地方,甚至是只有上流社会精英人士才能到的公共学习场所。终身学习的态度,永远保持着向上的人生精神。

但恰恰就是在美国只卖出六张的《冷事实》专辑,通过机缘飘洋过海来到南非,成为那个年代南非人反抗种族隔离的革命圣歌。因为七十年代中期的南非处在种族隔离政策的阴霾之下,南非受到全球最严厉的制裁,与世隔绝。Rodrigue的自由曲风音乐解放了那一代人的个性灵魂,同时他自己的才华终于得到了赏识与音乐梦想最终的实现。

“谢谢你们让我活着。”Rodrigue见面粉丝,在舞台上讲的第一句话,Rodrigue在南非举办的六场音乐会演唱会票销售一空,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南非中与滚石乐队媲美的音乐斗战士。即使这样,Rodrigue面对荣誉与名利,面对着南非万千粉丝的狂热,他笑容安宁平静,好像在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梦想终将达成,音乐上的努力与热爱生活终会有那么一刻得到奇迹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日看了一部记录片《黑猩猩》,影片记录了生活在南非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的生活,看后感慨万分,没有想到黑猩猩的感情生活和思维与我们人类是那样的相近,我想大概我们的祖先就是猩猩吧。因为在现有动物中思维和动作最像人类的就是猩猩了。

影片讲述了两个黑猩猩部落的故事。一个是弗雷迪领导的部落,一个是刀疤脸领导的部落。两个人都是部落的首领。刀疤脸部落人口多,每天需要的食物量也大,他们所占有领地的食物远远满足不了大家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他们盯上了和他们为邻的拥有丰富坚果的弗雷迪部落,蓄谋占有弗雷迪部落的领地。

弗雷迪部落有一对母子,母亲伊莎,儿子奥斯卡。奥斯卡生的聪明伶俐,一双大大的眼睛滴溜溜的像是会说话一样,黑黑的毛发被母亲梳理的油光铮亮,在部落里很受大家的宠爱,同年龄的小伙伴也喜欢和他一起玩耍。小奥斯卡每天不是趴在妈妈怀里吃奶就是骑在妈妈背上漫步,更多的时候是看妈妈用各种工具取食,这也是小猩猩必须要学习的本领,否则长大后无法在自然界里生存。有一个镜头让人很难忘,小奥斯卡找到几个坚果,他把坚果放到一个小石头窝里,然后找到一个木棒用力的击打,无论怎样用劲就是打不开坚果,因为木棒质地软,打不开坚硬的坚果,他看妈妈和同伴用石头敲打坚果,就捡了一块石头敲打坚果,果然几下就砸开了坚果,奥斯卡很兴奋,换一个新的坚果放到石窝里,高高举起石头用力敲打,结果脚丫子挨着石窝太近了一下子砸在脚上,疼的他嗷嗷直叫。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蓄谋已久的刀疤脸部落开始进攻弗雷迪部落,由于刀疤脸部落成熟的雄性黑猩猩多,力量强大,又是突然袭击,弗雷迪部落的成员措手不及,落荒而逃,而奥斯卡的妈妈伊萨却在打斗中受伤,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她呼叫儿子的声音被隐藏在密林中的花豹听到,饥饿的花豹扑向受伤的伊莎……

和妈妈走散与同伴一起逃向密林深处的奥斯卡见不到妈妈十分焦急,他不知道妈妈已经死了,每天对着密林大声呼叫妈妈,一天,两天,终于奥斯卡明白妈妈不会回来了,他无精打采地躺在树枝上无心取食,也不会取食,他一天天地消瘦下来,脸色由原来的红润变得灰白,明亮的眼神也变得茫然而无助,看了让人心疼。

一天小奥斯卡明白应该给自己找个新妈妈了,否则自己很难活下去,他摇晃着身子走向一对母子,那对母子正在阳光下享受日光浴,母亲很温柔的给她的孩子梳理毛发,小奥斯卡很小心的走过去,用手拽那个母亲的胳膊,母猩猩看到脏兮兮的奥斯卡突然大怒,吼叫着赶走了已经是瘦弱不堪的奥斯卡。沮丧的小奥斯卡只好去找小伙伴去玩,结果小伙伴们追打着他不和他玩,因为他太脏,也太难看了。

走投无路的小奥斯卡只好去找头领弗雷迪,平时他很害怕威严的弗雷迪,从不敢靠近他,现在失去妈妈的幼小的奥斯卡已是无路可走了,他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靠近正在砸坚果的弗雷迪,弗雷迪抬头看到可怜兮兮的奥斯卡就把刚砸开的坚果递给他吃,小奥斯卡喜出望外,再以后奥斯卡寸步不离弗雷迪,跟着弗雷迪学会了很多求生技能。而一向高傲严肃的弗雷迪对奥斯卡却是十分的温柔,允许他骑在自己的背上,带着他游玩,无心管理部落的事情。

刀疤脸部落很快把占领区的食物吃光了,他们伺机再一次对弗雷迪部落发起进攻,而他们部落的雄性猩猩为争夺王位在擦拳磨掌。聪明的弗雷迪觉到危险的存在,他远离了奥斯卡,开始亲近部落的其他成员,希望部落成员能和他一起同仇敌忾,打败刀疤脸。这让奥斯卡很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弗雷迪突然间不再爱他了。每天当他看到弗雷迪和部落成员互相梳理毛发,很亲切的样子,就一个人很孤独地躲在一边,一副很伤心的模样。

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刀疤脸部落再一次对弗雷迪部落发起进攻,只是这一次弗雷迪部落有了准备,加上刀疤脸他们内部不团结,被打的落荒而逃。

保住了领地,弗雷迪他们的族群又回到了欢快祥和的日子,弗雷迪知道短期内不会有战争了,他担当起养父的责任,重新把爱心投放到奥斯卡的身上。因为是弗雷迪的义子,部落的人对奥斯卡也刮目相看,小伙伴们也愿意和奥斯卡一起玩耍了,失去妈妈的小奥斯卡重新又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他的未来想必会非常美好!

我想九泉之下的伊萨一定能够合上眼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纪委反腐记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全会召开前夕,1月3日至5日,中纪委推出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持续引发关注。

专题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

在专题片出镜的朱明国、魏健、罗凯、申英、金道铭、曹立新、袁卫华……一批昔日的“打虎干将”,如今却成为警示他人的“反面教材”。

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评论指出,在公共媒体上自揭“家丑”,毫不讳疾忌医,刀刃向内刮骨疗毒,表明十八届中央纪委对此有着足够冷静清醒的认识,亦有以破立结合、标本兼治之道解决“灯下黑”的底气和用自我净化、自我革命的行动回答好“谁来监督纪委”之问的自信。

新华社5日题为《反腐利剑还须刀刃向内 》的报道说,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在即,会议将把从实际工作中提炼的惩防腐败有效做法和具体实招,上升为制度规范,用于解决谁来监督纪检监察队伍这一关键问题。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共就注重从制度上坚持刀刃向内。譬如,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控机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受到严格约束。

在此次全会上,中共如何进一步“刀刃向内”,打造干净的纪检队伍,外界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国崛起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75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的确,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

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片中有几处出现了中国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国崛起时段中的中国的情形,更发人深省。第一处是在开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当时,世界处于航海时代的顶峰。西班牙,葡萄牙为了争夺世界的霸权而竞争,而引领霸权的正是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在宣扬国威,而别国在开创贸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第二处是在介绍日本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在鸦一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由此,日本决定打开国门,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后来的跻身列强做了铺垫。第三处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从1890年以后,日本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这是中国近邻日本的崛起实录,当时的中国依然没有意识到闭守国门的劣根。

需要借鉴之处还远不止这些。西班牙,葡萄牙让我们看到了对外贸易对国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兰的商人让我们明白商业中诚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资的手段。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许不适用于中国,但是其革命产生的人权与自由的思想却影响了全世界。

日本和苏联都是后来才崛起的国家,和中国的处境及其相似。同样认同自己的民族优越性,然而当苏联吸收欧洲先进工业技术的时候,中国还在享受康乾盛世带来的表面的繁荣。当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苏联和欧洲毕竟毗邻,思想交流方便,突出体现在彼得大帝时期攻夺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圣彼得堡后。然而,彼得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几乎是谦卑学习并顶着叛乱亲自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这是当时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业化影响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家的命运。日本在看到中国不敌西方列强入侵时也自动打开国门,往来通商,并积极和西方先进国家沟通,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和使团,其中大量出国人员为自愿,这与随后中国的洋务运动中被迫入洋学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地理的隔阂是中国当时闭塞的原因,那比中国更东的日本的崛起将给予这种借口一些打击。当然,西化过程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苏联的西化导致了彼得大帝时期普通百姓,射击军军团,乃至彼得儿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削弱其对先进,强盛等状态的无限渴望。

中国历史上走过弯路,受过屈辱,但是有的时候走些弯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走过弯路能够使中国在更大的决策上不走弯路,屈辱能够使中国在今后的交锋中不受屈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85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一部相当有历史和现实意义,能够给现代人无数古为今用的启发的史诗纪录片巨作---《大国崛起》。这部优秀的记录篇共分成12集,从15、16世纪到20世纪,讲述了横跨400多年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9个世界大国陆续崛起的故事。这些大国依靠各自不同的各种优势先后屹立于世界所有国家与民族的顶峰,有的由于各种原因走向了衰落,有的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仍然在世界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从这段壮怀激烈伴随着凯歌与悲鸣的历史里,我读到了这些国家的崛起、衰落、更替与长存,并对其原因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下面我将就这四点发生的原因和力量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九个国家中,在最初的大航海时代最先崛起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的民族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开拓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先后到达了印度,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最后在公元1519年~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光辉的壮举背后是千千万万航海家与船队一次次尝试和牺牲,也正是这两个海洋文明的民族的勇敢开拓精神点燃了人类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导火索。而这些勇敢开拓的精神的力量源泉是一方面是航海家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好奇与向往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更现实也更重要的推动力是对海外世界巨大丰富资源的掠夺与占有的欲望。由此开始,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海外殖民地,殖民者开始对殖民地以及被殖民者大肆进行血腥残酷的掠夺与剥削。这也掀起了后来更加疯狂的像英国等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展,原始资本开始积累,集中在开拓者与掠夺者手中,为他们日后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导致了世界贫富差距开始走向极端化。可是这样的原始掠夺与积累却只是野蛮简单地占有,获得暴利的开拓者们成为这两个国家最大的地主,他们建立起高高的围墙把大众与他们隔绝开来。他们只愿意享受自己掠夺来的资产,不愿意建立起自己强大集中的政权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经济制度与市场,这也是这两个国家最大的软肋。最终,后起之秀“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日不落帝国”英国简单地在贸易和军事方面将其取而代之。

接下来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这个国家当时可以说是单纯的商人的世界,荷兰人只想着怎样占得更多的海上贸易的份额,赚更多的钱。和西、葡二国不同的是,荷兰人懂得利用高超的技术优势赢得市场。他们利用高超的造船技术将自己的货船改造成运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大货船,这为其赢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贸易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海上马车夫”。但是荷兰这个国家也存在许多致命的弱点。当时的荷兰人只顾着自己的生意,完全没有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他们甚至好几次把自己的国土拱手让人,让其他国家的君主来对其进行管辖与控制,这样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最后也在难逃走向衰落的命运。“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崛起可以说比前面崛起的国家的故事更加风云激荡,英国自崛起以来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这是英国的发展史,也是世界的血泪史、挨打史和改革史。英国之所以与前面崛起的国家有如此巨大的不同而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这么多年是因为它真正有了一个国家崛起与发展所需的许多因素。强大的军事、早期权利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制和后来较民主的君主立宪制、疯狂的海外殖民扩展扩张掠夺、全国上下对商业的推崇鼓励、科学技术空前高度发展带动劳动力的飞速发展最终带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这背后是诸如伊丽莎白女王之类的英明君主与牛顿之类的伟大科学家还有千千万万优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共同的努力。英国的井喷式的发展崛起壮大在世界历史上绝对堪称一段传奇,一个奇迹!

后来的法国、德国、俄国都有通过革命或者改革建立起先进政权,通过一系列适合本国对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促进和鼓励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发展还从人的根源出发,通过对教育的严格高质量把关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为国家发展风险巨大力量的伟大人才。日本的崛起得益于它对西方强国的虚心学习与努力追赶再加上其国民武士道精神所带来的坚韧、奋进与团结的民族优势,这使得日本迅速崛起且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并能从失败中迅速爬起来再创辉煌。

美国的崛起集以上各国之所长,因为它是一个移民国家,各种文化与思想、科技在其中交融碰撞。他是一个大熔炉,总会有新的东西从这些混杂的东西中间产生出来,这些创新是美国这架世界超级航母在世界之海上乘风破浪长盛不衰的核心能源!所以人是最大的价值,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存于世的不竭动力!

[记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园》影片的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还未开始,我已感受到了深深的压抑感,仿佛是大地母亲将她所有的不甘与怒吼融入了这部影片。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却还沉浸在那里久久不能回过神来。是的,我被震住了。真的很震撼。让人惊叹的画面,给视觉造成最直接的冲击,或美得让人惊叹,或触目惊心,配上很给力的背景音乐,整整120分钟,我接受了一次很彻底的洗礼,很多观念因而颠覆,也了解了更多之前完全没有概念的。原来,这个世界,我们共同的家园,是这样子的。

整部片子以一个俯瞰世界的角度,以一种很缓慢的速度向我们讲述这个地球,尤其是她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种种。

影片的开始,是地球形成于40亿年前,我们的祖先,人,出现于20万年前。我们只是不折不扣的过客;是一曲对这个美好的地球的颂歌。美仑美奂的画面,让人感叹生命的神奇之余,深感自身的渺小和无知。

然后音乐突然急促起来,因为,人,出现了。

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毁灭的进程。那一个个小渔村如今变成了高楼大厦;原本树木繁茂的森林如今也夷为平地,无情的人类在上面随意建设,看起来是发达了,富裕了,可那是真正的富裕吗?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是极不合理的发展带来的各种灾难性问题,资源枯竭,污染泛滥,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等。我想到了之前的7。23动车事故之后的一句话:“中国,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你的灵魂。”

由彼及己,甚至于一开始,我真的不太适应影片慢得令人想要睡觉的叙述速度。我想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有同感吧,我们这代人,尤其是90、00后,接受的更多是一种“快餐文化”——各种古今中外文化势力的冲击与交融,各种只需浅消化甚至不需消化的讯息,更多的是哗众取宠。这世界太快,快得我们来不及思考和作出合理的判断。只能跟随着大部队的脚步,随波逐流。何曾没想过,拥有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土;何曾没追寻过,寻找一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隐世家园……

再说说影片吧,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我们耳熟能详却无动于衷的一些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导致复活节岛的荒芜,留下一片片不堪入目的伤疤;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就要举国迁移;江河断流,污染严重,用水日益紧张;森树木砍伐,亚马逊热带雨林首当其冲,等等等等。我们听多了,我们知道,却拒绝相信。不是因为薄情,而是怕失去现在富足的生活罢了。

回到人类,灯光璀璨的不夜城把白昼变成了它黯淡的影像;居民房像坟墓一样密密麻麻但整齐地排列着;还有比人口数还多的汽车,通常是一条条巨龙匍匐着,加速环境的恶化。

接近尾声了,影片列举了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10亿人在饱受饥饿;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但是最后,还是乐观的。一方面是,“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还剩下什么”,有很多国家很多人已经在行动,我们需要更多更多的努力,事关每一位地球公民。

另一方面是,我们真的来不及悲观。我们真的该行动了。这个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你我的呵护。

[《家园》影片的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视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2016年年初,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横空出世,央视热播之后在网络爆红。正如旁白所言,这部纪录片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让观众对文物修复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职业产生了兴趣。不少观众意犹未尽,一直关注是否“会拍续集”。

如今,这部纪录片要推同名大电影了。11月8日,该片在北京故宫举行发布会,宣布影版定档12月16日,重现经典。同时,片方还在众筹平台发布了大电影的项目试水,筹集10万元用以支持在全国10个城市举办电影点映会。截至9日晚7点,939名网友已为这部电影筹集了11万余元。

电影看什么? 延续修复师故事

根据片方官微消息,发布会现场发布了6款“国之匠心”海报。海报以6件国宝级文物为背景,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同名电影消息一出,迅速引起网友刷屏,不少网友在官微下留言:“超级想看钟表匠王师傅,求出镜!”“希望有新的内容出现,原来三集根本不够看。”

早在今年3月,记者采访导演萧寒时,对方曾透露,除了利用现有的素材制作一些适合网络传播的短片,他更想拍摄一部故宫题材的大电影,弥补这部纪录片在拍摄和发行方面的遗憾。那么电影版和此前的纪录片有何区别?记者立即致电,对方表示很忙没有接受采访。但根据其他媒体报道,这部82分钟的大电影说的还是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但是放入了很多纪录片没能纳入的素材,还着重描绘了两代文物修复师间彼此尊敬的感情。而且影片去掉了所有旁白,完全用师傅的同期声来呈现。

你会买票吗? 有支持也有观望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人姚谦担纲这部电影的音乐监制,他不仅为该片创作十几段配乐,还邀请歌手陈粒演唱主题曲,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热衷艺术品收藏的姚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在煮面的时候观看这部纪录片,当即被片中工匠的专注打动,一不小心把面都煮糊了两次。他还在自己的朋友圈写着“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并提醒观众观影时记得留意主题音乐。

不过,电视节目改编成大电影并非一帆风顺,有的高人气的综艺节目转战大银幕之后,在豆瓣网的评分跌至4分,遭到观众质疑“圈快钱”“没诚意”。也有业内人士担忧,《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会不会赢得票房、丢了口碑?不过看众筹平台上网友们的热烈回应,很多纪录片忠实粉丝愿意为电影贡献票房,期待在电影中延续情怀和工匠精神。当然也有理性的粉丝观望,“还是先看看评价吧,如果有新内容就去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血战湘江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6月30日晚,黎湛指挥部党支部组织全体职工观看《血战湘江》,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以观影方式切身体会革命先烈血战湘江、誓死保卫党中央的悲壮历史。

电影以实景拍摄真实再现湘江战役,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场面惨烈、震撼,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巨大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决执行命令的革命精神!行军中不白拿劳动人民赠与和毛主席等领导人与战士相处的小细节又是如此真挚感人,以此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一切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出发。

革命先烈以血肉身躯奠定了今天美好生活的基础,对此,指挥部全体党员及职工对今后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大家表示,作为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执行者,工作中应做到求真、务实,真正做到办好企业为职工;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应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传承开路先锋文化,为企业改革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血战湘江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陈力导演、柳建伟等编剧的《血战湘江》,是一部壮怀激烈的战争电影,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关系到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的全过程。这一战,放在《资治通鉴》和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这支军队,从此不再有如此被动危急的时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须要从军事上立住脚,才有可能将其理想和抱负实现。

1840年以来,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寻找和选择救中国的主义、方式、办法,事实证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国民党(数次机会)等,都没有实现将中国焕然一新的能力,既无从解决中国一盘散沙的基层,也解决不了各自为政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更是触摸不到工业化的边缘,至于科学、教育的现代化完全无从谈起。从国家(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角度来看,无力者就应该退位,但是任何居于历史舞台中心的失败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创立于上海的中共,也是经过了在城市的发展和实验,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后发现,革命不彻底和反复的国民党无法作为稳定和有远见的革命共同体,中共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才能实现组织化、纪律化的中国,才有可能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寻找机会建立起工业体系,追赶以及超越西方发达工业国(也就是列强)。而这一切的关键,首先在于活着,然后发展。

自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转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决定着红军的前进方向,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代表的实干派在长征途中与左倾路线、冒险主义的李德、博古进行了政治、军事和路线上的坚决斗争。王霙饰演的毛主席,以大无畏的胆识,不但要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及军队作战,也要和桂系军阀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何健进行血拼,尤其是后者更是杀死朱德夫人的元凶。桂系军阀与中央军有合作有矛盾,期间的缝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随时应对变化。至于何健,血海深仇无法共存于天下,是一条追来的疯狗。

而在党内、军内,组织和军事强行扭曲,特别是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刻舟求剑,不能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反围剿和长征路上以教条主义不断在客观上牺牲着红军将士,而年轻的博古也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认知,无法担当起特殊位置的考验。而周恩来则被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不断边缘化,然而他与中华苏维埃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的

红军的战略性大转移,史称“两万五千里长征”,但是“正在进行时”的长征,却没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荡荡、的生死之途。血战湘江关系尤为重要,出发时的八九万人,渡河之后只有两三万生还。1949年后的解放军元老们,回顾往事,都会想起这一战,关系到中共中央及红军绝大多数领导骨干的生命之战,是那么的接近于团灭。

国民党军队高层的各怀鬼胎、以邻为壑、畏缩不前,即使让红军损失惨重,但是以红军34师陈树湘为代表的牺牲者的强力阻击,还是为红军主力赢得了渡过湘江的时间。《血战湘江》将批判的武器对准将士的血肉之躯,镜头非常贴近战场,子弹横飞、炮火连绵,李德在冒进的同时还要求毛主席的部队携带着成了累赘的辎重,导致红军行进速度过慢,让国军的轰炸和追击造成更惨痛的伤亡。《血战湘江》并没有将毛主席塑造成神,也给了李德自我辩护的理由。毛主席以其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和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的熟稔,诉求明确的提出建议。而李德则“主观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确实不足以在最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军事家的时刻继续待在那个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作为核心。《血战湘江》讲述的便是,没有核心的红军是要被历史有所牺牲的。而有组织、有纪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统一,则是党派、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在历史的大风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这风口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中纪委记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从高层传递的信号,还是长期研究反腐的专家学者口中,行治本之策,构建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姜明安看来,10月20日晚播出的纪录片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是六中全会的点睛之笔,“全面从严治党,绝不仅仅只是反腐败,而是要把纪律挺在前面,靠纪律和规矩管住全党,防患于未然”。

片中引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2015年9月在福建调研时指出的:监督执纪有4种形态,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在违纪问题的处理中,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把纪律挺在前面,这是我们现在工作一个重大的变化。在关注大案、遏制腐败蔓延的同时,也要抓早、抓小,实际上就是防患于未然,不要让我们的党员包括领导干部走到严重违纪这样一个程度。”片中引述中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罗东川所说:“从长远来讲,它的意义比抓贪腐大案意义应该要更大。”

“什么词语能够同时容纳民间的期待和中纪委的工作方向?是制度,从严治党,要固化成制度。”姜明安这么说,他本人曾在两任中央纪委书记征求反腐对策的座谈会上提出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建议。

谋求治本之策,制度的笼子正越扎越紧。201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从当前形势任务出发,强调“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三部条例被视为加强纪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修订后的巡视条例,使十八大以来有利于巡视“利剑”作用的新做法被制度化。

2016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问责条例》。7月19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人民日报》发文谈《问责条例》时再次强调:“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问责条例》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由动员阶段进入问责阶段。”姜明安说,他认为,下一步的反腐必须转入制度化反腐轨道,推进制度反腐,关键还在于反腐的法治化和法治化反腐。

竹立家也认为,反腐需要从调查和处理案件转向制度建设:“制度反腐主要解决不易腐、不能腐的问题,治本之策,除了推动党内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更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记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含着泪看完《含泪活着》,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

无论是谁,看了这部作品,都无法不为之动容。

咬紧牙关的坚强父亲,是真正男人。

片中有许多我们日本人已忘却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

这究竟是怎样的三口之家?

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让这么多日本人为之感动?

丁尚彪出生于上海

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到了安徽农村

后来回到上海

发现自己年纪已大

没有半点技能

成了上海的底层人

想为家人提供更好生活的他

决定去日本读书深造

1989年

已经35岁的他揣着借来的42万日元学费

去了日本

就读于北海道偏远山区的一所语言学校

学校附近是一个废弃了的煤矿

人烟稀少

一年有半年因寒冷封山

连当地的人都说

“我不知道当时中国是什么情况

可要在这种偏僻的地方

生活下去也实在是困难”

丁尚彪逃离北海道

来到了东京

因签证过期

成了黑户口

来日本几年后

他改变了目标

放弃了之前念大学的想法

而是决定好好赚钱

全力栽培女儿

一个人打数份工

每天清晨就出门工作

到凌晨末班车都没有了

才步行下班回家

为了省钱

住的是最便宜的不带浴室的单人房

每天回家后

就用一个塑料布围起来洗澡

一过就是7年

丁尚彪是黑户口

不能回国

因为一旦回国就意味着不能再来日本

家人以为他在这边过得很好

有了新的家庭

直到拍摄人员去到他的家中

将他的生活放给妻女看

误会才消除

女儿顺利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后

他干得比以前还多

以此支持女儿留学的学费和生活

他一口气考了五个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就这样

又做了7年

如此拼命打工

只是为了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

堂堂正正做人

才四十出头的丁尚彪

因为常年的辛勤劳作

一口牙齿稀稀松松

掉了好多

在日15年

他总共和妻女见过一次面

和女儿的见面是去日本的第8年

女儿考上美国的大学

作为中转站

可以在日本逗留24小时

丁尚彪却不能去机场接机

因为去机场要用身份证

他们相约在一个“日暮里”的站点碰面

丁尚彪离开上海时女儿才读小学

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

两人说着简单的话

“长高了,头发怎么白了”

“你要好好减肥了”

“用不着减肥”

“你开双眼皮了”

“你不讲,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段等下减掉”

两父女相处不过十几个小时

分别的时刻已悄悄来临

父女在地铁上各自无言

丁尚彪在机场的前一站必须下车

父女一窗之隔

都哭得一塌糊涂

妻子去美国探望女儿

中间可以停留日本72小时

去接妻子的地铁上

丁尚彪亲自策划了路线

要陪妻子出去逛逛

他依然只能送到机场前一站就下车

和当初送女儿时一样

15年

支撑他熬过来的信念

是墙上贴着的这张女儿的照片

和妻子的见面是去日本的第13年

两父女有些生疏

“就像赛跑一样,

这个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这么远,

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

母亲:陈忻星

陈忻星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在下乡的时候与丁尚彪相恋 她一直守在上海的家中

送走丈夫

送走女儿

丈夫走的时候

她说不习惯

以前男人做的事她是不做的

现在断电修保险丝什么的都要自己做

一个人打工供母女生活

丁尚彪寄回的钱

她都用来还债和存下来给女儿留学用

从女儿去美国开始

申请签证被拒

她就再申请

又被拒

一年只能申请两次

她每年都会去

连续5年被拒

一次次拒签

她都没有放弃

终于在第12次申请成功

女儿:丁琳

丁琳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医生

她的梦想背后是全家的支撑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10年

看到丁琳由一个胖乎乎的

满脸是痘的高中生

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大学生

再蜕变为一个美丽的儿童医院医生

女儿最应该感谢的是父亲

没有父母就没有她的今天

现在

一家人都已拿到绿卡

定居美国

丁琳成了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

也已结婚生子

有了幸福的家庭

从他们的日常照来看

他们现在过得十分富裕

但丁尚彪还是没有闲下来

凭着自己的技能

在某大型酒店当厨师

还尝试写作

并成功在纽约中文报纸上发表文章

有很多人

生活安逸却天天叫嚷着无聊

丁尚彪却用15年的含泪坚持

不抛弃,不放弃

直到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这种人类才有的精神,永远让人感动

平凡如你我的人们

更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

都能健健康康

家人能团聚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 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中则含有麻等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开台王颜思齐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颜思齐,厦门海沧青礁村人,是明朝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东南沿海一个海商集团的领袖,是大陆成规模组织百姓移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第一人。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不畏艰险、不言失败。”厦门海沧青礁村村民颜有能说,从小听“开台王”的故事长大,纪录片让他对先祖颜思齐的形象和事迹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颜有能表示,颜思齐敢于开创伟业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颜氏宗亲,“我们颜氏能走出这样一个‘开台王’,是我们的骄傲”。

青礁村民、院前济生缘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表示:“作为青礁村民,我们将秉承先贤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挥‘海丝’先行区的优势,将青礁闽台生态文化村建成百年产业,并与台胞携手,将青礁建设成为两岸美丽新家园的典范。”

“海沧不论是气候、饮食还是文化和台湾都很接近。”陈洁缇是台湾台中市人,在厦门海沧创业开办公司多年。曾经考察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厦门海沧。“以前一直认为是地域接近的缘故,看了纪录片才知道从老祖宗开始,大家就有这么亲的血缘。”她说。

400年前,颜思齐组织3000多名大陆居民到台湾艰难拓荒,开拓疆域。“当年先祖来台湾开垦,才有现在这么多颜氏宗亲的子孙。”台湾台中市大甲镇澜宫董事颜清标表示,作为一名在台颜氏宗亲,非常希望借助这部影片宣传,让“两岸一家亲”的亲情变得更加浓厚。

“400年的台湾开发史,先祖颜思齐功不可没。”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海沧颜氏的在台后裔颜宽恒认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历史地位应当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尊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奇迹又美丽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已有20万年,聪明的人类在20万年改变了这个地球的面貌。在看了这部《家园》电影之后,让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多种生物已绝种了。

电影的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大的扩张。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种动物面临的灭绝危机。温度不断上升,许多地方将遭遇旱灾、饥荒。森林被砍伐,就像电影里面所说的“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工厂也逐渐增多,空气也越将被污染。

人类的需求是无底的炉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终有一天会被采完,以后我们将要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现在,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开台王颜思齐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9月11日晚,大型高清历史人文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首播,真实还原厦门海沧历史传奇人物——“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开台功绩。纪录片一经播出,在两岸民众间引发热议。

《开台王颜思齐》由海沧台商投资区策划投资,海沧电视台、厦门文广影音有限公司、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讲述明朝末年的海沧传奇人物颜思齐逃离大陆、发迹日本、辗转台湾并组织民众开发宝岛、建设台湾,受到后人世代敬仰与缅怀的故事,是厦门首部由政府策划主导、投资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

再现“开台王”传奇一生

颜思齐,厦门海沧青礁村人,是明朝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东南沿海一个海商集团的领袖,是大陆成规模组织百姓移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第一人。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不畏艰险、不言失败。”厦门海沧青礁村村民颜有能说,从小听“开台王”的故事长大,纪录片让他对先祖颜思齐的形象和事迹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颜有能表示,颜思齐敢于开创伟业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颜氏宗亲,“我们颜氏能走出这样一个‘开台王’,是我们的骄傲”。

青礁村民、院前济生缘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表示:“作为青礁村民,我们将秉承先贤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挥‘海丝’先行区的优势,将青礁闽台生态文化村建成百年产业,并与台胞携手,将青礁建设成为两岸美丽新家园的典范。”

台胞盼“两岸一家亲”

“海沧不论是气候、饮食还是文化和台湾都很接近。”陈洁缇是台湾台中市人,在厦门海沧创业开办公司多年。曾经考察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厦门海沧。“以前一直认为是地域接近的缘故,看了纪录片才知道从老祖宗开始,大家就有这么亲的血缘。”她说。

400年前,颜思齐组织3000多名大陆居民到台湾艰难拓荒,开拓疆域。“当年先祖来台湾开垦,才有现在这么多颜氏宗亲的子孙。”台湾台中市大甲镇澜宫董事颜清标表示,作为一名在台颜氏宗亲,非常希望借助这部影片宣传,让“两岸一家亲”的亲情变得更加浓厚。

“400年的台湾开发史,先祖颜思齐功不可没。”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海沧颜氏的在台后裔颜宽恒认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历史地位应当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尊崇。

“开台王”功绩获两岸肯定

“创作团队采取电影故事片戏剧性的拍摄手法讲故事,并通过大量视频特效进行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捷介绍说,纪录片在讲述颜思齐故事的同时用当代人的视角审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导演张晓闽则对海沧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弘扬深表赞赏。她表示,这部纪录片能够成功问世,体现了海沧区委、区政府的家国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担当。

随着近些年来对颜思齐研究的发展,不论是海峡两岸的政界、学界,还是民间,都对颜思齐开创移民开发建设台湾的事业予以充分肯定,尊其为“开台王”“开台第一人”。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著有《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以思齐为首”。连横也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战说:“台湾是一个移民的社会,也是一个垦拓的社会。今天的一切都是先人兢兢业业、夜以继日成就的。”

海协会原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介绍说,如今在台湾有颜思齐纪念碑、思齐阁、颜氏大庙,颜思齐得到50多个宫庙的供奉,“颜思齐开发台湾的事迹还写进了台湾高中课本。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也让‘开台王’颜思齐这座丰碑永远高耸在两岸同胞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纪委反腐记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1月4日晚八点,乌镇机关干部牺牲休息时间集体观看了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

专题片开门见山、直击心田,不仅深刻剖析了党十八大以来少数纪检干部违纪违法的的行为,更通过不少优秀纪检干部的先进事迹弘扬了纪检系统忠诚、干净、担当的主旋律,意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站稳立场,不断锤炼过硬的品质和作风,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反腐败斗争态势发生的变化,党内监督承担的职能也从之前的惩防腐败,上升为持续以更高标准鞭策激励全体党员努力提高自己,作为新形式下的党员干部,我们是否应该以更高更严的标准来要求以及监督自身呢?这个问题你我是否深思过?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全体干部的责任与义务,“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应当是我们全体干部的行动指南。

据悉,除政府机关组织观看外,全镇24个村党支部和镇直机关支部也认真组织观看了此专题教育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专题记录片《永远在路上》第八集观后感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16年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严明党的纪律,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2016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0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绝不是一场运动式的反腐,而是保持自身肌体健康的长期建设,是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不懈努力。从落实八项规定抓作风,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再到明确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向着高标准努力,守住纪律底线,一条从治标走向标本兼治的路径,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中国共产党不会忘记,自己仍然走在赶考的路上。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纪委反腐记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只有从严管党治党,才能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十三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政党作为一种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其生存和发展。这些年来,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衰败落伍、丢权垮台的教训极为深刻。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实现其伟大历史使命的先进部队,更应高度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起历史使命。

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一提了出来。九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事业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干部得过且过,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然置之,甚至欺压群众、侵害群众利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不仅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较多存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能自满,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二〇一三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这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把党建设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的坚定决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关键靠党来掌舵,靠党来掌握方向。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提高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靠“自身硬”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