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调研报告(汇总3篇)

浏览

7763

作文

3

篇1:小学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小学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这个比例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作文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在农村,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大类。

调查地点:湫头乡崖腰村

调查目的:让更多的人加强环保意识,约束自身行为,减少和避免对生活和环境的破坏,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由于农村人口素质普遍降低,而且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低,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由于农村人口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以及乱丢大量废弃物和垃圾,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将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田野或山沟,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环境中,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农村大部分人做饭使用的柴,主要来自砍伐大量树木,有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大面积放牧,既让羊吃了刚栽的小树苗,又吃掉了保护土壤的草木。这些都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影响。又如: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由于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由于大量燃烧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和臭氧层破坏。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文化价值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

在农村,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恰当和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农村经济水平都比较低,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二、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农村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解决。

三、农村人口环保意识欠佳。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所要采取的措施是:

一、大力向农民宣传环保意识。如;向他们讲解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农村,或一个国家,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即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由此认识到:不要认为农村的环境破坏是单纯的环境破坏,他可能危及到全人类的利益。

二、大面积植树造林,不随意砍伐树木,生活和生产产生的垃圾要经过专门的处理和回收。

三、对于环境破坏的行为给于一定的处罚和教育。

四、加大对环境的投资,组织开垦荒地,退耕还林还草。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重大问题,要想长久的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必须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积极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保护环境,保护全人类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适用话题: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养老问题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年复一年的辛勤耕作,换取子孙环绕和稍有盈余的晚年生活,靠土地和子女养老,似乎是千百年来农民的共同指望。然而,随着农村家庭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渐渐独守空房,陷入无人照料的困境。农村养老,问题频现。

对于农民来讲,目前有“三座大山”压得自己喘不过起来。儿子结婚所需的高额礼金已经沦为了“代际剥夺”手段,辛苦半辈子的积蓄因一场婚礼而消失殆尽;子女生孩子的照顾问题落在自己身上,在带大了子女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歇息了;自己的养老问题如此堪忧,大部分子女都纷纷外出务工安家了,“空巢”后的自己还得自己照顾自己。这已经成为了农村之“痛”。

农村老年人该如何养老?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虽然国家用实际行动在破冰农村养老问题,十年前启动了“新农保”政策,让农民们也可以领到“养老金”,这属破天荒头一次。但是每月几十上百元的养老金显然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老年人还得子女养老。但是,随着农村独生子女人群的增多,很多农村的80后、90后们却变着法子剥夺父母的财产,农村的“啃老族”同样存在,自己没有立业便成家,没有打拼出必备的生活基础,便向父母索取“高额彩礼”,“代际剥夺”成为了农村中老人的生存之痛。到老了,还能指望这些年轻时就剥夺父母财产的子女为其花钱养老么?

面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的补助比例,各地方政府也应提高农民的养老资金拨付,让农民们不至于老无所养,深受养老金偏低的困扰。另一方面,也需要营造文明的乡风民俗,遏制农村不良的社会风气,绝对不能助长高额彩礼等代际剥夺之风蔓延。

而相较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干预,更需要农村养老人才的支撑。多少年来,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但是精神需求却长久地被忽视。在城市,有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养老中心等供城市老年人选择,大家可以在专业机构得到专业照顾。但是,在农村,这样的配套设施显然太过薄弱。只有提升农村养老的设施配套水平,引导社工专业人才到农村提供专业服务,才能够减少农村老年人因“空巢”而引发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