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精选11篇)

军训是一次提高国防知识和增强自身素质的好机会。通过军训,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欢迎阅读。

浏览

6494

作文

11

篇1:参考文献Reference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①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②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③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可能引用了很多篇文献,是否需要全部列出?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只需要将引用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那些文献资料列出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参与文献的标注方法作了规定。指出:专论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体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体育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后著录,即按论文所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1.专著的著录项目及格式为:主要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

例如:[1]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

2.连续出版物的著录项目格式为:作者.题名.原文献题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如:[1]耿培新、曹卫民.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中国学校体育,2005(4):4

参考文献主要是索引性的,它明确标示引自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既体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又表明了学术的继承性和严肃性,以便读者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核实数据或共享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1.2.3……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例 杨亚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

杨亚辉,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一38

书籍:依次顺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

例 张学礼主编,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82-90

外文资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称,其它顺序同期刊。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论著8条、综述20条以内为宜。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摘自《临床医学》1996.11,原文:“编辑谈医学论文撰写” 作者:杨亚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参考文献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1] 安民编著.老安阳话[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

[2]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J].方言,1986(4).

[2] 赵青.安阳市区中的方言入声舒化调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苏欣.安阳方言语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 刘晨红.红寺堡回族中学生语言情况调查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网络暴力议论文参考文本

全文共 435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众所周知,言论自由权已然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言论自由权作为现代民主的基石和一个国家政治文明进步的最低保证。言论的自由与否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的试金石。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而公民恰当行使言论自由权则是现代宪法精神的一种体现。小编整理了一份关于网络暴力议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言论自由权概念

有关言论自由权含义的探讨由来已久,包括言论自由,又称表达自由,具体指公民将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以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而不受任何人的干涉、限制和侵犯,包括言论、出版、集会、走路、逛街、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的自由等。其核心为言论和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较为流行的有两种:

一是政治自由说强调言论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

二是精神自由说则更倾向于言论自由属于思想自由。

两种观点都有其忠实的拥护者,双方也为此争执不休。广为大众所普遍接纳的是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提出的:“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也有相关规定。《宪法》第 51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但除宪法之外,并没有其他具体的法律对言论自由权利予以规定、进行保护。

二、我国言论自由权的发展

回顾我国古代几千年封建统治时期,“言禁”、“报禁”等社会现象几乎贯穿整个历史。封建社会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被压制,言论自由权也从未得到声张。直到近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瓦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才将人们对于言论自由的渴望正式唤醒。自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全面展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言论自由权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兴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人与人交流的言论自由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由现实空间向虚拟化空间延展。开放性的空间与实时的互动性使得网络交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世界。网络的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表达个人想法的平台。然而,在网络平台上部分网名逾越法律界限,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现实正常生活,酿造了许多的现实悲剧。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损害国家社会的公众利益。

四、网络暴力的概念及现实影响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人们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无限便利,同时也经历着互联网高度发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暴力”的蔓延。网络暴力造成的危害极大,所侵害的法律实体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法律保护的私人利益”。本文主要讨论的网络暴力主要围绕公民私人利益展开,即指“基于互联网,部分网民针对互联网上发布的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损害当事人人格尊严,侵犯其名誉权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侵扰,侵犯其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现实危害

网络暴力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而网络暴力行为已经冲击了或碰触着法律的底线。与现实中的传统暴力方式相相比较,网络暴力具有自己典型的特征,即网络暴力是虚拟的,但其所带来的伤害是真实的,并且这种伤害所造成的后果远比传统暴力要严重得多。

1.网络暴力可能会助长现实暴力:

网络空间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其影响力并不仅仅止步与虚拟空间。部分网民在网络中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便捷性对其他个体进行无中生有的指责与谩骂。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也会带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也可能转化成现实暴力。

2.威胁法治秩序,践踏现实社会法律:

网络的虚拟空间是一个所谓的“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并不了解,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被追究责任。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的限制,人们的言论也容易失去理智,甚至会触犯现实法律。这样的行为会扰乱虚实社会秩序,践踏现实社会法律。

3. 挑战公民道德底线: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衡量行为正当性的意识形态。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得人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这种自由之下很容易出现权利的滥用,权利的滥用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公民道德的缺失。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网络暴力”不单单是言论自由权的滥用,一般情况下,还涉及对他人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基本人身权利的侵犯。其造成的影响不仅严重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危害其正常的现实生活。

5.引发社会群体漠视:

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称作“责任分散效应”的心理现象。

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但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网络虚拟社会也正是这样,当人们针对某个网民或网络事件集体展开负面言行时,往往会忽略其个体不良言论应负的责任。导致群体性的冷漠。   五、区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

孟德斯坞曾经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每个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言论自由也并不是指的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相对自由,即“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网络暴力” 属于权利的滥用,因为它超越了言论自由权的应有范围,在外观上虽是言论自由权权利的行使,但该权利之行使并非为达到设立该权利之原始目的,而是为达到其他目的。“网络暴力”也可谓是互联网时代下言论自由的畸变。

六、解决网络暴力现象

“网络暴力”已不是个例,其影响力波及全球,大多数网民或多或少都曾见证过“网络暴力”的巨大危害。为了防止自由言论权的肆意滥用,遏制公共与个人利益遭受权利侵犯的现象。我们都应该着手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将“网络暴力”的危害减至最低。

(一)政府方面

1.加快网络立法进程:

全面落实我国宪法中所提到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最大限度的明确言论自由权的内涵. 修改宪法中所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只为政治权利这一权利属性,还原其公民基本权利的属性。

网络立法可以调整、约束和规范公民的行为,针对虚拟社会立法是对网络暴力有效治理必不可少的首要工作。

2.引导树立正确的行业规范制度,全面构建实名制上网制度:

追究网络不良言行,明确责任,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对暴力信息查堵,营造一个清洁网络空间,对网民不当的言行进行相应的处罚。

3.构建透明政府,公开“网络暴力”治理方案:

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了解网民的现实需求,吸纳民众中好的建议或意见,形成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模式。

4.利用政府权威,构建网络文明的主流意识:

对公民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网络道德规范以明确的赞同、鼓励、禁止、惩罚等规定,来约束公民的言行,倡导网络社会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让民众都参与到自觉抵制“网络暴力”的浪潮中来。

(二)网络行业方面

合理借鉴国外网络行业较成熟的发展理论与经验,基于行业自律,使用互联网技术,将网络内容分级处理和并采用过滤系统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对外开设公众投诉通道。

(三)大众传媒方面

新闻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肩负着宣传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使命,其舆论导向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解决“网络暴力”这个社会老大难问题中,新闻媒体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及时引导网络非理性情绪。

2.开辟多元意见表达渠道,及时反映各界的需求。

3.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健康文明上网教育普及。

4.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引导舆论的功能。

5.准确及时解析政府相关政策,起到宣传作用。

(四)网民道德方面

一方面,网民应积极主动

遵守《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文明上网,理性发言,不对他人使用“网络暴力”。另一方面,当遭遇“网络暴力”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

七、总结

在本文中,首先应明确一点,即“网络暴力”并不是公民对于言论自由权的正常行使。“网络暴力”是部分网友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逾越了道德,甚至逾越了法律的界限,对其他个体、社会、国家采取辱骂、诽谤等不当的方式对其进行肆意攻击,对个体、社会、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迅速普及后的负面现象,造成“网络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的监管不力,也有互联网企业技术控制的不到位,以及部分网民滥用言论自由权。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层出不穷。给社会安定和谐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网络暴力”并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事件,而是一种已经在社会中频繁显现的社会现象。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遏制,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政府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在治理“网络暴力”问题的过程中,政府掌控着绝对的话语权。

“网络暴力”所涉及的范围已波及全球,西方国家已被荼毒多年。网络暴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它需要政府、相关企业、全体网民共同努力,各司其职。政府立法引导,构建一个严谨完善的行业规范,明确各方责任,并用行政手段予以保证;企业技术控制,清洁网络空间,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网民文明上网。只有这四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彻底的使“网络暴力”无处遁形;才能充分的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添姿加彩。

参考文献:

[1]林坚逢.微博时代言论自由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法制与社会.2011(9).

[2]方天皓、鲍文强、张泽宇.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法制与社会.2015(8).

[3]孙权.当前我国网络实名制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周宁宁.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河北大学.2010.

[5]孟庆祥.言论自由权及其限度.北方工业大学.2014.

[6]戴激涛.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保护.法学.2008(11).

[7]唐秀霞.论我国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权.中国海洋大学.2008.

[8]许竟.论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长春理工大学.2012.

[9]李默菡.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11.

[10]秦前红、陈道英.网络言论自由法律界限初探.信息网络安全.2006(4).

[11][日]彬原泰雄著.吕昶,等译.宪法的立式――比较宪法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参考文献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05年7月

2廖乃雄译《奥乐夫音乐教育法初步》安徽文艺出版社会1987年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晨曦 李宝林《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中国商业出版社06年2月第一版 快乐音乐篇二:

音乐,让人兴奋,使人忧伤;时而温和,时而热情,时而悲凉,时而豪迈??音乐往往扮演一个多面角色,它能抚平不同的伤痛,激起大小各异的浪花。

我爱笑,但不疯;我大大咧咧,却不大方;我很快乐,往往夹杂着悲伤;我爱唱歌,虽然不是很好听,但我依然要大声唱。

唱歌,并不是只有嗓子好的人才能赢得大家的好评,而是要从内而外发出的声音才具有欣赏价值。我没有唱歌的天分,也没有传说中的“音乐细胞”,但我每听一首歌,我的心就会跟着旋律雀跃,嘴也会一不小心大声跟着唱。我跟着节奏打着拍子,摇头晃脑地挥舞着手臂。这不就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活力吗?

忧伤的旋律徐徐响起,我的眼神溢满了忧郁,不禁想到自己的那些悲伤,听完后还很神经质地去猜测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忧伤而又淡然。音乐,这是属于我们遐想的地盘。

我独自一人,走在柳树成荫的河边,乘着夏风,听着轻快的旋律来到了一个设计独特,风格各异的殿堂。大门敞开着,上面是用音符组成的四个字——“音乐殿堂”。我慢慢地走了进去,胆子也渐渐放大了,只见两旁全是观众席,直走上去,有一个大大的舞台,而且还是露天的,有随风飘来的绿叶香,清新淡雅。舞台的两旁有钢琴、小提琴、笛子、古筝等等乐器,中间还有一个站立式的麦克风。我恐慌地走上舞台,抚摸琴键,弹起了我最爱的钢琴曲《KissTheRain》,轻松自如。呼吸了一口夏天的味道,我拿起麦克风,唱起了一首很经典的歌曲《童年》,清爽流畅。一阵风轻拂过我的脸颊,它让我留下来,我很想留下,因为这里会让我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还有我小时候的快乐记忆。可人是会长大的,不能安于现状,要拼搏,于是,我离开了那里。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音乐天堂。

我有属于自己的一首歌,我想把它大声地唱出来,无时间、地点的限制,我知道我有可能在音乐的路上有坎坷,我会努力向前走!

[以快乐音乐为话题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参考文献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1]利昂·费斯汀格(美)著,郑全全译。认知失调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王志坚。学校春游真成了"鸡肋"[N]。教育信息报,2008—4—8(4)

[5]李升琴。增强教职工"和谐交往"意识的实践与探索[N]。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2008—4—9(1)

[6]赵珈瑜。荷花小学语文组在校园网上开展作文教学问题大讨论。诸暨教育网[EB/OL]。2008—04—17/2008—04—28

[7]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人教网[EB/OL]。2007—05—23/2008—04—28

[8]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参考文献格式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4.5参考文献的格式: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

谭炳煌,1982.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

Guinier A,施士元译,1959. 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

Pettetssen S, 1941. Introduction to Meterc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

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

李薰,1964.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

Bachmann W , 1973. 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Schallstreuung.Acustica, 28 (4):223-228

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

多著者的参考文献标注,在著录文献的著者时,如著者为三人以内,全部著录,如为四人以上,只著录至第三著者,加“et al.,著者最后的两人之间,不加“&”、“和”等类似的连接词。(摘自 《环境化学》,原文:“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参考文献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参考文献是指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时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参考文献作为文章最后涉及的内容一般也是容易引起老师关注的地方,参考文献不仅仅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同时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也有相关要求。例如格式一般需要参照国标参考文献标准;数量上以硕论为例一般要求在50篇以上,其中英文不低于10篇;在种类方面一般涉及到图书、期刊、硕论、会议论文、报纸等,一般要求期刊类作品不少于10篇;在年份上一般要求参考文献应是最近五年以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参考文献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1:萨伊德.语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2: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宋春阳.科学理性时代的语言学研究[J].北方论丛,2003,(2)

: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中国教师,2010,(4)

:王红梅.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近代语言学史中的对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

:陈勇.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J].外语学刊,2003,(3)

:申小龙.人类语言研究语文学时期的历史意义[J].乌蒙论坛,2004,(1) :丁金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分期[J].烟台大学学报,1998,(3)

:周守晋,李岚.从乾嘉学派看传统语文学的特质[J].淮海工学院学报,1994,(1) :赵锐.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传统语言学时期的对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罗渊.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语言学[J].海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3) :姚小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J].国外语言学,1996,(3)

: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理论基座和理论核心[J].汉字文化,1996,(3) :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J].暨南学报,1996,(3)

:李科.中国传统语言学诌议[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01,(2)

:姜珒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2)

:濮之珍,高天如.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1983,(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中学生带手机进校议论文参考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科技造福人类,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类似于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不知不觉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列如:空调开的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对环境不好;电脑用多了,对眼睛不好,对身心不好。因此我认为,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机有必要去探究它的利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多样化,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喜爱。同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的价格也让大多数家庭所能接受。因此,手机成了一股热潮,也在中学生中掀起热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在学校,特别是住校的学生,会把手机带进学校,那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我的观点如下:

1.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耽误学习。多数学生带手机入校用手机谈论学习内容的很少,用于朋友或同学间的聊天和联系的很多;

2.不良信息,玷污心灵。在许多的信息中,大部分是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少部分甚至带有黄色信息,有些学生甚至以发黄色信息为潮流;

3.助学生成攀比风。因为各种款式的手机都逐渐上市,名牌手机也成为了学生的追求;

4.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学生所购买的手机的钱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父母,还有每个月几十或上百的话费也来自于父母,给父母增添了新的负担;

5.影响校园的治安。因为手机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而学生就会发生偷盗现象;

6.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学秩序。有些学生上课玩手机或是手机声音没关,发出提示音,会影响整个班的上课情绪;

7.手机对人有辐射,危害人体健康;

8.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很严重的,应该重视。首先一点要明确,学校和家长都是为了学生利益着想,学生应该与学校和家长相互信任,作为学生应该明白手机的危害性。提倡学校使用公用电话,以避免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为了我们的身心和学业,请大家重视手机带进校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