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让道德绑架法律议论文1000字(推荐13篇)

莱辛曾经说过: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一生奉行的宗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道德的作文,希望帮到有需要的同学们。

浏览

1164

作文

94

篇1:初中议论文素材:时代呼唤道德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21世纪的中国,打着文明大国的旗号,用无数的绚丽高科技以及消费热点,诸如奥运会、圣诞节、灾区送真情等来掩饰随时代消逝的道德观。道德沦丧已成为时代不可忽视的暗点。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人们的自律或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制约作用。这样说来,道德其实就是用来约束人的。

中国古代思想大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道德是宇宙的终极所在,它创造了万物。“独立不改,固行而不殆”又谓道德是独立存在的,循环往复地运行,永不衰竭。这种“道生万物而无所不至”的绝对观点我们当然该保留质疑立场。然而,《老子》中另一种对道的解释确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道德礼节的始祖。“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定义了道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要用道来治理天下。相对于把老子的这种道看成道纯任自然或者自然无为的为政之道,我更倾向于将其解释为将道和德结合起来的揭示仁、义、礼、智、信与行为准则的关系。孔子围绕礼和仁回应秩序的紊乱和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孟子用仁义、仁政回应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庄子以无用为大用回应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饯害。在“纯中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道德作为一个宏大深刻的话题在历史长河中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并且用这一丝火花燃亮整个华夏文明,使智慧在这里繁衍,德行在这里生根,道法在这里安家。

然而,21世纪的中国,打着文明大国的旗号,用无数的绚丽高科技以及消费热点,诸如奥运会、圣诞节、灾区送真情等来掩饰随时代消逝的道德观。道德沦丧已成为时代不可忽视的暗点。

君不见礼堂上烟火璀璨大倡绿色文明之风,人们脚底下却踩着二厘米厚的爆米花袋;君不见宴会上人们用最规范的餐桌礼仪品尝着用杀害生灵换来的鱼翅;君不见贿赂包庇之门永远为权贵敞开;君不见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被文化快餐席卷得“一丝不挂”;君不见21世纪中国璀璨如东方明珠却无法抹去市井中那一点点暗瘤……

时代呼唤道德。

我们需要一条绿色的准则,来指引我们“低碳生活”;我们需要一条仁义准则来保护亲如弟兄的生灵;我们需要一条光明准则,来践行正义的职责;我们需要一条信义准则,来守护我们五千年的传统。

时代呼唤道德。

中国要用用礼法来约束秩序;用诚信来约束誓言;用仁义来约束残暴。

时代呼唤道德。

中国人要用道德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道德绑架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绑匪绑架人质,十分可恨;但这种绑架是以谋财为目的的。我们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可以动用警力,可以全民动员,让绑匪受到法律的严惩。但遇到道德绑架的事儿,麻烦就大了。你不能不支持,还不能表示愤怒,就像黑夜走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凶手是谁一样。你只能苦笑,咬牙,在被窝里捏捏拳头。

最流行的道德绑架,恐怕是公益二字了。按理说,做公益就像给慈善机构捐款一样,个人去银行走一趟就可以了,没必要吆五喝六,搞得地动山摇,扰得四邻不安。似乎你捐款,别人也必须要捐,否则,就是人格低下,只有自己品格高尚。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公益只是个幌子,名也想要,利也想要。这算是直线的公益。那种曲线的公益,就是不得利,直奔名去了。名气大了,利也就滚滚而来了。而纯粹的公益,则被挤对得空间越来越小。

我经常遇到些尴尬事,常被朋友邀去参加吃喝,但这种饭局不少是鸿门宴,起初并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感觉翻江倒海了。比如说,某位书商朋友,吃了饭,就拿出一份编好的书的文章清单让我看。我看了,连连点头,不错啊,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莫言,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都是名家的文章,质量很高。我说:“你这个版权问题怎么搞?”他说:“我这是宣传他们。”我说:“不用你宣传吧,这些人名气够大了。”他说:“我这是给孩子们做书,公益,他们怎么能因版权斤斤计较呢?”

我顿时语塞。朋友是做教辅的,做得很大。我很生气,便告诉他:“你做公益,最好自己去做,别拉上别人。人家想做,也不会用你这种方式做。”

我们彼此冷冷看了对方几眼,从此不再往来。

还有些机构,邀请我去做公益讲座。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公益本身,而是这些机构为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以公益之名来绑架我,在公益背后都有赤裸裸的名利收获。一个开绘本馆的朋友对我说:“安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吧。我要把全国的绘本馆做成一个联盟。”我说:“你做这个做什么?”他说:“我把家长们都拢在一起,绘本馆拢在一起,好编书啊,这样全国绘本馆都推!”我开玩笑说:“好主意,不过我建议,最好和教育部合作,把绘本做成课本一样,那样全国小学生人手一册,你做得就更大了。”朋友听出了我的讽刺之意,从此也不再往来。

生活中,道德绑架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益”陷阱。很多所谓做公益的机构或个人,摆出的都是名利的棋局,而你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道德与规则的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哈佛楼大火后,学生将违规带出馆外、已成珍本的图书交还学校,校长表达感谢后将其开除。校长的做法是否妥当?学生所受待遇是否不公?“道德”与校规相冲突之时,该如何作为?

私以为,校长的做法、学生所受待遇是妥当、公平的。

学生为私人目的违反校规,将珍藏图书带出馆外。倘若事件到此结束,毫无异议地,学生从校规与道德两方面来说都应受惩治。但哈佛楼发生了大火,使学生带出的书籍成为孤本。到此,学生违规行为该被如何处理?先是学生违规,后是哈佛楼大火,难道哈佛楼的大火或学生手持孤本书便能使学生违规的行为不再违规,因而不受惩处吗?或者,若哈佛楼未大火,学生便应受惩治;若哈佛楼大火,学生便不该受惩治?这显然不对,学生保护了孤本完全是偶然结果,对待违规惩处方式并不该受外界因素导致的偶然结果所影响。况且,动机上,学生也并非因预知火灾,为保存孤本而违规,只是为己私欲。

那么,为什么所谓的“道德观点”认为学生所受待遇是不公呢?这是因为,“道德观点”混淆了学生两个不同的行为过程。行为过程如上文,是为个人目的违反校规的行为,应受批判。行为过程二,则是学生深思熟虑后,在个人利益有受损风险的情况下,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将孤本交还学校,保障了学校、集体的利益。而这应受褒扬。因而,我赞同校长对两个行为过程,一采取开除处分,二表达感谢的做法。校长奖罚分明,学生所受的待遇是公平的。

校长之所以说“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正是因为“大众道德”“舆论道德”常常犯这类混淆错误,与屡经完善的校规相比,并不大可靠。

但是,又有观点认为,从处理方式可能造成的结果来看,学生可能因遭开除心生不满,下次不再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可能促进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发展。这其实是误解。先不说,校长并非只有开除,而是也有感谢。就算采取肯定的处理方式,也只是使学生产生一种假装为集体主义牺牲个人利益便可以得到好处的错误认识。而奖罚分明的做法将使学生认识到,违规就应受罚,但即使违规,也会可以进行补救而受认可、感谢。而从是否促进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角度说,倘若采取肯定的处理方式,只是促使其以后学会为利己行为添上伪装——假装为集体主义牺牲个人利益——而已。

综上所述,我认为校长的态度与做法无可非议,学生所受待遇正显示了校规公正,而非不公。当“舆论道德”与校规冲突,屡经完善的校规更加可靠。不过,对于“道德观点”,也应深思,不应抱有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

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过不近人情。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但我想说:“不以一德掩大眚”。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再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底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判,让道德占领人性的制高点,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良知的泛滥,一切公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对于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坏事的人,只有法律、规则能予以最公正的审判!

规则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剑,它以最为公平而肃穆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裁断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难以克制心中的欲望,试图触碰并打开潘多拉魔盒时,锋利的剑刃便虎视眈眈,令我们胆怯却步,远离堕落。

《简爱》中有言:“人们死后,每个人的灵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单是上帝,规则面前亦是如此。无论是穷凶极恶还是盗亦有道,规则会以最严苛的目光透视违规者的内心深处,冷漠,公正,不带有分毫私心。规则是公正与和平最为冷酷而称职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规则依据道德修订,是道德的体现。触犯法律、规则,是对道德的亵渎。那些妄图以道德之名行触犯规则之实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违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们也不能让规则的天平在道德的影响下摇摆。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学校长陈玉露在毕业典礼上劝导学生:“人大学子应身怀为民立命之道,抓紧规则这一准绳,守护信仰,守护规则。”莫让道德绑架规则,我们应该守护好规则这一社会准绳,以我们的行动,给社会带来一种正义的风气,让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规则的量尺,规划自己行为的边界,规划自己心灵不可逾越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职业道德议论文作文素材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这庄严的医学生誓词中,我们走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从此,我们便叩开了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征途,开始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为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

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就淳淳地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第一步得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总的来说,医生的优秀不仅体现在能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上。对于医学生也是如此。

学生学生,以学为本。作为一名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学生的根本前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医学,讲究的是实干加方法。面对浩瀚的医学海洋,自身的勤奋刻苦是有力的桨,积极主动是张满的帆,老师的引导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那短短的50分钟,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在课堂外,则应该做到“三早”—————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实践。通过临床见习与实习,帮助自己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如果说专业得知识和技术是优秀医生的硬实力,那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就是优秀医生的软实力。

我们都知道,“大医必大儒”。一位优秀的医生必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西方的先哲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药圣孙思邈,从国际战士白求恩到现代医生的楷模林巧稚,无一不是如此。而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来说,从事医疗工作是我们将来的主要职业生活,优秀医生的品质就是我们所应具备的品质。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还得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即医德和医风。医学生应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认识,进而将内在的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和习惯,塑造“止于至善”的完美医德医风。

激扬青春,缝中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激扬青春,茧中的蛹儿将会幻化成蝶;激扬青春,海中的蚌贝终能含石成珠。我们一路摸索,一路前进;我们激扬青春,立志弘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别让让成为一种道德绑架作文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让一让,或许能“让”出海阔天空;让一让,或许能见证美德的传承。可是有的时候,让,真的有如此功效吗?

北京艺考正结束不久,可是它带来的话题热度却有增无减。一名女艺考生考试结束后精疲力竭,头痛发作,独自乘坐公交车回家。中途,一位老人上了车,售票员却绕过了前面的青年要求这名女生为老人让座。女生实在是没有力气,就摇了摇头,说了声“对不起”。

老人却不满地嘟哝起来,“现在的小年轻怎么回事啊?我们当年下田干活一天都不累……”于是一整车的人都开始谴责女生的行为,却没有一个人让座。售票员甚至粗鲁地拉起女生,强迫她给老人让座。一路颠簸,女生最后晕倒在车上,也错过了第二天的艺考。

这一“让”,让掉了女生的希望,让掉了女生的年华。对于艺考生来说,每一年的艰辛都至关重要。道德,不是倚老卖老的工具。公交车上看似正义的“请你让座”,在这种情况下等同于耍流氓。这样的“让”,是否让人满意呢?

谈到这个话题,还是不得不提一提阮籍丧母的典故。阮籍的母亲去世的那天,她的兄弟姐妹都在母亲的灵位前哭泣。可他却仍在处理乡中事情,不肯让出一点时间给去世的母亲。乡里人都说他是薄情寡义的不孝子。几天后,等乡中一切事情处理妥当,阮籍才给母亲下葬。一路上人人都唾骂阮籍,说他不配来给母亲送葬。谁知,在他母亲下葬的那一刻,他竟哭得肝肠寸断,吐血七斗,从此缠绵病榻。

阮籍坚守自己的责任恪尽职守,连家中丧母这样的大事都不曾让他让出自己的时间。然而,这样的不让,在当时人们眼中确实大逆不道。试问若阮籍让出了时间,放下了责任,随乡中事情一团糟。他让了,是否还是要受人唾骂吗?让或是不让,评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再比如说,姐姐带着领养来的妹妹上中国梦想秀。当被问及她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想让妹妹与亲生父母相认,妹妹听了姐姐的梦想后坚定地拒绝了。当女孩说出二十多年来,处在同一镇子的亲生父母没有来看望过她一眼时,她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她说,她坚决不会作出让步。可是主持人周立波却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抨击女孩,还说出了“你在你儿子心里就是个尖酸刻薄的女人”的言论。节目一播出,立即引来无数网友的骂声,周立波和该节目也受到质疑。

这无疑是道德绑架。哗众取宠的个人主义,对独立自由意识的践踏。哪个孩子不想与自己血脉相承的父母相认?可是只有经历过最暗无天日的冷落和孤独后,才会显得有些无情。没有立场与态度的退让,会让社会失去个性,就此对进步的潮流作出“退让”。

让,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底线和立场,别让“让”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生优秀议论文:道德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也可以没有能歌善舞的才能,但决不能没有道德。知识可以去积累,才能可以去学习,但惟有道德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就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丝一毫都关乎节操,它不能用钱来买,不能用金子来换。道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道德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道德,人类就没有了核心,人类将自相残杀,争名逐利,世界将一片混乱,惨不忍睹。

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情、意、行的统一。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孕妇或小孩让座;随手拣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放进垃圾箱内;为辛劳了一天的父母献上一杯茶,尽一份自己的孝心;帮助同学解答一道难题;用自己的好成绩来报答敬爱的老师;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其实这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好公民。此外,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雏鹰”活动和“希望工程”的活动等,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这样,我们的道德观念会再次升华。

三国时的刘备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教育自己的儿子,它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值得我们知道并铭记在心,他反映了古人的道德观,直至现在,仍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还有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古人良好的修养,也是古人重视道德的表现。既然古人都有这样的道德观念,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就更应该努力发扬这种优秀的品质,并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丽。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让我们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扞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道德绑架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女学生坐在座位上看书,一对老夫妻上车后,老太表示老伴身体不好,希望女生让个座,谁知女生来了句:‘我要复习功课’……”日前,一名网友将自己在轨交上目睹的一幕发到网上,还将不让座的女生照片公诸于众。“复习女拒让座”事件立即引来大量网友关注,不少网友纷纷效仿,将拒绝让座的乘客照片发至网上。

“让座”问题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因为这里面包含了道德观、是非观、权力观等等内容。也许我们可以对让座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乘坐公交车,是一种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才乘上车,从法理上讲,也就享有了同等的“权利”,不存在一些人“理应”为另一些人让座、“理应”为另一些人做出牺牲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以规定的价格购买了乘车权,他就有“权利”不给他人让座,他就没有必须为他人让座的“义务”。如果他把本来可以坐下去的位置让给别人,他就是做了本来可以不做的小善事,他就应当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和赞美,至少应该得到被让座者的一声感谢。

但是,长期以来,把本属于“个人权利”、“个人品质”范围的让座纳入“社会公德”的范围,就使人们普遍有着心理上的别扭和错位。有人之所以不愿让座,或许出于一种不服气的心理:我也是花钱乘车的,我忙了一天也快累趴下了,凭什么说我不把座位让出来就是“缺德”,就应该受到谴责?在给老弱病残孕这一面,固然大多数会对让座者或冷或热的道一声谢,但也有人视他人让座为理所当然者。有的人在别人为其让座后,连正眼都不瞧人一眼就坐下了,有的人坐上别人让出座位,就像收回被别人借去的东西。更有甚者,上车后见无人让座便发牢骚、恶语伤人。而把让座看作“社会公德”,这些人的做法亦无可厚非。因为让座了,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用不着感谢;而不让座,则“缺德”,理应受到责骂。

把干涉他人的权利当作一种没有社会公德心来谩骂、侮辱,甚至将照片发布到网上公开谴责,无疑是一种将自己所谓的道德绑架了另外的道德,甚至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这种行为已经越过道德、触犯了法律。

让座本身是一种美德,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是强迫的,对肯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者,变谴责为劝导。不再声色俱厉地说,你们不肯让座是“缺德”,是不讲“公德”,是良心让狗吃了!而应当对他们说,你本来可以不让,但如果让了,就是在行善,虽然是小善,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对老弱病残孕,也应该提醒他们在别人让座时别忘了报以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这种冲突也许会少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道德绑架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9月4日下午1时许,武汉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据目击乘客说,老人们就站在男青年身边,可能是没有站稳碰到了他,男青年骂了几句,老人称不让座也就算了,何必要骂人。争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几拳。

诚然,该事件中的两个“主角”都有错。年轻人火气大,“汉骂”挂嘴边实属不该;老年人因年轻人没让座而拳脚相向也令人大跌眼镜。“该不该让座”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火,烧的可谓是愈演愈烈。

固然,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因为没有通过让座来彰显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谴责,这是对道德的误读和滥用,是对权力与义务的混淆,笔者认为,让座是道德层面的自律,而非公民的义务。乘客买票乘车,即与公交方面达成了契约关系,乘车时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拥有了相同的权利,故而乘客享有做出让座亦或是不让座行为的权利,仅因为乘客没有让座就对其进行道德“轰炸”显然是不公平的,而通过暴力手段来索取所谓的道德权利更是不可取的。

沈阳一女孩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时,因嘟囔了一句“为什么偏是我让座”,遭到老人家属暴打;杭州一位小伙因没给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让座,被扇了5个耳光;石家庄一70岁老人因向一女孩索座被拒后竟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腿上……近年来,类似这种强制让座、暴力索座事件层出不穷,让笔者不禁想问,是谁给了这些“弱势群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肆意辱骂,甚至是袭击他人的权利?

长久以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让座是文明的举动,是一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体现,那么,不让座自然就站在了文明的对立面—不文明、不道德!正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使得我们在面对他人不让座时,自然而然的将这种行为与社会冷漠、道德沦丧联系在一起,由此导致了部分“弱势群体”理所应当的接受他人让座,甚至是强制、暴力胁迫他人让座。殊不知,买票乘车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权利,让座是将自己的权益过渡给别人,不让座也一点儿错没有,套用甄嬛传里熹贵妃的一句话:“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当然,“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爱幼”亦然,只有公众自觉践行“尊老爱幼”的道德行为、主动弘扬美好道德的社会风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同时,笔者在此呼吁大众,遇到问题时多换位思考,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绑架美德,不发自内心意愿,又怎能称得上美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莫用道德绑架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亘有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源远流长。在千百年前,《世说新语笺疏》中就早有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于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谦让的意识也渐入人心,仿若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但是如今,谦让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

在儿时的记忆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妈妈,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坏了小汽车,我抢回来它还打我!”面对弟弟的胡闹,满地的狼藉,心中难免充斥着委屈。我们渴望着公平的对待,期待着有个人能站出来说出我们作为长者的心声。而等来的却是家长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坏就弄坏…你应该让着他”这样类似的言语,于是,“谦让”便衍生成为我们肩上不得不担负起的使命。其实,在我们在严格死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却遭到了那些以道德为名的约束或阻挡,最后被颠倒了黑白。于是我们大胆发问,何错之有?真相便是我们都盲目于“道德”的旗号,而被进行了行为上的“绑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天津重建之时,马云的微博却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宝了”“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好在逼捐的网友声势浩大,反对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数,“你有钱就得多捐”,在逻辑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慈善的首要原则就是自愿,哪怕他是中国的首富,他也有权力决定捐与不捐、捐多少,无人可以强迫,更没必要挥舞道德的“凶器”,去胁迫其他人要怎么样去做。就像韩愈在《原毁》中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义务,我们应该去呼吁人们去做,而不是由此化为了利器,去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做好事,也不应该勉强别人也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道德最适合来约束自己,而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人们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为它的无害,能够逐渐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平息纠纷与风波。可如果道德成为人人手中强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会成为每个人毡上的针、背上的刺,设法拔去。

毋庸讳言,在五千年地域文化的光辉下,道德已然深入人心。现实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的“利器”,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适,反而会煽起群众的躁动,舆论下的风波;反而违背了遵守道德的初衷。莫不如理性的面对,去还原事情的本真,也是时候将道德放回它原本的位置,在运用中以事论事,这样在许多问题上也会少些偏颇。

[莫用道德绑架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高考作文:莫用道德绑架规矩

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

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过不近人情。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但我想说:“不以一德掩大眚”。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再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底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判,让道德占领人性的制高点,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良知的泛滥,一切公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对于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坏事的人,只有法律、规则能予以最公正的审判!

规则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剑,它以最为公平而肃穆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裁断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难以克制心中的欲望,试图触碰并打开潘多拉魔盒时,锋利的剑刃便虎视眈眈,令我们胆怯却步,远离堕落。

《简爱》中有言:“人们死后,每个人的灵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单是上帝,规则面前亦是如此。无论是穷凶极恶还是盗亦有道,规则会以最严苛的目光透视违规者的内心深处,冷漠,公正,不带有分毫私心。规则是公正与和平最为冷酷而称职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规则依据道德修订,是道德的体现。触犯法律、规则,是对道德的亵渎。那些妄图以道德之名行触犯规则之实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违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们也不能让规则的天平在道德的影响下摇摆。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学校长陈玉露在毕业典礼上劝导学生:“人大学子应身怀为民立命之道,抓紧规则这一准绳,守护信仰,守护规则。”莫让道德绑架规则,我们应该守护好规则这一社会准绳,以我们的行动,给社会带来一种正义的风气,让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规则的量尺,规划自己行为的边界,规划自己心灵不可逾越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道德绑架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住在广州,最方便的是看,今天看到万科老总王石又在道歉,为自己当初救灾捐款的"吝啬"言辞,其实,王石此举有明显的公关意味,还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生命.未必理解成良心发现.也不必解释为"完全虚伪".

这两天,又在争议捐款"排行榜"问题,有人提出,以捐款数额来确定"慈善"的程度,来进行道德评判,无异于“道德绑架”!

中国有好多事都是这样,好事办着办着就办出了‘中国特色’。

昨天小妹对我说:“贵党怎么搞慈善、捐款还要定数额,还要党组织出头来操作,有没有搞错?”妹妹是非党知识分子,又在国外留过学,她说:“慈善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怎么搞的象作秀,象政治运动?”

上月,刚从山东回太原,听说学校统一捐过款,我们部门除领导外,每人捐50元,提前就造好表,别人替我交了。捐款名单贴在校门口,后来有一位学生‘意味深长’对我说:“我看了捐款表了,学生都有捐一千的。”我说:那只能说是他家长捐了一千。后来捐“特殊党费”我还主动多捐了些,除了觉得自己工资与青年教师差距较大外,多少有恐惧舆论的潜意识。

突然有了这样的推论:捐款最多的,就是最“慈善”、最道德的,依此排队,那么只有李嘉诚、比尔.盖茨才有最高的道德,既然捐款数额多,才是慈善和有道德的,那么没有钱的穷人,连道德都没有份了,再往下推:只有有权、有钱才能“道德高尚”,他们占据了财富制高点、权力制高点、还自然的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民众还有什么?连善意都那么卑微!更可悲的是,还要受到‘道德’的追问和批判。

一句名言:大款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大腕代表了先进文化,大官代表了最广人民的利益,这就是‘三个代表“了,现在他们还共同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最大的“慈善”——因为他们有钱!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慈善是一种心中的悲悯和同情心的善意表达,每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权有钱的人可以用物质金钱来表达,每钱没权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任一种方式表达,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首先自己就不道德,所谓‘慈善’也会打个问号。何况,有能力捐很多的人,他们本来占有的社会资源也多。

王东成的太太是位大夫,听说她要请两个月假,自费去地震灾区服务。我和我先生说;你是技术人员,做过厂长,对设备、生产、工艺熟悉,可能的话,去灾区免费服务几个月。他说可以,可以先通过有关组织联系一下。

其实,普通人的善意经常最感动人,也最实在,与排行榜无关,而且不是沽名钓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考试不等于道德测验议论文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大意是,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正当他寻求自救之时,却碰到了一个冻僵的人,他的心灵经过“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选择将这个冻僵的人救醒,最后两人双双脱险。作文提示中说,“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我不知道,如果考生在作文中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遇到这种情况他会选择保全自我,或者考生讲述现实生活中“触动心灵”的选择时,并没有表达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这样的作文会不会被判为“跑题”或中心思想错误?

估计没有多少考生敢这样写,实际上他们别无选择,不管内心是怎样想的,他们都只能乖乖地就范于命题者预设的主题和思路,用崇高、正义、勇敢、无私等冠冕堂皇的辞藻去抒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动人篇章。

实际上,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生与死、为己与为人的非此即彼的道德考险,也很难作出果敢的选择,何况是18岁上下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切身体验过“触动心灵”的选择?又有多少考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我真的很同情考生们,本来高考的压力就非常大,现在又要他们在闷热的考场里,在短短的时间里化解道德难题,消除道德焦虑,作出“心灵的选择”,这简直是一种近乎残忍的苛求。

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们惟一可选择的,就是编造虚假的道德故事,抒发虚泛的道德情感,表达虚夸的道德理想。我不能说考生们选择舍身取义是错误的,更不能说所有考生说的都是假话,但至少大多数考生是不敢写出自己真实想法的。

回忆一下,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全国卷)试题,都和伦理道德有关,无论是今年的“心灵的选择”还是去年的选择“诚信”,都是极其艰难的选择,都象是在借高考作文“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准,让考生陷入虚拟的道德困境之中。实际上,作文考试就是作文考试,它首要的任务是考察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作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更不是道德测验。即使政治考试和道德考试,也只能考察一名考生对于书本上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掌握得如何,没有任何一种考试能准确测量一个人实际道德水准的高低。

明明知道考生们的真实想法及实际道德水准与预设的作文主题有差距,却为何硬要“拔苗助长”地设置一些连成年人都回答不了的道德试题?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回复“言为心声”的本来面目,让考生们真正有话可说,让他们的心灵真正能够自由地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