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读书的作文乐乐课堂(热门七篇)

导语:在我理想中的课堂上,老师讲课非常生动有趣,教室里的气氛很活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课堂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278

作文

7

篇1:《生命里的七堂课》读书笔记:把握生命的课堂

全文共 2448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为学校的课堂最重要,教会孩子们读书学习成才。为了能够适应激烈的教育和社会竞争,人们不惜通过种种手段,把学生和教师捆绑在课堂,对知识的学习,对考试的服从,让学校课堂的承载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今天看了《生命里的七堂课》这篇文章。对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在人生的长河里,学校课堂不是唯一,不是根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课堂外,每个人的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堂课,需要我们主动去体验它,感受它和触摸它。

人生的成功也不决定于学校课堂。学校课堂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好看的“分数”和竞赛的骄傲和烫金的文凭,但是学校的课堂却远离社会真实的生活,远离学生将来人生的真正战场,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课堂获得人生实战的所有素质和心理品质。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把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社会与现实生活世界。作为教育者学会教学生一天,为学生考虑一年,教学生一年,为学生考虑一生,必须学会用“全人”“实战”“超前”的视角去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上好人生的每一堂课,因为,孩子的成功和未来,不在学校课堂,而在未来更为丰富、广阔的世界。

因此,让我们经常超越学校课堂,怀揣希望和使命投向未来的生命领域,满怀激情走向我们生命里的新课堂:

第一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追求完美”。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追求生命价值的长久和美丽。“追求完美”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一种境界,也许我永远不能到大的顶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欣赏一路美丽的风景和天边绚丽的彩虹。“追求完美”是一种责任和态度,责任心有多大,追求的境界就有多高。

第二堂课:记住“上帝看得见”。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生命价值与美丽。价值和美丽于精细中、精益求精中无处不在。我们不妨效仿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把教育和工作看做科学和艺术,在教育希望的原野,播种美、创造美,对每个生命负责,精耕细作。如果我们的今天努力还没有人能够看得见,请相信自己、相信菲狄亚斯所说“上帝看得见”!这句话。即时没有上帝,但是,我依然可以相信,相信自己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开发。排除外界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一切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心灵的干扰,奋勇前行,只要灵魂一息尚在!历史与未来也一定能够看得见你的努力与价值。

第三堂课:学会“终生学习”。“终身学习”这是重要的一课。我相信贴近时代脉的每个人都听见了这样的声音。世界的新信息在以10的N次方的速度增长着,学习是这个时代的行走方式。我们的每一天都必须这样的行走。德鲁克说:“这种学习方法不仅给我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也强迫我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我所学过的每门新学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德鲁克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的飞行者,而且飞出了高度和广度。终身学习,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新的宽度,价值才有新的高度。

第四堂课:学会“定期检讨”。也就是自省和反思。一位名人说过“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生命可以重来,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可以成为伟人。”学会静思反省是生命里重要的一课。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我们学校开展自省教育,进行自省训练,我们不知不觉在静思自省、反思,在“定期检讨”中提升和丰富了生命的价值和内涵。专业的反思可以推动专业的成长。德鲁克坚持“定期检讨”,在遇到挫折和可能的时候,总会想到总编辑曾经给他讲过的反省课。每年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那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应该做而没有做,那些地方没有做好。然后,在提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他成功了。我们呢?这一课仍在继续。上完这一课,在发自内心的自省反思中,成熟着,生命有了自主发展的能量。

第五堂课:努力获得“高人指点”。高人就是生命里的贵人。他不一定是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甚至不一定是你的朋友和亲人,他甚至可能是你的“敌人”和“仇人”。因为他对你的残忍和无情可以让你变得坚强。他可能成为你成功和意志的磨刀石,让你的生命充满战斗的激情和意志。高人并不遥远,也许就我们在身边。关键我们是不是够谦虚和主动,是不是能够像鲁迅那样心存浩然,敢于直面人生的惨淡。其实领导、同事、甚至学生都在某个时候都能够成为我们的“高人”,他们让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甚至发誓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战斗下去。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0多年来的经验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大多数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数。原因就在于他们可以轻易地享受所谓的财富和成功甚至荣誉,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第六堂课:学会“反馈比较”。目标和结果比对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发现这种目标与结果的比对方法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德鲁克都是这么做的。德鲁克说,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后也显示出一个人不能做什么,因此以后就不要逞强。知道个人的优势所在,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

第七堂课:你知道“熊彼特的启示”吗? 其实“上课”前我也不知道,但是德鲁克知道,他永远不会忘记熊彼特和父亲的那次对话,他从中得到了三点启发: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记住他什么;二、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三、能让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住的事。

他所说的“让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里的“不同”应该是更加幸福快乐健康。因为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成功、快乐和幸福,这是生命应当追求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是我们得到了多少,是因为我们贡献了多少,世界因此进步改变了多少。有的人活着让别人感受不幸和痛苦,这样的人随活犹死;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让别人减少不幸和痛苦。这样的人随死犹活。

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生命的堂课内涵丰富博大,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学习和思考。但是,什么时间努力都不算晚。现在,第一堂课已经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读书笔记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收集到的关于如何提高课堂质量的看法、。

新课改已经提出了多年,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静悄悄,更好地解放了学生的手,眼,嘴和思维,也就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改之路走得艰辛。最近,结合新课改我们学校组织学习了《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一书。通过学习,使我从理论上理解了新课改,也看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就《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合理的选择。1.对于一些规律性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2.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讲授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出示这样一道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在以下条件下:1.∠a=∠c,2.∠b=∠d,3.ab//cd,4.ab=cd,5.ac//bd, 6.ac//bd 中任选二个条件,问哪些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能?并举反例说明。本例若让学生独立完成很有可能考虑不全而丢失一些结论,这时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猜想、论证,可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并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大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旨在活跃学生思维,拓展思维强度,使学生能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诚然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的实施。惟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真正意义下的合作学习,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加有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质量和效率: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命线》读书笔记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当"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的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当更多的人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课标"时,我们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环节转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上来。"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其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然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否有效首先是看探究或合作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否有价值。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长,明智,聪慧起来。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联想,创造,也许正是数学教学的要义。

"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借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形成问题如何有效地呈现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精心思考和策划的。我们在具体数学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精,问在关键处,新旧知识转折处,即把学生的思路接到其"最近发展区"内。要在难点,疑点处设问,使学生不断感到刺激信息的新鲜,不断产生探索的乐趣。

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一: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课,屏幕上出示了一则公告:我校将于2006年3月搬迁至学道街12号。祝愿同学们在新校区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师问:"看了这则公告,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环境,位置,大小——面积。接着问:"猜猜看,新校园的土地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不规则图形。

评价:一开课就将学生引向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学校搬迁。一则公告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老师将顺势把环节引向了对旧知识的复习。

教学片段二:在学习"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课前我布置了调查活动"人体所含什么物质最多所占人体的比重是多少"。在课上学生宣布调查结果"人体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师问:"根据这个条件你能联想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联想到许多信息:把人的体重看成单位"1";其他成分占1/5;如果把体重看成5份,水份占了四份;体重是所含水份的5/4……接着老师要求根据这个条件,自己再补充条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于是学生提出了"一个小学生体重30公斤,问所含水分有多重"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所含水分24千克,问这个人有多重"的除法应用题。

评价:从课前调查到课堂联想再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孩子们总结时说:"没想到人体科学知识也与数学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生活真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数学知识来源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蕴涵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提出问题,揭示本质。

教学片段三: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大小与边无关,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是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教学中,学生人手一个活动角,师问:玩一玩,变一变,与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怎样的情况下,角会变大;怎样的情况下,角就会变小。这一切是谁在作怪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实践操作很顺利得到了结论。

评价:用设问开导,结合学生的操作,巧妙地展现了角的本质属性,学生颇有感受。

通过"头脑风暴",创设学生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

教学片段四:《比的意义》一课中,出示镜框图:长5分米,宽3分米,要求学生比较镜框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生提问:长比宽长多少宽比长短多少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对学生的问题分类后引出课题"比"。紧接着师问: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什么是比谁和谁比怎么比比如何读,写怎么求比比与除法有关系吗师说:"同学们,你能独立帮助我们解答以上问题吗"几分钟的自学,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际之间的交流,联系了大量的实际事例,认识了比。

评价:以问引问,给学生创设了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依靠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个人思路局限时,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理解,能相互启迪,引发联想,激发灵感。

当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对问题正确表征并主动激活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必能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全面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读书乐乐读书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读书,一天不读书心理就觉得痒痒。

星期六,我准备今天不读书了,反正明天读个四小时就够了,今天就陪姐姐和弟弟玩个痛快!可是没想到,刚玩一会儿,就心理不平衡了,马上跑回去,拿起《十万个为什么》就走,不一会儿就赶上了姐姐的“队伍”,可姐姐好象没发现,继续走自己的路。(不好!说漏了嘴!既然说漏了嘴,就继续写我说漏的部分。)既然这样,我索性坐在路旁专心致志的看起书来,哎!书真好看,我希望一生都在看我喜欢的书,所以,我把当时所要做的事全忘了。

忽然,姐姐给我当头一棒,这一棒可把我从“书的海洋”中,拉了出来,姐姐气势凶凶的说:“什么吗?你在开开心心的看着自己喜爱书,害的我们从健身场跑过来,你知道我们累不累啊?你还是不是男子汉啊?”我被说的无地自容,没办法,他们防止我在看书,“押”着我去健身场。哎,为了不让他(她)们在跑一次,我也心甘情愿当他(她)们的犯人。

这就是我,我在书中快乐的翱翔着,非常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读书乐乐读书小学生优秀作文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读书有何乐?即使有,也只不过是黄连树下唱小曲,苦中作乐罢了!”有人干脆说:“读书太苦!”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分数读,那便陷入了题海,只会一再的背诵,不会去探求,那便是件苦差事。若读书是为了探求真理,那么离真理越近,就越发现真理的迷人,那便是:“读书乐,乐在其中。”

犹太人将读书置于很高的地位,孩子一出生,他们便会在书上涂上一层蜂蜜,让孩子去舔,所以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也会将书放在枕边和过道上,可供随时翻阅。在犹太人眼里,书如同蜂蜜,读书就好像蜜蜂在采撷花粉一样;打开一本书,就好像打开一个快乐烂漫的乐园。可以这样说,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以读书为乐已经深深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里,也使他们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光芒四射,据统计,从1901年至今,全世界共有80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其中犹太人就占了近1/4,而犹太人的人口数量不到世界人口的万分之三。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不错,书中的知识仿佛一道道美味佳肴,有着享不尽的酥脆口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作者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那淡淡的甜香轻柔地滑过鼻子,给人以无限遐想;《西游记》中本领高强,急性子的孙悟空就像一道香辣的川菜,给人以香味浓郁,烈辣入口的感觉。这一部部好书,如牛奶般醇香,如咖啡般浓郁……让人咂嘴不已,给忙碌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读书,其实大可不必讲究。古人“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看似不雅,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而今,公园里的“晨读”,公交车上的“走读”,倚床点灯的“夜读”,又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正如有人所说的:“先要把读书看的很平常,才可以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指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只有把读书看作是平常之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乐读书”的意境。

在我看来,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充满哲理的书,是一件浪漫的事,我很喜欢文字与文字之间那跳跃的韵味,就像茶一样,虽然味道不如果汁般甜美,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茶香。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段落都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韵意,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读书“苦不苦,乐不乐”关键在于为谁而读,为何而读。《左传》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读书亦如此,干一切事情也是如此。让我们以读书为乐,去快乐地阅读,一起领略人生真正的快乐吧!

[读书乐乐读书小学生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以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事先在备课中预料到,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来灵活展开教学活动。

案例:爸爸是哪一天回家的?

在四年级有关“平均数”教学一课中,教师在巩固练习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爸爸出差,5天么没回家,这5天的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

生:用90÷5=18,18应该是5天里中间的一天,5天出差的日期应该是16、17、18、19、20号,所以爸爸回家这天应该是21号。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同,到此时,教师也认为教学任务基本已完成。突然有位学生举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五天会不会是上月地饿和下月出的5天呢?老师一下怔住了,因为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呀。但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因势利导地说:对呀,这位同学提出了老师也没想到的问题,怎么求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很快讨论出爸爸出差的日期数是:28、29、30、1、2,但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说这不是5个连续的自然数。其实,老师在设计这道题目时,没有考虑到日期的特殊性,产生了一个失误。这时,冷静下来的教师马上抓住这个信息,问道:能否把这倒题目稍作修改,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了呢?既而教师引导学生在例题中加上限制语,如“爸爸三月份出差”。

对于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回应,利用来自于学生的信息,不但即使调整、补救了自己的教学,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