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 的观后感500字(经典20篇)

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寄小读者好词好句,欢迎阅读。

浏览

2410

作文

181

篇1:朗读者观后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这是昨晚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 许渊冲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说起曾经翻译的《别丢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几句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梦似的挂起

不知不觉中内心哪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几十年, 隔着满是灰尘的历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我们的内心合奏一曲。

这一段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声音颤抖,热泪盈眶,我看他却是那么可爱。 作为快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经历远比普通人复杂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会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动 反观自己,慢慢的变的不愿意去认真的读书了,宁愿去听别人讲 身体的懒惰会带来疾病,精神的懒惰会使人变蠢 曾经想鲜衣怒马改变世界 而今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被迫成为了不愿意成为的人 却从不肯大刀阔斧改变一切 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就多读读书吧 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成为一个思想上比较丰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 这句话对自己讲了很多次了 认真的去做啊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嘉宾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老演员的台词功底真是没话说,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 情感 进入了那样的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霸气”高娃读完也留下两行热泪……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粗俗泼辣的虎妞、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 人物 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连董卿都调侃她说,好像她一登上舞台,就在饰演母亲。

斯琴高娃的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提到母亲最多的两个词是瘦小和坚强。她说:“妈妈总是说,我个子小小的怎么养出你这么个五大三粗的孩子呀。”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妈妈也不轻易掉泪,反而是想到子女时让她落泪。

“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斯琴高娃说道。她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妈妈吴云的影子。她甚至比她妈妈更坚强,董卿问她,还记得最近一次落泪是什么时候吗?斯琴高娃答不出。不过在第六期《朗读者》的节目中,她却泪落当场。这一期节目真的很值得大家去看看,特别的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用朗读传达情感,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加持,《朗读者》首播之后,在一众以颜值为看点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为主旨的综艺节目中已经脱颖而出。这几天,观众、网友都在“安利”央视这档口碑爆棚的新节目。

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导演也向董卿用两个字“惊了”来形容第一观感,他还盛赞道:“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网友和观众纷纷赞扬,“终于不用每周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低俗的喜剧和综艺节目了 。”“央视越来越给力了,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真心为我们做好节目啊!”“每个周末准时看电视,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小鸟啁啾,把我们从沉睡中唤醒。侧耳聆听,春花招蜂蝶,夏虫闹草野,秋风拂落叶,冬雪拍窗棂,大自然在从容不迫地朗读着四季之歌。

在人生的大舞台,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风云人物,又是怎样用真情,用阅历,来朗读他们曲折的人生,引领我们走进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呢?

每周六晚8点,董卿会如约而至,在《朗读者》的节目里为大家开启一扇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沐浴春风般的文字,触摸万千世界,倾听朗读者或沧桑或稚嫩的声音,一同去沉思,去游历,去流泪,去感动。

《朗读者》 自今年2月18日开播以来,已有9期节目缤纷登台。“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

“告别”“勇气”“家人”,每期的主题,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阶层,展示人性的复杂,大爱的无私,真情的可贵。每一次朗读,都捧出了一颗真心,都流露了真性情,如汩汩清流,浸润着屏幕前无数观众的心。

遇见,是生命的一种偶然,更是创造美好的必然。

陪伴,是平淡日子里的繁琐,更是倾其所有的付出。

选择,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智慧,更是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

勇气,是退无可退的破釜沉舟,更是摒弃世俗的果敢与担当。

让我们的学子与《朗读者》来个美丽的约会,拿起手中的笔,去记录沧桑人世中最美最强的音符,抒发观后心得,汲取成长的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4月8日,“体操王子”李宁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他表示“做一个战士”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还在节目中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第八期江一燕观后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上演以“勇气”为核心主题的朗读。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收获很多勇气,这些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长大后的各种困苦。大众眼中的江一燕,热情且充满活力,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但在《朗读者》的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

这种孤独的改变起始于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师,江一燕坦言,这位名字中也有一个“燕”字的“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说:“突然有一天有这样一个老师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亲密的朋友,我觉得完全改变了我。”

在江一燕的记忆中,最幸福时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师骑车送她回家的时候,“在一个孩子很孤独的阶段,她让我觉得很温暖。”甚至现在江一燕坚持的公益支教的事业,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师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邹市明、冉莹颖一家朗读意外频频 却被赞"有爱"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手机》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他拍的电影,大多都离不开自身经历。

他曾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道:“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年轻时他是文工团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女兵情结、战友情谊这些青春的美好让他永生难忘。节目中,冯小刚笑言:“每个战士的心里头,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为了跟文工团女兵打个照面,我会算好她们经过的时间,假装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可能要来回走三趟才能碰上一面。”

现场冯小刚还分享了一段小时候的经历。他说,那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而他对喜剧的兴趣,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大院礼堂,就是承载了他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是一件人人都会做的平凡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恨不得天天必做,对朗读无比反感,但今天我在《朗读者》节目听到这段朗读时潸然泪下。

朗读者是斯琴高娃,她扮演的孝庄太后已是家喻户晓。她读的是贾平凹献给母亲的一篇散文,声情并茂,句句动人心弦,微微颤抖的声音却坚强有力,当我听到“我在地上,她在地下。”一句心灵一震,想起了那一幕。

那时我还小,那天的事已很模糊,记得是我做错了事,母亲罚我面壁思过。我不高兴,一心想着玩儿,便开始闹。踢坏了小板凳,弄翻了花瓶,踩脏了沙发……躲在卫生间里大哭大闹,突然我听见了几声抽泣—是母亲在哭,我不知怎的,心痛了,一下冲出来,紧紧的搂着她,莫名的乐了……记忆的长河中这段已是记不清了,也很少回忆它,如今竟因看一个节目,听一段朗读,唤起了那段儿时的记忆。现在拨开母亲的黑发,那一根根银丝闪烁的岁月光芒,有几根是那时添的呢!去问那已逝的光阴吧,我也猜不到啦!时间啊,慢下你的脚步,让我再多看几眼母亲那年轻的容颜;记忆啊,慢下你的流逝,让我再多回想一下母亲那灿烂的笑脸…………泪花在我心头绽放。那是一朵坚强的花,一朵充满爱的花,一朵永不枯萎的花。

晶莹的泪花里有多少讲不完的故事呢?母亲坐在阳台上读着海子的诗,让她静静地读下去吧!我愿做她永远的听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录制点不在中央电视台,而在南六环外面的大兴区,一个租来的演播厅。这儿非常偏远,从北京南站出发,高速上不堵车也要开40分钟。到那儿一看,周围全是工厂厂房,录影棚隔壁倒是就有两家经济型酒店,开在同一幢楼里,共用同一个服务台,左边是莫泰,右边是如家。不仅来录节目的嘉宾都住这儿,节目组的编导摄像们也住这儿。所以,这么偏僻的地儿,这两家酒店倒是天天爆满。

节目组请的每个嘉宾,都有一个专门的内容编导从头到尾跟着,负责胡大师的是一位85后的小王编导,刚满30,在电视台已经是老前辈了。每次录节目,都要在这个六环以外的录影棚连待半个月。因为工作太忙,小王编导就把女友请过来,前几天在《朗读者》的录制舞台上求婚成功。

看《朗读者》的时候,无论是董卿还是每位嘉宾,皮肤都超级好。这其实是灯光师打光的功劳。彩排的时候,有一位叫珈妮的工作人员代替董卿坐在位置上调光,就是俗称的“光替”。每个嘉宾的光都打得不一样,按编导的话说,“您本人来了,调得好一点”。调光的过程很复杂,也很枯燥,十几个工作人员坐在黑暗的剧场里,盯着眼前电脑大的屏幕,不论名气多大的嘉宾,这时都得服从命令。编导们开玩笑说,自己“永远在请嘉宾稍等”。灯光师是比利时来的,节目组给配了个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当年那个立志要救国报国的少年,已经实现了他的诺言,却仍然精益求精,终身奋斗。

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时代的丰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终于告别了吭哧吭哧的绿皮车,乘坐着平稳舒适的高铁一日万里;我们终于不再担心临时停电,能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惬意地工作生活;当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牛!”,为祖国自豪的时候……

别忘了我们的英雄!

谢谢您!潘际銮先生!谢谢你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