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难忘铁道兵观后感经典20篇

回忆往事是一种很美的享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浏览

3544

作文

29

篇1: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全文共 4301 字

+ 加入清单

铁道兵,一支特殊的部队,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发展,他们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铁道兵的35年的历史虽成为过去,但不散的军魂铭记在铁建人心中,注定了铁道兵和中铁建的传奇。在寒冷的冬天,中国铁建与中央电视台倾情合作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开播,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了解老一代铁道兵的艰辛和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前无阻碍的英雄事迹,温暖着我们每一个铁建人的心,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铁建人应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_第1篇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你要问我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听着这首正气高昂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让我仿佛看到了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他们不畏流汗流血,勇往直前老一辈铁道兵们。

我有幸观看了《永远的铁道兵》,让我对铁道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1948年组建的一只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到1954年铁道兵军团正式成立,再到1984年兵改工至今已过去66年,这是一只从战火中诞生并壮大的队伍,他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解放后的建设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铁道兵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毅力是我们当今铁建人继续传承的法宝,身为铁建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老一辈人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薪火相传,军魂永驻,他们脱掉军装依然是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只劲旅,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新一代的铁建人。

影片中有着“登高英雄”称号的杨连弟,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下单面脚手架,攀上45米高的桥墩,并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在铁道兵里像杨连弟的英雄模范人物很多,他们心里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勇于精神,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到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再到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创下一个有一个的惊人之举。

我身边的铁道兵最年轻的现在也已五十多岁了,每当他们讲起年轻时,还穿着军装时,表情透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当时他们生活各方面条件与现在是无法相比,在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施工时,各方面条件非常差,隧道每掘进123米,就有一名烈士倒下,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他们传承了铁道兵传下来的精神力量,崇高美德,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作为新一代铁建人,老一代人给我们创造出了如此好的条件,我们将义无反顾接起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发扬和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为早日实现铁建梦贡献自身力量。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_第2篇

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该片以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工程为叙事依托,叙述了铁道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攻难克险,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和这支队伍脱下军装、走向市场30年来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走过了光辉历程,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铁道兵修建了30多条干支线铁路,长达10000多公里,占全国同期修筑铁路里程的三分之一。影片搜集了大量当时的历史纪录影像资料,采用情景再现,使我们新时代员工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铁道拨那个被党和人民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铁军”。

这支部队用血汗和智慧铸就的铁道兵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新一代员工心中,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历史风化,它如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依然迎风招展。

在新时代期间,从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到长大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老一辈铁道兵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表率,如同《铁道兵志在四方》之军歌广为流传。

我们项目部全体员工,通过观看纪录片、宣传展板等活动,要以老铁道兵为榜样,传承铁道兵高尚品德的精神,掀起了学习铁道兵精神、为企业发展助力的热潮,我们要发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到克服困难,保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素质,为企业发展建设努力做出贡献。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_第3篇

十集电视记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在中央十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该片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新中国建设,回放了当年铁道兵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从辽沈战役、抗美援朝中的炸不断、打不垮的铁路运输线到黎湛铁路、鹰厦铁路、成昆铁路、引滦入津等工程,连西方国家都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施工任务,我们铁道兵战士却在物资设备极度匮乏,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生产生活贫穷落后的窘迫条件下,将一件件“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可能”。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物资供应如此充裕,施工条件更是越来越好,与之相比,我们作为铁道兵精神的继承者,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工作,应对困难,不禁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继承铁兵传统,激发员工热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坚定信念

如今在我们的企业,大部分的铁道兵都逐渐步入了退休行列,还有为数不多的老兵们,从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厚重、质朴、坚韧和无畏。他们有的一辈子反反复复从事着一个岗位无怨无悔;有的一生都坚守在基层,奋战在施工一线不卑不亢;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时刻坚守着“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这一信念,长年和家人两地分居,直到退休。

当年,铁道兵战士在超乎想象的恶劣条件下,始终保持昂扬旺盛的斗志,在逆境下坚守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移山填海,筑路架桥,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铁道兵战士以为祖国做贡献为荣,以修好路,打好隧,架好桥为最高荣耀,他们的荣耀体现在这些铁路上、隧道里、石桥上,他们用青春、用健康、用生命换来了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如今,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给我们企业内部一些人员思想造成很大的波动,坚定不移地坚守铁道兵敢打敢拼,不讲条件,不辱使命这一信念,矫正以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弊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不折不扣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保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气概,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铁道兵精神,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考验,都要不逃避、不推诿,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才能保持我们的企业长盛不衰,永续发展。

二是要敢于挑战

“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帝国主义的哀叹,也是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对铁道兵的赞誉。

316公里的黎湛铁路只用了9个月修通了;697公里的鹰厦铁路也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再从贵昆、成昆到襄渝、南疆,他们所受的苦和累,他们所经历艰险和现在施工环境比一比,我们吃的这点苦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现如今,有些同志在项目建设碰上急、难、险、重任务就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发挥敢打敢拼,勇于挑战的铁道兵精神,遇到棘手问题便抓耳捞腮,怨天尤人,甚至打起来退堂鼓,还有的过于依赖组织,有问题就上交,要任务、要资金,最后还得要成绩,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名声。

继承和发扬铁道兵勇于挑战的精神,就是要学习当年的铁道兵在异常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忠于国家、服务人民,以小我服从大我,在血与火冶炼中,历练出忘我奉献的品格、演绎出人间的真情大爱。在困难面前,敢于面对、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以苦为荣、以险为乐。“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叶剑英元帅的题词,既是对铁兵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铁兵精神的高度概括。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我们要固化于心,代代传承,并凝聚成为我们新一代铁建人、乃至整个民族,战胜困难,突破险阻,永不言弃的挑战精神。

三是要吃苦耐劳

六十年代,铁道兵长期工作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工作强度大,物质条件差,所得报酬低。到七十年代初,他们的津贴每月大概是7块钱,长期吃的是压缩干菜,每天干的是打风枪、论大锤、扛枕木的重体力活,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以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修通了祖国一条又一条交通大命脉,许多人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老一辈艰苦卓绝的铁路施工中,我们要继续发扬他们不言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以艰苦为荣、以劳动为荣,以当铁建员工为光荣的思想,内鼓士气,外扬志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审时度势,牢牢把握住国家的发展机遇,提高认识,科学组织,精细管理,在重难点工程任务建设中,勇担重任,争创一流。

光辉璀璨的铁道兵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行。汶川抗震救灾、支援沙特麦加轻轨,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以及即将修建完成的2245公里的沪昆客专,处处都闪现着“铁道兵”的身影,在四年多的沪昆客专建设中,许多年轻的铁建员工,秉承着铁道兵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企业最需要时刻,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担得起风险,出色地完成了标准高、要求严、速度快的铁路客运专线,为企业树立了又一座亮丽丰碑。

四是要热爱企业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铁道兵一页页辉煌的篇章。从1948年成立铁道纵队,到1984年兵改工,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争中,为保障钢铁运输线畅通无阻,立下了丰功伟绩。在国家铁路建设中,铁道兵在一条条艰难险阻的铁路修建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0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成立与铁道部脱钩。2007年11月,整体重组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一路风雨历程,一路艰难坎坷。创建一个大型企业不容易,守住这份传统和光荣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的企业建设在广阔的市场环境下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30万铁建人也必须要有一种舍身忘我、敢拼敢打,不怕苦、不怕累的执着精神,要以一种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来守住我们这份“庞大的家业”,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企业,热爱我们的文化,更要热爱我们这个整个民族都引以为傲的“铁道兵精神”。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我们要团结一致,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全心全力地把中国铁建打造成业内航母,在国际化的大海洋中畅通无阻,扬帆远航。

《永远的铁道兵》收集了铁道兵各个时期、各个战役、各个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和线索。弘扬铁道兵精神,继承铁道兵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光荣传统,将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当前,我们要将铁道兵精神运用到施工生产,技术攻关,重难点突破上,为国家分忧,为企业解难,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铁道兵宣传片观后感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六十六年前,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铁道兵正式成为独立兵种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他们活跃在祖国的戈壁荒原、冻土沼泽、蓝海孤岛上,战争时则抢修线路,保障物资命脉和军事要线;和平时便开山架桥,为国家铺架安全便捷的交通线路。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三场大规模战争极大地考验着这支队伍。炮火隆隆,枪林弹雨,他们毫不退缩,坚定地建设、守护着交通线路,为胜利夯实了基础。“当时美军出动了很多战斗机、轰炸机到我军后方破坏铁路、桥梁,他们破坏一次,我们就重修一次,修修补补,绝不耽误物资输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当年战争中铁道兵不屈不饶的坚韧斗志。

承平时期,大自然便是最大的对手。鹰厦线、成昆线、贵昆线等铁道线路,面临着崇山峻岭、河川密布的难题,铁道兵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掀起了铁道建设浪潮,为福建、云南、贵州等偏远省份打造了出省通道,加强了各省的交流联系,推动了物资流通、经济发展。

一九八二年,铁道各师成立工程局,划归铁道部。铁道兵从此成为历史,但铁道兵精神一直传承下来。铁道兵们脱去了军装,但没有卸下那股“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锐气,依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山架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承铁道部队军魂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作为企业精神,鼓励员工发扬铁道兵精神,不畏惧艰难险阻,以坚韧的意志和先进的技术,攻克重重难关,不断争先创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都成为过去,然而,那面飘扬的八一军旗、那首回荡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依旧在那,在所有铁路员工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一个关于铁道兵的纪录片,记录的是在一九五二年抗美 援朝战争的朝鲜战场上,铁道兵在三年时间里,把原来只有107 公里的铁路修建到了 1382公里,而且铁道兵修建的铁路被誉为 “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美军出动58967架次飞机, 投掷炸弹190590多枚对我铁路线狂轰滥炸,在这种情况下,铁 道兵保证了铁路的畅通,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取得了铁路保证。能 得到这种光辉的成绩,是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 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 神,这种精神在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铁道兵;能取得这样的光辉的 成绩,是一位又一位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铁道兵战士取得的, 这些英雄的战士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铁道兵。

这一支英雄的部队,在完成历史使命下于一九八三年进行了 兵转工,退出了解放军的行列,形成了现在的中国铁建。而我有 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战争年代保证祖国的运输线路,在和平 年代,就担负起了祖国的建设。如今的中国铁建,在2006年、 2007年连续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分别排名第485位和第384 位;连续九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2006年排名全球 第六;按照工程承包业务收入计算,中国铁建自2004年起连续 三年位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商,是中国乃至全球 最具实力、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现在的中国铁 建己经涉及到了建筑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不仅修建铁路、公路、 桥梁及隧道,也参与到了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里面,为新时期的 祖国建设付出了全部的力量。在新时代曙光的照耀下,跟随党的 步伐,改革开放,团结协作,一步步地将中国铁建打造成今天的 行业领头羊。在建筑市场陷入活难揽、事难干、钱难赚的困境, 我们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需要我们继续弘扬铁 道兵精神,把铁道兵精神作为我们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作为 强大的精神力量,同舟共济,负重前行,用奋斗过关夺隘,用科 学发展破解难题。

工程项目部都是临时性的,做完一个工程就要奔赴下一个 工程,所以要发扬铁道兵在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留下的召 之即来,来之能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危 难时刻显身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神。哪需要你就去哪,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考验,都要勇于去挑战,在工作中不逃 避、不推诿,勇于拼搏,堪当大任。

我参加工作已经有6个年头了,深知这种工作的工作性质 是流动性大,而且只要工程开始就要到工程结束才会得到假期, 所以我们要学习铁道兵的志在四方、艰苦创业的精神。铁道兵的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哪里需要去哪里,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畏艰 难险阻,百折不挠,志在必得。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始终保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不折腾,不抱怨,忠诚企业,埋头苦干。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 一想到铁道兵精神就会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他们遇到的困难

比真是不值一提,所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作为铁建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拿出铁道兵的精神,在和平的 年代中,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当在工作中 想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 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时就热血沸腾,眼前的困难就不是问题 了,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11月17日上午9点半,我们锦佳苑党总支组织党员同志们观看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陈云纪念馆与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难忘岁月》,影片中展现的历史伟人在峥嵘岁月里的人文情怀,弘扬了延安精神、传播了红色文化,对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目前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影片结束后,老党员们纷纷激动地说:“这部电影是党员干部“两学一做”的生动教材,对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具有直观的教育意义,是一部革命历史 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应当组织更多的人学习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难忘的岁月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由湖南省委党校、潇湘电影集团、陈云纪念馆联合主办,电影《难忘岁月》在湖南省委党校大礼堂放映。

电影《难忘的岁月》以艺术的手法讲述了陈云同志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是第一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大银幕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空白。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电影《难忘的岁月》一经亮相即得到了广泛关注。6月24日晚,该片在“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新力量、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典礼”之“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环节亮相,独特的题材意义获得各界高度关注。6月28日晚,影片亮相“光辉的历程伟大的复兴——湖南省纪念建党95周年国产影片农村地区展映活动启动仪式”,受到韶山观众热捧。

湖南省委党校特别放映活动结束后,该片还将在上海等地举办宣传活动,将于7月在全国上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党员关于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是感受峥嵘岁月,学习革命历史,激发奋斗热情的有效途径。近日观看的电影《难忘的岁月》让我颇有感慨。电影主要讲述了讲述了陈云在1937年至1944年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与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在延安打人才攻坚战的历史故事。电影中有好多情景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甚至感动落泪。

一群热血青年为了追逐理想,不远万里奔赴延安。他们问站岗的八路军同志“延安在哪里”,八路军告诉他们“这里就是延安,翻过这个山头就能看见宝塔山了”。他们站上了山头,看到耸立在不远处的宝塔山的一瞬间,激动万分,双膝跪地,深情捧起延安大地的净土,双泪如雨下。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尚且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沐浴着党和国家发展创造的杏花春雨,更应该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始终胸怀理想信念,“计利当计天下利”,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勇于挺身而出,勇于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克难。

影片中,高士其同志身残志坚,毅然坚守课堂,把宣传抗日精神与课堂知识教学相结合,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同学们讲授生物医学知识。当上级同志询问他是否有什么需要的时候,他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最大的需要就是马上上战场”!高士其同志身体力行,不懈奋斗,最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鼓舞了无数人的士气。是的,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没有爬不过的坡、跨不过的坎、到不了的远方。

影片中,领导、组织对人才的关怀爱护更是感人肺腑。毛主席把新熬的猪油送给陈云,希望他能好好补补身体,“把木炭汽车里的火烧的旺旺的”;陈云把枣泥和主席送的猪油送给高士其,希望能增加他的食欲,增强他的健康……大家互相关怀、互相爱护、惺惺相惜。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条件如何不同,我们应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始终不忘家国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铁道兵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史诗般的十集纪录片《永远铁道兵》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在新的历史时期,编导者独具匠心,以凝重沉厚、质朴形象的渲染,真实地再现了这支“人民铁军”的英雄历史与辉煌功绩。作品全方位的满足了二百万已告别“八一”军旗的几代铁道兵将士们的期盼与热望,满含深情地告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铁道兵英烈,并以弘扬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唤起泱泱大国的英雄主义气魄,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强国梦注入了新的正能量。观后,令我们这些曾经的铁道兵老战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站在哲学唯物史观的角度,重新演绎一段宏大的历史侧面,必然是为社会现实的需要服务的。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铁道兵面前无险阻?为什么一代代二百多万铁道兵将士能在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的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生死搏杀中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为什么铁道兵能在和平建设时期以极其简陋施工设备,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大漠深处、高寒禁区创造出世界奇迹?可以肯定的讲,绝不是金钱的诱惑,绝不是“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因为,那屈指可数几块钱津贴、那药汤般的脱水菜、那令人难于消化的高粱米、更还有那炮火连天的残酷战争和人体承受极限的施工条件,是不值得任何人心甘情愿地冒死前往的。可是,我们可爱的铁军将士们却无怨无悔地承受了,做到了,并有8341名战友英勇献身,他们把自己幻化成一座座隧道、一幢幢桥墩、一条条枕木,用鲜血和生命支撑着两条不尽的钢轨,任凭时代的列车在自己的身躯上飞驰,更还有59234名战友光荣负伤致残……为什么?他们傻吗?他们不知道家中有年迈的父母?他们不知道家中有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期盼着团聚?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幸福和追求?不是的。道理很简单,是有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一种精神境界的驱使和引领,这就是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核心与内涵,就是具有一种打不垮、炸不断的“硬骨头”军魂。这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同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区别,也是人民军队几次三番战胜世界上最强大对手的利器,更是人民铁军以钢铁般的意志,无往不胜、所向披靡的根基所在。简言之,“硬骨头”是铁道兵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

但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源泉、具备与形成,绝不是铁军将士们头脑中先天固有的。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家不会忘记,我们的铁道兵司令、政委、师首长们大都是国内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八路;我们的团长、营长大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的血雨腥风;即便是连排长也有不少人经受过建国后的相关战役或援越抗美的战火洗礼。然而,这些具有“硬骨头”精神的老资格前辈们,在我们十八九岁、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年轻战士面前,他们却身先士卒,官兵一致,患难与共,吃苦在前,率先垂范,一身豪气。在军营里,他们如兄长、似父母,又像良师益友一样时时处处以榜样的力量和博大的情怀,潜移默化、源源不断地给战士们在精神上不断注入英勇无畏、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的活力熏陶与鼓舞。基于此点,我们的班长和党团员战士们在他们的感染、教育、影响和带动下,必然在任何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无私无畏,英勇奋战,进而在全军上下形成无往而不胜的永恒军魂。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强将手下无弱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所言,早已被铁道兵“硬骨头”英雄张春玉舍身救战友的果敢行动所诠释。

在《永远的铁道兵》影视画面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在近半个世纪前的1965年6月30日凌晨,在嫩江段朝阳山1号隧道施工中,铁三师13团16连副班长张春玉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不顾个人安危,为抢救战友脱离险境,被塌方的万斤巨石压倒在地,经战友们两小时四十分钟奋力抢险,终于支起巨石,使张春玉获救。1967年5月,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铁三师 13团张春玉同志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这正是精神世界的映照,折射着一个人情操的高下,重在洗涤人们的灵魂。令人欣喜的是,虎口余生的铁道兵老英雄张春玉,至今仍与相伴护理他的夫人安居在上海。

话到这里,人们不能不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那些靠买官卖官而升迁的军内外腐败分子们收看到这部《永远的铁道兵》时,会做何感想呢?他们能带出这样英勇善战的部队?他们能培养出这样出色的战士?他们能铸就出这样的军魂吗?真是丑死了。显然,这部作品是对他们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更值得我们警示。诚然,战争并没有消亡,中国的周边也并不太平,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也决非一帆风顺,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也无法避免战争与牺牲。

今天,当我们静坐在荧屏前,与《永远的铁道兵》一起共同回眸那波澜壮阔历史画卷时,我们这些四五十年前曾经的铁道兵老战士,并没有忘记那些谆谆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老首长、老前辈和牺牲的战友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精神,已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心底,永不泯灭。他们的不朽功绩和壮举,将永远激励后人们为实现强国梦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延安是中国的希望,共产党就是我的母亲,今生今世难以忘怀。”6月30日晚,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难忘岁月》特别放映”活动,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电影《难忘的岁月》由执导过《袁隆平》、《毛泽东与齐白石》等优秀电影作品的著名导演史凤和执导,知名演员佟瑞欣、刘冠翔领衔主演;影片以艺术的手法讲述陈云同志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同志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这是第一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大银幕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空白。

在中国共产党近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这其中曾担任七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党性教育,抢夺知识分子,倡导干部学习,关心爱护干部,严明组织纪律,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

“电影《难忘的岁月》艺术展现了当年延安这段重要的党建历史,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以此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给党的生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潇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丕学说道。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何穆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此次在电影《难忘的岁月》中饰演毛泽东、陈云的演员佟瑞欣、刘冠翔都是首次出演历史伟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陈云的人物神韵,刘冠翔更是广泛阅读许多关于陈云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更好地表现伟人形象打下坚实基础。

电影《难忘的岁月》6月24日在“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新力量、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典礼”之“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环节亮相,独特的题材意义获得各界高度关注;6月28日,影片亮相“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复兴——湖南省纪念建党95周年国产影片农村地区展映活动启动仪式”,受到韶山观众热捧,影片将于7月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此次特别放映活动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陈云纪念馆联合主办,影片放映前,导演史凤和现场分享了创作历程,陈云纪念馆馆长徐建平讲述了1937年至1944年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的工作成绩和深远影响,现场近500名在党校培训的学员参与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党员关于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9月22日,我们参加了集团党委组织的“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之红色电影观影活动,观看了由潇湘电影集团和陈云纪念馆联合拍摄的影片《难忘岁月》,电影以艺术的手法讲述了陈云同志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看完电影,我了解了陈云在延安七年的峥嵘岁月和革命情怀,深刻、感人。

艰苦奋斗 信念笃定。影片一开始是毛泽东在机场迎接陈云来到延安的场景,他当时就评价陈云是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人,是飞来的"天兵天将",陈云的到来给毛泽东增加了羽翼,毛泽东赏识倚重陈云,陈云崇敬信服毛泽东,在延安七年他们惺惺相惜,建立了深厚情谊。陈云来到延安中央组织部时,正值抗日高潮兴起的时刻。以王明为首的共产党人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写信给陈云,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是陈云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现状,立场坚定,不向困难屈服,坚决拥护毛泽东。当时国民党不管是在实力和影响力都优于共产党,毛泽东和陈云在困难和强敌面前不动摇,伟人的智慧和信念在今天和平世界的我们面前显得博大而热烈。

影片中毛泽东跟陈云的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窑洞里有马列主义,更有可能滋生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犯错误不一定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有问题,应该多看哲书籍,辩证看待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写出了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著作《论持久战》,这部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窑洞里的大学。在延安,陈云提出要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作为中组部部长的陈云,深知在这个时候共产党的队伍急需各种人才,扩张一批有识之士加入革命队伍符合革命的需要。他向全国发出号召,扩大“窑洞大学”的招生,当时大批人才、大批青年纷纷涌向延安,高士其、艾思奇等高素质人才成为大学里的教员,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动学习,延安学习之风兴起,一大批热血青年在延安革命大熔炉里得到了锻炼,到了抗战结束时,已拥有了40 万人的干部队伍。

面对信念不坚定,不遵守党的纪律,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学生,他严肃处罚。对于勤学上进的青年,他悉心教导爱护。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伏案读书,跟学生做思想交流的场景。一个伟大的干部,最基本的一条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在他的队伍里他要求做到“统一思想,正本清源”。

革命伉俪情缘。影片中的陈云是一位高鼻梁,血性帅气的形象,和历史照片中陈云的面容十分相似。电影讲述了陈云和妻子于若木从相识都相知相守的故事,于若木比陈云小14岁,陈云因为营养跟不上,身体素质差,有经常流鼻血的习惯,毛泽东安排于若木做陈云的护理。于若木就为陈云洗衣做饭、传话值班,有时帮他滴鼻药水之类的护理工作,不到1个月,陈云病愈了,这时他们也产生了感情。于若木喜爱唱歌,她为陈云唱的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悦耳的歌声在窑洞中回荡。陈云是江南人士,他喜爱评弹,老友为他送来二胡,他便为于若木表演二胡。

陈云对于若木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平淡而平常的话语里满满是温馨和温暖。陈云和于若木一生养育了5个儿女,两位革命家辞世时已分别是90岁和87岁的高龄,实属不易。

陈云对于若木说,他喜欢竹子,他说“未破土时先有节,入云霄处也虚心”是竹子的情节,老实、稳重、智慧、责任、担当,陈云实在为之“革命男神”。

影片中有多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分享身残志坚的微生物学家,当时“窑洞大学”的教员高士其,说的一段话:“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土地,我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我也要在这里为你们摇旗呐喊,为你们助威。”

《难忘的岁月》影片重现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场景,伟大的革命家坚守信念,克服困难,勇往向前,他们的精神不可磨灭,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延安窑洞条件简陋,他们却刻苦学习,没有一句怨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应该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用感恩、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身边人身边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难忘的岁月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6月30日晚7点,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难忘岁月》特别放映”活动。

活动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陈云纪念馆联合主办,通过影片导演史凤和分享创作历程、陈云纪念馆馆长徐建平讲述1937年至1944年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的工作成绩和深远影响、潇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丕学与省委党校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张思京讲话以及观看影片感受伟人功勋和情怀等环节,在省委党校广大学员中开展了一场最为生动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特别活动。

电影《难忘的岁月》由执导过《袁隆平》、《毛泽东与齐白石》等优秀电影作品的著名导演史凤和执导,知名演员佟瑞欣、刘冠翔领衔主演。影片以艺术的手法讲述了陈云同志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是第一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大银幕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空白。

在中国共产党近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其中,曾担任了七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党性教育,抢夺知识分子,倡导干部学习,关心爱护干部,严明组织纪律,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电影《难忘的岁月》艺术展现了这段重要的党建历史,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何穆、汪精英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此次在电影《难忘的岁月》中饰演毛泽东、陈云的演员佟瑞欣、刘冠翔都是首次出演历史伟人。因《弘一大师》、《大山深处的保尔》、《长沙保卫战》等影视作品为观众熟识的著名演员佟瑞欣在力求形似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神似,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别样的毛泽东。

曾在电视剧《国家命运》中饰演过邓稼先、并在热播剧《云中歌》中有精彩表现的实力派小生刘冠翔在该片中饰演陈云。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陈云的人物神韵,他广泛阅读了许多关于陈云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更好地表现伟人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电影《难忘的岁月》一经亮相即得到了广泛关注。6月24日晚,该片在“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新力量、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典礼”之“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环节亮相,独特的题材意义获得各界高度关注;6月28日晚,影片亮相“光辉的历程伟大的复兴——湖南省纪念建党95周年国产影片农村地区展映活动启动仪式”,受到韶山观众热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值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陈云纪念馆与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难忘岁月》于7月21日上午在上海影城举行首映活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魏委出席活动并致辞,共同表示:“影片中展现的历史伟人在峥嵘岁月里的人文情怀,弘扬了延安精神、传播了红色文化,对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目前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陈云纪念馆与我国红色主旋律电影的旗帜潇湘电影集团成功合作,联合出品电影《难忘的岁月》,不仅是陈云纪念馆运用电影艺术助推陈云思想生平宣传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海派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影片创作历时两年,第一次将70多年前延安时期,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拍成电影故事片搬上大银幕,第一次用电影艺术手段来表现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两位领袖的人文情怀。影片讲述了陈云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支持下,担任中组部部长并开创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再现历史,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毛泽东与陈云投身革命的激情、惺惺相惜的友情、并肩战斗的豪情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风范,折射出两位历史伟人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卓越功勋,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空白。

《难忘的岁月》由执导过《袁隆平》、《毛泽东与齐白石》等优秀电影作品的著名导演史凤和执导,著名演员佟瑞欣、刘冠翔领衔主演。导演史凤和及毛泽东的扮演者佟瑞欣在现场分享了创作历程和个人体会。史凤和导演表示:“这部影片在我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也是我从影以来挑战最大的一部电影,非常艰辛,也非常难忘。” 上海电影集团演员剧团团长、著名演员佟瑞欣首次出演毛泽东,为了更生动的表现出历史伟人的人物神韵,呈现更好的银幕效果,他研读了大量人物史料,观摩了许多关于伟人的影像资料和影片,为更好的塑造毛泽东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影片首映式上,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子枫向原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孙寿娟赠送了“伟人风范·领袖情怀”书法作品;青年女书法家、影片片名题写者周延向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徐建平和潇湘电影集团董事长周丕学分别赠送了“难忘的岁月·留痕的光影”书法作品。

目前,《难忘的岁月》被中宣部列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重点影片之一,被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列为上海唯一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电影展映片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熊亮华,陈云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市纪委、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相关领导,同行业兄弟馆的领导,支持影片摄制的企业界代表,市民代表,学生代表和陈云纪念馆员工近500人出席了首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这是铁道兵的故事。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铁道兵,不朽的铁道兵精神。铁建人,乘“铁道兵精神”之风,及“国富强,民便利”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难忘岁月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看罢国庆献礼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不能不让我们回想起那难忘的岁月,不能不让我们再去品味那难忘岁月留下的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牺牲精神,值得90年代的我们去怀恋和追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30午前林县人民正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掘进工具的情况下,硬足用双手在太行山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挖进去刻出来的“人造天河”。林县人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付出的代价是何等的巨大呀?

该剧从井上、井下两个村抢水打架、联姻告吹切人,紧紧围绕“水”,鲜明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县委书记阎运德心系人民苦乐。他冒着生与死的风险,带领着林县人民干起了前无古人的大业。他的身上没有半点腐朽的官气,质朴、真诚、亲切,深深扎在普通劳动人民中间,为他们鼓气、排忧解难。未死先立碑、红旗下宣誓表达他为民造福的决心,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二旺深切感受到缺水造成的贫穷和痛苦,他从一场受屈辱的婚姻觉醒并奋起,带头卷起铺盖上坝,在工程进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部表现出坚强信念和聪明才智,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农民形象。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厂中国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生存环境的愿望,表现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刻苦耐劳的惊人毅力和降龙伏虎的魄力。

水力学院毕业生刘广泰为了和林县人民一起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干涸的土地,他忍受着母亲病逝、新婚妻子遭车祸身亡的巨大悲痛,仍夜以继H、不辞劳苦,一心扑在工程上,最后不幸因塌方,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水与红旗渠,凝聚着多么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水,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水,联系着剧中几对青年男女纯真的情感,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感召下,用辛勤的汗水,用青春和爱情浇灌出千秋伟业,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首血与肉的颂歌,是生命的赞歌。这歌,既悲壮,又豪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181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借着这特殊的日子,三月底,我同九十一岁的姑妈与她的儿女、孙辈一行六人,开车去她那梦寐萦怀的老家婺源看看,让老同志放下那颗思念老家的心,了却老同志有生之年的一个愿望。

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众多外出经商的徽商,姑妈的母亲是我爷爷的妹妹,虹关人,她父亲是清华人,早年由徽州婺源到江苏南通开米铺的徽商。她出生在南通,她老人家一生中到过两次婺源,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底离休前到老家婺源探望我父亲,再就是三月这次。出发的那天早上,老人精神相当好,我们驱车从上海海军干休所出发,从徽杭高速直奔休宁、屯溪。一路上老人家同我讲: 我爷爷当年是靠肩挑背扛徒步徽饶古驿道到安徽省(当时婺源隶属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的樟前再到休宁、屯溪,很辛苦,不容易。祖辈、父辈们十三、四岁就外出学生意都是这样走过来。并说: 徽州人骨子里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徽州精神。家乡观念很强,为求商德,徽商以诚待人,对一些没有盘缠回乡及无处安身的同乡乐于施舍、救急等。并告诫我们不能忘本,要有徽州人吃苦敬业精神,好好工作,多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踏踏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教育好小辈多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实事。我想,正是因为有一代代淳朴的徽州人靠着两条腿走出徽州创业、用双手苦学技艺把徽州精神、把徽州文化传播于全国各地; 他们用他们那厚实的臂膀建造出一个个青山绿水马头墙、粉墙黛瓦、石拱桥、文人辈出的徽州大家园。我虽然土生土长在婺源十八年,对徽州的了解也许只是文字里的徽州,而老同志虽不是生在徽州,但她对徽州对婺源的了解是那么的有灵有感,有血有肉。

姑妈她从小生长在外,她从小离开家投身革命,早年在南通女子中学同几位上进、有志向的同学一起在一九四三年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青年读书会,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到一九四四年底,地下党通知她们说她们都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了,组织上要让他们马上转移到根据地去。因怕连累了家里的人,夜里她把自己的一双鞋子,一件衣服,一份遗书放在河边,造成自杀的假象,她就连夜到根据地去了,一夜未归,第二天,有人说河边发现有人跳河,她的家人到河边一看,鞋子,衣服都是女儿的,还有遗书,。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突然间没了,家里接受不了这现实,一年里她母亲天天哭,为此哭瞎了双眼。

到了部队以后,因怕连累家人,改名换姓。因为她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一到部队里就是排长。部队也需要她们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部队安排她去了文工团。当时在部队驻地为老百姓、为干部战士演一些如“放下你的鞭子”等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剧情戏,在行军中用快板以积极向上、鼓舞士气的语句激励行军战士,部队休整时教干部战士们认字学文化,(她们学校在被日本人占领了以后,都教他们日语和外语,还教她们唱日语歌)。为此,他们用学校学到的日语在阵地上向对面的日军喊话,给他们唱日语歌,什么樱花开了啊,你们的妻子,儿女,父母都在等你们回去,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去吧等话。有一次,她只身一人下部队演出,路上遇到了日军盘查,后来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安全脱险,完成任务后荣获个人二等功一次并全军嘉奖,后来还立了一个集体三等功等。在那坚苦的岁月里,她坚信共产主义信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不怕苦不怕死,参加过无数战役。一直到打过长江解放上海,全国解放后转多地任职,在浙江省任职时曾获宁波市的积极分子,参加过省代会。几年后姑姑曾找到在上海工作的我父亲,短暂见面后马上就回部队。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干部带头回乡支农,从此同姑妈中断了联系。直到改革开放,姑妈才在七九年底只身来到那从未到过的“梦里老家”婺源见到了我父亲。今年,时隔三十六年,再次重回故土,老同志别有一番滋味,专门到休宁、屯溪及徽州古城走了一下,路上开车只用了五个多小时,想起当年第一次到婺源虹关,光路上就两天多,再想想祖辈那会,先是旱路走到新安江再坐船,要一个星期或十天半月才能到谋生地,实所不易。

一座座古老的石拱桥橫亘在每一片古村落的水口间; 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沉淀着徽州厚重的文化内涵; 丰富古朴的民风、民俗、民居让她区别于那些徒有外表的美丽。一个个古村落仿若一幅丹青画卷,一个个人物典故犹如一本史书,古驿道上的印迹犹 丟 如故人 在路边的岁月,在婺源不经意间你就会走进某一个年代的故事中,每一处残垣断壁都有它的故事。古徽州婺源就这样宁静的展现在你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诚如叶元帅所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铁道兵前无困难。”正是铁道兵的这种不怕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外国评论家所说“如果说辽沈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胜利,那么,最后的胜利离不开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

战争有句名言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从长春到锦州一共500公里的铁路需要铁道兵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建设完成,即使是没有骚扰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何况敌人的飞机不断地在铁路线的上空飞来飞去,这难不倒铁道兵,为了前线的兄弟们,他们不畏艰险;为了中国的解放,他们生死无惧。

我的家在长春,我知道长春的冬天有多冷,站在外面,手脚冻得感觉又痒又疼,风吹得浑身冰凉。但是铁道兵在更加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我清晰地记得一位老前辈说“那时候就知道累,不知道什么热啊冷啊,一坐下就睡着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铁道兵的苦与累。但是他们觉得不辛苦,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即是为了新中国。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这是很多刚刚毕业的人用来调侃自己生活状态的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确一直都被灰色心情所笼罩——心里永远是多云转阴。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铁道兵们累么?累!我们累么?累!但是为了生活哪有人是不累,用一句土话来说:“谁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就算是刮来的,你也得弯下腰去捡,不是么?”铁道兵可以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工作和人生,这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与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快乐。

还记得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有人说“全国解放了,我们是不是该喘口气了?”我知道铁道兵们不会歇息,因为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有抗美援朝等等战事;今天和平了,但是铁道兵们也不会歇息,祖国交通的建设需要他们,即使他们老去,还会有千千万万的铁道兵来继承他们未完成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因为我们新一代的心中都烙下了铁道兵的精神,我们都是铁道兵。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铁道兵前无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难忘岁月》讲述了革命先烈在延安红区革命根据地,艰苦跌宕的峥嵘岁月。既严肃地尊重历史,又有艺术的美好表现。当看到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感受颇深。延安的生活条件是如此艰苦,环境是如此恶劣。敌机轰炸、上前线,随时都可能牺牲,可是他们却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满腔热情地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令人肃然起敬!当我看到高士其、陈学昭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时,不禁令人感慨。

在现今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般。这样的爱国情怀在我们年轻一辈身上已不多见。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忘点燃学生心中爱国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他们知道“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让这种崇高的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不经意间被主人公陈云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工作品格所折服。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正是由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开创的。今天,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亦能从该部影片中汲取思想养分,从主人公陈云身上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我们要学习陈云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热忱尽责。在思潮云涌的信息时代,在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更要不忘初心,带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前行。同时,在日常工作岗位上,在攻克难题的紧要关头,我们更要敢于担当。学习陈云同志,当一名合格教师,更要学习他谦虚好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岗位,踏实进取,认真负责,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影片中出现一个小片段让我感触颇深:一名党员刘力功因不满党组织对他的基层锻炼,一心想回到马列学院学习,与党组织7次谈话后,仍蔑视组织的再三教育,不仅不去华北基层,反而提出要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工作,最终陈云同志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将其开除党籍。反观当今社会,像“刘力功”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人不在少数。有些大学生一毕业被分配在单位里,看不起底层的工作,如接待客户、帮领导整理文件、打印资料等等,一心只想能干一笔大业务,就能坐上主管或经理的位置。殊不知,主管和经理他们也是从最底层做起,接待客户,是第一时间最直接了解客户的需要,甚至可以为自己打开客源。整理资料文件就是让自己增长经验,了解公司历年的数据,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尊重每份工作的起步,就是在为自己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

当下,党务工作中最重要最难的也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看到影片中陈云和党内同志的谈心工作方式,捧着一颗心,及时沟通、适时沟通、积极正面沟通和换位思考、充分有效沟通,最终使得沟通达成实效和长远共识,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在当下纷乱复杂的环境中,更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前辈们和先烈们为我们创造了当下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不需要靠“战争”来维持这种幸福,但我们需要洗礼自己的思想,一步一个脚印,跟上祖国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通过观看影片《难忘的岁月》,将更好地激励我们党员始终不忘入党誓言,牢记使命,坚持原则,从我做起,真正以延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正确前行,在新形势下坚持开展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开拓型创新型党建工作,使党的组织更加纯洁,作风更加清新,战斗力更加旺盛,重塑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与威望,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使伟大祖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党组织一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党员。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一曲难忘观后感范本

全文共 38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曲难忘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肖邦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45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

一、钢琴诗人

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

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

"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

二、浪漫知音

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记事作文《[荐]转《一曲难忘》观后感》。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三、王者之师

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

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四、一片冰心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

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难忘的开学典礼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毛遂中学一名新学生,我深深感受到自豪与骄傲,也深深感受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感,在开学典礼上听了学校教师代表的演讲后,心中涌起起了一种“今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一中以我为荣”的信念。从几位领导讲话中,我了解到毛遂中学这个声誉好,教学优先高等学府;我深知,我的梦想会实现,我将载着这帆船起航,去寻心中的理想。我更能体会到老师对新生的殷殷嘱托、殷切的希望。老师所说的话更加打动了我,鼓舞了我,他们用长年从事教育事业而留下的沙哑声音,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学生首先要定位自己的人生;其次要计划着未来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后以学校为载体,一步步踏实的付出行动,证明给别人和自己看。听到这里,我的心情很激动,觉得这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开学典礼,没有大话,没有套话,不喊口号,仿佛我们人生的启航灯和指明灯。老师代表的话说的也很实际,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们要尽快熟悉校园,要适应环境,不要让环境适应你。新生代表说的也很精彩,从他的口中,我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发于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出的信任感与无限期待。暑假已经过去。想把它们统统丢到回收站,并清空它。

在新的学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殷殷关切我的父母和老师。

今天的开学典礼,我十分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难忘岁月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书记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