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汇编20篇】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让我们走近了红军感悟了长征,在这座精神宝库中找到了人生价值与民族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5208

作文

1000

传承中华文明营造美德家庭征文

全文共 4453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的核心,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作为传统我们一定努力务必继承与发扬。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培养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形成良好校风、建设新型学校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仙桃市杨林尾镇第二中学坐落于美丽的东荆河畔,秉承着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建校二十多年来,我们始终把“造就人格道德”“进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的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我市一所乡镇级一类重点中学,我校拥有着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高标准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三高”的确立,让我校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机结合,也逐渐创设了以“传统美德”为精神力量的德育教育风格。

一、以经典诵读为先导,加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渗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式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祭奠,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 ”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校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了经典诵读内容。从七年级的《论语》、《三字经》,到八年级的《千字文》、《唐诗》到九年级的《宋词》、《名人名言》。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深邃含义,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

学生从对传统经典的好奇,到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传诵。从“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到“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再到“精忠报国”。以“孝”为基础,以“勤”为保证,以“仁”为根本,以“忠”为追求。确定了我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的系列内容,学校不仅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学校也更加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一进杨二中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八个雄浑有力的魏碑大字“诚信、孝雅、愉悦、健康”。这八个大字不仅是我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精髓,也是全校1880名学生及110名教师的警示语。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美德的无处不在。操场南侧小烈士王乔峰的肖像及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历历在目,展示着传统教育的内涵。

为了使传统美德教育更深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力图让每面墙壁说话,从教学楼的一楼开始我们针对不同楼层年级的特色,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联动车,从浅显的语句,到伟人画像,从学生简短的感悟体会,到纯熟但稚嫩的简笔画无不渗透了对美德的理解。在每个教室门前的特色展板上,学生更是积累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主题,更令校园环境增色不少。每当看到我们那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楼,修剪整齐的花木草坪,庄严肃穆的校训,我们都会不由的想到:一群炎黄子孙在勤奋的学习,工作,他们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傲努力的为建设锦绣中华而奋斗着。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德教育之最。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针对这样的原则,我们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六多”方案。即多用通俗鲜活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协调疏导的方法、多鼓励积极参与,多启发个性讨论。围绕“六多”,传统美德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各项美德计划。

首先,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但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了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同时,也提高了我校各学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我们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见证着传统美德的深入人心及震撼力量。结合“四教育”即“文明礼貌教育,孝行雅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七年级的美术大赛,用他们稚嫩的手笔,勾画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用夸张的美工作品,展示出了当代中学生的对传统美德的新的诠释。八年级的传统美德演讲比赛在我们学校已经举办五年有余,是我们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一大亮点,无论在内容、形式、水平,都充分的展示了学生们无法想象的才华,张扬了个性,同时也给二中校园创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九年级的“美德论坛”活动,坚持每月一个主题,学生从未成年人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进步,着眼祖国发展,谈论身边小事。此外,学校还组织成立了学校礼仪队,小记者行动,午间直播室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宣传的窗口,组织了以传统美德为内容的作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

再次,学校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锋纪念日的学生实践活动,三八妇女节母爱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七一的晓历史知传统教育,十月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等。此外,学校还利用爱国主义场所创建教育基地。如小烈士王乔峰肖像、鄂东特委纪念碑等都成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基地,在这里了解二中历史,小镇文化,实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体验实践教育。

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我校还尤为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向学生们讲道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几年来,我校始终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培养和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实行“五爱”教育立“三观”既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此,我们学校把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与文明签约,做合格中学生”的系列活动,从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做起,使学生逐步改进自身的不良习惯,习惯成自然。如今,校园内外文明用语此起彼伏,文明行为屡见不鲜。此外,我们又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相结合,在学校开展“五小行动”即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即“孝、礼、诚、忠、勤”的传统美德教育。“五小行动”的实施与开展,使学生们为自己进行了合理的定位,提升了学生们对传统美德的感悟,也促进了学生们自身的发展。在抓好养成教育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育。从田野中传出的劳动号子声,到东荆河畔同学们埋锅做饭的欢笑声;从野外的生存训练,到残酷的极限考验;从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到低矮简陋的农村小学;从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员。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明理。实践出真知,在体验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以“我是二中的主人”为主题的金点子大赛中,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针对各种现象,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并被学校和班级采纳。同时,我们还设立了校长信箱,校长学生助理。这样,在学生们心目中形成了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班级的主人,我是学校的主人的主人翁意识。。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

四、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合力推进传统美德教育进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孩子的影响。先后,成立了家长学校,隔代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传统美德教育的初期,我们采取学生做,家长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我们开展了“三说三做”活动。“三说”即说三句话:“您好、您辛苦了、节日快乐”。“三做”就是做三件事即:“鞠躬、让食、抄三句话”。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动作,写下活动的感受。同时要求家长虽然不参加活动,但要写下看到孩子参与活动后的感受。

其次,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中期,我们采取了孩子做,家长同做,共同实践中华美德我们开展了以“我和父母同做”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探讨。仅仅围绕“忠、孝、礼、诚、信”等内容,坚持明理、激情、导行的原则,使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通过实践参与让其知道怎样做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较好的落到实处。推动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样的形式,家长们感触颇深,他们感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会做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美德的熏陶和感染,使自己的心灵和情操得到了净化。学生们作为一个文明的小使者把传统美德带到了家中,传到了社会,实现了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区域,通过一个区域影响社会的教育目的,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进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源泉。青少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也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将继续不懈的努力工作,让中华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可以说我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一定要把握契机,抢抓实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一手抓,让传统美德在我们二中的全体师生身上大放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传统文化初二作文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像一座巨大的宝,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皮影、武术……今天,我就向大家说说中国书法吧!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汉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过程。

从古至今,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米芾、怀素、张旭……王羲之就是我国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人称“书圣”,他的行书《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我练习毛笔字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刚开始写时,毛笔在我手里可“不听话”了,手不停的抖,字也写得歪歪扭扭的,难看极了。

爸爸妈妈说,多多练习,写多了就不抖了。我听了以后,认真地练习,果然,练了一段时间后,手就不抖了,字也越写越好看。

都说“字如其人”,我一定要练好毛笔字,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没去剪纸了,我每天都嚷着要去张阿姨店里剪纸。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紫阳街的剪纸艺术馆。

我挑了一张青蛙图案,又选了一张红色的彩纸,把青蛙图案放在彩纸上,剪出大小差不多的一张彩纸,用订书机把两张纸订在一起,然后我就开始剪了。

我先把青蛙身体内每一块白色部分剪掉,我用剪刀的尖头先戳一个小洞,再沿着边线慢慢剪,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是这么剪的。我剪到青蛙肚皮的时候,有些空白太小,还是齿状的,我心想:我肯定会剪坏的。我试了试,剪了一两个,觉得特别难剪,就请姐姐帮忙,姐姐咔嚓咔嚓就剪好了。接下去我沿着外边线剪,剪到青蛙爪子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爪子上大下小,试剪了两个,我觉得有点难,我又想让姐姐剪,可又一想:不能总是请姐姐帮忙,我要靠自己剪。最后我终于把四个爪子都剪出来了。一个红彤彤的青蛙出现了。

从剪纸中我学到了有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剪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不能烦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弘扬道德文化重建中华文明作文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董巍

中华文明历史久远,绵绵不断,究其根源和核心就是道德文化。我们的先人将老子五千言称作“道德经”,帛书版为《德道经》。她问道论德,探天地之本源,究宇宙、社会、人生之法则,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了一条终极大道。

什么是“道”?“道”,就是那终极目标,也是那到达目标的方法、途径。她可以被描述,但只有到达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她也可以被谈论,但语言文字毕竟与现实有差距。熊先生讲“道是○”,如何理解?我以一个未见道的人用思维推测之,道即是空,也是圆满;她什么都是,什么也都不是。是当下,是整体,是一念,是万念;是无,是所有。是那本体存在的状态,也是那终极的存在。亦如《心经》所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什么是“德”?“德”是道的作用,同样也是进道的方法。熊先生讲“德一”,讲了德的作用,一生二,二生三,乃至生万物。还讲道光德能。德蓄积到了顶点,就成道、得道。也有人讲,一切的存在都是粒子的振动。振动的频率低,就成为有形的物质;振动的频率高,则成为精神,乃至能量、光。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我们的意识和感觉所把握的、认知的,被经验或者说共业所固化的。至于真相到底为何?只有超越于常人的感觉、意识状态,才会体会“非常道”。

如何以德进道,即是蓄积能量。如何蓄积能量,人心死,道心存,至虚极,守静笃。把自己彻底清空了以后,能量才能进来,这是一种途径。我们常常还说,行善积德。那么何为善?一般人认为利己则善,真正的善,则是彻底的无我。如果不能无我,就尽量无为。否则,心念一生,便有分别,就难以至善。能做到无我而有为,则一切为皆善行。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这是讲本体论上、认识论上的道德,是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而社会生活层面的和政治、经济上的道德,则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道德观。主要指伦理规范,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正如“失道而后德”。人类社会在文化形态上,似乎是在逐步下降,当道德也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时,只好用法律来制约。在一个人人具有自觉的道德感的社会里,法律是不存在的。在一个人人都以具有道德为荣的组织里,一切都是和谐发展的。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虽然学会了讲道德,以道德标榜自己,却只希望别人道德,而自己却暗行不道德之事,则是最大的不道德。“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五千言,揭示了宇宙、社会、人生的规律,为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指明了道路。几千年来一直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劫难,面临困难的时候,以老子思想为基础的中华人文精神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使中华民族的子孙能够吸收营养、获取力量,重新站立起来。

现代的人类似乎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科技昌明,物质丰富,生活便利,寿命延长,并且能够克隆生命,探索太空,世界的秘密似乎逐步被人类所掌握。人类的自我膨胀也越来越大,似乎可以为所欲为。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人类相信,能够凝聚人类的所有智慧,克服各种挑战,最终实现对自然和宇宙的征服,使他们臣服在人类的脚下,听从人类的指挥。人总有一天会成为宇宙的主宰。

然而,自然也不时运用各种手段敲打人类高傲的头颅。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麻烦和灾难。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成果时,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脆弱,新的疾病也不断出现,生存环境也受到破坏。人们不禁发问,人类是否在伟大的梦想实现之前,作为一个物种就会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为了探求人类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华大地,投向这个养育伟大民族的智慧宝库。

愿这个世界,“道行天下,德润万物”。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系中央编绎出版社)

选自中央编绎出版社熊春锦先生著作《德道行天下》寄语Ⅲ

[弘扬道德文化重建中华文明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莲文化的魅力作文600字初二莲文化的魅力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爱的花就是荷花。

七月初的一天,我随夏令营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极负盛名的赏荷佳处——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

我一直以为,院风荷是一个有很多曲曲折折小路的院子。听导游姐姐介绍才知道,“曲院风荷”旧称“麯院荷风”,最早是酿造官酒的地方,因种有许多荷花而出名。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麯院荷风”。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游西湖时,将其改名为“曲院风荷”并沿用至今。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吟颂着杨万里的咏荷诗篇,心里激动万分,我马上就要看到这样一种人间美景了呀!一进曲院风荷的大门,我和同伴们就迫不及待地欢呼雀跃着穿过铺着鹅卵石的林荫小道,饶过绿草如茵,争奇斗妍的花坛,直奔湖边。

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水波潋滟,莲叶田田,挨挨挤挤的荷叶青翠欲滴,圆润的露珠闪烁着光芒,阳光在上面舞蹈,微风在上面歌唱。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满眼是绿,满眼是荷,满眼是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被眼前这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当然,这幅画面的主角就是那人称花中君子的——荷花。她,宛如一位位妙龄少女,一个个娇艳欲滴,一个个冰肌玉骨。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穿着翠绿的萝裙,随着微风的节奏在翩翩起舞;有的则有些害羞,撑着一把可爱的绿伞,遮着自己的面颊要妆扮一会,才把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大家;有的则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含苞欲放……

站在亭榭中,观满湖翠影,看万点荷红,闻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在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曲院风荷俨然就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画卷,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我爱荷花,爱她的淡淡清香,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娇媚容颜,更爱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日益繁忙的`都市,偶有几处静谧幽深的街道,街道两旁的老房子都有些年头了,隐隐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古典的韵味和少有的充实。

老房子,在内居住的多是老苏州,少见精美华丽的日历,而大多只惯用老黄历,可能是认为那一本厚厚的小黄历会记录下一年内的功德,每天一早撕下一页,那么昨天才算过的踏实。老房子门前总会有三三两两或站或坐的人在聊天,聊的多是自己的儿女,或者就是些新闻热点。也正以为如此,老房子里的消息总是最为灵通的。

推开老房门的一霎那,门板“咯吱”作响,似乎要勾起沉睡千年的回忆。从门口走到门前虽只有短短几步路,似乎有什么要从脚下那凹凸不平的青砖间渗出。绕过第一幢房子,墙角有一个煤炉,即便已经很久没用了,它却一直在那,似乎可以看见从前老人在煤炉边忙碌的样子。转弯便是一条幽深的走廊,顶上三三两两有几个天窗。白天,这条走廊总有几处是明亮的,夜晚却漆黑一片,那明亮处通向的是一个个小院子。走廊中两边的墙十分粗糙,双手贴合墙面,依稀可辨掌下的花纹。顶上的横梁不再精美,却充满古老的气息。老房子里的人家大多都还没有装衣架,几根竹子横跨放两户人家的屋檐,竹子上挂着衣服,同时联络着两户人家的感情。前院房子里的人家,每每听到院子里的人在聊天,会搬着凳子到院中,有时还会捎上些新的点心。每逢过节,一家有好货,几天后家家都有。

苏州的老房子和北京四合院不同,而很多老人依旧愿意绕到房后的院子中,打磨时间。小孩子就直接趴在窗台上,害怕错过好戏。院子中总有几户养花草的人家,老人们或是相互帮忙养着,或是相互交流经验,以至于园中的花草总是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许多老苏州不愿搬离老房子,因为这里有一份怀念和寄托。他们不愿离开相伴多年的好友,不愿住进只有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冰冷的房子里,那种没有人情冷暖的生活是他们所不喜的。他们不愿有住了十几年却不认识邻居的感觉。他们要的是如纳兰容若心中“小构园林寂无哗,幽篱曲径仿人家。”的生活。

当灰黑的砖瓦开始泛红,老头老太便相互搀扶走进厨房,商量着晚上的伙食。苏州人烧菜总按人头算,每个人爱吃什么菜,都刻在老人心中。每天他们都期盼着接到儿女的电话,又害怕听到儿女有事不回家吃饭的消息,害怕面对一张张空椅子,一个个空碗。淡黄色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的情景,总是老房子里最温馨的时候。

每当到俗称“过节”的时候,老房子中的人家都会聚在一块折锡箔。有时小孩也会来凑热闹,学着长辈的样子,可谓有模有样。大人大多不愿从外买现成的,只是默默围坐在一起,怀着一颗对先人的怀念的心。那是老祖宗的日子里,老人心中会不断牵出无限牵挂和思绪。

就是在这样平淡的日子里,苏州人平静地传承着千年的思想和精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传承雷锋精神作文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雷锋,是一个大家心中再也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他在自己生命中的第二十二个年头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美好的大千世界。但他仅用在这世界上的二十二年,就为我们做了多少事啊?虽然,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我相信,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也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好榜样!

而在我们的现实社会,又有谁能够像雷锋一样。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也不留名。我认为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太复杂,人人都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就应该更加乐于助人,让这个世界再次充满大家的笑容,也能够弘扬雷锋精神,把雷锋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

说到雷锋,我也想起我自己曾经帮助别人,做了一回小雷锋的故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礼拜天,我高兴的哼着小曲走向公交车站。因为我今天要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当我笑着坐在公交车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耳边想起了一个声音:“老太婆,上车快点啦!”我定晴一看,原来是几个穿着邋遢的小青年在向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大吼大叫。于是,我赶忙起身,快步走到车门旁,扶起那个年迈的老奶奶,让她坐在我的位子上。

将老奶奶安顿好,我便问:“老奶奶,你为什么在上车的时候,不快点上车呢?”老奶奶满脸微笑的说:“我刚送我的孙女过来这里学兴趣班,刚把她送来,就看见车子来了,于是,我就先上车了。可是我不放心我孙女,所以在上车的时候,就回过头去看看她。”老奶奶对我说。“原来是这样,可是奶奶,您不觉得那几个小青年很过分吗?”我一脸愤怒的说。“唉,现在的孩子不都这样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过,刚才真是要谢你了,小妹妹,你真的挺像一个小雷锋的。”老奶奶笑着说。“啊!谢谢,这只是我应该做的。”我虽然嘴上这么说,可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雷锋,是一个我们永远要学习的好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精致文化的传承作文

全文共 1495 字

+ 加入清单

有时候觉得好的料理真的像一首诗。我相信很多朋友在吃日本料理时,常常觉得端上来的菜肴完全像一首诗。日本也特别讲究餐具,有各种不同著名的“烧”。所谓“烧”,就是汉字里的窑,陶窑。譬如说叫清水烧或者热烧,是从不同地区陶窑烧制出来的陶碗、陶盘、瓷器。所以日本料理里,你会觉得不只有味觉上的快乐,视觉上对于这些小碟子、小盘子也有一种认知的过程,它所承接的这个物品,也是非常讲究的。

常常我们会发现,端来两片非常讲究的鲔鱼生鱼片的旁边会放上一朵菊花,或是一朵茶花,有时候是一片紫苏的叶子。这时候你会思考:这样的盘饰到底为的是味觉还是视觉?因为你并不会去吃这朵菊花,可是在色彩学上,这朵花刚好用它的黄色衬托出鱼肉的某一种透明度。所以我会觉得一个讲究的料理到最后真会成为一种文化,非常值得被珍惜和传承。大家也知道,日本料理的师傅拥有非常崇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用他的料理传承了精致的文化。

历史上改朝换代,政权的转移,大家常常觉得那是大事。可是我们知道在一个真正悠久文化的历史里所相信的是:美的信息被传递才是一件大事。如果美的信息中断了,这个文化就成为历史的罪人。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有所谓的文化财、人间文化财,这些师傅被当成活着的宝贝,因为他们传承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传承了美。

这种传承并不是在一个很特殊的研究所,或者大学里面去教学生,而是把美放在生活里让我们去认识,所以才弥足珍贵。所以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面来,大家可以观察看看有多少美的信息,能够在我们的每一天三餐中传承下来。我特别强调三餐,我们是怎么度过每一天的三餐?我们是不是在三餐里感觉到自己非常优美的文化?还是草草率率随便打发掉?我想这应该提醒我们如何能够恢复食物的品质,将最基本的生活美学从这里建立起来了。

在生活美学谈到食物部分的结尾,我们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细节里面,重新呼唤起自己对食物的一些记忆。

如果刚好周休二日,家里的人会说:“今天我们去哪里吃饭?”或者“我们今天做什么菜?”

如果是自己家里做菜,恐怕你会特别碰到一个问题――我要到哪一个市场去买菜?

我自己有一些偏好,譬如我不太喜欢去现代的超级市场,好像总觉得那边的食物已经被冰冻过,或者处理到已经几乎没有感觉了。传统市场让你觉得有一种人的快乐在其中,尤其小时候常常跟妈妈去传统市场买菜,你会觉得大家都很熟。所以那些熟人当中,他会提醒你:“我今天有非常好的芋头,刚刚从山里挖出来的。”

我们会觉得传统市场里面有一种对于物质的快乐,就是你会感觉到它跟我们今天在超级市场这种没有情感、冰冻的食物材料非常不同。

即使我住在巴黎时,也是去几个传统的市集。在市集里可以聊聊天,然后看到不同农家种出来的新鲜果蔬,或者自家酿的酒、自家特别方法做的鹅肝酱或者肉酱,充满一种人的亲切,有人的记忆在里面。

我记得以前淡水码头上一个卖蚵爹,就是蚵煎饼的小店,那家小店后来也消失了。当它消失后,淡水对我的吸引力就会少掉一个传承。

这些都构成了小镇文化中非常迷人的素质,也是大都市事实上无法取代的东西;因为大都市里的人太匆忙,匆忙到失去了精致品味的可能,所以大都市里大概千篇一律都会慢慢被快餐店所取代,人也找不回他原有那个小镇文化的悠闲和精致。

所有的美通常产生在悠闲文化当中。

我想下一次大家可以再去感觉一下,你找的可能不只是小吃,而是小吃周遭人的生活美学,周遭人的一种温暖,以及小吃文化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忆。它们存在,才会有大都市的存在,如果小镇文化全部消失了,大都市会变成一个非常无趣的地方。

这是生活美学的一个部分。希望大家也能够开始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在自己的生活里,好好为自己完成生命的菜肴。

[精致文化的传承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作文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想要握住你的手,我们一起走,感受中国文化魅力。——致余秋雨

我们来到都江堰。你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确,自战国时期李冰修建以来,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前,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都江堰的水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养育了诸葛亮、刘备,造就了李白、杜甫。你说这里的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水奔放、翻滚,透出的是一种任性。

我们又来到西湖。西湖可以说是一个仙境。西湖,像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在这里居住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没有一个不为这样的美景而倾倒。包括你,包括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把西湖的美景写活了,写绝了,以至于我想着想着,心醉神驰,如进入仙境一般。你说你初识西湖,是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你说那幅图上印着“人间天堂”。你说你天天看这幅画,竟烂熟于心,这次来到西湖,如游故地,像是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我们去了阳关。你说你来阳关,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阳关的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于是成了送别的好地方。去的时候,下雪了,纷纷扬扬的阳关雪,把阳关的一切都覆盖。除了白色还是白色,你说你的眼都睁得痛了。你说这里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阵烟尘,都散落远去。

想要握住你的手,我们一起走,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征文600字优秀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践行美德

文明美德,伴随我们成长,如影随形。

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美德,体现在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美的;而在青少年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是最可贵的、深层次的美。这种内在的美,只有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才能表现出来。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美德修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首先要从我做起,要个要求自己,天天坚持,时时提醒,日积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转化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情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这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札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用于自勉的箴言,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太阳每天升起,开始崭新的一天。文明传承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文明美德将与我们同行。

复兴中华

在世界所有民族、国家和文明之中,如同中华民族、中国和中华文明这样将国家、民族和文明结合的如此紧密、浑然一体,形成医一元的、同意的、庞大的实体,并保持了这么漫长的历史延续性的现象,可以说是唯此一例。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名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青少年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以实际行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巨大的责任。伟大的时代,为我们带来了特殊的压力和机遇,也带来了他书的眼界和胸怀。只要我们能燃烧起来青春和理想,释放所有的光和热,中华五千年的东方大字,必将被照得更加灿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青少年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他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华章。

传承文明 践行美德

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要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让自己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快乐成长。

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文明的历程

人类文明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人类体质的进化,也包含了人类心性、精神和思想情感的不断丰富、充实、积淀。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今天,科学技术更加彰显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当然,科学技术也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科学技术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文明的多样性是文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促进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不断提高。21世纪的今天,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是各种文明的相处之道和共同追求。

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相对于愚昧、野蛮而言的。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

文明随着历史进步的过程不断趋同,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财能获得文明。

尊重生命是人类人文关怀的表现,敬畏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这是文明最基本的内涵。有了这两个前提,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和温暖,真善美才会与我们同行。

让我们珍爱生命,履行社会职责,尽可能地奉献爱,让文明永葆青春,更加和谐。

文明的外延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文明外延的第一要义,就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公德意识不可丢。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大而言之,它指的是人们在公共场所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如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小而言之,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公共场所不喧哗等。

文明并不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厚重的“尊重”基座之上的。因此,尊重是文明之本。尊重就是自尊,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自然。

要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必须要“知书”,认真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只是手段,“达礼”才是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长征精神优秀征文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的方向,是劳苦大众解放的方向,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方向。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长征精神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80年前,红军一路征战,一路与人民群众缔结下生死情谊,并因此一路攻坚克难、发展壮大,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光荣和悲壮的远征。长征书写的既是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也是军民一心、患难与共的光辉篇章。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与人民群众用真情实意铸就了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著名的“彝海结盟”就是其中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

红军与沿途人民群众结成鱼水情谊,实际上就是以情暖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的历史过程。“白军”占据的是大城市、金融中心、交通要道等;红军赢得的则是人民群众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万里长征何尝不是红军与人民群众永结同心、赢得民心的远征!

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哪一支军队,谁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谁就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谁就拥有永恒持久的感召力、向心力。战争也不眷顾任何一方,谁能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谁就会有“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底气,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80年前红军选择了长征,就意味着几乎是向死而生。问题在于,红军这样的选择,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一路同行?换言之,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为什么牢不可破?今天回过头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红军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把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

红军长征的方向,是劳苦大众解放的方向,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方向。在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战略目标下凝结起来的军民关系,必然是最广泛的、最牢固的军民关系。

自古以来,“军”自“民”来,军民之间从来不断必然的军民关系。但来自民众的军队并不必然成为人民军队,必然的军民关系也并不必然是军民鱼水关系。如果来自民众的军队是奔着升官发财而去,那它一定不是人民的军队,甚至是压榨人民的军队,遑论军民鱼水关系?如果来自民众的军队是为着人民翻身解放、为民族独立解放而牺牲奋斗,那它一定是人民的军队。长征途中,红军之所以能同人民群众结成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说到底是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的,性质、宗旨,而我军的性质宗旨,不正是红军与人民群众鱼水一家亲的军民关系的最高理论表达么?

长征途中,严明的纪律始终是红军与人民群众结成和保持鱼水关系的重要保障。长征开始时,党和红军的领导机关就为红军规定了明确的行军纪律,要求每个官兵:“绝对服从命令,严守纪律,不强买,不乱打土豪,不侵犯群众利益,与群众发生亲密关系。严厉处罚破坏纪律、违反阶级路线的分子,每连队宣传队布置时,应实行进出宣传与检查纪律。”

时任红二军团六师政委廖汉生回忆:“长征途中,二军团六师十六团第二连在一个牛圈里挖到一大缸青稞。指导员钱治安在牛圈旁召开了党支部会议,讨论怎么处理。吃吧,怕主人家回来有误解;不吃吧,部队正饿着肚子。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形成决议,取出粮食,放入银元,并留下一张字条,郑重地署明‘中国工农红军二连’”。

严明的群众纪律是军民鱼水关系的守护神。敬畏纪律,秋毫不犯;执纪从严,人人平等,没有“特殊”,这是红军不同于“白军”的根本区别之一,是红军赢得人民群众喜爱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历史不可重来,传承下来的是文化。回望红军长征,不难发现当年军民团结奋斗的一切印迹,走过的路、住过的屋、打过的枪、写下的标语、传颂的故事等都已经成为一种红色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看,红军长征途中形成的军民鱼水关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在中华大地传承着。从长征路上的“彝海给盟”到打败“飞机大炮”的“小米加步枪”、解放战争中的小推车、沂蒙奶娘,再到和平建设时期不同形式的“军民共建”和每遇到重大灾害时军民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的动人情景等,都是军民团结、夺取胜利的生动表达。它们处在不同历史情境,却又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新形势下的军民融合发展,很重要的是有效强化这种情感联结,强化军民团结这一文化传统,并赋予这种传统以新的时代意蕴。比如,在高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高科技人才群体的共享等。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和平年代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军民融合理念和现代国防意识,使军民融合为全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固化于法、外化于行。我们相信,在信息网络化、军用民用技术融合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只要我们始终继承和弘扬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军民融合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更高的境界!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征文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从当初的元谋人时代到现在的小康时代,这质的飞跃是靠我们的先祖用双手拼搏出来的,在无道暴戾的时代,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开创新的幸福时代,多次出现盛世时期,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光有民族经历的荣盛之巅,还有让很多笔黑暗与耻辱的划痕。

清初,统治者固步自封,重本抑末,自认为天朝无需与外国交流,便闭关锁国。19世纪上半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疯狂肆虐,牟取暴利,使许多白银外流。爱国义臣林则徐于虎门销烟,后爆发鸦片战争,由于中国落后签订《南京条约》,后外国列强发动多次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签订《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还令我们丧失了园林瑰宝——圆明园,并且丧权辱国,有义士云:“一撮历史渣滓,玷污纯洁清白,留下铁的罪证,教育我们认识江山如此多娇,原沃一腔碧血.勿忘过去岁月。”而后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无耻的预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令人伤痛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四个多月,因重庆置之不理,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而后又有了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其中还有可恶的百人大屠杀比赛,731细菌武器研究所等,他们就像一把把盐巴散在中国这块受伤的宝地上。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也重回祖国的怀抱。但是这次胜利是有多少血肉筑成,用多少条人命铺垫的呢?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要记住在逆境中崛起,回首历史岁月,在绝境中也有很多英雄人才涌现,乱世也能出英雄:衰而有林则徐硝烟,败而有邓世昌沉船,耻才有左宗棠收地,辱才现谭嗣同殉国…所以当我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勇敢面对,努力征服。

最近,中日双方于钓鱼岛事件上争论不休,引起了多方面焦点关注,日本想借钓鱼岛事件挑起事端,引发战争,钓鱼岛一直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决不会割让,而日本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是违背道德的,我们应该为维护正义而战斗。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漫漫的文化长廊中,一直都是一颗神秘璀璨的东方明珠,一幅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无论历史的车轮怎样的前进,人类社会怎样的变迁,都不能使它暗淡无光,相反它会慢慢沉淀下来熔铸成龙的脊梁,使龙的传人更加儒雅,更加睿智。

我们是90的一代,更应该自强,铭记耻辱,正如:“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这一代龙的传人更应该挺起我们的脊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振兴中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生代将塑造一个“可爱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让中华文化永驻心间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在灵魂深处辟一块净土,以自豪与热爱作铺垫,让博大的中华文化走进心灵,驻进心灵。

——题记

在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中,新年穿着喜庆的红衫姗姗而来,还未离开,正月的花灯便在街头热闹起来。清明时节的小雨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初春的嫩芽上,也落在了人们怀念故人的心间。端午龙舟竞发,整齐的口号声是前进的号角,华夏儿女无论走到哪,都不会迷失方向。中秋的月亮,那如水般倾泻的月光是发愁的载体,飘飘悠悠将思绪带回了故宫的窗前……

节日是中华文化留给国人一条细而坚韧的绳,它牵回了游子,拴住了幸福,将这个民族亲密地连在一起。

是谁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追逐着“在水一方”的伊人,心中充满惆怅?是谁有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与豪迈?是如何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彷徨?是怎样一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热血……

诗词是华夏先人留给国人的永不败落的百花园,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精彩纷呈,那些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字句散发着千年未散的墨香。让中华文化走进心灵,用灵魂神游于这花香四溢的地方,如同心灵的洗礼,向那些潇洒挥毫者一样豁达地生活。

年画是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线条清晰,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富有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年画的题材也丰富多彩,可谓“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闻”。

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民俗百态的变迁。

捧一杯清茶,像前人一样在初春的午后观一出“贵妃醉酒”,像古代的君子一样谦和待人。

……

让中华文化走进心灵,这是我们的根,深深根植于心里,永远不能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弘扬五四精神征文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五月四日,是第x个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应对这些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而遭受搜捕甚至暗杀的先驱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x年了,但五四青年节却使人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一段历史,它提醒着我们五四精神的不灭,争取自由、与黑暗斗争的精神永存。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不断发展的国家中,我们不需要中断学习去卫国斗争,不需要用血来证明自己对国的忠心,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拼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早晨漫步在校园之中,能看到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宣传栏里对我们的微笑,使我们平添了几分斗志、想同他们一比高下;步入操场,同学们意气风发、热汗淋漓,使我们感到了如火般富有激情与活力的青春;到教室门口,同学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辩驳声、友善的劝诫声,声声入耳,句句入心,使我们感到了作为学生的幸福与责任。

无疑,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受到更进一步的教育。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祖国。

国家统一,我们才能免除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强盛,我们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尊的生活。我国的军事力量较之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之一衣带水国家日本也存在较大差距。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我国的人均GDP却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而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全部是因为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稀缺。由此可知:我们只有成为国家需要的的人才,方能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只能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勇敢地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文明中学生。

让我们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释放出体内的能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发挥青年的智慧与风采,乘风破浪、与时俱进!为自己、为祖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中华民俗文化读后感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涌现在我眼前,中华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计数的风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脑海。仿佛有一股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我,促使着我往下读。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作战,还是实际生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团结永远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华事件来说,如果当年国共两党没有联合起来抗击日本,如果当年全国人民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想日本的阴谋就早已得逞了,哪里还会有新中国,哪里还会有中华民族,哪里还会有现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华传统文化哪里还会得以传承?还有,蚂蚁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过,如果它们没有团结起来的话,又怎能将比自己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当我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我国从古至今这样舍身取义的例子也不以为奇。文天祥,一个家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流芳百世,也只是因为他在生命与道义面前选择了道义,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当年他没有舍身取义而苟且偷生,他是否还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不也随之而改变吗?他也必将遗臭万年了吧!还有2013年为救不慎溺水的游客而壮烈牺牲的郑益龙。他也在道义与生命面前选择了道义,而牺牲了生命,成为受万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当时没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观的话,那名游客的命运又将如何?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品味到历代风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牺牲,不畏艰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经典同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伴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传承文化共建精神家园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6月的第二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6月12日,我们将迎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你们知道如何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吗?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从万里长城,到秦兵马俑;从剪纸雕刻,到蚕桑丝织……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整个世界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正值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从1851年伦敦创办首届世博会到如今的一百多年里,世博会始终保持了文化博览会的特性,被誉为文化、科技的竞技场。已经拉开大幕的上海世博会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大荟萃。你看,异域风情和中国元素正在这里交相辉映,打造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绵延万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叶文化扁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承汉字文化的作文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它不仅在中国有深远影响,而且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的历史,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吧

传说古时候,人类没有字,人们都不会说话,只能用行动来表达语言,发生的任何大事都只是在绳子上系个结。后来有个人觉得这样记事不清楚,于是他便发明了汉字,这便是传说中的仓颉造字,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政权的统一,对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河南也对我国的汉字做出过不少贡献,像近代著名的甲骨学家董作宾,他和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

古代的李斯、许慎等人也为中华汉字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我们写的各种现代汉字都是从古代的汉字演变而来的,它们博大精深,甚至有不少外国朋友也在专心的练习毛笔字,有的比中国人写得还好。而在中国,却有许多学生把我们这最独特的文明不当做一回事,他们把汉字写的歪歪扭扭,老师反复的强调,却还是有人不以为然。

外国朋友都这样重视对汉字的学习,那我们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就让我们共同携手,一起传承并弘扬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华文化的魅力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亘古不变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崛起腾飞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中国这条巨龙得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喷云吐雾。

古有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今有朱自清“酣眠故不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现他对美景的爱恋,优美的诗句不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在其间,这优美的诗句配合着诗人的思念,美景的惊艳将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展现到了极点,支撑着中国人精神世界。

爱国诗人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铿锵有力的壮言展现自己的爱国热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抗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这亘古流传的名言不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人含英咀华吗?

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烘托的淋漓尽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国腾飞的基础,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路让中国能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

流传千年的“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他将历史的车轮辗转过的痕迹印在纸上,更印在中国人的心里。“两弹一勋”的邓稼先效仿古人研究出令世界为之一振的原子弹,氢弹,完成千万中国人的梦想,他坚守着亘古不变的中华精神,探索者绵延不变的中华文化。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为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世界无垠的天空下霸气翱翔,中华文化为中国接上尾鳍,让中国得以在世界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中华文化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挺胸抬头,昂首阔步的迎接属于中国的东方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亘古不变的天空下传来中国的呼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缤纷的世界文化中巧夺璀璨之冠,中华文化魅力无限,在世界的舞台上惊艳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弘扬朱熹文化征文2500字

全文共 5527 字

+ 加入清单

朱熹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经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创新。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弘扬朱熹文化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作者是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享年103岁高龄的蔡尚思教授。1988年,时年83岁的他参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活动时吟诵了这首诗。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科学评价孔子朱子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确实,孔子朱子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最大影响的两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孔子逝世1500年之后,朱子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忠实继承、创新发展孔子思想,把中华文化推进到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学习朱子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远祖在山东,与孔孟是同乡。后迁居徽州。祖上本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118年,朱熹父亲朱松中了进士,1123年被任命为建州政和县尉。由于家境窘迫,朱家将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抵押,一家八口,举家迁到福建政和。朱熹祖父朱森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其子孙则世代居闽。

1128年,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因为主张抗金受到秦桧迫害。不久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监税。朱松家人则仍寄居在尤溪郑安道家。1130年,朱熹出生于美丽的福建尤溪。

朱熹早慧。他幼年时就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朱松指着天对他说:“这就是天”。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为何物?”何为天?天之上为何物?这个问题,整整陪伴朱子一生,成为他终身探索的哲学命题。

福建尤溪建瓯,风光优美、民风淳厚。在这里,朱熹度过幸福的少年时光。朱松对他启蒙教育,精心培养,使他养成刻苦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养成少年儒者的良好品行。这两地都留下朱熹刻苦读书的许多故事,也留下他与小伙伴嬉戏沙洲,默然画卦的美丽传说。1143年,小小年纪的朱熹生活发生重大转折。主战派的父亲目睹国家危难,日夜忧心,竟一病不起。朱松临逝世前,写信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刘子羽,把14岁聪慧懂事的儿子朱熹托付给他。抗金名将、一代英豪刘子羽与朱松志同道合,都忠心护国、反对求和。此时的刘子羽也因反对和议而于1142年被罢官回五夫里。朱松对朱熹寄予莫大希望,含泪让朱熹前往五夫,投奔刘子羽,拜“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为师。刘子羽不负朱松的临终托付,在五夫里建造了新房子,让朱家母子居住求学。朱熹在五夫认真读书,成了家。十九岁考中进士。

朱熹从政时间不长。所谓“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六日”。朱熹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这是朱熹第一次为官。他把“视民如伤”匾悬挂在同安县署大堂之上。他大力发展同安教育。作为有理论素养的政治家,年轻朱熹把从政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朱熹最具特色的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也是在同安开始形成。在同安,他深入田间村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事办事过程,对所接触到的事物追根究底。这样的从政实践,使朱熹获得许多真知。他感悟到了解事物须正心诚意,体验事物时须了解事物原貌,顺从事物自身的规律。在任上就要为百姓多办事。在以后的任内,朱熹都坚持这样执政风格,受到各地百姓衷心爱戴。他后来在武夷山创立“五夫社仓”被誉为民间救济事业的创举。三年同安从政经历构成他的格物致知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基础。朱熹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真德秀把朱熹从政准则概括为“律己以亷、抚民以仁、存心以公、为事以勤”四事箴。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人自归仰,如众星拱北辰。”据记载,朱熹入仕后被朝廷委以实职达17次,但朱熹到岗任职的有同安县主簿、江西南康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漳洲知府、潭州知府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和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共6次、约9年时间。

朱熹同安任期满回故里,便致力学术研究和讲学。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他辞而不就。此后四十年,朱熹矢志不渝,安于艰苦贫穷的讲学著书生活。

朱熹二十四岁拜李侗为师。李侗是对朱熹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朱熹多次向李侗问学。李侗一再嘱咐他要在“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

朱子属历史上读书最多、领悟力最强的学者。他一生都在读书、著书。历史上流传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要求读书应该按照知识内在次序和规律,逐步学习掌握,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心细心,反复思考、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则强调读书须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并见之行动,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对照检验书本知识。他要求抓紧时间读书,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朱熹一生勤于讲学、诲人不倦。他创建和修复了许多书院,建立的第一所书院是寒泉精舍,修复的第一所著名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到南宋已是断垣残壁,朱熹出任江西南康军的郡守,上庐山访求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组织重建书院。他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对中国书院教育发展的产生很大影响。朱熹晚年出知潭州时,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他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到学院授徒讲学。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它们都因朱熹而名扬天下。

朱熹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深刻总结历代教育经验,认为教育应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目标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圣贤坯璞”。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任务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强调自学为主,辅以老师教导,主张开展切磋交流,在自学、教导、切磋交流中提高。

朱熹继承周敦颐、张载、二程,融汇释道,构建了“致广大、尽精微”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最高核心范畴是“理”。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本源。气是理的表象,有发展变化的能动性。理是事物的规律。社会伦理也是理的表现。

朱熹深化孔子“仁”的认识。他提出,“仁乃天地生物之心”,仁是自然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和源泉。自然的本质是“仁”,是宇宙意志的根源,是生命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朱熹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本性和特性。自然万物都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潜力,根本的原因是天理本身含有“仁”的基因和要素。这种基因和要素决定了自然万物呈现出发展变化的不同状态。人从自然中走来,人的生命也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基因和要素。由“天地生物之心”所规定的万物之间的发展变化,构成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朱子一生致力于对经典的重新诠释。朱子对孔子儒家经典《五经》和重要文化典籍作深入研究,编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形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使之成为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文化经典。

从历史看,孔子总结了夏商周到春秋的文化,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家文化的冲击,朱熹融汇重建儒学的基础和体系。这是极为庞大而复杂的文化工程。原先的《五经》不包括《论语》和《孟子》。《论语》在汉代不过是小学的教材。而《孟子》在北宋之前也是不受重视,甚至连经书都不算。朱熹认真研究《五经》,认为《周易》主要是卜辞,是占卜之书。《礼记》是礼仪制度的汇编;《尚书》与《春秋》属于记载历史的书;而《诗经》则是诗歌总汇。《五经》内容丰富而且庞杂,表达的意义不够集中、明确,无法形成足以与佛教道教抗衡的思想理论体系。

朱熹重新选定文本。他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合并为《四书》。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深入细致研究《四书》。他将《大学》区分为经和传,在注释时广泛吸收了汉唐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在文本研究时发现《大学》仅有载“格物致知”字样,但没有解释。他认为流传原本丢了“释格物致知义”,补进“即物穷理”等134字,使《大学》逻辑通顺,文气贯通,意义完整,也使“格物致知”成为新儒家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南。他还明确把《大学》作为《四书》首篇。他认为《大学》确定的“三纲领、八条目”,明确提出儒学的宗旨和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修身与学习的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的产生,使中华文化有了新经典。有力的突出孔子和孔子思想,维护和巩固了孔子思想的主导地位。

朱熹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经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创新。朱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朱子结交的朋友也是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人。朱熹的诗文受到后人喜爱和追捧。朱熹认为,文皆从道流出。文从心里流出,强调文道合一,文道同源。他提倡文艺创作宜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形象称之为“通身下水”他一生创作各类散文游记等2777篇,创作诗词1167首。

朱熹不仅实现了理论的时代化,还致力于理论的大众化普及化。他注重理论普及化读本的编写,重视民俗改造和社会礼仪的重建。著名的《朱子家训》字字珠玑,提出为人处事一系列规则。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手书了“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晚年,早已名满天下的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耿直清廉的他对朝政多有批评,使平庸的宁宗不满。宁宗以干预朝政的罪名,把他逐出朝廷。朝廷一些守旧平庸的官员容不得朱熹的清廉正直,容不得朱熹的创新理论。他们恶意编造种种谎言,攻击朱熹的学说为“伪学”。他和他的学生弟子受到残酷迫害。这在历史上称“庆元党禁”。1200年,朱熹在建阳考亭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作为治学极为严谨的学者,朱熹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创新理论、真理的光辉总是抵挡不住的。作为民间学者的朱熹,他的思想逐渐被社会接受。1209年,这场历时十年学术迫害的“党禁”终于平反。宋朝廷赐诣朱熹曰“文”尊为朱文公。理宗肯定朱熹思想“有补于治道”,“历万世而无弊”。1212年,朱熹《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被颁发太学遵行。明朝以《四书》为科举取士之书。1455年、1523年,先后赐建安(今福建建瓯)、婺源的朱熹后裔为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同时推行祭朱制度,同祭孔一样,每年春秋两季。1712年,康熙下诏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熹牌位进入大成殿。康熙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亲书“学达性天”匾额赐予武夷山紫阳书院。

孔庙是中华民族文化圣殿,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功能。进入孔庙的,都是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自春秋以来,从祀孔庙者152人。其中孔子弟子77人;生于宋朝之前者31人,之后者44人。在宋朝之后44人中,福建13人。他们是: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干、蔡沈、陈淳、真德秀、蔡清、黄道周、李纲、胡安国,如果加上朱熹父亲朱松、蔡沈父亲蔡元定,则有15位福建学者进入孔庙。同时朱熹是春秋以来,唯一列入十哲,进入大成殿的圣人,显示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的独特的崇高地位。

著名学者钱穆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孙中山认为:“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

著名学者子安宣邦教授说:“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熹的哲学体系。毕竟东方哲学思想能够踏出海外,并且在国外为此特别举办研讨会的,至今也只有朱熹一人”。

英国科学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评价说:“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李约瑟在《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又说:“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还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朱熹(12世纪)曾建立起一个比(近代)欧洲任何思想都较接近于有机哲学的哲学体系”。

1999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授予武夷山为世界文化遗产,称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复兴的宏大工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主流是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努力实现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