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典成语故事大全全部讲故事300字(最新20篇)

有趣的童话故事将我们带进另一个世界,自由地想象和翱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1324

作文

1000

篇1:嗟来之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持、支吾其辞、朝夷暮跖、心动神驰、危而不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天下无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 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 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 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 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 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 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 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

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释义 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自不量力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ì bù liàng lì

【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例子】: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妄自谈文。《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反义词】:量力而行、力所能及、自知之明

【近义词】:蚍蜉憾树、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歇后语】:以卵投石;鸭子拉车;螳臂挡车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没有自知之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即将被消灭,原因是他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鸣鼓而攻之的故事典故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典故】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用法】作谓语;指公开声讨

【近义词】鸣鼓而攻

【押韵词】穷通得失、倒行逆施、称物平施、费尽心思、抓拿骗吃、剿抚兼施、如醉如痴、力竭声嘶、命若悬丝、玩法徇私、......

【英语】convictanddenounceinpublic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示例】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骊黄牝牡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骊黄牝牡

成语拼音:lí huáng pìn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骊:黑色;牝:雌性的鸟兽;牡:雄性的鸟兽。比喻非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

成语来源:明·文徵明《跋采临帖》:“观者当求之骊黄牝牡之外也。”

成语造句:请不要被事物的骊黄牝牡所迷惑。

骊黄牝牡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穆公让孙阳(伯乐)挑选出很多千里马。伯乐老了,秦穆公问他有没有继承人,他推荐九方皋。九方皋出去找了三个月回来说在沙丘有匹黄色的母马,可派人牵回一匹纯黑的公马是匹好马。伯乐认为九方皋更能相出马的内在素质。

骊字开头的成语

骊黄牝牡

包含有骊字的成语

探骊得珠 骊黄牝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发踪指示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起兵被封为沛公后,萧何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他帮助刘邦保存秦朝的各种文献档案,留守关中,为刘邦提供军粮和新兵,引荐大将韩信。在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时,他评论萧何是发踪指示的猎人,功劳最大。

【典故】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释义】踪:踪迹。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幕后指使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幕后操纵、发踪指使

【同韵词】誓无二志、眼中钉,肉中刺、拔赵帜立赤帜、黄天焦日、作张作致、殊形诡制、令月吉日、贯鱼成次、扶老挟稚、胁从罔治、......

【成语造句】

◎他认为辛亥革命实际"乃留学生发踪指示,哥老会摇旗呐喊,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白头如新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于鼠的成语故事:孤雏腐鼠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时期,外戚窦宪靠后宫的势力,以贱价夺得沁水公主的田园。

汉章帝闻知怒斥窦宪说:“公主的东西你都敢夺,何况别人的呢?你做得太令人吃惊了,须知国家抛弃你,就像抛弃孤独的小鸟和腐烂的老鼠一样。”

孤雏腐鼠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gū chú fǔ shǔ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解释】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微贱不足道的人或事物。

【反义词】白璧明珠

关于鼠的成语故事:孤雏腐鼠点评

窦宪是外戚,没想到还打起了亲戚的主意,做人不能忘恩负义,帮助过你的人,不奢望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伸出援手,但是反倒恩将仇报,这样就是不对的了,我们可不能这样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江郎才尽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源于《南史·江淹传》。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才子,幼年家境清贫,读起书来非常用功,诗文都做得非常好。由于他早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深刻地抒发忧谗畏讥和郁郁不乐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知识分子共同的动荡不安的生活,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作品能引起许多失意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作家,人们称之为“江郎”。

后来,他的文才大不如前。他之所以才尽,是因为附南齐高帝萧道成等人,做了大官,成为南齐的“帮闲文人”,从此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由于他的地位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所以文思渐衰,写出的诗文当然平淡无味。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才思减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宜嗔宜喜

【汉语拼音】yí chēn yí xǐ

【近义词】:宜喜宜嗔

【反义词】:面无表情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成语解释】指生气时高兴时都很美丽。

【宜嗔宜喜造句】她的性格真好,不论什么事情,都会满面春风宜嗔宜喜地做起来。

【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成语故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成语故事8:防微杜渐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侵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防微杜渐”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不死之药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sǐ zhī yào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人把长生不死的药献给荆王门官拿进去时,守门卫士得知是长生不死的药就自己吃了下去。荆王十分气愤,要杀掉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向荆王说情,说自己是为大王试验这药的效果。荆王也就放弃杀他的念头。

【典故】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长生不死的药。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长生不死的药

【近义词】不死药

【成语举例】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

【成语举例】

◎ 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

◎ 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到旧燕国海滨,就听信了方士燕人卢生等人的话,派遣卢生去求羡门、高誓等仙人,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去求仙人不死之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寓言类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时期,有个擅长画龙的人名叫张僧繇。他画龙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传说,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有很多人问他:“先生为何不点上眼睛呢?”张僧繇回答说:“点上眼睛很容易,但一点上,恐怕龙就会破壁腾空而去。”人们不相信这一说法,都要他点上眼睛,看看龙到底会不会飞走。

在众人的执意要求下,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张僧繇只得提起笔来给龙点睛。他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忽然雷雨大作,接着,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墙壁开裂。人们仔细一看,原来墙上的那两条画了眼睛的白龙已经腾云驾雾,飞到天上去了。而那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仍然留在了墙壁上。

人们这才相信了张僧繇所说的话。

画龙点睛的启示:

我们做事要抓住事情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面壁功深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代名僧普济的《五灯会元》。

意思:形容勤苦学习、造诣精湛的意思。

南北朝时,有个和尚名叫达摩,也写作达磨,是南天竺国(天竺,古印度)香至王第三子。

梁武帝普通元年,达摩渡海经广州来到当时南梁的首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笃信佛教,但是达摩同他交谈后,却并不投契。于是离开建业渡江北上,到了北魏,在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的少林寺住下。

达摩在少林寺,整天整夜面对石壁而坐,不发一言,据说这叫做“壁观婆罗门”,人们谁也不懂他有些什么奥妙。他如此坚持了九年之久,直到老死。

这段传说虽然不可信以为真,但“面壁功深”的成语却是从这里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郝隆晒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郝隆晒书

成语拼音:hǎo lóng shài sh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有学问。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人腹中装书,很有学问。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成语造句:郝隆晒书的故事让人发笑。

郝隆晒书的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饱学多才,没有得到重用。他辞去参军的职务回故乡隐居。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地有晒衣服的风俗,家贫的郝隆解开衣扣袒胸露腹晒太阳,人们问他何故?他傲然地回答道自己在晒书。

郝字开头的成语

郝隆晒书

包含有郝字的成语

郝隆晒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给家足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rén jǐ jiā zú

【出处】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解释】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社会繁荣

【近义词】丰衣足食、人足家给

【同韵词】渊蜎蠖伏、敦世厉俗、滋蔓难图、饕餮之徒、采光剖璞、糊里糊涂、角巾素服、照天蜡烛、尺竹伍符、惟利是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工匠出身的墨翟对儒学繁琐的“礼”不满,就另立新学说,主张“非儒”。墨家成员提倡“节用”与“节葬”,住土房吃粗饭穿麻衣,成员内部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强调加强农业,节省用度,人人饱暖,家家富足。

【示例】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后来者居上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后来居上

【押韵词】人怕出名猪怕壮、惊惶万状、万花齐放、精强力壮、装模装样、锐气益壮、不可限量、亥豕相望、胆粗气壮、山吟泽唱、......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长风破浪的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

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珍奇异宝,宗悫一件也没有拿,连穿的衣服也是原来的那件。

当宗悫还没得志的时候,他的同乡庾业有钱、有势,请人吃饭时,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宗悫来了,庾业只给他吃有稗子的杂粮,对客人说:“宗悫是个粗人,习惯吃粗茶淡饭。”宗悫没有一点怨言,照样吃得饱饱的。后来宗悫当了豫州太守,请庾业做了长史(书记长)。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