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什么随笔对鲁迅影响很大汇编5篇

导语:你知道随笔作文怎么写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随笔对鲁迅影响很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浏览

3390

作文

5

篇1:鲁迅对我的影响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鲁迅,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在初中的语文课文中,也时常会与他碰面。

初遇鲁迅的文章,我并不喜欢,也不知为何母亲总是在我的耳边说鲁迅文章的好。我并不赞同。初读之时,总觉得行文之间读起来很不顺口,还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字词的顺序也与我平常所读文章有所不同……诸如此类,使得我无论怎么看鲁迅的文章都觉得不大顺眼。

顺不顺眼是一回事,学还是要学的。三番两次地被视为重点课文的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轰炸下来,任你的什么嚣张气焰也被灭得差不多了,对他文章的看法也有所改善,不像先前那般言行尖锐了。都说习惯成自然,我大概也正处于这个过渡阶段吧!

真正的对鲁迅文章的改观,是在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我被他那深切沉重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所触动。然后,我开始尝试着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与他的文章。我读了《朝花夕拾》。虽说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有一种奇怪的力量,让你看上之后就迫切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随后,我又读了《野草》。里面的文章大多都很短,但也极富深意,读起来耐人寻味。

就这样,我对鲁迅先生从初始开始的负面情绪逐渐向正面情绪改观,正面情绪在疯狂地滋长着。

至今,我仍坚持着鲁迅先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水的”这句经典话语,在学习上拼搏着,努力地把海绵里的水挤出更多。希望在鲁迅先生的引领下,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加多姿多彩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鲁迅对我的影响

全文共 1330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学时候开始,我的作文就曾经无数次的被老师当范文当堂朗读,学校里每次的征稿或者墙报,都会留下我的美文。我当时总是美滋滋的幻想着我长大以后就是个作家了。

上了初中后,我的作文依然是班上最优秀的,可是,我却越来越对自己的文章不满意了。因为我终于发觉,那些总是被老师当范文的文章,其实是一种“伪文学”,也就是过去现在将来还会在学生中流行的那种“假大空”的文笔。我讨厌写这种文章的自己。

转折出现在初一下学期。那是1998年的春天,我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杂文全集》。此后整个中学时代,这本书都一直与我不离不弃。这本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被我反复的一看再看,有许多经典段落我都能流利背诵,并且我开始逐步的模仿鲁迅的文笔。我当时写了很多的“抽屉文学”,已经把鲁迅的风格演绎的炉火纯青了!记得我当时曾一度暗恋一个女生,后来模仿鲁迅的口吻给她写过一封信,很快她就回信了,说她总感觉那封信是鲁迅写的,说的我尾巴翘上了天! 我高中时候还做过一件很傻很天真的事情。当身边的朋友同学老师都说我的文章写的多好多好的时候,我就飘飘然起来。于是开始投稿,给许多的杂志和报纸都投过,但是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颇受打击。某天,我心情极度悲观失落,决心效仿古人,拿出一部分手稿,点燃,慢慢的把它烧完了。一边烧一边想着:“我的文章因为抨击时政,被当局政府追查,我要逃难了,这些文章都不能带走,留下来也是祸根,只能烧掉了!我要去逃难了,我要离开祖国,远走海外了!祖国啊母亲,等你自由安定了,我再回来看望你啊……”看着几朵红红的火苗冉冉升起,我却把它们想象成了熊熊烈火,并且露出了悲壮而决绝的神情! 那些可爱的时光已经远去了!

然而,阅读《鲁迅杂文全集》以及《鲁迅小说集》,不仅改变了我的文笔,也彻底的改变了我的性格了!前些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不提倡中学生阅读鲁迅,因为“鲁迅的文章是在培养愤青坯子”!我顿时大吃一惊,并且幡然醒悟!确确实实,我小学时候还是一个很正常的小男孩的,但是上了初中,特别是全面并且反复的阅读过《鲁迅杂文全集》后,我真的开始变成一个愤青了!我总是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非主流看法”。我甚至看不起我的老师,觉得他们都很浅薄。我看不起我的同学,觉得他们很幼稚。我看不惯这个社会,觉得到处都充满着虚伪和虚假!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怀疑。也对这个世界上的无数的悲痛和残酷感到愤怒而又因为无能为力而难过!虽然我现在已经写不出鲁迅风格的文章了,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也将可能继续持续下去。 我记得我在大一的时候,曾经在班上举办过一次关于鲁迅文学思想的讲座。那时我主要是讲解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当时我的一些激进的言辞让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惊讶和震惊。她们震惊的是我怎么会这样想?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怎么会想这种事情?自此,我再次被人戴上了“偏激,另类”的帽子。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偏激”,我反而觉得别人,那些和我意见相反的人才是“偏激”。大概“偏激”的人都有这种毛病吧。 有句话说:是我所受过的教育,使我成为了这样的人!我想,正是因为过度的研究并模仿了鲁迅的文章,使我成为了一个愤青!也许若干年后,我会更加理智和成熟的看待鲁迅的文章和我的这十年的成长经历了。期待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文集观后感的随笔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日子在西单书店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精品文集,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唯独没有诗歌之作,随笔鲁迅文集观后感。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广大读者接触的更多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想诗的影响力恐怕还不会很大。这不是说他的诗作不好,而是广为流传的就少许了。我们且不谈诗,先来说说他的小说吧。鲁迅先生的小说我看完不是特懂,重点不是那几个晦涩的词语,而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有些复杂,难以让读者把握。尤其是长篇说的事情太多,看真有些繁琐。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我不太理解他的小说吧。

再说说散文,这散文读上去倒能理解,只是感觉写得像小说,而且是短篇小说。好像人物,环境等具备的要素都在里面体现了,观后感《随笔 鲁迅文集观后感》。

杂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了,当然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我们自上学期间学的那些关于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属杂文了。他的杂文并不杂,而是深刻,每件事情每一句话都让人发觉深醒。可以说不读他的杂文,就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要读的,尤其是杂文。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学;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人。作文先做人,在他的名字中就体现了。这就好像李白的诗是有名的,苏轼的词是有味的,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是有名有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在鲁迅的影响下

全文共 159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鲁迅,大家一定并不陌生。相信大家在度过朝花夕拾后,更是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家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批判家呢?

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他的童年对他的影响

鲁迅出身清朝官吏世家,祖父是清朝的官员,但祖父为了帮助他的父亲通过考试,作弊不料被发现,从此入狱,因每年为了保住祖父的姓名为官员大量送钱,家庭也渐渐衰落。从鲁迅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留给他了很少的(几乎没有)的美好的回忆。其实13岁之前的他,还是一个生活十分好的少爷。但,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会为推翻这黑暗的世界儿努力。从五猖会中,“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的背后。”从这一股中,我体会到鲁迅的父亲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威严﹑管教严厉的人,还有从父亲的病中,“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地想道‘还是快一点喘晚了罢’觉得思想不该,就是犯了罪”,从这句话中,也体会到了鲁迅的父亲并没有给鲁迅的童年增添快乐。提到鲁迅的母亲,我们在讲座中得知,小的时后,鲁迅说过:“母亲像湿棉袄,脱了觉得冷,穿着觉得也冷。”小时候的鲁迅在父亲死后,毕竟还是有些依赖母亲,但自从“母亲娶妻”事件后,鲁迅就不再思念母亲。鲁迅从小就不寄情与父母,那么是谁给他的影响呢?当,是阿长。从《阿长与山海经》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阿长是个真诚,善良的人。还有衍太太,因为鲁迅的父亲和母亲(在后面)并没有给鲁迅留下美好的回忆,所以鲁迅也并没有在朝花夕拾过多的提到他的父亲和母亲。不过衍太太是个虚伪的人。

从鲁迅的祖父入狱这件事和五猖会中父亲让他被《鉴略》,体现出了封建教育的残酷和对儿童天性的压迫,从阿长身上,鲁迅感受到封建习俗的腐败,从父亲的病种,体现出了当时医道的不合法,昏庸,从他小时候就认清了事态的冷酷,饱受世间的冷暖,也由此延伸出了鲁迅后来学医和弃医从文的决定。不过从他的童年也体会到了人性的善良,真诚,也拥有和几个好朋友(闰土)那里得到的美好回忆。

另外一个影响他的是他的老师。从很小的时候,鲁迅就和周玉田老人学习《鉴略》,他从周雨田老人那里看到了许多书籍,但却也并没有被一些古典思想所禁锢。7岁就进入三味书屋学习,那是的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还有鲁迅的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就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这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学习勤奋,读书多的缘故。也同时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从讲座中,我知道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十分器重他的,也以至于在多年以后,鲁迅一直与他来信,此外,他也在这6年的学习中督导了许多的书,并没有受到禁锢。次外,他还在他的祖父帮助下学习过。从18岁起,鲁迅就到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当然,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去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的决定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让他结交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真诚的老师,但也从《藤野先生》中看电影,匿名信中,让他觉得对思想的治疗比对身体的治疗更加有效,便弃医从文。

再之就是鲁迅童年时候的朋友,比如从我们学过的课文少年闰土中了解到鲁迅从小和闰土很好,但无奈封建等级制度严重,我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鲁迅长大后再次见到了一次闰土,当时闰土就已经叫他少爷了,所以显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的制度。鲁迅从小生活在百草园,那里是他最自由的地方,百草园的生活虽然他想想中很苦,但也是度过了6年的时间。

鲁迅童年的曲折让他体会到世间的冷酷,但他的文字使很多人警醒,也是近代影响十分大的一位人物。令大家从梦中醒了过来,我们也从鲁迅的身上看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也造就了鲁迅这样的人。他的事迹永不会磨灭,而他也是永远的“民族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鲁迅对我的影响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买了一本《鲁迅全集》,读了他一点杂文和小说,已经自以为很有收获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鲁迅,不知道内心是受怎样煎熬的痛苦的。他从每一件事得出深刻的启迪,从国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推测民族劣根性的所在,他还要时时抱着一颗爱心等待,帮助他的青年,帮助受苦受灾的群众。他说过,常常以最坏的心情来揣度中国人,而结果却比他的臆想还要糟糕。

如果说鲁迅是一个讽刺家,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他是最反对讽刺的。讽刺是他认为无用于社会并且为了保全自身利益的呻吟。很多人说他的文章具有讽刺意味,这与他本身的观点,加之以实际,实则是大大相反的。

鲁迅的品质是伟大的,他忧国忧民,不分昼夜。在铁石心肠批判国人的同时,他也会弯下身来,为永远不会到达群众手中的灾款奉献一块钱,为的是看到孩子们欢欣的笑脸。他也会无奈,生不逢时,水深火热,并不是他想要的。

原先,对于鲁迅是一个“战士”的说法我并不认同。在我眼中,战士应当是冲锋陷阵的,像他这样在家中仅靠笔来抨击,而不堵上鲜血的战争,是柔弱如游丝的。然而,在读完他的文章后,我又发现自己的错误。他的文章虽然有旁观的冷酷,但带来的震撼力是不一般的。在《航空救国三愿》中,最后一愿“战战兢兢的陈明一种愿望,是――三,莫杀人民!”。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但在鲁迅的时代,兵荒马乱,航空救国的勇士也会狰狞地抓起屠刀,宰割无辜的百姓。残酷,暴虐,就是四面楚歌也无法诠释那个年代的绝望。鲁迅在那个年代勇敢地与残暴的势力相抗衡,这不但是肉体的赌注,更是精神的折磨。

苏醒,把铁屋子里的人叫醒,是他写作的目的。眼珠间或一轮的祥林嫂;蘸着革命者的血馒头吃也照样死去的孩子;人吃人,人怕人,人欺人的狂人社会;无助的阿q仅靠着精神胜利法最终落个悲惨的结局。这些都是麻木的人,被压迫,被利用而“欢快”生活的人。

现在还是存在,到底应当怎样对待?

呼唤,呐喊,真的足够了吗?鲁迅,他的事业还未竟,继承他的事业,把中国建成为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国度,消除怨恨与隔膜。这是除了解那个年代的悲苦外读鲁迅真正的目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