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习近平《摆脱贫困》读后感汇集10篇

浏览

7438

作文

10

篇1:习近平《之江新语》读后感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校党支部的倡导下,我们研读了习近平同志的短论集著《之江新语》。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于2003至2007年担任浙江省省委领导期间发表的评论文章。我认真阅读学习了《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处理好三对时间关系》、《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等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各项工作的长期深入思考和勤学善思,坚持写作的良好习惯,这些文章也给我以深刻的启迪,特别是对改进自身工作作风和教师师德修养方面有较多指导:1)保持先进性就是走在前列,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2)学习典型,向别人学习的多寡、深浅、得失,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角度,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3)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提高思想理想水平,提升为人境界,拓宽工作思路,更好地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的论述。通过对《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的学习,我也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做好本职,服务群众。书中指出,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而服务群众,要弄清楚群众要我们做什么,能为群众做什么,认识清楚,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一名教师党员,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习工作中,认真的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亲近学生爱护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服务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习近平《之江新语》读后感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读习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写下的《之江新语》深感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透着平实而无半点陈词滥调。他所显露出的才华是在几十年的基层打磨和学习升华与实践中逐渐形成,是一位即亲民又具务实、开朗并彰显个人魅力的领导者。

如他用短小精悍的文笔写下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多读书,修政德”、“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以及“做人与做官”和“生活情趣非小事”等文稿,字字句句折射出习总书记为国担忧、为民着想的浓浓情怀,让我了解到一个曾经下过乡种过地的知识青年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驾驭过地方并统揽全局的领导风范。

习总书记在一篇短文中写到“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一文。全文所写文字不过400来字,但句句铿锵有力,字字落地有声。一改过去很多大腕干部爱写冗长的套话、废话,让人读后倍感亲切。习总书记写到“正确对待民主测评,强调群众公认当然很重要,如果大多数群众反对,一般来说这个干部是有问题的。但讲群众公认绝不是单纯以票取人。敢负责,干工作的干部往往会丢点票。不能形成‘唯票’的导向,不要引导干部当所谓‘满票干部’,否则就会引导干部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甚至拉票、贿选。”

“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讲的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文中阐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认识过程。最终选择保护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把“两座山”的道理体现到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于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由此可见上述“四个不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评判有了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标准。阅读习总书记《之江新语》让人耳目一新,略感新意,令人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习近平的《之江新语》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2731 字

+ 加入清单

之江新语》中表示,习近平同志从干部要树立五种情感、改文风改作风、带头开展作风建设和做好“样子”、放下“架子”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论述了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问题,颇有警示意义。下面是语文迷精心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手头有一本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短论合订本《之江新语》,近来开卷重读,仍感获益匪浅。作为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还能抽空将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发表出来,指导工作,警醒世人,本身就使人感动。这是对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个共产党人忠于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现。

232篇短文,谈为人、谈从政,谈学风、谈文风,谈国事、谈民生,融信仰追求、品行才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开门见山,以小见大,言简意赅,借古说今,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清新自然。如所收短文《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无压力轻飘飘》、《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等,题目就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摒弃简单的说教和刻意的灌输,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似乎信笔写来,却令人折服。有的还满怀深情,读时迫使人从心底产生共鸣。如《路就在脚下》,对高考落榜生的关爱之心溢于言表,同时又以婉转口吻对社会、学校和家长提出了要求,真是娓娓道来,十分感人。《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对农民工的关爱之心渗透于字里行间,那句“绝不能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可催人泪下。不少文章针对日常工作里的具体现象、问题,选准切入点,以切身感受展开一事一议,主旨明确,具体实在,深入人心,如短文《要“干事”,更要“干净”》、《敢于负责、善于负责》、《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做人与做官》、《“书呆子”现象要不得》、《打好团结牌》等等就是这样。

深信读者都会对习近平同志平实通俗、精辟深刻、说理严谨、感染力强的文风有同感,钦佩他亲力亲为践行了自己在《文风体现作风》里所倡导的好文风。如用“两只鸟”来比喻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强调要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用“两座山”的关系来指代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就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味道。用“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来衡量共产党员;用“三深三实五求”推进调查研究,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三言两语,合情合理,就蕴含“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的为文道理。

私下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像习近平同志那样有好的学风和文风,有好的思想和行为,都应树立学到老、用到老的理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创新发展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用百姓的语言组织发动好群众,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紧紧依靠人民的无上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巨大作用,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篇二: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2003年至2007年期间任浙江省委书记和人大主任期间以“哲欣”为笔名撰写的232篇实事短评文稿。这些短论思想性、针对性、时效性强,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不空发议论,文风朴实,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批评鞭挞,斥责歪风;或分析道理,揭示规律。近日静下心读起来深为感动,一位省委书记,肩负着全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方方面面的领导重任,日理万机、非常辛劳,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还能亲自挤出时间,将思考的问题,经过梳理,写成文字、发表出来,以醒世人,这既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说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忠于党的事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贵品格。

学习《之江新语》,首先是对读书的感悟。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联系到工作的实际才深刻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写出那么多朴实而深刻“之江新语”,源自于、根基于他的善于读书和勤于思考。

目前,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不会读书等问题。“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中汲取有用养分,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篇三:

昨日读习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写下的《之江新语》深感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透着平实而无半点陈词滥调。他所显露出的才华是在几十年的基层打磨和学习升华与实践中逐渐形成,是一位即亲民又具务实、开朗并彰显个人魅力的领导者。

如他用短小精悍的文笔写下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多读书,修政德”、“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以及“做人与做官”和“生活情趣非小事”等文稿,字字句句折射出习总书记为国担忧、为民着想的浓浓情怀,让我了解到一个曾经下过乡种过地的知识青年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驾驭过地方并统揽全局的领导风范。

习总书记在一篇短文中写到“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一文。全文所写文字不过400来字,但句句铿锵有力,字字落地有声。一改过去很多大腕干部爱写冗长的套话、废话,让人读后倍感亲切。习总书记写到“正确对待民主测评,强调群众公认当然很重要,如果大多数群众反对,一般来说这个干部是有问题的。但讲群众公认绝不是单纯以票取人。敢负责,干工作的干部往往会丢点票。不能形成‘唯票’的导向,不要引导干部当所谓‘满票干部’,否则就会引导干部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甚至拉票、贿选。”

“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讲的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文中阐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认识过程。最终选择保护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把“两座山”的道理体现到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于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由此可见上述“四个不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评判有了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标准。阅读习总书记《之江新语》让人耳目一新,略感新意,令人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摆脱贫困》读后感

全文共 2084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闽东之光呢?”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那是1990年1月份,作者详细分析了闽东文化带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闪光点,以散文的清新笔调,写成《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他说:“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闽东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作为古田县扶贫办的一名干部,我正参与到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攻坚工作之中,同时又因个人爱好而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因此,在品读《摆脱贫困》一书时,对其文化方面的论述特别有感触。

文化,正是作者要求的“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影响力,也是此书倡导的“经济大合唱”的原动力,是一个地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一种“软实力”。早在二十多年前,作者就敏锐地提出以文化的繁荣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对文化认识的前瞻性,作者当年就在书中谆谆教导:“一定要把握闽东文化的闪光之处: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水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接着,文中以详尽、系统的论述分析了闽东之光,强调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光合作用”:“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爱我闽东,进而让外地区、外省、市的朋友,海外的朋友,也对闽东之光有所了解。让大家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如今,我们所走的正是“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的路子。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品牌,更是一种形象,一种力量。

《摆脱贫困》一书中,作者还在许多章节中提出对闽东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例如,《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文中指出:“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说明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外界血脉相通的关系;《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我们要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的精神文明,就需要立足于闽东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阐明了科学文化建设与脱贫致富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年来,闽东人民在建设“六新大宁德”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出台了《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并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资金。在优惠政策的引导扶持下,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培育本土文化企业、孵化文化旅游项目成为闽东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元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着力构建丰富多彩新文化的“大宁德”,全面实施文化风尚引领、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惠民拓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产业跃升等“六大工程”,围绕打造“产业城、先行区”的战略目标,探索和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引进和建成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中心城市的文化内涵。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和单位31家,形成宁德市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地域文化优势正在逐步显现,文化旅游资源正在整合提升,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市县各级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大剧院、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丰富着人民文化生活;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品牌享誉全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增添文化的魅力与经济的活力。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古田县遵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扶贫先扶志”宗旨,大力打造库区文化、食用菌文化、侨乡文化、电力文化、体育文化,挖掘陈靖姑民俗文化、圆瑛宗教文化、朱熹理学文化、张以宁廉政文化等宝贵的资源,在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湖城一体”建设,取得经济社会总体上的良好实效。随着溪山书画院文化产业群和黄田双坑村油画基地建设的初具规模,成功推出动漫剧《翠屏山人》、连环画《张以宁》、微电影《出水芙蓉》、电视连续剧剧本《南洋往事》、电影剧本《陈靖姑》,以及“圆瑛杯书画展”、双坑油画展等文化产品,新一轮的文化建设热潮正在翠屏湖畔掀起,千年古城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玉田大地沐浴在“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光辉之中,春暖花开,菇果飘香。

结合岗位实践,捧读《摆脱贫困》一书,总感启迪深刻。每每掩卷深思,便觉热血沸腾。让我们紧抓机遇、大胆开拓吧!让我们高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旗,用文化的光芒照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点燃“百姓富、生态美”的致富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摆脱贫困》读后感

全文共 3682 字

+ 加入清单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摆脱贫困》就是这样一本没有八股说教的套话,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文字朴实无华、内容充满智慧、分析鞭辟入里的好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打开《摆脱贫困》,就不想放手而要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原因。

这本书的书名,叫《摆脱贫困》。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话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沉重而又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话题呢?我们都知道,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的目标是摆脱贫困,90年代的目标是奔小康,进入21世纪后再用50年的时间去实现现代化。这是就全国来讲的,各地情况不一样,目标和任务、指标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讲,落后地区要和全国“同步”实现这个“三步走”战略,十分不容易。我们知道,习近平当年工作的闽东地区是贫困地区,而他在那里工作的两年正好是全国在“摆脱贫困”过程中进行最后冲刺的两年,闽东地区能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吗?实践,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1990年,闽东地区脱离了贫困线。

他们是怎么达到这一难以达到的目标的呢?

习近平在书中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还告诉我们,当年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归根到底,是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在那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到一件事,让我特别感慨。他说:“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是的,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没有抓住根本,就是“瞎忙乎”,这是必须常讲大讲的大道理。因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福建省老书记项南在为《摆脱贫困》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他说:习近平的“这些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他还说:“这个问题,从最近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更加清楚了。但是有相当一段时间并非如此,有些人总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工作当然是很多的,有些人为了突出某一项工作,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项工作当作中心。有些工作确实很重要,但再重要,也应当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可另列中心。如果形成了许多中心,势必削弱经济建设这个唯一中心。”事实上,习近平在书中用明确的语言说过:要使国家繁荣富强,“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习近平在书的“跋”中自谦地说:“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但是,我今天读完此书,得出的结论是:习近平的《摆脱贫困》,到现在还是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指导意义的,值得一读再读。

范文二:《摆脱贫困》的读后感

十八大以来,隔三差五看到、听到官员和国企负责人因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而落马的消息,脑海中总会冒出一个个问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苍蝇”、“老虎”被打?为什么中央会以空前的力度惩治腐败?近日,拜读了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担任中央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29篇重要讲话、文章。在1990年2月,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历史使命,义无反顾地反腐败、讲廉政,改变闽东穷地区、穷家底的局面。

自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习近平一如既往地履行廉政建设历史使命感召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纪委出实招、出狠招,突破“禁区”,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着力清除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

“为民、务实、清廉”是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务必汲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严格按照“自省自律照镜子,正己正人正衣冠”的要求,在讲廉政、反腐败中传播正能量,释放正能量。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赶考”中,必须过好“五关”。

首先是在美人关前,坐怀不乱。据媒体报道,近年来被查处的贪官,95%有“情妇”,60%以上包“二奶”,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贪官与贪色”好比是一对双胞胎。共产党人面对美色的诱惑,一要认识到沉迷于美色的危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沉迷于西施美色导致了吴国的灭亡,唐玄宗李隆基因迷恋儿媳杨玉环造成了盛唐土崩瓦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成克杰情迷李平收受贿赂而获死刑,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延为搏情人一笑利用职权为徐福英谋私利而双双被绳之以法。王侯将相与凡夫俗子因沉沦美色断送江山和前程危害的警示,无不历历在目。二要提升个人意志品质。共产党人要大力学习柳下惠寒夜怀抱美女而坐怀不乱的勇气与定力,不断提升和磨炼个人意志品质。三是要牢记党纪国法。牢记“欲如火,不遏则自焚”的古训,以“苍蝇”和“老虎”贪恋美色成为“阶下囚”的悲剧来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根本上避免权色交易等不道德和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

其次是在金钱关前,取之有道。要始终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原则。共产党人应发扬“奉献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习近平在书中指出,“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只有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不断奉献来赢得尊重和爱戴,在获取职位提升,待遇提高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应像山西申维辰、金道铭他们一样,通过歪门邪道为自己攫取私利,谋取钱财,追求奢侈生活。

第三是在权力关前,牢记宗旨。为便于管理国家,人民赋于为官者一定的权力。为此,为官者一定要铭记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如书中所提倡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邓小平曾经说过“领导就是服务”,此话形象地说明了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掌权为官者只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个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必须对人民负责,用权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和人民谋取更多福祉。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当干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讲奉献,再就是讲服务,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当领导干部就不要想发财”的阐述,与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第四是在人情关前,晓以大义。中国人重情义,现实中,很多官员在人情关前栽了跟头。共产党人要过好人情关,要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交友原则。交友应遵纪守法,坚持原则,绝不能以友情名义做出违背原则、纪律和法律的事。二要注重办事原则。比如有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上门要求办理有损原则和法纪的事,自己要旗织鲜明地坚持原则,不徇私枉法,同时也要照顾对方感受。对来者要晓以大义,耐心说服,取得对方理解。三是注重管好身边的人。要管好亲属和身边的人,防止为情所累、为情所伤、为情所误。

第五是在奉承关前,头脑清醒。喜欢听奉承话,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有的官员“好话”听多了,当听到不同意见和逆耳的忠言时,心里会感到不悦,认为他人是在攻击自己,与自己作对。自己总是在想方设法排挤、孤立异己,久而久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形成了一言堂,再也听不到不同意见和逆耳的忠言,得不到有效警示和监督,导致了独断专行,大耍特权而丢掉职位或是脑袋。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汀所说 “奉承的话比杀人的手还狠”。

共产党人要过好这一关,首先要保持清醒头脑。二是要营造敢讲真话、长话短说、废话少说、实话实说的良好氛围。习近平在《办公室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中提出“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说真话、报真情,做实事、求实效,不能搭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甚至说假话,报假情,欺上瞒下”的极端负责工作作风要求,是对共产党人如何过好奉承关最好的经验总结。zuowen.yuwenmi.com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之江新语》习近平读后感

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的232篇短论。品读这些快餐短论,我感悟,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作者涉猎广泛,作品内容丰富,在深邃思想中能找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文字是时代的见证,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时代的发展变化都是通过文字以不同的形式来反映。掐指细算,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四年时间,几乎每周都有一篇短论,鲜明地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主张,每篇三五百字,新思想、新观点、新感悟、新方法,充分认真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这些短论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更多是关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物作用于精神的警觉,尤其对于现在社会发展,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私利的追逐,使每个人无可避免地被包围,甚至被侵袭,心灵和精神完全被充斥的剖析。细心品读他的观点和论断,不仅仅对适合于过去的浙江,更适合于现在的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每到一处,总是要认真阅读当地的志书,掌握基本情况、了解民情民俗。”据报摘,浙江省委夏宝龙书记在学习专题报告会上提到了时任省主要领导的习近平同志,处理好繁重的政务同时,学理论、重积累,下基层、摸实情,善思考、勤动笔的良好习惯。诚然,从《之江新语》中我深深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以自己深入细致的观察、日积月累的思考、宽阔的知识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等,既从生活的现实出发,又从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写出了诸多深邃的文章,这不但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更为读者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向,奉献了一部“实践+理论”的工作手册。

“把学习从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高度重视、高度自觉、高度热爱,勤思、善思,真正把学习转化为内在的自觉。“领导干部要善于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少一点酒酣耳热,多一点伏案而思,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他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多读书,修政德》《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书呆子”现象要不得》等诸多短论中深刻阐述了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真正做到“求知善读”。

“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这是一篇《之江新语》中《文风体现作风》的短论。若认真通读每一篇文章,不难看出,每篇文章自成短论,有的几篇围绕一个主题,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自成体系。通篇文章没有高谈阔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之有物,读后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会议或者讲话,往往还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洋洋洒洒几十页,到最后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3月17日至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时强调有关作风问题,从《之江新语》中,你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群众工作的深刻认识、对普通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群众工作的深层思考。“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对照《之江新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文风,更倾注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知行合一,一以贯之。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明建设,还有生态,涉及读书学习为官为人,涉及到民生民意,还涉及到密切联系群众,每篇都有独到而又符合实际的见解,都有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总是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了古语古话古名言,精练而又准确地说明问题,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浸润在了其中。

“深邃思想”需要在实践中品味。我建议,广大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多读几遍《之江新语》,相信你一定会学习到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读后感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读本》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十六个专题,全面准确深入阐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八大后的两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习总书记在这期间提出了重要的实践理念与新的战略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已经形成、做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通过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挑战阶段。

讲话中,习总书记所回答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打动自己。就如在绪论标题中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就显然表明了讲话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期指导作用。而这些作用恰恰又反映在人民日常生活状态的改善和发展的细节中。围绕中国梦展开的宏伟逻辑体系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必要内容,它凝结了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可以看出《讲话》的内容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给予了厚实的支持与指令。

我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深刻领会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努力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统一思想认识、提升理论水平、明确政治责任、开拓前进,将其转变工作作风、纯洁精神品格。也要讲话精神的领会和把握,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习近平《之江新语》读后感

全文共 2772 字

+ 加入清单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本人单位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培养读书的好习惯。《之江新语》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我并不陌生,此前读过一些篇目,还摘抄了笔记。这次重读有三个感想。

一、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日报》头版发表的特色短评。自2003年2月25日开始,持续到2007年3月25日,平均每周1篇,累计232篇,令人敬佩。

一是文风好。《之江新语》最大特点是在300至500字内讲明一个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文章旗帜鲜明、有的放矢、直截了当。比如,《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针对当时浙江省上下正在兴起的调查研究之风,提出调查研究的目标要求,很有指导性。又如,《做人做事要力求浮躁》则告诫干部需要志存高远,力戒浮躁,同时深刻指出浮躁是一种不良作风。“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即便当下,仍有警示意义。领导干部作文、说话,都要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之江新语》用人民的语言,很接地气。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写文章要体现群众意愿,表达群众心声。书中既有古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又有群众语言“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来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又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还有一篇《文风体现作风》,也很能代表习近平同志说话行文的追求。古人说,“大道至简”。《之江新语》每篇短文没有空话套话官话,实话实说,语言生动活泼、朴实无华,让人能够一口气读完,文章中一些思想和提法,值得咀嚼和回味。《之江新语》语言精练、隽永也是一大特色。语言隽永表现在恰当地引经据典,适时地运用群众语言。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经常融会名言典故,意到笔到,恰到好处。诸如强调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引用《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如《生活情趣非小事》运用了两则小典故,典故一正一反,说明领导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重要性。

二是有真知灼见。读《之江新语》,最大感受是一个“新”字。有新的思想。232篇文章的内容大体分三类:一是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谈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谈领导干部的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突出强调了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三是谈干部的党性修养特别是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新的语言。语言问题实际是 文风问题,说到底也是党风问题。毛泽东当年尖锐批评过党八股的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先生以朴实、简练、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只有具备相当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提炼,才能写出这样短小精干的好文章。有新的独到见解。《之江新语》绝大多数文章,是作者工作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得出的精思独见,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不是空喊口号,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跟风写给上面看的。而是充满高见、善见、远见。

三是体现了政治家一心为民的远大抱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追求的不是当个大官,而是一直有为民造福的远大理想,一直胸怀天下、心忧百姓,敢于担当,善于负责,深得民心。他的文章不仅多,而且成体系,思想性、逻辑性、广泛性很强,包含了一个地方大员治理的成熟思想。谁也不知道,习近平同志多年后会担任国家的最高首脑,他自己也可能不知道。但机会总是垂青有正确准备的人。从目前来看,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后,治国理政的理念符合国情,采取强力反腐和深化改革两大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赢得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这是一本干部应该精读的好书

一是习近平同志对管理干部高度重视。在《之江新语》中涉及干部教育问题的有36篇。比如,《敢于负责,善于负责》谈的是领导干部的责任问题。在辩证看待敢于与善于之后,作者意犹未尽,又有新的思考,《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将负责的认识进一步地深化。一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文章,其观点“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针对性强,一语中的,振聋发聩。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从他的文章中,领悟到教育管理干部的方法和艺术。

二是习近平同志是广大干部的好“师傅”。当干部也要好的师傅带领,习近平同志就是中国干部的好师傅、好榜样。他夙夜在公,足见勤勉。他一身正气,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驾驭全局,干出优异的业绩。他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也从严治吏。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他说:“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他善于总结,“文合为时而著”,在工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用思考推动工作。他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注重借鉴吸收古代圣贤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他是干部的好榜样,也是当代中国的好领袖。他的书和文章真的值得一读啊!

三是对当下管用。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之后一系列讲话中的新观点、新论述、新理念,在《之江新语》中或多或少能够找到一些雏形和影子。如“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之于《打好“团结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之于《文化是灵魂》等。学习《之江新语》感到特别亲切,有助于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治国理政方略,加深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文章还有着敏锐的现实观察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前瞻性和政治引领力。值得我们干部细细品读、精读。

三、这是一本对各行各业的管理者都有启发的好书

一是领导高于管理。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纯粹从学术上来说,领导是管理的一种,但是领导要高于管理。因为领导注重本质的把握,注重宏观的掌控,领导行为可变因素较大,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领导的艺术性更强。习近平同志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他的评论文章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平等的交流、晤谈、引导,很生动,很容易接受。

二是只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才能取得成功。不管是当企业家,当学者,还是从事其他的社会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将一事无成。当干部讲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标准。做生意,搞企业,生产产品也必须到市场上经受大多数人的检验,能够较好的满足消费者各种实际利益需求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市场。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绝大部分事情都需要从根本上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之江新语》2007年出版,2014年初火爆,表面看是因为作者的缘故,本质上,它代表了民众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新的一年里的厚望,代表了民众对清明法治健康和谐社会的渴望。它的火爆,是社会各界认识到它的价值。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读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摆脱贫困》读后感

全文共 4909 字

+ 加入清单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市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想深刻、篇章隽永、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时说的:“虽然习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作者、书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而“贫困”两个字对一个从农村出身的我,从某种程度来讲,它伴随我的童年,代表我的过去,见证我的成长,摆脱贫困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奋斗的动力,我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个在贫困县成长的我来说,深刻明白着“贫困”是什么;对于一个在贫困县奋斗的公务员来说,更理解“摆脱贫困”有什么实际含义;对于一个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来说,更需要认真琢磨“摆脱贫困”的具体实施措施。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全新的书,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引发我对自己身边现实存在的一些思考,值得学习的一些实践真理。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从1988年9月的《弱鸟如何先飞》到1990年5月离开宁德的赠言《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习总书记用12万字29篇的文章来阐述如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让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困境突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同志懂得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经济理论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去实现闽东经济发展,能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说弱鸟可能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而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展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一村一品”产品,如在文章《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说道,畲族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外力的帮助和推动,更需要内在活力的启动。要让畲族这个特色的民族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时运用行政手段,国家行政机构强制干预,直接调节。比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围绕着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还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深思。

(二)政治建设不可缺

政治建设指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也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一文中,写道:“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的确,人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呼声。要想把地区发展起来,必须提高对人大的认识,必须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充分发挥出人大的职能作用,同时人大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全国权力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联系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条件,总结出发展的最根本是:一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依然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所以干部作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者,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走群众路线,扎实地为人民服务,接受最广大群众的监督,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使广大群众从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而政府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桥与路”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为人民服务,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在“行动之上”则要求要敢为人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实践之风溢于言表。而在“清廉从政”中则要求党政机关要保持廉洁,因为这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三)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习近平同志说道:“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还要联系实际,闽东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要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来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而《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就是从传播工具上来弘扬传统文化,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而且抓好新闻这一块还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监督行政机关,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习近平同志总结出了宝贵的三条实践道理:一是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二是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发扬成绩,纠正失误;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三是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的确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而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也是摆脱贫困的一条路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习近平同志谈到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教育事业;还要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扫盲工作。细读此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他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这些跟我身边的现实存在有着莫大的相似点,值得我深思并加以学习。

(四)哲学思维贯穿全书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脱贫致富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

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习近平同志的哲学思想遍地开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理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部分,国家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习近平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则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赖思想,这就是为我们树立了全局观念,也是要发展好局部的有志气体现。

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同时,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中提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习近平同志就提倡要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踏实奋进,用高昂的姿态走向发展的道路。

书中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读后感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是靠法律整治贪渎腐败的极少数,靠党纪管住党员干部的大多数。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深刻领会了其精神实质,消除了原有的片面认识。

首先,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衡量党员干部合不合格的第一标准,缺了理想信念这个“钙”,“软骨病”就会随之而来。党员要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筑牢思想防线。

其次,遵守政治纪律,就是要遵守党的纪律,以党章为纲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秉承较强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服从和遵守党的教育和管理,自觉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查摆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自觉在贯彻实施上狠下功夫。

第三,2016年是国土资源部“能力建设年”,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整治正在改革攻坚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按照能力建设年提高“懂全局、管本行,抓重点、破难题,抓落实、求实效,崇廉洁、拒腐蚀”四种能力的要求,必须踏实调研基层创新做法,做好顶层设计研究,练好能力建设的基本功。

同时,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到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