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三集《热血忠诚》观后感最新【通用20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下面小编收集了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浏览

2302

作文

1000

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观后感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陆续播出。

该片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摄制组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拍摄,记录了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全片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了拍摄,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以及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埃及亚历山大港、西班牙足球学校等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内容,反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金融产业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同时,摄制组对新疆、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拍摄,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比起纪录片内核更像宣传片,但今年有这样一套片,多少还是弥补了一些春晚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内容正直得不像BBC,但不得不说那么老的梗还找了许多新鲜的角度切入, 鲜切花市场,酒厂,金丝猴这些部分乍一看和春节没啥关系,但其实都有内在的社会文化联系。

小吃街那段辣条出来的一瞬间弹幕就疯了,这种宏大命题的纪录片里有东西真的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就是”的点真的是太加分了!话说有多少拍这些大主题片子的导演还在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多信息量片子还能自圆其说,角度多但叙事不显杂乱结构清晰,BBC确实不简单。

记者也是加分点,各有其风格但都自然串联每个部分,避免了僵硬报幕和你一句我一句套话的尴尬感。当然我们都爱可爱大叔多一点~

温馨提示:片中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篇里,๑•ั็ω•็ั๑)祝收假愉快

2017年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而:

BBC的主持人们还是一脸真诚·热情·太好吃·新年赞·中国棒…

咱大天朝网民也从一脸不信·懵逼·这是假的……

最后变成了真不黑·谢字幕组·好看·期待第二集……

那到底是怎样的画风突变让咱们网友黑转路?咱们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新年》系列中,五个主持人肩负不同使命,身赴中国各地,从冰城哈尔滨一路南下到香港,探索很多人人人人人的大中国是如何体验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纪录片习惯性的介绍中,大概表达了这几个意思:

中国城市发展猛

中国历史特悠久

中国是最大经济体

中国好吃的不用问

相比以前丢台湾还丢过江浙沪的BBC,这次上了这样一张地图

概括性的夸完,现在要来具体的了,请好好看看我闪闪发光的大天朝吧~!

1.现代化的中国

先说这次拍的北京城,大气庄重没有雾霾~

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狂拽酷炫又气派。

以前的普快/绿皮火车也不拍了,全部镜头都是锃亮锃亮的高铁。

北京的每辆出租车都装有GPS,不停向控制中心提供信息。

2.有保障的中国

在忙碌的火车站,有小红帽有偿提供护送上车服务;

在摩托大军身边,有服务点提供免费的热粥姜汤取暖器,并有警车护送;

在云南的森林中,小动物金丝猴也有专人保护它们的生活。

3.有情义的中国人

车站机场不再是拥挤不堪,处处温暖……

老人们的身体也倍儿棒:在国外的人们也要回家团聚(不过哎,这这这姑娘怎么这么像黄渤!)

总之,这样家人团聚的幸福是时时刻刻上演……

4.丰富多样性的新年文化

代表现代的哈尔滨冰城:代表传统的河北打树花:

以及中国人都懂的生肖文化……

在这1个小时的《中国新年》第一集中,BBC主持人在北京、哈尔滨、河北、云南等多地感受了一把春节前的准备气息,虽然有部分情节和“新年”的关系并不密切,但还是向全世界传递了咱们的喜气洋洋…希望这个陌生的BBC在之后几集依旧如此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少年的你》观后感及影评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的主题是校园霸凌,比较沉重,很能引起人的思考,观后每个人都要想想自己的以前或者未来。但沉重背后也有温柔的一面,男女主之间的守护,这份感情的纯粹多次当观众泪目。

一个因为意外,看到一些实情,因为不想颠倒黑白被欺负。一个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阴暗里,心里却一直坚信有份美好。他俩相遇,一个保护美好,一个保护那个保护美好的人。但实则都在保护这个世界丑恶下面唯一的美好。

全篇看似念念是那个最需要保护的人,让人感觉心疼。但我想说,那个叫小北的孩子,他更需要爱,他更需要人保护,他也只不过是看似坚强。他俩在家那段,痛苦又带着美好。小北躺在床上侧身留下的眼泪,有说不出的痛苦和坚毅,那是一个看似坏小伙却比那些懂事的好孩子都要好的孩子,不忍为他留下揪心,疼爱的眼泪。

最后顶下罪名,也只为保护那个保护美好的女孩,让她幸福。可是他从头到尾都一直善良,守护这个世界他想要的美好,却没有给他这样的保护。倔强得让人心疼,此时已泣不成声。如果可以,我选择保护那个叫小北的男孩,告诉他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你坚守的那份美好也有很多人去保护。

人物都很立体真实,每个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善的一面,而且也有作恶原因。校园欺凌,孩童青春时期的经历影响着每一个少年。这个世界是不堪的,有欺凌有辱骂,但这个世界更可以是美好的相信的,可以有少年的我们守护彼此,有温暖的家庭爱护着,有大爱的社会包容着。

这个世界可以是大爱,是包容,是给予,是相信,是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同心战役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校组织收看的防疫情特别节目,让我对春节期间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坚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这次疫情最重的地方是湖北武汉,为了全国人民的安全,武汉封了城,但是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都主动请缨,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义无反顾的冲往一线;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向武汉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赠口罩、护目镜,捐赠蔬菜等;也看到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在家团圆的时候,却有些人为了这次疫情,冒着有可能被传染的风险,变得比以往更忙,他们是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抢工的建筑工人,是对病毒围追堵截的各地交警、医生、社区工作者。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协力,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早日消灭病毒。

我知道这次的病毒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所以我也要从我做起,不信谣,不传谣,做好自我防护,不聚会,不聚餐,戴口罩,勤洗手,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病毒隔离在外,为抗疫做出我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邓小平首次访美纪录片《旋风九日》观后感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旋风九日》记录了小平同志79年访美的真实事迹。他绝对是中国的超级英雄,他为人幽默、极富人情味,处事也果敢睿智,在当时风云诡谲的世界政治格局下,以75岁高龄挺身而出远渡重洋出访美国,为中国争取到历史性的合作与发展机会。《旋风九日》为建党94周年华丽献映!适合党群集体观看。

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以邓小平访美为主题的影片。从北京到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顿、西雅图,邓小平虽然受到“超规格待遇”,但却没有一帆风顺。九天里,游行、暗杀、袭击,意外不断,面对不欢而散的议员和问题尖锐的记者,倔强而睿智的老人攻守兼备,从容不迫……

1.邓小平首次访美纪录片《旋风九日》观后感

2.党员观看电影《旋风九日》观后感

3.旋风九日观后感

4.电影旋风九日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是一部反映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纪录片

著名学者肖云儒表示,《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的播出较好地处理了“道”与“术”之间的问题,深刻展现出了西安教育改革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同时也展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给教育者以思考。[1] 一线教师葛战舟说:“纪录片中有关西安的大学区改革的尝试让一些农村的、底层的学生们拥有了同等的升学机会,这让很多农村的父母非常感动。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育改革的一路壮歌也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信。”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指出,纪录片的推出坚定了基础教育战线上教师们的信心,教育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通过电视纪录片推广改革经验有助于打消社会疑虑,引导社会观念转变,效果良好。

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以西安教育改革创新的尝试为例,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了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全片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几个方面,回首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九月,一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在这天中小学生期待的教育综艺节目——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开学第一课节目的主题不同,故事内容也不同,有着不一样观看体验,其中传达的知识内容也让人获益匪浅。

今年是党的100周岁生日,是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所以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同时节目组也邀请到了张桂梅、李宏塔、杨利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巩立姣、杨倩、李亚中、彭洁、谢兴昌、何晓莉,他们带着许多的故事来到节目,为我们一一讲述,顿时使我获益良多。

开学第一课课程的学习,让我见识祖国伟大的发展历程,党的艰苦奋斗史。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先烈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前赴后继,不畏艰险。这些故事使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时无刻的在冲涮洗涤着我,让爱国这两个深深的刻我的骨子里。我也认识到了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新时代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爱国不是口号,是要做出行动的。爱国的方式有很多,但我觉得最直接最有效的是不断努力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价值。只有自我的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为祖国贡献出巨大的价值。

经过开学第一课节目的教学,我逐渐懂得要把爱国从口号变成行动,是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勤奋刻苦的学习,并且在空余时间也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身为当代的新青年是有着属于我们的任务和使命,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去完成的。所以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理想一起加油,一起奋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开学季,《开学第一课》都会如约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但今年却遭遇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这堂“开学第一课”注定非同寻常!还记得武昌方舱医院吗?那里曾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地方,为了给学生上一节生动的课,除了“北京课堂”还首次设置京外“课堂”。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是英雄的人民。《开学第一课》武汉课堂就是曾经武昌方舱医院。节目中,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毕业生付巧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这名抗“疫”战士是00后,她曾经就在《开学第一课》武汉课堂所在的武昌方舱医院里备战高考。那段时间,她一家四口感染新冠肺炎,而自己症状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顾虑太多,带着“考进华中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老师”的梦想,一心备考。

付巧,她虽然是为自己的梦想在战斗,但她是当时的方舱医院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看到她的努力后,我相信有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被她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所感染。听着付巧的故事时,我就在想,如果我当时遭遇了和付巧一样的处境,我还能静下心来学习吗?如果换作以前的我,我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病情而焦虑不安,不知所措,但是现在的我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未来遭遇什么样的事情,我会告诫自己静下心来,坚持前行,为了梦想绝不放弃。

本次节目最后以歌曲《少年中国说》作为结尾。就像歌曲中唱到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血液,只有少年强大了中国才会有更加强盛的生命力。因此,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必须要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榜样观后感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榜样,也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促使着我们不断奋进,永不懈怠。在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对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以及全国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支部会议后,我又认识了一位新的榜样-李万君。

李万君是中国中车的一名焊接高级工程师,人称“工人院士”,在看了两遍介绍他的先进事迹的视频之后,我对其中的两点内容感触最深。第一,李万君同志在参加工作之初,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充满了不满,充满了抱怨。他去找他的父亲,希望父亲能够托关系帮助他调换一下工作岗位,但他的父亲似乎并没有像许多父母怜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怜爱”他,连问他是什么原因想要调换工作都没有,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工作干不了也得干,得坚持,啥活儿都得有人干”。这一点让我这个刚刚入职的新员工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说实话,我想我们千千万万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绝大部分都和李万君刚参加工作时一样,无论我们自己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似乎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的工作内容都并不是特别特别得喜爱,我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状态似乎都感到不是最理想,我们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些不满、抱怨,或是因为过于忙碌,压力过大,或是因为对工作环境和待遇感到失望等等,总之,我们绝不会放弃自己,但基本都会对工作的适应感到吃力和艰难,我也一样,我还没有能够完全从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适应如今的高工作强度和高工作压力的工作状态。但李万君父亲的这句话敲醒了我一下,我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不足,意识到了自己对待某些事情态度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我正在渐渐明白,工作了,不仅仅是社会身份的转变,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转变,我们都要承担起更重更大的责任,我们需要“扮演”好我们的每一重角色,我们需要咬牙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不断进步,以应对未来更多更大更难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李万君同志在节目中被问及关于跳槽或被其他公司挖角的问题时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我的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个样来”。他的这句话让我同样倍感敬意,在现在这个金钱至上,功利的社会,我深深感觉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那么安分守己,不那么愿意默默耕耘与奉献,人们都渴望挣更多的钱,都想着在一个公司干两年然后就跳槽,最终自己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思考怎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做出真正对社会有更多意义和价值的贡献,许多优秀的企业也越来越开始强调忠诚比能力更重要,我想这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相悖的。我个人认为人生一世,做出哪怕一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远比挣更多的钱更有价值。我希望我们都能有一颗安于平凡、简单、无私奉献,感恩与真诚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地发现,我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而时间却永远是那么地不够用,每当我早上来到办公室时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那么多人早已开始了工作,而每当我晚上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也总会发现,还有那么多人还没有离开,我知道,无论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还是对工作的努力程度,我都还有很大很大的不足,更别提我工作能力上的差距了。我会向李万君这样的全国优秀党员学习,同时也会向我身边的许多优秀同事学习,不断鞭策自己,永不懈怠,我希望我能不辜负父母、老师、朋友和自己,我会不断提醒我自己,要再努力多一点,再对自己更狠一点,为家、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会看这部纪录片起初是因为知乎上有人强烈推荐,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写了篇文章介绍这部片子。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拍摄方式和内容,每七年一次拍摄,来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处在毕业之际,人生交叉口的阶段,难免有些困惑。因而不顾一切想要寻求一些东西消除我的困惑,而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完最新的《56 up》后,我的困惑依然没有解除。

虽然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直接的结论,但仅仅通过观察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对这部片子写些什么。

首先是几位纪录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辞一直萦绕在我耳边。“人们会误把我们当作代表,然后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七年的时光,却要通过镜头前的10分钟展示,这太片面了..."。假设导演选了另外14个小孩拍了这部片子,这部片子又会变得怎么样呢?仅仅是14个人不同背景的人就能代表英国的阶级现状吗?他们的真实生活真的是镜头前所表现的那样吗?即使导演以最真实的手法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我还是不愿亲率地下定一些结论。

其次,如果不轻率地下定一些结论的话,那我只能从叙述主人公的生活入手。但纵观14位主人公从7岁到56岁的生活经历,我发现自己也很难写出什么。当然我可以写Paul和他妻子卖了房子换了辆房车环游澳洲,也可以写Bruce孟加拉国支教,但主人公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生活,生活,生活。结婚,生子,离婚,再婚,失业,换工作,亲人世,看着子女成家立业...

对这部片子的很多论述都集中在社会的阶级问题上,之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写了很多。除了Bruce,Nick,Neil比较特殊外,其他11个孩子基本都延续了父辈的成长轨迹。当拍到《56 up》时,他们的孩子也延续着他们类似的轨迹。Neil从少年起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一生比较坎坷。而Bruce和Nick家境一般,但他们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教育。

虽然有“阶级”的存在,但由于英国比较完善的社会制度,即使是那些工薪阶层都有着非常不错的生活。Tony是出租司机,在西班牙有一套度假房;Simon是单亲家庭出身的,他后来和妻子一起照顾一些暂时无家可归的孩子。即使是有精神疾病的Neil,靠着救济金也还过得可以,当然他也积极地做他议员的工作,还参与社区的活动。可能这也是“阶级”比较稳定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人的视野、格局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家庭对此的影响非常大,父辈的生活、行为和思考方式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他们总是按照过的经验来指导你。不管你有意识和无意识地采纳了,都会让你走上与他们相似的人生道路。

(下篇 写于2014年12月29日)

隔了大半年再来谈这部纪录片,我的感悟是:我的人生大抵会与纪录片中人物的是相似的。

我会继续地努力学习,探索,发挥我所有的潜力;但即便这样,从概率上说,我还是得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可能一辈子都得朝九晚五;有那么一天我也要组成家庭;还有很多纪录片中出现的画面都会在我生活中出现。当然生活中也会有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人难忘的时刻,但大部分还是每日的琐碎。

要是以前的我,肯定会很绝望的,但如今却也坦然了。我依然为某种愿景而不断前行,即使知道很难成功,却也不气馁。另一方面,我不断前行,并不是为了与如今的生活断绝;相反,我却来越喜欢现在的生活。我静静地观察着人们的各色各样的表情,仔细地聆听周围的对话。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趣味,有时这种趣味甚至超过了看书。

其实,我一直想谈谈纪录片中的Bruce,他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初看片子的时候,Bruce和Nick是我最关注的角色。因为他们都从普通的家庭,一路逆袭,考上了牛津大学。可毕业之后,两人的轨迹就发生了变化。Nick选择了学术,从此走上了稳健的人生;而Bruce,当了一名老师,教的都是些困难儿童,在片子里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印度裔。虽然我自己相当务实,但我敬佩那些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从那时起,Bruce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并在心里为他摇旗呐喊。

可Bruce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一直从事着这种工作,40多岁的时候才结了婚;妻子是同事,一名大龄女青年。更让我心痛的是,(也许是出于家庭的经济情况,他有了2个儿子)他开始教贵族学校。因为这事还被以前的同事指责。刚看完这段时,我是很心酸的,心想:Bruce最终还是没能守住他的理想。可我又不想把他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于是很长时间,这篇文章再没往下写。

但如今回头看,我为Bruce感到高兴。他追求过自己的理想,即使还是教贵族学校了,但他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二十多年的青春,这可否称为成功?看着他跟妻子骑车自行车回家,看着他满头白发给儿子当马骑,看着他打棒球跑垒时的艰难,这时我眼中充满了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和往年不一样,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度过的,虽然很开心,但也有些很失望,失落的是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但是我也会随着那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我们每位同学心里高高升起,我们会牢记冠状病毒肆虐之时,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白衣天使,我们最敬爱的钟南山爷爷和李兰娟奶奶,他们带领团队出征了这场战疫,在这场疫情面前,他们不害怕,不退缩,他们步伐坚定,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愿钟南山爷爷和李文娟奶奶,还有在一线奋斗的白衣天使们早日归来,在这场疫情非常之时,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外出,在家里好好学习,让我们心手相携,迎接胜利的曙光,愿春暖花开之日不会太远,我坚信苦难花开的中国人会更加强大,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我们都能看到那道胜利的光束,少年的我们,让我们一起决战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

全文共 2235 字

+ 加入清单

开篇先上了道冰岛做前餐:可怜的冰岛“已经在历史发展的终极/稳定阶段”,却在2000年起开始放松管制、宽松经济政策,“引发的灾难,首先是环境,然后是经济体系” —— 银行大胆举债、一手主导的过度膨胀使经济体系变得极其脆弱,金融监管机构无所作为,甚至有1/3的人投靠去了门前停满SUV的富得流油的银行。But this is a universal problem, right?

于是时代感强烈的炫目片头把故事拉回了纽约,回顾危机爆发一刻全球的反应时CCTV2还漏了一脸,中国和法国一样成为片子里美国以外的主要取材对象。片子的主体分了4章来讲述:

1. How We Got Here

讲华尔街投资银行从早期的partner模式来到Deregulation的时代 —— 去管制,放虎出笼 —— 这中间的种种人和事:揭Alan Greenspan曾拿钱帮商业欺诈犯给regulator写“专家意见”的老底儿揭的毫不含糊 —— 这就是定了个基调,后面精彩的还多着呢,Robert Robin,Larry Summers也都带着背景逐一亮相。

讲90年代末几大投行巨头格局已定,“先进”的金融衍生物如何焕发生机 —— 中国银监会的一位主管(查了一下,叫沈联涛)还在这儿发言讲起美国高学历的博士们开始纷纷投身金融的掌故。

讲在这期间要求、呼吁管制的人如何被踢出了局,于是Deregulation的狂欢继续进行。互联网泡沫,哪怕是安然事件,这帮银行如何总是罚钱了事而不是被调查和管制(还包括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俩只),顺带带出一些这些银行参与的洗钱啊投资伊朗核武器啊之类的破事儿。

最终五大投行,两大商业银行,三大抵押保险,三大评级机构,开始组成新的房贷产业链,次贷开始生产。。。

2. 泡沫(2001-2007)

房价在飙升,银行业的去管制化还接着深入,事情如何走向不可思议的疯狂。。。投行的高管们纸醉金迷着,色情、毒品都成为商业开销。。。而所有人都还伪装一切很好,尽管很多正面的采访者表示:他们知道这有多风险,但是真正的掌权者中没人愿意听真话,愿意行动。疯狂发展到了投行甚至开始在AIG买保险来赌这些房贷什么时候崩溃。。。

事后听证会上辩解当时行为的一个个嘴脸那叫一个精彩!!!

3. 危机

描述危机的发生总是非常有戏剧张力的,甚至是刺激的段落。各种各样的忠告如何一次次的被忽略后,终于有那么一天,out of cash。。。几天之中各种逃跑的姿态。。。法国金融部长被问到你是什么时候得到雷曼要倒闭的消息:“事后”。。。几天前还信誓旦旦的Henry Paulson难看的脸色无言的表情(这段有张非常经典的照片拍他和Timothy Geithner跟Ben Bernancky站在一起,三人表情各异,都很有看头),对AIG的紧急保护。。。然后就是并不那么有趣的危机扩散,失去房子,失业,波及到中国、世界。。。

4. 责任追溯 Accountability

这是最尖锐的一章,金融产业链条上每种机构的每个宣称无辜的面孔和他们的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收入数字亲密的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学术界的先生们更subtle一些,他们没有听证会上的支支吾吾,却有论文来衬托他们的咨询费用单(居然把他们的税单都找了出来,这个太牛了。。。),这些人在采访里的表现也是无比精彩。。。

片子里还更进一步把讨论视角投向金融体系外的整个社会,美国已经面临着一面工业凋零(转去海外)一面大学学费上涨严重的不均衡现状,而对富人减着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Top 1%占有的社会财富从1982年的10%到2006年的23%)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和穷人被一步步推向贷款。。。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使奥巴马在自己的总统竞选中谴责过以上的现状,但在他上台后,在现在的政府里,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一个人、一个公司被起诉或捕。。。甚至就是那些曾经的insider,大部分还是继续在位,继续学术,继续他们的“insider” job,投行高管们继续他们的高额收入。。。

预告片里那段把银行跟银行抢匪相比的“We are sorry, we didnt mean it, we wouldnt do it again, trust me”实在太经典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中国银监会主管的评论也非常经典:金融工程师比工程师挣得多百倍,工程师们造桥梁,金融工程师们造梦,当梦变成噩梦时,别人来付款。

片子以这样一段话结尾:“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他们,但是他们在做的事情太复杂我们弄不明白,他们保证这不会再发生了,他们会花数百万元拯救局势。。。这不会很容易,但是有些事情,worth fighting for。”

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距离我的期望有距离,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我的期望本就不现实 ——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以一种以严谨的数据分析为主、丰富的理论和评价为辅对次贷危机做抽丝剥茧的理性分析的片子,也就是一篇经济学论文的标准。其实这个期望既不现实也无意义,还需要什么具体的数学推导来更进一步证实这场危机的发生根源和过程吗?我想知道雷曼公司到底卖了多少次贷,这里面赚到的每一块钱都进了什么人的腰包,哪个投资人损失了多少钱,多少人的房屋被收回时他们到底已经付了多少利息和机会成本。。。但不表示人人都有兴趣知道,而一部纪录片,应该尽其最大所能以“有效”的内容吸引他们的目标观众来传播他们想要说的、想要警示、想要谴责的话 —— 从这一点来讲,本片非常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开学第一课600字观后感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连日来,你们的肆虚导致全国上下人心惟惧。你们所到之处,城市被封锁,市民被隔离,其至有的家庭因你们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你们不要太得意忘,这并不是你们的力量,你们只是借助了中国强大的交通业和旅游业来分级传播,碰巧你赶上了全国的人口迁徙——春运,才让你们有了可乘之机。虽然你们的传播,使全国没有几块净土,但是全国的人民万众一心,总在一天会战胜你的!虽然你让学校停课,可我们在家里上网课,依然可以学习知识。虽然你让我出不了门,但我在家里依然可以强身健体,你们的身份暴光以后,中国立即从各地抽调医护人员,紧急前住武汉。此刻,武汉人民虽然在危险之中,但依然在与你们对抗。所以你们是永远不会得逞的。

目前,我国治愈的人,已达到了四万多,很多地区已经解封,很多学校都已经预备开学了,所以,病毒们,你们的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

一线虽然危险,但依然有那么多的“白衣天使”争着抢着去前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17年前的非典,我就去过,你就让我去吧!”“我要去一线了,你们多保重!可千万不要告诉我妈呀!”“小李,好好干!不要担心这里,等你平安回来了,主任请你唱酒!”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哪一句不让人热泪盈眶?!这一个个逆行的背影,哪一个不使人激情澎湃?!

病毒们,面对这支穿着白色战袍的战队,不要妄想着胜利,因为,早晚会有一天,中国人会战胜你的。

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要试图做无畏的抵抗,投降吧!

曾记否,中华五千年文化,多次面临危机,但是每一次都在中华英雄儿女的顽强拼搏下化险为夷。我们是不屈的民族,我们是不败的国家。

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会轻易被打败!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必将再添一次传奇战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437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1976年1月1日-),汉族,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艺术硕士。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主持节目《看见》。作为著名的新闻人,柴静总是出现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而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记者。2014年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两会召开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迅速刷屏朋友圈。从央视离职后的柴静,现在的身份已被定义为“自媒体”、“公民记者”,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

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经验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在小胡的强烈建议下,我终于看到了《含泪活着》这部日本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纪录片观后感

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动人故事。

正如小胡说的,这部记录片的拨出震撼了整个日本跟国内看过此片的人们。关于人们对这部记录片的评论很多很多,看过的人都是几次泪湿衣襟,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是不断的看不断的泪流满面。为什么?单单是人们好奇一个父亲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吗?当然不是吧。那最终是什么震撼和感动了我们呢?是亲情?是责任?还是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来就赋予了的,谁人没有亲情,谁人没有责任,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谁人又没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为了亲情,为了家庭的责任却付出了15年妻离子散的孤苦生活。作为年轻的一代,我想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完成责任而顽强奋斗的精神,15个春秋亲人的离别,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岂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岂能是常人所能坚持所能奋斗的呢?

每个人生来都想着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个美丽的爱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变老,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读书后才发现,爱情,工作,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注定上帝给予不了我们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稳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奋斗才有所得。在这个竞争惨烈的社会里,如何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丰厚,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对竞争,如何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努力,鼓舞着我们前进。这个社会或许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径,但这并不现实也并不符合我们常人的逻辑。

来了日本近两个月,感触颇多,但几次提笔却又欲言又止,对日本的感触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安静的有秩序的无争社会,是一个以服务为生命的社会。在东京到处可以听到普通话,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想想我们太多的国人来日本是为了什么?有人有了妻儿还来留学,有人在国内已经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来留学,有人在国内有份安稳的工作,有人是为了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实都是如出一辙,那就是钱,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所谓舒适稳定的生活,只有钱才能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女朋友、房子、车子,只有钱才能让我们的父母老年无忧、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所谓的幸福,这确实是不争的理性的事实。感性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但现实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验,接受理性的洗礼。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谈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国内总有人羡慕我们国外的留学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们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说的伪善一点为了实现我们在国内实现不了的人生,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份责任,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我们无须去解释什么,不是吗?艾,说来说去,我们是为了钱,可我们为了钱就是为了自己吗?还不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如果单纯是为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适的活着,不是吗?这就是我们一个人为责任而付出的伟大之处。我真想为那些为责任而付出着的人们大声说“责任是伟大的!”,为那些只想平淡生活着的人们说“伟大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学习心得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迎着秋天凉爽的微风,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2021年这么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开学第一课》也给我们带来一场难忘又值得回味的视觉盛宴。

《开学第一课》作为一档开播长达十几年的大型公益节目,几乎每一年的九月,它都会准时与我们见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节目与历史革命精神,既让我们看到精彩有趣的节目,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体会到祖国发展历程中,有多的不易与艰辛,但正是在无数优秀的党员努力下,即使面对重重难关,也依靠他们坚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爱国之心,顽强的带领着我们的祖国,一步步想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推进。

我们能够拥有如今这个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开学第一课》展示的先辈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求回报的思想境界,才能创造出这个人人赞颂的新中国,成为如今世界上谁都不容小觑的强大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事变91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此,中华民族开启长达20__年的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践踏,3500多万同胞伤亡。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自强,自强!“九一八”事变_周年,勿忘国耻,捍卫和平!

“九一八”事变主要内容: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20__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的故事简介: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以其制造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立即袭击了北大营火药库,守护火药库的众多中国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着装,便被射杀、屠戮。

驻北大营王以哲旅数逾万人,装备齐整,素有东北军模范旅之称,由于忍辱执行不抵抗的命令,却被日军铁路守备队第二大队500人一举将营地攻占,王旅仓惶溃退。进而日寇铁蹄踏进沈阳,日军第二十九联队仿佛进入无人之境,所有中国警察、宪兵都被缴械。

东北当局及辽宁省设于沈阳的党、政、军、财、教育等机关,兵工厂,飞机场,银行等全被侵占。辽宁省长臧式毅被俘,东北边防军代理司令、参谋长荣臻等微服逃走。日军攻占沈阳后,大肆抢掠公私财物。

据不完全统计,仅官方财产损失就达18亿元以上,损失飞机262架,各种炮3091门,机枪5864挺,步枪、手枪11万余支。日军在攻占沈阳的当天,还攻占了安奉、南满两铁路沿线的长春、营口、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抚顺等20余座城市,略地千余里。

日军又继续扩大占领区,仅一星期,就侵占了辽、吉两省。

防空警报

9月18日被不少中国人认为是“国耻日”,而中国民间要求将9月18日订为国耻日的诉求也不时出现。沈阳从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鸣响防空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世界》观后感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由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主演的开年大剧《新世界》接档《精英律师》登陆北京卫视,这部令人期待的作品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小人物的命运流转和时代洪流变迁下的新世界。

《新世界》全剧时间线仅22天,刚好是1949年北平解放前的22天。孙红雷、张鲁一、尹昉在剧中饰演的金海、铁林、徐天这三个人物分别是监狱狱长、保密局组员、警察,三人是结拜兄弟。警察徐天在追查未婚妻贾小朵被害案件过程中,意外参与到和平解放北平的事业当中。面对动荡的时局,因为金海、铁林和徐天三兄弟所处不同的位置,在亲情、爱情,国家利益、个人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三兄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除了演员,《新世界》的编剧兼导演徐兵也是该剧的保障之一。2014年电视剧网络评分第一名的《红色》就是由徐兵出任编剧,得到了8万多网友打出的9.2分的高分,在国产谍战剧中,仅次于《潜伏》的9.3分。

《新世界》是徐兵首次自编自导,为了高度还原最真实的解放前后的北平城风貌,剧组搭建了一个“北平城”,从历史、行政区划分、人口、居住特点、交通、城市社会空间、建筑特点、植被,到北平标志性的建筑与地段——北平第一监狱、大栅栏、天坛机场、宣武门大街等都很考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英雄儿女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盛开在朝鲜大地上的金达莱花,见证了志愿军将士用生命捍卫和平与正义。淬炼于抗美援朝战场的国际主义精神,源自和平与正义的理想。

“面对日益逼近的外部威胁,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出兵援朝、与美国作战的艰难抉择,展现了新中国不畏强暴、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昭示了中国领导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说。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由此大步前行。

新中国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辨,凝聚起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映射着对人类福祉的持久观照。

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带领中国人民穿过炮火硝烟、历尽创业艰难、如今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抱持“天下为公”的文化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集纪录片《项南》观后感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5集纪录片项南》在福建东南卫视播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12日下午,福建百余名领导干部相聚厦门举行研讨会,建言让纪录片教育感染更多人。

纪录片《项南》由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四机构联合支持,厦门集诚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历时10年,行程25万公里,采访258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

纪录片《项南》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原省委书记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位省委书记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感人情怀。观看纪录片后,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结合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把“项南精神”作为一面镜子,立足本职岗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社区各项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便捷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原来,在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在接受_的采访时提出,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我本人一直对抗日战争的话题很有兴趣,有了这个新闻后,也开始关注抗美援朝战争了。

我注意到,军事科学院的罗援提出了一些“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的理念:

其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且应该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机会弘扬我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些老同志说得非常好,说我们不怕死亡,但是我们怕被遗忘。

其二,罗援说,俄罗斯有《军人地位法》,德国有《军人地位法》,美国有《军人福利待遇法》。我觉得不管是现役军人、预备役军人还是退役军人,以及其家庭成员,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福利,这些还没有一个非常规范的法律上的界定和保障。

因为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军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要用我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于这一种特殊的义务,那么就要享受一种特殊的待遇。

其三,罗援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健在的不多了,当我谈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就设想这些老同志当时是十五岁参军,那么现在也七十五岁了。抗美援朝六十年,就看我们当时的志愿军、小战士,他去的时候如果是十五岁,现在也都是七十五岁,也都是老人了。

可能再往下的时间对他们也是非常珍贵的,我觉得应该抓紧时间给他们一种褒奖,对他们的历史给予一种肯定。特别是抗美援朝,我觉得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领导的一次对外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国荣、打出了我们的军威,大长中国人志气。当时我们面对的是谁?我们面对的是比八国联军多出一倍的十六国联军,我们把十六国联军打败了。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志气,形成了一种志愿军的精神。

我查询了一下新华社的报道: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场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于危急关头,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以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百万中华优秀儿女先后入朝作战,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英雄业绩。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同朝鲜人民一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侵略者侵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图谋,保卫了新中国,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不仅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鼓舞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在世界反侵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上都是官方的报道。我看了李峰先生的著作后,对抗美援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来,我对抗美援朝是有误解的。1991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图书。他们分析:“中国如果不出兵朝鲜,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中国出兵朝鲜,给本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是在帮助苏联与美国争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李峰先生的著作,我完全改变了看法。李峰写的《决战朝鲜》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而且,作者李峰为了写《决战朝鲜》参考了大量图书,这种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

我非常喜欢这本图书,我固执地认为:“书如其人。”这个意思就是:书写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人。我父亲是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八路军的,全国解放后他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我从小见过的作家多了去了。本书责编陈智富先生告诉我:“确实‘书如其人’。李峰是一个隐士,淡薄名利,为人低调。这次《决战朝鲜》(白金纪念版)将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简介,便于读者对作者及创作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